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法语(上)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业,岂不足庄严净土?只为信力不深,胜业沦于有漏,又欲舍此别商,误之误矣!但加真信,一切行履,便不须改也。
示王心葵
法华一经,殷勤称叹方便;须知有世间方便:布施、爱语,孝、悌、忠、信等,是也。有出世间方便: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数息、因缘、远离、知足等法门是也。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罗密、四摄、四辩、八万四千三昧总持等是也。有不思议胜异方便:信自性中、实有西方现成佛道之阿弥陀如来,唯心中、实有庄严之极乐世界。深心宏愿,决志求生。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资粮,将世、出世、一切方便,无非往生左券。此法门中点铁成金手段。不历僧祇,顿阶不退,名绝待妙也。
示靖闻
香山参鸟窠,直告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岁儿说得,八十翁行不得。从上诸祖,指点出生死法,最简易明白,正不必金刚圈栗棘蓬为玄妙也。......马祖初年,但云即心即佛;果知即心即佛,自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果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知即心即佛。故知:欲悟即心即佛,须是持戒念佛。戒戒得净,佛念得切,尘垢自除,光明自现。偈曰:
持戒便是平心,念佛便是直行。参得个点玄关,
不向钵盂讨柄。若更者也之乎,失却佛祖性命!
示郭善友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信心而乏智慧,未有不泣岐两端者。佛言:末世斗诤坚固,亿亿人学道,罕有一人证果;惟依念佛求生净土,可以横超苦轮。......若深信念佛礼拜是佛祖真因,确乎不被时流所转,便是大智慧光明。超登净土,永无泣岐之患矣。
示宋养莲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二语,世争传之,不知以何为心性也。夫性非道理,无所不统,故十劫久成之导师,不在性外;心非缘影,无所不具,故十万亿刹之极乐,实在心中。惟弥陀即自性弥陀,所以不可不念;净土即唯心净土,所以不可不生。......上自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天亲,下至蜎飞蠕动,羽族毛群,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极,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间。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其有谤此者,即谤三世诸佛菩萨。毗卢顶上,翻为阿鼻最下层矣。哀哉!
示陆喻莲
超生脱死,舍净土一门,决无直捷横超方便;而生净土,舍念佛一法,决无万修万去工夫。近世盲禅:妄谓弥陀不必念,净土不必生,儱侗□突,堕堑落坑。夫夜卧之顷,枕席不安,犹必安置;以三界火宅,而不思出离,可乎?若漫云:悟心之士,此间即寂光。何不曰:恶骂是称赞,恶打即供养,粪秽即栴檀,涂炭是天宫宝殿乎?傥未能啖粪卧炭,则净土决不可不生。设果能,亦豚豕鸡犬耳。何若老实念佛,导之以信,要之以愿,径登九品莲台,与观音、势至、海众为眷属。回视空头恶见邪禅,博一时假祖师之虚名,堕万劫拔舌犁耕之实苦,何啻云泥也哉!莫论散心定心,只勉课程终身不缺,日勤日切,净土华棻,昼夜增荣矣。
示净坚优婆夷
极聪明人,反被聪明误,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而愚人女子,反肯心厌娑婆苦,深求出离。当知:彼是真愚痴,此乃大智慧。好恶易分,莫自昧也。每见儱侗瞒盱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识,遇着老实念佛的樵夫农妇,亦教参禅,推来拽去,自供抚掌。此辈老实人,认作真实,破坏善根。究竟参又参不来,念又念不熟,脚跟不稳,心事徊徨。噫!亦可惨矣!吾劝汝:咬钉嚼铁、信得西方及,切切发愿,持戒、修福,以资助之。「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此千古定案,汝不须疑;彼无耻邪师,敢诬先圣,辄肆翻案,只益露其恶见耳。何尝翻得古人定案哉!
