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禅师
克勤圜悟(西元一○六三─一一三五年)
杨岐方会──白云守端(西元一○二五─一○七二年)──五祖法演(西元?─一一○四年)──昭觉克勤圜悟佛果
成都府昭觉寺克勤佛果禅师,彭州骆氏子,世宗儒。师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寂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旧获物。卅︰「予殆过去沙门也。」即去家,依自省祝发;从文照,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俄得病濒死,叹卅︰「诸佛涅盘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遂弃去。
至真觉胜禅师之席,胜方创臂出血,指示师卅︰「此曹溪一滴也。」师矍然,良久卅︰「道固如是乎?」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喆、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而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最後见五祖,尽其机用,祖皆不诺,乃谓︰「祖强移换人。」出不逊语,忿然而去。祖卅︰「待你着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在。」
师到金山,染伤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追忆五祖之言,乃自誓卅︰「我病稍间,即归五祖。」病痊寻归,五祖一见而喜,令即参堂,便入侍者寮。方半月,会部使者,解印还蜀,诣祖问道,祖卅︰「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提刑应喏喏,祖卅︰「且仔细。」
师适归,侍立次,问卅︰「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祖卅︰「他只认得声。」师卅︰「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麽却不是?」祖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栢树子?聻!」师忽有省。遽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谓卅︰「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卅︰「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祖卅︰「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祖徧谓山中耆旧卅︰「吾侍者参得禅也。」由此所至,推为上首。(中略)居碧岩,徙道林,诏住金陵蒋山,勅补天宁万寿,上召见,褒宠甚渥,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圜悟禅师,改云居,久之,复领昭觉。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一九,《卍续藏》一三九.八三二─八三三页)附录:语录摘要
(一)向上全提
时张无尽寓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师舣舟谒之,剧谈华严旨要卅︰「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帀帀之波。」公於是不觉促榻。师遂问卅︰「到此与祖师西来意,为同为别?」公卅︰「同矣。」师卅︰「且得没交涉。」公色为之愠,师卅︰「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公乃首肯。
(二)事事无碍
翌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师又问︰「此可说禅乎?」(张无尽)公卅︰「正好说禅也。」师笑卅︰「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乾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说偈卅︰
