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万善先资集

  释佛理难信之疑(五辨)

  问:您论述戒杀之道,动不动就引用佛经,那么佛理似乎可信了。但楚王英最先奉沙门①法,为何反而遇祸呢?

  答:楚王遇祸,正因为不奉法的原故。人既然归心佛门,就当敬顺佛语。佛对为子的教以孝,为臣的教以忠。煌煌圣训,遍载大藏。楚王既敬佛法,反谋不轨之事,就是佛门的罪人了,怎能获得佛的保佑呢?不合正道的言论,君子尚且不说,何况天中天,圣中圣的佛陀,反因私党而背叛自己的法吗?浅陋的人借以谤佛,恰恰可以看出他的见识短浅。

  注:①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问:楚王遇祸,已经听说了。但梁武帝奉佛,最后饿死台城,为什么呢?

  答:饿死台城是迂儒的说法。考证史籍,候景攻陷台城,见武帝在太极东宫,神色不变,侯景不敢仰视,退告王僧贵,说有天威难犯,不敢再见。后来武帝每有所求,多不如意,饮食也被侯景所裁减,王纶奉上鸡蛋数百枚,武帝口苦求蜜,不得,很生气地说:“荷荷!”①就去世了。帝说口苦,则非饥饿可知,帝要吃蜜,则非疗饥可知,饮食仅说裁节,则非全无可知。帝王之家,虽残羹余粒,也足以供数人之饱。哪能象灶间奴婢,一旦裁节就饿肚子呢?鸡蛋至数百枚,其他食物也必定于此相称。哪有数百枚鸡蛋在旁,可称为饿死呢?唉!天下古今须眉丈夫,自以为是的很多。但是,只此一段史文,却以道听途说代替自己的眼睛,不去看看原文,何况其他深经奥义的大藏呢?

  注:①怒恨声。《南史》梁武帝纪太清三年:“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

  问:后来的史论,都说武帝舍身,连带他的天下也一并舍,我认为不可取?

  答:古往今来,不管圣愚,从未有不舍身的人。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后人虽笑武帝舍身,不知自己的身体,也早已舍了。只如自己今日健在,就以武帝舍身为非,不知将来自己也必有一天舍身于六道。毁谤佛者,舍身于地狱道;毁谤法者,舍身于饿鬼道;毁谤僧者,舍身于旁生道。此时,恐怕要想舍身于同泰寺已经不可能了。

  按:旧鉴、僧史、金汤编等书,都记载大通元年,雄伟的同泰寺建成,帝入寺,舍身三日,群臣都布施财帛赎回。中大通元年,帝再入同泰寺,讲《涅槃经》题,并非再舍身。世传三次舍身,错了。又加“为奴”二字,又说群臣用金帛赎出,未免夸张过分,矫揉造作,蓄意诋毁。噫!孔子之世,作史的人已无直笔,怎能希望末世史官,不随俗为毁誉呢?

  问:梁武帝饿死的错谬,已经清楚。但诸佛菩萨,救苦寻声。武帝如此舍身奉佛,为何不救呢?

  答:舍在于心,不在于身。武帝身虽舍,但心未舍。若一心出世,则弃天下如敝屣①。为何还在垂暮之年,招纳侯景,企图夺取中原?如此看来,就知道三日舍身,未免求福之念,并非一心出世。尽管如此,可他写经造寺,种种功德,已不可磨灭。所以虽遇叛逆,还能以高寿辞世,不可以说非福力所致。春秋时,最恨孔子的,莫如盗跖(zhí,直)、桓魋(huán tuí环颓)。但他二人,一个寿终正寝,一个做了司马。敬信孔子的,莫若颜渊、冉伯牛、子路,但此三人,或短命、恶疾,或遇难、菹醢(zū hǎi租海)②,这又怎么说呢?定业难转,佛典中已经说得很详细。台城之变,无容致疑。

  志公禅师将要辞世,到内殿告别武帝。帝大惊,就问今后国运长短。禅师不答,只指着他的喉和颈暗示,实际就是指侯景。帝不悟,又问。师曰:“老僧塔坏,则陛下天下也坏。”禅师圆寂,帝在锺山建塔。工程已经完毕,帝忽然想到:“木塔怎能长久呢?”命令重建,改以石头,希望久远不坏。拆塔未完,候景的兵已经打进来了。(见《护法论》、《金汤编》及旧通鉴)命数所定,难以逃脱。

