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心态与观念

佛学常识 | 作者:圣严法师 [投稿]

守己与守分

  出家人通称在家人为居士,既已出家离俗,对俗家眷属亲戚,便不可以有伯伯、叔叔、兄、弟、姊、妹等的称呼。不论他们是不是佛教徒,均可以称居士或称菩萨,也可随俗称先生或女士;若有职称,则以其职称称呼,如此我们就没有失礼于对方,同时也把握住我们出家人的身分。

  另外,在家人用的普通俗语、俚语、流行语及不雅的名词或形容词,甚至恶口语等,出家人是不可以用的,用了有失僧仪。因此待人接物、甚至起心动念要小心谨慎,要做到言行举止完全像个出尘离俗的出家人。

  记得我刚从军中退伍时,觉得当兵的习气还在,甚至做梦时也常发现自己是个在家人,这表示习气很可怕。经过大约十年后,这种情形才消失,所以必须常常检点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宜。

  于守分方面,有四个原则:「僧俗有别、男女有界、内外不同、公私分明。」比丘既不得和妇人混成一片,比丘尼不和男士混在一起,也不可和居士们称兄道弟、呼姊喊妹;因为你若不把他们当做可敬的在家居士,他们也就不会把你当成出家的师父来尊敬。

  出家众之间,只有师父或长辈可以直呼你们的名字,否则都应互称师兄,或某师、某法师;若居士有此直呼比丘或比丘尼名字的情形,应该适当善巧地纠正他们,并应检点自己是否失仪;若有师兄用俚俗语,亦应提醒他:须尊重自己的身分。

  守己,须看自己的初发心和初愿心是否随时保持得住。最初发起的道心是不容易经常维持住的,所以常言道:「菩提心易发,恆常心难继。」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这须从行菩萨道开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菩萨道;成熟众生、奉献出自己是菩萨道;如果消极、厌世、忿恼、瞋恨,便是菩提心远离了。

  我们是为了解脱苦难而来出家的,发心救济众生的苦难,是使自己脱离苦难的捷径,因此我们应当心中常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亦即菩萨行者,是以度众生来达成自利利他的目标;所以我们出家人,绝不能变成自私自利的自私鬼。如果念念不忘求得自己的成就,便会念念都在烦恼中挣扎。假若世尊当初也是只为自己求解脱,那便没有佛教了。

  希望大家能守住菩提心的原则,它如同清凉剂一般,会使大家的身、心通达平安无碍之境。(一九八九年十月五日)

除夕夜好忏悔

  除夕来临时怎么办?也就是指一年的最后一天到来时怎么办?假使我们的生命到了最后一天,我们会怎么办?古时候到了除夕夜,商家都要结帐,债主们也会上门追债,因为年关到了,欠债要还。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生长在中国的风俗环境中,不能不入境随俗,中华民族的节庆我们也应该要有,但赋予节庆的意义则与世俗人不同。

  世俗人过年,是年关前要设法还债结帐,对其事业做一段落性的终结,等过了年再重新出发。我们的心态虽然和在家人不同,但类型相似。在家人结帐,我们也要算一下帐。

  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事业,也就是道业。我们也欠人债务,这债务就是自己造作的身、口、意三种行为的善恶业。在除夕夜,应仔细审思,这一年中自己究竟造下了多少业?是白业多抑或是黑业多?跟贪瞋痴相应的都属于黑业,是三恶道的业因;和戒定慧相应的是白业,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就是六度波罗蜜的菩萨善业。

  若无出离心、菩提心,虽修善积福,仍是有漏的善业,我们一定要确实地做检讨,以求日后的改进。

  在家人的吃饭扫地,和出家人吃饭扫地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既然如此,就没有理由逃避,在工作之馀,内存惭愧心、忏悔心、感恩心,找时间在佛前礼忏。又是一年新的开始,要发菩提心,发精进勇猛心,发大悲愿心,而且要跟出离心相应,以恆常心来推动、维繫。

  因此,寺院中出家人过年是以忏悔做为结帐,这也就是我们要拜年忏的原因。其实,年忏应该在年前拜,是忏悔一年来所造作的恶业多于善业,解脱业少于生死业。能在年前检讨自己的身心状况、烦恼轻重,究竟和出家人的身分、心态有多少不相应之处,这是极难得的福报,不要轻易放弃。

