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摄大乘论 彼入因果分第五

彼入因果分第五 译文

  这已经讲完了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呢?即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如何由六度而入唯识呢?六度又如何成为彼入果呢?修六度的这些菩萨,不贪著财位,不犯戒,遇苦不会动摇,对于修行懈怠,于此等散动因中,不再使它现行的时候,心专注一境,便能如理简择各种事物,使之悟入唯识。菩萨依六度悟入唯识以后,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统摄的波罗蜜多。即使离开六度现起加行,由于对圣教获得殊胜理解,还由于对波罗蜜多起爱重、随喜、欣乐各种作意,菩萨便能以恒常无问相应不离的方便,修习六度,迅速达到圆满。这里有三个偈颂:

  白法已经积集圆满,并得利疾忍。菩萨以自乘的甚深广大教。

  周遍觉知一切事物只是虚妄分别心的显现,得到无分别智,希求胜解净信,所以意乐是清净的。

  由于以前的加行和此法流,所以得见十方诸佛,了知自己和菩提很接近了,是不难证得的。

  由于这三个偈颂,总的显明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即资粮、堪忍、所缘、作意、自体、瑞相、胜利。应当知道,偈颂各句按照这种次第显示说明。

  原典

  如是已说人所知相,彼人因果云何可见?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人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人果?谓此菩萨不著财位,不犯尸罗,于苦无动,于修无懈,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诺法,得人唯识。菩萨依六波罗蜜多人唯识已,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是故于此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故,及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恒常无闲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此中有三颂:

  已圆满白法①,及得利疾忍,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

  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恃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

  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

  由此二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白体故,瑞相故,胜利故。如其次第,诸句伽他应知显示。

  注释

  ①白法:白净之法,总指一切善法。一般来说,有二种白法:惭与愧。

译文

  由于什么因缘,波罗蜜多的数目只有六种呢?因为成立对治所治的六障。从证得佛法的所依,菩萨在随顺化导成熟诸有情。为了对治不发起出离生死趣向解脱心,所以成立布施、持戒二种波罗蜜多。凡夫不肯发趣出世的原因,是贪著财位和眷恋家室。为了对治虽已发趣而又退还的原因,所以要立忍辱、精进波罗蜜多。这退还的原因,主要是处于生死中的有情众生,违把菩萨身心,使之产生各种痛苦,以及由长时修习善品加行,听生疲怠。为了对治虽已发趣不再退还而失坏正道的原因,所以立禅定、智慧波罗蜜多。失坏的原因,有的是散动,有的是邪恶的智慧。这样成立对治所治障,只立六种。由于修前四波罗蜜多的不散动因,次一个慧波罗蜜多,就是因不散动而获得成就。这因不散动的定力为依止,就能如实等觉各种事物的真实含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这样证得各种佛法的所依处,所以只立六种。由于布施波罗蜜多,能够正确摄受各种有情众生。由于持戒波罗蜜多,能够对各类有情众生不毁害。由于忍辱波罗蜜多,虽然遭到毁害,但能忍受。由于精进波罗蜜多,能够帮助其他人经营他所应作的事业。这就是由于摄受利益有情的四种因缘,使诸有情众生于成熟解脱的出世大事,有所堪任。从此以后,心还没有得定者,使之得定:心已得定者,使其得到解脱;当开悟的时候,使之成熟起来。如此,从这随顺成熟一切有情众生方面,也只有六种,应当这样了知。

  原典

  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成立对治所治障故。证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熟诸有情故。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不发趣因,谓著财位及苦室家。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意。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此不散劲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唯立六数。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从此已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于开悟①时彼得成熟。如是随顺成熟—切有悄,唯立六数,应如是知。

  注释

  ①开悟:意谓开智悟理,即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乃佛教修行之目的所在。

译文

  这六度的体相如何显现呢?由六种最胜来显示:一、由所依最胜,因为以菩提心为所依;二、由事最胜,因为具足现行:三、由处最胜,因为以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四、由方便善巧最胜,因为以无分别智所摄受:五、由回向最胜,因为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六、由清净最胜,因为是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是以布施作为波罗蜜多呢?还是以波罗蜜多作为布施呢?有的布施并不是波罗蜜多,应当作四句分别。就像对于布施那样,对于其余的波罗蜜多,也作四句分别,可以例知。

