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讲记(九)

体方法师 | 作者:体方法师 [投稿]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第九讲

  “正统婆罗门所修的,是祈愿、赞叹、供仪、祀火、念诵等祭祀的方法,其理想是藉由修行而与梵天共住。当时的梵天是人格化的神,人以住梵天界的梵宫为最高理想。所以,他们修宗教上的仪式、修禅定(瑜伽)。由此修行,可与梵天接触,因所修浅深不同,死后所住的天界阶段也不同。”

  这里可以了解到婆罗门教的大体内容,他们认为大梵天是究极的地方,人们从那边下落到人间,将来就是回到梵天去,住在梵宫,与梵天共住,这是他们最高的理想。要注意,现在很多修行观念与这个“梵”字有关系,佛教也讲修梵行,梵行的梵字就是清净的意思,修瑜伽禅定一定要离欲才能得清净心,所以叫修梵行。

  他们把梵当作人格化的神,而自己最后的归宿就是要往生梵,这是当时婆罗们教的思想。在修行中,除了这些供奉念咒的仪式外,他们还修禅定,禅定的层次有深浅,佛教也讲二十八(或三十三)天、四禅天、四空定天,就是与禅定的不同境界有关。初禅有几天,二禅有几天,三禅四禅到四空定,还有四空天,合起来就是天的境界。我们讲的有多少种天的境界,其实是源于婆罗门思想。佛法接受了有关天的观念,接受了梵天的存在,但不认为升梵天是究竟,梵天只是在天界中,是禅定中某个次第某个境界的天而已,只是在四禅的境界里,还没有达到四空天的境界。

  佛法讲,修行禅定有升天的条件,但并不是究竟解脱,佛法的究竟解脱是超越三界的轮回生死,佛法认为三界的这些二十八天并不究竟,它只是福报或是定力而产生的,当福报或定力尽了,又会堕落下来,还是要轮回。要注意,很多人修行重禅定,以为禅定就可以解脱,那就错了。如果禅定必然会解脱,还要佛法干什么?婆罗门的禅定修得很好啊,瑜伽的禅定功夫也很好,现在印度有四禅功夫或神通的比比皆是。佛法的解脱是超越三界,不再受三界的业力束缚。佛陀悟道前亲近的两位师父(郁陀迦和阿罗逻)修到无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都没有解脱。佛陀悟道后想去度这两位师父,结果他们都往生到无想天和非想非非想天了,这就是由禅定境界而得到的果报,但这并没有究竟。

  这地方我们也要注意,很多人误解了,以为“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说戒能带来定的增上缘,定能带来慧的增上缘,而不是戒一定等于定,定就等于慧。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还不能开发智能呢!因为定力太深了,反而无法起慧观。修行中定力的深浅不同,死后所升的天界阶段也不同,这是从定力的深浅分别而产生的一个说法,这一点大家要明白。掌握了这个重点,就不会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胡里胡涂地修,以为修禅定(包括修苦行)就好,其实佛法重视的并不是这点,定只是慧的增上缘而已,是帮助开发智能的一个主要条件,但不是全然等于。因为如果没有定,在散乱心中,贪欲心烦恼心很重,要开发智能也是不可能的,身心必然要有某种程度的定力,心不散乱才能产生慧观,加上佛法的正见正思惟的作用,才能够见法悟道。所以不是全然不要定力,至少需最起码的定力(未到地定),心不散乱,粗的贪瞋痴烦恼已经降伏,才能在定心中观察缘起的万法,最终开发般若的智能。所以定力是要的,但它只是增上缘,并不等于慧,这一点也要明白。

  “阿利安人向东移殖,恒河中流出现了毘提诃王朝,渐开展出新的文化,就是奥义书哲学。这时,隐遁者不再从事形式的祭祀,不再为衣食劳心,专心于禅思。这种似乎消极的学风,不但哲理深入,更有不受祭祀束缚的积极意义”。

