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不论显密,几乎都在阐扬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密教自有其修持的仪轨之外,显教依据的主要经典,则为净土三部经:1、《阿弥陀经》。2、《观无量寿经》,亦名《十六观经》。3、《无量寿经》,又名《大阿弥陀经》,此经自汉迄宋,共有先后十二种译本,宋元以后,仅存五本,宋朝的王日休居士,依据其中四种译本,揉合成为《佛说大阿弥陀经》,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又有夏莲居居士,集合汉、魏、吴、唐、宋的五种译本,重汇成共计四十八章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经对于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事理因果,依正庄严,介绍得最为详尽。
另有净土学者如印光大师以为《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及《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也属于弘扬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重要经典。因此连同以上三经,合称为「净土五经」。
在中国佛教的大乘各宗派,除了三论(中观)派以及部分临济宗的禅士们,不用净土的念佛法门之外,其余诸家,几乎无一不学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以此可知,念佛乃是中国佛教的共同特色。
念佛法门,源出于梵语「佛陀那息勒帝」(buddhanusireti),意为忆念佛陀,辗转而成观佛相好,唱佛名号等的修持方法。在《杂阿含经》第三十三,念佛属于六念法门之一,《增一阿含经》卷二属于十念法门之一,其念佛的方法是:
「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足,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憍慢强梁,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网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涯底,无所罣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昧,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盘。」
此一念佛方法,是系心忆念,专心观想佛的形相,一意观想佛的无量功德,包括观想佛的身体、颜貌;佛的戒德、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等的五分法身。
若能如此修行念佛法门,便得成就大果报,乃至自致涅盘,自得解脱。这是小乘的念佛法门。
若依《般舟三昧经》的〈行品〉所示:「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菩萨僧中说法。……欲得见十方诸现在佛者,当一心念其方,莫得异想,如是即可得见。」
在此《般舟三昧经》所见,则有念佛名号、念佛身相好光明、念佛国方向的修行方法。若得三昧成就,即会体验到:「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是痴心,无想是涅盘。」这是从念佛而实证真如实相的大乘法门。
根据《无量寿经》卷下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经所示,往生极乐国土的条件,非常简单,已不像《般舟三昧经》要求念佛名号,不可休息,方得往彼国那般的困难了。只要愿生彼国,除了犯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以及毁谤了大乘正法的人之外,乃至仅仅一念信愿,均可往生彼国。
不过此经所示,往生彼国有上中下的三辈人,上中二辈,往生的念佛条件是「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往生的念佛条件是「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由「一向专念」,到「乃至一念」,都可往生彼国,如何念佛?此处应是念的无量寿佛(即是阿弥陀佛的意译)的名号,是用心忆念、用心系念。
此经卷上的四十八愿之中的第十八愿亦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发此愿时,尚在行菩萨道的阶段,如今早已成佛,他的愿力,当然兑现,所以鼓励众生,乃至仅以十念系念阿弥陀佛名号,必定往生彼国。当然,此经也曾两度提起「乃至一念」也得往生彼国。
根据《观无量寿经》的要求,首先是「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次教「系念一处,想于西方」。而做日想、水想、地想、七重行树想、八池水想、总观彼国宝树宝地宝池、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的依正庄严、观诸佛如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作是观成,于现生中,得念佛三昧,即是亲证实相)、观无量寿佛身光明、观观世音菩萨、观大势至菩萨、观于莲花中坐及莲花合开想、观无量寿佛丈六身像在池水上。
以上乃是标准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其次,此经又说九品往生的念佛法门,其中提及念佛之处,则有:
上品上生: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回向发愿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下品上生者:以闻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复教以「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阿弥陀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前来迎接往生彼国。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若此众生为苦所逼,已「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见观世音及大势至二大菩萨,为其说法。
从以上所举经文看来,除了观想、观像、实相三种念佛之外,对于一般的凡夫众生,尚可用六念法门、称名念佛,特别是下品往生的众生,当以称名念佛,最可适用。
称名念佛的方法,也在《法华经、方便品》见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说:「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
在《阿弥陀经》则有:「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至七日,达成「一心不乱」的程度,临命终时,即得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往生极乐国土。
于是有人将心忆念佛、称名念佛、持名念佛,在日本尚有配合曲调的引声念佛,都叫作念佛法门。
在中国的历代大师中,宣扬念佛法门的人相当多,并且各自提出了念佛生净土的具体方法。
北魏的昙鸾大师,着世亲的《往生论》注,对于十念往生的解释是:「心无他想,一心相续,念阿弥陀,满十数名为十念云。」又说:「此十念之念,以忆念为义,缘佛相好,称佛名号,以心十念相续,专心阿弥陀佛,最为重要。」
唐朝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卷上亦云:「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径于十念,无他念间杂,是名十念。」
唐朝的善导大师所著〈往生礼赞释本愿文〉云:「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以口念十声佛号,解释十念修法。
新罗元晓大师的《无量寿经宗要》,解释十念,即是称念名号,缘相好,不杂余念,无间断地,念满十数。此与昙鸾所说相同。
近代日本学者望月信亨,考察梵文所用「念佛」的「念」字,应该是「心念」质多(梵文citta)之意,在《无量寿经》所说三辈念佛往生之处,所说「念无量寿佛」的「念」字,是「随念」(梵文anusmrti)之意,或有「思惟」(梵文mansikr)之意。
可见「十念」乃至「一念」的「念」字,原是心忆、思惟,加上称名念或持名念,便是口中宣称阿弥陀佛名号,同时在心中也切实地知道是在宣称阿弥陀佛名号。心中清清楚楚没有妄想杂念,只知道自己口中正在宣称佛号,便是一声佛号,也是一念念佛;继续不断地口中念毕十声,心中没有出现其他杂念,便是「十念相续」,也是十念念佛。
被尊为中国净土修法的始祖北魏昙鸾大师注世亲菩萨的《往生论》,解释世亲菩萨主张的「五念门」说:
礼拜门:心中愿生安乐国土,礼拜阿弥陀佛。
赞叹门: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阿弥陀佛的异名)名号。
作愿门:如实修行奢摩他(止)。
观察门:如实修行毘婆舍那(观)。
回向门: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国土。
这五念门的念佛方法,其实就是:礼拜弥陀信愿往生、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发菩提心广度众生。
隋朝天台智顗(yǐ)大师的〈五方便念佛门〉介绍了念佛门的修法:
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行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必愿生彼国净土,是为乐称诸佛名号的众生说。
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行者想象佛身,专注不已,遂得见佛,所有罪障悉皆消灭。是为乐睹佛身,畏惧罪障者说。
诸境唯心念佛门:行者观想佛身,是从自心生起,无别境界。此为迷心执境者说。
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行者观想此心,亦无自相可得。是为计量自心实有者说。
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行者此时入深寂定,将入涅盘,缘十方诸佛加被护念,兴起智能功能,于一念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此为乐深寂定入涅盘境者说。
以上所举五方便念佛门,第一称名念佛,第二观相念佛,第三、第四实相念佛的因行与果境,第五则为发大菩提心。
智者大师在此文中,特别强调:「若以一言而具众门,无过念佛。」又说:「若念佛时,当知是人,即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
在《大藏经》中,介绍念佛三昧的经论以及历代祖师的著述,相当的多,例如《般舟三昧经》的般舟三昧、《大阿弥陀经》卷下、晋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大智度论》卷二一、《十住毘婆沙论》卷一二、《思惟略要法》、《摄大乘论》卷下、天台智顗的〈五方便念佛门〉、华严宗五祖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道绰的《安乐集》卷下、怀感的《释净土群疑论》卷七。
