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骊珠集 第一篇

圣严法师 | 作者:圣严法师 [投稿]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竺道生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竺道生(西元三五五─四三四年)

  竺道生法师,钜鹿魏氏子,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乡里称为善人。师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

  後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归依,伏膺受业。既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年至具戒,器鉴日深,性度机警,神气清穆。

  初入庐山,幽栖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羣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

  後与慧叡、慧严,同游长安,从什公受业。关中僧众咸谓神悟。

  後还都,止青园寺,(中略)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後太祖设会,帝亲同众,御于地筵,下食良久,众咸疑日晚。帝卅︰「始可中耳。」师卅︰「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惚闶常?妒且恢诮源又?#ㄖ新裕?

  师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乃喟然叹卅︰「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

  於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又着《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笼罩旧说,妙有渊旨。(中略)

  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师,师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时大本(《涅盘经》)未传,孤明先发,独见忤众,於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遂显大众,摈而遣之。师於大众中,正容誓卅︰「若我所说,反於经义者,请於现身即表疠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言竟拂衣而游。

  初投吴之虎丘山,旬日之中,学徒数百。(中略)

  俄而投迹庐山,销影岩岫,山中僧众,咸共敬服。

  後《涅盘》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前所说,合若符契。师既获斯经,寻即讲说。(中略)法席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端坐正容,隐几而卒,颜色不异,似若入定。(下略)

  (以上录自《高僧传》卷七「竺道生传」,《大正藏》五○.三六六页中─三六七页上)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僧稠禅师

  僧稠禅师(西元四八○─五六○年)

  少林寺跋陀三藏──道房禅师──僧稠禅师

  僧稠禅师,俗姓孙,元出昌黎,末居钜鹿之瘿陶焉。性度纯懿,孝信知名,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徵为太学博士,讲解坟索,声盖朝廷。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一览佛经,涣然神解,时年二十有八。投钜鹿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落发甫尔,便寻经论,悲庆交并,识神厉勇,因发五愿,所谓财法通辩,及以四大,常敬三宝,普福四恩。

  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房即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敛念久之,全无摄证,便欲出山,诵《涅盘经》。忽遇一僧,言从泰岳来。师以情告,彼遂苦劝修禅,慎无他志,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摩诃止观》卷九上云︰「大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大正藏》四六.一一八页中),要必系缘,无求不遂。乃从之。旬日摄心,果然得定。常依《涅盘》圣行四念处法,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慾想。岁居五夏,又诣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钻仰积序,节食鞭心,九旬一食,米惟四升。单敷石上,不觉晨宵,布缕入肉,挽而不脱。或煮食未熟,摄心入定,动移晷漏,前食并为禽兽所噉。

  又常修死想,遭贼怖之,了无畏色,方为说诸业行,皆摧其弓矢,受戒而返。

  尝於鹊山静处,感神来娆,抱肩筑腰,气嘘项上,师以死要心,因证深定,九日不起。後从定觉,情想澄然,究略世间,全无乐者。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呈己所证,跋陀卅︰「自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水才足,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众不测为神人也,便诃遣之。妇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现。众以告师,师呼︰「优婆夷。」三呼乃出,便谓神卅︰「众僧行道,宜加拥护。」妇人以足拨於故泉,水即上涌。时共深异,威感如此。

  後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稠卅︰「我本修佛道,岂拘域中长生者乎?」言已,须臾自失。其感致幽显,皆此类也。

  从移止青罗山,受诸疠疾供养,情不惮其臭溃,甘之如荠。坐久疲顿,舒脚床前,有神辄扶之,还令跏坐。因屡入定,每以七日为期。

  又移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夙承令德,前後三召,乃辞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帝遂许焉,乃就山送供。(中略)

  帝常率其羽卫,故幸参觐,师处小房宴坐,都不迎送,弟子谏卅︰「皇帝降驾,今据道不迎,众情或阻。」师卅︰「昔宾头卢,迎王七步,致七年失国;吾诚德之不逮,未敢自欺形相,冀获福於帝耳。」时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於人。

  黄门侍郎李奖,与诸大德,请出禅要,因为撰《止观法》两卷,味定之宾,家藏本据。

  以齐乾明元年(西元五六○年)四月十三日辰时,绝无患恼,端坐卒於山寺,春秋八十有一,五十夏矣。

  (以上录自《续高僧传》卷一六「僧稠传」,《大正藏》五○.五五三页中─五五四页下)

  附录:稠禅师意(敦煌文献)

  问︰大乘安心,入道之法云何?