  过年期间,有很多的信众都会到寺院礼佛,大众不可因人多事忙而让心涣散掉。心繫佛号,多做实修的工夫:人多时,心还是稳定的;忙碌时,心还是清凉、分明的。

  在家人过年是吃喝、玩乐、休閒,出家人过年是精进修行、忏悔、广结善缘。在家人的假期正是我们增长福慧的时间,在家人利用年假到寺院祈福消灾,供养三宝。出家人没有年假,是更积极地修福修慧,这和在家人不同。(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二日)

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意义,就是要我们平时持有危机意识。所谓「不见魔,不易见道」,道从魔的对比而生,魔、道一向是并行的。在同一人的身上也是如此,六祖惠能大师就曾这么说:「烦恼即菩提」,往往在道心抬头时,魔境也会跟著出来,因此在佛法昌明之际,魔法也会跟著一起出现。

  《易经》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说明了人是非常的脆弱,也说明了任何人都有潜在的妒嫉心和破坏心,对人不管有无仇恨,利害是息息相关的。对他人的缺点会嘲笑、对他人的失败会高兴、对他人的成功会妒嫉、对他人的优势会瞋恨,幸灾乐祸、隔岸观火,这就是人心阴暗的一面。

  因此,在我们接受讚歎之际,也要检点自己,千万不能得意忘形,稍一疏忽,就会失去方向。也要常常提醒自己,随时会有暗流来袭,谨慎提防攻击、譭谤的状况发生。

  愈是众人注目的焦点,愈要小心谨慎。出家人在财务上、男女关係上尤应留心注意,因为出家人的男女关係特别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猜疑。

  还有,金钱是任何人都特别喜爱的,只要有一点点的不清楚,被人怀疑私佔、捲款或挪用,都会带来多馀的麻烦,所以要特别的小心。

  最重要的是,要时时将心繫于道念上,片刻不离佛法的思惟,如此才不致于偏离了成佛的道路。(一九九二年七月十日)

稳固出家的心态

  诸位既然决定要出家就出家,不要三心二意,一会儿想出家,一会儿又想读书。若真的很想读书就先去读,读完了再说,要不然一颗心挂两边,很辛苦。

  我们法鼓山僧团是以养成出家人的威仪、心态及生活方式为优先,而且僧团未来也会走向佛学院制度,以落实各种的僧教育,从出家的基础上慢慢培养出佛门的龙象。

  因此,请诸位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想一步登天,更不要一边想出家,一边又想去深造。年纪大一点的人也不能总是认为自己年纪已经老了,就让年轻人去做吧。

  新来的住众最好先多拜佛,并发心为大众服劳役,赶紧将道心培养起来。不要老在妄想堆裡过日子,要脚踏实地、安安稳稳地学做出家人。想太多,只是凭添不必要的烦恼和困扰。

  纵然是天天拜佛,打扫厕所,也会成为祖师。历代祖师大德中就有好几位从扫厕所上路的,憨山大师在他的《梦游集》中提到,在他参学中最怀念一个黄面淨头,长了一脸的黄肿病,天天扫厕所。此人有见地,稳稳重重的,不好出风头,不自我标榜,虽然他不见得能宣讲《华严经》或《法华经》,却自有另一种成就。

  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心态、威仪一定要先养成。若出家人的心态未养成,出家人的生活也不习惯,即使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模样是出家人,心理却还是在家人,对整体佛教而言是没有半点好处的。俗话常说:「没有辫子的在家人」,或者是「光头俗汉」,这是因为在家人也能讲经说法,而且头头是道。所以出家人不跟人比学问,而是以出家人的身仪、心仪为标准;身、心皆有轨范,诚于中,形于外,自然能感得他人的敬重。

  心态的养成是从仪态上来完成的,也就是以外在有形的生活轨范,辅以佛法的基本原则来引导,然后完成内在无形的品德涵养与思想。通常出家五夏之内要先学律仪,律仪能将我们的身心调柔得像一个出家人。

  我们僧众的教育是有一定层级的,当逐步养成身仪、口仪、心仪之后,下一步自然会走得稳固。(一九九二年七月八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