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石头至曹洞的禅师 石头希迁
石头希迁(西元七○○─七九○年)
青原行思──石头希迁
南岳石头希迁禅师,端州高要陈氏子,母初怀娠,不喜荤茹,虽在孩提,不烦保母。既冠,然诺自许。(中略)(以上录自《五灯会元》卷五「希迁」条,《卍续藏》一三八.一六一页下)
其乡洞獠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圣望。迁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数盈数十,乡老不能禁其理焉。
闻大鉴禅师(惠能)南来,学心相踵,迁乃直往大鉴,衎然持其手,且戏之卅︰「苟为吾弟子,当肖迁。」逌尔而笑卅︰「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
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开元十六年(西元七二八年,师二十九岁)罗浮受具戒。是年归就山,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於深池,觉而占卅︰「龟是灵智也,池是性海也,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又何梦耶?」後闻庐陵清凉山思禅师,为曹溪补处,又摄衣从之。当时思公之门,学者羣至,及迁之来,乃卅︰「角虽多,一麟足矣。」(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九,《大正藏》五○.七六三页下─七六四页上)
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问卅︰「和尚百年後,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祖卅︰「寻思去。」及祖顺世,迁每於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座问卅︰「汝师已逝,空坐奚为?」迁卅︰「我禀遗诫,故寻思尔。」第一座卅︰「汝有师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直,汝自迷耳。」迁闻语便礼辞祖龛,直诣(青原山)静居寺。思师问卅︰「子何方而来?」迁卅︰「曹溪。」师卅︰「将得什麽来?」卅︰「未到曹溪亦不失。」师卅︰「恁麽用到曹溪作什麽?」卅︰「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迁又问卅︰「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师卅︰「汝今识吾否?」卅︰「识又争能识得。」师卅︰「众角虽多,一麟足矣。」(中略)
他日,思师复问迁︰「汝什麽处来?」卅︰「曹溪。」师乃举拂子卅︰「曹溪还有这个麽?」卅︰「非但曹溪,西天亦无。」师卅︰「子莫曾到西天否?」卅︰「若到即有也。」师卅︰「未在,更道。」卅︰「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师卅︰「不辞向汝道,恐以後无人承当。」(下略)(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五「行思」条,《大正藏》五一.二四○页中)
一日,青原问卅︰「有人道,岭南有消息。」师卅︰「有人不道岭南有消息。」卅︰「若恁麽,大藏小藏从何而来?」师卅︰「尽从这里去。」青原然之。
师於唐天宝(西元七四二年─七五五年)初,荐之衡山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师因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师乃拊几卅︰「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法身无象,谁云自他?圆监灵照於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遂掩卷。不觉寝梦,自身与六祖同乘一龟,游泳深池之内。觉而详之,灵龟者智也,池者性海也︰「吾与祖师同乘灵智,游性海矣。」遂着《参同契》。
(以上录自《五灯会元》卷五,《卍续藏》一三八.一六二页上)
附录:语录摘要
(一)不论禅定
师一日上堂卅︰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大正藏》五一.三○九页中)
(二)语录
