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摄大乘论 题解

摄大乘论白话文 题解

  《摄大乘论》(Mahayana-samparigraha) ,是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即唯识派)的重要论著之一,「摄」为统摄,本论以境、行、果的十殊胜,统摄大乘佛法要义。这十殊胜是:一、所知依,二、所知相,三、入所知相,四、彼人因果,五、波因果修差别,六、此中增上戒,七、此中增上心,八、此中增上慧,九、彼果断,十、彼果智。第一和第二说明境的殊胜,第三至第八说明行的殊胜,第九和第十说明果的殊胜。

  本论有三个汉译本:一、元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二卷,译于普泰元年(公元五三一年);二、陈·真谛译《摄大乘论》三卷,勘同魏译《摄论》,翻译年代不详;三、《摄大乘论本》三卷,唐·玄奘译于贞观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六四八——六四九年),勘同魏译《摄论》,题末「本」字依《开录》加。

  《摄大乘论》有世亲、无性两家释论,世亲是无著的弟弟,又是他的弟子,昕以世亲的《释论》是权威著作,此《释论》有三个汉译本:一、《摄大乘释论》十五卷,陈·真谛译于天嘉四年(公元五六三年):二、《摄大乘论释论》十卷,隋·达摩笈多共行矩等译于大业五年(公元六○九年):三、《摄大乘论释》十卷,唐·玄奘译于贞观二十二至二十三年(公元六四八:—六四九年)。无性的《摄大乘论释》十卷,唐·玄奘译于贞观二十一至二十三年(公元六四七——六四九年)。

  《摄大乘论》有《碛砂藏》本、《嘉兴藏》本、《大正藏》本、《高丽藏》本、《龙藏》本、金陵刻经处本、《藏要》本等。其中《藏要》本最佳,因为这个版本用《摄论》的三个汉译本、世亲《释论》的三个汉译本和无性的《释论》校勘,还对校过西藏胜友等翻译的《摄大乘论》,所以《藏要》本的《摄大乘论》,可靠性最大,故本书以《藏要》本的《摄大乘论》本为底本。

  《摄大乘论》的作者无著,是梵文Asanga的意译,音译阿僧伽。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即唯识派)的创始人,生活年代大约是公元四、五世纪,生于北天竺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属婆罗门种姓。其父名憍尸迦,母名比邻持,共生三子:长子无著,次子世亲,幼子此邻跋婆(意为比邻持的儿子),亦称觉师子(Buddhasimha)或师子觉。无著原出家于小乘佛教化地部,相传后遇宾头罗罗汉为其讲小乘空观,无著对其教诲感到不满足,后从弥勒受《十七地论》(即《瑜伽师地论》),彻底了解其义,对《华严经》等大乘经典,都能通达理解。后劝其弟世亲也放弃小乘佛教而改学大乘。无著晚年游化于中天竺的憍赏弥国,死时已经一百多岁,比弟弟世亲早逝二十五年。无著的著作很多,除《摄大乘论》以外,还有以下几种:

  一、《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唐·玄奘译于贞观十九年至二十年(公元六四五——六四六年)。

  二、《大乘阿昆达磨集论》七卷,唐·玄奘译于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

  三、《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唐·波罗颇蜜多罗译于贞观四年至七年(公元六三○——六三三年)。

  四、《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元魏·勒那摩提译,翻译年代不详。

  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二卷,隋·达摩笈多译于大业九年(公元六二二年)。

  六、《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唐·义净译于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

  七、《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唐·义净译于长安三年(公元七○三年)。

  八、《顺中论》二卷,元魏·翟昙般若流支译于武定元年(公元五四三年)。

  《摄大乘论》的第一名译者佛陀扇多(Bcddha-santa),意译觉定,北天竺僧人,先与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于洛阳共译世亲的《十地经论》。后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六年(公元五二五年)至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公元五三八年),在洛阳白马寺和邺都(今河南省安阳北)金华寺,相继译出《如来师子吼经》、《摄大乘论》等共十部佛典。

