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 星云大师 虚云法师 大安法师 道证法师 济群法师 印光大师 证严法师 太虚大师 净界法师 慈法法师 宽运法师 明一法师 白圣法师 白云禅师 宝静法师 本法法师 本焕法师 本性法师 本源法师 斌宗法师 忏云法师 昌臻法师 常福法师 常照法师 超定法师 超然法师 彻悟禅师 成峰法师 成刚法师 持松法师 崇慈法师 传道法师 传明法师 传印法师 纯祥法师 慈航法师 慈舟法师 慈庄法师 达观法师 达摩祖师 大寂尼师 道坚法师 道信大师 道隐法师 道源法师 涤华禅师 谛闲法师 东初法师 法藏大师
体方法师文章
  • 体方法师简介 (网络)体方法师简介

      体方法师,法号性广,俗姓刘,亲近台北县“福慧寺”开山和尚慧三长老,出家前即长期带领居士学习佛法,1993年依止福慧寺第二任住持钦因和尚披剃,1994年8月于高雄县妙通寺受具足戒。 法师立志弘法利生,受戒后第二天即开始说法,由于深感自己在浩瀚法海探索二十馀年,因接触印顺导师“妙云集”后,对佛法方能清晰明白,为感恩印顺导师抉择佛法之启发,发愿推广介绍印顺导师思想,遍洒导师法雨甘露,广播世间菩提种子。

  • (体方法师)真正的境界跟受用就是在与人间万法的接触中

    真正的境界跟受用就是在与人间万法的接触中 我们再看讲义,“从离欲──烦恼说,”刚刚是从见法说,现在从离欲与烦恼来说,“如日朗天空,没有一些儿阴影;即使从此出观,回复平常的心境──世俗智,也自觉得烦恼不起。”我们体会到空性的时候,离欲——离了烦恼的时

  • (体方法师)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  ——体方法师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各位大德好!  今天难得的机会,我们大家又共聚一堂互相来谈论佛法。今天要研究的是《妙云集》的《般若经讲记》,前段是《金刚

  • (体方法师)体方法师《杂阿含》讲座精选

    体方法师《杂阿含》讲座精选 解脱并不难,关键是方法 ————摘自体方法师《杂阿含》讲座 真正解脱的人,是生命全然的展现,不是在语言的表达!你的身心活在这个人间,你得大自在——不偏不倚、不染不

  • (体方法师)如实观照法要

      如实观照法要  ——节选自《杂阿含经讲记》  体方法师 (著)  按:《如实观照法要》,是根据体方法师《杂阿含经讲记》视频文字版,经整理、加工、筛选、归纳、编辑而成。在编辑过程中,宗强力争把师父

  •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 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

      解脱之道  《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  ※前言※  「佛法」,为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其义为觉者。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精确的定义是轨持,即不变的轨律。佛与法的缀合语,应解说为

  • (体方法师)净土不是一人所化成

    净土不是一人所化成 “浊恶世界的净化,即庄严佛土,这以愿力为本。菩萨立大愿,集合同行同愿的道伴,实践六度、四摄的善行去庄严他。有以为一人成佛,世界即成为清净,这多少有点误解的。菩萨在因中教化众生,以佛法摄集同行同愿者,同行菩萨行。结果,佛与所化众生

  • (体方法师)感悟

    感悟 当夜静寂寂放下疲累的身子时, 总是升起一股忆念的情怀…… 导师已宁静的契入真理,默默的走了, 正如他说的像一片落叶,随着流水而逝…… 无限怀念,无限的感恩,也激起跟随足迹的心愿, 满腔热忱,面对岁月的捶炼, 品味人间的无常,体验人性的变幻, 得与失,顺

  • (体方法师)

    苦 不知道黑暗的苦,不珍惜光明,不知道痛苦、烦恼,不知道解脱的乐,不是这样子吗?很多人都说‘师父我没有办法,叫我修行我没有办法,’我说:‘很好,继续去受苦,苦够啦你就会回头。’你还没有苦够嘛,你并不觉得痛苦嘛,你不觉得烦恼嘛,所以你在那边还一直在爱

  • (体方法师)在实践中修正

    在实践中修正 所以学法,把这个法明白了,根本的要义把握了,不但是古时能解脱,现在的人修习大乘法同样能解脱。但是要探讨,要先得正见,生活中如何实践能达到这样的体悟跟受用,这个是要付出心血跟用功的,不可能凭空掉下来让你得到。 所以大家也不用急,看到这一经

  • (体方法师)你是要迈向解脱呢,还是要迈向情执呢?

