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 星云大师 虚云法师 大安法师 道证法师 济群法师 印光大师 证严法师 太虚大师 净界法师 慈法法师 宽运法师 明一法师 白圣法师 白云禅师 宝静法师 本法法师 本焕法师 本性法师 本源法师 斌宗法师 忏云法师 昌臻法师 常福法师 常照法师 超定法师 超然法师 彻悟禅师 成峰法师 成刚法师 持松法师 崇慈法师 传道法师 传明法师 传印法师 纯祥法师 慈航法师 慈舟法师 慈庄法师 达观法师 达摩祖师 大寂尼师 道坚法师 道信大师 道隐法师 道源法师 涤华禅师 谛闲法师 东初法师 法藏大师
圣严法师入门
  • 打坐的最佳时间 (圣严法师)打坐的最佳时间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 什么是焰口?为什么要放焰口? (圣严法师)什么是焰口?为什么要放焰口?

      焰口,是指鬼道之中的饿鬼。佛陀慈悲,说了好多种神咒,例如净业障真言,变食真言,开咽喉真言等。凡是依法诵持这些真言神咒之时,被召请前来的饿鬼们,就可仗佛的神通愿力而饱餐一顿,饱餐之后,再为它们宣扬佛法,劝他们归依佛法僧三宝,为它们传授三昧耶密戒,永脱鬼道的苦恼,这就是放焰口的作用和目的。因此,放焰口对于鬼道来说,等于是无限制的放赈,所以又叫做‘施食’。如果你的亡者亲友,并未堕落于饿鬼道中,放焰口就相同于代他们做了放赈济苦的功德,所以也是有用。

  • 结缘和了缘是什么意思?意义何在? (圣严法师)结缘和了缘是什么意思?意义何在?

      佛教只说结缘和了业,那是指结善缘了恶业,没有‘了缘’的说法。结缘的意思,是对没有善缘或善缘不足的人,使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世法的帮助和佛法的引导,大家增长善缘,彼此互助,走上学佛修行成佛的路。因此,尽自己之所知所能与所有,跟我们所接触的人和众生广结善缘,是应该的

  • 打坐时可能产生的四类反应现象 (圣严法师)打坐时可能产生的四类反应现象

      第一类现象:痛、麻、酸、痒   其中除了心痛和头痛是有病以外,其他如腿痛、腰痛、肚子痛都是正常现象;麻的情况通常都在腿部,并没有危险,有两种麻法:一种是站起来时,觉得两条腿不是自己的,甩甩腿,慢慢地走几步就了;另一种是腿上有一块皮肤捏著时好像不是自己的,不要紧张,过一殷时间自然会好。

  • 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 (圣严法师)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

      《法华经》具称《妙法莲华经》,在中国先后六译,而三阙三存,即是第三译的《正法华经》,第五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莲经》,第六译《添品妙法莲经》,盛行而久行不衰的则为罗什三藏的译本。(注1)《法华经》对于中国佛教的重要,是非常凸出的,一般人仅知天台宗根据的主要经典是《法华经》。(注 2)其实中国

  • 禅坐的好处 (圣严法师)禅坐的好处

      禅坐是一种简单而奇妙的修持方法,人人都可以学习,人人都能受益。通过禅坐的练习,一个人的身心气质和健康会有非常好的提升变化。同时将提升对自己、他人、环境的觉察能力,从而平静淡定地面对人生。近世以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为人类解决了不少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但是,等待着我们去解决的难题,也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展而越来越多。

  • 何谓“五根五力”? (圣严法师)何谓“五根五力”?

      五根(梵语pa& 241;cendriyā& 7751;i)是三十七道品的第四科,与眼、耳、鼻、舌、身等五种色根相对,亦名五无漏根。根有「能生」的意思,因为信、精进、念、定、慧的五种道品,是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依此五根,能令人生起无漏圣道。五力(pa& 241;ca balāni)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五科,也即是依据第四科的信等五根而生起五种力用,因其皆有破恶成善之功,故名为五力。

  • 《金刚经》是否能使人开悟? (圣严法师)《金刚经》是否能使人开悟?

      据说中国禅宗最伟大的祖师,六祖慧能大师有一天在路上突然听到《金刚经》里的一句话就开悟了,然后五祖弘忍大师特别为他讲解《金刚经》,更使得他大彻大悟,那是不是《金刚经》比其他的佛经更容易使人开悟呢?让我们恭请圣严法师来为我们开示。

  • 可以佛道双修吗? (圣严法师)可以佛道双修吗?

      在佛教的立场看,一切方法只要是在道德行为上有用的,都是好的,不过是有深浅高低的不同而已。佛和道的基本立足点应该是相同的,但在修行的方法上及最终目标的证果上是不同的。虽然是同一立足点,由于方法不同,出发后的力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了。从同为一个劝善行善、造福人群的立足点上,佛教可以承认一切的宗教家

  • 什么是执着?与固执有什么不同? (圣严法师)什么是执着?与固执有什么不同?

      固执的意思就是坚持自己想法、做法是最对的,一旦决定之后,任何人都不能够改变他,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这就是固执己见。执着的意思是放不下,非常在乎、介意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或自己的立场、态度以及身分;只要是与自己相关的任何事、任何物、任何人,乃至于任何观念,你都很在乎的话,那就是执着。

  • 诵经的起源及诵经功德 (圣严法师)诵经的起源及诵经功德

      诵经的起源出于印度释迦佛的时代。当时的佛经,既没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写本,都是靠着以口传口地口口相传,所以,要听佛的弟子们代佛说法,往往是听他们将所曾听过而已熟记的佛经背诵出来,自己要想熟记某一部佛经,也得下工夫把它背诵出来,到后来,诵经便成了学习佛法和宣传佛法的基本工作。

  • 如何对治妄念? (圣严法师)如何对治妄念?

      不论是在坐禅、立禅或经行时,总会有杂念持续不断地浮现,并且无法有效摒除。通常在用心思考告一个时段之后,会觉得疲倦,那是因为集中心力思考,非常消耗体能,同时要把杂念排除,也是很费体能,因此会有累的感觉。如何能在杂念浮起时,加以化解,如何做到思考时,不觉得累?是需要透过训练的:

  • 神通的境界与功用 (圣严法师)神通的境界与功用

      「神通广大」这句话是常常听到说的,在一般人似乎比佛教徒说的机会更多。但是,「神通」两字的内容,不唯一般人弄不清楚,即使多数的佛教徒们,也未必弄得清楚。因此,来谈「神通」这个问题,虽不是要紧的「热门」,想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学佛? (圣严法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学佛?

    有些人呢听闻佛法就会感动流泪,但是呢有些人就会显得躁动不安,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两极化的表现呢?我们如何才能够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学佛呢?请法师开示。

  • 如何修禅定? (圣严法师)如何修禅定?

      禅定的意思是心无二念,开始练习时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们的心念由散乱状态而至集中状态,再由集中状态而至统一状态。到了统一的状态,便称为定,但是统一状态也有不同的层次:由身心的统一,至内心与外境的统一,再进一步,便是前念与后念的统一。要想达到前念与后念的统一,必须经过前念与后念的连续如项链,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样的念头,然后才能把前后念的间隔消化,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时即是止于一念,名之为定。到了连此一念也不存之时,便是即定即慧。

  • 观世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认识观世音菩萨 (圣严法师)观世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认识观世音菩萨

      很多人想知道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中国人说他是中国人,印度人说他是印度人;也有西方人告诉我,圣母玛利亚大概就是观世音。曾经有人问我:“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我说:“你认为他是女的,他就是女的;你认为他是男的,他就是男的。”

  • 如何进行每日的打坐修行? (圣严法师)如何进行每日的打坐修行?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在一些修行人看来也许是显而易见的,其实遭到许多人误解。我经常在想,到底有多少人只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进行,以致在日常修行中卡住了。正确认知日常修行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最常做的事——自己一个人,离开禅中心,没有老师的指导。

  • 修行的方法:念佛与持咒 (圣严法师)修行的方法:念佛与持咒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佛。例如七天之中单念阿弥陀佛,称为弥陀七;单念药师佛,称为药师七;此外尚有弥勒七、地藏七、观音七、文殊七、普贤七等。

  • 《华严经》的内容 (圣严法师)《华严经》的内容

      《华严经》的内容是什么?若依学者们研究分析,虽说是一部由各别单行的经典编集而成,却编得非常谨严,其组织架构、先后次第,并不重迭杂乱。就以晋译六十卷本而言,全经共有四大项目,便是信、解、行、证。寂灭道场的两品是起「信」;普光法堂的六品、忉利天宫的六品、夜摩天宫的四品、兜率天宫的三品、他化天宫的十一品,都是生「解」;普光

  • 真有地狱吗? (圣严法师)真有地狱吗?

      从基本佛法来看,地狱天堂皆出于自心。所谓地狱、天堂,在精神上的感受是有的,从果报来说,地狱的存在也是有的,但地狱并不一定有实际的方位、区域。至于刀山、油锅、奈何桥、十殿阎王,这些都是出于民间信仰的传说。在《地藏经》、《长阿含经》和描写目犍连救母的经典,虽然都有描写地狱的情形,但大部分的印象都是在中国,慢慢演化出来的。

  • 什么是持戒?佛教讲的“戒”要如何修持? (圣严法师)什么是持戒?佛教讲的“戒”要如何修持?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 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近代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也就是灵魂。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着上帝或阎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者下地狱。

  • 圣严法师:六祖坛经的思想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六祖坛经的思想

      提要:坛经流传的版本甚多,本文不作考订。坛经的思想系统,虽用般若经,实则是沿袭如来藏的观点,用般若的空慧,实证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见性。坛经中引用。《金刚般若经》者凡五见,引用《文殊说般若经》者一处。其目的是在证明相无而性有,强调本心及本性实在。所引般若经典,乃在取其作为修证的观行方便,那便是般若三昧及一行三昧。

  •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圣严法师)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①不忿怒,②不抱怨,③不怀恶。”另《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恶,心不镇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为众生中忍。”同书卷十五也有:“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镇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镇恼欲法,是为法忍。”

  • 《六祖坛经》教坐禅 (圣严法师)《六祖坛经》教坐禅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 “八正道”详解 (圣严法师)“八正道”详解

      八正道的八个条目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基本的佛法,乃是四圣谛中灭苦的道圣谛,指的是如何使烦恼的众生,从苦恼和痛苦中出离。出离就是解脱,一般人在生活中,有的是心理的苦恼,有的则是在观念上的挣扎。多数人以为心理和观念似乎是相同的,其实并不相同。观念上的挣扎,是一种思想;心理上的困惑,则是一种情绪。思想可以用理论及逻辑来说明解

  • 禅宗如何开悟?禅宗开悟公案 (圣严法师)禅宗如何开悟?禅宗开悟公案

      一、无心可安即可开悟。有一个相当著名的公案:禅宗的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请法云:“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云:“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遍寻不见心,便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

  • 解脱是什么意思?解脱的意义 (圣严法师)解脱是什么意思?解脱的意义

      解脱的意义,可以很广,也可以很狭;可以高,也可以低。从基本的定义上说,所谓解脱,就是解放了束缚和脱离了束缚。有了束缚,便不自由,解脱了束缚,便是自由,因此,解脱的定义,也可以说就是自由的定义。但是,自由是有范围的,人在不妨碍他人自由之下,由于法律的保障,可以得到若干的自由,所以自由不等于放纵,所以自由也有其限度。

  • 关于佛教咒语的力量 (圣严法师)关于佛教咒语的力量

    佛法的力量妙不可言,佛教咒语的神奇威力难以度计,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的朋友,很多人可能对咒语的功效持怀疑态度;更有人认为持咒只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已。咒的作用应该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

  • 圣严法师简介 (网络)圣严法师简介

      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他的著作之中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过三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系列册数最多的是《寰游自传》及《禅修指引》,这些著述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时,圣严法师圆寂,享寿78岁。

  • 皈依三宝的方法及功德利益 (圣严法师)皈依三宝的方法及功德利益

    皈依三宝的方法  在明白了皈依三宝的概念之后,就应该来皈依三宝了。  至于皈依三宝的仪节,在佛陀的当世,因为受归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着什么仪节。比如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归弟子,耶输伽的父亲,在佛前

  • 什么是拜忏?拜忏做什么? (圣严法师)什么是拜忏?拜忏做什么?

      拜忏,又称为礼忏,就是礼拜诸佛菩萨,忏悔自己的一切罪业。凡夫的言语行动,如果加以深切仔细考察,可以说经常都在犯罪造业。凡夫的生死轮回,即是由于各自所造的‘业力’所牵引,如在过去世中不曾造下罪业,现在便不会再做凡夫,如果今生断除了一切罪业,当下就是圣人的境界。

  • 轮回是什么?佛教相信轮回吗? (圣严法师)轮回是什么?佛教相信轮回吗?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

  • 佛教对命相、生辰八字、风水的看法 (圣严法师)佛教对命相、生辰八字、风水的看法

      命相、星相以及风水地理,起源很早,以星相家的传说,可以推到太古以前,天地始成之时,也就是当宇宙存在的同时,就已形成了他们的原理。以佛教的观点看来,对于命相、风水之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为他们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可信但不足以迷信,可不信,不信亦无大患;所以,释迦世尊禁止弟子们从事星相、风水、卜筮等的行为,但也没有反对他们的存在。

  • 关于女尼的称呼 (圣严法师)关于女尼的称呼

      现在的佛教徒们,对于尼众及妇女的称呼,都是随俗的。律中对此究竟如何,那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对于在家妇女,信了佛的,多半被称为女居士,对未信的,便随俗而称太太、夫人、小姐,乃至对于受了三皈的妇女,往往也用随俗的称呼。

  •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入门

    圣严法师入门

  • 还没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会先梦到? (圣严法师)还没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会先梦到?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希望得到答案,其实从心理学的分析来讲,讲不通的,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想,那他白天是没有想过,而且没有发生的事怎么会梦到的呢?一般的人做梦是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他在平常的时候经常在头脑里边转的事,所以在梦中出现;有一些是从来没有想过

  • 观音菩萨是男是女? (圣严法师)观音菩萨是男是女?

      在佛门课诵之中,有一首“观音赞”,其中有这样四句话:“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根据《阿弥陀经》所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十劫的时间,在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夫众生来说,的确是非常的长久;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五根? (圣严法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五根?

      佛学是一种学问、一种方法,是可以用知识、书本以及老师来传授的。如果仅仅听到佛学,懂得许多经论,甚至也很会讲解一些经论,在佛门中形容这是「说食」、「数宝」。说食就像到餐厅裡唸菜单一样,唸给人家听这是什么菜、那是什么菜,可是自己并未吃到;数宝则好比到银行替人家数钞票,数完了,钞票是银行的,与自已没有什么关係。因此,有些人也许对佛学理论很清楚,然而对自己生活的态度以及人格的修养,并没有帮助,这叫贩卖知识,也称作「说食数宝」。

  • 清理蟑螂等虫类算杀生吗?无意杀死该怎么办? (圣严法师)清理蟑螂等虫类算杀生吗?无意杀死该怎么办?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环境卫生的原因,必须处理蟑螂、苍蝇、蚂蚁、蚊子,乃至于老鼠等问题,这在佛世已有成例。当比丘们的浴室、浴池由于多日未用,满生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比丘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于是比丘释然。

  • 真正化解嗔恨心的好办法 (圣严法师)真正化解嗔恨心的好办法

    大家都知道瞋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常起瞋心就如同慢性自杀一样,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然而,勉强控制瞋恨心的结果,反而会愈控制,就愈瞋恨自己,因为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每当瞋恨心生起时,你就会怨恨自己:

  • 人死了超度有用吗? (圣严法师)人死了超度有用吗?

