解脱之道讲记(十二)

体方法师 | 作者:体方法师 [投稿]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第十二讲

  “(一)佛教中有一部份的思想,是将当时印度的学说,加以改良,重新组织而成的,如:1、人生是「苦」的;2、应求「解脱」;3、肯定四大说;4、业是生死因;5、以「禅」为主要的修行方法。

  (二)那么,佛陀独创的教义是什么?略说三种:1、无常观(否认实体的常住)2、修行上的中道主义(离苦、乐二极端)3、慈悲思想的广大。”

  佛法中有些专门术语是原来印度思想界常用的,佛陀加以改良了。如:第一、人生是苦。这本来是印度普遍的思想,所以佛法也以苦集灭道的苦为根本。第二、应求解脱。佛法也讲解脱痛苦,集是苦的原因,所以找到苦的原因,而使苦灭、集灭就是“道”(方法),这是佛法的解脱内容,与外道有着根本的差别。第三、肯定四大说。万事万物都是四大所造,佛法把四大也含融了进来。第四、业是生死因。佛教也加以采纳,只是业的内容有所不同。第五、以禅为主要的修行方法。佛陀也是入四禅出来后思惟才开悟的,所以也重视禅修的方便。

  上面这五种含摄了印度原有的思想,但佛法却有着自己的特质,佛陀独创的教义:

  第一是无常观。即否认实体的常住,否定有一个永恒的灵魂(我),否定不变主体的存在。佛法不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说无常,其实无常的深义就是常不可得。

  第二是修行上的中道主义,离苦乐二方面的极端。印度外道思想归纳起来有修定主义、极端的苦行以及享乐主义,快乐是一边,苦行是一边。而佛法是离开极端二边的中道主义,与外道不一样。

  第三是慈悲思想的扩大。后来产生的大乘佛法,以菩萨道为主的思想就是慈悲思想最恰当的表现。耆那教也严禁杀生,重视德行,但我们佛教到大乘佛法时慈悲心的思想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大乘强调关怀十方尽未来际一切有情众生,慈悲心就更宽广了,大家要明白这些同异之处。

  “六师的无常观是现象上的厌世观,而最终要回归本体界。但佛陀说「无常」,不止是现象上,而是本体界也没有固定常住的实体或第一因。”

  六师也讲无常,他们误认为一切的毁灭是断灭,所以是现象上的厌世观,而终究要回归本体界的。但佛陀所说的无常,不止是现象上生灭变化,本体界也没有固定常住的实体或第一因,所以上帝不可得,本体不可得,第一因不可得,即自性不可得。

  外道认为现象是无常的,但是有一个本体是常的,死了回到本体去。佛法不但认为器世间与身心都是无常的,而且一切现象根本没有形而上的本体(第一因),这就是最大不同的地方。

  “换言之,没有固定的灵魂,或不变的我可得。佛陀的无我论,是缘起中道的实相论,是与一切外道不共的。”

  所以佛法不是一元论或多元论,不是本体论,也不是唯心论或唯物论,而是中道的缘起论,这个一定要明白。后面所讲的缘起理论就是佛法真正的中心特质,所以先厘清佛法与外道思想的不共后,才能深入佛法的缘起论。了解佛法的特色,才能铲除神教的观念,铲除有我、主宰、实体的观念。佛法的特质是无常无我的中道缘起论,一定要明白!

  “耆那的不杀生,是形式的机械主义。佛教的不杀生,是站在甚深的慈悲观念,而行为是采重点的方式,并不像耆那教之不可走路、不可吃水吃米的顽固态度。不杀生的根本精神,是在于慈悲,并不在行动的顽固化和形式的苦行。乃至于断除吾人的生命。佛教教化在家人的态度,是站在世间法即是佛法的显现,这由大乘的慈悲思想而来。对在家人是比较宽容的,故能弘化于外土。耆那的在家人,实行十二义务,每一阶段,渐加严肃,到最后阶段,与比丘一样,能过着数个月的禁欲生活。耆那在家出家宗教义务、本质上是一样的,僧俗密切结合,这也是耆那教能防止内部本质变化的原因,但耆那教很难向外弘化。”

