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心态与观念

佛学常识 | 作者:圣严法师 [投稿]

圣严法师:出家的心态与观念

落发的意义

  从行者身分而成为沙弥,有落发剃度的仪式,但落发并不等于升级或升等,而是象徵将以前种种的得意、荣耀或失意、挫折,全部放下,也就是剃除对自我执著的烦恼,如自卑、自怜、自傲、自慢等。

  一般人总是对种种得意、荣耀执著不捨,因而产生了自傲、自慢;对失意、挫折放不下,因而产生了自卑、怨恨;但是因缘生、因缘灭,世间的一切现象就如梦幻泡影,毕竟是空的。我们来三宝中求度,随佛出家,就应将这一切的荣辱得失彻底地抛弃,把自己当做初生的婴儿,重新来过。

  如果不能将这个观念扭转,我们刚强难伏的性格,以及根深柢固的习气则不易去除。而性格不改,烦恼将无穷无尽,纵然落发,也会为自己增添无限的困扰,为僧团带来负担。

  我经常告诉前来请求剃度的人,现在的佛教缺少的是有道德、有修持、有悲愿的出家人。如果出家是为了寄生于佛教、偷安于佛门,用经忏佛事、化小缘,或者种种的善巧,来获得信徒的供养,这是在正与邪的狭缝中求生存,是佛教的败类,将会使佛教步向衰颓之路。

  我们法鼓山僧团用尽心血,正积极地推动人间佛教,化俗导迷,淨化社会、人心。如果我们自己烦恼很重、性格刚烈、冥顽不灵,将破坏佛教的形象,阻断信众学佛求法的道路。如果出家前的性格、思想、观念、行为并未因出家而得到化解,反将这些问题带入僧团,那么,僧团的形象、佛教的形象,将因你而受到伤害。

  你们的师父拚命地在弘扬佛法,努力扭转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形象,以及提昇社会人士对佛教的看法。因此,诸位进入僧团后,都应以师父的理念为理念,以常住的方向为方向;如果一出家就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将与整个僧团背道而驰。既然不认同师父与僧团,又何需来此出家?这种人多一个,对佛教而言是多一分损失,因为带著稜角、带著刺,不但自害而且害人。

培养品德与悲愿

  佛教需要的是有品德、有道心、有悲愿,以及有专业学问和能力的人才。基本的条件是品德和悲愿,如果出家后依旧保持在家人的习气,虽有专业的学问和能力,却不能放下得失人我之心,品德便无法提昇,这种人对佛教整体而言反而没有益处。

  所以,准备落发的人,一定要发大誓愿,要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性格,将过去的一切放下,多拜佛、忏悔、念佛感恩,养成柔和善顺、忍辱负重的出家品德。所谓「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要用智慧剑将荣耀心斩断,用悲愿火将得失心焚毁,不要让烦恼、习气残留在我们的身心,戕害我们的法身慧命。

  千万不可以自卑或自傲,也不可以看此人不顺眼,瞧那人不满意;挑剔这、排斥那,对这个有意见,对那个有想法。样样看不顺眼,事事不合己意,这类的人增加之后,僧团将难以运作了。

  出家人要「心如明镜,身如抹布」。落发后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因为还将身体和想法看得很重,执著身体,身上就有很多刺;执著想法,心中便有很多烦恼。若能如《楞严经》所说:「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就能用忍辱负重的观念来调整自己;心无烦恼,所以像明镜无尘,身能忍辱,所以像抹布清除污垢。如果在落发之后,发现自己离开了道心,就自摸己头,既已落发出家,心生惭愧,立即念佛忏悔。

以退为进,以默为辩

  你们的师公东初老人曾经问我,知不知道在家人和出家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说:「出家人的身分和在家人不同,受了比丘戒比丘,受沙弥戒是沙弥。」老人一直摇头说:「你再说。」「出家人不可以结婚、不可以存钱。」又摇头。我实在想不出来,只好请求老人开示。老人说:「我们出家人是以退为进,以默为辩,以奉献为成就。」

  因此,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指责或批评时,不答辩;辩就是是非,要忍辱负重,而且还要积极地努力以达成奉献他人的目标。在因缘不许可的情况下,不得盲目地奉献,当以退为进,保持实力,留得青山有柴烧。虚以待之,并非一味地退而不进。

  出家人是以退为进、以默为辩,有道心、悲愿心。道心是时常反省自己有没有骄慢心、自卑心。有些人常为了自己的学历不高而自卑,有些人则为了身体上的残缺而自卑,有些人是为了年纪大而自卑。自卑的人全身带刺,害怕自己的弱点被人捉住;而学历高、能力强的人易生骄慢,自以为有道心,或比别人还会修行。这都是在家人的心态,会破坏我们的道心,若有这样的心态,要知惭愧、忏悔。