      说到超度亡灵,先要说明亡灵的性质。人死之后的生命主体,称为亡灵。民间一般的观念,认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而且永远做鬼;但佛教从来不认同这个说法,否则,就谈不上超度两字了。佛教看凡界的众生,共分为天、人、神、鬼、傍生(牛马乃至蚊蚁等动物)、地狱等六大类,在此六类之中生来死去,又死去生来,称为六道轮回,所以,人死之后,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成为鬼。

  • 佛教的“天眼”和“慧眼”是怎么回事? (圣严法师)佛教的“天眼”和“慧眼”是怎么回事?

      我们从某些佛教图像中,可以看到脸部有出现三只眼的情况,也就是在两眼之间的眉心处另开一眼。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有三只肉眼,所谓的第三眼只是象征,也就是在一对肉眼之外另有心眼。心眼的意义有深有浅,浅的指普通人的思想活动,深的就要讲到五眼了,五眼是除了肉眼之外尚有层次不等的四种心眼。

  • 柔软心是指什么? (圣严法师)柔软心是指什么?

      所谓的「柔软心」,是指把自我减低、减少、减轻,不在人际间架设心防,也不为自己设想,心胸全然敞开。所以,凡是自我主见很深、自我中心很强的人,是不可能有柔软心的,而佛法所说的「无心」,事实上就是最彻底的柔软心。「无心」的「心」,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当我们放下这颗自我心时,才能真正变得柔软,否则别人多说你两句,立刻就会武装起来,变得有棱有角,不但无法心平气和的沟通,还很容易受伤。

  • 咒是什么?我们持念真的有用吗? (圣严法师)咒是什么?我们持念真的有用吗?

      咒的作用应该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咒语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灵所传授,而为民间所采用,不论东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

  • 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圣严法师)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闭关,又称掩关,这名词和风气,在印度并没有,在中国也一直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因此可说,大修行人不一定要闭关;相反的,闭关者也不一定是大修行人。   闭关可能是渊

  • 屠夫和妓女可以信佛吗? (圣严法师)屠夫和妓女可以信佛吗?

      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进入佛门,成为三宝的弟子。虽然,佛教的五戒之中,禁止邪淫、杀生、饮酒。同时,也将上列的这些行业称为恶业邪业或不正业。但是,住于海岛的人民,如果除了打渔不能生活;住于山区的土人,如果除了打猎就要挨饿;贫困的妇女,如果除了卖淫、卖笑

  •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是否属于犯戒? (圣严法师)佛教徒可以离婚吗?是否属于犯戒?

      离婚的问题,在佛典之中也不容易找到明确的根据。  不过,佛教主张婚姻的美满及婚姻的责任,既然结为夫妇,结婚之后,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尊敬,各守各的本分,各尽各的责任。  佛教严禁邪淫(私通),婚

  • 律制生活 (圣严法师)律制生活

      一年以来,有好几位素未谋面的在家居士,来信问我有关发心出家的种种门径,当然,他们都是正在准备走向发心出家这条路的人。因我自己也是一个出家不久的人,所知有限,故也未能一一答覆,即使回他们一信,所谈也未必中肯。最近又有一位居士,移樽下问出家与投师的

  • 如何消除心中的怨恨? (圣严法师)如何消除心中的怨恨?

      有一句话说恩将仇报,一般人往往记怨不记恩,能够记住的恩情总是比怨恨来得少,就如俗谚所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别人对你好一点,你会希望他能对你更好一些;或是别人已经借你钱,却还觉得不够多,反过来嫌别

  • 「舍利」考原 (圣严法师)「舍利」考原

      舍利子,是佛教徒从修持身心方面所得的一种特殊结晶物,佛经中对于佛陀舍利的重视,乃是跟佛陀在世现身时一样神圣,凡有佛陀舍利的所在,就等于佛陀所在的地方,并且规定要建塔供养;否则,亵渎了佛陀的舍利,罪过是很大的,至于高僧的舍利,佛经中也有明确规定,应该建塔供养,不过佛的舍利塔跟圣僧的舍利塔,在建筑的规模上是有差别的。事实上,佛教之有宝塔,就是由于供养舍利的要求而来,舍利子的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神秘性,凡是有了相当修持工夫的凡夫僧尼乃至俗人,同样可以烧出或多或少的舍利子来。对于佛陀及圣僧

  • 戒律学纲要 (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

      佛法在印度,早由空有两大思潮的激扬,而演成大乘性相的两大派系。传来中国,到了黄金时代的隋唐,大小乘十宗的旗帜,也已很鲜明地竖立起来。各宗派的创立者虽从修证佛法的境界各自发挥其心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建立其不同的宗派。可是回

  • 在家学佛需要设置佛堂吗?如何设佛坛? (圣严法师)在家学佛需要设置佛堂吗?如何设佛坛?

      这是常常被人问起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家学佛需要设置佛堂吗?如果需要,又应如何设置?这要看各人的情况而定。如果住处很小,或者住于公家宿舍,与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室以及同住一栋房子,当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时课诵之际,暂以佛经代表佛像,置于相当的位置,不必设置香炉、烛台,也不必供水、供花、烧香,仅于课诵前后,问讯、礼拜,以表示虔诚、恭敬即可。倘若同住的室友和舍友,大家都信佛,当然可以设置共同的佛坛或佛堂;如果仅是自己一人虔诚学佛,则不可由

  • 开悟者的心灵状态 (圣严法师)开悟者的心灵状态

      这个问题很复杂,要看开悟的程度如何;而且,体验开悟和真正开悟有很大的区别。开悟的经验是内在深刻的灵光乍现,来而复去,只留下那个经验的记忆和力量。再者,开悟的经验可深可浅。浅悟的人可能清楚自己的烦恼,但依然无法时时控制烦恼。深悟的人知道烦恼何时生起、从何生起,因此可以使它不出现。同时具有开悟经验和禅定力时,这种觉照力就会增长。

  •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圣严法师)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从本质上说,佛教是主张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权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层次上说,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种等级,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 缘散则散,缘聚则聚 (圣严法师)缘散则散,缘聚则聚

    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因爱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愚痴的行为,

  • 四如意足是什么?四如意足讲记 (圣严法师)四如意足是什么?四如意足讲记

      四如意足是基本的佛法,是四种定境,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三科。三十七道品是修道的重要资粮,共有七科,也可称为七个阶段或七个层次,依次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加起来一共是三十七项,因此称为三十七道品。在此之前,已经分别讲过第一科「四念处」及第二科「四正勤」。

  • 怎么看夫妻是冤家,孩子是讨债鬼的说法? (圣严法师)怎么看夫妻是冤家,孩子是讨债鬼的说法?

      “夫妻是冤家”,不是佛教的观念。在中国章回小说、民间戏剧中,都有“你是我的冤家”这样的称呼。甚至有一些民间故事说,夫妻有三世、四世、七世……不断在做夫妻。由于你欠我、我欠你,欠来欠去就变成夫妻,做了夫妻后,爱就爱得半死,因为彼此有恩;怨又怨得要死

  • 佛教说的“无常”指的是什么? (圣严法师 )佛教说的“无常”指的是什么?

    有时,我们会听到“人命无常”或“这个人无常了”的说法,因此造成很多人误解佛教所说的无常指的就是死亡。佛经里的确有类似“某人已经无常了”的说法,不过,佛法的无常观是指生命的过程或时间流程现像,并不单指死亡。无常并不是灰飞烟灭、完全没有了……

  • 如何理解去佛教的“心、意、识”呢?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去佛教的“心、意、识”呢?

    心意识的研究,是学者重要的课题。佛法以有情为本,谈佛法是必谈有情问题。而“心识”却是有情问题的核心,“心识”是有情的特征,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有情的生命相续,业果缘起,乃至一切活动的功能,其根本动力即在“心识”。

  • 七分努力三分福报 (圣严法师)七分努力三分福报

      世间的人之所以贪财,因为财富是安全的保障,是身分、地位的陪衬。古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可见拜金主义也非自今日才开始。财富的确可以带来许多方便,尤其现在这个社会,一出门就要用钱,没钱还真是行不通。钱财要紧,人人都很想发财,可是有句话说:「钱找人容易,人找钱难。」又说:「钱四脚,人两脚,怎么追都追不上。」要发财,有方法、有脑筋,还不一定能求得到;明明采用同样的经营方式,有人赚钱,有人就倒楣赔钱,这种现象在每一个行业都时常看得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 禅宗说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意思? (圣严法师)禅宗说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意思?

      所谓「本来面目」,禅宗的意思是说:在没有生与死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已经进入了生死,这是一种现象,是身体的现象、心理的现象、环境的现象,这些现象加起来,就是生与死。那么,离开了这些生死现象,既不生也不死,既无生也无灭的本来面目,是人人本具的

  • 如何能让自己不生气? (圣严法师)如何能让自己不生气?

    现代人强调EQ的培养,其实EQ就是情绪管理的人品修养。有些人外表看似平静,但内心却充满矛盾与挣扎;有的人在公开场合脾气很好,但是回到家后,就将内心的怨怒完全发洩出来;有些人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在某些场合中表现得文质彬彬,一旦目的得逞就原形毕露。

  • 佛教相信阎王吗? (圣严法师)佛教相信阎王吗?

      从大体上说,佛教是相信有阎王的,因为,在许多的佛经中,都可见到阎王的记载(例如中阿含经卷一二天使经)。但是,阎王并不是佛教首先发现的,佛教只是接受了印度古宗教的观念而加以佛教化的。在印度的古吠陀中,将宇宙分为天、空、地的三界,天界有天神,空界有空神,地界有地神,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

  • 得失心与平常心 (圣严法师)得失心与平常心

      很多人看了佛经、佛书之后,多少都知道放下得失心的道理,可是,身处企业界,面临业绩及竞争的压力,便会不知如何调适。事实上,得失心人人都有,业绩不好直接影响收益及老板的脸色,回到家可能也容易和太太吵架。想要有好的业绩,除了体力之外还要加上脑力,而且还要有福德力,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好运、歹运;运气是无法操之在我的,而且是无法解释的,或许

  • 佛教入门 (圣严法师)佛教入门

      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相对地,中国的佛教,也不全同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佛教;因为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过近两千年的发扬光大,早已接受了

  • 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圣严法师)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炉里面残馀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结果弄成髒乱和容易引起燃烧的危险。其实,我们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个香炉,在每天的清晨都必须清理收拾,经常保持像第一次烧过香的香炉一样清洁。

  • 在家居士的修持之道 (圣严法师)在家居士的修持之道

      常人将虚幻的身体与心理现象视为自我。而在深观五蕴的过程,相对地,则可能将空视为有,以空为我,呈现另一更深细的执取。直至离空离有,没有自我中心,智慧始能现前。这样高的境界,是否唯有出家僧众始能抵达?在家的居士又该如何修持呢?一名居士曾经问到。

  • 请说忍辱 (圣严法师)请说忍辱

      一个人会用什麽样的心态,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够不够。听说在监牢裡一关十几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带著满腔恨意出狱的;所以,出狱以后往往变本加厉,犯下更大的罪案。在佛经裡,「忍辱」的意涵是很丰富的;挫折、打击固然要忍,成功与欢乐也要忍;逆来受,顺来也要受。但是,所谓

  • 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圣严法师)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在古代的印度,一个小小的城市国家,迦毗罗卫城,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达多,后来出家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福德的圆满者,更成了最高人格的究竟者,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 怎样修持解脱道? (圣严法师)怎样修持解脱道?

      解脱的意义,可以很广,也可以很狭;可以高,也可以低。从基本的定义上说,所谓解脱,就是解放了束缚和脱离了束缚。有了束缚,便不自由;解脱了束缚,便是自由。因此,解脱的定义,也可以说就是自由的定义。但是,自由是有范围的,人在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之下,

  • 整容就能改命了吗? (圣严法师)整容就能改命了吗?

      整形首要关切的是「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如果整形手术在身体上没有后遗症,而且对增强人的自信心又是加分,那么去整形,也没什么不好。不过,在我看来,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就是美;如果光把脸孔整得好,不见得就是美。我相信「相随心转」,如果心不快乐,常常痛苦、怨恨、傲慢,脸孔就算整成像模特儿「林志玲」一样美貌,也还是不好看的。

  • 因缘与一厢情愿 (圣严法师)因缘与一厢情愿

      近年来,宗教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活、工作中常有人谈起应以「因缘观」面对周遭的一切,或以「因缘观」解释个人的想法或起心动念。但是很多人也在问,「因缘观」到底与所谓的「一厢情愿」有什么不同?要了解「因缘」其实非常简单,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在因缘之中,任何事情只要因缘成熟,便能完成,如果「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那就是因缘不成熟。

  • 何谓七觉支?七觉支的意义 (圣严法师)何谓七觉支?七觉支的意义

      七觉支是三十七道品的第六科,为什么称它为七觉支?意思是说,在修行这七个项目之后而能开悟,也就是说,这七个项目是开悟的条件。七觉支有几种不同的翻译法,介绍如下:七觉支──新译:七种悟道的修行项目;七觉意──古译:七种有助于智慧开发的道品

  • 在家学佛如何课诵? (圣严法师)在家学佛如何课诵?

      课诵的原则,以定时做定课为主。内容应该包括供养、礼拜、禅坐、持名、读诵、发愿、回向等。所谓供养,是在佛前摆设香、花、灯、果、淨水和食物。如果条件许可,应当每日换新,保持鲜度;否则亦不当有腐烂、污染、凋谢等的现象发生,以维持佛前的整齐、清洁和庄严为原则。

  • 生活中压力山大怎么办? (圣严法师)生活中压力山大怎么办?

    人往往因为没有认清自己,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我做得到吗?失败了怎么办?别人会怎么想?压力怎么来,就让它怎么去吧。人的习性是︰从小就好逸恶劳、厌苦喜乐,

  • 出家的心态与观念 (圣严法师)出家的心态与观念

      从行者身分而成为沙弥,有落发剃度的仪式,但落发并不等于升级或升等,而是象徵将以前种种的得意、荣耀或失意、挫折,全部放下,也就是剃除对自我执著的烦恼,如自卑、自怜、自傲、自慢等。一般人总是对种种得意、荣耀执著不捨,因而产生了自傲、自慢;对失意、挫折放不下,因而产生了自卑、怨恨;但是因缘生、因缘灭,世间的一切现象就如梦幻泡影,毕竟是空的

  • 佛教严禁邪淫!佛教徒离婚是否属于犯戒 (圣严法师)佛教严禁邪淫!佛教徒离婚是否属于犯戒

    离婚的问题,在佛典之中也不容易找到明确的根据。不过,佛教主张婚姻的美满及婚姻的责任,既然结为夫妇,结婚之后,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尊敬,各守各的本分,各尽各的责任。

  • 怎样礼拜与问讯? (圣严法师)怎样礼拜与问讯?