  佛陀是印度人,为什么他创觉的佛法能弘化到世界各地,变成全世界的宗教,几乎每个地方都能发扬?原因在于佛法能适应融和每个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因为人人都需要慈悲宽容中道的思想。佛教对在家人不像出家人那样要求严格的戒律,所以能适合人间。但耆那教对在家人最后阶段的修行也要求严守出家人的戒律。耆那教在家出家的宗教义务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僧俗密切的结合,这也是耆那教能防止内部本质变化的原因,但耆那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管到哪个区域都一样,所以很难向外弘化。

  “修行上的中道,也是佛教最重要的特质。佛陀认为:我们应采取适当的食物,来保持身体,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身心是一体的,不是二元的,应身心安然,才能修「禅」。(佛陀对禅定方法与内容也有创新)。”

  佛陀在六年中一味修苦行,最后身体弱到在河里洗澡后都爬不上岸,这样的身体怎能悟道?所以佛陀放弃苦行后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供养,恢复了体力,才能在菩提树下进入正思惟,体会到缘起法而悟道。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需要恰到好处的食物营养,但是如果每天讲究注重滋味营养,那就变成执着了。所以佛法讲的是中道,恰到好处,离开二边的极端,这就是佛陀重视的缘起中道法。

  “佛陀反对苦行:苦行会消耗身体,养成消极、厌世,以致身心衰弱,而无力量消除烦恼,无法解脱。佛陀的修行方法,是保养身体、舍离苦行,同时也反对五官的享乐,以免精神堕落,而由身心调和的中道精神,修习禅定、内观,以期解脱的实现。所以佛陀的法悦,是身心一如的中道境界,”

  佛陀为什么有这样的体会?因为这是他亲身的经历,他原本是王子,享受了王宫的一切快乐,也修过六年的苦行,最后体会到这一切都不是解脱的正因。所以,放下了苦乐两边的极端,体会到中道的缘起法,彻悟身心一如的中道境界。

  “而此境界,是充满活力的现实人生境界,不是伤感、消极的。佛教是以无执力量为本,而教化现实人生的宗教,绝不是脱离现实人生的神秘教。”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一般人对佛教都有误解,把外道和神教的一些现象和观念行为错认为是佛教,这是极大的误解了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以无执力量为本,所谓“无执力量”是指对一切法的真相明白后,不再执着了,以这样的力量为根本去教化现实人间。佛教不是脱离现实人间产生神秘境界的宗教。很多人误解为信佛都会消极,其实无奈的人才会消极,佛法能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开启智能,这样的人怎会消极?我执深重的人,一定是无奈的,不积极的极端就是消极。

  而真正体会真理实相的人,我执消失了,没有我慢和有所得的心,没有畏惧和得失。他是以慈悲无所得的心来关怀众生,那完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以充满活力的慈悲关怀着众生,又如何消极?只会更积极去利益众生啊!所以菩萨道的精神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为什么?无我故!了解缘起法,体悟无我,知道生命是息息的相依相缘,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他怎么还会消极?体会法性的人离开了我执,离开了爱染与自私的心,不再是消极的人生。他的生命由此而活了起来,充满了对众生积极的关怀,无私的奉献给众生,无怨无悔的走菩萨道,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对佛法不了解,以为学佛者就是人间的事情(包括爱情等)失意了,生意失败了,走投无路才去出家的,这太冤枉了吧?无上的解脱道竟然被冠以“消极和无奈”!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拿我个人来说,那时很年轻,在人间也是做事业的,而且生意做得相当好,但是我的愿望是学法,对法无限的向往。在修行的过程中,对法体验到某一个程度时,了解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毅然出了家。因为剩下来的生命是要贡献给众生的,哪里还求个人的欲望?所以大家对佛教不要误解了,真正的佛法是非常伟大的!菩萨道的精神也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

  “不苦不乐的中道主义,在杂阿含经中,「不松不紧的弹琴」之说法,即指这个。吾人修行,也是如此,太紧了(苦行),身心疲劳;太松了(享乐),也无从精进。六师的修行方法,不是苦行,便是享乐,不是常见,就是断见,这些均被佛陀所放弃。”