    你是要迈向解脱呢,还是要迈向情执呢? 如果用凡俗的心情,会认为我们这种人无情,我们一定会被毁谤,还会被告的,但是不要忘记,我们佛法讲究竟解脱,到底是解脱什么?只要你还有一丝丝的实有见、实有感,你就不可能于一切法中解脱。法还是要照真理实相去谈,即使我们

  • (体方法师)善哉沙门 必得解脱

    善哉沙门,必得解脱。 好我们继续,现在讲第1175经下册第9页,这是这个解脱主题最后的一经,一个解脱者的心境是怎么样,这一经也很奇特,我们来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尊者僧迦蓝,于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彼僧迦蓝

  • (体方法师)破无明

    破无明 我们的知见就像电脑的程序,熏习那么久,无始以来的生命都在熏习中,里面的程序既深且远,就是在讲这个,如何改变他?如果没有那一份明白,他的运作程序永远是在颠倒执着、我见中,怎么能够解脱呢?所以问题在哪里? 既使是千年暗室,乌鸦鸦,‘乌鸦鸦在无明里面

  • (体方法师)法法从缘起

    法法从缘起 “时阿支罗迦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于正法律心得无畏。”佛陀的开示都是在心要上、重点上、一个根本法上,有善根、有智慧的人一听就懂,马上能相应。我们今天问题在哪里?我们总认为有一个我,有一个实在的我,我们常常

  • (体方法师)苦由何来

    苦由何来 简单的讲,佛陀从来没有讲:有一个受者,或者是有一个作者;或者是他作的,或者是他受的,佛陀从来没有讲过这样的话。这个自受他受的‘自他\\\\\’是什么东西?就是自性的意思,就是实有的一个我的意思,是真实性的意思,不变性的意思。里面有一个我在制造的,外面

  • (体方法师)非无此苦 然有此苦

    非无此苦,然有此苦 好我们再看下面一经,483经中册第42页,这一经我们讲过了,但是这经跟解脱有关系,我们还是要提出来谈,这一经在‘十四无记\\\\\’里面也有,好,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 (体方法师)汝自记说是须陀洹果

    汝自记说是须陀洹果 我们继续,我们现在看13369经,下册第741页,这一经就谈到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我们大家在经典上常常看到,我们今天这一经就跟他有关系,我们来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尊者阿难,闻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往诣其舍

  • (体方法师)系着身见 即使生天 亦是大苦

    系着身见,即使生天,亦是大苦 我们再看下一经,1449经下册第352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那律陀,在拘萨罗人间,住一林中。时有天神,名阇邻尼,是尊者阿那律陀本善知识。往诣尊者阿那律陀所,〔到阿那律所〕说偈言:”这位阇邻尼,

  • (体方法师)念念相应念念佛

    念念相应念念佛 所以我说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要相续不断的用功,大家说那怎么可能?好,那我现在不讲二十四小时,我们讲当下都在觉照中,这样难不难?不难!因为当下而已嘛,当下没有时间相,所以不难、对不对?真的喔,这个都是心法、都是重点。当下如果在觉照中、不倾

  • (体方法师)正智不倾动

    正智不倾动 我们再看最后这个偈语,这个偈语是把上面的内容概括了。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乐觉所觉时,莫能知乐觉,贪欲使所使,不见于出离,”如果我们没能发现贪欲、烦恼,被他绑着、被他转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出离啦, “苦受所觉时,莫能知苦受,瞋恚使所使,

  • (体方法师)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如果你是这样子的话,那么佛陀这里讲的正念正智以待时,你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如果真的知道无常、无我,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的我体,临终又如何?有个我要死了吗?有个我要到哪里去吗?不是体会到无常、无我吗?既然体会到了无常无我,那谁怕

  • (体方法师)离欲已解脱

    离欲已解脱 佛陀谈的这几句话很重要啊,“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缘非不因缘。云何为因缘?如是缘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苦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身及苦受,观察无常,乃至舍,于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复使。”只要你观察到他确实是生灭法、是

  • (体方法师)生命只有当下

    生命只有当下 “彼观察身及乐受无常,乃至舍已,”如果你观察到了这样子的一个内容,都明白了以后呢,“若于身及乐受,贪欲使者永不复使。”这几句话很重要啊,如果我们在观察这个色身,以及起的乐受,观察它的苦、生灭、无常、无我,到你能看到他的灭到舍,这个过程都