  阿利安人婆罗门教渐渐向东方移植,东方的思想比较自由,而政治形态对于宗教思惟模式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在文化上就不能接受婆罗门思想的束缚,不能满足于种族阶级的思想控制,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渐渐有人敢于反抗,因而出现了新的思潮倾向。他们不再注重只有祭祀拜拜了,认为应该改造内在的身心,于是,产生了沙门集团,即过着自由禅思的日子,到处游化,饿了托钵,累了住宿在树下甚至墓地,他们不再为吃住而烦恼,过着这样生活的修行人就叫“沙门”。他们注重的就是修定禅思,注重内在的修行和思惟,渐渐转化了风气,善于思考哲理,不再沉醉于崇拜祭祀和他力信仰,不再受祭祀的约束控制。奥义书的思想就在这样的时代中逐渐崭露,佛陀的思想也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中而彰显。如果还是婆罗门祭祀盛行的时代,我看佛陀的思想也无法彰显。佛陀出世时,印度文化已形成了一种自由学风,后来的奥义书思想也由此而进一步发展而来。

  二、奥义书

  “奥义书重视真我的智识,祭祀已不再是万能。奥义书的重要建树有二:(一)真心的梵我论;(二)业感的轮回说。”

  奥义书就是对婆罗门教固有思想的很大革命,以前是依赖外在梵天的主宰,只能用祭祀赞歌礼拜祈祷的方式,完全靠依赖。而奥义书的“真心的梵我论”是慢慢发现自己身心的行为与梵天间的关系,不再由梵天无条件的来控制主宰了。其二是业感的问题,发现个人的造作会遗留下功能性而影响未来,这就是最初业力思想的雏形,慢慢回归到各自做事各自负责的思想,那就不是完全由神的他力控制了。故由婆罗门教而发展到奥义书的时代,是一个很大的思想转变和革命。

  (一)真心的梵我论

  “从「梨俱吠陀」的创造赞歌以来,一元倾向的创造神话,经理论化而成宇宙的本原,为神秘的大实在。”

  过去认为,有一个创造神创造了万物,而奥义书的理论是认为要形成宇宙总有一个本原,将过去理念中人格化的神转化成宇宙的本原(即现在的本体论),有一个创造万法的根本东西,但它是不可说不可知的,所以叫神秘的(形而上)大实在,在奥义书中称之为“梵”,在基督教就是上帝。

  “在奥义书中,称之为「梵」;如显现为人格神,就是梵天。有情生命的本质,称之为「我」。在生死历程中,人类似乎是迷妄的,探索到自我的当体,终究与真常本净的梵是同一,故说「我者梵也」。自我是超经验的纯粹主观,所以是「不可认识的认识者」;此「唯一不二的主观,即是梵界,即是最高的归宿,最上的妙乐」。”

  这个思想的演变是极大的,梵是梵天,是高高在上的本质。尽管我们的肉体是迷妄颠倒的,但只要从自己身心的当体向内探讨观察它,里面有一个同梵一样真常本净的东西,那就是实在的“我”,它与梵其实是一样的,“我”就是梵。现在也有说外面一个大我,里面有个小我,本质上是一样的。梵在外面是大的本体,而“我”是从梵分出来的,质素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就变成了小我,外面那个本体就是大我。“我者梵也”是说,身心里面的那个“我”与外面梵天的大“梵”是同样的。

  那时体会的自我不是现实人生经验性的主观产物,而是超经验的,所以是不可认识的认识者。此唯一不二的主观即是梵界,听起来很神秘虚幻,其实都是我们主观的产物:“我”,就是内在的实有感向外投射而已,那个“我”是清净永恒不变的,投射到外面就是梵、我、上帝、本体、老母、道。他们认为梵界就是人们最高的归宿、最上的妙乐,从这里回到那里去,当这里与那里融成“一体”时就是解脱,这就是真心的梵我论。

  从婆罗门教的观念转化到奥义书时已产生了这样的观念――个人的本质上与梵是一致。个人里面的质素叫“我”,它本来是清净和乐光明喜悦的,所以叫真心的梵我论。从前的婆罗门教没有这样的创建,认为人只是梵天创作的,要依靠他,除了赞美祈祷依赖讨好他,其它没有办法。但是发展到奥义书就不一样了,他认为我们内在有一个与梵天一样的本体,如何修正自己的身心,将来就能超越出来,与大梵天清净合一。这就是由婆罗门的全然依赖而演变成奥义书的真心梵我论的转化过程。