      我们在拜佛之前,往往先有一个问讯的动作,问讯是什么意思,则很少有人讲说。其实,照文释义,就是问候请安的意思,正像我们于日常生活中,和亲友见了面,第一个动作是招手或点头,同时嘴裡也得说一声:「你好吗?」「你近来好吗?」在西洋人通常则是以「早安」、「午安」、「晚安」、「夜安」来表达。当与亲友分别时,也会互相祝福几句,比如「祝你身心愉快」、「祝你一路平安」、「祝你事业成功」、「祝你学业进步」、「祝你好运」等等。这些请安与祝福,都是在开始见面与临行分别时用的,这以佛教的看法,就叫作问讯。

  • 动静不二皆是禅 (圣严法师)动静不二皆是禅

      现在的社会追求效率,造成每个人越来越匆忙,竞争越来越厉害。因此便有人希望透过禅修来帮助他们,以寻求内心的安定。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禅修只是暂时把自己关在安宁的环境中,盘起双腿,一念不生,一旦走出禅堂,面对变动无常的现实世界,似乎又觉得方法使不上力。我相信,很多想进入禅修之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

  • “超度亡灵”对去世的人有什么用? (圣严法师)“超度亡灵”对去世的人有什么用?

    说到超度亡灵,先要说明亡灵的性质。人死之后的生命主体,称为亡灵。民间一般的观念,认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而且永远做鬼;在我们佛教,决不接受如此的观念,否则,就谈不上超度两字了。佛教看凡界的众生,共分为天、人、神、鬼、傍生(牛马乃至蚊蚁等动物)、

  •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圣严法师)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度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

  • 关于“地狱门前僧道多”的真相! (圣严法师)关于“地狱门前僧道多”的真相!

    地狱思想在释迦世尊出生以前的印度就有了,而在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也已有了人死之后下黄泉的说法。西方的基督教也提到关于世界末日之时不信基督特别是不被基督宠爱的人即入炼狱的情形,可见地狱思想是人类宗教的共同信仰。不过对于地狱的描述和看法,

  • 内心稳定便无需向外求取寄託 (圣严法师)内心稳定便无需向外求取寄託

    快乐有很多层次,而一般人所追求的「欲乐」,是一种刺激、发洩以及官能的享受。例如,看美景以满足眼睛的享受、听音乐以满足耳朵的享受,或是大吃一顿以满足口腹之欲等,都是透过身体的官能所产生的快乐,是在刺激感官以后,心中出现的陶然、非常享受的感觉。

  • 如何去扩充自己的心量? (圣严法师)如何去扩充自己的心量?

    通常人都只看到自己,看不到他人。任何的思绪都是围绕着个人打转,种种的追求也都跟自己有关,包括财产、眷属、荣誉、权势、名位等等。事实上,人出生时只是一点点,活着时也是一点点,死的时候当然也是一点点,站起来时是一点点,

  • 佛教是无神论吗?佛教说的无神论是什么意思? (圣严法师)佛教是无神论吗?佛教说的无神论是什么意思?

      这是宗教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世间有两种无神论,一种是唯物的无神论;一种是佛教所说的无神论。唯物无神论否定一切精神的独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而佛教所讲无神论,是说诸法由因缘所生,宇宙万物由众生的共业所成,承认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为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说的全知、全能,主宰创造宇宙的,既是最初也是最后而唯一的神。

  • 应该如何修禅定? (圣严法师)应该如何修禅定?

      禅定的意思是心无二念,开始练习时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们的心念由散乱状态而至集中状态,再由集中状态而至统一状态。到了统一的状态,便称为定,但是统一状态也有不同的层次:由身心的统一,至内心

  • 临命终时就要心无颠倒,方能专心往生极乐 (圣严法师)临命终时就要心无颠倒,方能专心往生极乐

    除了《阿弥陀经》里一至七日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还说到另外的方便法门,就是临终十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愿文甚至说,只要有众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法华经》也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 佛教的“卍”字符究竟是左旋还是右旋? (圣严法师)佛教的“卍”字符究竟是左旋还是右旋?

      常去佛教寺院的人,如果留心观察佛像,就会发现佛胸前有一个符号——卍。这个符号该怎么念?又有什么含义?只有在佛胸前出现?了解近代世界史的朋友,可能还会发现纳粹党和希特勒在使用另外一个符号——卐。

  • 提得起,放得下 (圣严法师)提得起,放得下

      最近几年来,国内宗教界风波不断,使得社会大众对宗教,特别是佛教有更多的误解。这是因为许多佛教徒自以为信了佛教,自以为是在修行,其实是对佛法认识不清,了解不够正确,更没有照着正确的佛法去实践。所以,我们信佛学佛,最重要的是到底信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

  • 怎样才算是成功?定义是什么? (圣严法师)怎样才算是成功?定义是什么?

    在一般人的观念裡,所谓成功,就是要有大事业、大名望,而且还要地位高、财产多,有许多群众簇拥著他。这种人,大家才认为他是成功的人。其实,想要获得这样的成功,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表面上看起来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但又好像人人都有机会。

  • 安居是什么?论安居 (圣严法师)安居是什么?论安居

      现时人们所说的安居,好像是单指出家人的结夏安居,其实,安居分有大乘与小乘的两种,出家人的结夏安居,只是小乘的一种而已。至于安居的由来,在比丘律的记载中,是这样的:释迦佛住在舍卫城的时候,当时尚未制定比丘必须安居的戒律,比丘弟子们,一年到头,都在人间游行,尤其到了四月十六日之后,印度的雨季开始,路上处处都有虫蚁,比丘外出,不免踩杀;同时,比丘们在雨中游行,所带的衣物,

  • 人死后真的有中阴身吗? (圣严法师)人死后真的有中阴身吗?

      是的,中阴又叫中蕴、中有,就是五阴和五蕴的意思。所谓阴和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种,乃三界众生生命的组合元素。阴是唐以前的旧译,蕴是唐以后的新译。三界众生称为二十五有,所谓有,就是有五蕴;不出三界是被五蕴所困,解脱生死即是出离五蕴的三界。

  • 圣严法师教你认识观世音菩萨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你认识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的性别  很多人想知道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中国人说他是中国人,印度人说他是印度人;也有西方人告诉我,圣母玛利亚大概就是观世音。  曾经有人问我: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

  • 人们的情绪时刻都在浮动 懂得如何控制情绪很重要 (圣严法师)人们的情绪时刻都在浮动 懂得如何控制情绪很重要

      在混乱、紧张匆忙的时代里,人的情绪时时刻刻都在浮动,所以懂得如何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不要总是将焦点放在情绪的爆发点上,可以利用散散步、喝一杯水、听一首柔和的音乐,或是找朋友谈谈,让情绪慢慢缓和。

  • 如何去调整自己的习气? (圣严法师)如何去调整自己的习气?

    每个人都应该要知道自己有习气,并且肯定自己有习气,这样才有调整的可能。有的人是性格上的习气需要改进,有的人则是外表上、动作上的习气需要调整。

  • 要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圣严法师)要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混乱、紧张匆忙的时代里,人的情绪时时刻刻都在浮动,所以懂得如何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不要总是将焦点放在情绪的爆发点上,可以利用散散步、喝一杯水、听一首柔和的音乐,或是找朋友谈谈,让情绪慢慢缓和。

  • 佛法的政治观 (圣严法师)佛法的政治观

      每当选举时节来临之际,许多候选人、助选人都很希望获得佛教团体的认同或推荐,而关心政治的民众,往往也争相了解佛教团体的想法与作法。事实上,不要说佛教徒,凡是人都不能离开政治,政治又可分广、狭两义。广义的政治是指管理众人之事,即使是管理家务也是政治,凡是有人的地方,均要管理,均有政治,在此前提下,佛教徒当然也需要政治。

  • 皈依三宝的意义 (圣严法师)皈依三宝的意义

      一、为何要归依三宝?我们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没有归依过的;因为,归依了三宝的人,固然会烧香拜佛,但会烧香拜佛的人,则未必已曾受过三归的仪式。虽然未曾归依三宝,他们却依然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自也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

  • (圣严法师)如何面对生活的烦恼?

    生活中难免出现逆境,我经常劝勉大家,处理棘手的问题时,应该坦然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艰辛、不平的情况,都不逃避,因为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担负起来,才能真正从困扰的问题中获得解脱。

  •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圣严法师)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是的,有人作如此说,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缘的众生受报。比如有人说,虚云老和尚遭受云门事件,拷问毒打,遍体鳞伤,几乎致死,是代全大陆的中国人受难。又有说某某大喇嘛或转世者因害某种痛苦的疾病死亡,是为了替代全人类消业。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种种苦行,如冬天雪中卧,夏天烈日下坐;或用其他的人为方式,来折磨肉体,为了祈求某些人或人类大众的平安、健康。其实这都是似是而非的见解,不是佛法的正见。

  • (圣严法师)三种念佛的方法

    一、共修念佛 当我们要来寺院念佛的那一天,应该从早上就开始作好身心的准备。这一天最好能不吃荤腥,至少也只吃肉边菜,并且不抽烟、不喝酒。万一无法做到,或是到了晚上才想到要来共修念佛,而当天未茹素,没有关系,不要因此就不来,来了总比不来更好。 来参加共

  • 揭秘超度亡灵的终极真相 (圣严法师)揭秘超度亡灵的终极真相

      说到超度亡灵,先要说明亡灵的性质。人死之后的生命主体,称为亡灵。民间一般的观念,认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而且永远做鬼;但佛教从来不认同这个说法,否则,就谈不上超度两字了。佛教看凡界的众生,共分为天

  • 娑婆世界和大千世界是什么关系? (圣严法师)娑婆世界和大千世界是什么关系?

      汉语“世界”一词,其实源自佛教,在佛经中随处可见。佛教常讲“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大千世界”;我们平日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或说“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如何如何。那么,“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是啥概念?是三千个“大千世界”?

  • 慈悲的智慧 (圣严法师)慈悲的智慧

      有许多人跟我谈到,他们旅行到贫穷国家时,经常看见满街的乞丐和游童,虽然心中悲悯,却又为了自己的爱莫能助而备感煎熬。总不能从此闭上眼睛,不看这些人间的苦难,他们问我,究竟该怎么做才是有智慧?其实,在地球上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各种令人心生悲悯的人物和现象;所以,人世间是最能令人发菩提心的所在。看见各种人间疾苦而起了慈悲心,我们就可以说是有「善根」的人;如果看见受苦受难的众生而无动于衷,那就是麻木不仁了。

  • 人死做鬼吗?鬼死做什么? (圣严法师)人死做鬼吗?鬼死做什么?

      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近代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也就是灵魂。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着上帝或阎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

  • 要因信佛的缘故而使家庭更加和乐 (圣严法师)要因信佛的缘故而使家庭更加和乐

    一个居士,虽然皈依了三宝,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该照着俗人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和谐、更美满、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使得他人敬仰,并使他人乐意来接受自己的影响。

  • 企业中的佛法 (圣严法师)企业中的佛法

      在一次与企业家座谈的会议上,有一位知名的企业主问我三个问题:1 如何在不违背慈悲的立场下,企业之间仍能保有公平的竞争?2 老板所赚的钱如何对员工与社会做合理的回馈?3 借贷上运用不顺,如何调整心态来面对问题?这些问题并不难解。我常说:「在商言商,竞争是平常的事」,如果佛教徒说慈悲就是不竞争,那是你自己不成长,相对地别人也不会真正受益;有竞争,社会才能更进步、更繁荣,有对手才会做得更好。

  • 出离心不是逃避,而是知苦求离苦 (圣严法师)出离心不是逃避,而是知苦求离苦

    好好的生活你不过,出家人为何要遁入空门?有什么想不开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了解出家的真正意义。出家原是一种自由选择,是为出离世间,是为解脱生死,是为证道成佛,绝非看破红尘、逃离世间。人生道路万千,出家求道也是其中之一,没什么大不了。

  • 用佛法来帮助别人,就是最好的结缘方式 (圣严法师)用佛法来帮助别人,就是最好的结缘方式

      无论是用物质的援助或情感的关怀,只要不离开佛法的精神,都是与众生结缘的方式。一般人多半是用物质来与他人结缘,但如果懂得佛法,便可以用佛法来协助人、劝勉人,希望他们以后也可以用佛法来帮助自己,这

  • 十一种念佛方法 (圣严法师)十一种念佛方法

      一、念佛是中国佛教共同特色,大乘佛教,不论显密,几乎都在阐扬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密教自有其修持的仪轨之外,显教依据的主要经典,则为净土三部经:1 《阿弥陀经》。2 《观无量寿经》,亦名《十六观经》。3 《无量寿经》,又名《大阿弥陀经》,此经自汉迄宋

  • 不管好坏,都不必太在乎 (圣严法师)不管好坏,都不必太在乎

    有些不熟悉佛法的人,一听到无常观,说一切都是短暂的,便误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值得在乎的事。如果因此而变得懒惰、消极,什么事都不想做,那就太悲哀了!面对瞬息万变的世间,凡事随时都在变化,很容易让人产生不确定感。

  • 佛教诵经是为了什么? (圣严法师)佛教诵经是为了什么?

      佛经是佛所说的信佛、学佛,而至成佛的方法。方法无边,所以佛经的数量和名目也很多,在我们这里,最适用和最通行的,则有华严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阿弥陀经,心经等。

  • 佛教如何看待因果?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圣严法师)佛教如何看待因果?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佛教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那样的正确。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不但没有好报,甚至还不得好死!有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里逍遥自在,福寿双全。

  • 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 (圣严法师)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人民分为四大阶级,亦即1、宗教师的婆罗门,2、从事军政的刹帝利,3、从事工商的吠舍,4、从事杀生等贱业的首陀罗。佛陀释迦世尊除了不鼓励从事首陀罗的职业之外,其他都在容许的范围之内,而且加以讚歎,可见佛教徒从事工商业是正当的。

  • 常生起慈悲心,利他也利己 (圣严法师)常生起慈悲心,利他也利己

    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

  •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圣严法师)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 人生的过程,就是流浪的事实 (圣严法师)人生的过程,就是流浪的事实

    人从出生以来,从出外求学、工作、结婚,那一个时候不是在流浪呢?特别是现代社会,流动性那么强,大家都在流浪。所以,流浪是人生的本质,没什么好担心害怕的。我从出家以来,一直都是在流浪,从长江北岸的狼山到上海,再流浪到台湾;

  • 无念不是断念 (圣严法师)无念不是断念

      许多人自以为懂得佛法,就拿着一知半解的常识,任意理解佛法。我最近就听到一种很奇怪的说法,说:「佛法教人『断念』,遇到烦恼的时候,丢开它,不去想,烦恼就没有了。」其实佛法里根本没有「断念」这个名词,我只听说「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名句,此在佛法里说的是「无念」。所谓「无念」,是没有妄念,没有烦恼心,也就是「心无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只是听到,而不产生好恶。因为心里有了好恶的分别,就会有执着,喜爱的就想占有,讨厌的就会排斥,患得患失,烦恼就来了。

  • 管理中的慈悲 (圣严法师)管理中的慈悲

      现代人讲究自由浪漫,经常一不高兴就请假,公司干部拜托、告诫好象没什么效果,即使老板亲自出马也不见得有用,所以很多企业主就跑来请教我,在人际关系与公司管理两者之间,该如何拿捏与处理?这样的问题连在我们寺院里也会发生,古代丛林有这么一句话:「慈悲出祸害,香板出祖师」,香板是用来打人的,师父若不使用香板,都以慈悲对待的话,那么弟子非但不能够成器成才,还有可能成为坏人;因此在寺里,很多人可能只看到菩萨面孔的慈悲,而未看到金刚的怒目。

  • 佛教是如何看待命相、风水? (圣严法师)佛教是如何看待命相、风水?

