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马祖门下 大珠慧海
大珠慧海(西元?─?年)
曹溪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大珠慧海
唐越州大珠慧海禅师,建州人也,姓朱氏,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
初至江西参马祖,祖问卅︰「从何处来?」卅︰「越州大云寺来。」祖卅︰「来此拟须何事?」卅︰「来求佛法。」祖卅︰「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麽?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麽佛法!」师遂礼拜问卅︰「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卅︰「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於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
後以业师年老,遽归奉养。乃晦迹藏用,外示痴讷。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被法门师侄玄晏,窃出江外呈马祖,祖览讫,告众云︰「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
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来越上,寻访依附。师谓卅︰「禅客,我不会禅,并无一法可示於人,故不劳汝久立,且自歇去。」
时学侣渐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问随答,其辩无碍。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六页下)
附录:语录摘要
僧问︰「师说何法度人?」师卅︰「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卅︰「禅师家浑如此?」
师却问卅︰「大德说何法度人?」卅︰「讲《金刚般若经》。」师卅︰「讲几坐来?」卅︰「二十余坐。」师卅︰「此经阿谁说?」僧抗声卅︰「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卅︰「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
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卅︰「某甲到此却迷去。」师卅︰「从来未悟,说什麽却迷。」僧卅︰「请禅师为说。」师卅︰「大德讲经二十余坐,却未识如来。」其僧再礼拜,愿垂开示。师卅︰「如来者,诸法如义,何得忘却?」
卅︰「是,是诸法如义。」师卅︰「大德是亦未是?」卅︰「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卅︰「大德如否?」卅︰「如。」师卅︰「木石如否?」卅︰「如。」师卅︰「大德如同木石否?」卅︰「无二。」师卅︰「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
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盘?」师卅︰「不造生死业对。」卅︰「如何是生死业?」师卅︰「求大涅盘,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是生死业。」卅︰「云何得解脱?」师卅︰「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六页下─二四七页上)
(二)真如有变无变
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卅︰「有变易。」三藏卅︰「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卅︰「有。」师卅︰「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
三藏卅︰「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卅︰「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卅︰「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卅︰「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卅︰「故知南宗实不可测。」(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七页中)
(三)饥来吃饭困来眠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卅︰「用功?」卅︰「如何用功?」师卅︰「饥来吃饭,困来眠。」卅︰「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师卅︰「不同。」卅︰「何故不同?」师卅︰「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七页下)
第四篇马祖门下 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西元七二○─八一四年)
曹溪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
唐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早岁离尘,三学该练,属大寂阐化南康,乃倾心依附。与西堂智藏禅师,同号入室,时二大士为角立焉。(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九页中)
