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地左券—十大碍行
十大碍行
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使我如来于三大阿僧祇劫,舍无数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肉手足,戒忍精进,承事知识,不惜身命,修行道品所得法门。因兹障碍,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灭,可不痛伤。我今既为释迦之子,不以力争。坐令法界群有,永失慧目,甚于割切身肉也。是故我今依经,创立十种大碍之行,名十不求行人虽不故愿于碍,但于此间,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碍现前之时,俾我身心先居碍中,而众魔诸恶障碍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种大碍之行,今当说,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此十种大碍之行,摄一切诸碍,惟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有得闻此十句义,于诸碍中,一一皆能照察觉悟,省身体道,持之不失,则能入诸魔界,不为群魔退转其心,循诸色声,不为色声惑乱其志,乃至憎爱利名之境,人我得失之场。我心先居碍中,彼碍岂能为碍。碍若无碍,则于道行尚可直进,何况得于自然无碍之境,道岂不可进哉。譬如高崖之木,虽久早如焚,尚不改其秀色,何况雨泽滂霈,而又加于三春之令,岂不敷荣茂实者乎,又如根缺之人,运用虽艰,而于求食之计,有不胜之巧。若以求得之计,移之于求道,岂在碍不能行道乎。当知此碍,即是一切众生大善知识,亦是一切众生良佑福田,可以了死脱生,可以超凡入圣,于诸世间所有美味上服,金刚珠玉,一切众宝所不能及。是故若非以碍为通,则于非碍。反成为碍。何以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世无难,则骄奢必起。心无障,则所学躐等。行无魔,则誓愿不坚。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德望报,则意有所图。利沾分,则痴心必动。抑申明,则人我未忘。以是义故,则知十无碍道,能生是过,及成如是一切不吉祥事,为障道因缘。何以故,贪欲生,必破戒退道。骄奢起,必欺厌一切。学躐等,必未得谓得。愿不坚,必未证谓证。志轻慢,必称我有能。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意有图,必华名欲扬。痴心动,必恶利毁已。存人我,必怨恨滋生。是十种过,从凡妄生。皆名邪见。展转生起无量恶法,遍虚空界,必令众生,堕于地狱。岂可于此,不生敬慎。若能体兹碍境,识病因缘,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了难境界,体难本妄,难亦奚伤。解障无根,即障自寂,障不为碍。达魔妄有,究魔无根,魔何能娆。量事从心。成事随业,事不由能。察情有因,于情难强,情乃依缘。悟人处世,观人妄为,人但酬报。明德无性,照德非常,德亦非实。世利本空,欲利生恼,利莫妄求,受抑能忍,忍抑为谦,抑何伤我。是故大圣化人,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解脱。以障碍为逍遥。以群魔为法侣。以事难为安乐。以弊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施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受抑为行门。如是则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境。故得之与失,自不能知。人奚于中,强生取舍。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
◎三昧宝王
十大碍行
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虽名一行,亦当以彼一切世出世间无量法门诸功德行以为助道,则往生行疾,是故一切诸行,悉为净土而修,无别歧路,名一行耳。譬如众流入海,同得海名,万善同归,得名一行。以是义故,则一切念处正勤根力觉道,四弘六度,皆净土行,乃至弹指之善,及散心念佛,或一称名,或举一手,一礼一赞,或一瞻仰,乃至或奉一香一水,一华一灯,一供养具。或一念修习,至于十念,或发一施一戒一忍,禅定智慧,一切善根,回向极乐愿力持故,虽有迟疾,皆得往生,如经所说喻,昔有人以小滴水寄于大海,愿不坏不失,不异不竭,虽经多劫,要还原水,其人经多劫已,如寄所取,果得原水,不坏不竭,此亦如是。以小善根,回向极乐,如寄滴水,虽经异生,善根不失,亦不坏竭,生彼无疑。是以大乘小乘,有漏无漏,散心定善,事想观慧,皆名一行,悉得往生。惟除外道种性。故云,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又经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良可深信,其有因心未起,善行未立,身心未屈,先期感应者,不可与其同语也。是故释迦圣主一代至谈,有无量三昧,无量解脱,无量行愿,总持相应无量法门,唯念佛一门,圆摄无外,悉皆具足,如彼大海,吞纳众流,性无增减、如如意珠,置高幢上,能满一切众生愿求,体无亏损,此三昧宝王,能摄能具,亦复如是。
◎往生瑞应
十大碍行
