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西元?─五三五年)
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初祖
菩提达摩禅师,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卅︰「汝於诸法,已得通量。夫达摩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摩。」因改号为菩提达摩。
师乃告尊者卅︰「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尊者卅︰「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後,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下。」(中略)
师心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乃先辞祖塔,次别同学,然至王所,慰而勉之卅︰「当勤修白业,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一九即回。」王闻师言,涕泪交集卅︰「此国何罪,彼土何祥,叔既有缘,非吾所止。唯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早回。」王即具大舟,实以众宝,躬率臣寮,送至海壖。师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八年丁未岁(西元五二七年)九月二十一日也。
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帝览奏,遣使齎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
帝问卅︰「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师卅︰「并无功德。」帝卅︰「何以无功德?」师卅︰「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卅︰「如何是真功德?」答卅︰「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卅︰「廓然无圣。」帝卅︰「对朕者谁?」师卅︰「不识。」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後魏孝明帝太和十年也。
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中略)
有期城太守杨衒之,早慕佛乘,问师卅︰「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师卅︰「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卅祖。」又问︰「此外如何?」师卅︰「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於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又卅︰「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收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师知恳到,即说偈卅︰「亦不覩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求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卅祖。」(中略)
以化缘已毕,传法得人,端居而逝。即後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十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
後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师卅︰「西天去。」又谓云卅︰「汝主已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暨复命,即明帝已登遐矣。而孝庄帝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下略)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三,《大正藏》五一.二一七页上─二二○页中)
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慧可禅师
慧可禅师(西元四八七年─五九三年)
菩提达摩──慧可禅师
慧可大师者,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未有子时,尝自念言︰「我家崇善,岂无令子。」祷之既久,一夕感异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长,遂以照室之瑞,名之卅光。
自幼志气不羣,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後览佛书,超然自得,即抵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於永穆寺,浮游讲肆,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却返香山,终日宴坐。又经八载,於寂默中,倏见一神人谓卅︰「将欲受果,何滞此耶。大道非遥,汝其南矣。」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翌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治之,空中有声卅︰「此乃换骨,非常痛也。」光遂以见神事白於师。师视其顶骨,即如五峯秀出矣,乃卅︰「汝相吉祥,当有所证,神令汝南者,斯则少林达摩大士,必汝之师也。」(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三「慧可」条,《大正藏》五一.二二○页中─下)