  答︰欲修大乘之道,先当安心。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言安心者,顿止诸缘,妄想永息;放舍身心,虚壑其怀;不缘而照,起作恒寂。种种动静音声奸,莫嫌为妨。何以然者?一切外缘,各无定相;是非生灭,一由自心。若能无心,於法即无障碍,无缚无解。自体无缚,名为解脱。无得,称之为道。又复是非之见,出自妄想。若自心不心,谁嫌是非?若能俱亡,则诸相恒寂。以诸法等,故万惑皆如如理。真照无法,非道此法,秘要非近情所恻。行者若欲开读,蹔看实意,莫取文字。还自缩心,无令有闲。不得调戏,散心放逸。大道法不可轻示,所可默心自知以养神志。温道育德,资成法身。三空自调,以充惠命。非是不肖之人,而能堪受要福,重人乃能修耳。内视不己见,返听不我闻。乃知一切诸法灭,非智缘灭。若能行之观者,体同空虚,名无边三昧;无心入,名大寂三昧;诸量不起,是不思议三昧;不从缘变,名法住三昧。

  问卅︰何云名禅?答卅︰禅者定也,由坐得定,故名为禅。

  问卅︰禅名定者,心定身定?答︰结跏身定,摄心心定。

  问卅︰心无形状,云何看摄?答卅︰如风无形,动物即知。心亦无形,缘物即知。摄心无缘,即名为定。

  问卅︰五停十八境,见物乃名为定。眼须见色,心须见境,云何名定?答︰见境即心生,物动即风起;风息而境安,心息即境灭。若心境俱灭,即自然寂定。

  问卅︰既无心境同虚空,云何修行?答︰心虽无形,而有大用,即是圣法。今称心体,即定即圣,即真即正。非业非懙(烦恼),非邪非恧(恶),即断三障,即成三学,即舍凡即圣法。

  夫安心者,要须常见本清净心。亦不可见,如是不可见。如是不可见,心常须现前。虽常现前,而无一物可得。非但无一物可得,乃至少许相貌,亦不可得。虽少许相貌亦不可得,如是行处分明了了,不被一切言教惑乱,而不舍是心;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不离此行。惟当渐渐宽广,渐渐易成,毕竟归空。虽作事业,具六度行,一切业常不舍,是心不觉。渐渐除疑惑,渐渐悟解,即须读诵大乘经典,与心相应者。虽读诵经时,亦不须分别,强作解释。渐渐自当洞达一切诸法。

  上来虽言了了,分明见心。如是见心,非眼所见,亦非凡夫所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力饮河池,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

  无信诵大乘,空言无所益。具足诸善根,守护慈悲本。常乐摄利物,是名为大乘。

  (以上录自《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九三─九四页,冉云华博士所撰〈敦煌文献与僧稠的禅法〉所举「敦煌文献之二」全文)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法聪禅师

  法聪禅师(西元四六八─五五九年)

  法聪禅师,俗姓梅,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及长成立,风操逾厉,净施厚利,相从归给,并回造经藏三千余卷,备穷记论,有助弘赞者,无不缮集。

  年二十五,东游嵩岳,西涉武当,所在通道,惟居宴默。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中略)初梁晋安王来部襄雍,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後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覩一谷,猛火洞燃,良久竚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着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勅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於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中略)王与羣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中略)

  初,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中略)

  因见屠者,驱猪百余头,聪三告卅︰「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并仡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

  (以上录自《续高僧传》卷一六,《大正藏》五○.五五五页中─五五六页上)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法聪禅师

  法聪禅师(西元四六八─五五九年)

  法聪禅师,俗姓梅,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及长成立,风操逾厉,净施厚利,相从归给,并回造经藏三千余卷,备穷记论,有助弘赞者,无不缮集。

  年二十五,东游嵩岳,西涉武当,所在通道,惟居宴默。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中略)初梁晋安王来部襄雍,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後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覩一谷,猛火洞燃,良久竚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着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勅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於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中略)王与羣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中略)

  初,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中略)

  因见屠者,驱猪百余头,聪三告卅︰「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并仡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

  (以上录自《续高僧传》卷一六,《大正藏》五○.五五五页中─五五六页上)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南岳慧思

  南岳慧思(西元五一五─五七七年)