      命相、星相以及风水地理,起源很早,以星相家的传说,可以推到太古以前,天地始成之时,也就是当宇宙存在的同时,就已形成了他们的原理。  以佛教的观点看来,对于命相、风水之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为

  • 出家后还可以用俗名俗姓吗?出家人该用什么样的姓名? (圣严法师)出家后还可以用俗名俗姓吗?出家人该用什么样的姓名?

      出家人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姓名?本来这已不成其为问题,但是近有一人出家之后,仍旧用其俗名俗姓,在佛刊上发表一些杂文,并且发布消息,广告教界,所以引起很多人的疑问。从本质上说,出家之后,仍用在俗时的姓名,虽然违反了传统的常规,但也未必做到了“标新立异”

  • 护生的智慧 (圣严法师)护生的智慧

      放生是佛教自古以来所主张的,其目的是为了慈悲、为了关怀生命,佛教认为凡是有生命的动物均应受到保护,除了对人的关怀外,对其他动物亦要平等关怀。中国放生的风气盛行已久,如今对自然生态稍有常识的人,都不禁会想:现今放生的目的和意义,是否真正达到了护生的目的?比如有些人将淡水鱼放生到海水中,将海水鱼放生到淡水中,如此的放生是否恰当?事实上鱼、鸟都有适合其生存

  • 怎样才能战胜自己? (圣严法师)怎样才能战胜自己?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法句经卷上·述千品》这个偈子是说,若以一个人的力量去战胜成千上万的敌人,当然是够勇猛的战将了,但是,还不如战胜自己的烦恼心来得有价值。这四句话是意味着“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 你的身体不是你的吗? (圣严法师)你的身体不是你的吗?

      有一次我们在举办禅七,有一位比丘在经行时,大家都在慢慢地走,就是他一动也不动,样子还很滑稽,像个木雕偶像似的。我走过去看他,他的眼睛在动;我看他,他也看我。我问他:「你入定了吗?」他说:「我不能讲话。」这不是有点奇怪吗?明明在讲话还说不能讲话,我说:「你这不是在说话吗?」他说:「我不能动。」我说:「你的嘴巴不是在动吗?」他说:「身体不能动了,我觉得它不是我,我不是身体。我现在是个自由人,身体管不了我,我也不管身体了。」

  • 临命终时见到瑞相就表示解脱吗? (圣严法师)临命终时见到瑞相就表示解脱吗?

      可能是解脱,但多半不是。所谓临命终时显现的瑞相,是指奇香弥漫、天乐鸣空、光环、光束、光团的显现,佛菩萨影像现形、鸟兽齐鸣、香花乍开、草木变色、风云变化、雷电交作、遗体柔软,乃至火化后出现舍利子等。这些都是由于修善、积德的福德相。在生之际,为人正直,多行布施,死时即有可能出现瑞相,死后就成为大福德的鬼神。

  • 佛经的力量不可思议,重点看你怎么念! (圣严法师)佛经的力量不可思议,重点看你怎么念!

    一、读经是为明心  时时读经就像是时时用明镜来照心一样,烦恼无明就会减少。二、读经是为解意  每读一次经,就会对经典的玄文奥义多一分认识。依据中国的传统,师父在授经时,通常不解释意思,而只是要求你

  • 信仰佛教的人可分为哪三等? (圣严法师)信仰佛教的人可分为哪三等?

    信仰佛教的人,可分三等,三种佛教徒中,唯有第三种人,堪称是学佛的人。学佛,始能成佛,成佛要从修行菩萨道做起。菩萨道的完成,就是佛道的完成。换言之,菩萨道是一个过程,而佛道才是结果。

  •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圣严法师)“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这是出于《法华经》的经句,是从发心的观点说。佛教的灭罪理论和基督教的赎罪思想不同。基督教说,耶稣受十字架钉死就是代世人赎罪,凡是信他的人,都能免罪而成为无罪。但是又说,人不以自己的善恶行为做为有罪无罪的判断,人之能否进入天国,是看上帝的审判来决定

  • 守戒律与不执着 (圣严法师)守戒律与不执着

      一休和尚喝酒吃肉,济公和尚也是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出家人。这两个故事,让很多人以为,既然佛法教人无所执着、心中无所罣碍,那么,真正悟道的高僧,即便是不拘小节、放浪形骸,也不影响他的修行成就。事实上把这两人的经历当作故事来看,的确精彩动人,可是作为一位高僧来看,则不足为训。要知道佛是大觉悟、大解脱者,可是他严守戒律,并未放逸。在释迦牟尼佛时,只有六群比丘在证得阿罗汉果之前,因为狂放不羁,佛就订下了一条又一条的戒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 十二因缘的生死观 (圣严法师)十二因缘的生死观

      根据佛陀的悟境所见,形成生死循环的三世因果者,名为十二因缘,亦即是由于十二个环节的连锁,便构成了连续生死之苦的起因,也可由此十二个环节的逐段逆转,达到灭却苦因、断绝生死的目的。故在四圣谛的集谛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圣严法师)为什么要做佛事?

      你们是为了慎终追远,报答亲恩,或是为了超度眷属,纪念故友,或是为了植福延寿,消灾免难等等的因缘,来作一番庄严而隆重的佛事;你们花费了很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来成就此一善举,但是,真正做佛事的意义,你们完全了解吗?请你们细心地把这本小册子读完,那么,这堂佛事,就更有意义,更有功德了。因为这里面将向你们介绍佛事的定义、佛事的用处、死亡的问题、亡灵的性质、以及诵经、礼忏、放焰口等的意义。

  • 圣严法师:疑心与疑情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疑心与疑情

      疑,可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普通的疑心;二、禅修的疑情。一、普通的疑心  (一)无知的疑  对于所接触到的人、事、物,因为不知道、不了解,所以与之保持距离不敢碰它,碰了怕会上当、惹祸、受伤害,

  • 三种常见有关开悟的错误观念 (圣严法师)三种常见有关开悟的错误观念

    一些禅修多年并有所体验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证得清净的智慧,不再有对自我的执着,并进入了涅盘境。事实上,凡是自认为开悟的人其实都还没有开悟,因为他还有一个会开悟的‘我’。

  • 先接纳别人才能沟通 (圣严法师)先接纳别人才能沟通

      一般人所认为的沟通协调,就是让别人接受自己,往往忘了体察别人真正的需求。例如,我有一个弟子,他在与人沟通协调时,常常会说:「我是为你设想,所以你一定要接受我的建议,你非这么做不可。」然后才问对方:「你会不会觉得很难接受?」如果对方表示很困难,他便回答:「这不困难,只要你接受我的想法,困难自然就会解决。」

  • 人生关卡可大可小,要善于处理 (圣严法师)人生关卡可大可小,要善于处理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于处理的人,举轻若重。所谓善于处理,就是能够掌握当前所遇到的难题、关卡,了解它的严重性究竟到了什麽程度?这难题、关卡涵盖了金钱的损失、名誉的损失、事业的损失、健康的损失,还有生命的损失等。

  • 忍辱波罗蜜 (圣严法师)忍辱波罗蜜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师地论》

  • 授记是什么意思?佛教的授记观念 (圣严法师)授记是什么意思?佛教的授记观念

      授记(ryakarana)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是十二部经的一种,它的意思是预告,是佛对于已发心的众生,预告其必将成佛者。本来在帝王制的时代,国王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多半会被预定为王位的继承者,在宣告其继承的法定地位之时,也称为授记;而且,在印度需要取四大海水灌其顶,以召告天下,因此称为灌顶王子,这是意味著将来他能统治四海之内全部国土与人民。

  • 佛菩萨做担保人 (圣严法师)佛菩萨做担保人

      忏悔有两种功能:一个是觉察自己的错误,改过迁善,不再重蹈覆辙;一个是好汉做事好汉当,心平气和,勇敢承担一切责任。人心很粗,善忘多忘,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尤其是错误的、丑陋的、不检点的事,忘得特别快。所以,我们佛教徒要提醒大家时时忏悔,忏悔什么呢?忏悔那些已经忘记的、还未忘记的、已经觉察到的、还未觉察到的过错。纵使经过了千秋万世长时间累积下来的过失,我们也要一并忏悔,欢喜承担应负的责任。

  • 什么是佛教的“闭关”? (圣严法师)什么是佛教的“闭关”?

      闭关,又称掩关,指闭门谢客而隐居修行。特指禅僧停止为人接众之事,而一心一意于自室中坐禅修行。这名词和风气,在印度并没有,在中国也一直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是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练,当喇嘛教随著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关方式也日渐风行。

  • 负心是指什么?“负心人”往往是自己制造出来的 (圣严法师)负心是指什么?“负心人”往往是自己制造出来的

      负心是指人家对你那么真诚、对你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你寄望很高、对你恩深如海;但你为了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名望、自己的地位和财利,而不想相对地付出、不想给人家回馈,也不想继续负责任、担义务,所以,抛弃了有恩于己、有情于己的人。

  • 佛教相信天堂和地狱的存在吗? (圣严法师)佛教相信天堂和地狱的存在吗?

      佛教毫不怀疑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因为天堂与地狱,都在生死范围的轮回之中。佛教相信,只要不出生死的界限,天堂,地狱,人人都有经验的可能,甚至可说,人人都曾去过天堂地狱。修了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天堂,造了十恶五逆的大罪下地狱。苦报受完了,地狱的众生可以生天堂;福报享尽了,天堂的众生可以下地狱。所以佛教相信,天堂虽好,不是究竟的乐土,地狱虽苦,也有出离的日子。

  • 何谓菩萨行? (圣严法师)何谓菩萨行?

      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行」,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菩萨」?我们看到经典的记载,菩萨没有一定的身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为出家比丘、国王、王子、居士乃至鹿、牛、象、鹅等动物,都被称为成佛的因行,也就是修行菩萨道的阶段;观世音菩萨与地藏王菩萨等诸大菩萨也是如此,他们以种种身分和形相,在世间救苦救难,当众生需要什么样的菩萨,他们就以那种形相,出现在他们四周和中间。

  • 佛陀的生灭年月 (圣严法师)佛陀的生灭年月

      根据史实的考证,对于佛陀的圣诞,实在是个令人困扰的问题(注二),我读书很少,至少在目前来说,还不够从事这项工作开发的能力,故我在此只能摘录一些所曾见过的记载,作为初学者的参考。美国桑岱克博士的《世界史纲》,称佛陀约生于西元前五六八年,卒于四八八年。正好是八十岁入灭。美国由海思、穆恩、威兰三人合著的《世界通史》,称佛陀约生于西元前五五o年。周祥光的《印度通史》,称佛陀生于西元前五

  • 临命终时如何知道是佛菩萨的接引还是魔境的干扰? (圣严法师)临命终时如何知道是佛菩萨的接引还是魔境的干扰?

    编者按:净土信仰在中国及东亚都非常普遍,所以中国古代就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说。印光大师曾说:“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但一个普通人临终之时,如何知道是佛菩萨接引自己?因为也有可能是魔?这时又当如何辨明?

  • 觉察自己的偏执断除烦恼 (圣严法师)觉察自己的偏执断除烦恼

      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究烦恼的根源时,会发现有一种烦恼,是来自于自己主观的立场,不能得到外在环境或周围的人认同。每一个人都希望得

  • 四重恩是哪四恩? (圣严法师)四重恩是哪四恩?

      在佛法上要报的恩有四种:一是三宝恩,二是国家恩,三是父母恩,四是众生恩。第一种是三宝恩  其实三宝恩是无法报的,而三宝本身也不需要我们报恩,只是我们以报恩为目标来修行。第二种是国家恩  今天我

  • 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圣严法师)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放下,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放不下。有位法师在公车上让座给一位老太太,这位老太太是跟著一位中年人、一个小孩一起上车的。这小孩是老太太的孙子,老太太就把法师让的位子给了孙子坐。法师心中嘀咕:「我是看你站得不稳,才让座的。」过了两、三站,那三个人要下车了,老太太转头东张西望,不是找法师,而是找后面一位她认识的年轻人,要他过来坐孙子空出来的位子。

  •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圣严法师)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若要至道、佛道现前,就不该存有顺逆两种心。何者是顺? 何者是逆呢?顺是指喜欢的心,逆是指不喜欢的心,有此喜欢、不喜欢的两种心,佛道就会现前。修行时不该心

  • 详解佛教的“五眼” (圣严法师)详解佛教的“五眼”

      我们从某些佛教图像中,可以看到脸部有出现三只眼的情况;也就是在两眼之间的眉心处,另开一眼。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有三只肉眼,所谓的第三眼,只是象征;也就是在一对肉眼之外,另有心眼。心眼的意义有深有

  • 教育净人心 (圣严法师)教育净人心

      曾经有一位师范学院的资深教授告诉我,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现在学校的教育环境,让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感到灰心,所以也影响师范学校毕业生教学的意愿。他很忧心现正就读师范学院的学生,未来是否能坚守教学岗位,发挥专长?并且该如何让这些未来的老师都了解以教育净化人心的作法?

  • 佛教所讲的消灾、延生有可能吗? (圣严法师)佛教所讲的消灾、延生有可能吗?

      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危。所以从佛法的观点而言,消灾、延生的最好办法,是为善去恶。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

  •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佛教入门》

      上篇:  一、如何理解佛教  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相对地,中国的佛教,也不全同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佛教;因为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过

  • 何谓修行? (圣严法师)何谓修行?

      很多人以为吃素念经、礼佛拜忏、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气脉打通了,就叫作修行。其实,所谓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的偏差,通过任何方法而达成这个目的,就是修行。所以,上述如诵经拜忏、吃素礼佛,这些作法的确可以让我们得到身心的平静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这要弄清楚才行。至于修神通,佛教主张因缘果报,一切的一切皆缘于过去生中的业力牵引,而有现前的受报,未来的出路,也要靠着各自本身的努力才会慢慢好转,单凭神通是

  • 佛教的“天眼”和“慧眼”有何区别? (圣严法师)佛教的“天眼”和“慧眼”有何区别?

    我们从某些佛教图像中,可以看到脸部有出现三只眼的情况,也就是在两眼之间的眉心处另开一眼。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有三只肉眼,所谓的第三眼只是象征,也就是在一对肉眼之外另有心眼。心眼的意义有深有浅,浅的指普通人的思想活动,深的就要讲到五眼了,

  • 佛教对于命相与风水的看法 (圣严法师)佛教对于命相与风水的看法

    命相、星相以及风水地理,起源很早,以星相家的传说,可以推到太古以前,天地始成之时,也就是当宇宙存在的同时,就已形成了他们的原理。以佛教的观点看来,对于命相、风水之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为他们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 要赚钱,一半看努力一半靠福报! (圣严法师)要赚钱,一半看努力一半靠福报!

