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德清在戴云山上修行,日子过得还算顺心。此处除了有好景致,吃的亦很丰盛:春天有无尽的花草树叶;夏天有食之不尽的各色野果;秋天更是坚果成熟季节,随处可捡到板栗,他把这些东西储在洞内为冬季作准备……这山上有无数的野兽、鸟类,熟悉了,一些松鼠、兔子之类的小动物也不怕他,饥饿时还向他索要食物……最令他兴奋的是,在这里他还见到了那一群猴子……那只小白猴已经长大,每年秋天它都带领猴群来这里采摘果实。
不觉间三年过去,一日,山脚下传来呼叫,细听之下,竟是悟性叫他。
这些年来,德清在山上一心修行,悟性从未打扰他,今日叫他,必有事情。
德清下得山来,随悟性回寺,一路上都不说话。至寺里,原来是德悟来找他。
德清上前问询:“德悟师何时到得这里?”
德悟道:“昨天。”
“何事叫我下山?”
“不是我叫你下山,是师父叫你回寺。”
德清不再多问,当下别了悟性随德悟离开,心里忐忑不安,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回到古寺,德悟径直把他带至方丈室交给妙莲老和尚。
德清拜了和尚,那老和尚问到:“德师,这些年你在山中修行,可有收获?”
德清道:“惭愧,后学枉度三年光阴。”
老和尚道:“你父亲已告老还乡多时,不必再躲藏了。”
德清遂问到:“他何时回乡的?”
老和尚道:“不屑问。前几日你家里来人,称你父亲病危,要见你最后一面,你意下如何?”
德清道:“身为人子,生离死别,父亲病危本当去见,只是师父也清楚,家父也不是头一次病危,就是他这回是真亦是他自身种的因果……所以后学不愿回去。”
“老衲就知道你不会回家,自你出家,一直恒心苦行,却难有成效,你知道是为何吗?”
“后学不知,望师父开示。”
“但凡修慧还须修福,自即日起你可回山任职,为众服务,到时方才开悟。”老和尚随后从坐位傍拿出一个包袱道,“这是你家中给你留下的五百两银子,你收好了。”
德清不接,对老和尚道:“钱财乃身外物,后学在此修行带着这些东西反而不方便,师父若不嫌弃,可捐给寺院。”
“阿弥陀佛,善哉,近日朝庭正在上海与太平军开战,逃难的人不少,用以施舍的粥米早已告馨。”老和尚把银子仍交给德清,“寺里近日人手不足,尚缺一执事,钱还是由你交给寺里吧。”
德清于是领了执事差事,自此在寺里兢兢业业做事,不觉又过了三年。
同治三年岁末的一天,德清入市井购木炭供寺中老人取暖。忽闻敲锣打鼓之声,随后大队官兵走来,一路上还高呼囗号,路人见之也不避让,只在一傍观看热闹。德清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驻足听时,才知是洪秀全服毒死,太平天国灭亡,官兵正在庆贺呢。
德清松了一囗气,这说明战事从此停息,天下百姓可享太平了。
德清看了一阵热闹,因担心误了正事不敢久留,即去市面上买了木炭,又雇了两个挑夫帮他。
路过一条大街,忽听到有人在喊他:“古岩,古岩少爷——”
德清吃了一惊,这名字只有家人知道,听声音亦很熟透,心想必是家里派人找他来了。
德清正要躲避,不想横刺里冲出一汉子将他扯住。定睛看时,竟是李人杰!这李人杰怕惊扰他,急道:“少爷不用怕,我们不是来寻你的。”
“不是来寻我,何故远道来到这里?”
李人杰叹了囗气:“唉——说来话长……”
德清问到:“吃过饭么?”
李人杰摇头:“不曾。”
德清知道他有很多话要说,与脚夫说好了,便把李人杰和他的同伴引至就近的面馆要了六大碗素面。德清见二人各吃三碗还是有点不够,又各加了一碗。
李人杰吃饱了把嘴一抹说:“我已经不在你家做事了。”
“哦……我父亲还好吗?”
李人杰叹了囗气:“老爷要是还好,我就不会到这里来了。”
“你这话……?”
“老爷早在三年前就过世了……临终他一直喊叫少爷……”
德清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老爷死后,不久夫人在你两个太太怂恿下和你两个太太都出家了。”
“善哉,善哉,她们总算是醒悟了。”
“你父亲在世时治病化费不少,家境已大不如前……没办法,前年我就出来了……去年家乡大旱,收成不好,想起当初我跟着老爷时这边的生意好做,就跟我的堂弟一起来了。不想在这里遇上少爷,也算是一种缘分。”
“可不是吗?过去杰哥满世界找你,我也跟着找了不少地方,就是没碰上一次,如今不用找了就有这么巧。”
德清道:“这就是缘吧,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二位故人,生意好做吗?”