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羣野鸭飞过,祖卅︰「是什麽?」师卅︰「野鸭子。」祖卅︰「甚处去也?」师卅︰「飞过去也。」祖遂回头,将师鼻一搊,负痛失声。祖卅︰「又道飞过去也!」师於言下有省,却归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问卅︰「汝忆父母耶?」师卅︰「无。」卅︰「被人骂耶?」师卅︰「无。」卅︰「哭作什麽?」师卅︰「我鼻孔被大师搊得痛不彻。」同事卅︰「有甚因缘不契?」师卅︰「汝问取和尚去。」
同事问大师卅︰「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为某甲说。」大师卅︰「是伊会也,汝自问取他。」同事归寮卅︰「和尚道,汝会也,令我自问汝。」师乃呵呵大笑。同事卅︰「适来哭,如今为甚却笑?」师卅︰「适来哭,如今笑。」同事罔然。
次日,马祖陞堂,众才集,师出卷却席,祖便下座。师随至方丈。祖卅︰「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师卅︰「昨日被和尚搊得鼻头痛。」祖卅︰「汝昨日向甚处留心?」师卅︰「鼻头今日又不痛也。」祖卅︰「汝深明昨日事。」师作礼而退。
师再参侍立次,祖目视绳床角拂子。师卅︰「即此用,离此用。」祖卅︰「汝向後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取拂子竖起。祖卅︰「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於旧处。祖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
自此,雷音将震,檀信请於洪州新吴界,住大雄山。以居处岩峦峻极,故号百丈。既处之,未期月,参玄之宾,四方至麏,沩山(灵佑)黄檗(希运),当其首。(以上录自《百丈怀海语录》,《卍续藏》一一九.八一八页下─八一九页上)
以元和九年甲午岁(西元八一四年)正月十七日归寂,享年九十五矣。
(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一○,《大正藏》五○.七七一页上)
附录:语录摘要
(一)不循律制,别立禅居清规
海且卅︰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或卅︰《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卅︰吾於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於善焉。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
初自达摩传法,至六祖已来,得道眼者号长老,同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别院异耳。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施椸袈,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为其坐禅既久,略偃亚而已。
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长老居方丈,同维那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
其诸制度,与毘尼师,一倍相翻,天下丛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一○,《大正藏》五○.七七○页下─七七一页上)
置十务,谓之寮舍,每用首领一人,管多人营事,令各司其事(主饭者目为饭头,主菜者目为菜头,他皆仿此)。或有假号窃形,混于清众,并别致喧挠之事,即堂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摈令出院者,贵安清众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愕谰撸?仓鸫悠?哦?稣撸?境苋枰病O甏艘惶酰?朴兴囊姗U一,不污清众,生恭信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于外,护宗纲故。(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五一.二五一页上)
(二)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黄檗到师处,一旦辞云︰「欲礼拜马祖去。」师云︰「马祖已迁化也。」檗云︰「未审,马祖有何言句?」师遂举再参马祖,竖拂因缘言︰「佛法不是小事,老僧当时因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檗闻举,不觉吐舌。师云︰「子已後莫承嗣马祖去麽?」檗云︰「不然,今日因师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後丧我儿孙。」师卅︰「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於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以上录自《百丈怀海语录》,《卍续藏》一一九.八一九页上)
(三)并却咽喉唇吻道来
师上堂云︰「并却咽喉唇吻,速道将来。」沩山云︰「某甲不道,请和尚道。」师云︰「不辞与汝道,久後丧我儿孙。」
五峯云︰「和尚亦不须并却。」师云︰「无人处,斫额望汝。」
云岩云︰「某甲有道处,请和尚举。」师云︰「并却咽喉唇吻,速道将来。」云岩卅︰「师今有也。」师卅︰「丧我儿孙。」(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九页下)
(四)大乘顿悟法门
僧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门?」
