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药师经》的思想内容
智海
《药师经》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该经是大乘佛教一部重要的经典,也是佛门日常佛事经常念诵的经典。经典主要讲述了释迦牟尼佛应文殊菩萨的请求,为大众讲说《药师经》。在这部《药师经》中,释迦牟尼佛主要讲述了药师佛在因地修行时所发的十二大愿,介绍了药师琉璃净土的依正庄严,阐释了念诵、供养药师名号的功德,以及恭敬供养药师佛的具体方法。本文现就《药师经》的基本内容分述如下。
一、药师佛的十二大愿
在许多佛教经典中,诸佛在成佛之前行菩萨道时,通常会发愿自己将来成佛之后,生到自己国土的人民具有种种其它国土所不具有的殊胜优点,以及自己国土超越其它国土的庄严殊胜之处。药师佛在行菩萨行时发了十二大愿,愿愿都是为了度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在《药师经》中首先具体讲述了药师佛在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十二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令有情众生得形象庄严,具大丈夫相:令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从不乏少;令毁犯戒律之人,不堕恶道:还能令身体残疾之人,得诸根完具,不堕恶趣;凡是厌离女身之人,闻药师名号,女转男身;正在遭受牢狱之灾,以及各种忧悲苦恼的人,听闻药师佛名号,一切忧苦皆得解脱;饥饿、贫穷少衣之人,若闻药师佛名号,即得衣食丰足。总之,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每一愿都是令有情众生所求如愿,得大自在。例如,第一大愿云:
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这一大愿是十二大愿的第一愿。在本愿中,药师佛发愿自己将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
自身光明无量,照耀无量无边世界,而且具足诸佛菩萨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的庄严相貌。药师佛在本愿中还发愿自己成就佛果之后,要让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够像自己一样具足庄严形象。
又如,药师佛在第六大愿中说: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 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药师佛在因地曾发愿,如果有情众生,诸根残缺不全,具有盲聋喑哑、跛足驼背等种种疾病。但只要有善缘听到药师佛的名号,就能够得到端正聪明的庄严相貌,而且还能够四肢健全,没有疾病。
又如药师佛在第十大愿中说: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对于世间那些正在遭受法律缉捕之人,或者正在蒙受牢狱之灾,抑或即将被绑缚刑场执行死刑的人来说,他们所最希望的是能够恢复自由之身,不受刑戮,平安的活下来。除了遭受牢狱之灾的人外,在现实生活中,还经常有人会因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遭受心灵的创伤。人活在世上,除了自然的灾害之外,还会有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是非恩怨等各种矛盾,这些来自自己心灵的或者来自别人强加于身体和精神的痛苦,常常会令人寝食无味,忧愁烦恼。以上种种的现实痛苦都严重影响着人的正常生活。针对众生所遇到的这些痛苦,药师佛发愿,如果正在经受以上这些痛苦烦恼的人,能够听到药师佛的名号,依仗药师佛的福德威神之力,都能够解脱一切现实痛苦烦恼,得大欢喜。
二、药师琉璃净土的依正庄严
在《药师经》中,还详细介绍了药师琉璃光净土的依正庄严。药师挣土作为与西方极乐净土无二无别的净土,也具有西方极乐净土的庄严殊胜之处。对于东方琉璃净土的庄严殊胜,
《药师经》中作了如下的描述:
复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说不能尽。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是故曼殊室利,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在经中,释迦牟尼佛向弟子们讲述了药师琉璃净土的依正庄严:在药师净土中,没有女人,凡是女人发愿往生药师琉璃净土,即会女转男身;在琉璃净土中,没有三恶道,更没有恶道之苦;药师净土是以琉璃为地,金绳为边界,城阙、宫殿、轩窗等建筑都是七宝合成,其国土的庄严程度与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由于在《佛说阿弥陀经》中详细讲述了西方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所以,《药师经》对东方琉璃净土的庄严状况没有作更详尽的介绍。而且,在药师琉璃净土中,还有日光遍照和月光遍照两位菩萨,他们将来将继承药师佛的果位弘扬佛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劝人要往生药师琉璃世界。
三、听闻、念诵、恭敬供养药师佛的功德
《药师经》中,还重点讲述了念诵药师佛名号的功德。诚如药师佛在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所言,凡是有情众生听闻念诵药师佛的名号,他们的各种疾苦都会消除,他们的各种心愿都能得到满足。对此,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经云: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
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若昔人中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由此善因,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目,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愁苦恼。