行人因佛捍魔,非止此身安乐,又得三昧成就,天人护助,临终正念往生。其往生之际。瑞应非一,或天乐盈空,或异香满室,或光明照体,或宝座现前,或弥陀垂臂亲自来迎,或菩萨执台授手而接,乃至预知时至,正念不谬,诸障忽空,自能沐浴加跌,会众说法,叉手告别,或更勉人进道,书偈掷笔,合掌而逝,或临终之后,举体如生,齿骨数珠,烧之不坏,光焰异常,五色鲜明,祥物于空,盘旋不散,烟所至处,舍利流珠,触物而生,此耳目之所常有者也。
◎必生净土
十大碍行
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以上每句是一法行,古人各有法训一章,兹不能述,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诵大乘经,解第一义,亲近善友,请问先觉,不执己见,不引己长,志存忍辱,行当依经,听闻正法,不毁僧尼,息世杂善,不贪名利,远离邪恶,处事必忠,将过归已,深诫绮语,一心不乱,视人如佛,捐弃伎能,唯求往生,身必清净,如是等无量善行,悉宜修习,能助正道,更能割世染心,于憎爱二境,无诸留难。凝心如一,必生净土。
◎称佛一声灭八十亿生死重罪之义何在
十大碍行
至哉问也,彼世间未悟之人,因子所问,于此三昧必不退转,直生净土矣。今世行人,皆谓此说是方便劝进之语,岂知是佛真实之说,必不我欺也。子岂不闻汝于无量劫前,与世尊释迦牟尼,同为凡夫之义否,而我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尔所尘点劫数,此尘点劫,妙经委明,然我亦于尔所劫中,在凡夫地,漂零六道,造诸结业,不可限量,同佛至今,久远无异,如此尘劫,安可称量,假使有人,于一生内,不说余善,但称佛名,尽寿声声不绝,随其所称之名,一一皆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尽一生以及他生称佛,灭罪劫数虽多。若比如是极大久远尘点之劫,正如指上土,欲比大地土耳。岂可谓称佛名能灭多劫罪故,更无余劫之业,障我生净土耶,而不知未灭之罪,劫数长久,无始无际,与佛同寿,实过如是八十亿等数量劫外。又如炬火虽热,欲消大地之雪,岂易融泮。故虽念佛灭罪,未得生者,其义如是,况人长劫造业心坚,念佛片时心弱,退易进难。又况与佛同为凡夫之前,劫数转倍,乃至烦恼无始,发心在近,罪岂易灭,可不思之。今谓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及临命终时,一心不乱,称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至极恶逆人,临终狱火相现,能称十念,悉生净土者,盖仗我称佛名号,灭罪威神一隙之功,承佛速疾救护。大愿之力譬如壮士正战堕围,临危仓卒之际,得一勇夫,与之强弓锐刃,良马善策,即便猛发其志,踊身马上,奋扬威武,努力挥挽,突围而出,战胜获功,偃寇施恩。归奉其主,永享丰乐,此亦如是。彼佛接引生极乐国,其义若此,故云称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非谓如今念佛人,今日三,明朝四,且犹且豫。或见目前些儿声色境界,便被牵拽将去,全无把捉,与不曾念者一般,欲因一称之中,真实灭多劫罪,使便不为障,即生净土,其可得乎。然如此念者,声声非不灭如是劫数罪,但因初心缓故,报生亦缓,止可作他世生缘耳。或能称念不息,虽成聚露成流之功,岂得与前说较优劣速疾哉。若人精进,能如前说,生犹反掌,如箭取的,决无不中。故知散心念者,及虽志诚未离妄想者,或被如是劫外之罪所障,但报在他生,不能即应其功,若励声竭志勇猛念者,既灭尔所劫罪,由勇疾力,余劫之罪,不为障碍便得十念成就,往生净土。此义了然可见,决定无疑,岂可因悠悠念佛之人,依旧业识茫茫,死时如落汤螃蟹,而疑佛为妄语,但是劝进之说哉。故知佛力广大,遍覆一切时处,能摄我小善,入佛大愿,使同一味。拔诸众生置安乐地,使一切劫罪皆得消灭,何止灭八十亿劫之罪耶。如是称佛功德,实难可测,大乘圆顿横超直截之旨,于斯可见。
又称佛属口,惟论其功。念佛在心,乃彰其德。论功则在我不倦。彰德乃见佛现前。二义不同,优劣可见。口称尚尔,况心念乎。
◎一真法界
净土生无生论
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
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
◎三身四土,由心变造
净土生无生论
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称能。天台家言,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谓也。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既曰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一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楞严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若然,则娑婆极乐,此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心具而造,岂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何能包许远佛土
净土生无生论
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无边,心亦无际性如大海,心如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才举心念,即便圆成
