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中略)《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录自大正四八)
圣严识有关六祖慧能(西纪六三八——七一三)的傅记资料,有《曹溪大师别傅》(卍续藏一四六)、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全唐文卷五八七)、刘禹锡撰《曹溪六祖鉴禅师第二碑》(全唐文卷六一O)、王维的《六祖惠能禅师碑并序》(全唐文卷三二七)、法海的《六祖大师缘记外记》(全唐文卷九一五、大正、四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四八),宋以来则有道原的《景德傅灯录》卷五(大正·五一)、《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大正·四九)、《宋高僧傅》卷八(大正·五O)、《祖堂集》卷二(高丽傅本,未入藏经,现有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等,各种资料所述,大同小异,其同异出入的考证工夫,已有不少学者做过了,印顺长老的《中国禅宗史》,即专辟一章,考订极为详尽。别人敦煌本《神会语当》、《傅法正宗记》卷六、《宗门统要续集》第二等,均有关于六祖的记述。很足注意的,凡是唐末以前的记载,均将六祖写为“惠能”,宋代以来如《景德傅灯录》、《宋高僧傅》,则写成“慧能”。而现存的《坛经》诸异本,也均用“惠能”而未用“慧能”。
六祖的一生大概是这样的:他生于广东省肇庆府的新兴县,俗姓卢,三岁丧父,家中贫寒,大师常以采薪汲水,奉养母亲。一日出市,闻诵《金刚经》,窃发出尘之志。咸亨年中(西纪六七O——六七三)至韶阳听山涧寺的无尽藏尼诵《涅槃经》而为尼解释。又访见智远及惠纪二年禅师,知道了五祖弘忍在蕲州黄梅的东禅院,盛弘禅法,因此前往参访,五祖知其为大器,故意令之入厨房作供养,经八个月,即傅持东山衣钵,使之隐于怀集四会之间,经四年,始于仪凤元年(西纪六七六)至南海法性寺,依印宗法师落发,智光律师为其授具足戒。第二年移锡韶阳曹溪的宝林寺。声振四方。刺史韦据请大师于大梵寺树法幢,又归曹溪大系法鼓,道俗归崇者,接踵而至。神龙元年(西纪七O五)唐中宗遣内侍薛简召大师入京师,大师称病固辞。说法三十多年,以七十六岁高龄示寂。
六祖大师的一生,极为奇特,《禅关策进》所录空谷隆禅师的话说:“不参自悟,上古或有之,自馀未有不从力参加而得悟者。”(卍续藏一一四·七一四),六祖慧能便是一位不参自悟的旷世利根。从他所留下的《坛经》内容看来,他的确是佛教成为中国化普及化而又不落世俗化的开创者,无怪乎《坛经》是中国人人人爱读也是人人应读的书。
不过《坛经》自古即因流傅太广,抄本太多,致有异本异说的淆讹现象出现。早在六祖的及门弟子慧忠所见,即有玉石相混的情形了。慧忠国师说:“吾此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谭,消除圣意,惑乱后徒。”(《景德傅灯录》卷二十八)
又有至元辛卯(西纪一二九一)夏南海释宗宝所写中又说:“余初人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按察使云公从龙深造此道,一日过山房,睹余所编,谓得《坛经》之大全,慨然命工锓梓,颛为流通。”(大正四八·三六四)
至元二十七年(西纪一二九O)比丘德异所写的中则说:“惜乎《坛经》为后人节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德异幼年尝见古本,自后遍求三十馀载,近得通上人寻到全文,遂刊于吴中休休禅庵。”(大正四八·三四六)
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的《法宝坛经》,注明了系“比丘宗宝编”。此与德异所称的“全文”坛经,是一是异,不太了然。现世流通的即是宗宝编的所谓至元本。大家相信这是最完整的版本,也希望是现存最古的本子。而近代学者间对之产生疑议的亦复不少。尤其是发现了敦煌本的《大梵寺施法坛经》之后,学者们相信,如果敦煌本是唐末以前的遗物,那该是现存本中最古的一种了。与宗宝的至元本比较,颇为简略而未分部门,并且缺少相当于宗宝本中第七机缘及第九宣诏的内容。敦煌本《坛经》,现亦被收入大正藏经第四十八卷。
宗宝的至元本共分十章,自“行由第一”至“付嘱第十”,俨然是一部佛经的型式,内容相当丰富。所以深获读者的喜爱。我编本书目的,不为考证,但求有助于初心者的修证,故仍依据至元本,录出其中最精要的般若第二、定慧第四、坐禅第五第三章。好在《坛经》的流通极广,读者极易求得其全书。
六祖坛经原文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山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法要。六祖登坛陞座时,闻法的人有韦刺史和他的部属三十多人,以及当时学术界的领袖、学者等三十多人,暨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向六祖大师礼座,希 望听闻佛法要义。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第一 行由品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山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法要。六祖登坛陞座时,闻法的人有韦刺
释义:那时,六祖大师到宝林寺。韶州府刺史韦琚和他属下一起进山,请大师到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人讲解佛法。大师上法座。韦刺史及属下三十余人、儒家学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共一千多人,大家同时行礼,恳请大师解说佛法精髓。大师告众说:“善知识!能够觉悟的自性,本来清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运用这个清净之心,最终可以成佛。
六祖坛经讲解
六祖坛经讲话 星云大师
六祖坛经讲记 达观法师
六祖坛经讲座
闽南佛学院 济群 禅宗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劝人念摩阿般若波罗密(见《指月录·道信传》卷四)。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见《六祖