  天台宗第二祖

  南岳慧思禅师,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弘恕慈育知名,闾里称言颂逸恒问。尝梦梵僧,劝令出俗,骇悟斯瑞,辞亲入道,所投之寺,非是练若,数感神僧训令斋戒,奉持守素,梵行清慎,及禀具足,道志弥隆,逈栖幽静,常坐综业,日惟一食,不受别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绝。诵《法华》等经三十余卷,数年之间,千遍便满。(中略)

  自斯已後,勤务更深,克念翘专,无弃昏晓,坐诵相寻,用为恒业,由此苦行,得见三生所行道事。

  又於一夏,行法花忏,唯行及坐,胁不至床,夏竟。叹卅︰「吾一夏勤苦,空无所获,方欲放身,倚凭绳床,豁然开朗,心意明彻,证入法门,未敢自信。试读《大智度论》初卷,即便心悟,一不遗忘,兼识言下之旨。如是遂读通一百卷,并能诵记,明解义味。(本段录自《弘赞法华传》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一页下─二二页上)

  又梦弥勒、弥陀,说法开悟,故造二像,并同供养。

  又梦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心自惟卅︰「我於释迦末法,受持《法华》,今值慈尊,感伤悲泣。」豁然觉悟,转复精进;灵瑞重沓,瓶水常满,供事严备,若有天童,侍卫之者。

  因读《妙胜定经》,叹禅功德,便尔发心,修寻定支。时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归依,从受正法。性乐苦节,营僧为业,冬夏供养,不惮劳苦,昼夜摄心,理事筹度。讫此两时,未有所证。又於来夏,束身长坐,系念在前,始三七日,发少静观,见一生来善恶业相;因此惊嗟,倍复勇猛,遂动八触,发本初禅。自此禅障忽起,四肢缓弱,不胜行步,身不随心,即自观察︰「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性清净,所苦消除,又发空定,心境廓然。

  夏竟受岁,慨无所获,自伤昏沈,生为空过,深怀惭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间,霍尔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特胜,背舍徐入,便自通彻,不由他悟。後往鉴、最等师,述己所证,皆蒙随喜。研练逾久,前观转增。名行远闻,四方钦德,学徒日盛,机悟寔繁。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扬引喻,用摄自他。

  众杂精麤,是非由起,怨嫉鸩毒,毒所不伤,异道兴谋,谋不为害。乃顾徒属卅︰「大圣在世,不免流言,况吾无德,岂逃此责,责是宿作,时来须受,此私事也。然我佛法,不久应灭,当往何方,以避此难?」时冥空有声卅︰「若欲修定,可往武当南岳,此入道山也。」(中略)

  初至光州,值梁孝元(西元五五三年)倾覆国乱,前路梗塞。权止大苏山,数年之间,归从如市。(中略)师供以事资,诲以理味。又以道俗福施,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华》,琉璃宝函,庄严炫曜。(中略)

  後命学士,江陵智顗,代讲《金经》,至「一心具万行」处,顗有疑焉,师为释卅︰「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後夜一念顿发诸法,吾既身证,不劳致疑。」

  顗即谘受「法华行法」,三七境界,难卒载叙。

  又谘︰「师位即是十地。」师卅︰「非也,吾是十信铁轮位耳。」时以事验,解行高明,根识清净,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又如《仁王》,十善发心,长别苦海。然其谦退,言难见实,故本迹叵详。(以上录自《续高僧传》卷一七,《大正藏》五○.五六二页下─五六三页中)

  附录:二种行

  无相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故名为无相行也。

  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

  诸余禅定,三界次第,从欲界地、未到地、初禅地、二禅地、三禅地、四禅地、空处地、识处、无所有处地、非有想非无想处地,如是次第,有十一种差别不同。有法无法,二道为别,是阿毘昙杂心圣行。

  安乐行中深妙禅定,即不如此,何以故?不依止欲界,不住色无色。行如是禅定,是菩萨遍行,毕竟无心想,故名无相行。

  有相行︰此是〈普贤劝发品〉中,诵《法华经》,散心精进,如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然。是名文字有相行。

  此行者不顾身命,若行成就,即见普贤金刚色身,乘六牙象王,住其人前,以金刚杵,拟行者眼,障道罪灭,眼根清净,得见释迦及见七佛,复见十方三世诸佛。

  至心忏悔,在诸佛前,五体投地,起合掌立,得三种陀罗尼门︰一者总持陀罗尼,肉眼天眼菩萨道慧。二者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具足菩萨道种慧,法眼清净。三者法音方便陀罗尼,具足菩萨一切种慧,佛眼清净。是时即得具足一切三世佛法。