    世间的人之所以贪财,因为财富是安全的保障,是身分、地位的陪衬。古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可见拜金主义也非自今日才开始。财富的确可以带来许多方便,尤其现在这个社会,一出门就要用钱,没钱还真是行不通。钱财要紧,人人都很想发财,可是有句话说:“钱找人容易,

  • 揭秘:佛教超度死者的真正原理及注意事项 (圣严法师)揭秘:佛教超度死者的真正原理及注意事项

      佛教是相信超度作用的,不过,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度只是一种次要的力量,而不是主要的力量。所以修善的主要时间是在各人的生前,若在死后由活人超度死人,虽以修善的功德回向给死人,《地藏经》中

  • 出生食是什么意思?佛弟子出生食的由来 (圣严法师)出生食是什么意思?佛弟子出生食的由来

      出生食,也就是施给众生食。于进食之时,从应量器中取出“生饭”,施与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诃利帝母等罗刹鬼子母诸鬼神,称为出生。生饭,意指施与鬼神众生之饭,为“众生食”之略称,而非指未经煮熟之饭。专门用来出生(放置生饭)之台,称为出生台、生台。

  • 佛教信徒七类不同的身份有哪些? (圣严法师)佛教信徒七类不同的身份有哪些?

      (1)优婆塞:汉译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即是亲近三宝的在家男子。(2)优婆夷:汉译为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等,即是信仰佛法,近事三宝的在家女子。(3)沙弥:汉译为息慈(息恶行慈)、求寂(勤求圆寂)等,即是依比丘而住的出家少年。

  • 如何念佛与持咒? (圣严法师)如何念佛与持咒?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

  • 谈神通与人通 (圣严法师)谈神通与人通

      日前,在几位师友的閒谈中,说到今日时局的紧张、人心的沉闷、人性的堕落,无不同声悲叹。其中有人以为,今日的佛教中若能出现几位具有神通的大德,我们的社会人心,必将大大地改观。笔者对此因有所感,而写下这么一篇文字,以便求正于诸位读者师友之前。

  • 修行与明师 (圣严法师)修行与明师

      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修行的行列,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要找那位师父来教导修行呢?修行要找「明师」,明师不一定是有名的名师,名师也不一定都是明师。明师是光明磊落的师父,他们往往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实至而名归;不会刻意造势、打知名度、自我吹嘘。

  • 皈依三宝的佛教徒能不能拜鬼神? (圣严法师)皈依三宝的佛教徒能不能拜鬼神?

      我们中国人信佛,大部份是神佛不分的,其实那些神佛不分的佛教徒,如果严格地说,他们不是佛教徒,而是神教徒。不过他们之有宗教的信仰,仍是根源于佛教的关系,所以他们本身,不会否认他们信的是佛。既然神佛不分,他们所崇拜的对象,也就很复杂了,凡是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的偶像,不论什么名目的偶像,都在他们的崇拜之列。一般浅知者批评佛教的“满天神佛”者,也就是指的这一现象。

  • 烦恼如雾起云生 (圣严法师)烦恼如雾起云生

      我们所处的世界,都是自己所体验到的世界,未必别人也有相同的体验。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各执己见,谁也不肯退让,那就永远相持不下了。许多冲突、纠纷,就是这么来的。我们必须明了,自我主观的喜好,就是一种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就有执着,烦恼就跟着来了。仔细推想,这些烦恼都不是从环境而来,完全是自己招来惹来的。就像云雾雨露都从地面生起,而云层之上的蓝天,不受地面气候变化所干扰,恒常是湛蓝的;我们的清净智慧慈悲心,就跟蓝天一样,而我们对外在环境现象所产生的分别心、瞋恨心,就像地面生起的云

  • 真有亡灵吗?超度有用吗? (圣严法师)真有亡灵吗?超度有用吗?

      真有亡灵吗?当然。超度有用吗?是的。有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怪异事,不过,先要探究清楚,如果不是空穴来风,便可以用佛法来开导这些灵体。碰到怪异现象时,先要查明真相,也可能是当事人在疑神疑鬼,根本不是什么灵体,就不用超度了。

  • 教育与禅修 (圣严法师)教育与禅修

      社会变迁下,青少年涉及暴力的事件越来越多,犯罪率也日益增加,有许多老师或教育人员,在处理暴力事件的过程中,常常有很深的挫折感与无奈感。法鼓山有许多从事教职的信众,他们也常常问我说:「师父,怎么办啊!有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他们都希望将禅坐推广到校园,用以导正学生的某些偏差行为,甚至把佛法应用到教学上,协助学校教育发挥最大的功效。

  • (圣严法师)什么是净土

    圣严法师:什么是净土 (一)净土的定义: 净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萨等圣人所住的国土。是佛的功德所成的世界,也可能是佛的愿力所成的世界。其和我们的世界不一样的地方是无

  • 佛法僧三宝的含义 (圣严法师)佛法僧三宝的含义

      在佛教中,信徒是以佛、法、僧的三宝为皈信或皈敬的对象,而不是崇拜流行于民间的诸神,故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最初度化在家信徒,即授三皈。所谓三皈,便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体称为皈依三宝。佛是大觉者,他是自觉、觉他而智慧与福德究竟圆满的人;法是由佛所说成佛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成佛的道理;

  • 佛教如何看待神秘通灵现象? (圣严法师)佛教如何看待神秘通灵现象?

      神秘现象不一定是宗教才有,不信宗教的人也会发生,只不过他们把神秘现象当做幻觉来处理。至于一般人对于鬼神的现象,仍非常迷惑而不可知、不可捉摸,认为其无,实际是有;认为其有,难得采证。至于宗教徒,不论是什么层次,只要信之虔诚,行之得法,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应和通灵的经验发生,从佛教的立场而言,从来也不否定,可是并不重视。

  •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 (圣严法师)佛教徒可以离婚吗?

      离婚的问题,在佛典之中,也不容易找到明确的根据。不过,佛教主张婚姻的美满及婚姻的责任,既然结为夫妇,结婚之后,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尊敬,各守各的本分,各尽各的责任,佛教严禁邪淫(私通),婚姻破裂,多数是由夫妇之间的不能互守贞节,夫妻之间既然都能坚持邪淫一戒,婚姻是不容易破裂的。即使破裂了的婚姻,佛教也主张破镜重圆;所以,佛陀虽不许比丘弟子们介入婚嫁的事件,但仍许可比丘们为‘若男女先已通,而后离别,还和合’(四分律卷三)。因为,男女的离婚,对于彼此的心理,都有不良的影响,尤其对于儿女的抚

  • 佛教的解脱方法 (圣严法师)佛教的解脱方法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至于要真正地实际证验解脱的境界,那绝不是单凭纸上谈兵,说说道理就能办到的。因为理论是一回事,实证又是一回事,正像一部历史,虽然记载着古代的事物状况,但这历史记载的本身,绝不等于古代的事物状况;又比如「美国」这个名词,是指美国那个国家,但是「美国」这个名词,绝不就是美国那个国家。所以,讲说解脱是不太难的,要实证解脱就很困难了。因此,尽管多数的人把大道理讲得滔滔如流,若他们的身心行为只是另外的一副面目,这就只是贩卖知识的理论,而没有得到实际的证验,和由实践而来

  • 如何去看待职场上的公平与不公平? (圣严法师)如何去看待职场上的公平与不公平?

    人人都希望公平,但世上有百分之百公平的事吗?譬如在职场中,主管认为是公平的,但是站在员工的立场,就可能变成不公平。这是因为主观和客观的标准不同,而主观不一定是标准的,所以也没有绝对的客观,可见世上并没有真正的公平。

  •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圣严法师)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在任何一个团体中,都难免会有是非,若能够在是是非非的环境中保持平静与和谐,这就是个人的成长。社会上的任何一个团体,都会有不同观点、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如果不是由一群人一起组成团体,那你就是一个孤独及孤立的人。

  • 在家居士可以批评出家人的过失吗? (圣严法师)在家居士可以批评出家人的过失吗?

      我们首先应当承认,中国的佛教,尤其是在近世以来,根本是谈不上律制的。所以僧人少有如律而行的,在家佛子也就更不懂得律制了。  僧人多不崇律,生活仪节不能没有失措之处;俗人不知律规,见到僧人的不顺

  • 戴念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正确使用念珠 (圣严法师)戴念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正确使用念珠

      戴念珠本身不是坏事,可是,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把它分成三种类别加以说明:一种是信仰的,一种是心理的,还有一种是属于风气的。站在信仰的角度讲,好处很多。因为手上有念珠,就会经常想到自己是个佛教徒,自己的身、口、意等三方面,自然而然都会检点,不要把佛教徒的形象弄坏了。

  • 什么是三世因果? (圣严法师)什么是三世因果?

      通常认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须藉宿命通知道过去,用天眼通知道未来,才能亲见三世因果。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观念。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可长可短、可近可远,长的以无量数的阿僧祇劫计算──过去阿僧祇劫、现在阿僧祇劫、未来阿僧祇劫;

  • 何为佛教的基本教理? (圣严法师)何为佛教的基本教理?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哪一部或哪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遵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 消除怨恨的最佳方法,便是学会感恩 (圣严法师)消除怨恨的最佳方法,便是学会感恩

    有一句话说‘恩将仇报’,一般人往往记怨不记恩,能够记住的恩情总是比怨恨来得少,就如俗谚所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别人对你好一点,你会希望他能对你更好一些;或是别人已经借你钱,却还觉得不够多,反过来嫌别人小气。

  •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圣严法师)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而言。因为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不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个欠了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追讨而将户口从甲地迁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迟早一些债主仍会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对自杀,佛教鼓励人生的建设,利用这一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现

  • 什么叫做解脱?谁该修持解脱道? (圣严法师)什么叫做解脱?谁该修持解脱道?

    一、什么叫作解脱?  解脱的意义,可以很广,也可以很狭;可以高,也可以低。从基本的定义上说,所谓解脱,就是解放了束缚和脱离了束缚。有了束缚,便不自由;解脱了束缚,便是自由。因此,解脱的定义,也可以

  • 单独修行、集体修行、随师修行的利弊得失 (圣严法师)单独修行、集体修行、随师修行的利弊得失

      我们可以在不同环境下修行:个人修行、集体修行、短期修行、长期修行、每日修行、定期密集修行。个人修行可以是放鬆的、定期密集的、短期的或长期的;集体修行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不同角度,来看这些修行方式,底下针对所有不同的情况加以说明。

  • 小小的坏事可以做吗?应该如何正确管教子女? (圣严法师)小小的坏事可以做吗?应该如何正确管教子女?

    有一句俗话说:“小时偷拔葫,长大偷牵牛。”现在的家庭由于子女的人数比较少,所以父母对于子女非常的溺爱。小小的坏事可以做吗?做一个现代的父母,应该如何管教子女才不会害了孩子,又危害社会呢?

  • 佛教中的大修行者能代我们消业吗? (圣严法师)佛教中的大修行者能代我们消业吗?

      是的,有人作如此说,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缘的众生受报。比如有人说,虚云老和尚遭受云门事件,拷问毒打,遍体鳞伤,几乎致死,是代全大陆的中国人受难。又有说某某大喇嘛或转世者因害某种痛苦的疾病死亡,是为了替代全人类消业。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种种苦行,如冬天雪中卧,夏天烈日下坐;或用其他的人为方式,来折磨肉体,为了祈求某些人或人类大众的平安、健康。其实这都是似是而非的见解,不是佛法的正见。

  • 在职场团队里的“行事六要领” (圣严法师)在职场团队里的“行事六要领”

    在团体里工作,工作的成效建立在人员间的关系,关系和谐,工作才能进行顺利,我提供‘行事六要领’做为参考。

  • 要以平等心广结善缘 (圣严法师)要以平等心广结善缘

      缘是关系的意思。建立关系称为结缘,彼此曾有交涉的关系称为有缘,自利利他的关系称为善缘,不涉私欲的关系称为净缘;造成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为广结善缘。  因此,就有人在信佛、学佛之后,到处跑道场,

  • 九众弟子的等次 (圣严法师)九众弟子的等次

      佛教是平等的,那是说学佛与成佛的可能与机会,不但人类平等,一切有情的众生都是平等的。佛教徒的名位是有差别等次的,这是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但人与异类众生之间有差别等次,即使圣人与圣人之间也有差别等次。

  • 四感——与人相处的主张 (圣严法师)四感——与人相处的主张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实践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从「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来著手。感恩—奉献、回馈不求报。随时随地心存感恩,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奉献的时候,态度是恭敬的,而不是以施捨心来付出,否则便会自以为是施恩者,产生自以为了不起的心态,认为自己做了很多的功德,而且一心期待对方回馈,这是不知惭愧。相反地,接受布施或服务的人,则要把对方当成恩人,感念他的恩德。也就是彼此都存著奉献、供养、感恩、报恩的心,一方以感恩的心奉献,另一方以感恩的心来接受。

  • 出家人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姓名? (圣严法师)出家人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姓名?

      出家人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姓名?本来这已不成其为问题,但是近有一人出家之后,仍旧用其俗名俗姓,在佛刊上发表一些杂文,并且发布消息,广告教界,所以引起很多人的疑问。从本质上说,出家之后,仍用在俗时的姓名,虽然违反了传统的常规,但也未必做到了“标新立异”也许那位仍用在俗姓名的出家人,正想做一番复古的运动?

  • 佛教相信“难逃劫数”这一说法吗? (圣严法师)佛教相信“难逃劫数”这一说法吗?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五逆──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僧、出佛身血;又如毁谤三宝、杀人越货、纵火决堤、

  • 明白“无我”的道理,放下“自我”的幻觉 (圣严法师)明白“无我”的道理,放下“自我”的幻觉

    一般人认为,活著的时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死亡以后,虽然身体消逝了,但是灵魂还在,就转而把灵魂当成‘我’。但是,狗有狗的灵魂、猫有猫的灵魂,人也有人的灵魂,即使是人的灵魂,也有男人、女人之别。所以,在一次次的生死轮回之中,灵魂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 (圣严法师)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

      有人问起,做生意不能说实话,所谓老王卖瓜,自吹自夸,如果卖瓜的不说瓜甜,那就无人问津了。既然如此,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做生意是否犯了妄语说谎的戒?再有人问,学佛的人不应贪心,相反的应该布施。可是做生意赚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这岂不是跟佛理相违?

  • 念佛时出现瑞相怎么办? (圣严法师)念佛时出现瑞相怎么办?

      念佛法门是属于有相的。《观无量寿经》的出现,就是因为释迦世尊时代的恶王阿闍世,篡夺王位,幽禁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及母后韦提希。韦提希在被幽禁处,祈祷释迦世尊前来慰问说法,释尊应其所感,而以神通于韦

  • 最容易的超度法门是念佛! (圣严法师)最容易的超度法门是念佛!

      最容易的超度法门是念佛,不论时地,不拣根机,只要念佛,便得利益,若以目的而论,西方弥陀净土的念佛法门,不用讳言,确是以死后往生极乐世界为主。  但是《阿弥陀经》也说,那是一部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压力怎么来的就让它怎么去吧! (圣严法师)压力怎么来的就让它怎么去吧!

    我做得到吗?失败了怎么办?别人会怎么想?压力怎么来,就让它怎么去吧……人的习性是︰从小就好逸恶劳、厌苦喜乐,除非是意志力较强的人才能免于这种习性。面对外来的问题,有的人是以责任感,有的是以恐惧心,还有的则以缺乏安全感来处理它。

  • 什么是菩萨? (圣严法师)什么是菩萨?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萨埵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 要离苦、灭苦需先“知苦” (圣严法师)要离苦、灭苦需先“知苦”

    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等,就形成了‘八苦’。离苦、灭苦是学佛的目的,然而在离苦、灭苦之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先‘知苦’。佛法中对于种种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苦形成的原因。

  • 做好一个居士应具备哪些条件? (圣严法师)做好一个居士应具备哪些条件?

