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大集部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二卷 大哀经

  第二卷 大哀经

  无盖法门品第三

  于是法敖王菩萨在于彼会,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如来境界不可思议,示现建立大圣威光,令诸菩萨永无狐疑各各修行,唯当宣说无盖之门大会法品。所以者何?其大会者今悉集此,皆为菩萨,(一)被大德铠不可思议(二)以大神通圣慧娱乐(三)皆有功勋通于十方(四)所修清白心离垢秽(五)以明解脱多所照耀(六)皆为诸佛所见咨嗟宣扬功勋(七)于一切法得尊自在(八)诸度无极越终始岸(九)一切皆从权方便生(十)而悉消化魔业欲尘(十一)降伏一切诸外邪道(十二)皆能分别方便讲说章句谊理(十三)慧无挂碍智度无极超于彼岸(十四)其意自由勇步无难逮圣总持(十五)建立无盖辩才无断(十六)晓了众生根原所趣,具足缺漏备不备者(十七)察诸众生从应所解而为说法(十八)所宣经道除众罪殃而无遗漏(十九)其音随时柔软和雅,如哀鸾鸣,犹龙海吼,亦如梵声(二十)慈愍众生而示灭度,亦以慈愍令众得济(二十一)心常怀执无极之慈(二十二)志性抱念无盖之哀(二十三)所住坚固而不可动,言行相应(二十四)修立法幢显示十方(二十五)其志坚强犹如金刚,不可破坏如铁围山(二十六)尽建所愿不失本誓(二十七)畅入深妙分别玄奥十二缘起(二十八)蠲除两际断灭常见、一切诸见、六十二疑所习连著(二十九)亦如大乘群庶法王,诱进牵致使入于道(三十)众庶大导将致无难(三十一)从无央数劫好乐法宝合集智慧(三十二)为大医王疗众人病(三十三)灭除众生无色尘劳蓄滞之疾(三十四)此诸菩萨大师子王所抚育子(三十五)一切诸行若听异音,闻说如来秘密之谊,亦不恐惧(三十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三十七)皆以大哀具足祠祀(三十八)其心勇猛不怀怯弱(三十九)降伏四魔爱欲境界(四十)善施桥梁开寤眠寐(四十一)如是根力觉意禅思解脱定意正受,以善修成所当为业(四十二)常以殷勤欲度众生(四十三)逮得总持揽制一切(四十四)若利无利、叹誉诽谤、有誉失名、若苦若乐,于世八事而无所著(四十五)其心得入欢喜悦豫乐爱经典(四十六)颁宣流布道法之宝(四十七)充满智慧备悉道空(四十八)其行鲜明犹如莲华(四十九)蠲除一切诸有为法(五十)其光清净覆蔽日月释梵晖曜(五十一)悉已逮得海中三昧(五十二)道御一切诸法之宝(五十三)而于三宝由得自在无能断截(五十四)明识解说一切诸界(五十五)执持诸佛经典之要(五十六)积累合集无量功德咨嗟之称(五十七)造立无限功祚智业(五十八)而得亲近具足佛慧(五十九)达了当来无央数劫本末之际(第六十法经本内缺)。”

  法敖王菩萨白佛言:“如是,世尊,此诸菩萨大士之会功勋若兹。我意大圣,心自念言,当令世尊为诸菩萨宣无盖门大会法品,诸菩萨众所可由生。至未曾有天中之天,诸佛兴出多所饶益,则能悦可菩萨大士使得成具,当来菩萨德本明哲,其初发意菩萨清净行欲成者令入一乘使不退转,诸菩萨众具足佛法至阿惟颜一生补处,令其果报无所遗失。若有众生所识分明志存决定,怀来因缘化使入道。其不决定,当令仰入于无极哀 。其有众生永在邪见,为说处所使决其网。乐三乘者,因故佛兴而自严饰。诸天、龙、神、犍沓和、人与非人、世人、阿须轮,皆得蒙济。所以者何?佛兴出世实为善哉!如是比像,至未曾有难及希有经典之要,现出于世得共睹知。唯愿大圣,斯等正士发意之顷,建立化变此法高座,一切声闻及诸缘觉,于百千劫所不能逮。吾以是故心自念言,难及难及至未曾有!此人之等,乃能施设如是色像神足变化。谁以见此,当复兴发声闻之行、缘觉之心?所以者何?其有初发菩萨心者,过诸声闻、缘觉之众。今欲引喻!譬如世尊,愚痴之子从生騃冥,舍夜光大宝珠,取水精珠,所见颠倒自以为是;众人所行亦复如是,舍乎大乘,转求声闻、缘觉之乘。若复有人至性真实,发无上正真道意,若已发意、甫发意者,亦当不久具足成就如是法要。”