『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
赶出婬坊,来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公卅︰「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於是以师礼留居碧岩。
(三)夺人夺境
卅︰「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师卅︰「山僧有眼不曾见。」
卅︰「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师卅︰「闍黎问得自然亲。」
卅︰「如何是人境俱夺?」
师卅︰「收。」
卅︰「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师卅︰「放。」
(四)互通互用
山头鼓浪,井底扬尘;眼听似震雷霆,耳观如张锦绣。三百六十骨节,一一现无边妙身;八万四千毛端,头头彰宝王刹海。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尔如然;苟能千眼顿开,直是十方坐断。
(五)银山铁壁
有句无句,超宗越格;如藤倚树,银山铁壁。及至树倒藤枯,多少人失却鼻孔。直饶收舍得来,已是千里万里。只如未有恁麽消息时如何?还透得吗?风暖鸟声碎,日高华影重。
(六)立境立机
万仞崖头撒手,要须其人;千钧之弩发机,岂为鼷鼠?云门睦州当面蹉过,德山临济诳謼闾阎。自余立境立机、作窠作窟,故是灭胡种族。且独脱一句,作麽生道?万缘迁变浑闲事,五月山房冷似冰。
(以上六则录自《五灯严统》卷一九,《卍续藏》一三九.八三三─八三五页)
第九篇 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禅师 清远佛眼
清远佛眼(西元一○六七─一一二○年)
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清远佛眼
舒州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临卭李氏子。严正寡言,十四圆具,依毘尼究其说。因读《法华经》,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问讲师,讲师莫能答。师叹卅︰「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卷衣南游。造舒州太平(法)演禅师法席,因丐於庐州,偶雨,足跌仆地,烦懑间,闻二人交相恶骂,谏者卅︰「你犹自烦恼在。」师於言下有省。及归,凡有所问,演即卅︰「我不如你,你自会得好。」或卅︰「我不会,我不如你。」师愈疑。遂咨决於元礼首座,礼乃以手引师之耳,绕围炉数帀,且行且语卅︰「你自会得好。」师卅︰「有冀开发,乃尔相戏耶?」礼卅︰「你他後悟去,方知今日曲折耳。」
太平将迁海会,师慨然卅︰「吾持惴焦椤!垢床惟U「随往一荒院,安能究决己事耶?」遂作偈告辞。
之蒋山坐夏,邂逅灵源禅师,日益厚善,从容言话间,师卅︰「比见都下一尊宿语句,似有缘。」灵源卅︰「演公天下第一等宗师,何故舍而事远游?所谓有缘者,盖知解之师,与公初心相应耳。」师从所勉,径趋海会,後命典谒。适寒夜孤坐,拨炉见火一豆许,恍然自喜卅︰「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遽起,阅几上《传灯录》,至「破竈堕」因缘,忽大悟。作偈卅︰「刀刀林鸟啼,披衣终夜坐;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一九,《卍续藏》一三九.八三七─八三八页)
第九篇 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禅师 南堂元静
南堂元静(西元一○六五─一一三五年)
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南堂元静
彭州大随南堂元静禅师,阆之玉山大儒,赵公约仲之子也。十岁病甚,母祷之感异梦,舍令出家,师成都大慈宝生院宗裔,元佑三年(西元一○八八年),通经得度,留讲聚有年而南下。首参永安恩禅师,於临济三顿棒话发明。次依诸名宿,无有当意者。