  由于什么因缘,这六波罗蜜多按照这种次第而说呢?因为前一个波罗蜜多随顺产生后一个波罗蜜多。

  原典

  此六种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故: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①为所依故;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五、由回向②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若施是波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拖耶?有施非波罗蜜多,应作四句③。如于其施,如是于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如应当知。

  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

  注释

  ①菩提心:菩提另译为道,求真道之心称为菩提心。菩提又译为觉,求正觉之心称为菩提心。

  ②迴向:以所修的一切善根,向于众生,又向于佛道。

  ③应作四句:即㈠布施非波罗蜜多,㈡是波罗蜜多非布施,㈢是布施亦是波罗蜜多,㈣非布施亦非波罗蜜多,

译文

  而且,各个波罗蜜多的训释名言,云何可见呢?在世间(凡夫)、声闻、独觉(小乘)中,施等善根都很微劣,菩萨所修的善根最为殊胜,因为能到大乘果的彼岸,所以通称波罗蜜多。而且,布施能够破裂悭吝、贫穷,并能引得广大财位的福德资粮,所以称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并能取得善趣、等持,所以称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并能使自己使他人安住于安隐境地,所以称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并能出生无量善法,使其增长,所以称为精进。又能消除所有的散动,并能引得内心安住,所以称为静虑。又能遣除一切见趣、各种邪恶慧,并能真实品别知法,所以称为慧。

  原典

  复次,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云何可见?于诸世闲、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又能破裂悭恪、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警,及能善住自他安隐①,故名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②、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清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能除造一切儿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注释

  ①安隐:又称为安稳,意谓身安心稳。

  ②懈怠:梵文kausidya的意译,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的随烦恼之一,与勤相对,意谓于佛教善行不努力。

译文

  如何应知修习此等波罗蜜多呢?应当知道,这种修习简略来说有五种: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前四修如前所说,关于哎所作事修问题,即诸如来任运地广行佛事没有休息,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再次修习六度。而且,作意修是修六种意乐所统摄的爱重、随喜、欣喜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假若诸菩萨,从最初发心,乃至经过若千无数大劫,才能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一一刹那,假使能顿舍一切身命,以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盛满七宝,奉献布施给如来,一直到安坐于菩提座,菩萨的布施意乐仍然没有厌足。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在四威仪当中,经常缺乏一切资生众具,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永恒现行,一直到安坐于菩提座,这样的菩萨对所有的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意乐,仍然没有感到厌足,这就称为菩萨的广大意乐。

  诸菩萨即于此中的无厌意乐,一直到安坐于妙菩提座;水远没有间息,这就称为菩萨长时意乐。

  诸菩萨以其六度,饶益有情众生,由于这样作,深刻产生欢喜,是那蒙益有情之欢喜所不及的,这就称为菩萨欢喜意乐。

  诸菩萨以其六度饶益有情,只看到众生对于自己有大恩德,从来不见自己对于那有情有恩,这就称为菩萨荷恩意乐。

  诸菩萨以此六度所积集的善根,以恳切的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使他们得到可爱殊胜的异熟果,这就称为菩萨大志意乐。

  菩萨又以此六度所积集的善根,回施自己和各类有情众生,共求无上正等菩提,这就称为菩萨纯善意乐。这就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统摄的爱重作意。

  修六度的诸菩萨,对于其余菩萨,凡是能以六种意乐,修习六度相应,积集无量善根的,自己也深心随喜赞叹,这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的随喜作意。

  修六度的诸菩萨,不仅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统摄的六度修行,同时也愿意自身与此六种意乐所摄的六度,从最初发心,一直到安坐于妙菩提座,永不相脱离,这就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的欣乐作意。假若有人听闻这菩萨的六种意乐所摄的三种作意修以后,只要能够生起一念的清净信心,还能产生无量的福聚,各种恶业障也能消灭,更何况是菩萨呢!