  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刚开始修行时很困难,上不了路,因此有点灰心,想还俗。佛陀问他:你在世俗时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说会弹琴。佛陀就用琴来开示他:“琴的弦如果太紧会怎样”?回答:“太紧则声音很尖锐不好听,而且琴弦也容易断”。佛陀问:“弦太松会怎样”?回答:“声音不成调”。佛陀又问:“如果不紧不松恰到好处呢”?回答:“这时候琴声会非常美妙”。佛陀就用“不松不紧的弹琴”道理来开示中道的精神:修行也是一样,如果太苦了,身心疲惫,不可能进入一种非常愉悦的禅定境界;如果太松懈了,在五欲中习性太深,也不可能进入身心平衡愉悦的禅定状态,所以修行也要恰到好处,调节身心,使它保持不紧不松的中道状态。

  学习到这里,大家已稍稍能明白佛法与外道的不同处了。但是佛法流传了两千多年,外道的思想又多少融进了佛法中。大家看到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一般都会反感,觉得很不好。其实那些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复活了的外道精神。所以我们上课的目的就是要先抉择什么是真正淳朴的佛法,什么是混进佛法中的外道邪见。这样不仅不会误解佛法,还能厘清抉择佛法的正知见,有正确的修行用功方法以达到解脱的目标,这是关键。

  如果不上课,大家看到社会上的乱象和佛教的很多表面现象,就会很失望而不想学佛法了,甚至会批评佛教。但是厘清了这些观念后,至少可以建立择法眼,知道佛法的正见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就不会将某些方便的适应现象当作究竟的佛法了。如果你真的想解脱,就不会骗自己,一定会探求真正佛法的解脱道内容,会很用心的去抉择。然后才知道该学什么法,在生活中怎样应用体会。

  佛法不是让我们厌离世间,而是在现实人间中,在我们的职业和家庭责任中,就在这个当下来应用佛法的理论和修行的方法,在生活中去体验,在我们的责任应有的规范当下,同样能解脱悟道,这才是佛法伟大的地方。佛法绝对不要求人人出家到深山去苦行,真正的佛法是入世的。也就是说有一些发心的人,他自己用了很多的心血、无限精进而体会到法性后,产生了大悲心,愿意回馈众生,他会入世来跟大家结缘,指导大家怎么用功修行,让每一个有缘人都有机会体会到真理实相。所以并不是人人都要出家的,修行并不等于出家,出家也要有因缘,没有特殊的因缘,即便想要出家还出不了家呢!

  佛法的平等在于不管男女老幼贫富,不管身体健康衰弱,也不管职业如何,只要真心愿意学这个法,能在生命中去体证实验,每个人都可得到共同的答案――悟入缘起性空的无我,这就是真正的解脱受用。所以不管任何身分和因缘条件,人人都可以修行,这是平等的。

  佛法僧三宝中的“法”是何义?法就是必然性。比如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必然产生水(h2o),这与相信与否没关系,只要做实验,出来的结果必然就是水。法也是一样,我们用方法看清苦的原因,转化了观念和行为,就不再有痛苦烦恼了,同时对生死的原因也无惑了,当生就能解脱。而且可以像阿罗汉一样自己肯定证明——‘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这里有原理,有方法,有印证的内涵,所以你同样可以一一体会自证有否解脱。佛法是如此无私而珍贵,人人平等。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出家的人是发心用全部的生命投入学法,有所受用后愿意贡献给众生,所以现出家相来跟大家结缘,那是慈悲的菩萨行。如果你们学法证果了,尤其证到四果阿罗汉以上,那是一定会出家的。所谓“出家”有两个方向:离开家庭到无生的境界去(死后);另外就是还没有死以前现出家相弘法利生。

  所以首先要明白,学佛不是特殊的人才能学,而是人人机会平等的。也许大家会受到一些观念的影响:“人家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们是众生怎么可能?”不要妄自菲薄哦,你们哪一个不是再来的?有的女众说:师父啊,我们女人业重,少修了五百世。我说:“你怎么知道你这一生不是第五百世?”依据我对法的了解,男女是平等的。大乘佛法讲一切众生含灵都是平等的,人类的男女难道会不平等吗?女众们不要担心,你们这一生都是第五百世,都有机会解脱。如果法是不平等的,我们还要学它干什么?如果只有特殊的人物才能学法,才能被加持收为弟子,这哪里还有一点佛法的慈悲?越是智能不开的人,我们更要鼓励才对,一个“勤”字能补拙么!佛法也说:“初发心即至佛地”,就怕你不发心,只要菩提心初发那一刻就准备要成就了,那是最重要的开始。