净土生无生论
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性量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净土生无生论
十万亿佛土不远,而弹指顷不近。以心法无形,贯满十方,无远近故。娑婆众生,耳根最利,非五根所能及。试于耳根中观之,如危楼百尺,洪钟在□,遥杵一击,声闻百里,声既不来,耳亦不往。声闻同时,历历现前。讵非唯心之明验乎。非唯土是唯心。而土中之佛,亦唯心现,故无量寿经云,佛告阿难,汝起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阿难禀教,正面西向,五体投地,即见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威德巍巍,如须弥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夫礼拜之顷,举念即见阿弥陀佛,放光普照者,是亦唯心之明征也。又解脱长者,示善财唯心念佛法门云。我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云,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如影,如幻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夫由自心者,一法界心也。既云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如梦等,则若佛若心,皆从一法界真心现起,当体寂灭,故无来往也。清凉国师云,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况无境非心,无心非佛,加以志一不挠,精诣造微。佛应克诚,于何不见。问,即佛之心,为如梦心,为法界心,答,达得心佛是梦,则当处寂灭,即法界心,非有二也。
◎真如本体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净土生无生论
西方依正庄严,皆性功德者。起信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法身。虽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昧,唯一真如云云。由此观之。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功德庄严,如弥陀经中,珠网丽天,琼林矗地,池流八德,莲吐四光,天乐韵于六时,祴华散于亿刹,化禽演道品,风树传法音,如是等无量功德,皆是极乐国土依报庄严也。又如相好八万,举光明以遍收,功德喻沙,言寿命以统括。成佛十劫,简过未以释疑。声闻皆发大心,菩萨多居补处。生者咸归于定聚,趣途即预于阿鞞。如是等无量功德,皆是寿尊一佛二菩萨,及海会眷属等正报庄严也。如上依正二报无量功德,原非他物,乃是真如体上本有之性功德。
◎诸佛各有愿力,摄受众生,何以不念十方诸佛,而偏念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佛佛同体)
净土生无生论
以诸佛如来同一法身。念阿弥陀佛,即是念十方诸佛。故一称弥陀万德洪名,而十方诸佛一时齐现。何以故,同一法界身故。故华严经云,一切如来一法身,真如平等无分别。又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加无畏亦然。以此观之,若称阿弥陀佛,而诸佛不现前,则阿弥陀佛非法界身,以有身外诸佛故。阿弥陀佛既是法界身,则诸佛何以不现前。以是知行人至心称念阿弥陀佛,而诸佛现,复何疑乎。
◎心佛同一体
净土生无生论
我现前感佛之心,是法身真我。而所感之佛,即我法身。即感即应,无前后也。何以故,以心佛同体,感应一时。感是我心之感,应是我心之应也,是以阿弥陀佛居法身地,与法界众生心心相照,吻然契合,无二无别。行人能以信行愿感之,当处现前,不爽毫发也。唐解脱和尚,五台县人,姓邢氏,七岁出家,初从慧超禅师,超器之。后于五台专诵华严,依经作观,求见文殊,文殊现身诲云,汝不须礼觐于我,应自悔责,必当大悟。因反求,乃大悟。感诸佛现身,说偈曰,诸佛寂灭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解脱问,寂灭之法,若为可说,得教人耶,诸佛即隐。复有声告曰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究真实法,一切无所见。以此观之,诸佛与文殊解脱,同一法性,解脱以真诚心,求见文殊,而文殊现。感诸佛,而诸佛应,念佛行人求见阿弥陀佛,亦复如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感应道交,炳然齐现也。
◎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
净土生无生论