门人道悟问︰「曹溪意旨谁人得?」师卅︰「会佛法人得。」卅︰「师还得否?」师卅︰「不得。」卅︰「为甚麽不得?」师卅︰「我不会佛法。」
僧问︰「如何是解脱?」师卅︰「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师卅︰「谁垢汝?」问︰「如何是涅盘?」师卅︰「谁将生死与汝?」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卅︰「问取露柱。」卅︰「学人不会。」师卅︰「我更不会。」
大颠问︰「古人云︰道有道无俱是谤,请师除。」师卅︰「一物亦无,除个甚麽?」师却问︰「并却咽喉唇吻道将来。」颠卅︰「无这个。」师卅︰「若恁麽,汝即得入门。」
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卅︰「不得,不知。」悟卅︰「向上更有转处也无?」师卅︰「长空不碍白云飞。」
问︰「如何是禅师?」师卅︰「绿甎。」
问︰「如何是道?」师卅︰「木头。」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大正藏》五一.三○九页中─下)
第六篇石头至曹洞的禅师 天皇道悟
天皇道悟(西元七四八─八○七年)
石头希迁──天皇道悟
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婺州东阳人也。姓张氏,神仪挺异,幼而生知,长而神俊。年十四,恳求出家,父母不听遂,誓志损减饮膳,日才一食,形体羸悴,父母不得已而许之。依明州大德披削,二十五杭州竹林寺具戒。精修梵行,推为勇猛;或风雨昏夜,宴坐丘塚,身心安静,离诸怖畏。一日游余杭,首谒径山国一禅师,受心法,服勤五载。唐大历(西元七六六─七七九年)中,抵锺陵,造马大师,重印前解,法无异说。复住二夏,乃谒石头迁大师,而致问卅︰「离却定慧,以何法示人?」石头卅︰「我遮里无奴婢,离个什麽?」卅︰「如何明得?」石头卅︰「汝还撮得空麽?」卅︰「恁麽即不从今日去也?」石头卅︰「未审汝早晚从那边来?」卅︰「道悟不是那边人。」石头卅︰「我早知汝来处。」卅︰「师何以赃诬於人?」石头卅︰「汝身见在。」卅︰「虽如是,毕竟如何示於後人?」石头卅︰「汝道阿谁是後人?」师从此顿悟。(中略)
遂居天皇。时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稽首问法,致礼勤至,师素不迎送,客无贵贱,皆坐而揖之。裴公愈加归向。由是,石头法道,盛于此席。
僧问︰「如何是玄妙之说?」师卅︰「莫道我解佛法。」僧卅︰「争奈学人疑滞何?」师卅︰「何不问老僧?」僧卅︰「问了也。」师卅︰「去!不是汝存泊处。」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大正藏》五一.三○九页下─三一○页上)案:《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天皇道悟」条下细字注中,说明石头下有二位道悟︰一是江陵城西天王寺,渚宫人也;一是江陵城东天皇寺道悟,婺州东阳人也。一嗣马祖,一嗣石头。
第六篇石头至曹洞的禅师 丹霞天然
丹霞天然(西元七三九─八二四年)
石头希迁──丹霞天然
邓州丹霞天然禅师,不知何许人也。
初习儒学,将入长安应举,方宿於逆旅,忽梦白光满室,占者卅︰「解空之祥也。」偶一禅客问卅︰「仁者何往?」卅︰「选官去。」禅客卅︰「选官何如选佛。」卅︰「选佛当往何所?」禅客卅︰「今江西马大师出世,是选佛之场,仁者可往。」遂直造江西。
才见马大师,以手托幞头额。马顾视良久卅︰「南岳石头,是汝师也。」遽抵南岳,还以前意投之。石头卅︰「着槽厂去。」师礼谢,入行者房,随次执炊役凡三年。忽一日,石头告众卅︰「来日剗佛殿前草。」至来日,大众诸童行,各备锹钁剗草;独师以盆盛水净颈,於和尚前胡跪。石头见而笑之,便与剃发,又为说戒法。师乃掩耳而出,便往江西,再谒马师。未参礼,便入僧堂内,骑圣僧颈而坐。时大众惊愕,遽报马师。马躬入堂视之卅︰「我子天然。」师即下地
礼拜卅︰「谢师赐法号。」因名天然。马师问︰「从什麽处来?」师云︰「石头。」马云︰「石头路滑,还躂倒汝麽?」师卅︰「若躂倒,即不来。」
乃杖锡观方。居天台华顶峯三年。往余杭径山,礼国一禅师。唐元和中(西元八○六─八二○年),至洛京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和尚为莫逆之友。後於慧林寺,遇天大寒,师取木佛焚之,人或讥之,师卅︰「吾烧取舍利。」人卅︰「木头何有?」师卅︰「若尔者,何责我乎?」(中略)