示方尔阶
念佛法门,虽该罗八敦,圆收无量百千三昧;而下手之方,又最直捷痛快。盖凡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等,固先开真解,然后下手,万无夹带疑情之理。只今持名一法,亦止蓦直持去,不用三心两意。深信净土可生,发愿决定往生;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万修万去,断断可保任者。若一点好胜之心,涉入参究,谓为向上,则脚跟不稳,禅净两失之矣!智者不可不决定其所趋也。
示刘今度
上品上生三种人,首云:「慈心不杀,具诸戒行。」盖戒为万行总都;而慈心不杀,又为戒行先务。以此圆发三心,何土不净哉。三心者: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诚心,显法身德。乐集一切功德,名深心,显般若德。宏誓无尽,名回向发愿心,显解脱德。戒亦有三:摄律仪戒,无恶不断,即成法身。摄善法戒,无善不满,即成般若。饶益有情戒,无生不度,即成解脱。慈亦有三:生缘慈,不杀生,缘观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也。法缘慈,不杀法,缘观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也。无缘慈,不着我,缘观现前一念佛性,无所不遍,十方三世有情无情,同一觉体,无二无别也。念念修此三慈,即净三聚;三聚戒净,三心即具,上品上生无疑矣。又,观行三心,能生上品凡圣同居净土;相似三心,生上品方便有余净土;分证三心,生上品实报庄严净土;究竟三心,生上品寂光净土。永嘉:「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金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之谓也。
示玄着
佛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间;非三世所摄,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谛审谛观,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便成众生知见。若仔细观此众生知见,仍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不属三世,不堕四句,则众生知见当体原即佛知佛见矣。倘不能直下信入,亦不必别起疑情,更不必错下承当,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净,念得亲切,自然蓦地信去,所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也。此棒打石人头,曝曝论实事。若要之乎者也,有诸方狐涎在,非吾所知也。偈曰:
众生知见佛知见,如水结冰冰还泮;
戒力春风佛日晖,黄河坼声震两岸。
切莫痴狂向外求,悟彻依然担板汉。
示自天
......偈曰:
昼夜弥陀十万声,毕生莫起宗教想;
直送心归极乐邦,莲□珍池立地长。
任他笑我是愚夫,行尺从来胜说丈。
他年蓦上愿王舟,善财常啼同抚掌!
示石友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
示朗然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一分稳当。此事祗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劝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
示明西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如趁船渡海,不劳功力。」夫能笃信西方捷径,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丈夫矣。傥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肯登舟何哉!
示谢在之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谓无。应用千变万化,而不可谓有。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十方虚空,刹尘差别,皆吾心所现之相分耳。是故四种净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谓极乐不即唯心,则西方岂在心外?而吾心岂局东方哉!人谓:诸有为法,皆如梦、如幻。不知心性不可唤作有为;不可唤作无为。因迷故,即无为成有为。有三界轮回因果,喻如梦、幻、泡、影、露、电。若返迷归悟,则又即有为成无为。如梦得醒,幻复本,泡归水,影归质,露不异湿性,电不异常光。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梦幻扫之,可乎哉!......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惑者又曰:当下即是净土,何必西方?问曰:当下即饱暖,何必吃饭穿衣?当下即富贵,何必货殖科甲?当下是学问,何必读书?当下是帝京,何必北上?既世间法毫不可废,何独于出世法而废之!苟深思此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天如祖师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释迦复起,不易斯言!
示蔡二白
天地万物,皆有始终,有形象,有方隅,有分剂;唯心识无始终形象方隅分剂;故曰:「觅心了不可得。」心了不可得,而天地万物,无一不唯心矣。然、我法二执不破,则唯心唯识之理不彰;心识之理未明,则因果感应之妙,不能如指诸掌。故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观经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夫、心犹金也;十法界因果,犹种种庄严器具也。然、天下容有不造器之顽金,断无不造十法界之顽心。纵一念不生,仍造成无想外道矣。故大智慧人,深悟唯心,必勤念佛,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唯二白居士可承当之。
示证心
证心大德,问心要于予。予曰:心要莫若念佛。寿昌云:「念佛心,即是佛。」盖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惟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惟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傥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为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谓之以佛证心、可也;谓之以心证佛、可也;谓之以佛证佛、以心证心、亦可也。至直捷稳当,至圆顿了义,不可思议,不可将余一切法门比量。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则诸佛出广长舌相以证之。「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金口诚言,可不信哉!
