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明末以来的禅师 无明慧经
无明慧经(西元一五四八─一六一八年)
青原下三十四世
无明慧经禅师,抚州崇仁裴氏子。生而颖异,智种夙彰。九岁入乡校,问其师卅︰「浩然之气,是个什麽?」师无以应。年十八,游上清,慨然有天际真人之想,遂弃笔砚,欲卜隐而未果。
年二十一,寓新城之洵溪,偶过居士舍,见案头有《金刚经》,阅之如获故物,辄踊跃不自禁。士卅︰「汝见甚麽道理,乃尔?」师卅︰「吾见其功德,果如虚空不可量。」士大惊卅︰「子若出家,必为天人师。」师於是日即断荤酒,决出世志。
时邑有蕴空忠禅师,佩小山老人密印,隐於廪山。师往从之,执侍三载,柔退缄默,喜怒不形。尝疑《金刚经》四句偈。一日见〈傅大士颂〉卅︰「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忽觉身心荡然,因述偈,有「本来无一字,徧界放光明」之句。後益披寻梵典,默符心得,自谓泰然矣。
一日,与诸兄弟,论《金刚经》义甚快,廪山闻之卅︰「宗眼不明,非为究竟。」师遽问︰「如何是『宗眼』?」山拂衣而起。师心甚疑之,继得《五灯会元》读之,见诸祖悟门,茫然自失,思前所得,总皆不似,乃请益於山,山卅︰「老僧实不知,汝但自看取。」由是愈增迷闷,画夜兀兀然,若无闻见者,众皆谓师患痴矣。凡八阅月,一日见僧问兴善宽卅︰「如何是道?」宽卅︰「大好山。」疑情益急,忽豁然朗悟,如梦初醒。信口占偈卅︰「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
入方丈,通所悟,山卅︰「悟即不无,却要受用得者,不然,恐只是汞银禅也。」时年二十有四。
是冬辞廪山,结茅於莪峯。兹山林峦幽险,虎豹纵横,人迹罕至。师孑然独居,形影相吊,食弗充,则杂树叶野菜啖之。尝大雪封路,竟绝食者数日。一夕,山境喧甚,声若崖崩,林谷震动,俄若众马争驰,直抵庵後,师不觉惊起。因忆廪山之嘱,乃卅︰「小境尚动,况生死乎?」即起然灯,信手抽《会元》一卷阅之,正值珪禅师为岳神受戒章,珪谓岳神卅︰「汝能害空与汝乎?」忽廓然无畏,山境遂寂。乃卅︰「圣人无死地,今日果然。」述偈呈廪山卅︰「透彻乾坤向上关,眉毛不与眼相参;圣凡生死俱抛却,管甚前三与後三。」
廪山卅︰「此子见地超旷,他日弘扬佛祖之道,吾不如也。」(中略)至是,始请廪山到峩峯薙落受具。
师生而孱弱,如不胜衣。及住山日,慕百丈之风,不顾形骸,极力砥砺︰昼则凿山开田,不惮劳苦;夜则柴门不掩,独行冈上,迄五鼓始息,率以为常。
师自住峩峯,足不下山者,二十八载,至万历戊戌岁(西元一五九八年),众乡绅请师住宝方,师年五十有一也。虽临广众,不以师道自居,日率众开田,斋甫毕,已荷钁先之矣。
庚子(西元一六○○年)春,师自以未及遍参为歉,乃西登匡庐,遡流上武昌,历荆襄,复北走中原,访无言宗主於少林(中略),北渡江,抵五台,访瑞峯老人於宰杀沟。(中略)下台山入燕都,讲肆宗席,靡不徧历。(中略)乃旋归宝方,癸卯(西元一六○三年)始开堂。
(以上录自《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一五,《卍续藏》一二五.五七五─五七七页〈无明和尚行业记〉)
附录:语录摘要
(一)只有看话头
参学之士,道眼未明,但当看个话头。要立个坚固志,如一人与万人敌,安其放意,杀出方了,孳孳然,念念然,管甚麽色,管甚麽声。冤也不管,亲也不管,佛也不管,凡也不管,是非不管。有死对头在,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虽然如是,最是省力,不须念经,不须拜佛,不须坐禅,不须行脚,不须学文字,不须求讲解,不须评公案,不须受归戒,不须苦行,不须安闲;於一切处,只见有话头,明白不见於一切处。倏然一时瞥地,如日昇空,十方普遍,尽大地是个话头,所谓「打破大散关,直入解脱门」。到恁麽时节,方是得力处,故云︰「得力处便是省力处」也。
到此,始有说话分,方可见人,探竿在手,得大自由,不受罗笼。看宗也得,看教也得,游方也得,混众也得,独居也得。所以云︰「我为法王,於法自在。」
(二)禅者实可怜
在欲行禅,火里生莲。拈起木杓,撞破苍天,偿佛祖债,结众生缘。所以,吃不得好吃、行不得好行、坐不得如意坐、眠不得自在眠。不许依佛座、不许傍祖边、不许游地狱、不许住人天。心不得揣、口不得言。只得如虚空相似,究竟都来实可怜。
(以上录自《无明慧经禅师语录》卷一,《卍续藏》一二五.六、一二页)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