  (二)业感的轮回说

  “是在生死的相续中,依自己的行为──业,造成自己未来的身分。奥义书的业力说,与真我论相结合。”

  一个人现在的所做所为会形成一种功能性(能量),而带来后面的作用,这就叫业。但奥义书所说的业是跟真心梵我论的那个“我”合在一起的,这点要注意喔!这就与佛法不同了,佛法也讲业力,但这个业力不是产生于真我上,注意听!奥义书讲的业力是跟真我论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有一个真心的我在造作轮回,但那个真心的“我”是不变的,注意喔!为什么要强调这点?明白了佛法和奥义书的差别,在后面抉择很多法义时,就能抉择出在佛法流变过程中融合进来的奥义书理念。要注意听!

  “「我」为自身的行为所限制、拘缚,从此生而转到他生。对照于自我的真净妙乐,加倍感觉到人生的迷妄与悲哀,因而促成以后解脱思想的隆盛。”

  他们认为里面的“我”被身体束缚了,所以不得已轮回生死而不得解脱。现实中的身心活在人间,有着那么多苦难束缚和痛苦烦恼,想到里面那个与梵天一样清净美妙、快乐幸福的“我”,就会加倍感觉到人生的迷妄与悲哀,因而促成以后解脱思想的隆盛。梵天是美妙清净、完美快乐的本体,况且那个本体还有一点存在于我们身心的深处――我,就是被这个身体束缚了才痛苦烦恼轮回生死,就是在这里作不得主。所以,应该从世俗的束缚里解脱超越出来,到达清净和乐美妙安稳的梵天,在这样的相对中产生了解脱的思想。

  当时佛陀的时代,经济不好,又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生活不稳定,还有政治与集权的压迫所带来的不平等待遇,人生多么痛苦!而自己内在有个清净的与大梵天一样美妙的,谁不向往!人生越苦,想解脱的思想就越油然而生,所以解脱的观念会越来越兴盛,是有其因缘条件的。

  “这一东方思想,业力与真我相结合,而后随业轮回中,首陀罗人如此,阿利安人诵习吠陀,也不过如此。反之,如依智而悟真我,首陀罗也能入于不死的梵界。奥义书的精神,显然存有革新婆罗门教的意义。”

  奥义书引发的思想建立在业力上,引生出个人做事自己负责,不再受外在力量全然控制的思想。所以认为当地奴隶阶级的首陀罗人(婆罗门或刹帝利阶级都是入侵的阿利安人),都可以来学吠陀,只要能体会到内在的“真我”,不管是奴隶还是婆罗门同样可以到不死的梵界而超越解脱了。以前是不平等的,首陀罗死了就完事,是所谓的“一生族”;而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族死了,就可以往生梵界。现在却产生了革命,只要依靠修行禅思,而体悟到清净的“真我”,不管是首陀罗还是婆罗门,都一样可以达到梵界,这就是一种平等,按照业力来论定,而不是按照身分来论定了。这样的思想实在是一个大突破,这就是奥义书使人信仰赞叹的最重要的地方,对于婆罗门旧有的阶级种姓制来了一个突破、革命。当时社会上普遍是当地的原住民首陀罗,他们长期过着被控制压抑的生活,对于这样的新思潮是非常欢喜接受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解脱啊。所以这个思想影响了当时整个的社会思潮,东方的新思潮使一个个沙门集团涌了出来,其实就是在反抗婆罗门的压制。六师也是在此时成立的,他们是所有沙门团中比较出名的。

  其后,佛教也应运而生,所以佛陀也引用了一些奥义书思想中固有的名词(如业力、涅槃、轮回等),这些不是佛法开创的名词。但要注意,佛陀净化了这些名词的内容,修正了错误的地方,充实了不足,彰显了正确的内容。后人在研究外道思想时,说佛法也在讲外道的东西,佛法讲的业力和轮回,是外道先前就说过的,佛陀不过是拿外道的思想来讲而已,觉得佛法与外道没有什么不同。错了!佛陀是引用当时社会惯用的名词,并修正了错误的地方,所以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现在大家接受教育用的是现代名词在沟通,如果要展现我的某个思想内容,那也要用你们听得懂的名词来解释,才能了解我所要表达的意义。如果我用另外一个只是自己知道的新名词来说,你们与我根本没法交际,又如何明白我在讲什么?同样的,佛陀当时在开示佛法,当然也使用了社会上大家普遍了解的名词,却修正了错误的内容,借用世俗谛的语言来表达他的内容。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这个名词是早期外道固有的,而推论佛法也是根据外道的理念在阐扬,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三、奥义书哲学与佛法的同异