  法敖王菩萨说是语时,彼众会中三亿百千垓天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庄严法本品第四

  尔时,世尊睹诸菩萨皆来大会。此诸菩萨皆以法故而来集此,悉以执持如来妙藏,宣畅菩萨诸所行住,无盖法门所由品奥修御法典。复有光明名无畏辩,应时眉间大人之相放斯光曜,绕诸菩萨七匝已竟,因复绕于总敖王菩萨身百千匝,寻入总敖王菩萨之顶。适蒙此光承佛威神,绕诸菩萨百千匝。其光悉照师子之座,其身威仪转复光曜光明巍巍,益甚加倍踰诸菩萨。总敖王菩萨,时见如来无极威变,即从座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叉手,于世尊上虚空之中,化成如来庄严宝盖佛所建立,琉璃为幢上至炎天,瑰异琦珍帝青琉璃宝藏殊妙而以严饰,垂贯真珠缯彩旗幡而为庄校,紫金交露周匝缭绕,覆诸菩萨大会之众。其盖广长大如三千大千世界,如是比像建立宝盖奉献如来。雨于天华,威变伎乐而自然鸣,寻时以颂而赞世尊:

  “光明普遍靡不见, 目所周悉为显谊,

  诸法自在权自由, 不可思议趣诸德。

  大圣正士演光明, 其口清净宣辩才,

  道光绕我百千匝, 在吾顶上没不现。

  如本意志所怀念, 辩才照明持亦然,

  所知百千胜于前, 用蒙人雄道师恩。

  其身巍巍心清净, 踊跃以时获如愿,

  乃知正觉慧无量, 其大辩才入我身。

  佛实难及威无极, 其羸劣者不所乐,

  承佛圣旨今悉见, 当复启问愍众生。

  诸菩萨众行所入, 等趣世间而御众,

  所生光明所变处, 当复咨启阿惟颜。

  魔众无量悉来会, 而独游步上道乘,

  及余志求微妙法, 为是等故问最胜。

  当善执持此魔场, 而常谛受斯佛慧,

  今适是时世尊说, 为众生故开法藏。

  鄙身明智无不及, 人中之尊慧无量,

  能了最胜无限智, 今当启问无极权。

  世尊圣慧由自在, 本于长夜所修学,

  善遵敖尊为法王, 惟为颁宣道师行。”

  总敖王菩萨以颂赞佛已,白世尊曰:“如来境界不可思议,诸菩萨行莫能称限。吾及众会,听察如来至真等正觉所说经法,未曾厌倦睹于众生。最胜世尊行乎大哀,故问此谊!何谓世尊,菩萨庄严而自校饰,以菩萨行而为应谊?何谓菩萨不可思议逮法光明离于闇冥蔽碍之患,以大法门而为清净?何谓菩萨在众生尊,第一大哀修行慈愍,成就所行不舍众生?何谓菩萨逮佛菩萨所行诸业,所尊正法不怀恼法?善哉!世尊,愿分别说诸佛菩萨之所行住等趣法门!犹如菩萨降伏魔众,蠲除疑网入如来界游菩萨境,晓了一切众生志操,心行清净摄取佛土执持魔场,从如来教而于诸法速得自在无所蔽碍。”

  佛告总敖王菩萨:“善哉!善哉!正士,乃能问于如来。欲善决了诸佛菩萨,仁能逮得无量如来所行了了。族姓子,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菩萨行及余菩萨功勋具足,疾逮一切诸法自在。”总敖王菩萨及诸大众受教而听。