  或一生修行得具足,或二生得,极大迟者三生即得。

  (以上录自《法华经安乐行义》「四安乐行」段,《大正藏》四六.七○○页上─中)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天台智顗

  天台智顗(西元五三八─五九七年)

  天台宗第三祖

  天台智顗德安禅师,俗姓陈氏,颖川人也。(中略)母徐氏,温良恭俭,偏勤斋戒,梦香烟五彩轻浮又梦吞白鼠,因觉体重,至於载诞夜,现神光拣宇,焕然兼辉邻室。(中略)师生而眼有重瞳,至年七岁,喜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初启一遍即得。(中略)

  年十五,值孝元(梁元帝)之败,家国殄丧,亲属流徙,叹荣会之难久,痛凋离之易及。於长沙像前,发弘大愿,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为己重任。既精诚感通,梦彼瑞像,飞临宅庭,授金色手,从窗隙入,三遍摩顶。由是深厌家狱,思灭苦本。但二亲恩爱,不时听许,虽惟将顺而寝哺不安。乃刻檀写像,披藏寻经,晓夜礼诵,念念相续,当拜佛时,举身投地,悦焉如梦,见极高山,临於大海,澄渟蓊郁,更相显映。山顶有僧,招手唤上,须臾申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入一伽蓝,见所造像,在彼殿内,梦里悲泣,而陈所愿︰「学得三世佛法,对千部论师,说之无碍,不唐世间四事恩惠。」申臂僧举手指像,而复语云︰「汝当居此,汝当终此。」既从寤已,方见己身对佛而伏,梦中之泪,委地成流,悲喜交怀,精勤逾至。

  後遭二亲殄丧,丁艰荼毒,逮于服讫,从兄求去,兄卅︰「天已丧我亲,汝重割我心,既孤更离,安可忍乎!」跪而对卅︰「昔梁荆百万,一朝仆妾,于时久役江湖之心,不能复处,碨磊之内,欲报恩酬德,当谋道为先,唐聚何益。铭肌刻骨,意不可移。」(中略)

  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绪授以十戒,导以律仪,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兼通方等,故北面事焉。

  後诣大贤山,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历涉二旬,三部究竟。进修方等忏,心净行勤,胜相现前,见道场广博,妙饰庄严,而诸经像,纵横纷杂。身在高座,足蹑绳床,口诵《法华》,手正经像。

  是後,心神融净爽利,常日逮受具足律藏。(中略)

  时有慧思禅师,武津人也,名高嵩岭,行深伊洛,十年常诵,七载方等,九旬常坐,一时圆证。(中略)意期衡岳,以希栖遁,权止光州大苏山,先师遥飡风德,(中略)初获顶拜,思卅︰「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於是,昏晓苦到,如教研心。于时但勇於求法而贫於资供。切栢为香,栢尽则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则燎之以松。息不虚黈,言不妄出。经二七日,诵至〈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到此一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发,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太虚。将证白思师,思更开演,大张教网,法目圆备,落景谘详,连环达旦。自心所悟,及从思受,四夜进功,功逾百年。问一知十,何能为喻。观慧无碍,禅门不壅,宿习开发,焕若华敷矣。思师叹卅︰「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羣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中略)

  先师善於将众,调御所得,停瓦官八载,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蒙语默之益者,略难称纪。虽动静合道,而能露疵藏宝,恩被一切。(中略)

  师一日谢遣门人卅︰「(中略)昔南岳轮下,及始济江东,法镜屡明,心弦数应,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余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二百人共坐,减十人得法。其後徒众转多,得法转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羣贤各随所安,吾欲从吾志,蒋山过近,非避喧之处。闻天台地记,称有仙宫,(中略)若息缘兹岭,啄峯饮涧,展平生之愿也。」(中略)陈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秋,九月初入天台。(中略)

  师将寂,告卅︰「今更报汝︰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问︰「谁可宗仰?」卅:「岂不曾闻波罗提木叉,是汝之师。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教汝舍重担,教汝降三毒,教汝治四大,教汝解业缚,教汝破魔军,教汝调禅味,教汝折慢幢,教汝远邪济,教汝出无为坑,教汝离大悲难。唯此大师能作依止。我与汝等,因法相遇,以法为亲,传习佛灯,是为眷属;若不能者,传习魔灯,非吾徒也(中略)。」言讫跏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以大隋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入灭。春秋六十,僧夏四十。

