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体里工作,工作的成效建立在人员间的关系,关系和谐,工作才能进行顺利,我提供‘行事六要领’做为参考。
所谓‘原则’,指的不是个人的原则,而是整个团体的原则。我们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才能、意见的空间,但必须在整个团体的大原则之下去发挥,才不会失之偏颇。
也就是说要讲究‘整体感’,而这整体指的是整个大环境、大方向、大原则。个人是整体中的一员,应学著配合整体,一起来推动。不能因个人因素而要求整体来配合你。好比一排木头绑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其中有根木头自认是整体之首,要求整排木头跟著自己跑,这样是错误的,这是‘个体’而非整体。因此,个人有所要求时,应考虑是否合乎整体原则。
除了团体中的大原则外,各单位也应有其个别的原则、政策,甚至是个人负责的某部门的某项工作职务也应有其原则,但是要以不违背大原则为前提。但‘子法不离母法’,就好像国有宪法,其下有种种法令,皆以不违宪为原则。因为要坚守原则,工作才能掌握得好。
这是指上下之间的关系。在上位者必须充分授权,以方便下属行事,否则事事指挥、干涉,下面的人遇事无权处理,会造成事情停滞,效率不彰。至于下对上,则应事前请示,事后报告。然而充分授权后,并非完全不管,仍要常常关心、督导,这样才能维持工作质量,不会发生结果与预期不符的情形,而有木已成舟,挽救不及的遗憾。
人与人相处要相互尊重,常常心怀感恩,即使上对下也要心怀尊重。尊重并不是同情,而是:第一、尊重对方的想法、意见和人格。如果不许对方有意见、想法,会让对方在工作上无法产生成就感。所以,不要坚持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只要不损害整个团体,能把事情完成即可。
第二、尊重他人的能力。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基本能力都不一样,各有高低,不能要求每个人都相同,或者和自己的能力一样。即使有人表现得不够理想,但既然已录用他,仍然要保持尊重。虽然对方的工作态度和我们不合,但我们千万不可以恶言相向,这是基本人格的尊重。
这里指的不仅仅是工作的关怀,情绪、身心、家庭等皆需要适当的关怀。随时主动去关怀他人,见到有人闷闷不乐,给予一点慰问,也许对方的心结就会打开。而主管对于职员的情绪应有所注意,并加以主动关怀,而且应该要普遍地关怀,不能只关怀其中一、二位,否则可能会造成其它人内心的不平衡。
另外,大家也不要‘撒娇’或耍花样,故意引起别人来注意自己、关怀自己。大家同在一起共事,应该是主动关怀他人,不增加别人的烦恼,并懂得‘把烦恼消归自心’,最好是自己就能解决自己的烦恼和问题。
无论上对下、下对上,平行之间都要主动沟通。在此特别强调由‘自己主动’沟通,而非等待、等著别人来与你沟通。主动与人沟通时,最好自己先有腹案,想好该如何做,预先设想可能遭遇到的困难,并拟好解决或替代方案。如果只是丢个难题要别人做,这样不但事情做不起来,也容易产生是非。而当事情无法获得解决时,就很容易对环境产生不满,觉得处处障碍,心里痛苦,甚而相互怀疑,如此一来,整个团体便不能和谐融洽。
想要完成任务,一定要采取主动、尊重的态度与人沟通。那么如果遇到挫折,无法跨越时该怎么办呢?有时并非环境不通,而是自己不通,这时候就该‘山不转,路转’;如果还是不通,那就‘路不转,人转’;如果还是行不通,最后还有一个法子,那就是‘人不转,心转’。行不通的原因,有可能是想法、企画的本身不可行,这时自己的观念就要改变,心改个方向就好了。不要心有不甘,一直执著原来的想法。
即使到了上天下地、左右全无路时,还是有一条路,死路一条,死路也是路啊!天无绝人之路,既然老天要我死,也只能如此了;能够勇敢面对现实,心也就不会感到那么痛苦。
所谓‘检讨’,是检讨‘自己’,不是检讨别人。无论是沟通不良、工作不顺利、别人待我们不好,甚至把责任推给我们,都要检讨自己,是不是自己有什么过失才会造成这种情形。如果一再自我检讨、努力与对方沟通,仍无法改善,可以反应给主管知道,如果主管也不认同你,无法解决你的问题,那么就请谅解对方、接受对方吧!毕竟都是一起在团体成长的同事。
我们应随时检讨自己的工作质量、工作成果。完成一项工作后,要开检讨会以谋改进,但是不要变成人身攻击,否则下次便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了。我们应该要多赞歎、慰勉他人的付出、贡献,并针对缺点来做检讨。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我有一个朋友,某天受到家人一致地指责,他为了顾全家庭里的和谐,内心里虽然波涛汹涌,可是表面上仍然非常平静地完成了工作。事后他告诉大家说,他觉得自己不为自己想、不为自己考虑,已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可是家人却不以为然,对他毫不感激。这种情形,也常发生在
修净土法门,我们都会念佛。但念佛是为了求什么呢?我们很多时候会说“为了求平安吉祥”。很多人到庙里拜拜、念念,说为了家里都好,也为了自己消灾免难。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回玉佛寺打禅七,真是因缘殊胜,各方信心男女居士们这样踊跃地来参加,种下这一成佛的正因,可说是稀有难得。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我们学习《净行品》文殊菩萨的教言“善用其心”,就是要懂得善自护念和护念他人。
丛林里,其中一棵树长得比其他同类来得高大,就可以说这棵树“出类拔萃”;山岳在群山中显得高峻特出,这也算是“出类拔萃”。人群里,才华出众,优点很多,不同于一般的人,也是“出类拔萃”。
说到吃饭,有人为饱腹而食,有人为美味而食,修行人则是为维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