  我一定要讲这些,因为很多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没有信心,说什么:“业不重不生娑婆,我们的业重到像须弥山那么大不能尽。我们生生世世的业力太重了,一片漆黑看不到光明,怎么靠自力?只有等佛的愿力慈悲来救拔,其它没有办法。”这样的说法首先就否定了我们能解脱成就的可能性,那还有救吗?还有机会吗?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那一念心发出来,就开始迈向解脱之路。如果连那一念自信心都没有,怎么走解脱成佛的路?那是永远没机会了!其实不管你过去业力多重都没有关系,只要现在开始发菩提心就有救了,人人学人人解脱。我不是故意和别人唱反调,这里是有根据的。看《杂阿含经》中的记载,佛陀身边跟随他学法的人都见法证初果,这是最起码的成就。

  很多人(包括外道)来见佛问法,第一次见面就证初果,亲近佛陀的许多人都证了阿罗汉。现在为什么没有?难道现在真的都是钝根吗?其实不然,过去修行人跋山涉水千里求明师,参一个善知识要走两年的时间,问了几句话回来同样又要两年。现在我们听法非常便当,电视、上课、cd、vcd等各种方式,甚至在家里不出门也可以学佛,犹如把法师请在家里一样,有问题还可以随时打电话询问。过去如果三十年会成就,依我们现在这样的条件来讲,三年应该可以成就了。过去到哪里看经典?到哪里去听法?但现在只要你要,佛法免费赠送到家,这样的条件应该容易开悟才是哦。讲这些是希望大家不要灰心,不要听那些灰色的理论,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心!我们要发菩提心,每一个发心的当下就已经开始迈向解脱了,只是根据自己的用功度决定时间的早晚而已。肯定地告知诸位:佛法是人人学,人人解脱的!否则我们就不要信了,信他干什么?学习佛法,每一个人解脱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只要精进用功,一定很快成就;如果一曝十寒,那就谁也拿你没办法了。

  下面讲集谛,“集”就是原因,探讨痛苦烦恼轮回生死真正的原因,这是佛法的根本理念――缘起。前面先让大家概略明白佛法与外道的区别之处,现在就要进入佛法的真精神了。

  第三章 集谛·第一节 缘起的定义

  “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简单的,可解说为「缘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与生起,必有原因。「此」与「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间的关系,用一「故」字。”

  缘起有一个偈子,大家可以背下来,以后就会用了:“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其实“缘起”两字就在讲因果二法,“此”,就是这个法(即因);“彼”,就是由此法生起而产生的后面另一法(即果)。此与彼就是因果的意思,因缘聚合(因),就产生某一法(果)的现象,表明因果间的关系,用一个“故”字。

  “彼的所以如彼,就因为此,彼此间有着必然的「此故彼」的关系,即成为因果系。”

  什么叫必然关系?也就是必然理则,如刚才所说的h2o一定等于水,因为是必然的。在讲因果时,一定要加上“必然”二字,如果没有必然性就不叫因果。比如沙不能煮成饭,因为没有必然性;而米可以煮成饭,这是必然的,因果之间有着必然的理则,这个很重要。

  说到这个必然性,我们可以反省一下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当人们生气痛苦时,就会想到拜一拜求一求,认为能得到庇佑而使痛苦消失。这求拜与痛苦的消失之间有否必然性?有时候也许会碰上,但不是必然的,一定的事才叫必然哦!痛苦烦恼自然有其原因,应该去探求。譬如刚才遇见某人,他讲了一句话,使我生气到现在。找到了原因,反省自己感到很笨,别人的一句话就苦成这样,不放在心上不就化解痛苦了吗?如果不知道痛苦的原因,只是去求一求拜一拜,哪里会消失痛苦呢?也许有人会因为这样的安慰稍减痛苦,但不一定会消除痛苦。所以一定要看到必然性,否则就会非因计因。

