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沩山门下 沩山灵佑
沩山灵佑(西元七七一─八五三年)
曹溪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沩山灵佑
唐潭州大沩山灵佑禅师者,福州长谿人也,姓赵氏,年十五辞亲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於杭州龙兴寺受戒,究大小乘经律。(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四页中)
佑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师,执劳每倍於役,冠年剃发,三年受具戒。时有钱塘上士义宾,授其律科,及入天台,遇寒山子於途中,乃谓佑卅︰「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佑顺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诣泐潭,谒大智(百丈怀海)师,顿了祖意。(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七页中)
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大智禅师,百丈一见,许之入室,遂居参学之首。
一日侍立,百丈问︰「谁?」师卅︰「灵佑。」百丈云︰「汝拨鑪中有火否?」师拨云︰「无火。」百丈躬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云︰「此不是火?」师发悟,礼谢,陈其所解。百丈卅︰「此乃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见佛性,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四页中)
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务,百丈云︰「将得火来麽?」师云︰「将得来。」百丈云︰「在甚处」?师乃拈一枝柴,吹两吹,度与百丈。百丈云︰「如虫御木。」
时,师作典座。(中略)
一日,司马头陀自湖南来,谓百丈云︰「顷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所居之处。」
百丈云︰「老僧住得否?」司马云︰「非和尚所居。」百丈云︰「何也?」司马云︰「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徒不盈千。」百丈云︰「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司马云︰「待历观之。」
时,华林觉为第一座,百丈令侍者请至,问云︰「此人如何?」司马请謦欬一声,行数步,司马云︰「不可。」
百丈又令唤师,师时为典座,司马一见,乃云︰「此正是沩山主人也。」百丈是夜,召师入室,嘱云︰「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後学。」
华林闻之云︰「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百丈云︰「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住持。」即指净瓶问云︰「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什麽?」华林云︰「不可唤作木[木*突]也。」百丈乃问师,师踢倒净瓶,便出去。百丈笑云︰「第一座输却山子也。」师遂往焉。
是山峭绝,敻无人烟,猿猱为伍,橡栗充食,经于五七载,绝无来者。师自念言︰「我本住持,为利益於人,既绝往还,自善何济。」即舍庵而欲他往,行至山口,见蛇、虎、狼、豹,交横在路,师云︰「汝等诸兽,不用拦吾行路,吾若於此山有缘,汝等各自散去;吾若无缘,汝等不用动,吾从路过,一任汝吃。」言讫,虫虎四散而去。师乃回庵。未及一载,安上座(同为百丈弟子福州大安禅师,亦名懒安)同数僧,从百丈来,辅佐於师,安云︰「某甲与和尚作典座,待僧至五百众,乃解务。」
自後,山下居民,稍稍知之,率众共营梵宇。
连帅李景让,奏号同庆寺,相国裴公休,尝咨玄奥。由是,天下禅学辐辏焉。有得法上首,仰山寂禅师,故世称沩仰宗。(以上录自《沩山灵佑禅师语录》,《卍续藏》一一九.八五○页─八五一页)
师敷扬宗教凡四十余年,达者不可胜数,入室弟子四十一人,唐大中七年(西元八五三年),正月九日,盥漱敷坐,怡然而寂,寿八十三,腊六十四。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五页下─二六六页上)
附录:语录摘要
(一)无事人
师上堂示众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妄诈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中略)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之人。」
(二)悟後修行
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
师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趣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三)沩山僧及水牯牛
师上堂,示众云︰「老僧百年後,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左胁书五字云︰沩山僧灵佑。此时唤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又云沩山僧。唤作什麽即得。」(以上三则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四页下、二六五页上─下)
(四)百丈大人相
云岩问师︰「百丈大人相如何?」师云︰「巍巍堂堂,炜炜煌煌,声前非声,色後非色,蚊子上铁牛,无汝下嘴处。」
(五)眼正与行履有别
师问仰山︰「《涅盘经》四十卷,多少佛说,多少魔说?」仰山云︰「总是魔说。」师云︰「以後无人奈子何。」仰山云︰「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什麽处?」师云︰「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