李人杰摇头苦笑:“你看我们这模样就该知道,说句不怕出丑的话,不是遇上少爷,这顿饭还不知道上哪去吃呢。少爷,以后怎么找你?”
“我在寺里,你们去过。”
李人杰叹一声气;“如果这里的生意不好做,干脆我也出家算了。”
“出家与否,一切随缘。”外面的脚夫在咳嗽了,德清明白他们在催促了,于是起身道,“恕不能久陪,二位若有事,可随时来寺里找我。”
德清别了二位和挑夫一起回寺,一路上想起家中变故自是不胜感叹。随之他又想到:这样反而更好,从此了无牵挂,可一心修行。
德清在寺院中不觉又过了一年,其间也未见李人杰来找,心想可能是生意好做,不用出家了。
一日,德清在寮房与师父叙事,回想出家多年,其中也颇能吃苦,却少有长进。向师父问修行心得,妙莲和尚道:“修行与俗人习艺一样,都是一分辛苦一分长进,无巧可取,昔日玄奘法师欲求经西竺,于十年前就先习方言,日行百里,复试绝粒。先由一日起以至若干日,以防沙漠荒碛、绝水草也。古德苦行,有如此者,况我等人也?德清师多年未有长进,必是心不专也。”
德清闻言,如醍糊灌顶,道:“我过去修炼,每思家人来扰,因此不能专心,如今家中已无牵挂,必有所成。”
同治六年丁卯,德清二十八岁,他向妙莲和尚辞去执事,尽散衣物,仅留一衲、一裤、一履、一蓑衣、一蒲团,选定后山岩洞作修炼之所。
却说德清在古山岩穴居住,此处不能与戴云山相比,能食之物匮乏,只有松毛、青草叶可食。山泉涧水倒是清洌,渴时随处可饮。不出二年,德清裤烂履破,身上仅余一衲蔽体,头上束金刚圈,须发长盈尺,双目炯然。偶尔有樵夫走至,见他出都以为遇上鬼魅,吓得夺路而逃。德清一心修习,全然不去理会。
德清继续观照及念佛,不受人怜,不食人间烟火,幕天席地,万物皆备于我,心中欢悦……他常在心下自言:古人有所谓以一钵轻万钟者,我今并一钵而无之,无碍自在,因之胸中坦然。
又过了二年,德清终于练就虎狼不侵、蛇虫不损之体,一日他自洞中走出,顿感体力如牛,耳目聪明,步履如飞,自谓四禅天人也……
同治八年,德清下山云游,乃随心所欲,随意所之,有山可住,有草可食,行行复行行。
一日,德清游至一山正值正午,太阳甚烈。远远见一寺庙,走得近时,一人迎面走来向他打招呼道:“来人可是鼓山德清师?”
德清道:“正是。敢问前辈是何人?”
来人道:“在下大田县梅岭村人田一俊。”
德清惊道:“你就是明朝名臣田一俊?字德万,号钟峰?”
田一俊道:“正是在下。”
德清惊奇之余,转念又想到:田乃是史上有名的清官,过世后成为仙体亦是常理。如此看来我德清也算是成道了,不然如何能够与仙家相遇?遂问到:“老先生今日如何也来到此处?”
田抚掌大笑,随后反问:“我问你——此处是大田县,我田一俊不在这里还能去哪里?”
德清羞惭:“嘿嘿……不知老先生今日为何来见后学?”
“此乃缘分。”
德清不解:“我乃湘人,且远隔数百年,你我有何缘分?”
“德清师别忘记了,你我能有今日,都是这戴云山的灵气使然,你如何就忘记了呢?哈哈……”
德清面红耳赤:“惭愧,德清能有今日确实是多亏了这一方山水——在这里,我前后整整待了六年……老先生不但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同时也是个名噪一时的诗家,德清不才,只记了几首,其中一首吟诵戴云山的诗尤为后学钦佩。”言罢即吟道——
天下无山高戴云,低吟犹恐九天闻。
炳霄此去不盈尺,尘世看来总绝群。
七邑扶舆钟地脉,千年苞孕阐人文。
丹梯认得登天路,月窟平林桂子芬。
田一俊道:“惭愧,这哪里是诗,应景之作而已,比起德清师吟诵戴云山的诗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德清道:“后学不曾写过吟诵戴云的诗。”
“你真没写过?”
“出家人不打诳语,后学真未写过。”
田一俊道:“你不承认没关系,好在老朽还记得,今日就吟出来,看是不是你的大作。”——
稍得清幽处,头头总自然。一个神仙洞,半池林间泉。
好鸟来青嶂,闲云挂碧巅。红尘飞不到,淡雅过神仙。
田一俊吟罢问到:“这诗是不是你的?”