师卅︰「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辩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俱歇。一切攀缘,贪瞋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
「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但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世间,福智拘系,即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总尽,不被系缚,处心自在,名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下略)(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五一.二五○页上)
(五)语录
问︰「如何得自由?」答︰「如今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过,更无滞碍。此人天堂地狱所不能摄也。」(下略)
一日,有僧哭入法堂来,师卅︰「作麽?」卅︰「父母俱丧,请师选日。」师卅︰「明日来,一时埋却。」
师谓众卅︰「我要一人传语西堂(智藏)阿谁去得?」五峯云︰「某甲去。」师云︰「作麽生传语?」五峯云︰「待见西堂即道。」师云︰「道什麽?」五峯云︰「却来说似和尚。」
问︰「如何是佛?」师云︰「汝是阿谁?」僧云︰「某甲。」师云︰「汝识某甲否?」僧云︰「分明个。」师乃举起拂子云︰「汝还见麽?」僧云︰「见。」师乃不语。
问︰「依经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如同魔说如何?」师云︰「固守动静,三世佛怨;此外别求,即同魔说。」
师谓众卅︰「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
众皆无对。
云岩问︰「和尚每日驱驱为阿谁?」师云︰「有一人要。」岩云︰「因甚麽不教伊自作。」师卅︰「他无家活。」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九页下─二五○页上)
第四篇马祖门下 南泉普愿
南泉普愿(西元七四八─八三四年)
曹溪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南泉普愿
唐池州南泉院普愿禅师,俗姓王,郑州新郑人也。
愿在孕,母不喜荤血。
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十岁),跪请於父母,乞出家,脱然有去羁鞅之色。乃投密县大隈山,大慧禅师受业。苦节笃励,胼胝皲瘃,不敢为身主,其师异之。
大历十二年(西元七七七年),愿春秋三十矣。诣嵩山会善寺暠律师受具,习相部旧章,究毘尼篇聚之学。後游讲肆,上《楞伽》顶,入《华严》海会,抉《中》《百》《门》观之关钥,领玄机於疏论之外,当其锋者,皆旗靡辙乱。
大寂门下,八百余人,每参听之後,寻绎师说,是非纷错。愿或自默而语,羣论皆弭。卅︰夫人不言,乃言尔耳。自後,含景匿耀,似不能言者,人以其无法说,或扣其关,亦坚拒不泄。时有密赜其机者,微露头角,乃知其非无法说,时未至矣。(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五页上)
後扣大寂(马祖)之室,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一日为僧行粥次,马大师问︰「桶里是什麽?」师云︰「这老汉,合取口,作怎麽语话!」自余同参之流,无敢徵诘。(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八,《大正藏》五一.二五七页中)
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三十八岁),拄锡池阳南泉山,堙谷刊木,以构禅宇,蓑笠饭牛,溷于牧童,斫山畲田,种食以饶。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
夫洪钟不为莛撞发声,声之者故有待矣。
太和年(西元八二七─八三五年)初,宣使陆公旦,前池阳太守,皆知其抗迹尘外,为四方法眼,与护军彭城刘公,同迎请下山,北面申礼。不经再岁,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数百人。
太和甲寅岁(西元八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东方明,告门人卅︰「星翳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言讫而谢。春秋八十七,僧腊五十八。
(以上录自《宋高僧传》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五页上─中)
附录:语录
一日,师示众云︰「道个如如,早是变也。今时师僧,须向异类中行。」
归宗云︰「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师云︰「孟八郎又怎麽去也。」
师有时云︰「文殊、普贤,昨夜三更,每人与二十棒赶出院也。」赵州云︰「和尚棒教谁吃?」师云︰「且道,王老师过在何处?」赵州礼拜而出。
师拟明日游庄舍,其夜土地神先报庄主,庄主乃预为备,师到问庄主︰「争知老僧来,排办如此?」庄主云︰「昨夜土地神报道,和尚今日来。」师云︰「王老师修行无力,被鬼神觑见。」有僧便问︰「和尚既是善知识,为什麽被鬼神觑见?」师云︰「土地前更下一分饭。」
师有时云︰「江西马祖说,即心即佛,王老师不怎麽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怎麽道还有过麽?」赵州礼拜而出。时有一僧随问赵州云︰「上座礼拜了便出,意作麽生?」赵州云︰「汝却问取和尚。」僧上问卅︰「适来谂上座意作麽生?」师云︰「他领却老僧意旨。」