闻五祖机峻,欲扣之,遂谒祖,祖乃卅︰「我此间不比诸方,凡於室中,不要汝进前退後、竖指擎拳、绕禅床、作女人拜、提起坐具、千般伎俩;只要你一言下谛当,便是汝见处。」师茫然退。参三载,一日入室罢,祖谓卅︰「子所下语,已得十分,试更与我说看。」师即剖而陈之,祖卅︰「说亦说得十分,更与我断看。」师随所问而判之,祖卅︰「好即好,只是未曾得老僧说话在。斋後可来祖师塔所,与汝一一按过始得。」及至彼,祖便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睦州担板汉」、「南泉斩猫儿」、「赵州狗子无佛性有佛性」之语编辟之。其所对,了无凝滞。至「子胡狗话」,祖遽转面卅︰「不是。」师卅︰「不是却如何?」祖卅︰「此不是,则和前面皆不是。」师卅︰「望和尚慈悲指示。」祖卅︰「看他道︰『子胡有一狗,上取人头,中取人腰,下取人脚,入门者好看。』才见僧入门,便道︰『看狗。』向子胡道『看狗』处,下一转语︰『教子胡结舌,老僧钤口,便是你了当处。』」次日入室,师默启其说,祖笑卅︰「不道你不是千了百当底人,此语只似先师下底语。」师卅︰「某何人,得似端和尚?」祖卅︰「不然。老僧虽承嗣他,谓他语拙,盖只用远录公手段接人故也。如老僧共远录公,便与百丈、黄檗、南泉、赵州辈,把手共行,才见语拙,即不堪。」(中略)又二年,祖方许可。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一九,《卍续藏》一三九.八四○─八四一页)
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禅师 大慧宗杲
大慧宗杲(西元一○八九─一一六三年)
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克勤圜悟──大慧宗杲
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宣城奚氏子,其母梦一僧,黑颊隆鼻,神人卫之,造於卧室,问其何所居,对卅岳北,觉而有身。哲宗元佑四年己巳(西元一○八九年)十一月十日巳时诞师。白光透室,举邑称异。(以上录自《指月录》卷三一)
幼警敏,有英气,年十三,始入乡校,一日与同窓戏譃,以砚投之,悞中先生帽,偿金而去,乃卅︰「读世书,曷若究出世法乎?」即诣东山慧云院出家,事慧齐为师。(以上录自《僧宝正续传》卷六,《卍续藏》一三七.七○○页)
十七落发,即喜宗门中事。遍阅诸家语录,尤喜云门(文偃)睦州(黄檗法嗣陈道明尊宿)语。尝疑五家宗派,元初只是一个达摩,甚麽有许多门庭?性俊逸不羁。
十九游方,初至太平杯度庵,庵主迎待恭甚,卅︰「夜梦伽蓝神,告以云峯悦师(汾阳善昭──大愚守芝──云峯文悦)来,戒令肃候也。」杯度老宿,因以悦语示师,师过目成诵,人遂谓云峯後身。
既谒宣州明寂珵禅师,请益雪窦拈古颂古,珵不假一言,令自见自说,师辄洞达微旨,珵叹卅︰「杲必再来人也。」
过郢州大阳,见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坚首座,师周旋三公会下甚久,尽得曹洞宗旨。见其授受之际,必臂香以表不妄付。师念卅︰「禅有传授,岂佛祖自证自悟之法?」弃之。遍历诸方。(中略)
已而,参心印珣公,珣令至宝峯,依湛堂(文)准公,师始至,机辩纵横。一日湛堂问卅︰「你鼻孔今日因甚无半边?」对卅︰「宝峯门下。」堂卅︰「杜撰禅和。」(中略)
堂卅︰「我方丈里,与你说时,便有禅,才出方丈,便无了;惺惺思量时,便有禅,才睡着,便无了,若如此,如何适得生死?」对卅︰「正是某甲疑处。」
湛堂疾亟,师问卅︰「倘和尚不复起,某甲依谁可了此大事?」堂卅︰「有个勤巴子,我虽不识渠,然汝必可依之,可了汝事。」(中略)
及堂化後,师往荆南,谒张无尽,求塔铭,张问卅︰「公只恁麽着草鞵远来?」师卅︰「某数千里行乞来见相公。」(中略)
复谒灵源、草堂诸大老,咸被赏识。与(慧)洪觉范游,觉范尝见其十智同真颂云︰「兔角龟毛眼里栽,铁山当面势崔巍;东西南北无门人,旷劫无明当下灰。」
叹卅︰「作怪!我二十年做工夫,也只道得到这里。」
又过无尽,无尽与论百丈再参马祖因缘,无尽极赏之,促师见圜悟。
及悟住天宁,师往依之,自惟卅︰「当以九夏为期,其禅若不异诸方,妄以余为是,我则造无禅论去也。枉费精神,蹉跎岁月,不若弘一经一论,把本修行,庶他生後世,不失为佛法中人。」
既见悟,晨夕参请,悟举云门「东山水上行」语令参,师凡呈四十九转语,悟不肯。