  (以上录自《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五○.一九一页上─一九六页中)

  附录:四种三昧.止观.禅定

  (一)四种三昧

  1常坐三昧

  身论开遮︰应常坐,不得行住卧。或可处众,独则弥善。居一静室,或空闲地,离诸喧闹。安一绳床,旁无余座。九十日为一期。结跏正坐,项脊端直,不动不摇,不萎不倚。以坐自誓,肋不拄床,况复屍卧、游戏住立。除经行、食、便利,随一佛方面,端坐正向,时刻相续,无须臾废。(下略)

  口论说默︰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内外障侵,夺正念心,不能遣却,当专念一佛名字,惭愧忏悔,以命自归。(中略)诵经诵咒,尚喧於静,况世俗言语耶。

  意论止观︰端坐正念,蠲除恶觉,舍诸乱想,莫杂思惟,不取相貌,但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系缘是止,一念是观。信一切法皆是佛法,无前无後,无复际畔。无知者,无说者。若无知无说,则非有非无,非知者非不知者。离此二边,住无所住。(下略)

  2常行三昧

  身论开遮︰行此法时,避恶知识及痴人、亲属、乡里。常独处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备诸供具香肴甘果。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换衣服。唯专行旋,九十日为一期。须明师,善内外律,能开除妨障。於所闻三昧处,如视世尊,不嫌不恚,不见短长。当割肌肉供养师,况复余耶?承事师,如仆奉大家。若於师生恶,求是三昧终难得。须外护如母养子,须同行如共涉险。须要期誓愿,使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下略)

  口论说默︰九十日,身常行无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继无休息时。(中略)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意论止观︰念西方阿弥陀佛,去此十万亿佛刹,在宝地、宝池、宝树、宝堂,众菩萨中央坐说经。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相顺缘,乃至千辐轮。令我亦逮是相。(下略)

  3半行半坐三昧

  身论开遮︰此出二经,《方等》云︰「旋百二十匝,却坐思惟。」《法华》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中略)故知俱用半行半坐为方法也。(仪式较繁,下略)

  口论说默︰预诵陀罗尼咒一篇使利。(下略)

  意论止观︰经令思惟,思惟摩诃袒持陀罗尼。(下略)

  4非行非坐三昧

  上一向用行坐,此既异上,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实通行坐及一切事。而南岳师呼为「随自意,意起即修三昧」。《大品》称「觉意三昧」。(以上录自《摩诃止观》卷二上,《大正藏》四六.一一页上─一四页中)

  (二)止观

  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纷然竞起。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道,畏之妨修正法。当以观观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以上录自《摩诃止观》卷五上,《大正藏》四六.四九页上)

  (三)禅定

  今且约坐论。若身端心摄,气息调和,觉此心路,泯然澄静。怗怗安隐,蹑蹑而入。其心在缘而不驰散着,此名麤住。

  从此心後,怗怗胜前,名为细住。

  两心前後中间,必有持身法,此法起时,自然身体正直,不疲不痛,如似有物扶助身力。若恶持,来时紧急劲痛,去时宽缓疲困,此是麤恶持法。

  若好持法,持麤细住,无宽急过。或一两时,或一两日,或一两月。稍觉深细,豁尔心地作一分开明,身如云如影,煚然明净,与定法相应。

  持心不动,怀抱净除,爽爽清冷。随复空净,而犹见身心之相,未有支林功德,是名欲界定。(中略)

  住欲界定,或经年月,定法持心,无懈无痛,连日不出,亦可得也。

  从是心後,泯然一转,虚豁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冏冏安隐。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是名未到地相。无所知人,得此定,谓是无生忍。性障犹在,未入初禅,岂得谬称无生定耶?如灰覆火,愚者轻蹈之。(中略)

  自有得欲界定,累月住未到,不久即入初禅,此但称欲界,不言未到。有人住欲界不久,在未到经旬,故言未到,不云欲界。有人具久在二法,故言两定不可偏判。(中略)

  但初禅去欲界近,如疆界多难,应须略知︰

  初从麤住,讫至非想,通有四分︰退、护、住、进。

  「退」分为二︰一,任运退;二,缘触退︰缘有内外,外诸方便二十五种吐纳失所,是为外缘触退。於静心中,三障四魔,而生忧爱,是名内缘触退。後或更修得,或修不得,此人甚多。

