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真相

哲理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题记:人们总是喜欢故事的结局,却往往逃避故事真相的实质。

人的一生中,最美的一段光鲜年华,被人们冠名为青春。它象春天那样秀拔,生机盎然,气象万千。事实上,青春是年华中最大的一笔巨债与惩罚,它总是与“情”纠缠不清,几乎大半时间被一个叫做“爱”的人浪费掉了。当你无意肆意支取时,她变本加利的折磨总会无期限地让你长久地遗憾和痛楚。

不得不说,青春中最为壮丽的一段风景名曰:爱情,什么是爱情?是灿若烟花,美若翩鸿,恒如永远?是月上柳梢人约黄昏,是梯横画阁斜月帘栊,是灯火阑珊的望断还是执手相看的徘徊?说起它似乎总是与缠绵悱恻,爱恨情仇,难舍难分有着必然的缠绕。其实整个过程归结起来不过是一朵花的鲜度,一个拥抱的温度,一个香吻的密度,一张床的高度。岂知多少“幽欢佳会,聚散难期”。这个世界你最爱的人永远是你自己。爱与被爱都只是当时“不同寻常”,雾里看花,花非花的感觉罢了。

某一天,情转淡,意渐凉,当初围在身边的好意一应暗然失色,你很想花有限的生命极力去寻找去支撑去延迟期限,却已是良辰美景虚设,人面桃花无处,物是人非有泪无言,余下一杯不堪寂寥的苦涩依旧如逝水东流。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存梦中。”

悠游于人间,不得不重视的两大命题:聚与散,生与死。这是任谁也挣脱不掉的终极宿命。从出生起,这对孪生姐妹就已注定成为我们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哪怕在它们的面前我们还未曾熟络与适应,却无法将之拒之千里之外。冥冥中他们主宰着生命的悲喜,有着:“呼之即来,挥之而去”的至高权力。

聚,是偶然,很多的时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温暖的意向。对于温暖,我们总想试图去碰,想要全身而入。一旦被它灌得酩酊大醉,头晕目眩时,却已是纷乱缠身。山一程,水一程终有一天你会赤身裸体站在它的面前任由它严刑拷打,至死还不肯承认是由于自己的贪心。

散是必然,说到散,不免让人有几份怀旧的伤感。“等闲离别易销魂”那十里长堤,烟柳画桥,春水涛涛,染湿着落花风雨的顾盼。心事涟漪,一场消黯几近催痛了所有的存在。

走着走着就散了,说着说着就没了,忆着忆着就失了,笑着哭着就完了。这些其实不都是散的无奈,最无奈的是你的心从此走远。

人走茶凉,散如缥缈鸿影,去留无痕。这也不是散的终结。散,不是长久的离开也不是永远的离去,它只是下一站聚的首发。有了散,我们才有更多更好的下一次。下一刻的重逢,下一时的回头,下一年的相守。

谈及生,总是叫人兴奋让人温暖。生给人无尽的希望和活力。它是一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壮之美。它是一种对死毫无惧怕毫无妥协的胆识和坚韧应对。

可是你可知从生开始的第一天起,活生生的生命便一步步向着死靠近。死是苍茫的远方,死是沉重的枷锁,死是绝望的悲伤,死是消失的无助。这一路我们总在奔跑总在抵抗。无法逃脱不能主宰,万劫不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每念及此句,总有一种彻骨的寒意与伤痛遍及全身。死于生,经常被健康而年少的生者所回避所忽视所省略。我们无法感知无法预料死的绝对袭击,亲朋好友的意外离开,生命瞬间消失的折磨总让我们魂不守舍,肝肠寸断,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去了一个最为悲伤的地方,而我们再也不能遇到,再也无法与其共处。

当个体的消逝与对生命的憧憬发生冲突时,我们陷入混沌之中,于是拼了命也想揭秘生存的最终意义与价值是什么?而最终参透的真相便是毫无意义的“空”字回响。

生命的来龙去脉行经了生活的全盘过程。如何生活,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

丰子恺把人生的过程归纳为三重境界即“三层楼”,第一层:物质生活,第二层:精神生活,第三层:灵魂生活。三种生活并非循序渐进,依次而递,平凡的人,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无关生命的质量与优劣,无关人格的崇高与层次级别。

这三层楼生活的点滴体验与经历便塑造和完美了生命的整个过程。过程的彩排无非是一场自导自演的美梦。想起时很美,触之时不及。梦是现实的倒影与陪衬,戏里戏外,个中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惟有最投入的演者最为清楚。

这世界没有任何一种生命能长盛不衰,纵人有擎天之力,功高盖世,富可敌国面对大自然的兴亡终无能为力。

看穿了,生与死不过是一段抛物线的距离,一种蛋白质的转换过程。多少英雄红粉泪,不过荒丘一处坟。

当人已到了相当的年岁,适应了自然,看惯了兴衰,融合了残缺,弹指一挥,生命至此收笔。死成为生命中最辉煌最寂寥的一种长久沉默。这种沉默是对宇宙最强烈最悲壮最简洁而又是最为深刻的无声告别。离开原本是人生的常态,聚与散,生与死都只是生命对自然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方式,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付出与回馈。

人,莫不如尘芥,无来无往,无颜无色,无迹无踪,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这正如顾城在《墓床》中所言:“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看淡聚散,看透生死,随缘,一切随心的启萌与消寂,人自然不会在“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的面前茫然无措。

花很香,树很绿,人到了另一个世界目之不及,死作为另一种沉寂状态的转换,最终,不得不随一处蛙鸣,伴一抔泥土,沉一处清香,就此进入下一个生命的转世轮回,安然入睡。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