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三讲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叫方仲永,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所以方仲永从小不仅是书没有读过,他连书都没有看过,没有看到过。但是这个孩子的天资实在是惊人,为什么呢?村庄里毕竟还有那么几个非常底层的读书人,经常在那里诗云子曰的,在念书,方仲永打小就听在耳朵里。忽然到了四、五岁的时候,方仲永在家里突然哭了,大哭,那么父母当然就要去问他你干嘛哭啊,你要什么啊,你是要吃的呢,还是要喝的,他不,他要什么?他要笔墨纸砚,就是方仲永突然要笔墨纸砚,那父亲觉得很滑稽,你这孩子,家里从来没这东西,你要这干嘛?赶紧就从邻里的读书人那里借了一套笔墨纸砚,借回来以后就问方仲永,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打算拿它干嘛啊?方仲永说,我要写诗,那当时就把父亲给吓楞了,你还写诗你。谁知道方仲永拿起笔就写了四句诗,而且还给这个诗起了个名字很高雅。旁边的读书人一看,这是一首好诗啊,你四、五岁的孩子,从来不知道笔墨纸砚,从来没有见过书本的人,居然能够写这么好的一首诗。大家一致认为,方仲永是天才。

  那方仲永的父亲种了一辈子地,忽然有了这么一个儿子,有神童之名,当然很自豪,也很高兴。实际上有点什么呢,有点咱们北方话讲的“显摆”,就叫儿子,来,给叔叔做一首诗,给伯伯做一首诗,方仲永都是出口成章。慢慢地方仲永的名声传到了县城里,县城里好多富人,好多这种乡绅,就叫方仲永的爸爸把方仲永带来,来作诗给他们看,都很棒。这些人也是出于好意,就开始资助方仲永的父亲,你家出了一个神童,这是我们这一方乡土的荣耀,好好培养他,将来能够给我们这个地方争光。谁知道方仲永的父亲就认为方仲永既然是天才,那没什么必要再去进行培养了,天才,所以就忙不迭地就一直带着方仲永走街串巷,去展现自己的本领。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方仲永依然还能作诗,但是这个诗和同龄人比起来已经没什么差距了。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方仲永还是能够写诗,但是他的诗歌已经远远不如同龄人。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后天的进一步培育和教育,否则天才只能被磨灭,只能被浪费。

  我想这两个故事都很好地说明了《三字经》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三字经》就告诉我们,你应该怎么开始着手学习。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你应该特别注意哪些东西。

  画外音:古时候孩子的启蒙教育都是从哪三个方面着手的,而这些传统的教育内容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有保留的必要?

  《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亲师友,亲近良师益友;习礼仪,学习应对,学习礼貌,懂规矩。《三字经》告诉我们,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来开始一个孩子的学习。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在春秋的时候,郑国有一个乐师叫师文,他听说鲁国出了一个了不起的音乐大师叫师襄,于是师文就远远地跑到鲁国去拜师襄为师。谁知道这个师襄眼界很高,轻易不召弟子,一再地回绝。这师文,当然一再地坚持,希望拜他为师,终于感动了师襄,收他为徒。但是过去了两三年,这师襄突然发现很怪,为什么很怪呢?这师文很勤奋,经常在那弹奏,在练琴,那照说这没什么不好,刻苦练琴。但是师襄发现,这师文从来都不弹奏成曲子的东西,就都是弹几个乐章,弹几个片段,从来不演奏整篇的乐曲。师襄看着这个跟自己很亲近的弟子,就觉得很纳闷啊,你跟我那么亲近,你学了两三年,你居然连完整的曲子都不会弹,看样子你是没什么天分啊。得了,您回去吧,就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师襄就把这个跟师文说了,师文怎么回答?师文说,老师,我并不是不会弹完整的曲子,而是我知道,如果我一旦能够演奏完整的曲子的话,老师您就会认为我满师了,您就要让我走了,我就不会再有机会亲近老师了,所以我故意不弹。师襄一听,你这学生还有这么回事,你弹一个来听听。哪知道师文马上就演奏了一曲,非常完整,师襄终于认识到这是什么样一位学生。师襄破格的同意师文先慢点出师,你愿意跟着我还是跟着我,师文就接着亲近他的老师,接着细细地琢磨老师的技巧,师徒两个后来成了齐名的一代音乐大师。这是一个亲近老师的故事。