师一日,捧闵咸茫?崎藓蜕芯拥谝蛔???Σ黄穑?ξ试譬U「长老什麽年中行道?」黄檗云︰「空王佛时。」师云︰「犹是王老师孙,在下去。」
师又别时问黄檗:「定慧等学,此理如何?」黄檗云︰「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师云︰「莫是长老见处麽?」黄檗云︰「不敢。」师云︰「浆水价且置,草鞋钱叫阿谁还?」
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卅︰「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猫。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卅︰「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师示众云︰「王老师要卖身,阿谁要买?」一僧出云︰「某甲买。」师云︰「他不作贵价,不作贱价,汝作麽生买?」僧无对。
师与归宗、麻谷,同去参礼南阳国师,师先於路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归宗便於圆相中坐,麻谷作女人拜。师云︰「怎麽,即不去也。」归宗云︰「是什麽心行?」师乃相唤回,不去礼国师。
僧辞问云︰「学人到诸方,有人问和尚近日作麽生,未审如何只对?」师云︰「但向道,近日解相扑。」僧云︰「作麽生?」师云︰「一拍双泯。」
师将顺世,第一座问︰「和尚百年後,向什麽处去?」师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僧云︰「某甲随和尚去,还得也无?」师云︰「汝若随我,即须衔取一茎草来。」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八,《大正藏》五一.二五七页中─二五九页中)
第四篇马祖门下 庞蕴居士
庞蕴居士(西元?─八○八年)
曹溪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庞蕴居士
襄州居士庞蕴,字道玄,衡州衡阳县人也。世本儒业,少悟尘劳,志求真谛。
唐贞元(西元七八五─八○四年)初,谒石头禅师,乃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麽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
一日石头问卅︰「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麽生?」士卅︰「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头卅︰「知子恁麽方始问子。」士乃呈偈卅︰「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头然之卅︰「子以缁耶素耶?」士卅︰「愿从所慕。」遂不剃染。
居士後之江西,参马祖大师。问卅︰「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麽人?」祖卅︰「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领悟玄旨。遂呈偈,有「心空及第」之句。乃留驻,参承二载。有偈卅︰「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圞头,共说无生话。」
一日又问祖卅︰「不昧本来人,请师高着眼。」祖直下觑,士卅︰「一等没弦琹,惟师弹得妙。」祖直上觑,士礼拜,祖归方丈。士随後卅︰「适来弄巧成拙。」
士一日又问祖卅︰「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此理如何?」祖卅︰「这里无水亦无舟,说什麽筋骨。」(中略)
居士一日在茅庐里坐,蓦忽云︰「难难难!十硕油麻树上摊。」庞婆云︰「易易易!如下眠床脚踏地。」灵照云︰「不难也不易!百草头上祖师意。」
元和(西元八○六─八一九年)中,居士北游襄汉,随处而居。有女灵照,常鬻竹漉篱以供朝夕。士有偈卅︰「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拘。
不是贤圣,了事凡夫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会得个中意,铁船水上浮。」(中略)
居士因卖漉篱,下桥吃扑,灵照见,亦去爷边倒。士卅︰「汝作什麽?」照卅︰「见爷倒地,某甲相扶。」
居士将入灭,谓灵照卅︰「视日早晚,及午以报。」照遽报︰「日已中,而有蚀也。」士出户观次,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士笑卅︰「我女锋捷矣。」于是更延七日。
州牧于*CB05185;问疾,士谓之卅︰「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言讫枕于公膝而化。遗命焚弃江。
(以上录自《庞居士语录》卷上,《卍续藏》一二○.五五─六一页)
附录:余有一大衣
余有一大衣,非是世间绢,众色染不着,晶晶如素练。裁时不用刀,缝时不用线,常持不离身,有人自不见。三千世界遮寒暑,无情有情悉覆遍;如能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思思低思思,自叹一双眉;向他胜地坐,万事总不知。六识若似眉,即得不思议;六识若嫌眉,论时没脑痴。伊若去却眉,即被世人欺;饶你六识喽罗汉,成乞索儿。
(以上录自《庞居士语录》卷下,《卍续藏》一二○.八○页)
第四篇马祖门下 马祖门下其余选例十二则
马祖门下其余选例十二则
一、抚州石巩慧藏禅师
本以弋猎为务,恶见沙门,因逐羣鹿,从马祖庵前过,祖乃逆之,藏问︰「和尚见鹿过否?」祖卅︰「汝是何人?」卅︰「猎者。」祖卅︰「汝解射否?」卅︰「解射。」祖卅︰「汝一箭射几个?」卅︰「一箭射一个。」祖卅︰「汝不解射。」卅︰「和尚解射否?」祖卅︰「解射。」卅︰「和尚一箭射几个?」祖卅︰「一箭射一羣。」卅︰「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羣?」祖卅︰「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卅︰「若教某甲自射,即无下手处。」祖卅︰「遮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藏当时毁弃弓箭,自以刀截发,投祖出家。