  • (体方法师)如实观照

    如实观照 “云何正智?”前面是讲正念,我们的意念、念头时时刻刻在这个上面,再来就是云何正智,“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瞻视、观察,屈申、俯仰,执持衣钵,行、

  • (体方法师)云何为正念

    云何为正念 我们为什麽不能安心自在呢?因为我们没有正念,没有正智!那麽我们就知道学法的重要性了,你不要看很多人表面上对法是不屑的,(他们说)‘那些学法的人、信佛的人都是迷信、无知,搞那些?’他认为他的学识、认为他的地位都没有那些困扰,我告诉你,那是还

  • (体方法师)正念正智以待时

    正念正智以待时 我们再来看下一经736页,这一经以前讲过的,但是因为跟解脱相关,我们还是要再看一次,因为对我们很重要,最後的这几个主题:解脱、涅槃还有十四无记都非常重要,所以既使是重覆的,我们还要很深刻的讲,因为这个是最重要的地方,我们前面学了那麽多知

  • (体方法师)世尊为彼尊者阐陀说第一记

    世尊为彼尊者阐陀说第一记 “无大过故,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他的自杀也是一样,他後面没有相续的作用,不会因为他的自杀,後来又去轮回不会的,同样的道理,那麽我们众生如果是糊涂的、执着的、爱取的、厌世的去自杀的话,那他不是解脱了,他的意识还是

  • (体方法师)我不说彼有大过

    我不说彼有大过 “尔时、尊者阐陀,即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结果他还是自杀了,你看他最後走了,是跟别人不一样的,这一号人物就是很精彩。好,“时尊者舍利弗,供养尊者阐陀舍利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我们从这个地方就知道喔,这个丧事

  • (体方法师)无所依者不动摇

    无所依者不动摇 我们都在讲修行,修什麽行?我们要解脱,怎麽个解脱法?这个都是重点。如果你连这个都不明白,你没有把握住这个重点,你认为你在修行、作功德、有为法,那个都是有所

  • (体方法师)有所依者 则为动摇

    有所依者,则为动摇 “尊者舍利弗!然我今日身病苦痛,不能堪忍,欲以刀自杀,不乐苦生,”好,见法没问题了,悟道也没问题了,但我还是真的不想活,太苦了、太痛啦。“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阐陀:汝今当于大师修习正念,”这个时候,摩诃拘絺罗就说话了,用另外一个方式

  • (体方法师)见灭知灭故

    见灭知灭故 “舍利弗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舍利弗给他这样的照顾跟安慰都对他没有帮助。这个时候就想在法上给他启发,所以舍利弗就讲了,我今天问你,你随意的回答我。“阐陀!眼及眼识、眼所识色,彼宁是我,异我,相在不?”只要谈到法,就是要让他知道无常、无

  • (体方法师)思惟观察先所闻法所得福利

    思惟观察先所闻法所得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然后病起,身遭苦患,生分转微,不蒙大师敎授敎诫说法,然遇诸余多闻大德修梵行者,”虽然没有碰到像佛陀这样的善知识,但碰到多闻大德修梵行者:比如说同修的善知识,他已经听了很多的正法,自

  • (体方法师)大师敎授说法福利

    大师敎授说法福利 13360经,这一经有很多观念更重要,善知识的重要,亲近真正善知识是多么的重要,通过这一经你们就知道了,我们再来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尊者叵求那,住东园鹿母讲堂,疾病困笃。”这位叵求那尊者,也一样生病很苦,

  • (体方法师)闻我说法 分明解了

    闻我说法,分明解了 “尔时、世尊为病比丘种种说法,示敎、照喜已,从坐起去。”佛陀给他开示安慰、让他安顿,然后就走了。“时病比丘世尊去后,寻即命终。”世尊走了,他很快就死了。“临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他听了佛陀的开示,心跟正法相应、跟

  • (体方法师)当善思惟如是法

    当善思惟如是法 “云何比丘!若无眼则无眼识耶?”前面是说因为有眼才产生眼识,因为眼识的触才产生受,所以才有苦乐受。那麽现在要问你,是不是没有眼就没有眼识呢?让他明白这个道理,要找到根源。你今天的痛苦烦恼从哪里来,你说你生

  • (体方法师)根、尘、触

    根、尘、触 我们再看下一经是13363经,就在733页,我们来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年少新学,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识,独一客旅,无人供给,住边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笃。时有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

  • (体方法师)看清它超越它

    看清它超越它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每一次的障碍、或者是困难、或者是逆境、或者是烦恼来的时候,要作反