示念佛社
吾人从无始来,直至尽未来际,决无不起念时。纵心虑灰凝,入无想定,仍堕八万四千枯槁乱想。但、念地狱,则地狱界人;念饿鬼,则饿鬼界人;乃至念佛,则佛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镜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若更问念佛是谁,头上安头,骑驴觅驴,明眼为之喷饭。而近代无知狂悖之徒,反以话头为奇特,名号为寻常,弃如意珠王,竞取瓦砾,可哀矣!晟溪诸善友,独结社念佛,尽一日中,出声一炷香,默持一炷香,循环无问,必以一心不乱为期。此简巧之行,须深信勿疑,久久勿替,自当圆超五浊,圆净四土;更莫向含元殿里问长安也。
示闵周挺
信愿如目,众行如足;信愿如牛,众行如车;信愿如棋之有眼,众行如棋之有子。故信愿行三,虽缺一不可,而尤以信愿为主导也,盖信愿既专,凡种种诸善,皆净土资粮。纵万不幸,误作诸恶,诚心忏悔,断相续心,亦足为往生妙行。苟无信愿,则戒感人天,定感色,无色界,慧克二乘权果而已。
示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珍重!
蕅益大师法语(中)
示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棹、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只此一心,法尔具真如、生灭二门:正随缘而不变,名真如门;即不变而随缘,名生灭门。依真如门,说圆实教;依生灭门,说偏权教。离真如,无生灭;权、是实家之权,故可为实施权。离生灭,无真如;实、是权家之宝,故须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有藏、通、别教之三;开权显实,统为圆教之一。权实四教,无非念佛法门。所谓:念自佛,念他佛,双念自他佛。约四教,成十二种念佛三昧。又、常行等四种三昧,同名念佛;一一三昧,各具十二,则四十八种。复次,念他佛者:或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以例念自、念双,亦可各三。广历四三昧,四教,则成一百四十四种;一一种,复有无量境观差别,非言可宣。而持名一法,出佛说阿弥陀经,仍在前来种种三昧之外。观经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门,虽似曲为中下,仍复最顿最圆。盖所持之名,无论解与不解,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无论达与不达,当体无非一心三观。请尝言之:六字弥陀,为因名故名,为因心故名,为亦名亦心故名,为非名非心故名?若因名故名,名应自持,何待心持?又、名能自持,与心何预?若因心故名,是心本有名,则不持时,名何不现?若亦名亦心故名,名能有名,何待于心?心能有名,何待于名?又此名字,谁半属名,谁半属心?且不持时,名中半名虽无,心中半名应在;离既各无,合云何有?若非名非心故名,既非名非心,何能更有弥陀名字?如此推名,名字性空,缘生幻有。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道实相,举一全收,无一法在名字外。所念境谛既尔,能念观智例此可知。复次、束此境三,总名妙假,举正报、该依报,举化主、该徒众,举假名、该实法;一句名号,三千历然故。复次:束此观三,总名为空,以觅心无朕故。复次:名若是心,复何为名?名若非心,心何持名?心若是名,复何为心?心若非名,名何预心?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岂非即中?虎溪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尝有先后,一心圆绝了无踪!」此之谓也。悟此理而持名,则一称一念,顿圆无上菩提。纵未悟而捻珠记数,矻矻穷年,未尝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观之中。久久熏习,性德渐显;「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莲宗诸祖,所以极力宏扬也。谁有智者,舍此别求歧径哉!
念佛三昧说
全城章絜之,述乃翁宇衡,生平实行,临终念佛坐逝,及其先慈武硕人,得秉归戒,正念善终因缘,乞予一言,庄严净土。净名经云:「若欲净土,当净其心。」二先尊心既净矣,土安得不净乎?且居士孝思不匮,深向法门,心又净矣,土安得不加净乎?是何俟予言,而予始可以言也。妙宗钞云:「五浊轻则同居土净,体空巧、方便土净,圆三观、宝报土净,究竟证、寂光土净。」夫、净土之道,若大路然,固不难知;净土之理,若大海然,岂一蹴尽乎?令先人五浊习轻,同居之净,盖可必也。至于净方便、实报、寂光,善继善述,全赖君之孝思。居士但谛审谛观:此一念孝思,在内耶?在外、在中间耶?过去耶?现在、未来耶?青黄赤白耶?长短方圆耶?自生耶?他生、共生、无因生耶?有耶?无耶?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耶?如是观已,于心无所取,于法无所著,了知孝思,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见思净;即假、故尘沙净;即中、故无明净。三惑净故,三土亦净。自心三土净,故父母三土随净;以无心外之父母故。如观一念孝思,任运能净三惑;观一切善念,一切恶念,一切无记念,亦复如是。是名觉意三昧。亦名念佛三昧。以知自心即空,得见化身佛;知自心即假,得见报身佛;知自心即中,得见法身佛。如观自心能见三佛,则念三佛,亦即显发自心三德。故曰: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观佛实相,观身亦然。生佛不二,父子一体。能度所度,俱不思议。慎毋曰:但向父母未生前荐取也。饶你说个父母未生,早已有无边生死。而只向现前一念觑破,何尝是父母生的?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了却目前;更无剩法。深思之!