  “(1)奥义书认为「我」是自我、灵魂之意,而生类的一切,从「梵」所生,死了又归还于「梵」,要觉悟真的自己而成为梵──梵我一如,才能解脱。此宇宙的最初──梵,化为一切,安排维持万象,造成规律。所以,只要遵从此规律而悟得真我,谁都可以成为梵。”

  要搞清楚佛法与奥义书思想主要不同点,以免混为一谈。第一,奥义书认为,梵犹如造物主,宇宙的定律是他来规定的,所以只要遵从此规律而悟得真我,谁都可以成为梵。他先成立有一个“我”即不变的灵魂,一切生类都是从梵所生,那梵就是本体了。既然是从梵所生,死了当然归于梵,只要你在修行中,觉悟体会到你和梵融为一体(即万法归一)就能解脱。他把梵当做万物的本质或创造万物的质素了。还认为人间的森罗万象有很多规律,也都是梵来转化的,所以唯一的办法是,当你完全根据这个规律体会到原来梵跟“我”是一样的,我与梵是一体时,你就解脱了,这就是奥义书的主要重点。佛法恰恰与他们不同:

  “佛法则否认实我性、主宰性,而宣说无我。”

  佛法不认为宇宙间存在主宰控制者,绝对没有这样永恒不变的实在性的东西,所以佛陀宣说无常。无常就是“常”不可得,“常”就是永恒不变性、单一主宰性,这也叫“我”。佛法否认有这个“常”的“我”,宣说无我就是否定永恒不变性、单一主宰性。佛法的特质就是在否定这种永恒存在的自性的观念,绝对没有这个东西!宇宙的万物都在迁流变化,只是刹那不住的缘起而已,没有永恒实在的自性(我),没有真正不变的东西,这是佛法非常重要的根本思想!

  “(2)奥义书承认有「业」的存在与「轮回」。如说:「人于死时、心脏的尖端会亮,由其光明,「我」乃经由眼睛或脑顶或身中其它部位而脱出。「我」去时,随之生命也去”。

  在奥义书的业力与轮回的观念中有一个重点:人要死时,心脏的尖端会发亮而产生一种光明,“我”就从脑的顶部、眼睛、心、腹部、膝盖、脚下透出,往生某处。现在还有很多学佛人受这个观念的影响,说从眼睛去的往生天界,从腹部去的往生饿鬼,从脚下去的往生地狱……其实这个说法是奥义书的观念而不是佛法哦!注意听!

  “恰如尺蠖到达一树叶端,然后更捕捉其它叶端。如此,「我」也脱出身体,而造其它新的形态。「我」变成祖先、梵天、诸神或其它有情。……行善而成善人,行恶而成恶人。……故曰: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而有业,依业而有果」。”

  这个“我”随着业力出去以后,有的变成祖先,有的变成梵天,有的变成天上某一境界的神,有的出生到一切有情中去,这个思想就是说里面有个“真我”在这样轮回。行善而成善人,行恶而成恶人,故曰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而有业,依业而有果,这也是业力思想和轮回思想,这是在佛陀之就有的。

  “奥义书的轮回主体是「我」,而「我」是固定性的灵魂,也是宇宙的「第一原理」或「实体」。”

  这一段话用佛法的术语来说就叫“自性“:不变的叫灵魂,产生宇宙的第一原理就是形而上的实在(实体),奥义书的业力和轮回建立在这个观念上。

  “但佛教说的轮回,是由于纯粹的业力或意志,此业力和意志,是「非固定性」、「无实体」的「缘起力」,故非我论。因此,佛教的业力观,是「无实体」的连续观。”