至(元和)十五年春,告门人言︰「吾思林泉终老之所。」时门人令齐静,方卜南阳丹霞山,结庵以奉事。三年间,玄学者至,盈三百众,构成大院。(中略)长庆四年(西元八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告门人卅︰「备汤沐,吾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受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化,寿八十六。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大正藏》五一.三一○页中─三一一页上。《五灯会元》卷五收录者,与此大致相同)
无道可修,无法可证
阿尔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尔造作名邈得,更说什麽荐与不荐。吾往日见石头和尚,亦只教︰切须自保护。此事不是尔谭话得。
阿尔浑家!各有一坐具地,更疑什麽?禅可是尔解底物?岂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
何尔自看,善巧方便,慈悲喜舍,不从外得,不着方寸。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尔更拟赶逐什麽物?不用经求落空去。
今时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吾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一饮一啄,各自有分,不用疑虑。在在处处,有恁麽底。若识得释迦,即者凡夫是,阿尔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彩;若为生,无事珍重。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大正藏》五一.三一一页上)
第六篇石头至曹洞的禅师 药山惟俨
药山惟俨(西元七五一─八三四年)
石头希迁──药山惟俨
沣州药山惟俨禅师,绦州人,姓韩氏,年十七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唐大历八年(西元七七三年),纳戒于衡岳希操律师。乃卅︰「大丈夫当离法自净,岂能屑屑事细行布巾耶?」即谒石头,密领玄旨。
一日,师坐次,石头覩之问卅︰「汝在遮里作麽?」卅︰「一切不为。」石头卅︰「恁麽即闲坐也?」卅︰「若闲坐,即为也。」石头卅︰「汝道不为,且不为个什麽?」卅︰「千圣不识。」
石头以偈赞卅︰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麽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石头有时垂语卅︰「言语动用勿交涉。」师卅︰「不言语动用亦勿交涉。」石头卅︰「遮里针劄不入。」师卅︰「遮里如石上栽华。」石头然之。
师後居沣州药山,海众云会。
一日,师看经次,柏岩卅︰「和尚休猱人得也。」师卷却经卅︰「日头早晚?」卅︰「正当午。」师卅︰「犹有遮个文彩在。」卅︰「某甲无亦无。」师卅︰「汝大杀聪明。」卅︰「某甲只恁麽,和尚尊意如何?」师卅︰「我跛跛挈挈,百丑千拙,且恁麽过。」(中略)
及大众夜参,不点灯,师垂语卅︰「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儿,即向汝道。」时有僧卅︰「特牛生儿也,何以不道?」师卅︰「把灯来。」其僧抽身入众。
僧问︰「达摩未到此土,此土还有祖师意否?」师卅︰「有。」僧卅︰「既有祖师意,又来作什麽?」师卅︰「只为有,所以来。」
师看经,有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什麽却自看?」师卅︰「我只图遮眼。」卅︰「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师卅︰「若是汝,牛皮也须看透。」
朗州刺史李翱,向师玄化,屡请不起,乃躬入山谒之。师执经卷不顾。侍者白卅︰「太守在此。」翱性偏急,乃卅︰「见面不如闻名。」师呼︰「太守。」翱应︰「诺。」师卅︰「何得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卅︰「如何是道?」师以手指上下卅︰「会麽?」翱卅︰「不会。」师卅︰「云在天,水在瓶。」翱乃欣惬作礼而述一偈卅︰「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师卅︰「贫道遮里无此闲家具。」翱莫测玄旨。师卅︰「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闺合中事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师一夜登山经行,忽云开见月,大笑一声,应沣阳东九十许里。居民尽谓东家,明晨迭相推问,直至药山。徒众云︰「昨夜和尚山顶大笑。」李翱再赠诗卅︰「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峯顶,月下披云笑一声。」