孕莲说(亦名求生净土诀)
癸未冬,予宏法华于普德;李石兰居士,忘其齿爵,最先皈依,时有求子凡情,予名曰:净育。越三年,则转其求子之心,塑佛像,朝夕恋慕,一意求生净土矣。予语之曰:世间生育,脓血杂乱,安得称净?惟莲花化生,乃真净育。居士当别号孕莲。予更请以要诀券焉。古人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居士既不求子,则爱已轻;又能塑佛,则念已一。乃更有要诀者:盖莫切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也。夫、栴檀不过世间木耳,烧则成灰,雕则成像,岂非随心所作乎?既成像矣,朝夕礼拜、瞻对,朝夕在心目中,心外无佛,岂非即心而是乎?若知所雕佛像的的心作心是,则知极乐弥陀、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知极乐弥陀。心作心是,则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知一切诸佛心作心是,则知一切净土亦的的心作心是也。以唯心净因,育唯心净果,无生而生,生即无生。操此券而犹堕疑城,断不可得;悟此诀而犹谓净土法门不至圆顿,尤不可得矣!
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
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云何为信?一者、信阿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佛赞叹。夫世间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方诸佛,岂有妄语?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生深信。
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信愿既具,则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简察,不必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
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也。
问曰:如何持名能断无明?
答曰: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不达,无非一心三观。只为众生妄想执着,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矣。
问曰:既始觉合本,则当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说往生?
答曰:若达当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说个往生?盖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无生,无生而生。文殊、善财之生西方者,此也。
咄哉!男子!无措思惟。
歙西丰南仁义院普说
....今玄邃吴居士,普为缁素,特请开示超生脱死法门;蕅益自实未曾超生脱死,如何可开示人?然、既同在生死海中,幸于出生死法,颇知真正路头,故不妨与诸仁者平实商量最初一步:果欲超生脱死,第一不得意见卜度;第二不得气魄承当;第三不得杂名利心,适闽之南,适燕之北;路头一错,愈趋愈远。此实言言血泪,字字痛心!祗恐「愁人莫向无愁说,说与无愁总不知」耳。诸仁者!还知愁么?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口气不来,便向驴胎马腹胡钻乱撞;动经千生百劫。得出头来,知是几时?况未世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故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我憨翁大师又云:「今时若有禅无净,奚止十人九错,敢保十一个在。」此皆深慈大悲,真语实语。伏愿:诸仁者!莫堕狂野覆彻;直须痛念无常,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珍重!
歙浦天马院普说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知二偈,旨趣无别。既唯心造,皆是有为;既唯有为,皆如梦幻。然有为有二:一、有为有漏,即六凡法界;二、有为无漏,即四圣法界。十界圣凡虽别,究竟皆唯心造;而有为有漏如梦幻,有为无漏顺法性故,非梦幻也。
何谓六凡皆唯心造?若一念与上品十恶相应,则法界举体而为地狱;一念与中品十恶相应,法界举体为畜生;一念与下品十恶相应,法界举体为饿鬼。一念与下品十善相应,法界举体为修罗;一念与中品十善相应,法界举体为人道;一念与上品十善相应,法界举体为天道。此六道者,不但三涂,及下界人天,生死往还,如幻如梦;假饶非想非非想处,不免堕落空亡,皆如梦幻也。