  注:①敝屣(bì xǐ必喜),破旧的鞋,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②古代刑罚,将人剁成肉酱。

  补充:佛说一切唯心造,怎么梁武帝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呢?佛法认为,人是有定命,这是由三世因果来决定的。一个人一生要致力于改造自己的命运,这是佛教的本质。但是,没有意志的人,往往都在跟着命运跑。特别是短期的大劫难,没有大雄之力,是难以改变的。志公禅师入灭之前,已经看到梁武帝的劫难就在眼前,势难改变,已成定局,所以能够肯定在塔坏之时,武帝的江山即坏。

  问:我们读书人既然既效法孔子,当以排斥异端为己任,您反而袒护,为什么呢?

  答:您并未知道什么叫做异端。异端的大方向是与圣人背道而驰的。例如,恻隐为仁之端,无恻隐就是异端了;羞恶为义之端,无羞恶就是异端了。圣心无意必固我①,有就是异端了。吾道一以贯之②,不一贯,就是异端了。宋孝宗曰:“佛家五戒就是儒家五常③。”仲尼之道,离我们很近啊!今人不加辨别,一听慈悲之说,出于佛氏,就一定要反对。而我儒之仁,就在此丧失了;一听盗淫之戒,出于佛氏,就一定要反对,而我儒之义,就在此消亡了;一听妄言之禁,出于佛氏,就一定要反对,而我儒之忠信,就在此而灭亡了。难道不是想要卫道反而害道吗?何况圣贤之道,大公无私,尧则允恭克让④,舜则舍己从人⑤,夏禹不矜不伐⑥,文王望道未见,何曾互相排挤?孟子屏除批驳杨墨⑦,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巴豆,良医偶然用它,不是天天必需之物。如果说孟子的功劳,全在屏除批驳杨墨,那么当年若无杨墨,孟子就没有功劳了,孟子也就不会流芳百世了。如此来看,孟氏薪火相传,孟氏家庙历代香火旺盛,永不衰落,不正是杨墨的福荫吗?宋儒比不上孟子,可他们愤愤之气,反而超过孟子。今人又比不上宋儒,今人愤愤之气,又超过宋儒。自今以后,不知还将怎样堕落下去?我为此而恐惧,不觉说到这里,了解我厌恶我,我又怎能计较呢!

  注:①《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没有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②《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曾参啊!我的的道有一根线贯串。”曾子说:“是!”孔子出来,别的学生就问曾子:“夫子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③仁义礼智信。

  ④《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查考往事,帝尧名叫放勋,他处理政务敬慎节俭,明察四方,善于治理天下,思虑通达,宽容温和,他确实对人恭敬,能够让贤,他的光辉普照四方,至于上下。)允:的确。恭:恭谨。克:能够。让:让贤。

  ⑤《尚书》大禹谟: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舜帝说:“是啊!如果真是这样,好的意见就不致被埋没,贤德的人也不会隐居在民间,万国都会太平。参考众人的意见,抛弃自己的错误部分,采纳别人的正确部分,不虐待鳏寡孤独没有依靠的人,不抛弃困苦贫穷的人,只有尧帝能够这样做。)舍己从人:抛弃自己的错误部分,采纳别人的正确部分。

  ⑥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舜帝说:“来吧,禹啊!洪水警告我们,你言行一致,完成了治水大业,这是你的贤能。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不自满、不浮夸,也是你的贤能。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能,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功。我认为你有大德,赞美你的大功,帝王相继的次序应在你身上,你终当登上大君之位。现在人心动荡不安,道心幽昧难明,只有精诚专一,实实在在地实行中正之道。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百姓所爱戴的不是君王吗?君王所畏惧的不是百姓吗?百姓没有君王,还拥戴什么人?君王没有百姓,就没有谁来保卫国家。君王同百姓的关系这密切,你要谨慎啊!谨慎行使你的职守,恭敬地施行你希望做的事,如果天下的百姓困苦贫穷,你的禄位就会永远终结,至于口能赞扬善良言行,也能引起起兵争,您很清楚,我就不再重复了。”)

  ⑦即杨朱和墨翟。战国时期杨墨两派学说都很盛行,《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