悟一日陞座,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卅︰「东山水上行。」悟卅︰「天宁即不然,若有人问,但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举豁然。以白悟,悟察师虽得前後际断,动相不生,却坐净躶躶处。语师卅︰「也不易,你到这个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後再苏欺君不得。须知有这个道理。」师卅︰「某甲只据如今得处,已是快活,更不能理会得也。」
悟令居(朝士止息处的)择木堂,为不厘务侍者,日同士大夫闲话,入室日不下三四,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问之,师才开口,悟便卅︰「不是。」经半载,念念不忘於心。一日同诸客饭,师把箸在手,都忘下口。悟笑卅︰「这汉参黄杨木禅,却倒缩去。」师卅︰「这个道理,恰似狗看热油铛,欲舐舐不得,欲舍舍不得。」悟卅︰「你喻得极好,这个便是金刚圈栗棘蓬也。」(以上录自《指月录》卷三一,《卍续藏》一四三.六六九页下─六七三页上)
经半载,遂问悟卅︰「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这话,不知五祖道什麽?」悟笑而不答。师卅︰「和尚当时须对众问,如今说亦何妨?」悟不得已,谓卅︰「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卅︰『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卅︰『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卅︰「我会也。」悟遂举数因缘诘之,师酬对无滞,悟卅︰「始知吾不汝欺。」遂着《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令分座,室中握竹篦,以验学者,丛林浩然重归,名振京师。(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一九,《卍续藏》一三九.八四六页)
会女真之变,欲取禅师十数,师在选,获免趋吴虎丘,阅《华严》,至八地文,洞彻昔所请问湛堂,殃崛奉佛语,救产难因缘,初师以此请益湛堂。堂卅︰「正爬着我痒处,这话是金矢法,不会如金,会得如矢。」师卅︰「岂无方便?」堂卅︰「我有个方便,只是你剗地不会。」师卅︰「望和尚慈悲。」堂卅︰「殃崛云︰『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问世尊:未到佛座下,他家生下儿子时如何?』殃崛持『我自圣贤法来,未曾杀生』一语,未到他家,已生下儿子时如何?」师茫然。至是,读至菩萨登第七地,证无生法忍,云︰「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菩萨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中略)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皆不现前。此菩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盘心,尚不现起,况复起於世间之心。」师因豁然,打失布袋,湛堂所说方便,忽然现前。(中略)
师每入室,圜悟时来听其语,一日入室罢,上方丈,悟云︰「或有个禅和子,得似老僧,汝又如何支遣?」师云︰「何幸如之,正如东坡说︰作刽子手,一生得遇一个肥汉剐。」悟呵呵大笑云︰「你倒与我入室,拶得我上壁也。」
(以上录自《指月录》卷三一,《卍续藏》一四三.六七二─六七三页)
附录:七颠八倒理会不得
既能转身,即能转物;既能转物,方谓之了义人。既了其义,即了此心;既了此心,试於了处微细揣摩,元无可了,於无可了处,剔起便行。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有时将丈六金身却作一茎草。种种变化,成就一切法,毁坏一切法。七颠八倒,皆不出此无所了心。
正当恁麽时,不是如来禅、不是祖师禅、不是心性禅、不是默照禅、不是棒喝禅、不是寂灭禅、不是过头禅,不是教外别传底禅,不是五家宗派禅,不是妙喜(大慧)老汉杜撰底禅。既非如上所说底禅,毕竟是个什麽?到这里,莫道别人理会不得,妙喜老汉亦自理会不得。真如道人,请自看取。
(以上录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大正藏》四七.八九五页下)