  《摄大乘论》的第二名译者真谛(Paramartha),音译波罗末陀,亦称拘那罗陀(Rcnaratha),中国佛教的四大译经家之一。西天竺优禅尼人,属婆罗门种姓。为了弘扬佛道而至扶南(今柬埔寨)。大同年间(公元五三五——五四五年),真谛应梁武帝之邀来华,从大同十二年(公元五四六年)八月十五日到达南海(今广州市),太清二年(公元五四八年)八月至建业(今南京市),本想在此从事佛典翻译,因值侯景之乱而东行。后到富春,县令陆元哲招集二十多名法师帮助真谛翻译《十七地论》(《瑜伽师地论》的异译本),刚译五卷即因世乱而中止。

  天保三年(公元五五二年)应侯景之请回到建业。梁元帝即位后,真谛迁住正观寺,与愿禅法师等二十余人翻译《金光明经》,三年后返回豫章:千江西省南昌市),又往新吴又(今江西省奉新县)、始兴(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康(今江西省赣县西南),沿途译经。

  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五五八年)七月返回豫章,又转晋安(今福建省晋江县),后从晋安来到梁安郡(今广东省惠阳一带),天嘉三年(公元五六二年)十二月来到广州,刺史欧阳頠延住制旨寺(即今光孝寺)。陈宣帝太建元年(公元五六九年)正月十一日逝于广州,时年七十一岁。据《续高僧传》卷一,真谛共译佛教经典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未译梵本二百四十夹。据《历代三宝纪》,共译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开元录》载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摄大乘论》的第三名译者玄奘(公元六○○——六六四年),原姓陈,名褘,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人。玄奘的哥哥是个和尚,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他去学习佛教经典。玄奘于十三岁出家,出家俊曾向景法师学习《涅槃经》,后向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

  隋灭唐兴,玄奘随兄长捷由洛阳经长安到四川,住成都空慧寺,向道基、宝暹法师学习《摄大乘论》、《昆昙》等,并向震法师学习《迦延》。唐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玄奘二十一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在此学律。后与兄分手,来到荆州天皇寺,在此讲《摄大乘论》和《昆昙》各三遍。又到赵州向深法师学《成实论》,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入长安大觉寺,向岳法师学《俱舍论》 。玄奘经过多次学习,声誉倍增。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对各派经论的矛盾说法很不满意,于唐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颇蜜多罗,他是戒贤的弟子。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瑜伽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出发后一年,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到达北印的滥波国。展转来到迦湿弥罗国,玄奘在此向一位年近七十的老法师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等。玄奘在这里停留两年,把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三十万经论全部学完,玄奘在北印游历了十多个国家,于贞观五年(公元六三一年)来到中印度,他在此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沿途向名僧学习佛教经论。

  对玄奘影响最大的是那烂陀寺,他在此拜年过百岁的老住持戒贤为师,向他学习唯识教义。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位于今比哈尔邦巴特那东南的巴腊贡村。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当时印度第一流的佛教学者都在这里进行过教学和佛教研究工作,如大乘空宗的月称,有宗的无著、世亲、真谛、德慧、陈郡、商羯罗芒、护法、法称、戒贤、寂护、莲花生等,除印度本国的学生以外,还有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我国的法显、玄奘都曾在此学习。这里不仅传授佛教知识,还传授《吠陀》、因明、声明、医方明等。玄奘留印期间,那烂陀寺能容纳一万名学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师,其中通二十部经论者共一千余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余人;通五十部者,称为「三藏法师」,包括玄奘在内共十人。

  玄奘奘不以此为满足,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到处去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他的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赏,以后又向低罗择迦寺的般若跋陀罗学习两个月,又去杖林山向胜军学习唯识、因明两年。于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回到那烂陀寺,戒贤让他讲《摄大乘论》等。

  唐贞观十六年(公元六四二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请玄奘为论主,获得完全胜利。又应戒日王之邀,参加了历时七十五天的施舍大会以后,就启程回国了。

  唐玄奘于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回到长安,他从印度带回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十五部、大众部经律论十五部、三弥底耶部经律论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十七部、法藏部经律论四十二夹、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明论三十六部、声论十三部,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用二十匹马驮来。

  玄奘回国后的主要任务是译经,他组织了译场,从贞观十九年开始,二十年间先俊翻译《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大小乘经典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留印期间,为了辩论的需要,他曾用梵文著《制恶见论》、《会宗论》,可惜已佚。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并把入印路途见闻撰成《大唐西城记》十二卷,成为研究南亚次大陆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的重要经典文献。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