  佛言:“菩萨有四事庄严。何谓四?一曰、戒庄严未曾毁禁,二曰、定意庄严至未曾乱,三曰、智慧庄严心无蔽碍,四曰、总持庄严所闻不忘,是为菩萨四事庄严。于彼何谓以戒庄严?族姓子,知则用一事以戒庄严。何谓一?常愍众生心不怀害,矜哀群黎一切有命,亦敬爱之莫不悦可。复有二事以戒庄严。何谓为二?一曰、杜塞恶趣,二曰、开善趣门。复有三事以戒庄严。何谓为三?一曰、身行清净而无沾污,二曰、口言清净辞不粗犷,三曰、其心清净未尝坏乱。复有四事以戒庄严。何谓为四?一曰、如所志愿必果无异,二曰、如所约誓则得成就,三曰、如所慕乐必成无违,四曰、如所图画则得超至,是为四。复有五事以戒庄严。何谓为五?一曰、与禁戒士俱共精修,二曰、习学智慧未曾懈废,三曰、勤志解脱不怀慢恣,四曰、修度见品未尝休懈,五曰、益加精进尊于无上无极灭度,是为五。复有六事以戒庄严。何谓为六?一曰、无所毁犯亦不怀恨,二曰、无所缺漏亦不捐弃,三曰、不有沾污无所损落,四曰、不为瑕疵修一清净行,五曰、而博听受不从欲秽,六曰、若有所听不载仰人,是为六。复有七事以戒庄严。何谓七?一曰、戒品清净,二曰、布施清净,三曰、忍辱清净,四曰、精进清净,五曰、禅思清净,六曰、智慧清净,七曰、善权清净而无放逸,是为七。复有八事以戒庄严。何谓八?一曰、所处具足,二曰、其地究竟,三曰、所御备悉,四曰、性戒周密,五曰、不被烧害得至成就,六曰、佛兴出世得无所著,七曰、无盖普达,八曰、得从善师所问具足,是为八。复有九事以戒庄严。何谓九?一曰、而于圣慧无所恐惧,二曰、有所睹见而不怯弱,三曰、晓了空慧,四曰、分别善权,五曰、习于清凉而无恼热,六曰、将护禁戒如蜂采华,七曰、修治其心令无情欲,八曰、其心调和不怀粗犷,九曰、逮得调定中和之地,是为九。复有十事以戒庄严。何谓十?一曰、庄严其身具足诸相,二曰、其口庄严言行相副,三曰、其心庄严而无瑕疵,四曰、国土庄严具足所愿,五曰、开化众生庄严志性清净,六曰、所生庄严一切众恶而无所犯,七曰、菩萨行庄严学如来行,八曰、圣慧庄严不怀自大,九曰、道场庄严劝助众德,十曰、力无所畏不共法庄严,立戒为本未曾舍禁,是为总敖王菩萨十事庄严。”

  佛告族姓子:“何谓菩萨定意庄严?定有一事。何谓一?常怀慈心愍哀众生。复有二事定意庄严。何谓二?一曰、修行威仪礼节,二曰、性行质直而无谄饰。复有三事定意庄严。何谓三?一曰、无有谀谄,二曰、志性清和,三曰、无有虚伪。复有四事定意庄严。何谓四?一曰、为人仁调而不佷戾,二曰、不怀毒害见他瑕疵,三曰、不犯禁忌致诸患难,四曰、不从愚戆以趣闇蔽,是为四。复有五事定意庄严,谓去五盖。何谓五?一曰、贪欲,二曰、嗔恚,三曰、睡眠,四曰、调戏,五曰、狐疑。复有六事定意庄严,谓六思念。何谓六?一曰、常念于佛,二曰、常念经法,三曰、常念圣众,四曰、常念禁戒,五曰、常念布施,六曰、常念诸天。复有七事定意庄严,谓不舍道心修七觉意。何谓七?一曰、意念觉意,二曰、法觉意,三曰、欢悦觉意,四曰、精进觉意,五曰、信觉意,六曰、定觉意,七曰、护觉意。复有八事定意庄严,谓八正由路。何谓八?一曰、正见,二曰、正命,三曰、正语,四曰、正业,五曰、正念,六曰、正便,七曰、正意,八曰、正定。复有九事定意庄严,谓菩萨不舍道心常立大哀亦无所住,其心不舍一切众生。何谓九?一曰、蠲除爱欲,寂灭众恶不善之业,憺怕悦安,此念俱行修第一禅;二曰、其人寂除思念所行,其内庠序而为专一,无思无行,憺怕悦安修第二禅;三曰、永观欢悦离欲之行而常安详,其身适安犹如圣贤所说所观,其意行安修第三禅;四曰、断除苦乐,究尽往古忧戚欢悦,观察于斯无苦无乐修第四禅;五曰、皆度一切诸色之想,究畅尽竟性之如地,不复思念若干诸想,游于无量虚空之慧而为修行;六曰、过于一切虚空诸想,游无量识诸识之慧而为修行;七曰、皆越一切诸识智慧,不计有身,不用识慧而为修行;八曰、皆超一切不用识慧,于有想无想之处而为修行;九曰、皆出一切有想无想之处,悉入一切思想所思,定意思惟以为正受,以权方便不于本际而取证也,住于本愿开化众生。复有十事定意庄严。何谓十?一曰、心无所生不怀嗔恚,二曰、具足寂然之行,三曰、不舍所愿,四曰、寂在闲居,五曰、不失德本,六曰、其心憺怕,七曰、身心休息图度计校,八曰、度安诸法,九曰、心得自在,十曰、得贤圣性,是为十事定意庄严。”