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禅师 大慧门下选例四则
大慧门下选例四则
一、晦庵弥光
泉州教忠晦庵弥光禅师,闽之李氏子,儿时寡言笑,闻梵呗则喜。十五依幽岩文慧禅师圆顶,犹喜阅羣书,一日卅︰既剃发染衣,当期悟彻,岂醉於俗典邪?遂出岭,谒圜悟禅师於云居,次参黄檗祥、高庵悟,机语皆契,以淮楚盗起,归谒佛心。会大慧寓广,因往从之。
慧谓卅︰「汝在佛心处所得者,试举一二看。」师举佛心上堂,拈普化公案卅︰「佛心即不然,总不恁麽来时如何,劈脊便打,从教徧界分身。」慧卅︰「汝意如何?」师卅︰「某不肯他,後头下个注脚。」慧卅︰「此正是以病为法。」师毅然无信可意。慧卅︰「汝但揣摩看。」师竟以为不然。经旬,因记海印信禅师拈卅︰「雷声浩大,雨点全无。」始无滞。趋告慧,慧以举道者见琅邪,并玄沙未彻语诘之。师对已,慧笑卅︰「虽进得一步,只是不着所在,如人斫树,根下一刀,则命根断矣。汝向枝上斫,其能断命根乎。今诸方浩浩说禅者,见处总如此,何益於事。其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师愠而去。翌日,慧问︰「汝还疑否?」师卅︰「无可疑者。」慧卅︰「只如古人相见,未开口时,已知虚实,或闻其语,便识深浅,此理如何?」师悚然汗下,莫知听(疑为「所」)诣。
慧令参究「有句无句」。慧过云门庵,师侍行。
一日问卅︰「某到这里,不能得彻,病在甚处?」慧卅︰「汝病最癖,世医拱手。何也?别人死了活不得,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师疑情愈深。後入室,慧问︰「吃粥了也,洗阌哿艘玻?ト匆┘桑?澜?痪淅础!故ωΙU「裂破。」慧震威喝卅︰「汝又说禅也。」师即大悟。(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二○,《卍续藏》一三九.八八三─八八四页)
二、懒庵鼎需
福州西禅懒庵鼎需禅师,本郡林氏子,幼举进士有声,年二十五因读《遗教经》忽卅︰「几为儒冠误。」欲去家,母难之,以亲迎在期,师乃绝之卅︰「夭桃红杏,一时分付春风;翠竹黄华,此去永为道伴。」竟依保寿乐禅师为比丘。一锡湖湘,徧参名宿,法无异味,归里结庵於羗峯绝顶,不下山者三年。
时妙喜(大慧)庵於洋屿,师之友弥光,与师书云︰「庵主手段,与诸方别,可来少况如何?」师不答。光以计邀师饭,师往赴之。会妙喜为诸徒入室,师随喜焉。妙喜举︰「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卅︰「『即心是佛』,作麽生?」师下语,妙喜诟之卅︰「你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鸣鼓普说,评其平生珍重得力处,排为邪解。师泪交颐,不敢仰视。默计卅︰「我之所得,既为所排,西来不传之旨,岂止此耶?」遂归心弟子之列。
一日,喜问卅︰「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麽时如何?」师拟开口,喜拈竹篦,劈脊连打三下,师於此大悟,厉声卅︰「和尚已多了也。」喜又打一下,师礼拜,喜笑云︰「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遂以偈印︰
「顶门竪亚摩醯眼,肘後斜悬夺命符;
瞎却眼,卸却符,赵州东壁挂葫芦。」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二○,《卍续藏》一三九.八八六─八八七页)
三、开善道谦
建宁府开善道谦禅师,本郡人,初之京师,依圜悟,无所省发,後随妙喜,庵居泉南,及喜领径山,师亦侍行。未几,令师往长沙,通紫岩居士张公书。师自谓︰「我参禅二十年,无入头处,更作此行,决定荒废,意欲无行。」友人宗元者,叱卅︰「不可在路,便参禅不得也。去!吾与汝俱往。」师不得已而行,在路泣语元卅︰「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路途奔波,如何得相应去?」元告之卅︰「你但将诸方参得底,悟得底,圜悟、妙喜为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可替底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师卅︰「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元卅︰「着衣、吃饭、屙屎、放尿、驮个死屍路上行。」师於言下领旨,不觉手舞足蹈。元卅︰「你此回方可通书,宜前进,吾先归矣。」元即回径山,师半载方返,妙喜一见而喜,卅︰「建州子,你这回别也。」(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二○,《卍续藏》一三九.八八八─八八九页)