(六)唤执事不唤人
师一日唤院主,院主来,师云︰「我唤院主,汝来作什麽?」院主无对。
又令侍者唤第一座,第一座来,师云︰「我唤第一座,汝来作什麽?」亦无对。
(七)被勘破
石霜(性空禅师)会下有二禅客到云︰「此间无一人会禅。」後普请搬柴,仰山见二禅客歇,将一橛柴问云︰「还道得麽?」俱无语。仰山云︰「莫道无人会禅好。」归举似沩山云︰「今日二禅客被慧寂勘破。」师云︰「什麽处被子勘破?」仰山便举前话。师云︰「寂子又被吾勘破也。」(以上四则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五页上─中)
八)用与体
师摘茶次,谓仰山云︰「终日摘茶,只闻子声,不见子形。」仰山撼茶树。师云︰「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仰山云︰「未审和尚如何?」师良久。仰山云︰「和尚只得其体,不得其用。」师云︰「放子三十棒。」仰山云︰「和尚棒,某甲吃,某甲棒,阿谁吃?」师云︰「放子三十棒。」
(九)人人解脱路
仰山、香严侍立次,师云︰「过去、未来、现在,佛佛道同,人人得个解脱路。」仰山云︰「如何是人人解脱路?」师回顾香严云︰「寂子借问,何不答伊?」香严云︰「若道过去、未来、现在,某甲却有个只对处。」师云︰「子作麽生只对?」香严珍重便出。师却问仰山云︰「智闲恁麽只对,还契寂子也无?」仰山云︰「不契。」师云︰「子又作麽生?」仰山亦珍重出去。师呵呵大笑云︰「如水乳合。」
(一○)若有一解即未离心境
师谓仰山云︰「汝须独自回光返照,别人不知汝解处,汝试将实解,献老僧看。」仰山云︰「若教某甲自看,到这里,无圆位,亦无一物一解,得献和尚。」师云︰「无圆位处,原是汝作解处,未离心境在。」仰山云︰「既无圆位,何处有法,把何物作境?」师云︰「适来是汝作与麽解,是否?」仰山云︰「是。」师云︰「若恁麽,是具足心境法,未脱我所心在。元来有解,争道无解献我?许汝信位显,人位隐在。」
(一一)呈语四层次
师一日,索门人呈语,乃云︰「声色外与吾相见。」
仰山凡三度呈语︰
第一度云︰「见取不见取底。」师云︰「细如毫末,冷似雪霜。」
第二度云︰「声色外谁求相见?」师云︰「只滞声闻方外榻。」
第三度云︰「如两镜相照,於中无像。」师云︰「此语正也。」
仰山却问︰「和尚於百丈师翁处,作麽生呈语?」师云︰「我於百丈先师处,呈语云︰如百千明镜鉴像,光影相照,尘尘刹刹,各不相借。」仰山於是礼拜。
(一二)一粥一饭.不是粥饭僧
师坐次,仰山问︰「和尚百年後,有人问,先师法道,如何只对?」师云︰「一粥一饭。」仰山云︰「面前有人不肯,又作麽生?」师云︰「作家师僧。」仰山便礼拜。师云︰「逢人不得错举。」
师因陆侍御入僧堂,乃问︰「如许多师僧,为复是吃粥饭僧?为复是参禅僧?」师云︰「亦不是吃粥饭僧,亦不是参禅僧。」侍御云︰「在此作甚麽?」师云︰「侍御自他看。」
(一三)法住自位.非干我事
仰山问︰「百千万境一时来,作麽生?」师云︰「青不是黄,长不是短。诸法各住自位,非干我事。」仰山乃作礼。
(以上六则录自《沩山灵佑禅师语录》,《卍续藏》一一九.八五二页─八五八页)
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沩山门下 黄檗希运
黄檗希运(西元?─八五○年)
曹溪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
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闽人也,幼投本州高安黄檗山寺出家。额间隆起如肉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中略)
师後游京师,因人启发,乃往参百丈,问卅︰「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师云︰「不可教後人断绝去也。」百丈云︰「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师随後入云︰「某甲特来。」百丈云︰「若尔,则他後不得孤负吾。」
百丈一日问师︰「什麽处去来?」卅︰「大雄山下采菌子来。」百丈卅︰「还见大虫麽?」师便作虎声。百丈拈斧,作斫势,师即打百丈一掴。百丈吟吟大笑,便归上堂,谓众卅︰「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看好,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师在南泉时,普请择菜。南泉问︰「什麽处去?」卅︰「择菜去。」南泉卅︰「将什麽择?」师举起刀子。南泉卅︰「大家择菜去。」
一日,南泉谓师卅︰「老僧偶述牧牛歌,请长老和。」师云︰「某甲自有师在。」师辞南泉,门送提起师笠子云︰「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南泉云︰「王老师聻。」师便戴笠子而去。
後居洪州大安寺,海众奔凑,裴相国休,镇宛陵,建大禅苑,请师说法。以师酷爱旧山,还以黄檗名之。(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六页上)
有大禅师号希运,住洪州高安县黄檗山鹫峯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孙,百丈之子,西堂之侄。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唯传一心,更无别法。(中略)说之者,不立义解,不立宗主,不开户牖。直下便是,动念则乖,然後为本佛。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学徒,望山而趋,覩相而悟,往来海众,常千余人。予会昌二年(西元八四二年),廉于锺陵(在洪州)自山迎至州,憩龙兴寺,旦夕问道。大中二年(西元八四八年),廉于宛陵(在宣州),复礼迎至所部,寓开元寺,旦夕受法,退而记之,十得一二,佩为心印,不敢发扬。(中略)时大唐大中十一年(西元八五七年)十月八日谨记。(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九之末,《大正藏》五一.二七○页中,裴休撰〈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序〉)
附录:语录摘要
(一)大唐国里无禅师
一日上堂,大众云集,乃卅︰「汝等诸人,欲何所求?」因以棒赶散云︰「尽是吃酒糟汉!恁麽行脚,取笑於人。但见八百一千人处便去。不可只图热闹也。老汉行脚时,或遇草根下有一个汉,便从顶上一锥,看他若知痛痒,可以布袋盛米供养。可中总似汝,如此容易,何处更有今日事也。」