何谓四圣皆唯心造?若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勤修戒定慧品,得证偏真涅槃,则法界举体而为声闻。能谛观流转、还灭、十二因缘,而得觉悟,则法界举体为独觉。能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广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则法界举体为菩萨。菩萨复有四种:若依生灭四谛发四弘誓愿,三大阿僧祗劫,伏惑度生,即是藏教菩萨。依无生四谛发四弘,先断正使,扶习润生,度如幻众,即通教菩萨。依无量四谛发四弘,不但化度六凡出分段生死,兼度三乘权圣出变易生死,即别教菩萨。若能彻悟现前一念心性,本自竖穷横遍,众生迷之,举体为集苦,而此心不减;诸佛悟之,举体为道灭,而此心不增;妙心虽同,迷悟悬隔;遂依无作四谛,发无上菩提心,称性修行六度万行,自觉觉他,即是圆教菩萨。此四种菩萨所修福智,便名有为无漏。况功行圆满,同归无上菩提,则法界举体而为四智菩提,无漏身土,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岂可亦谓之如幻如梦乎?然四圣中,二乘虽出生死,但证偏真,不达心性全体,仅名有为无漏;诸佛、菩萨,能证心性全体,故约全性起修,即名有为无漏,可也;若约全修在性,即名无为无漏,可也。金刚经如幻如梦者,为破凡、外、二乘我、法二执言之。夫梦境虽空,而梦心即是觉心;幻事虽虚,而幻本亦不全虚;泡虽无实,而非无水;影虽无实,而非无质。则知六凡生死往还,虽如幻梦,而佛性亦不断灭,但日用不知耳。菩萨了知现前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生不灭,上等诸佛,下等众生;虽欲不上求下化,不可得也。
然、虽发大菩提心,无始虚妄无明习重,观力轻微,恐易退转;必须将此圆解,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盖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既本竖穷横遍,则本具无边刹海。于我心性无边刹海中,实有十万亿刹外之极乐世界,实有现在阿弥陀佛,先证心性,慈悲接引一切迷流;我今以此菩提心力,称彼名号,便与阿弥陀佛,如空合空、水合水。故称名一声,即一声一心不乱;称名十声,即十声一心不乱;乃至称名七日,即七日一心不乱。以正称名时,更无二心,更无可乱故也。
或谓: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何必平日矻矻称名。此大不然!经云十恶五逆得往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善友?纵遇善友劝发,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洪名耶?故凡修心净业之士,急须荐取妙心,发菩提愿,称念阿弥陀佛,虽不断惑,亦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乃不可思议法门;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叹此法门,犹莫能尽。应当谛信而力行之。
蕅益大师法语(下)
今篁南圣河吴居士,与坚密法友,特为令先慈成净优婆夷、洪太孺人,请说法要,敬为拈出。
梵室偶谈 七则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然则参禅、念佛、止观、皆方便也。既谓之门,安得同?若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则三皆一致,安得异?故真修止贵就路还家;说同说异,增益戏论。
卍 卍 卍
今之知识,每于利者令参禅,钝者令念佛;是参禅惟被上机,念佛惟为中下也。夫禅不曲被中下,则谤禅;念佛不被上机,则谤教。禅教俱谤,扇以成风,遂令禅作虚名,念无实行,可悲也!讵知参禅、念佛、及修教观,各有夙根;一一根性,各分三品:
禅门第一品人,触着便了,更无余事。夙具灵根,如时雨化。第二品人,直下不疑,深藏密养,直待瓜熟蒂落,大用现前,龙天推出,任运利生。第三品人,具大疑愤,如杀父怨,判尽平生,究明此事。
念佛第一品人,顿悟自心是佛,念念圆明。第二品人,深信自心作佛,念念入理。第三品人,深信佛力无量,念念灭恶。此复四种:谓念佛自性,念佛相好功德,念佛名号,念佛形像。此四各通三品也。
教观第一品人,创闻圆理,顿发初心;成正觉于刹那,示八相于百界。第二品人,信一境三谛,净生身六恨,伏住地无明,摧见思尘垢。第三品人,发圆觉于闻经,修五品之观行,习三观以成熏,伏五住而趣觉。
由此言之,法无优劣,应病则是药皆灵;机有浅深,执方则因药成病。
卍 卍 卍
或问予:汝何愿、愿生西方?更何愿,愿入地狱?曰:是何心哉!曰:西方,则上事诸佛;地狱,则下度众生。佛从弥陀始,愿王胜故;生从地狱始,悲心切故。
卍 卍 卍
有禅者问予:作何功夫?曰:念佛。曰:念佛何为?曰:求生西方。禅者嗤曰:何不荐取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用是妄念妄求为?予曰:汝谓阿弥陀佛在性外,极乐国土在心外耶?心性亦太局隘矣!即汝所谓不念不求者,非恶取空耶?