闻达摩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大士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师自惟卅︰「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大士悯而问卅︰「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师悲泪卅︰「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羣品。」大士卅︰「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师闻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大士前,大士知是法器,乃卅︰「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大士遂与易名卅「慧可」。师卅︰「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大士卅︰「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师卅︰「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大士卅︰「将心来与汝安。」师卅︰「觅心了不可得。」大士卅︰「我与汝安心竟。」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三「达摩」条,《大正藏》五一.二一九页中)
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双道信
双峯道信(西元五八○─六五一年)
菩提达摩──慧可禅师──僧璨僧师──双峯道信
蕲州双峯山道信禅师,姓司马,世居河内,後徙於蕲州之广济县。(此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若据《续高僧传》则云︰未详何人)
初七岁时,经事一师,戒行不纯,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斋检,经於五载,而师不知。
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受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师往罗浮,不许相逐。但於後住,必大弘益。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贼围城,七十余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从外入,井水还复。刺史叩头︰「贼何时散?」信卅︰「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城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绝伦,思欲得见,刺史告卅︰「欲见大人,可自入城。」羣贼即散。
既见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峯,有好泉石,即住终志。当夜有大猛兽来扰,并为授归戒,授已令去。
自入山来,三十余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闻而就礼。临终,语弟子弘忍︰「可为吾造塔,命将不久。」又催急成。又问︰「中未。」答︰「欲至中。」众人卅︰「和尚可不付嘱耶?」卅︰「生来付嘱不少。」此语才了,奄尔便绝。于时山中五百余人,并诸州道俗,忽见天地闇冥,遶住三里,树木叶白。(下略)(以上录自《续高僧传》卷二六「释道信传」,《大正藏》五○.六○六页中)
後,贞观癸卯岁(西元六四三年),太宗向师道味,欲瞻风彩,诏赴京师。上表逊谢,前後三返,竟以疾辞。第四度命使卅︰「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谕旨,师乃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叹慕,就赐珍缯,以遂其志。
迄高宗永徽辛亥岁(西元六五一年),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卅︰「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迄安坐而逝。寿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户无故自开,仪相如生,尔後门人不敢复闭。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三,《大正藏》五一.二二二页中─下)
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牛头法融
牛头法融(西元五九四─六五七年)
菩提达摩──慧可禅师──僧璨禅师──双峯道信──牛头法融
润州牛头山法融禅师,姓韦,延陵人。
年十九,翰林坟典,探索将尽,而姿质都雅,伟秀一期,喟然叹卅︰「儒道俗文,信同糠粃,般若止观,实可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周罗,服勤请道。炅誉动江海,德诱几神,妙理真筌,无所遗隐。融纵神挹酌,情有所缘。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如不凝想,妄虑难摧。乃凝心宴默於空静林,二十年中,专精匪懈,遂大入妙门,百八总持,乐说无尽。趣言三一,悬河不穷。
贞观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於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夕思想,无缺寸阴。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余人。初构禅室,四壁未周,弟子道綦、道凭,於中摄念。夜有一兽如羊而入,腾倚扬声,脚蹴二人,心见其无扰,出庭宛转而游。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於中坐,忽有神蛇长丈余,目如星火,举头扬威,於室口经宿,见融不动,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苏绝人,自融入後,往还无阻。(以上录自《续高僧传》卷二六,《大正藏》五○.六○三页下─六○四页上)
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牛头)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中略)别僧云︰「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问卅︰「在此作什麽?」师卅︰「观心。」祖卅︰「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师卅︰「大德高栖何所?」祖卅︰「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师卅︰「还识道信禅师否?」卅︰「何以问他?」师卅︰「向德滋久,冀一礼谒。」卅︰「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卅︰「因何降此?」祖卅︰「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後面云︰「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卅︰「犹有这个在?」祖卅︰「适来见什麽?」师无对。少选,祖脚於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覩之竦然。祖卅︰「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