「汝等既称行脚,亦须着些精神好。还知道,大唐国内无禅师麽?」
时有一僧出问云︰「诸方尊宿,尽聚众开化,为什麽道『无禅师』?」师云︰「不道无禅,只道无师。闍梨不见︰马大师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场,得马师正眼者,止两三人。庐山(归宗寺智常)和尚,是其一人。夫出家人,须知有从上来事分。」
「且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子。有此眼脑,方辨得邪正宗党。且当人事宜,不能体会得,但知学言语。念向皮袋里安着,到处称我会禅。还替得汝生死麽?」
「轻忽老宿,入地狱如箭。我才见入门来,便识得汝了也。还知麽?」(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六页中─下)
(二)无心.忘心.空心
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人不可得。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外如木石,不动不转。内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无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趣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中略)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是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界耳。(中略)
凡人皆逐境生心,心随欣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则境空,境空则心灭。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耳。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中略)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中略)
凡人欲修证,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此,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出世人也。(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九附录〈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五一.二七○页下─二七二页)
你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为你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下略)(以上录自《传心法要》,《卍续藏》一一九.八三一页)
(三)心如日轮在虚空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着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中略)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略)若不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以上录自《传心法要》,《卍续藏》一一九.八三一页)
(四)归宗一味禅
有僧辞归宗,宗云:「往甚处去?」云︰「诸方学五味禅去。」宗云︰「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是一味禅。」云︰「如何是一味禅?」宗便打,僧云︰「会也!会也。」宗云︰「道!道!」僧拟开口,宗又打。其僧後到黄檗处,檗问︰「什麽处来?」云︰「归宗来。」檗云︰「归宗有何言句?」僧遂举前话,师乃上堂举此因缘云︰「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着个个屙漉漉地,只有归宗较些子。」
(五)礼佛无所求
师在盐官(齐安禅师)会里,大中帝(唐宣宗)为沙弥,见师於佛殿上礼佛,而问︰「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师云︰「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常礼如是事。」沙弥云︰「用礼何为?」师便掌。沙弥云︰「太麤生!」师云︰「这里是什麽所在,说麤说细。」随後又掌。沙弥便走。
(六)不落阶级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麽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後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後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以上三则录自《黄檗禅师宛陵录》,《卍续藏》一一九.八三八、八四六页)
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沩山门下 百丈门下其余选例二则
百丈门下其余选例二则
一、福州大安禅师(西元?─八八三年)
福州人也,姓陈氏。幼於黄檗山受业,听习律乘。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乃孤锡游方。将往洪州,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谓师卅︰「师往南昌,当有所得。」
师即造于百丈,礼而问卅︰「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卅︰「大似骑牛觅牛。」师卅︰「识後如何?」百丈卅︰「如人骑牛至家。」师卅︰「未审始终,如何保任?」百丈卅︰「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