这段论述中佛陀主要讲了那些在前世中曾经怀有悭贪妒忌,自赞毁他的人,将来会堕落三恶道中受苦。三恶道苦受尽之后,生到人间还会做驴做马,被人鞭打,以后即使生到人间,也是贫穷下贱之人,受人驱使。如果有这样的众生,在往昔曾听闻药师佛的名号,因为这一善缘,现世又忆念药师佛,乃至至心归依。药师佛会以其神力,令这些受苦众生,众苦消除,智慧多闻,常遇善友,永断魔罥,从而最终解脱一切生老病死等忧愁苦恼。
经典中还讲述了恭敬供养药师佛像,以及自己书写经文,或叫人书写《药师经》的功德。经云: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名号,闻已诵持;晨嚼齿木,澡漱清净,以诸香花、烧香、涂香,作众伎乐,供养形像;于此经典,若自书,若教人书,一心受持,听闻其义;于彼法师,应修供养,一切所有资身之具,悉皆施与,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诸佛护念,所求愿满,乃至菩提。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如果有善男信女,听闻药师佛的名号之后,能够诵持《药师经》;或者晨嚼齿木、洗澡净身,然后以香花、烧香、涂香,作众伎乐,恭敬供养药师佛的形象;或者自己书写《药师经》或叫人书写,并且一心听闻、受持经义,而且对讲说《药师经》的法师,也应当恭敬供养,施予他们衣食之需,不使缺乏。如果善男信女能够按照上述要求去做,一定能够得到诸佛菩萨的护持忆念,那么你所求的种种愿望,都能得到满足,直到成就佛果。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还告诉文殊菩萨,如果有善信之人,能够念诵药师名号,恭敬供养,即使犯了戒律,担心堕落三恶道中,因为念诵药师佛名号的功德,也不会往生三恶趣之中。另外,即使有快生产的女人,饱受临产时的痛楚,如果能够至诚称颂药师佛名号,顶礼药师佛圣像,恭敬供养药师圣像,她们所遇到的临产时的各种痛苦都能去除。而且所生的孩子诸根具足,相貌端正,利根聪明,安隐少病,见者都生欢喜之心。对此,经中有如下描述: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唯当一心归佛法僧,
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苾刍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或有女人,临当产时,受于极苦,若能至心称名礼赞,恭敬供养彼如来者,众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安隐少病,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四、恭敬供养药师佛的方法
在《药师经》中,释迦牟尼佛还向弟子们讲述了恭敬供养药师佛的具体方法。经云: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应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净座,而安处之;散种种华,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食清净食,澡浴香洁,著清净衣,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乐歌赞,右绕佛像;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若复有人,忽得恶梦,见诸恶相,或怪鸟来集,或于住处百怪出现。此人若以众妙资具,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
恶梦恶相,诸不吉祥,
皆悉隐没,不能为患。或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狮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若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彼如来者,亦皆解脱。
在这段经文中,释迦牟尼佛根据文殊菩萨所说的供养药师佛的方法作了进一步解说。佛陀认为,如果有善男信女想供养药师佛,应当先造立药师佛的形象,敷设清净法座,将佛像安立在法座之上。然后以安放种种鲜花,烧种种上好之香,以各种精美幢幡庄严佛像。供养药师佛像之后,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沐浴更衣,以没有污染垢浊和怒害之心,击鼓赞颂,绕佛经行。除了供奉佛像,表达虔诚心之外,还应当忆念药师佛所发本愿的功德,读诵药师经典,思维药师经经义,为别人演说开示,那么你就能够所求皆得如愿。比如,你想求得长寿就能得到长寿,求富饶就能得到富饶,求官位得到官位,求男女得到男女。如果有人经常做恶梦,见到各种凶恶相状,或者梦到各种怪物在住处出现,这个经常做恶梦的人如果能够恭敬供养药师佛,各种恶梦和恶相等不吉祥的事物都会隐没,不能为患。如果有恶兽、毒蛇、蚊虫等恐怖之物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如果能够至诚恳切的忆念药师佛的名号,恭敬供养药师佛像,各种怖畏都能得到解脱。所以,在本段经文中,释迦牟尼佛不仅介绍了恭敬供养药师琉璃光如宋的具体方法,而且,还指出当人遇到各种险恶境况出现的时候,如果能够忆念、供养药师佛,就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在经中,救脱菩萨告诉阿难恭敬供养药师佛的方法。经云:
救脱菩萨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脱病苦,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应以饮食及余资具,随力所办,供养苾刍僧;昼夜六时,礼拜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读诵此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彼如来形像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一一灯量大如车轮,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绝;造五色彩幡,长四十九操手;应放杂类众生,至四十九。可得过度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
救脱菩萨向阿难介绍了生病之人供养药师佛像解脱病苦的方法:这个病人,应当受持八分斋戒,同时以饮食及其余资具,供养僧众。还要昼夜六时,礼拜供养药师琉璃光如来,读诵药师经四十九遍,点燃四十九盏灯,塑造四十九尊药师佛像,每个像前安放七盏灯,这样四十九天光明不绝。还制作五色彩幡,长度以四十九个大姆指与中指的距离为宜,悬挂药师佛前。这样就能够度过病危的苦难,最终不被恶鬼所挟持,而且还不会有九种横死。