  「护」分者︰善以内外方便,将护定心,不令损失。

  「住」分者︰或因守护,安隐不失,或任运自住。

  「进」分者︰或任运进,或勤策进,各有横竖,横竖各有渐顿。

  (以上录自《摩诃止观》卷九上,《大正藏》四六.一一八页中─一一九页上)案:天台智者大师关於禅观的着述,有︰1.《摩诃止观》十卷(《大正藏》四六册),2.《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同上),3.《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同上),4.《六妙法门》一卷(同上),5.《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一卷(同上),6.《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一卷(同上),7.《法界次第初门》三卷(同上)。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左溪玄朗

  左溪玄朗(西元六七三─七五四年)

  天台宗第八祖

  左溪尊者玄朗,字慧明,姓傅氏,其先浦阳郡江夏太守拯公之後,曹魏世,避地于江左,则梁大士翕之六代孙(中略)。母葛氏,初姙梦乘羊车飞空蹑虗,而觉身重。自兹已後,荤血恶闻,殆乎产蓐,亦如初寐,後心轻体安,婴儿不啼,莞尔而笑。

  九岁出家,师授其经,日过七纸。如意元年(西元六九二年)闰五月十九日,勑度配清泰寺。弱冠,远寻光州岸律师受满足戒,旋学律范。又博览经论,搜求异同,尤切《涅盘》。常恨古人虽有章疏,判断未为平允,往在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禅师商榷秘要,虽互相述许,大旨未周。闻天台一宗,可以清众滞,可以趣一理,因诣东阳天宫寺(天台宗七祖)小威法师,竭力以亲附之。不患贫苦,达《法华》、《净名》、《大论》、《止观》、《禅门》等,凡一宗之教迹,研核至精。

  後依恭禅师,重修观法。博达儒书,兼闲道宗,无不该览。虽通诸见,独以止观,以为入道之程,作安心之域。虽众圣继想,而以观音悲智为事行良津。游心十乘,谛冥三观,四悉利物,六即体徧。虽致心物表,身厌人寰,情捐旧庐,志栖林壑,唯十八种、十二头陀,隐左溪岩,因以为号。

  独坐一室,三十余秋,麻紵为衣,粝蔬充食。有愿生兜率宫,必资福事,乃营殿壁,缋观音、宾头卢像,乃焚香敛念,便感五色神光,道俗俱瞻,叹未曾有。

  此後,或猿玃来而捧悖?蚍赡裣⒁蕴??J庇忻す罚?粗辽矫懦?_,宛转于地,师悯之,焚香精诚为狗忏悔,不踰旬日,双目豁明。

  至开元十六年(西元七二八年),刺史王止容,屈师出山,暂居城下,师辞疾仍归本居。厥後诲人匪倦,讲不待众。一郁多罗(七条衣)四十余年,一尼师坛(具)终身不易。食无重味,居必偏厦。非因寻经典不然一烛,非因觐圣容不行一步。其细行修心,盖徇律法之制,遂得远域沙门,邻境耆耋,拥室填门,若冬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

  其寺宇凋弊,乃指授僧灵[禀-禾+示],建其殿宇形像,累二甎塔。缋事不用牛胶,悉调香汁。天台之教鼎盛,何莫由斯也。

  心不离定中,口不尝药味,耄期之岁,同於壮龄。

  一日顾谓门人卅︰「吾众事云毕,年旦暮焉,六即道圆,万行无得。戒为心本,汝等师之。」天宝十三年(西元七五四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终,春秋八十有,僧夏六十有一。

  (以上录自《天台九祖传》,《卍续藏》一三四.六六八─六六九页)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昙伦禅师

  昙伦禅师(西元?─六○二─?年)

  京师大庄严寺昙伦禅师,姓孙氏,汴州浚仪人。十三出家,住修福寺,依端禅师。然端学次第观,便诫伦卅︰「汝系心鼻端,可得静也。」伦卅︰「若见有心可系鼻端,本来不见心相,不知何所系也?」咸怪其言,嗟其近学,如何远悟。故在众末礼悔之时,随即入定,大众弹指,心恒加敬。

  後送闵咸茫?粗林新罚?咳蝗攵ǎ?帚不倾,师大深赏,异时告卅︰「令汝学坐,先净昏情,犹如剥[窸-釆+匆],一一重重剥却,然後得净。」伦卅︰「若见有[窸-釆+匆]可有剥削,本来无[窸-釆+匆],何所剥也?」师卅︰「此大根大茎,非吾所及,不敢役使。」