祖卅︰「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师卅︰「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卅︰「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卅︰「既不许作观行,於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祖卅︰「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於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祖付法讫,遂返双峯终老。师自尔法席大盛。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二七页上─中)
附录:心境问答
博陵王问师卅︰「境缘色发时,不言缘色起,云何得知缘,乃欲息其起?」
师答卅︰「境色初发时,色境二性空;本无知缘者,心量与知同;照本发非发,尔时起自息。抱暗生觉缘,心时缘不逐;至如未生前,色心非养育。从空本无念,想受言念生;起法未曾起,岂用佛教令。」
问卅︰「闭目不见色,境虑乃便多;色既不关心,境从何处发?」
师卅︰「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问卅︰「境发无处所,缘觉了知生;境谢觉还转,觉乃变为境。若以心曳心,还为觉所觉;从之随随去,不离生灭际?」
师卅︰「色心前後中,实无缘起境;一念自凝忘,谁能计动静?此知自无知,知知缘不会;当自检本形,何须求域外。前境不变谢,後念不来今;求月执玄影,讨迹逐飞禽。欲知心本性,还如视梦里;譬之六月冰,处处皆相似。避空终不脱,求空复不成;借问镜中像,心从何处生?」
问卅︰「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
师卅︰「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问卅︰「智者引妙言,与心相会当;言与心路别,合则万倍乖。」
师卅︰「方便说妙言,破病大乘道。非关本性谭,还从空化造。无念为真常,终当绝心路。离念性不动,生灭无乖误。谷响既有声,镜像能回顾。」
问卅︰「行者体境有,因觉知境亡;前觉及後觉,并境有三心。」
师卅︰「境用非体觉,觉罢不应思。因觉知境亡,觉时境不起。前觉及後觉,并境有三迟。」
问卅︰「住定俱不转,将为正三昧,诸业不能牵,不知细无明,徐徐蹑其後。」
师卅︰「复闻别有人,虚执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转还虚妄。心为正授缚,为之净业障。心尘万分一,不了说无明。细细习因起,徐徐名相生。风来波浪转,欲静水还平。更欲前途说,恐畏後心惊。无念大兽吼,性空下霜雹。星散秽草摧,纵横飞鸟落。五道定纷纶,四魔不前却。既如猛火燎,还如利剑斫。」
问卅︰「赖觉知万法,万法本来然。若假照用心,只得照用心,不应心里事。」
师卅︰「赖觉知万法,万法终无赖。若假照用心,应不在心外。」
问卅︰「随随无简择,明心不现前;复虑心闇昧,在心用功行,智障复难除。」
师卅︰「有此不可有,寻此不可寻;无简即真择,得闇出明心。虑者心冥昧,存心托功行。何论智障难,至佛方为病。」
问卅︰「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帖,自非用行人,此难终难见。」
师卅︰「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镜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安帖无安处,用行何能决。」
问卅︰「别有一种人,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证用常寂,知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复言用无用。智慧方便多,言辞与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心识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如是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
师卅︰「别有证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且劳己。永劫住幽识,抱相都不知。放光便动地,於彼欲何为?」
问卅︰「前件看心者,复有罗縠难。」
师卅︰「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者,从容下口难。」
问卅︰「久有大基业,心路差互间。得觉微细障,即达於真际。自非善巧师,无能决此理。仰惟我大师,当为开要门。引导用心者,不令失正道。」
师卅︰「法性本基业,梦境成差互,实相微细身,色心常不悟。忽逢混沌土,哀怨悯羣生。托疑广设问,抱理内常明。生死幽径彻,毁誉心不惊。野老显分答,法相媿来仪。蒙发羣生药,还如色性为。」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二七页中─二二八页上)
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牛头智岩
牛头智岩(西元六○○─六七七年)
牛头法融──牛头智岩
牛头智岩禅师者,曲阿人也。姓华氏,弱冠,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常以弓挂一滤水囊,随行所至汲用。累从大将征讨,频立战功。
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後,一日宴坐,覩异僧身长丈余,神姿爽拔,词气清朗,谓师卅︰「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
尝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涨,师怡然不动,其水自退。有猎者遇之,因改过修善。
复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师隐遁,乃共入山寻之,既见,因谓师卅︰「郎将狂耶,何为住此?」答卅︰「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婬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
师,贞观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四十四岁),归建业,入牛头山,谒融禅师,发明大事。禅师谓师卅︰「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盘,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於汝。」