总之,在《药师经》中,释迦牟尼佛介绍了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以及药师琉璃净土的殊胜庄严。同时,还告诉佛弟子忆念、读诵药师佛名号,恭敬供养药师佛的功德与供养方法,令善男信女生起信心,从而发愿往生净土。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中文。和《地藏经》一样,《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经中有很多生僻字,本文即为《药师经》中的生僻字注音版。
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有一次,当世尊为了教化众生,而在印度的各个国家和地方云游的时候。来到了一座国土广大,人民富饶的城邦,名字叫做广严城。那时,世尊安坐在一棵大树下面,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枝叶就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所以它的名字叫做乐音树。在世尊的周围,有已经证得圣果的八千多位大比丘弟子们;有三万六千多位初地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从一日乃至七日能够一心不乱,此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药师如
求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的;缺衣少穿,缺医少药的;有病苦厄难求解脱的;女人难产的;厌离女身的;犯王法做牢狱的;长相丑陋,身体残疾,顽疾不愈;恐惧战争饱受战乱之苦;命已尽想增寿的;怕有无量横死,无量灾难的;想修行的。…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佛光注照○○○(称自己名或他人名)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九耀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愿以此功德,供养药师佛,上报四重恩,下济六道苦。法界诸众生,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琉璃国。
药师经文章
药师经
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都是佛在因地所发的誓愿,也是药师佛成佛的根本所在,这些愿是别愿。我们读诵经文时会看到这些,然后认为只要我们念诵《药师经》就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或者认为会得到药师佛的加被获得这样的殊胜功德。有人常说“要是诵经不能得到那些功德,我为什么还要念”,其实这是搞错了经义。
今天我们给大家讲一讲《药师功德本愿经》的这个作者是谁,就是最早是谁翻译的,我们现在读的这本经的作者是谁,就是来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唐代著名的高僧,号称为“三藏法师”的玄奘大师啊。
殊胜地位 如果说《地藏本愿经》是指明娑婆世界的恶道之苦、激发人们升起出离心,《阿弥陀经》是指点人们出离娑婆世界之后的归宿――往生极乐世界,《药师本愿经》则是指导人们如何从娑婆世界过渡到极乐世界的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的十三祖,终生都在弘扬西方净土法门,但是在他的文钞里保留下来了两篇为刊刻《药师经》写的序。他写道:“《药师如来本愿经》者,乃我释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众生,为说药师如来,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实为究竟离苦得乐之无上妙法也。”
学佛久了,很多人会争执一个吃素的问题。我就明确告诉大家,念佛之人,一定会吃素,因为色身已经转化,吃素是结果。如果还吃肉,说明念佛学佛功夫还没有到。学佛的人,色身一定会转化,这是可以验证的。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药师经’和‘法华经’一样,属于大乘佛法中最上乘的秘密,是一切佛的秘密之教,不是普通密宗,是一切佛的最高秘密。经典文字上看起来很容易懂,实际是你真不懂。
一、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功德利益【凡有所愿,所求皆得】 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在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微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及诸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
《药师经》,据佛说有三个名称:1、《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2、《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3、《拔除一切业障》。现在流通的《药师经》,是以第一名称为经题。拔一切业障,就是药师如来功德的力量;十二神将的饶益有情,也是护持药师如来的功德法,而令有情获得功德的法益,所以立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为什么要把这两部经一起讲,还有一个现世的目的,大家回忆一下我们5个月以来讲的东西。我们主要是讲禅宗,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回答一些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知识问题,诸如:你有没有资格讲法的问题?能不能讲法的问题?象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他连这个都不知道的话,他本身是个外道,甚至于是魔,有魔性在那里干扰他。佛多次说过任何人可以读经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