      上面是讲理想的居士。理想的居士,是从一般的居士中产生的,也是要从一般居士的立足点上做起的。  那么,一般的居士,应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  在《杂阿含经》卷三三第九二七经等的规定,在家居士,应该

  • 佛教中的“佛陀”是万能的吗? (圣严法师)佛教中的“佛陀”是万能的吗?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佛的智慧和福德深浅大小,“无知即全知,无能即全能”。无知并不等于愚疑,无能并不等于无力。有和无是一体的两面,有存于无,无含容有;唯“无”能涵盖全体,“有”则不论是多么深广、远大,都是有限的,不能涵盖一切。

  • 用禅来化解生活问题 (圣严法师)用禅来化解生活问题

      生活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比过去更频繁,接触面也更广,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自己或所属团体的利益在努力,在争取,在计画。因此,人与人之间有矛盾,团体与团体之间也有矛盾,这些矛盾,比在过去的社会裡更明显。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以现代人的观点,是希望克服困难,改造环境,改变对象。用这种方式,也许能够克服若干困难,能够改造对方一点,但是,却製造出更多的问题。

  • “禅宗”与“禅定”的关系与区别 (圣严法师)“禅宗”与“禅定”的关系与区别

    我们常说的“禅定”与“禅宗”是有关系。但也是有分别的,因为,禅宗固然主张参禅习定,凡是禅定,却未必就是佛教的禅宗。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当佛陀的时代,并没有禅宗一名,而只有禅的功夫和禅的内容。佛教的解脱道的修持法,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 诵读佛经是为了什么? (圣严法师)诵读佛经是为了什么?

      佛经是佛所说的信佛、学佛,而至成佛的方法。方法无边,所以佛经的数量和名目也很多,在我们这里,最适用和最通行的,则有华严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阿弥陀经,心经等。

  • 正确的死亡观念 (圣严法师)正确的死亡观念

      对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或者对于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信仰的民族而言,死亡的确是一桩既悲哀又无奈的事。相反地,如果是一个宗教信仰坚固的民族,而且对死后的世界仍充满希望、光明的话,他们对死亡不会恐惧、也不会悲哀。

  • 命可以算吗? (圣严法师)命可以算吗?

      站在佛教的立场,并不否定算命、看相、星象、地理、风水的原则,这些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也就是命有命理、地有地理、天有天理。大致上来讲,一个人的命运在生下来时已经确定了。一个人的个体和宇宙的运行、磁场的强弱都有连带的关係。

  • 为什么看不清自身的缺点?不知道自己犯了过失? (圣严法师)为什么看不清自身的缺点?不知道自己犯了过失?

      要看清自己的缺点是很不容易的,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自己没有杀人放火,没有做土匪强盗,当然是个好人,怎么会有什么缺点?可是大家都没发觉,自己在人前人后其实是有差异的。例如在利益交关时,心里难免有亲疏厚薄的分别;当别人发生事情时,也常常生起“莫管他人瓦上霜”

  • 代刀剃度合法吗? (圣严法师)代刀剃度合法吗?

      在佛教史上,是否能够找到代刀剃度的根据,我是不得而知,但在各部律本之中,我确没有发现代刀剃度的规制。所谓代刀,便是代理他人收受出家弟子,代理他人为师,代理他人执刀,为他人的出家弟子落髮。这个风气,在今日的台湾颇为盛行,而且都是一辈知名的大德法师,推行著这个风气。有的大德法师,名义上不收出家

  • “四大皆空”空去哪四大? (圣严法师)“四大皆空”空去哪四大?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

  • 超度工作的主体是僧尼吗? (圣严法师)超度工作的主体是僧尼吗?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效吗?不用说,佛教是相信超度作用的。不过,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度只是一种次要的力量,而不是主要的力量。所以修善的主要时间是在各人的生前,若在死后,由活人超度死人,

  • 该如何分辨佛教经典的真伪? (圣严法师)该如何分辨佛教经典的真伪?

    佛经真伪的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方向说:一是翻译史上无法查证其时代和译者的经典;另一是从鸾坛或者乩童以降神托梦的方式,传授出来似是而非的佛经。第一类是正式的经典,与佛法不相违背;第二类是假冒的经典,实质是民间信仰的产物。

  • 什么叫作小小戒? (圣严法师)什么叫作小小戒?

      自从佛灭之后,「小小戒」一直是一个问题,佛将入灭之前对阿难尊者提到小小戒可捨的事,但在第一次的结集会上,却被摩诃迦叶否定了。其经过情形是这样的:在结集三藏的大会上,阿难尊者恭敬地告诉摩诃迦叶说:「我亲自听到佛陀说:『吾灭度后,应集众僧,捨微细戒。

  • 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圣严法师)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互体谅?

    大家一定听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礼尚往来’这两句话,只要我们主动地尊敬、赞歎、肯定他人,那对方也会尊敬、赞歎、肯定我们。反过来说,如果你是一个非常傲慢,而且动作粗暴的人,别人也会以傲慢、粗暴的态度回应你,那我们所处的社会、

  • 怎样才是真正的修行? (圣严法师)怎样才是真正的修行?

    很多人以为吃素念经、礼佛拜忏、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气脉打通了,就叫作修行。其实,所谓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的偏差,通过任何方法而达成这个目的,就是修行。

  • 血浓于水,该如何看待亲情? (圣严法师)血浓于水,该如何看待亲情?

      中国人常常会用血浓于水来表示亲情的重要性,亲情的本质是什么呢?此外,众生皆有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情?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都有亲子关系,这是与生俱来的感情。亲的意思,一种是指血亲,另一

  • 什么叫做易行道和难行道? (圣严法师)什么叫做易行道和难行道?

      「易行道」和「难行道」,都是学佛修行的菩萨道。首先出现于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介绍菩萨的修行之道,有难、易两种。如世间行路,以步行走陆路,比较吃力艰难;乘船行水路,比较省力容易。难行的菩萨道,是指勤行精进;易行的菩萨道,是

  • 会失去的就安心让它失去 (圣严法师)会失去的就安心让它失去

      现代人的寿命比古代人长,一天走的路,看的书、写的文章,一天的任何生产都比过去增加很多,不过还是觉得时间不够分配,不够使用。  现代人所用的各式各样工具也都非常便利,速度却快得让人非常紧张,不仅

  • 如何以佛法消解情绪烦恼 (圣严法师)如何以佛法消解情绪烦恼

      要避免情绪过分的波动,首先就要明白情绪会带给自己与别人灾难的严重性,这样才会懂得约束自己的情绪。情绪会带来一波接著一波的坏事,就好像是高血压会带来生命的危险一样,首先可能是中风,再来就是瘫痪,说不定接著就是死亡。所以预防自己情绪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

  • 念佛法门四个心 (圣严法师)念佛法门四个心

      今天为诸位讲修行念佛法门的四个心,那就是信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信心的要求,遍于诸经,而尤见重于《阿弥陀经》,其馀三心,出于《观无量寿经》。在佛法中,不管修任何法门,都得先要有信心,经说「信为能入」,学佛以信心为第一个重要条件。信心的对象是相信释迦牟尼佛在各经中所说之法,都是真语实语,句句有用,字字如金。站在凡夫的立场,不管是否能够做到,都应相信。这就是所谓「圣言量」,对于大圣佛陀之言,语语真实,不得怀疑、不须推敲。特别是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谓「法门无量」,每一法门,皆是

  •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禅是什么》

    有人认为禅与净土截然不同,其实,二者并无冲突。此在古来诸师们,已多有说明。念佛人临终时能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定力加上佛的愿力。禅修者,若能明心见性,心净则所居国土亦净。因此,禅与净土没有绝对分开的必要,我不仅教人用禅的修行方法,同时也鼓励

  • 观音法门的真实义涵 (圣严法师)观音法门的真实义涵

      「观音法门」包含两重意义、两重法要-其一、涉及观世音菩萨修行成佛的独特法门。过去远劫以前,即有一名「观音古佛」,以修行「耳根圆通法门」,而究竟证成佛果。以是,一代一代,教他的弟子也修习「耳根圆通法门」,入佛深智。由观音古佛所教导出的弟子也便依他

  • 想要离苦得乐,就要减少苦因 (圣严法师)想要离苦得乐,就要减少苦因

    只要谈到佛教教理,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说‘众生皆苦’,释迦牟尼佛也是因为充分感受到人生充满了生、老、病、死等苦,才希望能够藉由修行得到解脱。佛陀开悟之后,首度阐述的佛法基本真理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苦是其中一个重点,

  • 现世为何不报 (圣严法师)现世为何不报

      我们常听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在佛教来说,因果的报应总计有三种:华报、果报、余报。华报是指「开花」,种了因之后先开花,就是看到一点影子、受到一点影响了。果报是整个结果形成,受报的事实全部呈现出来。余报是在果报之后,还有一些剩馀的力量,或是还有若干后遗症。

  • 佛教相信灵魂的存在吗? (圣严法师)佛教相信灵魂的存在吗?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晚近欧美倡行

  • 人死后的去向由什么来决定? (圣严法师)人死后的去向由什么来决定?

      人当在出生的时候,就已决定了死亡的命运。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以佛法来说,若不出离生死,都是可怜悯者!因此,信佛学佛的人,平日所做的佛事,在临命终时最能得力。平日修行有素,命终之后,必可出离生死的凡界,往生佛国的净土。

  • 读经的功能可分为哪六种?为亡者诵经有什么作用? (圣严法师)读经的功能可分为哪六种?为亡者诵经有什么作用?

    读经的六种功能  一、读经是为明心  时时读经就像是时时用明镜来照心一样,烦恼无明就会减少。  二、读经是为解意  每读一次经,就会对经典的玄文奥义多一分认识。依据中国的传统,师父在授经时,通常不

  • 当针碰上石头会受损失 (圣严法师)当针碰上石头会受损失

    自我中心最容易让自己受伤害,也让他人受到损失的,就像是针一样。针碰上石头,自己会受损失;石头遇上针,石头可能也会受伤害。就是碰到柔软的东西,针用多了也会磨损,所以最好能把自我融化;当自我中心消融时,真正的智慧便会出现,得到利益最多的就是自己。

  • 出家是为逃避问题还是厌离世俗? (圣严法师)出家是为逃避问题还是厌离世俗?

    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厌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了。

  • “六根清净”四个字中大有道理 (圣严法师)“六根清净”四个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六根不净”的渲染文章!

  • 闭关时间与修行境界有必然联系吗? (圣严法师)闭关时间与修行境界有必然联系吗?

      闭关,又称掩关,这名词和风气在印度并没有,在中国也一直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因此可说,大修行人不一定要闭关;相反,闭关者也不一定是大修行人。  闭关可能是渊源于西

  •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 (圣严法师)“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

      经常听说:“信佛三天,佛在眼前;信佛三年,佛在西天。”这似乎表示,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肯定的事实。其实这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认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等于完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果,也就是说,只要心回意转,马上就可以花开见佛,或者立即成佛。而一旦信佛并开始学佛之后,才知道成佛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 生活中必要的情绪管理 (圣严法师)生活中必要的情绪管理

    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台湾地区的人民非常容易生气,百分之五十的人每天都会生气,百分之六十的人每个星期都会生气,而他们最常生气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家人。生气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身体上的问题,有的是观念上的问题,有的是气候、环境的关系,甚至是他人带来的烦恼。

  • 从信佛到成佛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圣严法师)从信佛到成佛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说起来,这是非常遥远而艰难的事。解脱生死,并不太难,证辟支佛果,多则百劫,速则四生;一生三生,多至百劫,可证阿罗汉果;利根人修大乘道,即世可登六根清净位(已到生死的边际,即将进入初地的圣位了)。但要成佛,那就不简单了。

  • 迦絺那衣是什么? (圣严法师)迦絺那衣是什么?

      迦絺那衣这样东西,实在不易懂得,尤其是由迦絺那衣而来的「迦絺那月」,更加使人摸不清楚(此非本题,姑从略)。我在受戒时,戒和尚讲比丘戒,讲到迦絺那衣,大家莫名其妙,很多戒兄问我,我也跟他们一样的莫名其妙。受戒之后,披阅律典,

  • “忏悔”是肯定自我非常重要的途径 (圣严法师)“忏悔”是肯定自我非常重要的途径

      忏悔是肯定自我非常重要的途径,忏悔的意思是承认错误,但是承认错误之后,还要负起责任,准备接受这个错误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这才是忏悔的功能。  根据佛经,忏悔有三种方法:第一是对自己的良心忏悔;第

  • “六根清净”蕴含的大道理 (圣严法师)“六根清净”蕴含的大道理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

  • 苦与乐的差别取决于主观的感受 (圣严法师)苦与乐的差别取决于主观的感受

      其实,苦与乐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心中主观的感受,并不在于身体的感受或外在的事件。例如,我出生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而且又是兵荒马乱的时代,吃不好、穿不好,可是因为我一出生后的环境就是如此,所以并不

  •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圣严法师)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一般无宗教信仰的学者,的确是作如此观的,他们以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劝人为善,总是一样的。从这劝人为善的基础上,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推想到,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当然也是一样的了。因为,佛教讲三界的生死是苦海,众生的感受,无非是苦,所以修持的目的,是在脱苦;基督教讲人类都是罪人,是由人类的第一对祖先──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警告,而偷吃了伊甸园的生命和智慧的禁果,所以人类有了生命和智慧

  • 学佛如何做到“一门深入”? (圣严法师)学佛如何做到“一门深入”?

    近代的思想家胡适之先生曾经说过:“为学应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博览群籍是学问的基础,一门深入是学问的造诣。如果仅是博大而不精深,不能成为学问,只能算是常识,所谓门门通,门门稀松;不能在任何专门的范畴中出类拔萃、登峰造极,

  • 建寺做什么? (圣严法师)建寺做什么?

      佛陀创教,虽不主张以苦行来求解脱之道,一味的苦行,终亦无从求得解脱之道。但是,佛陀鼓励弟子们的头陀行,并亦讚歎弟子们的头陀行,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其实,佛陀是既不主张苦行,更不主张生活得富裕的。所以佛陀成道后的最初数年,没有住处,在何处坐下说法,何处便是道场,乃至连茅棚都没有的,印度的气候,印度的热带树林,使人能在树下居住而不以为苦。故在弟子们求度出家时,比丘有四依止:1 粪扫衣;2 常乞食;3 树下住;4 陈弃药。人不能离了衣食住药而活命,但以最低的要求来达到活命的目的,所以规定依此

  • 化缘怎么讲? (圣严法师)化缘怎么讲?