  • (体方法师)正思维

    正思维 “佛告阿湿波誓:‘若沙门、婆罗门,三昧坚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应作念:我于三昧退减。”佛陀马上就开示法要,今天不管是沙门婆罗门,你修禅定,在三昧中、在正受中,如果不能入三昧的时候,不应该起这样的念头:我於三昧退减,“若复圣弟子不见色是

  • (体方法师)不正思惟故

    不正思惟故 “佛告阿湿波誓:‘我今问汝,随意答我。”我今天问你的,你随你现在的感觉回答我,“阿湿波誓!汝见色即是我,异我,相在不’?”你们要注意喔,佛陀不管开示哪一位圣弟子,甚至於他对临终前的这些圣弟子们的反问,都一样没有离开这个主题,如果把色当作他的

  • (体方法师)莫以世俗眼观圣者

    莫以世俗眼观圣者 “时舍利弗即周匝扶持优波先那身,出于窟外。优波先那身,中毒碎坏,如聚糠糟。”那麽把他扶到外面去的时候就死了,你看看这个毒蛇蛮厉害的,咬到了,请人来把他搬到外面,跟他一番的问答,没有多久的时间就死了。从这一经我们就感受到,真正的解脱

  • (体方法师)尊者优波先那记事

    尊者优波先那记事 好,我们再看下一经,我们看302页378经,我们的主题是解脱,因此每一经都是这些圣弟子们解脱的内涵跟状态,这一经也很精彩,我们来看经文,37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比丘名优波先那,住王舍城寒林中冢间,蛇头岩下迦陵伽

  • (体方法师)正见 正行

    正见,正行 那麽这里就作一个比喻,“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风吹,不能动摇,不能穿过。彼无学者亦复如是,”他作一个比喻,一个山整个是石头,一颗石头像山一样那麽大,那个石头是整体的,没有隙缝,所以说,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四

  • (体方法师)缘起如幻

    缘起如幻 各位我们要明白喔,我们修行就是要达到这样的一个了知,不是一切在拒六尘,你什麽都在拒,你怎麽拒法?为什麽要拒?你当它实有才要拒,会污染你又害怕你才要拒。如果你从正见上下手,观察一切的六尘是缘起生灭、无常、非实、如幻,如果真的明白这样的时候,你

  • (体方法师)观察生灭乃至无常

    观察生灭乃至无常 “如是世尊!若诸比丘未得罗汉,未尽诸漏,于此六处不得解脱。”真正的一切诸漏六处还没有完全的离欲,那就不算真正的解脱。“若复比丘在于学地,未得增上乐涅槃,习向心住,尔时成就学戒,成就学根。后时当得漏尽,无漏心解脱,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体方法师)依中道行 解脱六处

    “依中道行,解脱六处 ” 我们上一次说到,阿那律尊者发了退悔心,佛陀知道啦,给他开示,就谈到他过去是善於弹琴,佛陀就从他善於弹琴的这个因缘来启发他。所以说如果琴弹得太急躁,声音就不好听了,如果弹得太缓,声音也出不了美妙,如果恰到好处的不缓不急,就能够产

  • (体方法师)缘起非断灭 解脱非自了

    缘起非断灭 解脱非自了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发觉一个问题,佛陀的时代,虽然佛法已经相当的兴盛,但还是不普遍,去弘法的危险比现在大千百万倍。我们都知道了,佛陀(的僧团)是所有修行沙门团中的一个沙门团而已,外道占绝大部分,多於我们的佛法(的僧团)几十倍都

  • (体方法师)富楼那尊者记事

    富楼那尊者记事 经过这一番的讲解,我们再回到经文中来,大家就会有所体会了。 第四一三经,上册三百九十七页,在“解脱”的这个主题里面,我们来看看这些佛陀的圣弟子们,或者是听闻佛法的这些居士们,他们的解脱是怎麽样的情况,我们藉一下这些经典来,了解‘解脱\\\\\’

  • (体方法师)如何回到当下

    如何回到当下——如实观照(修行心要) 问题是我们(的念头)会跑到过去跟未来,对不对?没有办法活在当下。那为什麽会跑到过去未来?因为我们用想的,注意听喔,色、受、想、行、识的这个想,就是我们众生的病源!想的就是思维,就是从意念中生起了过去的记忆,或者是幻

  • (体方法师)生命中的展现

    生命中的展现 “这样,确见自己的烦恼净尽,不会再从自我私欲私见而行动,即不会再作感生死的后有业。如明灯不再加油,不久会归于息灭。”我们内在的清净自在,明白了,在万法中内在还是清净,所以我才比喻,‘雁落寒潭水无痕\\\\\’。我们一般是说,雁过寒潭水无痕——雁