  进具已後,读经礼佛,都所不为,但闭房不出,行住坐卧,唯离念心,以终其志。

  次知直岁,守护僧物,约勒家人卅︰「犬有别食,莫与僧粥。」家人以为常事,不用伦言。犬乃於前呕出僧粥。(中略)

  又有义学论士,诤来问者,随言即遣,无所罣碍。仁寿二年(西元六○二年),献后亡背,兴造禅室,召而处之。还即揜关,依旧习业。时人目之为卧伦也。

  有兴善粲法师者,三国论首,无学不长,怪伦卧禅师,言问清远,遂入房与语,探究是非。(中略)伦述般若无底,空华焰水,无依无主,不立正邪,本性清净。粲乃投地敬之,赞叹:「心路无滞,不思议乃如此也。」

  伦在京师,道俗请者相续,而机缘不一,悟迷亦多。虽善巧方便,令其醒悟,然各自执见,见我为是,故此妙理,罕得广流。(下略)

  (以上录自《续高僧传》卷二五「昙伦」条,《大正藏》五○.五九八页上─中)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衡岳善伏

  衡岳善伏(西元?─六二九─六六○年)

  唐衡岳善伏禅师,一名等照,姓蒋,常州义兴人。生即白首,性知远离,五岁於安国寺兄才法师边出家,布衣蔬食,日诵经卷,目覩七行,一闻不忘。

  贞观三年(西元六二九年),窦刺史闻其聪敏,追充州学,因尔日听俗讲,夕思佛义,博士责之,对卅︰「岂不闻乎,行有余力,所以博观。如不见信,请问前闻。」乃试之,一无所滞,重为联类佛教,两用疏通。於是,学馆倾首︰「何斯人之若斯也。」

  後逃隐出家,志乐佛法,欲罢不能,忽逢山水,淹留忘返。斯因宿习,非近学也。

  至苏州流水寺璧法师所,听四经三论;又往越州敏法师所,周流经教,颇涉幽求;至天台超禅师所,示以西方净土观行。(中略)

  又上荆襄蕲部,见信禅师,示以入道方便;又往庐山,见远公净土观堂;还到润州,岩禅师所,示以无生观;後共晖、才二师,入桑梓山,行慈悲观。(中略)

  又卅︰「山有玉则草木润,泉有龙则水不竭,住处有三宝则善根增长。」

  常在伏牛山,以虎豹为同侣,食蚊虻为私行。视前六尺,未曾顾眄。经中要偈,口无辍音。大约十五观、四明论,以为崖准。

  显庆五年(西元六六○年),行至衡岳,意欲求静,返更屯结。说法既久,忽告卅︰「一切无常,气息难保,夜深各散,缘尽当离。」时不测其言也,便返闭而坐,尔夜衡州诸寺钟及笙管,鸣声彻晓,道俗咸怪,至房关掩,乃破而开之,见师端坐久终。

  (以上录自《续高僧传》卷二六,《大正藏》五○.六○二页下─六○三页中)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清凉澄观

  清凉澄观(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

  华严宗第四祖

  唐代州五台山清凉寺澄观禅师,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依宝林寺(应天山)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遇恩得度,便隶此寺。

  观,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梯航既具,壶奥必臻。

  乾元中(西元七五八─七五九年),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诣金陵玄璧法师,传关河三论;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西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就瓦棺寺,传《起信》、《涅盘》。又於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却复天竺诜法师门,温习《华严大经》。七年,往剡溪,从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从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从上智,性自天然。所学之文,如昨抛舍。鲍静记井,蔡邕後身,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慧)忠师,径山(道)钦师,洛阳无名师,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观,自谓己卅︰「五地圣人,身证真如,栖心佛境,於後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况吾学地,能忘是心?」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一皆博综。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西元七七六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时寺主贤林,请讲大经,并演诸论,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惙然长想︰「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毘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乡原,不疏毘卢,有辜二圣矣。」

  观将撰疏,俄於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中略)以元和年(西元八○六─八二○年)卒,春秋七十余,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余堪讲者千数。(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五,《大正藏》五○.七三七页上─下)

  肃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师受具戒於昙一大师门下,行南山止作事,遂为众德,讲演律藏。

  又礼常照禅师,授菩萨戒,原始要终,十誓自励︰1.体不损沙门之表,2.心不违如来之制,3.坐不背法界之经,4.性不染情爱之境,5.足不履尼寺之尘,6.胁不触居士之榻,7.目不视非仪之彩,8.舌不味过午之肴,9.手不释圆明之珠,10.宿不离衣阒?唷?