依据以上诸种数据所见,念佛三昧的修法应该具备:
要有定处、定期。
要有信愿往生彼国。
要以至诚心常念佛不断。
念佛要有次第渐进,可以分作四个层级:
称名念佛:舍诸乱意,声声句句,念念相续,口宣佛号,心系佛号声。
观像念佛:舍诸乱意,念念观察佛的生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巨亿光明,在众中说法。
观想念佛:舍诸乱意,念念心向佛国方所,观想佛国净土的依正庄严,佛及菩萨、罗汉的悲智解脱,一切功德法身。
实相念佛:舍诸乱意,不取内外相貌,念念相续,观想体验,心佛众生,一切诸法,实相无相,真心无心,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万法平等。
以上四个层次,一般凡夫,最好先从称名念佛起修,若得身心安稳,进修第二、第三层次,至于实相念佛,则相等于禅宗的明心见性了。必须消业除障,身心安适,不生人我烦恼之时,方可修持,否则用不上力,若非徒劳无功,便是东施效颦,自欺欺人。如何消业除障?称名念佛,及礼拜、忏悔、发菩提心,是最好方法。
虽然近世的印光大师以为此际末法时代的下根之人,于此四种念佛之中的实相念佛,是难中之难的法门。但在明清之世,仍有不少僧俗大德,专修念佛三昧,例如明末的莲池大师云栖袾宏,清朝的省庵实贤,均曾克期修持念佛三昧,以百日为限。莲池大师曾说:「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故知念佛三昧即是一代圣教之根元。」并将持名念佛分作:1、出声念的明持,2、无声念的默持,3、微动口唇念的半明半默持(如密宗的金刚持)。或记数念,或不记数念皆可。
莲池大师又主张《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执」是闻名号,「持」是受而守之,常时不忘,而此执持也可分为:
1、忆念无间的事持。
2、体究无间的理持。执持之极,便得「一心」,亦可分作:1、事一心者,即是闻佛名号,常忆常念,字字分明,相续不断,唯此一念。2、理一心者,闻佛名号,不唯忆念,亦能反观,体察究审,极其根源,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比莲池大师略晚的蕅益大师,解释「执持名号」,乃在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以达一心不乱。若能念念忆佛名号,暂不忘舍,名为执持。亦可分作二阶:1、事持者,未达如《观无量寿经》所示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2、理持者,信西方之阿弥陀佛,即我心本具,为我心造,以自心所具之名号为系心之境,暂不忘舍。若从伏除烦恼至见思惑尽,皆名事一心,若至心开,见本性佛,皆名理一心。他不同意莲池大师的体究之理,为理一心,并以为体究念佛或参究念佛的方法,不过是摄禅宗归净土的一种方便。
事实上莲池大师是基于禅修经验而将理一心及理持,解释为禅宗的见性明心,蕅益大师则是从理论思辨上说明禅是禅,净土是净土,不应相混。莲池大师的说法,是从修证体验及禅净论点的会合,而指出如何来修念佛法门,也跟禅修不相违背。
又由于天台智者大师曾说:「四种三昧(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同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也。」所以明末的蕅益大师也说:「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也。」并以为卢山一派之净土念佛为念他佛,达摩所传为念自佛,永明延寿一派为理事双修,禅净兼顾的念自他佛。不过蕅益大师本人,并未条理出念佛三昧的实践方法,他是从综合禅净诸家的观点而做的整合融会说。
总之,念佛三昧既是宝王三昧的三昧中王,我们应该鼓励净业行者们,用来修行。般舟三昧的九十日行法,必须常行,不卧、不坐、不得休息,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很难支持。但在莲池大师时代,曾鼓励不少居士,修行念佛三昧,获得成就,也是九十日为期。
因此,宜将上列的念佛三昧修法的四个层级,配合九十日的期限,做一适当的分配。
称名念佛,又名持名念佛,称名须用口出声唱出,持名则或可出声,或可默念,或可口唇微动。但在中国的称名念佛,行之已久,唐代的飞锡大师,撰《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特别提倡「高声念佛」。念佛声音之洪亮,被形容为「声喧里巷,响震山林」。其理有五点:「夫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茂松,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甚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未若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则兼忘心佛。」
飞锡强调高声念佛,说明五义,证明声的功能奇大,能定心、除忧、消祸、举重、降魔,乃至达到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心佛两忘等实相念佛的程度。