  佛法讲的业力观是无我的,我们五蕴的心灵意识是变化不拘的,不是固定的东西,所以说没有固定不变性的实体,没有一个不变的实在的我,只是缘起力量的作用,故非我(即无我)论。前面讲无常,这里讲无我,这个到后面讲缘起时会一直谈,你们会明白的。这里只是讲佛法与婆罗门、奥义书主要不同点,先讲大纲,详细内容后面会讲得很清楚。到时大家就会明白佛法的奥妙:“无我”也能轮回,不是非要有一个“我”才能建立起轮回现象。

  “(3)奥义书提倡「禅定」、「瑜伽」的修行方法,即:在寂静处端坐,调整呼吸,心注一境,念「唵」秘语(om.……梵的表征),以达到恍惚的状态,为靠近「梵」的方法。佛教虽也有禅定法门,但重视「定慧等持」,在定中起慧观,而目的并非往生天界,而是究竟解脱。”

  其实,这个“唵”应该还有三个音ㄛㄚㄥ,因为我有一点研究,现在到印度去,看见大部分人都在持咒,有的只持一个音,有的持三个音,主要是用这个“唵”的声音来产生某一种作用,与念佛的意思其实一样,主要产生某一种功能作用,用声音来产生对心灵的影响,进入恍惚的状态,其实就是让心进入一境的状态,这是一种修定的方法。他认为身心宁静进入某一种状态就可以接近大梵天,与梵天合一。

  佛教虽也有禅定法门,但重视定慧等持,奥义书只讲定,但佛法还加上一个慧,就是在定中起慧观,目的并非往生天界,而是究竟解脱。所以真正的佛法绝对不是说死后要往生天界,注意听!天界是不究竟的,还在三界的轮回中。我们是靠定的一种心灵宁静专注,才能“看”(观照)到身心的问题,觉察体会身心的实在内涵是“无常、无我”,反而要破除我执(希望永恒生存的意欲)我见。心太散乱了就无法观察,所以我们也讲修定,但这个定只是适当的一种辅助增上缘,不是定到某一个程度就能进入什么状态。

  佛陀进入四禅还是要出定,在那种身心宁静状态中加以观照才能悟道,不是进入四禅就解决问题了。出定后加上佛法的正见,就很容易见法性寂灭(即涅槃)。定力太深如非想非非想时就不能起慧观,反倒是开悟见法的障碍。所以佛教讲四空定的无想定前,是可以起慧观的,但还是在出定后才能起慧观,其实如果到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定力太深了反而不容易起观照,一般从初禅到四禅出来后起慧观,那时候的身心会相续保持在一种宁静中,就在那种状态中来观察一切法(包括五蕴身心)是最佳的时机。定力只是帮助我们起慧观,而不是定力等于慧,见法开智能后,那就是定慧等持不二即定在慧中、慧中有定。

  所以佛法的目的不是为了修定往生天界,而是要究竟超越三界的束缚,真正解脱大自在,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佛弟子不求升天。但现在先修天色身的都有,要注意啊!我只是点到,你们要深思!

  “(4)在修行的德目中,奥义书和佛教共同的德目,如:不杀生、实语、慈善、正行、自制、寂静等等。双方不同处很多,如奥义书说的祭火、苦行、遁世等等。”

  五戒德行修养很重要,杀、盗、淫、妄(实语就是不妄语)、酒是产生痛苦烦恼的因缘,所以我们要守戒,尤其是不杀戒。关于五戒方面佛法与奥义书有很多相同处,但佛教不鼓励他们的苦行、祭火与隐遁。佛教认为苦行对身心没有帮助,而是要恰到好处的中道行;佛教也不提倡遁世,很多人都认为出家人是遁世离世厌世的,其实什么叫世间?五蕴、六处、烦恼名世间。佛法说的厌“世”,不是世间的“世”,而是厌离我们的贪欲烦恼执着,不是厌离人间万法。佛陀还劝大迦叶尊者不要修头陀行,应该回到僧团中来住。佛陀带领弟子们每天到人间托钵乞食,利用托钵的因缘跟大众接触,让他们植福并为他们说法,这样的做法哪是厌世离世?