天台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是因中有果也。华开见佛,悟无生忍,繁兴万行,尘刹利生,是果中有因也。世间草木之华,或先华后果,或先果后华,唯莲华,华果同时。华中有莲,是因中有果也。莲中有蔤,是果中有因也。因果互具,三际一时。故华严经,一切处文殊师利说偈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法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故净业行人,当拳拳致意于末后临终一念,蓦直而去,永无后念,如此成就,始是生净土之明验也。智度论云,临终少时,能胜终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如火如毒。唯恐其障缘现前,此一念不成就耳。故行愿品,普贤菩萨教行人预发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又净名经,文殊菩萨问维摩诘云,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夫菩萨于生死畏中,尚须依如来功德。况博地凡夫,而欲自恃天真,作增上慢人,非自赚乎。然如来功德无量,略具于观无量寿佛经。净业行人,但能随念其名字,及相好光明寿量等,少分功德,倘不能久持,但一念顷专心瞻仰,而五畏一时可息,不特生死畏也。故华严云,若念如来少功德,乃至一念心专仰。诸恶道怖悉永除,智眼于此能深悟,如子依母则得大安乐也。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圣药)
净土法语
夫修行法门,乃如来对病之良药也。药随病广,数逾恒沙,求其至捷径,最简要者,莫胜于念佛求生净土法门。可谓速出生死之玄关,疾成觉道之秘诀也。盖凡修行,求出离生死,须仗三种力,一自力,二他力,三本有功德之力。若惟务自修,悟明心地,裂无明网,出爱欲河,成佛作祖,谓之自力。是为没量好汉,真大丈夫。如佛在世,及正法中诸大菩萨声闻缘觉,及诸大祖师,是其人也。若像末之世,去古既远,根器谫劣。有虽修而不悟,悟而不精,内照似脱,对境仍迷,纵使不迷,犹然坯器。菩萨有隔阴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随流。此自力之无功,出尘之不效,一错百错,实可寒心。是以诸佛菩萨,曲垂方便,又有仗他之法门兴焉。此之法门,经论发明,其品亦伙,求其苦口叮咛,极言称叹。列祖弘通,人心崇奉。惟极乐世界念佛一门为究竟。可谓言言阐唯心净土之心宗,句句演本性弥陀之妙法。悟此者,达生心与佛心平等,心土与佛土无差。修此者,获妙观与妙境相符,自力与他力兼济,况本有功德之力,无始性具者,因此以全彰。旷劫积累者,藉之而顿发。故得娑婆报满,净土现前,莲华化生,不迷生阴,一入永入,更不退转。故曰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数甚多。比夫在娑婆而入道,历尘境之粗强。险难恶道,无处不有,固不侔矣,然而说之匪难,行之为难。行之匪难,心要为难。此昔人之所诫,在我辈之当遵。若求其为吾真切教诫,莫要乎杨次公之两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念佛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无他,为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杜其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尽,此无他,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寻常有娑婆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矧多爱乎。即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之所转,而不得生。矧多念乎,盖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不可枚尽。大而重于泰山,小而轻于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于一,则不得生。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可谓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圣药。
◎杜境有道乎
净土法语
或问。轻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乎一念。又问,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轻爱。或者莞尔谓曰,师言首鼠两端,似无主正,俾学者乎何从,曰,非两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盖念之所不能一,由散心异缘之使然。散心异缘,又由逐境纷驰之使然。故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故曰,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尘沙莫尽。爱苟不妄,念能一乎。故欲一其念者,莫若轻其爱。欲轻并爱者莫若一其心。一其心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则万缘都寂。万缘都寂,则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轻爱。欲轻其爱,莫若一念。盖爱之与念,势不两立。若日月之代行,明暗之相背也。或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谓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将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正以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物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万法空,万法空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