师太和八年(西元八三四年)二月,临顺世叫云︰「法堂倒,法堂倒。」众皆持柱撑之,师举手云︰「子不会我意!」乃告寂。寿八十有四。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大正藏》五一.三一一页中─三一二页下)
第六篇石头至曹洞的禅师 大颠宝通
大颠宝通(西元七三二─八二四年)
石头希迁──大颠宝通
潮州灵山大颠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师卅︰「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卅︰「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卅︰「无心可将来。」头卅︰「元来有心,何言无心?无心尽同谤!」师於言下大悟。
异日,侍立次,头问︰「汝是参禅僧,是州县白蹋僧?」师卅︰「是参禅僧。」头卅︰「何者是禅?」师卅︰「扬眉瞬目。」头卅︰「除却扬眉瞬目外,将你本来面目呈看。」师卅︰「请和尚除却扬眉瞬目外鉴。」头卅︰「我除竟。」师卅︰「将呈了也。」头卅︰「汝既将呈,我心如何?」师卅︰「不异和尚。」头卅︰「不关汝事。」师卅︰「本无物。」头卅︰「汝亦无物。」师卅︰「既无物,即真物。」头卅︰「真物不可得,汝心见量意旨如此,大须护持。」(中略)
韩文公一日相访,问师︰「春秋多少?」师提起数珠卅︰「会麽?」公卅︰「不会。」师卅︰「昼夜一百八。」公不晓,遂回。次日再来至门前,见首座,举前话,问︰「意旨如何?」座扣齿三下。及见师,理前问,师亦扣齿三下。公卅︰「原来佛法无两般。」(中略)
文公又一日白师卅︰「弟子军州事繁,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语。」师良久,公罔措。时三平为侍者,乃敲禅床三下。师卅︰「作麽?」平卅︰「先以定动,後以智拔。」公乃卅︰「和尚门风高峻,弟子於侍者边得个入处。」
僧问︰「苦海波深,以何为船筏?」师卅︰「以木为船筏。」卅︰「恁麽即得度也?」师卅︰「盲者依前盲,哑者依前哑。」
一日,将痒和子廊下行,逢一僧问讯,次师以痒和子蓦口打卅︰「会麽?」卅︰「不会。」师卅︰「大颠老野狐,不曾辜负人。」
(以上录自《五灯会元》卷五,《卍续藏》一三八.一六八页─一六九页)
第六篇石头至曹洞的禅师 龙潭崇信
龙潭崇信(西元?─?年)
石头希迁──天皇道悟──龙潭崇信
沣州龙潭崇信禅师,本渚宫卖饼家子也,未详姓氏,少而英异。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家居于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悟受之,每食毕,常留一饼卅︰「吾惠汝,以荫子孙。」师一日自念卅︰「饼是我持去,何以返遗我耶?其别有旨乎?」遂造而问焉。悟卅︰「是汝持来,复汝何咎?」师闻之,颇晓玄旨,因请出家。悟卅︰「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由是服勤左右。
一日问卅︰「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悟卅︰「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示汝心要。」师卅︰「何处指示?」悟卅︰「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师低头良久,悟卅︰「见则直下便见,拟思便差。」师当下开解,乃复问︰「如何保任?」悟卅︰「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师後诣沣阳龙潭栖止。僧问︰「髻中珠,谁人得?」师卅︰「不赏翫者得。」僧卅︰「安着何处?」师卅︰「有处即道来。」
尼众问︰「如何得为僧去?」师卅︰「作尼来多少时也?」尼卅︰「还有为僧时也无?」师卅︰「汝即今是什麽?」尼卅︰「现是尼身,何得不识?」师卅︰「谁识汝?」
李翱问︰「如何是真如般若?」师卅︰「我无真如般若。」翱卅︰「幸遇和尚。」师卅︰「此犹是分外之言。」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大正藏》五一.三一三页中─下)