四、荐福悟本
饶州荐福悟本禅师,江州人也。自江西云门,参侍妙喜,至泉南小谿,於时英俊毕集,受印可者多矣。师私谓其弃己,且欲发去。妙喜知而语之卅︰「汝但专意参究,如有所得,不待开口,吾已识也。」既而,有闻师入室者,故谓师卅︰「本侍者,参禅许多年,逐日只道得个『不会』。」师诟之卅︰「这小鬼,你未生时,我已三度,霍山庙里退牙了,好教你知。」由是,益锐志,以「狗子无佛性」话,举「无」字而提斯。
一夕,将三鼓,倚殿柱,昏寐间,不觉「无」字出口吻,忽尔顿悟。後三日,妙喜归自郡城,师趋丈室,足才越阃,未及吐词,妙喜卅︰「本胡子,这回方是彻头也。」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二○,《卍续藏》一三九.八九二页)
第九篇 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禅师 高峯原妙
高峯原妙(西元一二三八─一二九五年)
克勤圜悟──虎丘绍隆──天童昙华──天童咸杰──卧龙祖先──径山师范──仰山祖钦──天目原妙
杭州西天目高峯原妙禅师,苏之吴江人,俗姓徐,母周氏梦癯僧乘舟投宿而娩。幼嗜趺坐,年十五,从嘉禾密印寺法住圆颅。二十二请益断桥,伦令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次谒雪岩(祖钦)於北磵,才问讯插香,岩即打出,後凡入门,岩便问︰「阿谁与汝拖个死屍来?」声未绝,岩亦打出。
一日,覩五祖演和尚真赞卅︰「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原来是这汉!」蓦然打破死屍之疑。时岩住南明,师往省,岩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屍到这里?」师便喝,岩拈棒,师把住卅︰「今日打某甲不得。」岩卅︰「为甚麽打不得?」师拂袖而出。岩赴天宁,师随侍焉。
一日,岩问︰「日间浩浩时作得主麽?」师卅︰「作得主。」卅︰「睡梦中作得主麽?」师卅︰「作得主。」卅︰「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麽处?」师无语。岩嘱卅︰「从今日去,也不要汝学佛学法,也不要汝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倦来打眠,才眠觉来,抖擞精神,我这一觉主人公毕竟在甚麽处安身立命?」师遂奋志,入龙须,越五[示*冀],因同宿友推枕落地作声,廓然大彻。
迁武康双髻,户屦弥满,应接弗暇。师宵遁,入西天目之狮子岩,营小室如舟,榜卅︰「死关。」断缘屏侍,有三关语示众卅︰
「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
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与不明?
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毘尼?」弗契即拒户不纳。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二一,《卍续藏》一三九.九四二页)
附录:语录摘要
(一)泥牛衔月
海底泥牛衔月走,檐前石虎抱儿眠;铁蛇钻入金刚眼,崑仑骑象鹭鸶牵。此四句内有一句,能杀能活,能纵能夺,若检点得出,许汝一生参学事毕。
(二)门外门里
门外有一人,用尽机谋入,入不得;门里有一人,做尽伎俩要出,出不得。出不得,入不得,且置。且道︰门外人与门里人相见时如何?愁人莫向愁人说,说向愁人愁杀人。
(以上二则录自《五灯严统》卷二一,《卍续藏》一三九.九四三页)
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禅师 铁牛持定
铁牛持定(西元一二四○─一三○三年)
克勤圜悟──虎丘绍隆──天童昙华──天童咸杰──卧龙祖先──径山师范──仰山祖钦──铁牛持定
衡州灵云铁牛持定禅师,磻溪王氏子,壮岁谒肯庵勤,剪发,闻别传之旨,情累释然。