德清听后大骇:“这诗确系后学在山洞修行时所作,但从未示人,不知老先生从何处得来?”
“不屑问,老夫来会德清师不为别事,只是向你提个醒,出家人虽在空门,但也不敢担保不结俗怨,我要说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些话同样也可用在出家人身上。”
这话更让德清听不明白,正盘问,不想一阵凉风吹来让他醒过来,方知是梦,发现自已仍在一株古树下打盹呢。
德清发一番感叹,于是继续前行,但刚才所做之梦仍历历在目。
田一俊他是知道的,在福建省也算是个有名的历史人物。他出生在书香世家,幼年时就伶俐好学,6岁能书写笔势遒劲的大字,12岁就能写八股文。15岁时被补为县学弟子员,22岁获乡试第一名,隆庆二年得会试会元,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田一俊一生恬淡寡欲,为官清廉。一次,他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奉命出使淮藩。藩王馈赠他金器、象牙等礼品,他一概不受并对送礼的人说:“藩王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些贵重的礼品你们一定要拿回去。”藩王不知田一俊本意,以为他是怕遭人议论,而不敢收,就叫手下人把礼品藏在土特产中再送过去。田一俊看是一些土特产,又盛情难辞,就勉强收下。过后发现土特产中藏有贵重礼品,坚决叫人将礼品连同土特产一起原封不动退还藩王。
隆庆四年,田一俊擢升为翰林院编修。他为人刚正,敢于直言时弊,先后向朝廷上疏《回天变正人心疏》、《用财疏》等奏章,针对当时各级官吏奢侈浪费的丑恶行为,提出九点意见:一慎取用,二省浮费,三汰冗员,四惩赃吏,五核边费,六止侈糜,七清异教,八议钱币,九端好尚。希望朝廷“量民置官,量官受事”;“公天下之心,议而行之,行一年必有一年之积,行十年必有十年之积”。他向朝廷上疏《大田盐法议》,获得朝廷恩准,解决了故里的吃盐难的问题。同时,田一俊以道德文章名世,他和广平的郭鹤峰、文江的廖盘峰的文章气节相砥砺,与田顼、田琯合称“梅岭三田”。
田一俊一生恬淡寡欲,卸任后,两袖清风地回到家乡。他所得薪俸除维持家中生活所需之外,其余都慷慨资助贫苦的乡亲,家中并无积蓄。至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后,田一俊得以召回,官复原职。传说,传旨官宦到他家宣旨时,他只能用粗茶淡饭招待他们。这些官宦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实在咽不下这粗茶淡饭,于是溜进厨房窥视一下,看有什么好吃的。只见灶中还烧着火,锅里也还冒着热气,心中暗喜:“锅里也许煮着好吃的吧!”可是,等田一俊夫人杨氏端上来一看,原来是一盆苦菜豆腐汤。他们不满地问杨氏还有什么菜。杨氏风趣地说:“家里只剩这盆‘清凉(廉)汤’啦。”
万历十九年,田一俊病逝于京城。田一俊为官清廉,“禔身严苦,家无赢赀。”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诏赠他为礼部尚书,谥文洁先生。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主动向朝廷告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
田一俊著有《钟台集》十二卷等传于世。这本书德清在未出家时就读了,想不到今日在此荒僻之地梦到他。
德清向路人打听,原来此处正是与德化相邻的大田县。
德清继续前行,天将向晚,正欲打个容身处,忽见不远处有一寺庙。德清欺身近前,发现乃是高峰寺,两边寺桩上书一联云——
赤松引禅寺,
岩影空人心。
德清心知,这楹联是田一俊所提,心想,此行必与田一俊有缘了。
入得寺内,一中年出家人出迎。德清细观觉其面熟,在自报家门后问到:“这位禅师,德清好像在哪里见到过你?”
那出家人道:“贫僧欣悟,不曾认得你。吃过了么?寺里尚有现成斋饭。”
“不吃斋,有树叶草根足矣,只求一安身处。”
“哦……住的地方有,我这就帮你安排。”
欣悟导前,德清在后,一路上有小沙弥见德清的模样,都远远躲着不敢近前。欣悟把德清引至寮房就离去,德清住下后内心莫明其妙感到不安。总觉得今晚会发生什么事情。果然,至半夜,似觉外面有异样动静……德清再无心参禅,打起精神细听,一小沙弥道:“师父,这到底是个什么怪物”
中年僧人悄声道;“是个专吃人的妖孽。”
“他有多高的道行?我们能打得过他吗?”
“不碍事,妖孽也有打瞌睡的时候,你们几个好好的把守,我入里去将他结果了,免得危害地方人。”
德清吃了一惊,方知已落入恶人之手,正思忖如何逃脱,但晚了,前门、后门、两个窗口都已封死………
欲知德清性命如何?下回有分解。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