师禀命为第二世。後以正法付慧方禅师。住白马、栖玄两寺,又迁住石头城。於仪凤二年(西元六七七年)正月十日示灭。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言水葬。寿七十有八,腊三十有九。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二八页中─下)
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幽栖智威
幽栖智威(西元六四六─七二二年)
牛头法融──牛头智岩──牛头慧方──牛头法持──幽栖智威
唐金陵天保寺智威禅师,俗姓陈氏,江宁人也。爰在童年,器殊众识,至於戏弄,曾不染俗,性恶浮饰,人皆异焉。
无何,一朝忽失其所,父母莫知攸往,乃遍历诸寺寻访之,威已依天保寺统法师,诵大乘经,早数百纸,聪敏超伦,众咸叹服。
年二十,遇恩剃落,隶名于幽栖寺,因从持禅师谘请禅法,妙达深理,继踵前修。既获髻珠,淡然闲放。形容温润,面如满月,言辞清雅,慧德兰芳,望重一期,声闻远近,江左定学,往往造焉。其中顿悟心源,即慧忠禅师,乃命嗣山门,盛传道化。威自出止延祚寺,说法利人,广施饶益。以开元十年(西元七二二年)二月十八日,终于住寺。遗嘱林中饲鸟兽,弟子玄挺等,依言奉行。春秋七十七。
(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八,《大正藏》五○.七五八页中─下)
附录:与慧忠禅师示答偈
其中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师尝有偈示卅︰「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
慧忠偈答卅︰「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
师又示偈卅︰「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
慧忠偈答卅︰「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师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门,遂随缘化导。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二九页上)
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鹤林玄素
鹤林玄素(西元六六八─七五二年)
牛头法融──牛头智岩──牛头慧方──牛头法持──幽栖智威──鹤林玄素
唐润州幽栖寺玄素禅师,俗姓马氏,润州延陵人也。生有异度,幼而深仁,乳育安静,龆[札-木+齿]希尚,求归释门,父母从之,出依净域。以如意年中(西元六九二年),始奉制度,隶名于江宁长寿寺。进具已後,戒光腾烛,定水澄涟,思入玄微,行逾人表。既解色空,常慕宗匠。
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威禅师,躬历弥载,撞钟大鸣。威诲以胜法,得其不刊之旨。从是,伏形苦节,交养恬和,败纳衬身,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无喜愠。时目之谓「婴儿行菩萨」。
道业既高,人希瞻礼。开元年中,僧汪密,请至京口,郡牧韦铣,屈居鹤林。四部归诚,充塞寺宇。
素,纳衣空床,未尝出户,天侯稽首,不为动摇。顾世名利,犹如幻焉。
忽於一日,有屠者来礼谒,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请素,明中应供,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士庶惊骇,咸称异哉。素卅︰「佛性是同,无生岂别,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异之有?」(中略)
以天宝十一载(西元七五二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化,春秋八十有五。
(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九,《大正藏》五○.七六一页下─七六二页上)
附录:语录
或有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卅︰「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师又卅︰「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
又有僧扣门,师问︰「是什麽人?」卅︰「是僧。」师卅︰「非但是僧,佛来亦不着。」卅︰「佛来为什麽不着?」师卅︰「无汝止泊处。」(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二九页下)
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径山道钦
径山道钦(西元七一四─七九二年)
牛头法融──牛头智岩──牛头慧方──牛头法持──幽栖智威──鹤林玄素──径山道钦
唐杭州径山道钦(亦名法钦)禅师,姓朱氏,吴郡崑山人也。门第儒雅,祖考皆达玄儒,而傲睨林薮不仕。钦托孕母管氏,忽梦莲华生於庭际,因折一房,系於衣裳,既而觉已,便恶荤羶,及迄诞,弥岁,在於髻辫,则好为佛事,立性温柔,雅好高尚,服勤经史,便从乡举。
年二十有八,俶装赴京师,路由丹徒,因遇鹤林素禅师,默识玄鉴,知有异操,乃谓之卅︰「观子神府温粹,几乎生知,若能出家,必会如来知见。」钦闻,悟识本心,素乃躬为剃发,谓门人法监卅︰「此子异日大兴吾教,与人为师。」寻登坛纳戒,链行安禅。领径直之一言,越周旋之三学。自此,辞素南征。素卅︰「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
後到临安,视东北之高峦,乃天目之分径,偶问樵子,言是径山,遂谋挂锡於此。见苫盖覆,置网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时雨雪方霁,旁无烟火,猎者至,将取其物,颇甚惊异叹嗟,皆焚网折弓而知止杀焉。
下山慕人营小室,请居之。
近山居前,临海令吴贞,舍别墅以资之。自兹盛化,参学者众。(中略)
代宗睿武皇帝,累赐以缣缯,陈设御馔,皆拒而不受。止布衣蔬食,悉令弟子分卫,唯用陶器,行少欲知足,无以俦比。帝闻之,更加仰重,谓南阳忠禅师卅︰「欲锡钦一名。」手诏赐号「国一」焉。(下略)(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九,《大正藏》五○.七六四页中─下)
附录:语录
有僧问︰「如何是道?」师卅︰「山上有鲤鱼,水底有蓬尘。」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卅︰「汝问不当。」卅︰「如何得当?」师卅︰「待吾灭後,即向汝说。」
马祖令门人智藏来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师卅︰「待汝回去时有信。」藏卅︰「如今便过去。」师卅︰「传语却须问取曹溪。」
