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这是说维摩居士具有他心通的大神通,他明了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同时,他还能分辨他们的根器利钝。什么人能度,什么人不能度,什么人缘深,什么人缘浅,他清楚得很。像有些众生因为业力执著的关系,那绝不是这一生就能转过来的,所以能和他结个善缘就已经很OK了,不能强求。
而有的人根器很利,这多半是前生积功累德修来的,这种人聪明伶俐,看上去就像天才一样的,反应很快,这也就是禅宗祖师讲的“良马见鞭影而驰”,那种良马。比如说孔子的学生颜回,《论语》记载,颜回闻一而知十,属于那种天生慧根、聪明绝顶的人,而且性格修养好得不得了,孔子的学生里没有一个比得上的,就连孔子自己都承认说“我也不如”!所以众生根器的利钝那是可以差得很远的,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像历史上的张良,汉初三杰之一,他之所以愿意辅佐刘邦,就是因为他看出刘邦是个利根的主。当年韩信不是手握重兵吗?他在打下齐鲁后居然派人向刘邦伸手要官,要挟刘邦封他为代王,这可是犯大忌的事,这个韩信在政治上很幼稚。当时刘邦气得一拍桌子,站起来刚要骂娘,张良在桌子底下用脚一碰他,刘邦马上就会意了。他不是拍了一下桌子吗,“啪”的一声,刚要骂娘,但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封什么代王?要封就封齐王,封真正的王!”你们看他反应有多快!心机有多深!所以刘邦后来能够成就一代帝王之业,那个根器可真不是盖的。
这个天赋好的人,如果把他的聪明才智拿来玩政治,那往往就会变得很可怕!像我以前接触过不少的政府官员,仅仅是一个小县的县长,小科的科长,那个拐弯心思就已经不得了了,我自问如果要和他们玩心眼的话,那我绝对不是对手,搞不好被卖了还要帮他们数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但他们如果要来学佛那就不行了,近乎白痴,而我正好相反,我在政治上、商业上近乎白痴,但我一学佛那就显得根器非常猛利了,很多东西我是一看就懂,好像早就知道一样。呵呵,不好意思,每次只要一讲到自己,我就忍不住要自夸,我不自夸一下会很不舒服,(众笑)你们要原谅。所以,我后来就慢慢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人的根器利钝一般都是有方向性的,每个人都有长有短,人一定会有自己擅长的天赋,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什么都厉害的人几乎没有,什么都不行的人也几乎没有。当然,我指的是正常人。
而且所谓的根器利钝并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学佛这件事情上,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变钝根为利根!我们看记载就知道了,很多学佛修行有大成就的人,原来其实都是普通人,跟你我一样的,甚至是笨人,拿我们四川话讲那叫“瓜娃子”,很笨!但偏偏就是他们最后得到了生死解脱的无上大利,比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强太多了!我记得比较远的例子有周利盘陀伽,他在佛陀的弟子中是最有名的笨蛋,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记不住,记忆力奇差,过耳就忘,后来因为一直坚持念佛陀教给他的“扫尘除垢”这四个字,一面扫地一面念,最终得悟大道,证了阿罗汉道,成了十大弟子之一,很有名的一个例子。我们在座的诸位,想来没有比他更笨的吧?
近代像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就更多了。比如民国时候,倓虚大师就曾经听谛闲老法师亲口说过一件事。早先,那是解放前的事了,谛闲老法师有一位四十多岁才出家的徒弟,那是谛老小时候的玩伴,因为家境贫寒,没念过书,看上去笨笨的,长大后他也只学了个补碗补锅的手艺谋生,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这个人有一天就找到老法师说要出家,要认谛老做师父。谛老同意了,于是就安排他到一个小庙里住下,找了几个在家弟子每月送点菜、送点米供养他,又找了一位老太太帮他洗衣做饭,再教他一句佛号,告诉他别的你不要管了,也不要学了,你就念佛吧,念累了就好好休息,休息好了再接着念,别的事不用操心。
这个人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胜在老实听话,死心塌地,他真的就是一心念佛,三年都没有出过庙门,整整三年。那么念着念着,这一天他忽然就对帮他洗衣做饭的老太太说:“老人家啊,明天你不用来给我做饭了。”那么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不放心啊,还是忍不住到小庙来了。来了一看,发现这位补锅匠出身的和尚脸朝窗外,嘴角含笑,手拿念珠,已经站着往生了。供养他的护法不敢乱动,赶紧就去找谛老报告,要处理后事。
这样一去一来,等到谛闲老法师赶到的时候,这位补锅和尚仍然直直地站着,往生之后一共站了三天,双目微垂,脸色安祥。哦,这个成就不得了,这样了不起的示现!所以师父要竖大拇指,要竖两个!一个补锅匠,很笨哦,三年什么都没学,什么都不懂,单提一句佛号,单刀直入,信心具足,就会有这样了不起的大成就!
所以,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不要自高自大了,也不要妄自菲薄,这两种极端的心态都很要不得。希望大家了解一点,不管根器利钝,我们就算再笨,笨也好,聪明也好,只要你老实念佛,那就一定能够转凡成圣,化腐朽为神奇!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了,很重要!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这是讲,维摩居士实际上早就成佛了,他深达实相无相的道理,中道不二正观任运现前,所谓“在有恒知空,处空常万化”,这就叫做“久于佛道,心已纯淑”,他于大乘菩提道已经永远不会再退转了。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菩萨久远劫来上求佛道,求无可求;中修万善,修无可修;下度众生,度无可度。所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对般若智慧地把握和观照,这叫做“诸有所作,能善思量”。我们凡夫是妄想纷飞,不善思量,这个心力用错地方了;小乘行者呢,则是沉空守寂,不敢思量,怕心乱,这种有点偏颇的见地和菩萨就没办法比了。
因为达到了这样的大智成就,所以维摩居士在行住坐卧、举手投足中的威仪和佛陀完全相同,都是那么的安祥庄严。他的心灵境界就像大海一样的深广无边、清净无染、具足万德,不但人天恭敬,就连十方诸佛也都为之赞叹不已。现在这位大菩萨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投身人道,按照一般的程序入胎出胎,正常成长。换句话说,他也是娘生父母养的,并没有什么从石头缝里或者从莲花蕊里迸出来的特别示现,直到长成为了如今的长者居士,以这样的“善方便”,维摩诘已经在毗耶离大城里居住了有好几十年了。
原标题:这样做能成为有慧根的修行者丨《维摩诘经》27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是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或《维摩诘所说经》。其汉文译本比较多,有六种以上版本。我们通常读的是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共有三卷。《维摩诘经》是一部宣传大乘般若见中观思想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在读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时, 发现其中提及直心、深心、菩提心数次,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 它使人联想起净土宗所谓的 「三心」。 以下先来看净土宗的「三心」。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被翻译的次数多达七次,这可以看出人们对《维摩诘经》的重视。现在保存的版本有三种,已经遗失的有四种。《维摩诘经》简单地总结来说,是般若性空。般若性空是一种武器,破除执着。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执着,大体分成三种:普通人、人天,他们有什么样的执着?我执;声闻乘,缘觉乘,他们有什么执着?法执;菩萨有什么执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