      化缘一词,本极庄严,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因缘,即为化缘,即为化度众生的因缘;教化众生,度过生死大海,便是化缘。如来入灭之时,还说「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也就是说:佛为化缘而来世间

  • 学着释放压力 和压力说再见 (圣严法师)学着释放压力 和压力说再见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 师弟之道 (圣严法师)师弟之道

      我们生存于天地之间,不会没有父母,也不能没有师长。父母者,生我育我;师长者,教我导我。人可以不必自以为师,但却不能不做他人的弟子,儘管有人不曾有过名义上的师弟之礼,但终不会没有教学授受的师弟之实。孝养父母,是人之大伦,尊师重道,也是人的本分,所谓饮水思源,才可不愧人之所以为人,尤其是学佛的人。不过师弟之道的建立,是在师弟双方的责任,今试论之。

  • 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 (圣严法师)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

      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论。佛教主张众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起、因缘灭。我们这个世界的形成,是由生到这世界来的那些众生,过去所造种种业,而感受到的结果,这叫作「业果」,或称「业报体」。共同的环境是由共业所感;各人的环境和身心,是各自所造的别业所感。因为是由众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创造,所以是无神论的宗教。但是佛教并不否认各种神鬼。只是佛教所讲的神鬼是众生的类别,而不是宇宙的主宰。

  • 祈福法会有用吗 (圣严法师)祈福法会有用吗

      佛教团体经常举办各种法会,包括祈福平安法会、消灾祈福法会等,可是有人会疑惑为何还是发生了这样的大灾难,那么,举办法会有用吗?  宗教信仰包括了客观、主观的层面,客观方面,会确信有神、鬼、菩萨、

  • 菩萨怎么讲?菩萨的本义 (圣严法师)菩萨怎么讲?菩萨的本义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萨埵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 人不必要与钉子计较! (圣严法师)人不必要与钉子计较!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碰了钉子,所谓‘眼中钉’,要不要恨上对方一辈子?  碰钉子是很正常的,下次注意就好。已经碰到钉子,还要再生气地搥它一下,结果,将是你自己倒霉,而不是钉子倒霉。  多半

  • 11种念佛的方法 (圣严法师)11种念佛的方法

    一、念佛是中国佛教共同特色  大乘佛教,不论显密,几乎都在阐扬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密教自有其修持的仪轨之外,显教依据的主要经典,则为净土三部经:1、《阿弥陀经》。2、《观无量寿经》,亦名《十六观经》

  • 佛教是否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 (圣严法师)佛教是否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

      不用说,佛教是相信超度作用的。  不过,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度只是一种次要的力量,而不是主要的力量。所以修善的主要时间是在各人的生前,若在死后,由活人超度死人,虽以修善的功德回向给死

  • 一不小心就会反目成仇,这些恶语最好不要说 (圣严法师)一不小心就会反目成仇,这些恶语最好不要说

      恶口是用恶劣的、恶毒的、不堪入耳的言语侮辱人、伤害人,这种话最好不要说,因为说出来一定会伤人。  一般说来,当父母、老师在管教孩子时,适时说一些重话,的确能对孩子有所助益。说重话时用比较严厉的

  • 不受外在环境的局限,才是真正的心胸开朗 (圣严法师)不受外在环境的局限,才是真正的心胸开朗

    有不少人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顺利,甚至事业做得也还平顺,生活范围相当广阔,但是内心世界或行为模式却总是像受到某种限制,而被局限在一个小框架里,心胸开朗不起来。所谓的‘心胸开朗’,应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种是眼界开阔、心胸广大。通常一个天性乐观、

  • 唯识就是唯心吗? (圣严法师)唯识就是唯心吗?

      不。唯识论虽以精神为主,但不否定物质,也不否定客观的现象,如要否定,那就一空到底,连‘识’也无从可唯了。其实,若讲哲学上的唯心论,除了唯物论,几乎多可纳入唯心论的范围。比如培根、洛克、休谟等,算是主观的唯心论,黑格尔算是客观的唯心论,康得算是意志的唯心论,詹姆士算是经验的唯心论,柏格森算是直觉的唯心论,罗素算是存疑的唯心论(这一唯心论的分类法见于太虚大师法相唯识学概论)。

  • 什么是归依三宝?为何要归依三宝? (圣严法师)什么是归依三宝?为何要归依三宝?

    什么是皈依三宝?  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  小孩子归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

  • 屠夫和妓女不可以信佛吗? (圣严法师)屠夫和妓女不可以信佛吗?

    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进入佛门,成为三宝的弟子。虽然佛教的五戒之中禁止邪淫、杀生、饮酒,同时也将上列的这些行业称为恶业邪业或不正业。但是,住于海岛的人民,如果除了打渔不能生活;住于山区的土人,如果除了打猎就要挨饿;贫困的妇女,

  • 佛教的根本教条 (圣严法师)佛教的根本教条

      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甚么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戒律。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约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所以也是纯理性的。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

  • 禅师、律师、法师是什么? (圣严法师)禅师、律师、法师是什么?

      禅师,本来是指修禅的比丘,所以,三德指归卷一说:‘修心静虑曰禅师’。但在中国,有两种用法,一是君王对于比丘的褒赏,比如陈宣帝大建元年,尊崇南岳慧思和尚为大禅师;又如唐中宗神龙二年,赐神秀和尚以大通禅师之号。另一是后来的禅僧对于前辈称为禅师。到了后来,凡是禅门的比丘,只要略具名气,均被称为禅师了。

  • 学着说到做到 (圣严法师)学着说到做到

      在时时更新的社会里,转型是不可避免的。要如何才能坚定自己的决心、毅力,克服重重困难,达成转型的目标?不论从事任何工作或任何行业,在时时更新的现代社会里,转型往往是不能避免的,要转型,需要两种动力相辅相成,一是决心,二是毅力。二者相加,就是想要、一定要、非要不可的动力。当你在决定转型之后,心中会有一股强烈的意念鞭策你需要转型、愿意转型,若不转型,便会失去希望,然后下定决心去做,不管困难有多大,都得用智慧及

  •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禅的入门方法》

    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顿超直入的,不假次第的,不像印度的瑜伽及印度的大小乘佛教,均极注重修行方法的次第或步骤,尤其印度晚期的大乘密教,特别重视修行方法的传授,而且越修越繁复。事实上大乘密教的方法,大致与其他印度宗教所用的瑜伽法门,有很多雷同之处,精

  • 积极的人生观 (圣严法师)积极的人生观

      何谓积极?时时地生活于现在,不将生命的时光浪费在对于过去的骄傲与悔恨,也不将宝贵的生命消磨在对于未来的幻想与忧虑,即是积极。  许多的人成功时很骄傲,失败时很后悔,这都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绊脚石。

  • 与人沟通,从心沟通,学习接纳与诚恳 (圣严法师)与人沟通,从心沟通,学习接纳与诚恳

      人是群体的动物,不可能离群索居,除非你想成为与世隔绝的人,把自己关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不想和任何人接触,也不想请求任何人帮忙,那才不需要与人沟通,否则谁都免不了要与他人沟通。  沟通很重要,可

  • 要先接纳别人才能真正的沟通 (圣严法师)要先接纳别人才能真正的沟通

      一般人所认为的沟通协调,就是让别人接受自己,往往忘了体察别人真正的需求。例如,我有一个弟子,他在与人沟通协调时,常常会说:‘我是为你设想,所以你一定要接受我的建议,你非这么做不可。’

  • 举办各种祈福法会有用吗? (圣严法师)举办各种祈福法会有用吗?

      佛教团体经常举办各种法会,包括祈福平安法会、消灾祈福法会等,可是有人会疑惑为何还是发生了这样的大灾难,那么,举办法会有用吗?宗教信仰包括了客观、主观的层面,客观方面,会确信有神、鬼、菩萨、佛的存在;就主观层面而言,是自己是否相信 它的存在

  •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圣严法师)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在佛经中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因为它生长于污泥,绽开于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一层涵义。而莲花除了莲瓣,还有莲蓬、莲子,莲瓣、莲蓬可观赏,莲子可食用;莲子又可生长,栽培更

  • 学佛之后真可以消灾延寿吗 (圣严法师)学佛之后真可以消灾延寿吗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之后、愿心发起之时,未发生的果报也会跟着转变。这好像犯罪的人在受审之时,若承认犯行而有悔意并和法官合作的话,法庭对他的

  • 佛教“出坡”和“普请”是什么意思? (圣严法师)佛教“出坡”和“普请”是什么意思?

      在禅宗丛林里,每天打坐的时间是不多的,工作的时间相当的多。打坐及听开示的时间只有早晚,每天起早待晚,也就是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晚,中夜时分只睡四到六小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农耕的生活,是禅宗自中唐时代百丈大师以后的生活方式。

  • 如何使人了解三世因果? (圣严法师)如何使人了解三世因果?

      通常认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须藉宿命通知道过去,用天眼通知道未来,才能亲见三世因果。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观念。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可长可短、可近可远,长的以无量数的阿僧只劫计算──过去阿僧只劫、现在阿僧只劫、未来阿僧只劫;

  •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么 (圣严法师)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么

      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专案,那就是:信、戒、定、慧。没有信仰心,根本尚未进入佛门,所以,信心是学佛的基本要求。皈依三宝,就是信心的最初建立。戒的内容很广,一般的要求,能够持好五戒十善,便可以了;若能增受八戒乃至菩萨戒当然

  • 如何建立生命的价值观? (圣严法师)如何建立生命的价值观?

      遇到工作中的种种状况,要懂得用方法调适自己,将身心安定下来,把工作上的挑战当成是提升自己的机会。如何建立生命的价值观?  如果我们缺乏生命的意志,并且对生命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那我们就会生活在

  • 佛陀教团的构成 (圣严法师)佛陀教团的构成

      在佛陀当时的印度,尤其在恒河流域一带,有著许多的沙门团,是于各种不同的思想下,形成各式各样的出家人的团体。当佛陀成道之后,有了自己的教义,依照佛陀的教义,作为实践依准的出家人,也日渐多了起来,

  • (圣严法师)禅坐的基础方法

    禅坐的基础方法 如何使用方法 一、放松身体 1、头部 ①眼睛不用力就是放轻松,无论是睁眼或闭眼,不用眼球看,不用眼球想。 ②脸部肌肉松弛,从心里有股安定的喜悦升起,表现在脸上,有松弛的感觉。如果脸部的表情僵硬或者拉长脸乃至于故意假装笑脸的样子,都是紧张

  • 人死之后即时鬼?在佛教的轮回观中不成立 (圣严法师)人死之后即时鬼?在佛教的轮回观中不成立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  所谓轮回,实际

  • 佛教主张为已故者焚烧纸库锡箔吗? (圣严法师)佛教主张为已故者焚烧纸库锡箔吗?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不,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迷信的规定。中国人用纸钱焚烧的习俗是自汉朝以后开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说:“汉以来,丧葬瘗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这是说从汉朝开始,人死之后、丧葬之时要用钱币与死人同葬。

  • 做为佛教徒、三宝弟子,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圣严法师)做为佛教徒、三宝弟子,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做为一个佛教徒、三宝弟子,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所谓人生观,就是在探究我们来到世界的原因。就佛教而言,它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是来受报的;第二、我们是来还愿的——不是还债,还债的心里是痛苦的。接受果报,是因为我们相信,在这生之前,我们已经有过很多很多

  • 佛门中如何看待神迹? (圣严法师)佛门中如何看待神迹?

      神迹,在佛教称为神通。  佛教承认神通的事实,也承认神通的功用,并且,佛教的神通境界,远在其他的一切宗教之上。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大类,那就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 如何种植福田? (圣严法师)如何种植福田?

      有一回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农夫却对佛陀说:「我耕田种穀,所以有饭吃;你不耕田种穀,何以要饭吃?」佛陀说:「我也耕田种穀,我是在所有的众生心中种田,播下善种子,善根会发芽茁壮;而你布施给我,就像是在种福德田,当我度众生时,你的供养便在其中。」

  • 持咒有用吗? (圣严法师)持咒有用吗?

      咒的作用应该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咒语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灵所传授,而为民间所採用,不论东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在中国民

  • 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 (圣严法师)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

      这问题相当含糊,易于混淆。首先,我们肯定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众,懂得越少,就越能专心一意地照着老师所教的简单方法,一门深入,专精修行,并获得益处。所以,知识程度低的人,甚至没有读过书的文盲,并非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大受用,例如:六祖惠能,传说中他是没有读过书的砍柴人,最后却成了中国禅宗史上的第六代祖师。

  • 清明心的重要 (圣严法师)清明心的重要

      今天的主持人马佛仁居士,是我初到美国弘法时,最早的三位美籍弟子之一,我们有十七年之久没见面了。但是,刚才他介绍我时,对我还是那么熟悉,同时有那么多的讚歎,我觉得很感动,也非常感激。这些年来,马佛仁居士一直保留著禅的观念,以禅法的修行为日课;对武艺的造诣也到了世界级的层次。他刚才介绍我时,说到当手「指」著月亮时,不是看手指,而是要看指著的月亮。月亮象徵清淨心,但是,清淨心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我们心中的智慧之光,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 佛教的道场名称 (圣严法师)佛教的道场名称

      目前建筑而称为寺者,一定是佛教的道场,但是寺之为名,并非来自印度的佛教。虽据北宋赞宁大师的僧史略捲上谓:「案灵佑法师寺话,凡有十,名寺。」他例举了佛教道场的十种名称,但其除寺以外,其他九种,都是出自佛经的汉文音译或义译。梵语毗诃罗

  • 杀生的定义、范围 (圣严法师)杀生的定义、范围

      原则上说,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不杀人,所以,杀人是重罪,杀其他动物是轻罪。众生固然一律平等,但唯有人类能够造恶业(或称为黑业),而堕为鬼道或下地狱;也能修善业(或称为白业),而升天堂、出三界乃至于成佛;其他众生,除极少的特殊例子之外,既不知善,也不知恶为何事,只有随业受报的自然行为,而没有心意的造作在内。所以,人是道器,只有人能修道,并能弘道,因此,戒杀是以不杀人为根本。

  • 学佛究竟该有多少位师父? (圣严法师)学佛究竟该有多少位师父?

      不论在家出家,也不论世法出世法,如要学问,便须投师。否则除非是大根大器,大智大慧的人,才能无师自通,比如佛教的独觉圣者,就是无师自证的。但是,凡人总比圣人多得太多,所以还是要投师问教,就连释尊也是遍学五明的。

  • 四如意足是什么?四如意足的内容 (圣严法师)四如意足是什么?四如意足的内容

      四如意足是基本的佛法,是四种定境,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三科。三十七道品是修道的重要资粮,共有七科,也可称为七个阶段或七个层次,依次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加起来一共是三十七项,因此称为三

  • 我们经常用这几种方式浪费时间 (圣严法师)我们经常用这几种方式浪费时间

      何谓积极?时时地生活于现在,不将生命的时光浪费在对于过去的骄傲与悔恨,也不将宝贵的生命消磨在对于未来的幻想与忧虑,即是积极。  许多的人成功时很骄傲,失败时很后悔,这都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绊脚石。

  •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圣严法师)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原则上说,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不杀人,所以,杀人是重罪,杀其它动物是轻罪。众生固然一律平等,但唯有人类能够造恶业(或称为黑业),而堕为鬼道或下地狱;也能修善业(或称为白业),而升天堂、出三界乃至于

  • 众生都是佛和众生皆成佛的意义 (圣严法师)众生都是佛和众生皆成佛的意义

      王阳明先生说:「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从佛学里来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心量与佛并无差别,为何众生不是佛?乃因众生有烦恼,烦恼去了,众生就是佛。也许有人问:「本来都是佛,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都是众生呢?」「人人都是佛」,这是从佛的眼光来看的,常言,以小人之心看人,大家都是小人,君子用真诚心待人,宁可受欺不愿冤枉任何一个人,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君子,圣人把所有的人当圣人,你现在不是圣人,终有一天,你可能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所有的人都成为圣人,佛相信

  •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圣严法师)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着崇高的敬意,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那样罪恶!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卷二八以观空为礼佛),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 念佛禅与佛七的差异 (圣严法师)念佛禅与佛七的差异

      念佛禅与佛七最大的不同,在于无相或是有相。佛七,要求感应、要回向愿生西方净土,可以观像念佛,也可以观想念佛,所以绝对是有相。念佛禅则是无相,它不求感应,甚至连这种念头都不要有,即使真的看到佛、莲花、菩萨或是听到声音,也不要执著它、在乎它、留心它,就装作没有看到、没有听到。

  •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

  • 为何要皈依三宝 (圣严法师)为何要皈依三宝

      我们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没有皈依过的;因为,皈依了三宝的人,固然会烧香拜佛,但会烧香拜佛的人,则未必已曾受过三皈的仪式。虽然未曾皈依三宝,他们却依然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自也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有人主张:信佛只要心诚,何必一定要皈依?这种观念,乍听似有道理,实则不合要求。比如学生求学,首先要办注册的手续,否则的话,校中不会有其学籍,即使勉强旁听,也不会得到学历的文凭。一个正常情况下的学生,必

  • 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 (圣严法师)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

      居士能够说皈依吗?居士可以讲经吗?居士可以化缘吗?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吗?居士能为信徒念经拜忏超度吗?居士能够参与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务吗?以上六个问题常有人问起。照理说,那些都是出家僧众的分内事,非居士所当做,万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学佛的立场;否则应

  • 禅宗就是禅定吗? (圣严法师)禅宗就是禅定吗?