寻依雪岩(祖钦),居槽厂,服杜多行。
雪岩示众卅︰「兄弟做工夫,若也七日夜,一念无间,眼不交睫,无个入处,斫取老僧头,做舀屎杓。」师默领旨,励精奋发,适染疾,自取触桶,就屏处危坐其上,单持正念,目不交睫者七日,至夜将半,忽觉山河大地,觌露堂堂,久之如闻击木声,惊醒,遍体汗流,其疾遂愈。旦举似岩,岩诘以公案,酬对无滞。
越五载,方为大僧。又六年,闻岩上堂,举「亡僧死了烧了,向什麽处去?」自代卅︰「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言下疑情荡尽,身如踊高丈许。众退,即诣方丈卅︰「适来和尚举扬般若,惊得法堂前石狮子笑舞不已。」岩卅︰「试道看。」师卅︰「劫外春回万物枯,山河大地一尘无;法身超出如何举,笑倒西天碧眼胡。」
岩敲桌子卅︰「山河大地一尘无,这个是什麽?」师作掀倒势。岩笑卅︰「一彩两赛。」
入室次,岩卅︰「亲切处道将一句来。」师卅︰「不道。」岩卅︰「为什麽不道?」师拈起香盒卅︰「这个得来不值半文钱。」岩卅︰「多口汉。」
巡堂次,师以楮被裹身而睡,岩召至方丈,厉声卅︰「我巡堂,汝打睡。若道得即放过,若道不得,赶汝下山」。师随答卅︰「铁牛无力懒耕田,带索和犂就雪眠;大地白银都盖覆,德山无处下金鞭。」
岩卅︰「好个铁牛也。」因以为号。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二一,《卍续藏》一三九.九四三─九四四页)
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明本的禅师 中峯明本
中峯明本(西元一二六三─一三二三年)
克勤圜悟──虎丘绍隆──天童昙华──天童咸杰──卧龙祖先──径山师范──仰山祖钦──天目原妙──天目明本
杭州天目中峯明本禅师,钱塘孙氏子,母梦无门开道者持灯笼至家,而生。神仪挺异,才离襁褓,便好结跏,歌梵呗。
初参高峯(原妙)於死关,高孤峻严冷,不假人辞色,一见师,驩然欲为祝发。
一日,诵《金刚经》至「荷担如来」处,恍然开解。明年遂薙染受具。未几,观流泉有省,即诣高求证。高打赶出。既而民间讹传,官选童男女,师问︰「忽有人来问和尚讨童男女时如何?」高卅︰「我但度竹篦子与他。」师言下洞然,彻法源底。高乃书真赞,付师卅︰「我相不思议,佛祖莫能视;独许不肖儿,窥得半边鼻。」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二一,《卍续藏》一三九.九四八页)
附录:语录摘要
(一)打成一片
若真个打成一片时,亦不知如银山铁壁;既知是银山铁壁,即不可谓之打成一片。如今莫问成一片不成一片,但将所参话头,只管粘头缀尾,念念参取,参到意识尽处,知解泯时,不觉不知,自然开悟。正当开悟时,迷与悟、得与失、是与非等,一齐超越,更不须问人求证据,自然稳贴贴地无许多事也。
(二)参「无」字
但将「赵州因甚道个无字」,猛利一提提起,日而参夜而究,行而疑坐而拶。正当如是看时,切不得作回光返照想,但参究不得处,正是放身舍命时。久久纯熟,忽尔开悟,曾不自知而回光返照毕矣。若更作回光返照会,依旧不曾悟在。
(三)参「无」字
「赵州因甚道个无字」,此八个字,是八字关,字字要着精彩看。你若依稀彷佛,半困半醒,似有似无,恁麽参去,驴年也不会发明。参禅全是一团精神,你若精神稍缓,便被昏散二魔,引入乱想狂妄窟中,作颠倒活计。
(四)参「无」字
参「无」字,只要向「无」字上起疑情,参道︰「赵州因甚道个无字」,十二时中,只与麽参,正当参时,不问有思量分别无思量分别,有思量无思量属忘想,如今只要你单单向所参话上起疑情,乃至总不要一切境缘上作分别想。
(五)大疑情
疑情无大小,但疑之重,是谓大疑,疑之轻,是谓小疑。何谓重?但说着个生死事大,便自顿在胸中,要放下也放不得,如大饥之人,要求食相似,自然放不过,虽欲不举,不自由而举之也。是谓重,故名大疑。此大疑之下,自然废寝忘食,身心一如。亦不知是大疑,自然疑之不休息也。(中略)当大疑之时,你胸中方有一念子知道是大疑,早是错了也。
(六)只参一则「无」字话
赵州道个「无」字,不是有无之无,(中略)只要向话上讨个分晓,初不作有无会,你今朝但辨一片真实信心教,及单单靠取个无字,蓦直如此参去,纵使无字上三十年参不透(中略),决不肯随人语转了求悟,你若随人语转了求得悟来,正是痴狂外边走,断断不了生死。
(以上六则录自《天目明本禅师杂录》卷中,《卍续藏》一二二.七六四页下─七七五页下)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