  众生想解脱痛苦烦恼,但找不到痛苦烦恼的正确原因,更谈不上消除的方法,如何解脱?外道每天吃几粒饭,一只脚站着看太阳,拔头发等苦行,这与消除痛苦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叫非因计因。没有找到正确的因缘去解除苦因,也就是没有找到因果间的必然性,就达不到消解苦的效果,甚至会更苦。所以这一句话很重要:“彼此间有着必然的此故彼的关系”。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因为有它的必然关系,一定要知道什么叫必然。

  “此为因缘,有彼果生,故缘起的简单定义,即是缘此故彼起。”

  万事万物都是缘此故彼起的,在这样的法则下就没有无因产生的事物。也就是说,所有一切万法(包括人)的产生,一定有前面的条件和原因,这叫因果系。既然人间一切法的产生一定有它的组合条件,我们就建立一个观念――否定了无因生!

  一般都说“我们的自性(清净灵魂)是不生不灭的”,这个自性是从哪里来的?回答:“没有原因,本来就有的”。人们说上帝创造了万物,那上帝是谁创造的?回答:“没有谁来创造的,上帝本来就有的。”这样说来上帝和灵魂就是无因生的?从刚才提示的缘起法则,万法无不从缘起,这是绝对可以成立的法则。所以无因生是不能成立的,注意听!如果无因可生的话,虚空中应该随时跳出东西来,然而我们所认识的万法中没有一法是无因生的。

  此故彼的必然性就是在讲因果,也就是说,一切法的产生一定有它的条件组合因缘,这样首先就否定无因生,所以佛法否定外道的本体、自性、上帝、大梵天。从缘起法的理论去观察万法的事实现象,确实是这样的。佛法在破外道的邪见时,不是强词夺理的,一定要有理论内容,而这个理论内容是根据我们所体验的真理而建立的。但现在很多人所讲的真理,只是为了表示玄虚而已:“我知道的是高深而不可知不可说的,你们无法知道。”

  请问:不可知不可说的,你在搞什么?我们又怎样才能达到那个不可知?其实他就是故弄玄虚,以表示他的高深和价值:你们不知的,我都知道。我教你们一个方法让他也不知道:抓一把瓜子或牙签,让他看一下,然后放在口袋中,问他具体有多少?他不是有神通吗?看不到的东西他都能看到,这小小的事情又何值一提?但结果往往会使你们失望――他不知道!这些显而易见的都说不出来,哪里还能清楚不可知的?根本无法印证!但我们很多人都在求这个,听说某人有神通,知道过去未来,那会一拥而上。只要说些你不知道的,就服贴得不行,觉得很了不起,但谁能证明?

  佛法的缘起法一概否认那些无根据的、不能证明的、虚无缥渺的东西。佛法谈的是现实、实际,谈因果缘起。一切法的存在是此故彼的关系,也就是说,任何一法的产生都有它的条件因缘,没有无因生的。这就是缘起法的第一个特质――否定无因生,这是宇宙的真相,一定要把握住。

  什么叫必然性?不了解必然性,怎知道我们修行解脱的依据?那不是空谈吗?众生最糟糕的就是没有自信心,认为靠自己是不行的,现在积些功德,死后回到某某地方去,某某封我个职位,那是本来吗?佛法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内的都是众生,即便天神也还是众生,他能封你什么?每天拜,连石头树头山都拜,问他拜什么?不知道。这么现实的科学理论(法的根本)摆在面前都搞不清楚,每天求啊拜啊,死后到那里去,这是智能还是无明愚痴?

  “一切法的存在,都不过是原因条件的假合。存在的是结果,同时也是因;凡是可为因的,也必是从因所生。”

  这就是佛法的缘起论,这几句话很重要!大家要把握住这个根本。比如说我们的身体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五蕴就是组成身体的条件。而这个条件的本身(五蕴)也还是因缘条件组合的,五蕴中的色蕴是由地、水、火、风、空组合的,但其中的“地”也不是第一因,它还是条件组合的。所以说,凡为一法的因(即条件),它本身还是因缘组合的,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因为揭示了一个真理――没有第一因。如果说组合色身的条件是永恒存在的不变的原子,那么原子就是第一因了。但到目前为止,卓越的科学家们也都无法找到第一因,现在已经从原子进步到夸克,但科学家发现夸克还不是最根本的质素。科学是那样的发达了,然而还是无法找到第一因。