第六篇石头至曹洞的禅师 洞山良价
洞山良价(西元八○七─八六九年)
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成──洞山良价
筠州洞山良价禅师,会稽人也,姓俞氏。幼岁从师,因念《般若心经》,以无根尘义问其师,其师骇异卅︰「吾非汝师。」即指往五泄山,礼默禅师披剃。年二十一,嵩山具戒。
游方首谒南泉(普愿),值马祖讳辰,修斋次,南泉垂问众僧卅︰「来日设马师斋,未审马师还来否?」众皆无对,师乃出对卅︰「待有是伴即来。」南泉闻已赞卅︰「此子虽後生,甚堪雕琢。」师卅︰「和尚莫压良为贼。」
次参沩山,问卅︰「顷闻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良价未究其微。」沩山卅︰「我遮里亦有,只是难得其人。」卅︰「便请师道。」沩山卅︰「父母所生口,终不敢道。」卅︰「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沩山卅︰「此去石室,有云岩道人,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
既到云岩,问︰「无情说法,什麽人得闻?」云岩卅︰「无情说法,无情得闻。」师卅︰「和尚闻否?」云岩卅︰「我若闻,汝即不得闻吾说法也。」卅︰「若恁麽即良价不闻和尚说法也。」云岩卅︰「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也。」(《洞山良价禅师语录》云︰师云︰无情说法,该何教典?云岩云︰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师於此有省。)师乃述偈,呈云岩卅︰「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声不现,眼处闻声方可知。」
遂辞云岩,云岩卅︰「什麽处去?」师卅︰「虽离和尚,未卜所止。」卅︰「莫湖南去?」师卅︰「无。」卅︰「莫归乡去?」师卅︰「无。」卅︰「早晚却来?」师卅︰「待和尚有住处即来。」卅︰「自此一去难得相见。」师卅︰「难得不相见。」
又问云岩︰「和尚百年後,忽有人问︰『还貌得师真不?』如何只对?」云岩卅︰「但向伊道,即遮个是。」师良久,云岩卅︰「承当遮个事,大须审细。」师犹涉疑,後因过水,覩影,大悟前旨,因有一偈卅︰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疎;我今独自在,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麽会,方得契如如。」
他日,因供云岩真,有僧问卅︰「先师道,只遮是,莫便是否?」师卅︰「是。」僧卅︰「意旨如何?」师卅︰「当时几错会先师语。」卅︰「未审先师还知有也无?」师卅︰「若不知有,争解恁麽道?若知有,争肯恁麽道?」(中略)
师至唐大中(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末,於新丰山接诱学徒,厥後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
因为云岩讳日营斋,有僧问︰「和尚於先师处得何指示?」师卅︰「虽在彼中,不蒙他指示。」僧卅︰「即不蒙指示,又用设斋作什麽?」师卅︰「然虽如此,焉敢违背於他。」僧问︰「和尚初见南泉发迹,为什麽与云岩设斋?」师卅︰「我不重先师道德,亦不为佛法,只重不为我说破,又因设忌斋。」僧问︰「和尚为先师设斋,还肯先师也无?」师卅︰「半肯半不肯。」卅︰「为什麽不全肯?」师卅︰「若全肯,即孤负先师也。」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五,《大正藏》五一.三二一页中─三二二页上)
语录摘要
师行脚时,会一官人云︰「三祖信心铭,弟子拟注。」师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作麽生注?」
雪峯作饭头,淘米次,师问︰「淘沙去米?淘米去沙?」雪峯云︰「沙米一时去。」师云︰「大众吃个什麽?」雪峯遂覆却米盆。师云︰「据子因缘,合在德山。」
云居结庵於三峯,经旬不赴堂,师问︰「子近日何不赴斋?」云居云︰「每日自有天神送食。」师云︰「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个见解在。汝晚间来。」云居晚至,师召︰「膺庵主。」云居应︰「诺。」师云︰「不思善不思恶,是甚麽?」云居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竟寻不见,如是三日,乃绝。