  从牛头忠、径山钦,问西来宗旨;又谒洛阳无禅师,印可融寂,自在受用。即卅︰「明以照幽,法以达迷,然交暎千门,融冶万有,广大悉备,尽法界之述,唯大《华严》。」

  复参东京大诜和尚,听受玄旨,利根顿悟,再周能演。诜卅︰「法界宗乘,全在汝矣。」(中略)

  开成三年(西元八三八年)三月六日,召上足三教首座宝印大师海岸等,嘱卅︰「吾闻偶运无功,先圣悼叹。复质无行,古人耻之。无昭穆动静,无纶绪往复。勿穿凿异端,勿顺非辨伪,勿迷陷邪心,勿固牢斗诤。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当取信於佛,无取信於人。真界玄微,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孤我矣。」言讫,趺坐而逝。

  师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俗寿一百二,僧腊八十三。言论清雅,动止作则。学赡九流,才供二笔。尽形一食,不蓄余长。

  (以上节录自《法界宗五祖略记》,《卍续藏》一三四.五四九页下─五五二页下)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圭峯宗密

  圭峯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

  华严宗系︰初祖杜顺──二祖智俨──贤首法藏──清凉澄观──圭峯宗密禅宗系︰曹溪惠能──荷泽神会──磁州法如──荆南惟忠──遂州道圆──圭峯宗密

  释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负俊才而随计吏。(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六,《大正藏》五○.七四一页下)

  元和二年(西元八○七年),将赴贡举,遇道圆和尚法席,欣然契会,遂求披削,当年进具。

  一日随众僧斋于府吏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经,得《圆觉》十二章,览未终轴,感悟流涕,归以所悟之旨,告於圆,圆抚之卅︰「汝当大弘圆顿之教,此诸佛授汝耳。行矣,无自滞於一隅也。」

  师涕泣奉命礼辞而去。因谒荆南张(南印)禅师,张卅︰「传教人也,当宣导於帝都。」

  复见洛阳照(奉国神照)禅师,照卅︰「菩萨人也,谁能识之。」

  寻抵襄汉,因病僧付《华严疏》,即上都澄观大师之所撰也。师未尝听习,一览而讲,自欣所遇卅︰「向者诸师述作,罕穷厥旨,未若此疏辞源流畅,幽赜焕然。吾禅遇南宗,教逢《圆觉》,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今复偶兹绝笔,罄竭于怀。」(中略)

  (及见澄观)观卅︰「毘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师预观之室,虽日新其德,而认筌执象之患永亡矣。

  北游清凉山,回住鄠县草堂寺。未几复入寺南圭峯兰若。太和中(西元八二七─八三五年),徵入内,赐紫衣,(唐文宗)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惟相国裴公休,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

  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着《禅源诸诠》,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或云百卷),以贻後代。(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三,《大正藏》五一.三○五页下─三○六页上)

  (师自谓)每叹人与法差,法为人病,故别撰经律论疏,大开戒定慧门。显顿悟资於渐修,证师说符於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难寻,泛学虽多而秉志者少,况迹涉名相,谁辨金鍮,徒自疲劳,未见机感。虽佛说悲增是行,而自虑爱见难防,遂舍众入山,习定均慧,前後息虑,相继十年。微细习情,起灭彰於静慧,差别法义,罗列现於空心。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像昭昭。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慧者。

  然本因了自心而辨诸教,故恳情於心宗。又因辨诸教而解修心,故虔诚於教义。教也者,诸佛菩萨所留经论也。禅也者,诸善知识所述句偈也。但佛经开张,罗大千八部之众,禅偈撮略,就此方一类之机。罗众则渀荡难依,就机即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以上录自《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正藏》四八.三九九页下)

  师会昌元年(西元八四一年)正月六日,於兴福寺塔院坐灭,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於圭峯,二月十二日荼毘,得舍利明白润大。後门人泣而求之,皆得於煨烬,乃藏之石室。寿六十有二,腊三十四。遗诫令「舁屍施鸟兽,焚其骨而散之,勿得悲慕以乱禅观。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其余住持仪则,当合律科,违者非吾弟子。」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三,《大正藏》五一.三○七页上。《宋高僧传》卷六「宗密传」,亦作同样记载)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