  • (体方法师)方便与究竟

    方便与究竟 我们现在芸芸众生,整个其他的宗教都一样,他们在搞什麽,先建立一个神,然後建立一个天国,建立一个理想界,一天到晚想到那里去,为什麽我们会想到那里去?因为执着有我,要保护他,让他安逸,让他能够在那边享福,让他那边不受苦,这个想法就是建立在我上。

  • (体方法师)发菩提心即至佛地

    ‘发菩提心即至佛地\\\\\’ 我们再看讲义,“证果的情形不一,大抵基於根性的利钝,”有人很快证四果,有人就无法证得,这就跟我们的根性有关系了,也就是跟我们过去业力有关系了。五事具足的跟五事不具的当然是不一样的。“及信道──深信三宝而努力求其实现的精诚程度

  • (体方法师)正觉与解脱

    正觉与解脱 我们现在看《佛法概论》,翻开第七十页,看第三段,“正觉与解脱”。我们先看导师的论著,然后回过头来看经典,就更明白。 “正觉与解脱”:“声闻的解脱” 这里把解脱的境界,分别阐述。声闻的部分:“次第证果,贤愚万别的佛弟子,经善知识的教诲,僧团的

  • (体方法师)解脱

    解脱 我们下一个主题就讲解脱,我们修行其实说穿了,就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解脱。我们有生死大苦,无尽的轮回, 生死是大苦,这个是我们主要解脱的目的。那麽人间每一生一世,活在人间当然也很苦,八苦嘛,一般人总是面对这种八苦,知道很苦、来人间没有意思,早一点解脱

  •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当下 (体方法师)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当下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当下,我们现在的身心有执着,因为无明故,不了解法的真相,所以起颠倒起执着起爱染,贪瞋痴烦恼都来了。执取不断,你这个身体坏了又去执取新的一个身体,这就是生死的动力。  我

  • 正定跟四禅八定有何差异 (体方法师)正定跟四禅八定有何差异

      我想它最大的差别是这样,我们众生哪!还没有见法悟道以前,都是在散乱心、攀缘心,所以要择法、见法、思惟,都没有办法专精。一般的修行方法,会教你学禅定啦!或者是注意这个呼吸啦!主要就是摄心,包括念佛都一样。

  • 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体方法师)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与精进?很少有人反省的。我们今天学缘起法,说因果有必然性,因的条件跟缘的条件具足,它产生的结果是必然的,如果没有因果的必然性,今天我们学法没有用。

  • 真正的解脱 (体方法师)真正的解脱

      佛法讲的解脱,不是离开人间,到某一个快乐享福的地方,不是在讲这个。那是暂时性的,不是根本的、不是彻底的!佛法讲的解脱,就是涅盘!

  • 把握当下 (体方法师)把握当下

      如果我们,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现生自作证,而得究竟解脱,”这一句话很重要喔,我们现在的问题,就在身心上,那我们身心上当下明白,当下观照、当下如实的知道它的非实无自性——非我、非我所,真的能明白,一切的贪取就远离了,不再执着了。

  • 佛法本来面目 (体方法师)佛法本来面目

      “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盘,汝等当往供养其身’。”佛陀当下的给他肯定,为他授记。他虽然被牛触杀了,但是自在清净、没有恐惧,为什么?已经没有生死的观念,已经没有一个‘我’可受生死的观念,所以清净自在!

  • 体方法师与佛友的通话问答 (闻慧纷)体方法师与佛友的通话问答

      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我们拨通了体方法师的电话,海峡的那边传来师父那浑厚的男中音。下面是通话记录:  问:师父:您好!首先请您谈谈您出家的因缘好吗?  答:我在家时三十岁那年,有一个因缘看到一本关于禅的书

  • 修行不要怕犯错,勇于去体会 (体方法师)修行不要怕犯错,勇于去体会

      学法,把这个法明白了,根本的要义把握了,不但是古时能解脱,现在的人修习大乘法同样能解脱。但是要探讨,要先得正见,生活中如何实践能达到这样的体悟跟受用,这个是要付出心血跟用功的,不可能凭空掉下来

  • 体方法师: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体方法师)体方法师: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与精进?很少有人反省的。我们今天学缘起法,说因果有必然性,因的条件跟缘的条件具足,它产生的结果是必然的,如果没有因果的必然性,今天我们学法没有用。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