道全问师︰「如何是出离之要?」师云︰「闍黎足下烟生。」全当下契悟,更不他游。云居进语云︰「终不敢孤负和尚足下烟生。」师云︰「步步玄者,即是功到。」
师示众云︰「兄弟,秋初夏末,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得。」良久云︰「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麽生去?」後有举似石霜,石霜云︰「何不道︰出门便是草。」师闻乃云︰「大唐国里,能有几人?」
上堂︰「还有不报四恩三有者麽?」众无对。又云︰「若不体此意,何超始终之患?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直须努力,莫闲过日。」
(以上录自《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卍续藏》一一九.八七七页─八八二页)
第六篇石头至曹洞的禅师 投子大同
投子大同(西元八一九─九一四年)
石头希迁──丹霞天然──翠微无学──投子大同
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本州怀宁人也,姓刘氏。幼岁依洛下保唐满禅师出家。初习安般观,次阅华严教,发明性海。复谒翠微山法席,顿悟宗旨。(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五,《大正藏》五一.三一九页上)
投子问︰「未审二祖初见达摩,当何所得?」翠微卅︰「汝今见吾,复何所得?」一日翠微在法堂内行,投子进前,接礼而问卅︰「西来密旨,和尚如何示人?」翠微驻步少时,又卅︰「乞师垂示。」翠微卅︰「更要第二杓恶水作麽?」投子礼谢而退。翠微卅︰「莫垛却。」投子卅︰「时至根苗自生。」(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大正藏》五一.三一三页下「翠微无学禅师」条)
由是,放任周游,归旋故土,隐投子山,结茅而居。
一日,赵州谂和尚至桐城县,师亦出山,途中相遇未相识。赵州潜问俗士,知是投子,乃逆而问卅︰「莫是投子山主麽?」师卅︰「茶盐钱乞一个。」赵州即先到庵中坐,师後携一缾油归庵,赵州卅︰「久向投子,到来只见个卖油翁。」师卅︰「汝只见卖油翁,且不识投子。」卅︰「如何是投子?」师卅︰「油油。」赵州问︰「死中得活时如何?」师卅︰「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赵州卅︰「我早侯白,伊更侯黑。」
自尔,师道闻天下,云水之侣,竞奔凑焉。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五,《大正藏》五一.三一九页上)
附录:语录摘要
师谓众卅︰汝诸人来遮里,拟觅新鲜语句,攒华四六,口里贵有可道。我老人气力稍劣,唇舌迟钝。汝若问我,我便随汝答对,也无玄妙可及於汝;亦不教汝垛根,终不说向上向下,有佛有法,有凡有圣;亦不存坐系,缚汝诸人。变现千般,总是汝生解自担带,将来自作自受。遮里无可与汝,不敢诳吓汝,无表无里,可得说似。汝诸人还知麽?
问︰「枯木中还有龙吟也无?」师卅︰「我道髑髅里师子吼。」
问︰「那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那吒本来身?」师放下手中杖子。
问︰「千里寻师,乞师一接。」师卅︰「今日老僧腰痛。」
菜头入方丈请益,师卅︰「且去,待无人时,来为闍黎说。」菜头明日,伺得无人,又来请和尚说,师卅︰「近前来。」菜头近前,师卅︰「辄不得举似於人。」
问︰「和尚未见先师时如何?」师卅︰「通身不奈何。」卅︰「见先师後如何?」师卅︰「通身扑不碎。」卅︰「还从师得也无?」师卅︰「终不相辜负。」卅︰「恁麽即从师得也?」师卅︰「自着眼趁取。」卅︰「恁麽即孤负先师也?」师卅︰「非但孤负先师,亦乃孤负老僧。」
问︰「七佛是文殊弟子,文殊还有师也无?」师卅︰「适来恁麽道也,大似屈己推人。」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五,《大正藏》五一.三一九页上─三二○页上)
第六篇石头至曹洞的禅师 夹山善会
夹山善会(西元八○五─八八一年)
石头希迁──药山惟俨──船子德诚──夹山善会
