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十住毗婆沙论》谈念佛与般舟三昧修持

其它经论 | 作者:慈法法师 [投稿]

观佛法身无染无着

  净土念佛法门,按教中所说,唯佛与佛能宣化,是三藏十二部中的无问自说之教言,因为一切贤圣都无法涉足于此,唯佛圆满觉者,才能知念佛甚深功德利益,所以又称果地教言。果地,即佛所证,是圣者菩萨无法证到,穷极所思也不能知晓的。净土一法,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不可思议的大善巧教言,能真正开启一切众生之心智。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就是运用我们的心灵智能,将其彻底无疑地、象诸佛世尊一样圆满、清净、具足慈悲善巧地运用出来。其实,一切有情所面对的一切贪嗔痴慢疑邪见,所表达的一切身口意事相和依正二报,莫不是宝藏,关键是我们没有认知其本质,而被自己感知的量所蒙蔽,结果变得沉重、负担和痛苦。学佛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一种方式,将我们的本质心智运用出来、纯熟起来,真正开启心灵如意的自在力。

  在念佛三昧最初的进趣中,观佛色相是比较方便的,使我们可以从浊恶杂乱的色相中剥离出清净光明相。但为了破除众生的染著,就有破相之说,即顺性识诸法之无自性本质,也就是见法性佛。当然,若不染著于色相,也无需破,只是善运用即可。

  实践佛法有五次第:资粮、加行、见道、修证、息用,但次第并不是强制的,有人循序建立之,有人则无序,如利根有情,直接在自性安立上生起抉择,见诸事相现前,不受侵害动摇,心智清净,爱乐平等之法,此时五次第说就不太需要了。

  《般舟三昧经》中也谈到五次第,后面两个次第为见佛色相与问法,因问法而抉择于自性之本无来去。若不见色相、不能问法之时,我们往往抉择不了法无自性,因思维之力并不等于抉择之力,通过实践佛法,我们就可以于此本质不断抉择,如意力就会现前。

  接下来的“助念佛三昧品”,主要依止跋陀和菩萨起问的《般舟三昧经》做讲,从念佛三昧的正因,来引发我们亲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的利益。修行的确是很有味道的事情,但如果没有法则指导、没有文字指导,我们就容易比较莽撞,或比较草率地自许一个东西。这段文字令我们渐次趣入,是比较重要的一段文字。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二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

  菩萨应以此  四十不共法

  念诸佛法身  佛非色身故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义。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何以故。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如先说。转深入得中势力。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

  不染著色身  法身亦不着

  善知一切法  永寂如虚空

  是菩萨得上势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贪着佛。何以故。信乐空法故。知诸法如虚空。虚空者无障碍故。障碍因缘者。诸须弥山由乾陀等十宝山。铁围山黑山石山等。如是无量障碍因缘。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念他方世界佛。则有诸山障碍。是故新发意菩萨。应以十号妙相念佛。如说

  新发意菩萨  以十号妙相

  念佛无毁失  犹如镜中像

  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失者。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若菩萨成此三昧已。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

  念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为什么要念诸佛法身?因佛非色身,但以色身而彰显,而利益世间。

  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义。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是进趣方便,逾越进趣方便往往不得佛法现前利益。先念色身佛,我们可以体会到健康的果报、福德的果报、威德的果报、智能慈悲的果报、乃至光明清净、圆满庄严的果报,然后我们就会延续这种进趣,念法身佛。

  何以故。新发意菩萨。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新发意菩萨”是很有意思的名字,其中“新”字尤为重要。现在学佛人往往认为自己在重复某种意识、某种心念,而不知我们每一个心念、每一刻时光,皆未被重复过,皆是“新”发意,若能知此,是名菩萨,此菩萨从识心中走了出来,了解未曾有。

  识心就是重复心,未曾有是绝待心智,是不会重复的。重复的心智,就会产生劳苦、厌倦和迷茫;而未曾有心智,会生起尊重、庄严、守护和喜悦,使我们因不可重复而爱乐每一个现下,守护每一个学佛的机会,从而有进趣观察的力量。何以故?非劳作故。

  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是新发意菩萨先念色身佛的进趣法则。经常会有人说“法无色无相,一切法平等,一切色平等,一切清净啊,佛不可以色身见,还念它做什么?”结果自己两眼茫茫,也不平、也不等,迷失了自心,不生尊重,堕入顽空。何以故?因凡夫有情多以色取庄严,取庄严时就会尊重与守护,尔后得到喜悦与爱乐,如一个贫瘠人突然得到宝藏一样,就会生起守护这个富有与尊贵的心和业缘。如果一直就是贫瘠的,却强说贫瘠也很好啊,是真的吗?若真如此,也就不名贫瘠了。

  因我们色身粗重,福德卑微,所以,“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观佛,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一般人认为自己长得还可以,但即使不与佛比,但与天人的细妙色身、香妙色身或光炽身比起来,我们色身的秽污丑陋都是令人不堪的。此处,“比”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是在念佛之色身,若不比,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龌龊,而还贪爱自视。

  做三十二相八十随形观,也有助于调整色身疾病。从头顶到喉,到胸,一直到脚下万辐轮,每个部位都有细致的观察及其对治的疾病。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中就有一些观念修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现实利益。例如,有人含胸,这样的人多肺活量不够,心胸较暗,显现无力,这时需要多观佛胸前“”字。又如人昏沉无记时,也可作胸前字观,或可作“阿”字光明观。又如我们做某件事之前,若先做一下观想,就会产生比较得力的感受。因此,若想调整身心世界,色身调整也是很重要的,不过生老病死还是逃不掉的,这里不是让我们染著于色身。

  如先说。转深得入中势力。得入,即相应。观相相应时,虽实无所得,但会在我们身上表现出来一种喜悦、安乐、健康、有力,易让他人生喜,这种喜是存念中的感知。观修中的相应一般是不轻说于人的,轻说易生慢心。此处最怕骄慢,若真以为“我”怎么样了,不仅会减损现缘,还会受未得言得大妄语的苦报,比不做观修还要多受苦报。所以此处有大利大害,故一定要密护身口意,一定要真正对自己负责!即使因害怕不修了也行,但密护是绝对不能含糊的!