同参佑禅师创居沩山也,师躬耕助道,及佑禅师归寂,众请接踵住持。
师上堂云︰「汝诸人,总来就安,求觅什麽?若欲作佛,汝自是佛,而却傍家走,怱怱如渴鹿赶阳焰,何时得相应去?」(中略)
「安在沩山,三十年来,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牵出;若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赶亦不去也。」(中略)(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七页中─下)
二、福州古灵神赞禅师
於本州大中寺受业後,行脚遇百丈开悟。却回本寺。
受业师问卅︰「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卅︰「并无事业。」遂遣执役。
一日,因澡身,师命去垢。师乃拊背卅︰「好所佛殿,而佛不圣!」其师回首视之。师卅︰「佛虽不圣,且能放光。」
其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求出,师覩之卅︰「世界如此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得。」其师置经问卅︰「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後见汝,发言异常。」师卅︰「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今欲报慈德耳。」
其师於是告众致斋,请师说法。师登座举唱百丈门风。乃卅︰「灵光独耀逈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其师於言下感悟卅︰「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八页上)
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沩山门下 赵州从谂
赵州从谂(西元七七八─八九七年)
曹溪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南泉普愿──赵州从谂
唐赵州东院从谂禅师,青州临缁人也,童稚之岁,孤介弗羣。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乃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剃落,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师勉之听习於经律,但染指而已。闻池阳愿禅师,道化翕如。(下略)(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五页下)
(未具戒时)便抵池阳,参南泉,值南泉偃息,而问卅︰「近离什麽处?」师卅︰「近离瑞像院。」卅︰「还见瑞像麽?」师卅︰「不见瑞像,只见卧如来。」卅︰「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卅︰「有主沙弥。」卅︰「主在什麽处?」师卅︰「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体万福。」
南泉器之,而许入室。
异日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卅︰「平常心是道。」师卅︰「还可趣向否?」南泉卅︰「拟向即乖。」师卅︰「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卅︰「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
师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纳戒。却返南泉。
异日,问南泉︰「知有底人,向什麽处休歇?」南泉云︰「山下作牛去。」师云︰「谢指示。」南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窓。」
师作火头,一日,闭却门,烧满屋烟,叫云︰「救火!救火!」时大众俱到,师云︰「道得即开门。」众皆无对。南泉将锁匙於窓间过於师,师便开门。
又到黄檗,黄檗见来,便闭方丈门,师乃把火於法堂内,叫云「救火!救火!」黄檗开门,捉住云︰「道道!」师云︰「贼过後张弓。」
又到宝寿,宝寿见来,即於禅床上背面坐。师展坐具礼拜,宝寿下禅床,师便出。
又到盐官,云︰「看箭。」盐官云︰「过也。」师云︰「中也。」
又到夹山,将拄杖入法堂,夹山卅︰「作什麽?」师卅︰「探水。」夹山卅︰「一滴也无,探什麽?」师倚杖而出。(中略)
师自此,道化被於北地,众请住赵州观音。(中略)
师之玄言,布於天下,时谓赵州门风,皆悚然信伏矣。唐乾宁四年(西元八九七年)十一月二日,右脇而寂,寿一百二十,後谥真际大师。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大正藏》五一.二七六页下─二七八页中)
附录:语录摘要
(一)一枝草
上堂示众云︰「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时有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师云︰「与一切人烦恼。」僧云︰「如何免得?」师云︰「用免作麽?」
(二)老僧好杀
又有人,与师游园,见兔子惊走。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麽兔子见惊?」师卅︰「为老僧好杀。」
(三)勘破婆子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台山路向什麽处去?」婆子云︰「蓦直恁麽去。」僧便去,婆子云︰「又恁麽去也。」其僧举似师。师云︰「待我去勘破遮婆子。」师至明日,便去问︰「台山路向什麽处去?」婆子云︰「蓦直恁麽去。」师便去。婆子云︰「又恁麽去也。」师归院谓僧卅︰「我为汝勘破遮婆子了也。」
(四)肖像
有僧写得师真呈师,师卅︰「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杀老僧,不似我即烧却真。」僧无对。
(五)佛法尽在南方
新到僧参,师问︰「什麽处来?」僧云︰「南方来。」师云︰「佛法尽在南方,汝来遮里作甚麽?」僧云︰「佛法岂有南北耶?」师云︰「饶汝从雪峯云居来,只是个担板汉。」
(六)吃粥洗?