一日,在厨中作务次,祖问卅︰「作什麽?」卅︰「牧牛。」祖卅︰「作麽生牧?」卅︰「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祖卅︰「子真牧牛。」师便休。
师住後,常以弓箭接机。(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五一.二四八页中)
二、虔州西堂智藏禅师(西元七三五─八一四年)
姓廖氏,八岁从师,二十五具戒,往佛迹岩参礼大寂(马祖),与百丈怀海禅师同为入室。
一日,大寂遣师诣长安,奉书于忠国师,国师问卅︰「汝师说什麽法?」师从东过西而立,国师卅︰「只这个,更别有?」师却过东边立。国师卅︰「这个是马师底,仁者作麽生?」师卅︰「早个呈似和尚了。」
僧问马祖︰「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来意。」祖云︰「我今日无心情,汝去问取智藏。」其僧乃来问师,师云︰「汝何不问和尚?」僧云︰「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坐。」师以手摩头云︰「今日头疼,汝去问海师兄。」其僧又去问海,海云︰「我到这里却不会。」僧乃举似马祖,祖云︰「藏头白,海头黑。」(中略)
师住西堂,後有一俗士问︰「有天堂地狱否?」师卅︰「有。」卅︰「有佛法僧宝否?」师卅︰「有。」更有多问,尽答言有。卅︰「和尚恁麽道,莫错否?」师卅︰「汝曾见尊宿来耶?」卅︰「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师卅︰「径山向汝作麽生道?」卅︰「他道一切总无。」师卅︰「汝有妻否?」卅︰「有。」
师卅︰「径山和尚有妻否?」卅︰「无。」师卅︰「径山和尚道无即得。」(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二页上─中)
三、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
一日,随马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盘?」祖云︰「急。」师云︰「急个什麽?」祖云︰「看水。」
师与丹霞游山次,见水中鱼,以手指之。丹霞云︰「天然、天然(丹霞之名)。」师至来日,又问丹霞︰「昨日意作麽生?」丹霞乃放身作卧势。师云︰「苍天。」
有僧问云︰「十二分教,某甲不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乃起立,以杖绕身一转,翘一足云︰「会麽?」僧无对,师打之。
耽源问︰「十二面观音,是凡是圣?」师云︰「是圣。」耽源乃打师一掴。师云︰「知汝不到这个境界。」(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三页下─二五四页上)
四、杭州盐官镇国海昌院齐安禅师
海门郡人,姓李氏。後闻大寂行化於龚公山,乃振锡而造焉。师有奇相,大寂一见,深器异之,乃命入室,密示正法。
僧问︰「如何是本身卢舍那佛?」师云︰「与我将那个铜缾来。」僧即取净缾来。师云︰「却送本处安置。」其僧送缾本处了,却来再徵前语。「古佛也,过去久矣。」
有讲僧来参,师问云︰「坐主蕴何事业?」对云︰「讲《华严经》。」师云︰「有几种法界?」对云︰「广说则重重无尽,略说有四种法界。」师竖起拂子云︰「这个是第几种法界?」坐主沈吟,徐思其对。师云︰「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僧问大梅︰「如何是西来意?」大梅云︰「西来无意。」师闻乃云︰「一个棺材,两个死屍。」
师一日谓众卅︰「虚空为鼓,须弥为椎,甚麽人打得?」众无对。(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四页上。另可参阅《宋高僧传》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六页「齐安传」)
五、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
襄阳人也,姓郑氏。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即佛。」师即大悟。
大寂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麽,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麽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蒲华、柳絮,竹鍼、麻线。」(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四页下。另可参阅《宋高僧传》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六页「法常传」)
六、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
衢州信安人也,姓祝氏。初习毘尼,修止观,後参大寂,乃得心要。
僧问︰「如何是道?」师云︰「大好山。」僧云︰「学人问道,师何言好山?」师云︰「汝只识好山,何曾达道。」
问︰「狗子还有佛性否?」师云︰「有。」僧云︰「和尚还有否?」师云︰「我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独无?」师云︰「我非一切众生。」僧云︰「既非众生,是佛否?」师云︰「不是佛。」僧云︰「究竟是何物?」师云︰「亦不是物。」僧云︰「可见可思否?」师云︰「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云不可思议。」(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五页上。另可参阅《宋高僧传》卷一○,《大正藏》五一.七六八页「惟宽传」)