卍 卍 卍
人谓参禅则悟道,不必求生西方;念佛则生西,未必即能悟道。不知悟后尚不可不生西方,况未必悟耶?又、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则参禅即净土行也。又、念佛至一心不乱,能所两忘,即得无生法忍,岂非悟道?故参禅念佛,俱能悟道,俱能生西也。但有疑则参,无疑则念;在人下手时自酌耳。
卍 卍 卍
生西方,以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此三直至成佛。流俗人亦三种心:轻心,忽心,将就心。此三常游五趣。呜呼!前三、百千中或一有;后三、百千中或一无;奚怪口言求生者多,真实往生者少也!
卍 卍 卍
云栖大师发挥念佛法门曰:有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说者谓:持名号是事一心,参谁字是理一心。亦何□也?夫、事一心者,历历分明,不昏不散是也。理一心者,默契无生,洞明自性是也。是参时话头纯熟,犹熟事门;念时心佛两忘,即归理域。安得事独指念,理独指参也?又、参谁字,谓之究理、则可;谓理一心,不可。然非其人,即究理亦未可轻易。何以故?事有挟理之功,理无只立之能。幸审思之!
复净禅师
净土法门,本该一切宗教,普收一切群机;故从上佛祖圣贤,著述亦最富博。欲摘其精要,利益群品,须备采众长,证以心悟,方可流傅。若此门未遵堂奥,宜事力修,无急急以著述为事也。度人要务,以智慧、方便为本;有智慧,则能究权实理;称理而说,义无不周。有方便,则能庄严文章;文如于义,观者咸悦。今周集理致仅七八分,文章仅五六分,似宜邃养,更加锤炼为妙。意周所熟玩者,但弥陀疏钞,龙舒净土等文。恐妙宗钞一书、尚未穷研。乞劝细细寻绎,参以十疑、或问、净土指归、宝王三昧、西方合论等书,毕竟更有大豁眼处。然后以慈悲心,观此方此时机宜,采集一言半句,以利益之,功德更殊胜矣。
复邓靖起书
参禅念佛,善用无非是药;不善用,无不添病。又、或执药是病,或借病为药;事非一概,未可片言尽也。生死事大,佛道玄妙,纵一知半见,小小工夫,尚不济事,况一味死在句下者乎?「禅本无参,佛本无念」二语,亦是醒醐,亦是毒药。今之呼苍天、呵佛祖者,正堕无参无念坑中。若真参真念,决不作此狂态矣。
与周洗心书
不可说破,恐塞悟门,是参究一途别方便耳:宗门亦有不妨直直说破者,况教观,况净土耶?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纵持名不修观,可不达四土横竖之致乎?西方合论,亦净土有功之书。不肖圆通文句一则,收尽念佛三昧纲宗;但言简义富,乃提纲挈领之学,非遍探一代时教,不足尽数千言所包摄也。傥专办己事,未暇利人,只昼夜弥陀十万,且求往生。一切宗教眼目,不必作意求通;「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自是一论。若大悲为人,思垂言句,必令十分精莹,庶可普利三根。不然,一法才立,一弊旋生。况末世禅、教、净土、种种语录,充楹积栋,安事更以杂而未纯之作,与流俗斗富哉。......
寄丁莲侣书
净土一门,有名无义久矣!居士躬行实践,为缁素标榜,此弥陀愿光所映发也。但末世往往视作曲为中下,不知其至圆至顿,普被三根。须将妙宗钞、及西方合论二书,深玩熟思,庶可破邪计耳。
复韩朝集书
......净土痛快直捷,广大圆融,至顿至易,无机不收,无罪不灭。仁初发心便知皈向,胡三十余年犹半信半疑?特录往生公案二则,以助信力。万勿更踌蹰也......
复唐宜之书
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盖大小弥陀经,普被三根,注须通浅深;此经专被韦提希等圆顿大根,令现悟无生忍。傥「作」「是」一心之旨未彻,断无依事修观之理。云栖谓:「心粗境细,妙观难成。」本诸善导等诸大祖师,信非臆说。旭谓:宋时根性稍利,四明发挥犹略;若今大师复作,只可详释,何容节要?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此系不小。党圆解不十二分透彻,未有不招魔事者。唯持名一法,千稳百当。而图经及妙宗钞,姑与人结圆顿种;或众生根性不可妄测,亦自有能解者,若解、决不嫌多;若未解、删之,于彼何益?且删栈存深,初机益不能解;何删深存浅,大违经宗。进退思之,万勿萌此念也。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