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发缄,於圆相中作一画,却封回。(忠国师闻,乃卅︰「钦师犹被马师惑。」)
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鸟窠道林
鸟窠道林(西元七四一─八二四年)
牛头法融──牛头智岩──牛头慧方──牛头法持──幽栖智威──鹤林玄素──径山道钦──鸟窠道林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焉。
九岁出家,二十一於荆州果愿寺受戒,後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复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卅︰「初云何观,云何用心?」复礼久而无言,师三礼而退。
属唐代宗诏(赐号)径山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
及南归,先是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有灵隐寺韬光法师问卅︰「此之法会,何以作声?」师卅︰「无声谁知是会?」
後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
有侍者会通,唐德宗时为六宫使,王族咸美之。(中略)七岁蔬食,十一受五戒,(中略)二十有二为出家故休官,(中略)鸟窠即与披剃,(中略)其常卯斋,昼夜精进,诵大乘经而习安般三昧。忽一日,欲辞去,师问卅︰「汝今何往?」对卅︰「会通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卅︰「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卅︰「如何是和尚佛法?」师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会通遂领悟玄旨。时谓布毛侍者。
元和中(西元八○六─八一九年),白居易出守兹郡,因入山礼谒,乃问师卅︰「禅师住处甚危险。」师卅︰「太守危险尤甚。」卅︰「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卅︰「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卅︰「三岁孩儿也解恁麽道。」师卅︰「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
师於长庆四年(西元八二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卅︰「吾今报尽。」言讫坐亡。寿八十有四,腊六十三。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三○页中─下)
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嵩岳慧安
嵩岳慧安(西元五八二─七○九年)
菩提达摩──慧可禅师──僧璨禅师──双峯道信──东山弘忍──嵩岳慧安
嵩岳慧安国师,荆州枝江人也,姓卫氏,隋文帝开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师云「木无名」。遂遁于山谷,大业中(西元六○五─六一六年),大发丁夫,开通济渠,饥殍相枕,师乞食以救之,获济者甚众。
炀帝徵师不赴,潜入太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内扰攘,乃杖锡登衡岳寺,行头陀行。唐贞观中(西元六二七─六四九年),至黄梅,谒忍祖,遂得心要。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游终南山石壁,因止焉。高宗尝召,师不奉诏,遍历名迹,至嵩少云︰「是吾终焉之地也。」自尔,禅者辐凑,有坦然、怀让二人来参,闻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卅︰「何不问自己意?」卅︰「如何是自己意?」师卅︰「当观密作用。」卅︰「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然言下知归,更不他适。让机缘不逗,辞往曹溪。
武后徵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神秀禅师同加钦重。后尝问师甲子。对卅︰「不记。」后卅︰「何不记耶?」师卅︰「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后闻,稽颡信受。
寻以神龙二年(西元七○六年),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入禁中,供养三年。又赐摩衲一副,师辞嵩岳。
是年三月三日,瞩门人卅︰「吾死已,将屍向林中,待野火焚之。」
俄尔,万回公(神异僧,事蹟见《神僧传》卷七,《大正藏》五○.九九三页中─九九四页上)来见师,猖狂握手言论,傍侍倾耳,都不体会。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门人遵旨,舁至林间,果野火自然闍维。得舍利八十粒。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三一页下)
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蒙山道明
蒙山道明(西元?─?年)
菩提达摩──慧可禅师──僧璨禅师──双峯道信──东山弘忍──蒙山道明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鄱阳人,陈宣帝之裔孙也。国亡,落於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军之号。
少於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意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行者见师奔至,即掷衣沆杜淌?ΙU「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躇悚栗,乃卅︰「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於我。」祖卅︰「不思善,不思恶,正恁麽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流汗,泣礼数拜。问卅︰「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祖卅︰「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卅︰「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审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祖卅︰「汝若如是,则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师又问︰「某甲向後,宜往何所?」祖卅︰「逢袁可止,遇蒙即居。」