  那么亲师友,怎么去结交朋友?在你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除了有良师以外,你怎么去结交朋友?怎么能够找到益友?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我们知道古人是极其重视,极其强调朋友的重要性。儒家的学说一向认为朋友叫什么,什么是朋友?朋友是建立在一种共同的理想基础上,共同的道德追求的基础上,共同的人格基础上的一种友好关系。这种友好关系是超越血缘的。

  中国古代有太多太多关于交友的故事,最有名的桃园三结义,最有名。我在这里也给大家讲一个交友的故事,不像桃园三结义那么有名,但是好多人可能也听说过,这就是我们有一个成语的来源,就是一个典故,叫什么?割席断交。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好兄弟,两小无猜,一起长大的:管宁,华,一个姓管,一个姓华歆。两个人非常要好,要好到什么地步呢?坐在一张席子上一起读书,天天如此。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就等于咱们今天同坐一条板凳了。因为古人没有床,也没有今天这样的椅子,汉朝的时候都席地而坐,非常要好的小哥们儿。

  有一天,两个人都在埋头读书,突然听到外面声音很响,很热闹。管宁依然读书,不受所扰,充耳不闻。而这华歆一下跳起来,跑到门外面看热闹。回来告诉管宁,兄弟,外面太好看了,太热闹了,新官来了,我们这个地方来了一个新的官,正好在游街,你不去看看吗?管宁拨出随时携带的刀子,一下子把他们共同坐的那张席子划开,割席,也就是说我从今不跟你坐一块儿了,这就是在古代就是意味着断交。

  管宁就跟华歆说,我们两个不是一类人,你太好那些浮名虚节,外边有一个新的官来,到我们这边来就任,鼓吹热闹,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啊?咱们现在应该一心读书,所以我看啊,咱们断交。临分别的时候,管宁再一次跟华歆讲了这个道理,华歆也听不进去。后来的结果华歆是被杀的,因为他趋炎附势。而管宁后来流落到了辽东,但是到了辽东以后,管宁就用仁义道德教化当地的百姓,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在历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名声。这就是割席断交的故事,也就是说古人把选择朋友看得是多么严肃,看得是多么重要。

  画外音:除了尊师择友,我们的古人还非常重视礼仪,把这三项内容看成是儿童必备的启蒙教育。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一样重视礼仪,提倡讲文明,懂礼貌,所以中国民族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那么这种传承了千年之久的“礼”,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亲师友,那么还有一个习礼仪。《三字经》告诉我们,孩子从学习的一开始就应该学习礼仪。人应该怎样来体现自己对礼仪的感悟呢?《礼记》的第一句,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部非常著名的典籍就叫《礼记》。第一句是什么?勿不敬,俨若思。你千万不用不敬,就你做什么事情,见什么人,都应该心怀敬意,应该尊重对方,应该有敬畏之心,勿不敬,不要不敬。俨如思,你要非常端正颜色,不要轻佻。像什么样子呢?经常像有些事情在想。所以我们古代的小孩,好多像小大人。这当然我们今天可以去讨论,是不是把孩子的童趣都给消磨掉了,孩子都非常恭谨,俨若思,非常俨然,像老有事情在想,(总是)心里有放不下的事叫勿不敬俨若思。古人也再三提出,千万不要把礼仪庸俗化,这也是今天的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一点。

  我们今天非常讲究礼尚往来,但是是不是就掌握了中国传统礼仪的真谛呢?未必。孔子就讲过,在《论语。阳货》篇里面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孔子的话,礼啊礼啊,难道就是讲的玉帛吗?玉,古人非常珍贵的礼物,是玉币,送人的时候要有块玉币,用玉作为礼品送人。帛就是很好的丝织品,古人是作为贵重礼物来送的。所以孔子就哀叹,发现当时好多人,已经把礼仪给庸俗化了,把礼仪等同于礼物。孔子看不惯了,孔子就发出这样的浩叹,也是一种告诫。礼云 礼云,玉帛云乎哉。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要讲礼仪,要真正把握中国传统礼仪的精神实质。

  接下来《三字经》讲的就是教学的内容与次第,孩子应该怎么样一步一步接受教育,应该按照怎样的轻重程序来学习知识,这就是我们在下一讲要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画外音:在这段三字经中,讲述了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母,这就是黄香温席的故事。孔融四岁时,就知道礼让兄长,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像这样的故事,之所以传诵千百年,也正是因为它所提倡的孝道和悌道。那么为什么在三字经这样的启蒙教材中,首先要教给孩子们孝悌?这种 首孝弟次见闻的传统教育方式,在今天的社会还能否适用?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应该侧重哪方面能力的培养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四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