僧问︰「学人迷昧,乞师指示。」师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也。」
师云︰「洗闳ァ!蛊渖?鋈皇∥颉?
(七)布衫重七斤
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云︰「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以上七则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大正藏》五一.二七七页上─二七八页上)
(八)真佛内里坐
上堂︰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实际理地,什麽处着?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
梦幻空华,徒劳把捉;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既不从外得,更拘执作麽?如羊相似,乱拾物安向口里。
老僧见药山和尚道,有人问着,但教合取狗口。老僧亦教合取狗口。(中略)
僧问︰「世界坏时,此性不坏,如何是此性?」师卅︰「四大五阴。」卅︰「此犹是坏底,如何是此性?」师卅︰「四大五阴。」
(九)摘杨花
僧辞,师卅︰「甚处去?」卅︰「诸方学佛法去。」师竪起拂子卅︰「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卅︰「与麽,则不去也。」师卅︰「摘杨花,摘杨花。」
(一○)镇州大萝卜头
问︰「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师卅︰「镇州出大萝卜头。」
(一一)如此接人
问︰「恁麽来底人师还接否?」师卅︰「接。」卅︰「不恁麽来底人师还接否?」师卅︰「接。」卅︰「恁麽来者从师接,不恁麽来者如何接?」师卅︰「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一二)转经半藏
有一婆子令人送钱,请转藏经,师受施利了,却下禅床转一匝,乃卅︰「传语婆,转藏经已竟。」其人回举似婆,婆卅︰「比来请转全藏,如何只为转半藏?」
(一三)庭前栢树子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卅︰「庭前栢树子。」卅︰「和尚莫将境示人。」师卅︰「我不将境示人。」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卅︰「庭前栢树子。」
(一四)佛是殿里底
问︰「如何是佛?」师卅︰「殿里底。」卅︰「殿里者,岂不是泥龛塑像?」师卅︰「是。」卅︰「如何是佛?」师卅︰「殿里底。」
(一五)狗子无佛性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卅︰「无。」卅︰「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麽却无?」师卅︰「为伊有业识在。」
(一六)婆偷赵州笋
师问一婆子︰「什麽处去?」卅︰「偷赵州笋去。」师卅︰「忽遇赵州又作麽生?」婆便与一掌。师休去。
(一七)吃茶去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麽?」卅︰「曾到。」师卅︰「吃茶去。」又问僧,僧卅︰「不曾到。」师卅︰「吃茶去。」後院主问卅︰「为甚麽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卅︰「吃茶去。」
(一八)三等接人法
真定帅王公,携诸子入院,师坐而问卅︰「大王会麽?」王卅︰「不会。」师卅︰「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牀。」王尤加礼重。
翌日,令客将传语,师下牀礼受之。侍者卅︰「和尚见大王来不下禅牀,今日将军来为什麽却下禅牀?」师卅︰「非汝所知。第一等人来,禅牀上接;中等人来,下禅牀接;末等人来,三门外接。」
(一九)看一字经
问僧︰「一日看多少经?」卅︰「或七八或十卷。」师卅︰「闍黎不会看经。」卅︰「和尚一日看多少?」师卅︰「老僧一日只看一字。」
(二○)不杂用心
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卅︰「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乃卅︰「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阆伦??罾砗谩@仙?薪攀保???敝喾梗?窃佑眯拇Γ??飧?薇鹩眯拇ΑH舨蝗缡牵?笤对凇!?