  原典

  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应如此修略有五种: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此中四修如前已说。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任运佛事无有休息,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复更修习六到彼岸。又作意修者,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随喜、欣乐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①,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②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成、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

  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闲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已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

  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热,是名菩萨大志意乐。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昕集善根,共诺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作意。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列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幅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

  注释

  ①七宝:佛教经典中有不少记载,据《法华经·授记品》,七宝如下:金、银、瑠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无量寿经》则载为:金、银、琉璃、珊瑚、琥珀、车渠、玛瑙。《大智度论》则载为:金、银、昆琉璃、颇梨、车渠、玛瑙、真珠。

  ②三千大千世界:略称大千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译文

  这六种波罗蜜多的差别如何可见呢?应当知道,一一各有三品。施三品如下: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如下: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忍三品如下:一 、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精进三品如下: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静虑三品如下: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慧三品如下: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俊得意。

  原典

  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应知一一各有二品。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律仪戒①,二、摄善法戒②,三、饶益有情戒③。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④。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⑤,二、加行精进⑥,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⑦。静虑三品者:—、安住静虑⑧,二、引发静虑⑨,三、成所作事静虑⑩。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

  注释

  ①律仪戒:又称为摄律仪戒,乃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之止恶门,为七众所受之戒。随其在家、出家之不同而分别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

  ②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接善戒。即以修一切善法为戒。

  ③饶益有情戒:又称焉摄众生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众生为戒。

  ④谛察法忍:菩萨以其智慧审谛观察诸法实相,了达一切事物都是空无自性,对于这甚深教法,能够深信认可。

  ⑤被甲精进:修习六度的菩萨们,就像将赴前线作战的战士一样披起铠甲,积集福德智慧资粮,以助成精进。

  ⑥加行精进:披起铠甲,一切准备好以后,菩萨向菩提大道迈进,就像行军一样,所以称为加行。

  ⑦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如战士到前线,虽大敞当前而不生恐怖,菩萨修行也是这样,不因菩提路速、烦恼障重而怯弱,这就是无法弱。犹如两军交火,不管敌人力量如何强大,也决不后退,菩萨修行也是这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决不后迟,这就是无迟转。如军队作战,胜而不骄,菩萨修行也是这样,不因暂时的胜利而喜足,不断地精进努力,直至完全胜利。

  ⑧安住静虑:心专注一境,使身心得到轻安。

  ⑨引发静虑:在定中引发神通等珠胜功德。

  ⑩成所作事静虑:以神通作种种有利于众生的事业。

译文

  这样的相摄云何可见呢?由此六度能够统摄一切善法,是其体相,因其随顺般若,佛德是六度的等流。

  六度如此所治所统摄的各种杂染法,云何可见呢?因为是悭贪的体相、因和果。

  这样的六度所得到的殊胜利益,云何可见呢?诸菩萨在流转生死中得到大富大贵的胜利,得到广大圆满的受生,能够得到广大的朋友和部属的胜利,能够得到广大事业加行成就的胜利,不受各种恼害,使烦恼污垢轻微淡薄,能够得到善知一切工艺学问的胜利。能够得到世间胜生、出世无罪,乃至安坐于妙菩提座,能够永远现作对一切有情众生有一切利益的事情,这就称为胜利。

  原典

  如是相摄云何可见?由此能摄一切善法,是其相故,是随顺故,是等流故。

  如是所治摄诸杂染,云何可见?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云何可见?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故,大朋大唇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知一切工论明①处之所摄故。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名胜利。

  注释

  ①工论明:又称为工巧明,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之一,即工艺学,

译文

  这样的六度互相抉择,云何可见呢?世尊在这一切六度中,在有的地方说施,在有的地方说戒,有的地方说忍,有的地方说勤,有的地方说定,有的地方说慧。这样的所说,有什么意趣呢?事实上在一切波罗蜜多中,修习任何一种加行的时候,都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有这样的意趣。这里有一首嗢柁南颂:

  应当知道,数、相和次第、训词、修、差别、摄、所治、功德,互相抉择。

  原典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决择,云何可见?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施声说,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行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如是所说有何意趣?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此中有一嗢柁南①颂:

  数相及次第,训词修差别,摄所治功德,互决择应知。

  注释

  ①嗢柁南:梵文udana的音译,意译无问自说。九分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佛不待弟子提问,迳自吐露,称嗢柁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