七、湖南东寺如会禅师
始兴曲江人也。初谒径山,後参大寂。自大寂去世,师常患门徒以「即心即佛」之谭,诵忆不已,且谓︰佛於何住而卅即心,心如画师而云即佛。遂示众卅︰「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剑去远矣,尔方刻舟。」
(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五页中。另可参阅《宋高僧传》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三页「如会传」)
八、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
僧问︰「如何是玄旨?」师云︰「无人能会。」僧云︰「向者如何?」师云︰「有向即乖。」僧云︰「不向者如何?」师云︰「谁求玄旨?」又云︰「去无汝用心处。」僧云︰「岂无方便,令学人得入?」师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僧云︰「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师敲鼎盖三下云︰「子还闻否?」僧云︰「闻。」师云︰「我何不闻?」僧无语。师以棒赶下。
师入园取菜次,师画圆相,围却一株,语众云︰「辄不得动着这个。」众不敢动。少顷,师复来,见菜犹在,便以棒赶众僧云︰「这一队汉,无一个有智慧底。」
师问新到僧︰「甚麽处来?」僧云︰「凤翔来。」师云︰「还将得那个来否?」僧云︰「将得来。」师云︰「在什麽处?」僧以手从顶擎捧呈之,师即举手作接势,抛向背後。僧无语。师云︰「这野狐儿。」
师剗草次,有讲僧来参,忽有一蛇过,师以锄断之,僧云︰「久响归宗,原来是个麤行沙门。」师云︰「坐主归茶堂内吃茶去。」
云岩来参,师作挽弓势,岩良久,作拔剑势。师卅︰「来太迟生。」
江州刺史李渤问师卅︰「教中所言须弥纳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妄谭否?」师卅︰「人传使君读万卷书籍,还是否?」李卅︰「然。」师卅︰「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着?」李俛首而已。(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七,《大正藏》五一.二五六页上─中)
九、五台山隐峯禅师
福建邵武人也,姓邓氏,幼若不慧,父母听其出家。
初游马祖之门,而未能覩奥。复来往石头,虽两番不捷。而後於马祖言下契会。
师在石头时,问云︰「如何得合道去?」石头云︰「我亦不合道。」师云︰「毕竟如何?」石头云︰「汝被这个得多少时耶?」
一日,石头和尚剗草次,师在左侧叉手而立,石头飞剗子,向师面前剗一株草,师云︰「和尚只剗得这个,不剗得那个。」石头提起剗子,师接得剗子,乃作剗势。石头云︰「汝只剗得那个,不解剗得这个。」师无对。
师一日,推土车次,马大师展脚在路上坐。师云︰「请师收足。」大师云︰「已展不收。」师云︰「已进不退。」乃推车碾过,大师脚损,归法堂,执斧子云︰「适来碾老僧脚底出来。」师便出,於大师前引颈。大师乃置斧。
师到南泉,覩众僧参次,南泉指净缾云︰「铜缾是境,缾中有水,不得动着境,与老僧将水来。」师便拈净缾,向南泉面前泻。南泉便休。
师後到沩山,於上座头,解放衣悖?砩轿攀κ宓剑?染咄?窍绿媚冢???矗?愕棺魉?疲?砩奖愎榉秸桑?δ朔⑷ァI偌溷砩轿适陶擤U「师叔在否?」对云︰「已去也。」沩山云︰「去时有甚麽言语?」对云︰「无言语。」沩山云︰「莫道无言语,其声如雷。」
唐元和(西元八○六─八一九年)中,荐登五台,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交锋未决胜负。师卅︰「吾当去解其患。」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事符预梦,斗心顿息。师既显神异,虑成惑众,遂入五台,於金刚窟前示灭。(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八,《大正藏》五一.二五九页中─下)
一○、古寺和尚
丹霞参师,经宿至明,旦煮粥熟,行者只盛一阌胧Γ?质⒁汇自吃,殊不顾丹霞。丹霞即自盛粥吃。行者云︰「五更侵早起,更有夜行人。」丹霞问师︰「何不教训行者,怎麽得无礼?」师云︰「净地上不要点污人家男女。」丹霞云︰「几不问过这老汉。」(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八,《大正藏》五一.二六二页上)
一一、洪州水老和尚
初问马祖︰「如何是西来的的意?」祖乃当胸蹋倒,师大悟。起来抚掌,呵呵大笑云︰「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便礼拜而退。
师住後,告众云︰「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有僧作一圆相,以手撮向师身上,师乃三拨,亦作一圆相,却指其僧,僧便礼拜。师打云︰「遮虚头汉。」(以上录自《景德传灯录》卷八,《大正藏》五一.二六二页下)
一二、潭州龙山和尚
洞山良价和尚行脚时,迷路到山,因参礼次。师问︰「此山无路,闍梨向甚麽处来?」洞山云︰「无路且置,和尚从何而入?」师云︰「我不曾云水。」洞山云︰「和尚住此山多少时耶?」师云︰「春秋不涉。」洞山云︰「此山先住,和尚先住?」师云︰「不知。」洞山云︰「为什麽不知?」师云︰「我不为人天来。」
洞山却问︰「如何是宾中主?」师云︰「长年不出户。」洞山云︰「如何是主中宾?」师云︰「青天覆白云。」洞山云︰「宾主相去几何?」师云︰「长江水上波。」洞山云︰「宾主相见有何言说?」师云︰「清风拂白月。」
洞山又问︰「和尚见个什麽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以上录自《景德灯传录》卷八,《大正藏》五一.二六三页上)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