(二一)柏树子成佛
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师卅︰「有。」卅︰「几时成佛?」师卅︰「待虚空落地时。」卅︰「虚空几时落地?」师卅︰「待柏树子成佛时。」
(以上十五则录自《五灯会元》卷四,《卍续藏》一三八.一二八页下─一三三页下)
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沩山门下 仰山慧寂
仰山慧寂(西元八○七─八八三年)
曹溪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沩山灵佑──仰山慧寂
唐袁州仰山慧寂禅师,俗姓叶,韶州须昌(《景德传灯录》云怀化)人也。登年十五,恳请出家,父母都不听允,止。十七再求,堂亲犹豫未决,其夜有白光二道,从曹溪发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阶卅︰「答谢劬劳如此。」父母知其不可留,舍之。
依南华寺通禅师下削染。年及十八,尚为息慈(沙弥),营持道具,行寻知识。先见耽源,数年良有所得。後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跋,时号跋足驱乌。(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一二,《大正藏》五○.七八三页上─中)
未登具,即游方,初谒耽源(光宅慧忠嗣,耽源山真应禅师),已悟玄旨。
耽源谓师云︰「国师当时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授与老僧。(中略)我今付汝,汝当奉持。」逐将其本过与师,师接得一览,便将火烧却。耽源一日问︰「前来诸相,甚宜秘惜。」师云︰「当时看了,便烧却也。」耽源云︰「吾此法门,无人能会,唯先师及诸师、诸大圣人,方可委悉,子何得焚之?」师云︰「慧寂一览,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执本也。」耽源云︰「虽然如此,於子即得,後人信之不及。」师云︰「和尚若要,重录不难。」即重集一本呈上,更无遗失。(以上录自《仰山慧寂禅师语录》,《卍续藏》一一九.八六○页)
後参沩山,遂陞堂奥。佑问卅︰「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卅︰「有主。」卅︰「在什麽处?」师从西过东立。佑知是异人,便垂开示。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佑卅︰「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师於言下顿悟。自此执侍。
寻往江陵受戒住夏,探律藏。
後参岩头(全豁禅师,德山宣监之嗣),岩头举起拂子,师展坐具;岩头拈拂子置背後,师将坐具搭肩上而出。岩头云︰「我不肯放,只肯汝收。」(中略)
师在沩山牧牛时,第一座卅︰「百亿毛头,百亿师子现。」师不答。归侍立,第一座上问讯,师举前话问云︰「适来道百亿毛头百亿师子现,岂不是?」上座卅︰「是。」师卅︰「正当现时,毛前现?毛後现?」上座卅︰「现时不说前後。」师乃出。佑卅︰「师子腰折也。」(中略)
一日雨下,上座卅︰「好雨寂闍梨。」师卅︰「好在什麽处?」上座无语,师卅︰「其甲却道得。」上座卅︰「好在什麽处?」师指雨。(中略)
师盘桓沩山,前後十五载,凡有语句,学众无不弭伏。暨受沩山密印,领众住王莽山,化缘未契,迁止仰山,学徒臻萃。(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一,《大正藏》五一.二八二页中─下)
时,韦胄,就寂请伽陀(偈),乃将纸画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门风也。海众抠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有神异之者,倏来忽去,人皆不测。(下略)
(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一二,《大正藏》五○.七八三页中)
附录:语录摘要
(一)语录
我这里是杂货舖,有人来觅鼠粪,我亦拈与,他来觅真金,我亦拈与。
索唤则有交易,不索唤则无。我若说禅宗,身边要一人相伴亦无,岂况有五百七百众耶?我若东说西说,则争头向前采拾,如将空拳诳小儿,都无实处。我今分明向汝说,圣边事,且莫将心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
师闭目坐次,有僧潜来身边立,师开目,於地上作此水相,顾视其僧,僧无语。
问︰「天堂地狱,相去几何?」师将拄杖,画地一画。
师卧次,僧问云︰「法身还解说法也无?」师云︰「我说不得,别有一人说得。」云︰「说得底人在甚麽处?」师推出枕子。沩山闻云︰「寂子用剑刃上事。」
(二)勘验之法
师住王莽山,因归省觐沩山,问︰「子既称善知识,争辨得诸方来者,知有不知有,有师承无师承,是义学是玄学,子试说看。」
师云︰「慧寂有验处,但见僧来,便竪起拂子问伊︰诸方还说这个不说?」又云︰「这个且置,诸方老宿意作麽生?」沩山叹云︰「此是从上宗门中牙爪。」
沩山又问︰「大地众生,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子作麽生知他有之与无?」师云︰「慧寂有验处。」时有一僧从面前过,师召云︰「闍黎!」僧回首。师云︰「这个便是业识茫茫,无本可据。」沩山云︰「此是师子一滴乳,迸散六斛驴乳。」