  奥义书的遁世,是他们到了五十岁后就到森林去归隐,独自过着隐遁的生活。但佛法不提倡这个,佛陀悟道后四十九年一直为众生说法,一直也没有离开过人间,从鹿野苑度五比丘到最后涅槃前度化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都是在人间示现的。佛陀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众生的关怀和弘法利生,佛陀哪里有丝毫的厌世离世?什么时候教过弟子厌世离世?所以要明白佛法不是遁世厌世,而是厌离烦恼、贪欲执着。

  第二章·第四节 一般思想界与六师外道

  一、从思想学说的分类而言

  印度当时的学说,据佛教长部「梵网经」的分判,约有六十二种见解。此六十二见,均以轮回转生为既定的事实而立论。这里所说的「我」指「灵魂」之意;「世界」是与我们有关的精神、物质的一切环境。”

  六师外道与其它所有教义的共同论点,就是认为有一个“我”在轮回转生,所有的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观念上。佛法并不否认六道,但在内容上存在着显著而根本的差别――无我!重点要把握这个。

  奥义书所说的“我”指灵魂之意,谈到“我”与世界的关系,所谓世界即包括精神物质与一切环境(五蕴是精神物质,山河大地是环境)。“我”这个灵魂与我们的身心以及外在的山河大地有什么关系?所有外道的六十二见都在讨论轮回中的那个“我”(不变的灵魂)与五蕴的身心以及所处的山河大地环境有什么关系?

  “①关于过去(生前)的见解,有十八种,分成五类:

  1、常住论:主张「我」和「世界」是常住的。

  2、一分常住、一分无常论:主张某种灵魂及其世界(如梵天),是常住的,而其它是无常的。这是部份的永远论。此类中,有一种认为:眼耳鼻舌身的「我」是「无常」的,而心意识的「我」是常住的。此处的「我」意思比灵魂更广。

  3、无因论:认为「我」和「世界」的发生,并无任何原因

  4、边无边论:站在空间的立场,把世界看做有限(有边)或无限(无边)的,叫做边无边论。

  5、诡辩论:对于「善」、「不善」或「他界」的有无,不作明确的答复,用晦昧、模糊的言语,向人辩解。”

  常住论主张我们身心里面的那个“我”与外在的世界是常住的。

  一分常住、一分无常论主张灵魂与梵天的天界不变,所以是常;但是我们的身心以及其它万物会变,那是无常。

  无因论认为一切的发生都是没有原因的。

  边无边论是从空间来看世间,就像现在从外层空间看出去,宇宙到底是有边还是无边一样。有的说宇宙有边,有的说无边。

  诡辩论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不管你提什么问题,他不会给你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用这种模糊的状态来回答,这叫诡辩论。上述五种思想是对过去(生前)而产生的见解。

  “②关于未来(死后)的见解,有四十四种,分成五类:

  1、有想论:认为死后还有「意识」的存在。(此中,对于我有否形态?有限或无限?一意识或多意识?感苦或感乐?等等,再分为十六种)

  2、无想论:主张死后无意识的存在。(此中,对于有否形态?有限或无限?等问题,再分为八种)。

  3、非有想非无想论:主张死后的「我」,非有意识,也非无意识。

  4、断灭论:认为我于死后完全消灭。(对于消灭的迟速,消灭的世界,分七种)。

  5、现在涅槃论:主张在现实经验的世界,就能达到涅槃。(有五种,其一认为:满足五欲乐时,即达到现生最上的涅槃。又一种主张:必须积聚种种宗教体验,才能达到现生涅槃)。”

  要注意的是这个地方!一般比较关心的是人死后有还是无?这里主要在讲人死后还有没有意识的作用?如果有,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是一种还是多种意识?这种意识的作用是感到快乐,还是痛苦的?第一个叫有想,第二个叫无想。

  主张死后的“我”非有意识也非无意识,这是禅定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就是非有想非无想论。

  断灭论,则认为死了什么都没有。

  现在涅槃论其中的一种认为在人间享福享乐,不管是财色名食睡,还是贪瞋痴,只要满足快乐就好,这样就能得到涅槃;另外一种主张须积聚种种宗教体验才能达到现生涅槃,那就要靠苦行修禅定,要有特殊神秘经验,才能在这一生证入现生涅槃。现在涅槃论这五种是关于未来的,外道的六十二见中都不离开生命死后轮回和业力的问题,关于过去未来种种问题。后面我们会详细说明佛法与外道不同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