  若自认为有道心,为常住服务多一些、贡献多一些,指责别人能力差,没有付出,老是计较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么多,为什么别人就可以做那么少,如此骄慢心一起,反而失去了道心,不能平衡。要知道,自己做得好、做得多是应该的,别人少做或做不好,也许是他的体力、智力不胜任之故,要多体谅、多包容。若他来请教,一定要告诉他,自己是如何做的,他可以参考看看,但不一定非照我们的模式做。

学做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最后,再以数语勉励大家,当努力学习做一个忍辱负重的出家人:(一)不跟别人比,道心自增长。(二)互相勉励,不可看不起别人。(三)不可自卑于学历低、身体弱、智力不足等。(四)不可閒谈。(五)心念繫在恆课上,如持咒、持佛菩萨名号。任何空档都要持咒、念佛,不要间断,如此自然能够消灾除障、去烦恼。(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和闯.和样与和尚

  出家人大致上有三种类型,即和闯、和样与和尚。

  「和闯」是指出家以后不久,便到处去闯码头、找道场,东奔西跑,说好听是参学、参访,说难听是马溜子,就像马一样到处跑。因为经常居无定所,学无常师,以致行止不得体,没有威仪。

  「和样」是指在形象上有个出家人的样子,言行举止都很有威仪、礼仪,经忏、佛事也做得中规中矩。能够有个和样,也就是僧样,已是很不容易的了;只是课诵时、打坐时都在打妄想,因为业障重,烦恼不断,因而少了心仪。

  「和尚」是指以和为尚,这是中文的解释,引申为心有寄託,可以很踏实地安于道。能如此就会有菩提心,进而会有慈悲心,懂得如何关怀人、包容人、谅解人,并且适当地随缘度化众生,是一寺之主或弘化一方的人。而受戒时有戒和尚、剃度时的剃度和尚,是指可以做为别人的老师,是很稳定的出家人。

  诸位来出家,首先宜学和样,先把出家人的样子学好,之后才能做和尚。在学和样的阶段,自然就渐渐地走上和尚的方向。

  出家后如不能适应僧团的生活,烦恼又非常重,常和环境中的人事产生磨擦,不论是新出家众或旧住众,皆应发心多劳动;劳动时,血液会畅通全身,不会集中于脑部,因此妄念会减少,身体会健康

  身心不平衡、不开朗、不安定或心结较重的人,除了多做拜佛、拜忏的恆课外,平时宜多为常住大众劳动;多做打扫厕所、庭院、杂务等劳力的工作,所付出的血汗可以消业、培福。(一九九○年十月十日)

男女·僧俗·内外之分

  「男女有界、僧俗有别、内外不同」,这是我再三叮咛的一句话。

  台湾的佛教,从日据时代起,多半已成了俗化的佛教,光复后又一次大规模地引进大陆的佛教,再从台湾的先天、龙华等斋教形态转变而成;这种种因素,使得台湾的佛教形成了男女众共住同一寺院,也有女众跟随男众出家,还有平时在家人亲近道场或住在寺院等现象,因此男女界限、僧俗差别,更应该注意。

  经过多年的演化与努力,台湾的佛教一方面迎合环境和时代潮流的需要,一方面以戒、定、慧三原则做为修学的依准,所以台湾佛教具备著传统佛教的长处与适应现代社会的特色,但也相对地失去了传统佛教的优点。

  农禅寺刚开始不是寺院,只能算是小精舍,当我从美国回来接掌时,只有几位女众,慢慢地才增加成有三十几位男女众共住的道场。如果男女众没有分界就会衍生出许多的麻烦,所以个人在内心与日常生活上都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即使是因公而单独谈话也有不妥之处,应找另一个人作陪;在戒律上男女交谈不得超过五、六语,而且谈论也是以佛法为范畴。

  男女众谈话,在第三者看不到的地方绝对要避嫌疑,即使是谈公事也一样;佛经上描述女众就像毒蛇、地狱坑那样地可怕,那是对男众而言;如果对女众来说,男众也是如此。为什么佛要这样讲呢?这是为了成就彼此修行的缘故,怕往来频繁,妨碍道心。

  平日要常提道心与惭愧心,出家后都是光头模样,心裡不存男女想,形相上没有诱惑存在,大家都是来修行的。

  我一向自律严谨,并且保持三个原则:(一)和女众保持适当的距离,防人讥嫌。(二)和信徒保持适当的僧俗关係,不与信徒谈论僧团的经济、人事、是非,再亲近的信徒也是一样;唯有如此,才能防己流俗,建立信徒对三宝的信心。(三)不与人有金钱上的瓜葛,障碍修行的清淨心。

  信徒是来亲近常住、亲近道场的,不是来亲近常住众的某一个个人。如果信徒只亲近你个人,他本来是三宝弟子,结果成了你私人的势力,这对常住道场有害,对信徒、对你自己也无益。

  若能时时保持这三个原则,到任何地方都会受到欢迎,而且处处也都可以安身。(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