◎预知时至
净土法语
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此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则极乐之净因成就,而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若理一心者,此无他法,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微妙助行
净土法语
助行亦有二,一者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凡是一切有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者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修之,无非净土助行。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于历缘对境,处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之想,以净土法门而开导之。令其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恩爱想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苦。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苦。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其乐无央。凡是所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于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
◎两般人,于净土法门,必不能入
西方合论
禅者执悟门,矜自力,视念佛不啻依草附木,摇尾乞邻。儒者咀名理,艳清言,视念佛不啻臭腐残馊,食唾欲呕。此两者,一长眙深瞫,而不见睐毛,一如觅龙肝凤髓,而厌弃本分茶汤也,何从接而入哉。傥冀其入,须向此人眼底盘踞鸱蹲,扬声大呼,使其睒晹失据或俟枵腹垂涎时,进以箪食豆羹,使其馋□厌足,然非寻常禅者儒者及念佛者可能也。禅能灭却正法眼藏,灼见永明楚石用处,儒能裂断文字缚,彻悟君子之道,果造端乎夫妇之知能。然后从而发挥净土,庶可死两般人偷心耳。
◎洞了本源,此心即是佛,更于何处觅佛。此心即是土更于何处觅土
西方合论
约理而言,世间一蚤一虱,皆具有如来清净觉体,无二无别。乃至诸佛成等正觉,证大涅槃,本体未尝增得一分。众生堕三途,趋生死海,本体未尝减却一分。如如之体,常自不动。生死涅槃,等是妄见。亦无如来,亦无众生。于此证入,亦无能证之人,亦无所证之法。泯绝心量,超越情有。大地无寸土,佛之一字向何处安著。至于进修法门,于无修证中修证,于无等级中等级,千差万别。虽位至等觉,尚不知如来举足下足之处。从上祖师所以呵佛斥教,一切皆遮者,止因人心执滞教相,随语生解,不悟言外之本体,漫执语中之方便。一向说心说性,说空说幻,说顿说渐,说因说果,千经万论,无不通晓。及问渠本命元辰,便将经论现成语言抵对。除却现成语言,依旧茫然无措。所谓数他家宝,己无分文,其或有真实修行之人,不见佛性,辛苦行持,如盲无导,止获人天之果,不生如来之家。于是诸祖知其流弊,遂用毒手,划其语言,塞其解路,拶其情识。令其苦参密究,逆生灭流,生灭情尽,取舍念空。始识得亲生父母,历劫宝藏。却来看经看教,一一如道家中事。然后如说进修,以佛知见,净治余习,拜空华之如来。修水月之梵行。登阳焰之阶级。度谷响之众生。不取寂证,是谓佛种。正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不同长夜趋走,攀荆堕棘。岂谓一悟之后,即同极果。如供奉问岑大虫,果上涅槃,天下善知识证否。岑曰,未证。奉曰,何以未证。岑曰,功未齐于诸圣。奉曰,若尔,何得名为善知识。岑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也。弘辨禅师曰,顿明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染习,故假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沩山曰,初心从缘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若论诸祖师为人之处,壁立万仞,大火聚中,触之即烂,刀枪林里,动著便创,未曾开口,已隔千里万里。至机缘之外,平实商量,未尝尽绝阶级,尽遮修行。传灯录中,分明详悉。大慧中峰言教,尤为紧切,血诚劝勉。惟恐空解著人,堕落魔事。何曾言一悟之后,不假修行,顿同两足之尊,尽满涅槃之果。后世不识教意,不达祖机,乃取喝佛骂祖,破胆险句,以为行持。昔之人为经论所障,犹是杂食米麦,不能运化。后之人饱记禅宗语句,排因拨果,越分过头,是日取大黄巴豆以为茶饭也。自误误人,弊岂有极。是以才入此门,便轻十方如来,莫不自云无佛可成,无行可修,见人念佛,则曰自性是佛,见人修净土,则曰即心是净土,言参禅,则尊之九天之上,言念佛,则蹂之九地之下,全不思参禅念佛,总之为了生死。同是出苦海之桥梁,越界有之宝筏。事同一家,何胜何劣。