  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这就是所谓本尊观,成就本尊相好观后,是要破本尊的,即应该观法身佛了。

  转观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机。在《般舟三昧经》中,转观法身佛属于第五次第:见佛即问,问即答。答之后,佛肯定就消失了,此时就会审观到:彼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从去,何以得见佛呢?原来自性清净故见佛。

  如果不转观,就会真以为有所得。在藏传佛教中,此关过不去,就落到护法,即天龙八部上;在汉地又称为“戒缓乘急”,也就是急于成就本尊,结果密护不够,又以为实有,而堕入护法,这样是不能成就解脱道的。

  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菩萨得上势力,不以色身法身深贪着佛。不贪着就是戒。“见无见见,树立正见”,因自性无故,所以在种种细妙色身中,应无所染著,这样来实相念佛,或观法身佛。

  很多人过不了此关,贪图自受用。比如有人说:“我这段打坐可舒服了。”对自受用的贪一旦生起,然后就会贪图色欲,堕入魔眷。《楞严经》中讲得很清楚,此人不能成就无上道。所以,不染著色身,法身亦不着,见无见见亦不可着,此处需要不断深入抉择,最后“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归入寂灭之乐,广大妙庄严土一时现前,十方刹土如梦如幻,乱起乱灭,无有实质,那么就抉择一切法性自在,得一切智。

  何以故?信乐空法故。知诸法如虚空。虚空者无障碍故。障碍因缘者。诸须弥山由干陀等十宝山。铁围山黑山石山等。如实无量障碍因缘。何以故?是人未得天眼故。佛法中讲的“天眼”与其他不一样,是指能了晓未来,能做广大清净观察,能见他方世界。薄地凡夫有情,因染欲未净不得天眼。

  念他方世界佛。则有诸山障碍。是故新发意菩萨。应以十号妙相念佛。念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功德利益受用所在,我们可以观察体验。在此以十号念佛,则是念法身佛的细微分了,这里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进趣。

  十号称颂,例如“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一般人不知之,而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很多真言,如药师真言,其实都有十号称颂。

  十号称颂,是具足念,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修持方式,就是念法身佛,此处无色无相,功德遍法界、普摄有情,令十方九法界中一切有情咸得爱乐。

  如是:新发意菩萨。以十号妙相。念佛无毁失。犹如镜中像。毁失即遮蔽,我们一般念佛有散乱心,因心智遮蔽有亏故,会毁失佛号功德。而十号具德念则如大圆镜,能将相全显,无有毁失。

  十号妙相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无毁失者。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过去,因念佛名号,得念佛三昧力的人还是很多的,所以古人用一定的数量来充实自己的生命,令念佛得力,证得自在力。

  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所谓身得殊异快乐。殊异快乐,即禅三昧快乐,我们一旦得到,则不为亲情、爱欲、名利等一切世俗所侵扰、困惑。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以散漫心念佛的比较多、杂染心念佛的比较多、名号不具念佛的比较多、不知念佛次第念佛的比较多、自诩念佛的比较多、以贪染蒙蔽心念佛的比较多,所以多减损佛胜功德名号的利益和胜法乐的生起。

  当知得成般舟三昧。三昧成故得见诸佛。如镜中像者。若菩萨成此三昧已。如净明镜自见面像。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心净了,念佛时就看到佛,如在镜中看自己,这离我们也不远,但如果我们的心不去抉择,它就相去很远,殊胜的喜悦就不能生起。

  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此处若念阿弥陀佛就见阿弥陀佛,如果见到其他佛了,一定要知道不去随他。因为念不相应,也会出魔乱。但这里不要害怕,所谓乱,就是动摇,就是被蒙蔽,如果择取清晰,就不会乱。比如有人说:“我念阿弥陀佛时出现的是药师佛,那我就改去东方吧。”心一动,就出魔乱了,结果阿弥陀佛念不好了,药师佛也念不好。这是一个不动决定的问题。我们念佛不能动摇,要抉择,如何抉择呢?药师佛来了,我才不管呢,我就念阿弥陀佛,就去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再好也不要去。一旦清净抉择了,就远离魔乱,念佛人在这里一定要清晰、一定要认准。

  见是像已后。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这里就是一个清晰的抉择,龙树菩萨为我们做了一个佐证:想见阿弥陀佛就见阿弥陀佛,见真切之后,若还想再见药师佛,就可以念药师佛。然后我们还可以问法,乃至问:药师佛,你的十二大愿是真的假的?你什么时候发的愿?这完全可以问啊!我们不要害怕,不要跟佛这么大的距离,这不是轻慢,而是亲近佛。亲近佛,就是不来客套、虚假的!如果明明想问但是不敢问,那不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