  佛法说的“无始以来”,无始就是找不到开始。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找不到开始,那一切万物不是无因而产生的吗?对于这个问题,佛法的缘起论说,一切万法是随因缘而“如幻”地展现的,如幻就是“好象”是真的。佛法所说的“空”自有其内涵,那就是建立在缘起上。缘起的一切万法当体即空,因为凡是缘起的法都没有自性(体),无自性就是没有永恒性、没有独存性。比如我们的身心由五个重要条件组合在一起,所以不是单独存在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有这样单独存在的、永恒不变的性就叫“我“(自性),组合性的就没有自性。所有的万法都是因缘的组合,没有一法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一切都是无常的,找不到永恒不变的、不需其它条件而独存的“我”。佛法是这样来分析一切法,而不是凭想象推理的,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凡可为因的也必是从因所生,这样就是重重的因缘相续,找不到第一因。

  “凡是假合的,它的本身一定是迁动变化的;”

  这里所说的迁动变化就是无“常”性:一个法生出来,一定会变坏的,即使如金钢钻那样坚硬,也还是会坏,只是时间更长而已。人从年幼到老到死,也是不停的在变化。木头硬硬的,可是过一段时间也会腐烂朽掉。钢骨水泥大楼几百年后还是会坏。一切法只是无常地在组合而已,没有永恒性。

  “它依因缘而存在,同时又与他法作缘,他法也迁流变化而存在。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关系,佛法简称为因果系。”

  要注意,佛法讲的因果与世俗的宿命论因果完全不一样,佛法的因果是真理法则的真相,而不是宿命论那种神话。

  “如一棵树,有种子的因,水、土、日光的缘和合,而开花、结果。若是原因和助缘起了变化,树的本身也就跟着变化了。同理,人的富贵、贫穷、贤明、不肖,都不是没有因缘的。人依内心知见的正确、错误,引生行为的合理不合理,由此感招苦乐不同的结果,这是因果必然的现象。这因果的法则,是遍通一切法的。”

  种子种在土里,没有水的助缘就不能生长。有水、养份、日光等种种因缘条件才会发芽开花结果。如果苗出来时鸭子把它吃掉了,或开花时台风扫落了,都不能结果。种子会结果,中间要有很多助缘条件,因缘条件变化时果也会变化。人人都是父母所生,但各人的助缘不一样,从出生到成长,其间的因缘变化是非常复杂的。有的生出来就死了,有的在童年或壮年死了,有的一百岁也死不了。

  讲因缘一定要分主要因缘和次要因缘,把重点提示出来,如果泛指因缘就无穷无尽了。比如说身体分主要器官和次要器官,次要的有一点毛病,不会影响到生命的存活。但主要器官出了问题就会马上死掉。泛指因果到最后就会发现:原来一切法都是你的因,你也是一切法的因,我们如何去把握因缘呢?比如说麦克风含铁,追寻因缘:铁从哪里来的?从矿里提炼出来的。谁去炼的?人去开发的。开发要很多条件,铲子、车子、炼炉。车子是什么做的?什么人来做的?什么条件有车子?这样去追寻最后会发觉:任何一物与全世界所有的法都有关系。人类也是一样:你是谁生的?我父母生的。你父母谁生的?我祖父母生的……。一直往上追溯,如果每一个人都往上追到最后是谁生的?所以佛法讲主要因缘和次要因缘,不能广泛的讲因缘,广泛的讲因缘就无法把握了。

  修行目的是灭苦,生死不再相续而解脱。所以灭苦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找出苦的主要因缘是我见我执,再往上追溯是无明,主要的因缘条件是我见我执和无明,那就针对主要因缘去下手转化改变。布施可以带来福报,如果只是布施,不可能解脱。所以要浓缩主要因缘和次要因缘,把握住主要因缘,才能解决我们当前的问题。

  “缘起”说起来只有两个字,却甚深复甚深!我们把握住缘起法的根本主要因缘条件,明确观念,就可以厘清一条路来。缘起的偈子:“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就是缘起法根本核心的主要论题,把握住这个就可以知道内涵而引申,善用它体会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