沣州夹山善会禅师,广州岘亭人也,姓廖氏。九岁於潭州龙牙山出家,依年受戒,往江陵听习经论,该练三学,遂参禅会,励力参承。初住京口,一夕,道吾策杖而至,遇师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师卅︰「法身无相。」卅︰「如何是法眼?」师卅︰「法眼无瑕。」师又卅︰「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所到。」道吾乃笑。师乃生疑,问吾︰「何笑?」吾卅︰「和尚一等出世未有师,可往淛中华亭县,参船子和尚去。」师卅︰「访得获否?」道吾卅︰「彼师上无片瓦遮头,下无卓锥之地。」师遂易服,直诣华亭。会船子鼓櫂而至。(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五,《大正藏》五一.三二三页下─三二四页上)
船子问卅︰「坐主住甚寺?」会卅︰「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船子卅︰「不似似个什麽?」会卅︰「目前无相似。」船子卅︰「何处学得来?」卅︰「非耳目之所到。」船子笑卅︰「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速道速道!」
会拟开口,船子便以篙撞在水中,因而大悟。船子当下弃舟而逝,莫知其终。(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大正藏》五一.三一五页中)
师比遁世忘机,寻以学者交凑,庐室星布,晓夕参依。唐咸通十一年庚寅(西元八七○年),海众卜於夹山,遽成院宇。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五,《大正藏》五一.三二四页上)
附录:语录摘要
(一)目前无法
师上堂示众卅︰夫有祖以来,时人错会,相承至今,以佛祖句,为人师范,如此却成狂人、无智人去。他只指示汝,无法本是道,道无一法,无佛可成,无道可得,无法可舍。故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边学,此人未有眼目,皆属所依之法,不得自在。本只为生死茫茫,识性无自由分。千里万里,求善知识,须有正眼,永脱虚谬之见。定取目前之生死,为复实有,为复实无。若有人定得,许汝出头。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根器,波波浪走,何不向生死中定。当取何处,更疑佛疑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偈卅︰「劳持生死法,唯向佛边求;目前迷正理,拨火觅浮沤。」
僧问︰「从上立祖意教意,和尚此间为什麽言无?」师卅︰「三年不食饭,目前无饥人。」卅︰「既无饥人,某甲为什麽不悟?」师卅︰「只为悟,迷却闍黎。」师说颂卅︰「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长舒两脚睡,无伪亦无真。」
(二)语录
僧问︰「如何是道?」师卅︰「太阳溢目,万里不挂片云。」卅︰「如何得会?」师卅︰「清净之水,游鱼自迷。」
问︰「如何是实际之理?」师卅︰「石上无根树,山含不动云。」
西川首座游方至白马,举华严教语问卅︰「一尘含法界无边时如何?」白马卅︰「如鸟二翼,如车二轮。」首座卅︰「将谓禅门别有奇特事,元来不出教乘。」乃回本地。寻向夹山盛化,遣小师持前语而问师,师卅︰「雕沙无镂玉之谭,结草乖道人之思。」小师回举似首座,首座乃赞︰「将谓禅门与教意不殊,元来有奇特之事。」(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一五,《大正藏》五一.三二四页上─中)
问︰「两镜相照时如何?」师卅︰「蚌呈无价宝,龙吐腹中珠。」
问︰「如何是寂默中事?」师卅︰「寝殿无人。」
问︰「如何识得家中宝?」师卅︰「忙中争得作闲人。」
问︰「如何是相似句?」师卅︰「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复卅︰「会麽?」卅︰「不会。」师卅︰「风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蛱蝶飞。」
(三)不着破草鞋
上堂︰金乌玉兔,交互争辉;坐却日头,天下黯黑。上唇与下唇,从来不相识。明明向君道,莫令眼顾着,何也?日月未足为明,天地未足为大。空中不运斤,巧匠不遗踪。见性不留佛,悟道不存师。寻常老僧道︰目覩瞿昙,犹如黄叶。一大藏教,是老僧坐具。祖师玄旨,是破草鞋,宁可赤脚,不着最好。
(四)打杀埋却
有僧问︰「承和尚有言︰二十年住此山,未曾举着宗门中事,是否?」师卅︰「是。」僧便掀倒禅床。师休去。至明日普请,掘一坑,令侍者请昨日僧至卅︰「老僧二十年说无义语,今日请上座打杀老僧,埋向坑里,便请,便请。若不打杀老僧,上座自着打杀,埋在坑中始得。」其僧归堂,束装潜去。
(以上录自《五灯会元》卷五,《卍续藏》一三八.一八七页)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