唐朝的法照大师,撰作《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提倡五会念佛。他的依据是《无量寿经》卷上有云:「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码碯为实。行行相植,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又在《阿弥陀经》于类似的描述极乐国中种种动植等诸物环境设施之后,而说:「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法照大师因此而倡导发明了「五会念佛」的方法。
其实经中只说「出五音声」是指古音乐谱曲用的「宫、商、角、征、羽」,并无五会的意思。
法照所用五会的意思,他自己说:「五者是数,会者集会,彼五种音声,从缓至急,唯念佛法僧,更无杂念,念则无念,佛不二门也,声则无常,第一义也。」他又说:「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可知五会念佛,实即以五音谱曲念佛,抑扬顿挫缓急有致,能使念佛的人,不致堕于昏沈散乱,而且随着音乐节奏,产生安定心神及愉快喜悦的趣味感。若能专精持续念佛,也可完成念佛三昧。所谓五会,乃是念佛时段的次第数,其进行方法如下:
第一会,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会,平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三会,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会,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会,四字转急念「阿弥陀佛」。
其实,近世中国各寺院的念佛方法,大致上都是采取类似这样的五会念佛,不过大同小异。有些相当的好,能使参与念佛共修的人,感受到安详平和而又清凉的气氛。但在台湾的时下,也有被谱成乐曲,由乐器伴奏的「五会念佛」,使人听来,另有一种轻松活泼而且略带兴奋的味道,似已失去了梵唱的风格,很难使人成就念佛三昧了。
民国初年的印光大师,他该是迄今中国弘扬弥陀净土的最后一位伟大的祖师,在其《印光大师文钞》中,收有一章〈示修持方法〉,对修净业的人非常实用,他也特别开示念佛方法。读者不妨找来熟读应用。现谨录其两种念佛方法,对时下念佛的人,都会有用:
十念法门:若因事务多端,无法如寺院生活那般地做朝暮功课的人,当于晨起盥漱毕,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的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即完成晨朝十念法门的功课。若无像,即面向西方三问讯。此法乃为宋朝慈云忏遵式所创,是为了当时王臣的政务繁忙而设定的。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
十念记数念佛法门:许多念佛的人,喜用长串或短串的念珠记数,但在印光大师却教净业行者,十念记数则「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印光大师说:「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此摄心念佛的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他又说:「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说:「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如何是十念记数?
便是当念佛时,从称念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至第十句「南无阿弥陀佛」,每称念一句,须念得分明,记得分明,至第十句称念完毕,再从第一句称念的佛号记数,数至第十,周而复始,反复称念佛号,反复记数至十。
若十句直记困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则分作三气,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如此称念佛号,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便无立脚之处,久久当会自然而得一心不乱了。
此一十念记数方法,我在指导禅修及念佛方法时,也常介绍给新学者,禅修者如果数息法困难,用此十念记数法,便很顺利。所以我也极其感恩印光大师发明了此一十念记数的念佛妙法。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所说的居士的名称,就是居家修道之士。居士的实质:就是敦睦人伦,竭尽己分,防止邪恶,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世间善法,来建立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愿自他,同出生死。能够如此,才可以不辜负居士这个名称。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这种大神通之力,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四大无依”,这个是他的重点。他观察广大的虚空,观察整个虚空当中的色法,这个地水火风,都是缘生无性。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比较淡薄。一个人,只要你内心过得去,你能够跟自己沟通,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理论的基础,不表示我们马上做到,但是你能够说服自己。你只要心中理论通得过去,你再勉强自己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相对容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