      不。禅宗和禅定是有分别的,因为,禅宗固然主张参禅习定,凡是禅定,却未必就是佛教的禅宗。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当佛陀的时代,并没有禅宗一名,而只有禅的工夫和禅的内容。佛教的解脱道的修持法,是以戒为起步,以定为重心,以慧为目的,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相互关连,相互助长,成一螺旋形的状态──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直向解脱之道上升。其中的定,就是禅定。

  •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禅坐的基础方法》

    如何使用方法 一、放松身体 1、头部 ①眼睛不用力就是放轻松,无论是睁眼或闭眼,不用眼球看,不用眼球想。 ②脸部肌肉松弛,从心里有股安定的喜悦升起,表现在脸上,有松弛的感觉。如果脸部的表情僵硬或者拉长脸乃至于故意假装笑脸的样子,都是紧张而非放松,为什么

  •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何谓修行》

    修行就是彻底改变自己的习气, 让自己做一个有理性、有智慧的人, 改变自己面对环境的心态。 很多人以为吃素念经、礼佛拜忏、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气脉打通了,就叫做修行。其实,所谓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

  •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 (圣严法师)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

      说起来,这是非常遥远而艰难的事。解脱生死,并不太难,证辟支佛果,多则百劫,速则四生;一生三生,多至百劫,可证阿罗汉果;利根人修大乘道,即世可登六根清净位(已到生死的边际,即将进入初地的圣位了)。但要成佛,那就不简单了。通常都说从信佛到成佛,共需三大无数劫,一个劫,就已很长了,何况是三大无数劫(无数并非没有数,而是不容易数)?在这漫长的时间过程中,广利众生,行菩萨道,若能特别精进努力,也可把时间缩短,否则也可延长。总之,不到福德智慧的究竟圆满,不能把教化救济的恩泽遍及十方充满法界

  •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学佛的基础》

    (一)宗教常识 在世界上,属于全球性而且历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个:1.发生于印度的佛教;2.发生在中东的基督教;3.回教。基督教和回教的源头都是犹太教。犹太教是属于民族性的宗教,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改变。东方的中国和印度,也有其民族性的宗教,如中国的道教,印度

  • 在工作中如何与难沟通的人相处 (圣严法师)在工作中如何与难沟通的人相处

      我们在工作时,无论与谁互动,都要以尊重的态度,将对方视为菩萨。像在法鼓山团体中,大家会互称对方为‘菩萨’,就是将对方当成菩萨来对待。即使遇到的是不友善、不配合或是能力不佳的人都是一样

  • 学会将瞋恨心转为慈悲心 (圣严法师)学会将瞋恨心转为慈悲心

      大家都知道瞋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常起瞋心就如同慢性自杀一样,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  然而,勉强控制瞋恨心的结果,反而会愈控制,就愈瞋恨自己,因为你会发现根本没有

  • 广结善缘怎么讲? (圣严法师)广结善缘怎么讲?

      「缘」是关係的意思。建立关係称为结缘,彼此曾有交涉的关係称为有缘,自利利他的关係称为善缘,不涉私欲的关係称为淨缘;造成众多的善缘与淨缘,称为广结善缘。因此,就有人在信佛、学佛之后,到处跑道场,见人就结缘,变成了疲于奔命、忙于应酬,毫无原则的护

  •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释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什么是佛法?》

    佛法就是解脱法。但是有很多层次,有浅、有深、有更深的。而佛法的解脱,不仅是最深,而且是最究竟的。 解脱什么?脱苦。有人对我说:我不要佛法来解脱,我不觉得苦,我天天都很自在。我就问他:你要不要得到称心满意的工作机会?要不要娶一位秀外慧中理想的太太?要不

  • 在家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哪里? (圣严法师)在家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哪里?

      居士能够说皈依吗?居士可以讲经吗?居士可以化缘吗?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吗?居士能为信徒念经拜忏超度吗?居士能够参与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务吗?以上六个问题常有人问起。照理说,那些都是出家僧众的分内事,非居士所当做,万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学佛的立场;否则应现出家相,不该一方面舍不得离俗出家,另一方面又要模仿出家生活,享受出家人的权利,这不是在家学佛的本意。在家学佛是为了获得佛法的利益而学佛修行,护持三宝,是三宝的外护,不是三宝的核心。

  • 什么叫做解脱 (圣严法师)什么叫做解脱

      解脱的意义,可以很广,也可以很狭;可以高,也可以低。从基本的定义上说,所谓解脱,就是解放了束缚和脱离了束缚。有了束缚,便不自由,束缚,便是自解脱了由。因此,解脱的定义,也可以说就是自由的定义。

  • 佛教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圣严法师)佛教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是的,佛教深信祈祷的功能。事实上,从灵验的程度及灵验的比例上考察,佛教远比其他神教的祈祷功能,更显著、更有力、更可靠。祈祷的原理,是以祈祷者的心力──由强烈的信念所产生的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统一的定力,去感应被祈祷者(如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自己的定力与佛菩萨的愿力相应相接,便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力,那就是祈祷所得的经验或

  • 提起与放下 (圣严法师)提起与放下

      现今社会到处有着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动的缘故。当我们的身体在跟著社会脉动而在动的时候,还要保持心不动,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如何能在动中取静,一方面须有正确观念的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有踏实

  • (圣严法师)靠自己获得解脱

      我常常想,现在这个社会真是不可思议,什么事都讲究快速,连修行也不例外。很多人都以为找到一位大师,有一套秘方,就可以立即成佛。那有这么便宜的事呢?当然,也不能怪大家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在《楞严经》

  • 在信息社会里,人与人还是需要接触的 (圣严法师)在信息社会里,人与人还是需要接触的

    在目前信息化的社会里,计算机愈来愈普及,网络的使用也愈来愈频繁,人们不用出门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在家里上网就可以工作、购物,甚至还可以跟其它人开会。于是有人担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会不会因此而减少?人际关系会不会愈来愈淡薄?

  • 佛教徒应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圣严法师)佛教徒应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

  • 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圣严法师)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很多人以为吃素念经、礼佛拜忏、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气脉打通了,就叫作修行。其实,所谓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的偏差,通过任何方法而达成

  • 学禅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圣严法师)学禅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悟的问题。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为企求和等待都是妄念、执著、攀缘、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禅者,知道有悟这样东西,但并不以悟境的贪求为修行的目标。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种观念,在修

  • 佛教“出坡”和“普请”是什么意思? (圣严法师)佛教“出坡”和“普请”是什么意思?

      在禅宗丛林里,每天打坐的时间是不多的,工作的时间相当的多。打坐及听开示的时间只有早晚,每天起早待晚,也就是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晚,中夜时分只睡四到六小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农耕的生活,是禅宗自中唐时代百丈大师以后的生活方式。

  • 现代人怎么处理办公室的环保呢? (圣严法师)现代人怎么处理办公室的环保呢?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每个团体与个人都应该更重视环保,因为地球的资源有限,如果没有环保意识,未来将没有生存的空间,也无法永续使用现有资源。不论是个人的生活环保或办公室环保,环保观念和体认已成为世界趋势,但我们除了要有明确的环保意识外,更要身体力行来落实环保生活。

  • 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 (圣严法师)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

      「异教」Heathenism原是犹太人及基督教给异民族的鄙夷之称,我们借用代替「外道」,但不作鄙夷想。佛教不像那些民族化或家族化的宗教,佛教没有这种种族歧视或宗教歧视。宗教信仰虽与家庭生活有密切的关係,婚姻又是组成家庭的基础,但对一个佛教徒而言,并不要求首先改变了对方的宗教信仰然后再行结婚。但是,一个正信而有修养的佛教徒,必定能在婚后的夫妇生活中,促成对方来改信佛教。

  • 平常人的禅 (圣严法师)平常人的禅

      我们都是「人」,禅法就是「人」的修行方法,禅法是要把苦恼的「人」提昇为有智慧的人;故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因此,请诸位不要把「佛」神格化、神道化,应该把他当成人中的完人;完美的、完成的人格,就是佛。许多的禅修者,不但把佛神化了,同时

  • 若能随时随地安心安身,便是真正战胜了自己 (圣严法师)若能随时随地安心安身,便是真正战胜了自己

    人的一生,总是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做着适应及克服的努力。因此有人形容人生如战场,勇者胜而懦者败;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中,所遭遇的许多人、事、物,都是战斗的对象。其实,自己的心念,往往不受自己的指挥,那才是最顽强的敌人。

  • 如何念佛与持咒 (圣严法师)如何念佛与持咒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  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

  • (圣严法师)何谓修行?

    圣严法师答:修行就是彻底改变自己的习气,让自己做一个有理性、有智慧的人,改变自己面对环境的心态。 很多人以为吃素念经、礼佛拜忏、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气脉打通了,就叫做修行。其实,所谓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

  •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圣严法师)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厌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

  • (圣严法师)什么是苦?

    什么是苦 - 痛苦的发生与消失 什么是苦? 痛苦的发生与消失 只要谈到佛教教理,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说「众生皆苦」,释迦牟尼佛也是因为充分感受到人生充满了生、老、

  • (圣严法师)自我的成长

      成长什么?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  有智慧的菩萨,不会厌世,也不会恋世,故名为出世;真能出世,才能入世及化世。入世化世而成为圆满的大觉者,便是成佛。例如诸佛成佛都以人身在人间成佛,一切菩萨必须

  • 佛教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圣严法师)佛教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佛教称女性为女众,有关女众的地位,常被讨论的例子,是「八敬法」。依「八敬法」女众不能独立,必须仰靠男众,不能和男众共住,也不能离开男众太远而住;必须要请男众的长老上座,每半个月为女众说法教诫,女众不能直接在尼僧中受戒,必须通过男众的证明;比丘

  • (圣严法师)学佛的基础

    (一)宗教常识 在世界上,属于全球性而且历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个:1.发生于印度的佛教;2.发生在中东的基督教;3.回教。基督教和回教的源头都是犹太教。犹太教是属于民族性的宗教,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改变。东方的中国和印度,也有其民族性的宗教,如中国的道教,印度

  • 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圣严法师)积极而不紧张,工作要赶不要急

      “积极”这两个字,我们通常都会把它和乐观、开朗、进取连在一起。既然积极是这么正面的,如果我说太积极也不好,可能会有人不以为然了!事实上,积极到了某一个程度,是会形成压力的。很多人虽然做事很积极,可是却积极得很紧张、积极得很忧愁、积极得很痛苦。

  • 和尚、尼姑、居士释义 (圣严法师)和尚、尼姑、居士释义

      对于和尚、尼姑、居士,这三种名称的本意,能够清楚的人,恐怕不会太多,虽然这已是非常通俗的名词。和尚一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正像出家人的身分一样:‘上共君王并座,下与乞丐同行’。既是尊贵的,也是卑贱的。大丛林的一寺之主,称为方丈和尚,该是多么的尊严

  • 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圣严法师)对于家庭暴力需谨慎处理

      如果家中有暴力事件,先要分析原因,作为预防暴力事件再度发生的参考。发生暴力事件,有时候是自己有问题。当对方和你说理时,怎样都讲不通,对方急了、气了,找不到方法,只好把你揍一顿。反正你是个牛,对方和你讲理像在对牛弹琴,最后只好用鞭的了。

  •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圣严法师)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是的,这是佛教最特殊的内容。其他的神教,或者唯信上帝(如犹太教及回教等),或者信仰圣父圣子圣灵(如基督教),或者加上圣母的崇拜(如天主教)。佛教,因为是无神论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当做神道来崇拜,也不以为佛是独一无二的,更不以为佛陀能够创造万物或赦免人类的罪恶。佛教看佛陀,如同学生看老师,老师能教导学生,能使学生改变气质、充实知能、修养身心,却不能代为学习,也不能代替升学。

  • (圣严法师)简单的禅修方法

    许多慢性病,都是由于生活压力和精神紧张所引起,透过禅修,能令身心放松、平衡和促进健康。简单的禅修方法为: (一)放松身心:采取自然舒适的坐姿,身体放松,双手垂下放大腿上,脚部平放地上。闭上眼睛,眼球不要用力,身体靠往椅背。让脸部肌肉放松,然后,慢慢往下移

  • 俗人能任意批评僧人所做“不如法”吗? (圣严法师)俗人能任意批评僧人所做“不如法”吗?

      我们首先应当承认,中国的佛教,尤其是在近世以来,根本是谈不上律制的。所以僧人少有如律而行的,俗人(在家佛子)也就更不懂得律制了。  僧人多不崇律,生活仪节不能没有失措之处;俗人不知律规,见到僧人

  •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圣严法师)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是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教的教训,正像世俗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教训一样。不过,浪子回头的可贵,是在能够改邪归正,既然改邪归正之后,必须要积极地重建他的人生,才能达到「回头」的目的,才有「金不换」的价值可言。因此,佛教所说的「放下屠

  • 发自内心有益于社会的礼仪 (圣严法师)发自内心有益于社会的礼仪

    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礼貌之上,但是今天社会上懂礼貌的人太少了,发自内心真正懂礼貌的人更少。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的生意,和自己有利害关系时,不得不说几句有礼貌的话,表现出礼貌的行为,若对于不相干的、疏远的人,却没有礼貌。

  • 学佛要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吗? (圣严法师)学佛要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吗?

      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收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可是在物质条件贫乏、自己经济能力薄弱、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纵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当舍去所有的享受和大众共度难关,例如近代的印度甘地就是如此。

  • (圣严法师)佛陀是什么

    圣严法师答:佛陀,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

  • 人类的欲求有两种,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圣严法师)人类的欲求有两种,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人类的欲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私自利的贪求,这种贪求会让人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人,都归自己所有。这种贪得无厌的心,如果不加以调整,很可能会发展到欲无止境、欲壑难填的地步,尤其是在求

  • (圣严法师)什么是菩萨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 ’。它的意思,菩提早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萨埵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

  • 每个人都不一样,要学会肯定他人 (圣严法师)每个人都不一样,要学会肯定他人

    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他的才能不一样、资质不一样、生活的时代不一样、观念不一样,也可以说他过去带来的福报和天资,所谓“与生俱来”的。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