(三)不似驴不似佛
南塔光涌禅师,北游谒临济,复归侍师,师云︰「汝来作甚麽?」南塔云︰「礼觐和尚。」师云︰「还见和尚麽?」南塔云︰「见。」师云︰「和尚何似驴?」南塔云︰「某甲见和尚,亦不似佛。」师云︰「若不似佛,似个什麽?」南塔云︰「若有所似,与驴何别?」师大惊云︰「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验人二十年,决无了者,子保任之。」师每谓人云︰「此子肉身佛也。」
(四)有解在心,只得信位
僧思[恤-血+益]问︰「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师云︰「此意极难。若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云︰「除此一路,别更有入处否?」师云︰「有。」云︰「如何即是?」师云︰「汝是甚处人?」云︰「幽州人。」师云︰「汝还思彼处否?」云︰「常思。」师云︰「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反思底,还有许多般也无?」云︰「某甲到这里,总不见有。」师云︰「汝解犹在心,信位即得,人位未在。」云︰「除却这个,别更有意也无?」师云︰「别有别无,即不堪也。」云︰「到这里,作麽生即是?」师云︰「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後自看。」[恤-血+益]礼谢之。
(以上四则录自《仰山慧寂禅师语录》,《卍续藏》一一九.八六四页─八七一页)
第五篇百丈、南泉及沩山门下 香严智闲
香严智闲(西元?─八九八年)
曹溪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沩山灵佑──香严智闲
梁邓州香严山智闲禅师,青州人也。身裁七尺,博闻强记,有干略,亲党观其所以,谓之卅︰「汝加力学,则他後成佐时之良器也。」
俄尔,辞亲出俗,既而慕法心坚,至南方礼沩山大圆禅师,盛会咸推闲为俊敏。(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一三,《大正藏》五○.七八五页上─中)
佑和尚知其法器,欲激发智光,一日谓之卅︰「吾不问汝平生学解及经卷册子上记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本分事试道一句来,吾要记汝。」
师懵然无对,沈吟久之,进数语,陈其所解,佑皆不许。师卅︰「却请和尚为说。」佑卅︰「吾说得,是吾之见解,於汝眼目,何有益乎?」
师遂归堂,遍检所集诸方语句,无一言可将酬对。乃自叹卅︰「画饼不可充饥。」於是尽焚之卅︰「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
遂泣辞沩山而去。抵南阳覩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
一日,因山中芟除草木,以瓦砾击竹作声,俄失笑间,廓然惺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说却,何有今日事也。」仍述一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一,《大正藏》五一.二八三页下─二八四页上)
附录:语录摘要
(一)疎山三十年倒屙
僧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师卅︰「万机休罢,千圣不携。」
此时,疎山在众,作呕声卅︰「是何言欤?」师问︰「阿谁?」众卅︰「师叔。」师卅︰「不诺老僧耶?」疎山出卅︰「是。」
师卅︰「汝莫道得麽?」卅︰「道得。」师卅︰「汝试道看。」卅︰「若教某甲道,须还师资礼始得。」
师乃下坐,礼拜,蹑前语问之。
疎山卅︰「何不道︰肯重不得全。」
师卅︰「饶汝恁麽,也须三十年倒屙。设住山,无柴烧;近水,无水吃。分明记取。」
後住疎山,果如师记。至二十七年病愈,自云︰「香严师兄记我三十年倒屙,今少三年在。」每至食毕,以手抉而吐之,以应前记。
(二)香严上树
一日谓众卅︰「如人在千尺悬崖,口衔树枝,脚无所踏,手无所攀。忽有人问︰如何是西来意?若开口答,即丧身失命,若不答,又违他所问。当恁麽时,作麽生?」
时有招上座出卅︰「上树时即不问,未上树时如何?」师笑而已。
(三)会即便会
师问僧︰「什麽处来?」僧卅︰「沩山来。」师卅︰「和尚近日有何言句。」
僧卅︰「人问如何是西来意?和尚竖起拂子。」师闻举,乃卅︰「彼中兄弟,作麽会和尚意旨?」僧卅︰「彼中商量道︰即色明心,附物显理。」师卅︰「会即便会,不会着什麽死急。」僧却问︰「师意如何?」师还举拂子。
(四)语录
1.问︰「如何是香严境?」师卅︰「花木不滋。」
2.问︰「如何是声色外相见一句?」师卅︰「如某甲未住香严时,道在什麽处?」僧卅︰「恁麽时,亦不敢道有所在?」师卅︰「如幻人心心所法。」
3.问︰「如何是道?」师卅︰「枯木里龙吟。」僧卅︰「学人不会。」师卅︰「髑髅里眼睛。」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一,《大正藏》五一.二八四页上─下)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