参门之中,所悟亦有浅深。念佛之众,所修亦有高下。如何执定参者即是上根,念者便为中下。自达摩西来立此宗门,已云二百年。后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今传灯录中,如麻似粟,同云入悟,其实迥别。至如般若缘深,灵根夙植,迦陵破卵,香象截流。或见根宗于片言,或显威用于一喝。一闻千悟,得大总持。或有怀出世之心,具丈夫之志。舍彼尘情,究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实知。卧薪尝胆。饮冰吞檗。如此三十年四十年后,或遇明师,痛与针劄。偷心死尽,心华始开。此后又须潜行密修,销融余习。法见尚舍,何况非法。若赵州除粥饭是杂用心。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香林四十年打成一片。兢兢业业,如护头目。直至烟销灰灭,自然一念不生,业不能系。生死之际,随意自在。诘其所证,恐亦未能超于上品上生之上。何以明之,龙树菩萨,宗门之鼻祖也。得大智慧,具大辩才,住持佛法。故世尊数百年前,于楞伽会上,遥为授记。然亦不过曰,证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而已。而观经中上品上生,生于彼间,一刹那顷,亦证初地。今宗门诸大祖师,纵使见离盖缠,语出窠臼,岂能即过龙树,龙树已悟无生无相之义,已具不堕阶级之见。而生于安养,与上品上生所证之果正等。则禅门诸人所证,岂能独过良以上品上生解第一义,还同禅门之悟深信因果,还同禅门之修止是念佛往生别耳。然吾以为禅门悟修之士,既不能取无余涅槃,同于如来,又不肯取有余涅槃,同于二乘,必入普贤行愿之海。若不舍一身受一身,济度众生。则当从一刹至一刹,供养诸佛。既见诸佛,还同往生。究竟与上品上生,止在雁行伯仲之间,何以高视祖师,轻言净侣。其或悟门已入,休歇太早,智不入微,道难胜习,一念不尽,即是生死之根,业风所牵,复入胞胎。
◎悟达之人,业不能系
西方合论
夫谓业不能系,非谓有而不有,正以无而自无。生既随境即动,死安得不随业受生。眼前一念嗔相,即是怪蟒之形。眼前一念贪相,即是饿鬼之种。无形之因念甚小,有形之果报甚大。一念之微,识田持之,历千万劫,终不遗失。如一比丘,以智慧故,身有光明,以妄语故,口流蛆虫。一言之微,得此恶果。虽有智慧,终不能消。况今无明烦恼,炽然不断,欲以相似见解,消其恶业,冀出三途,无有是处。
◎毗卢遮那净土
西方合论
毗卢遮那净土者,即诸佛本报国土,十莲华藏世界海。一一莲华藏最下世界,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广大刹,清净庄严。一一广大刹,复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诸小刹围绕,倍倍增广。一一华藏世界,皆满虚空,互相彻入,净秽总含,重重无尽。如法而论,一草一木,一毛一尘,各各皆具此无尽法界。佛及众生,无二无别。或曰,此是众生实报庄严,不同权教推净土于他方,是为实教。或曰,众生虽具此实报,争奈真如无性,不能自证。漫漫长夜,无见日期。波波劫海,无到岸期。虽云地狱起妙觉之心,佛果现泥犁之界,其如眼前铁床铜柱何哉,譬之饿鬼渴死于海边,贫人数钱于金窟,只见其虚,何名为实。若非假之方便,由权入实,众生岂有证毗卢之日也,答曰若约诸佛化仪则可,实相土中,无此戏论。夫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即无量寿表义,岂有胜劣。只因如来为一分取相凡夫故,说有阿弥陀在于西方。亦如大云经中阿弥陀佛告一菩萨言,有释迦在于娑婆世界也。夫当释迦为主,则释迦遍一切,而阿弥陀为所遍之一处。当阿弥为主,则阿弥遍一切,而释迦牟尼为所遍之一处。如一人之身,当自自时,不妨为一切人之他。当他他时,不妨为一切人之自。以是义故,自他不成。自他不成,即自亦遍一切处,他亦遍一切处。岂定有他方可执。是故西方毗卢,非自他故。何以故,毗卢无不遍故。若言权,言方便,即有不遍。有不遍者,毗卢之义不成。
◎唯心净土
西方合论
唯心净土者,直下自证,当体无心,即是净土。如维摩经云,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经文繁多,不能广引。大约谓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夫心是即土之心,土是即心之土。心净土净,法尔如故。此语岂非西方注脚。多有执心之士,卑此法门以为单接钝根者,由于心外见土故也。夫念即是心,念佛岂非心净。心本含土,莲邦岂在心外。故知约相非乖唯心,称心实碍普度矣。
◎恒真净土
西方合论
恒真净土者,即灵山会上所指净土。引三乘中权教菩萨,令知此土即秽恒净。诸众信而未见。夫秽性本寂,俗相恒空。本寂故,菩萨居秽常寂。恒空故,菩萨入俗常空。正显净义,但以众生执海难清,识绳易缚。言业本空,则恣情作业。言行无体,即肆意冥行。犯永嘉之所呵,堕善星之所坠。以至生遭王难,死为魔眷者,往往而是。嗟夫,使尽大地皆菩萨,则斯言诚为利益。天下之菩萨少而凡夫多,则斯言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多矣。
◎变现净土
西方合论
变现净土者,如法华经,三变净土,移诸人天置于他方。维摩经,世尊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百千珍宝严饰。此是如来暂令显现。亦是法尔。然智如鹙子,尚且如盲,劣根众生,无缘获见,且人天置诸方外,全无接引之缘。神力暂现还无,讵是恒常之土。岂若安养净邦,尘劫常住。阿弥慈父,十恶不遗者哉。国土胜劣,居然可知。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