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卅︰「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皆以为然。
师既回,遂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载後,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
初名慧明,以避师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尽遣过岭南参礼六祖。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三二页上)
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度门神秀
度门神秀(西元六○五─七○六年)
菩提达摩──慧可禅师──僧璨禅师──双峯道信──东山弘忍──度门神秀
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神秀禅师,俗姓李氏,东京尉氏人也。少览经史,博综多闻。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後遇蕲州双峯东山寺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卅︰「此真吾师也。」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中略)
四祖道信与五祖弘忍,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秀既事忍,忍默识之,深加器重,谓秀卅︰「吾度人多矣,至於悬解圆照,无先汝者。」
忍於上元中(西元六七五年)卒,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四海缁徒,向风而靡,道誉馨香,普蒙熏灼。
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勅於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宠重,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退谓人卅︰「禅师身长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中略)
秀以神龙二年(西元七○六年)卒,士庶皆来送葬,诏赐谥卅大通禅师。(下略)
(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八,《大正藏》五○.七五五页下─七五六页上)
附录:示众偈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三一页中)
第二篇到曹溪时代的禅师
神秀门下选例五则
一、五台山巨方禅师
安陆人也。姓曹氏,幼[禀-禾+示]业於明福院朗禅师,初讲经论,後参禅。
会及造北宗,秀师问卅︰「白云散处如何?」师卅︰「不昧。」秀又问︰「到此间後如何?」师卅︰「正见一枝生五叶。」秀默许之。入室侍对,庶几无爽。寻至上党寒岭居焉,数岁之间,众盈千数。後於五台山阐化,涉二十余载入灭,年八十一。(下略)
二、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
姓吴氏,初习《唯识论》,滞於名相,为知识所诘,乃发愤罢讲。游行登武当山,见秀禅师,疑心顿释,思养圣胎,乃辞去。居于蒲津安峯山,不下十年,木食涧饮。
属州牧卫文昇,请归城内,建新安国院居之,缁素归依,憧憧不绝。
使君问卅︰「某今日後如何?」师卅︰「日从蒙泛出,照树全无影。」使君初不能谕,拱揖而退,少选开晓,释然自得。
三、兖州降魔藏禅师
赵郡人也,姓王氏,父为豪掾。七岁出家,时属野多妖鬼魅惑於人,师孤形制伏,曾无少畏,故得降魔名焉。
即依广福院明赞禅师出家服勤。
受法後,遇北宗盛化,便誓抠衣。秀师问卅︰「汝名降魔,此无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师卅︰「有佛有魔。」秀卅︰「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师卅︰「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秀悬记之卅︰「汝与少皡之墟有缘。」
师寻入泰山,数稔学者云集。一日告门人卅︰「吾今老朽,物极有归。」言讫而逝,寿九十一。(以上三例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三二页上─中)
四、京师兴唐寺普寂禅师
姓凭氏,蒲州河东人也,年才稚弱,率性轩昂,离俗升坛,循于经律,临文揣义,回异恒流。
初闻神秀在荆州玉泉寺,寂乃往师事,凡六年,神秀奇之,尽以其道授焉。(中略)
中宗闻秀年高,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师统其法众。开元二十三年(西元七三五年)勅普寂於都城居止。时王公大臣,竞来礼谒。
极严重少言,来者难见其和悦之容,远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年(西元七三九年)终于上都兴唐寺,年八十九。(中略)赐谥号卅大慧禅师。(下略)(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九,《大正藏》五○.七六○页下)
五、吉州志诚禅师
少於荆南当阳山玉泉寺,奉事神秀禅师,後因两宗盛化,秀之徒众,往往议南宗卅︰「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卅︰「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付衣法,岂徒然哉?吾所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无滞於此,可往曹溪质疑,他日回复,还为吾说。」
志诚禅师闻此语,礼辞至韶阳。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六祖告众卅︰「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师出礼拜,具陈其事。祖卅︰「汝师若为示众?」对卅︰「常指诲大众,令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卅︰「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於理何益?听吾偈卅︰『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五,《大正藏》五一.二三七页中)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