《六祖坛经》是六祖所说之法,由门人辑录整理而成的一部典籍,是禅宗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著述,可谓“汉传佛教本土化的巅峰之作”。《坛经》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一部充满生命智慧的无上宝典。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坛经》一开篇,六祖大师开宗明义开示的禅宗核心智慧。这句话简明清晰,但是内涵极其深刻。“菩提自性”,菩提者,人人本具的觉悟之性,也就是佛性。自性,有两种内涵:一个是教下经常讲的遍计所执自性,即认为万事万物的现象背后有真实的体性,这是我们烦恼、痛苦、流浪生死的根源,正是修行般
当一个人想要消灾灭罪时,该怎么做呢?「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行布施、做好事、造功德,这些都是修福。修福的人得了福报,但是他的罪业还是存在的。那么,要如何才能将罪业消除?虽然可以借由有形的修福报、求功德来将功折罪,但是它能消除的罪业还是有限。佛经里教我们忏悔、认错可以灭罪,发心立愿也可以灭罪,最重要的,必须做
六祖说,善知识,如果想要学佛修行,在家也是可以的,不是必须到寺院中,也不是必须剃发出家。这就为大众解除了学佛等于出家的误解。同时,也给无缘出家专修的学佛者以信心。在家而能如法修行,就像身处东方的污浊世界,但一心向善,同样可以修习善行,见性解脱。如果来到寺院却不认真修行,就像身处西方清净世界,但内心充满污浊,势必
“活在当下”,是佛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道理,我们在《金刚经》里面,其实有很多活在当下的理论。活在当下在《六祖坛经》有进一步的解释,它解释生命是无念,无念是无妄念,无妄念是什么呢?不要执着于过去的,不要把心住于过去的念,因为过去的心不可得;不要把心住于未来,整天都不干活,梦想未来,这也是不可以的,应该活在当下。
第一品《行由品》讲六祖惠能大师的一生。一个家庭贫寒的砍柴樵夫,却成了万世敬仰的宗师;一个劈柴舂米的下人,却成为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传人;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却说出了一部智慧宝典《六祖坛经》;一个刚刚离开猎人队的俗人,却让一代宗师
末学闻定,来自中国佛学院2015级本科,很高兴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所学,今天末学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安顿身心》,所依据的经典有《六祖坛经》等经典。我们都熟知在《六祖坛经》中记载,慧能大师曾在黄梅东山寺所题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颂,洋洋洒洒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这本来清净、不假造作的境
坛经的思想系统,虽用般若经,实则是沿袭如来藏的观点,用般若的空慧,实证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见性。坛经中引用。《金刚般若经》者凡五见,引用《文殊说般若经》者一处。其目的是在证明相无而性有,强调本心
曹溪原本的章目次第,与正统本几乎完全相同。正统本分全经为九章,曹溪本多一章‘付嘱流通第十’。十章大义,略介如次: 悟法传衣第一,流通本将此章前半改作‘行由品第一’,后半改
《六祖坛经》是大乘禅宗极为重要的一部经,与《心经》、《金刚经》同旨趣,对修习佛法尤其是无相般若行来说,太重要了。昔有维摩诘以居士身妙演佛法,惠能大师同此。现选其要,分类汇编如下,以作鞭策。以下
《阿弥陀经》一卷,有后秦鸠摩罗什、唐朝玄类法师两种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为通行本。经中发挥瑰奇想象,生动地描述了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妙景象。如说:“极乐国土,有七宝地,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银、琉璃、玻璃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此岸是苦境,彼岸是乐境。若要离苦得乐,从苦的此岸,到达了的彼岸,需要佛教的解脱智慧。《心经》的译本,现存七种,以唐朝玄奘法师所译为通行本。经中旨趣,在于用般若(智慧)观察宇宙万有,自性本空,从而让修持者证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如夏日的凉风送人以清爽,如冬天的太阳与人以温暖,人人喜欢、人人需要!观世音菩萨悲愿无尽,随缘赴感,广度有情。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便是在观世音菩萨的指引和庇护下,才圆满完成前往印度取经的大愿的。
《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海龙王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这一篇经典,它是出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的第二十四圆通。这一篇《圆通章》的内容,在《楞严经》第六卷最末后。它内容不多,总共就244个字,跟《心经》的260个字,也就差16个字而已。但是,这一篇内容对于念佛的理论方法,都说的极其透彻。特别是教我们修行念佛三昧,应当如何用功?如何在六根门头做功夫?所以,这一
今天有人问了一个《金刚经》的问题,《金刚经》里面佛为我们说了六波罗蜜法,经常用所谓是非、即非、是名这样的一种模式,来跟我们说明金刚般若的境界。这一个模式用在六波罗蜜当中也是如此。比如第一个布施波罗蜜,那就是“所谓布施者,即非布施,是名布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明代曹洞宗的湛然圆澄禅师,会稽(浙江)人,得法于云栖袾宏禅师,三十岁悟道。先后于径山万寿寺、嘉兴东寺、云门显圣寺、金陵延寿寺、绍兴华严寺等名刹大兴弘化,以平易简明的宗风名重一时。有一次,圆澄禅师路经宝林寺,寺里正在讲说《法华经》。寺僧们看到圆澄禅师,感到机缘难得,极力邀请圆澄禅师为大家讲《金刚
阿含,梵文A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铪暮、阿铪等。汉译意为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阿含一词,意指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有时与法(梵文dharma)同义。称阿含为《阿含经》乃是中国古来之习惯,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典籍《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