  佛告族姓子:“何谓菩萨智慧庄严?计有一事智慧庄严。何谓一?于一切法而不卒暴。复有二事智慧庄严:一曰、舍于狐疑,二曰、离诸爱处。复有三事智慧庄严:一曰、断除愚戆,二曰、烧尽无明坏诸阴界,三曰、永灭闇冥幽昧之事。复有四事智慧庄严:一曰、晓断诸苦,二曰、了绝诸习,三曰、明于造证,四曰、不住由路。复有五事智慧庄严:一曰、戒禁清净而无所获,二曰、定意清净精度智慧,三曰、解品清净游于众生,四曰、度知见品而为清净,皆于三世无所挂碍,五曰、法品清净以用成行。复有六事智慧庄严,谓净三场施度无极,净于己场身如野马,人场清净犹等如梦,道场清净无望报故;戒度无极净乎三场,身场清净等如影故,言场清净如浮响故,心场清净等如幻故;忍度无极亦净三场,弃捐粗辞所言清净,除去冤结常喜咨嗟,若有段段支解其身,观察法身清净无秽;进度无极亦净三场,清净无厌好游生死睹之如梦,坚强清净志如金刚故无应不应,清净行者度想著故;寂度无极清乎三场,愚冥清净退入慧故,弃捐清净入于诸法无所著故,勤心清净发神通故;智度无极亦净三场,四思清净化众生故,总持清净摄正法故,所愿清净严佛土故。复有七事智慧庄严将护其意:一曰、于四意止不起不灭,二曰、于四意断身意憺怕,三曰、其神足者晓了诸根,四曰、其五根者降弃一切诸魔尘劳,五曰、其五力者明晓诸法自然之故,六曰、其觉意者无所不达致未曾有,七曰、其由路者无往无来无往来故。复有八事智慧庄严,谓不失圣慧行权方便:一曰、寂然观慧而为憺怕,二曰、观察见于诸法为憺然故,三曰、慧品晓法品故,四曰、界品其性本行等境之故,五曰、晓于诸入本无欲故,六曰、明十二缘晓无我故,七曰、达于诚信永无嗔故,八曰、一切诸法无所破坏如实观故。复有九事智慧庄严:一曰、知过去事本清净故,二曰、知于当来未然清净故,三曰、知于现在究竟净故,四曰、知定了了报应之谊无所失故,五曰、知于未定导因缘故,六曰、晓处于邪为开化故,七曰、知佛平等达法身故,八曰、等于诸法法无欲故,九曰、诸圣平等修无为故。复有十事智慧庄严:一曰、所有如梦为惑相故,二曰、了如所梦思想相故,三曰、了如野马分别相故,四曰、了如实见因缘相故,五曰、了如影见形用事合故,六曰、了如呼响用杂会故,七曰、了于法界无坏相故,八曰、了于无本不住相故,九曰、了于本际无动相故,十曰、晓于无为,其无为者自然相故。是族姓子,菩萨所行十事智慧庄严。”

  佛告族姓子:“何谓菩萨总持庄严?以有一事而为庄严,其意常达未曾忽忘。复有二事总持庄严:一曰、怀来道谊,二曰、总摄无违。复有三事总持庄严:一曰、晓了诸谊,二曰分别严饰美辞,三曰、明诫所归随其方便。复有四事总持庄严:一曰、言无所著,二曰、无刚硬辞,三曰、所言柔和,四曰、无刺讥辞。复有五事总持庄严:一曰、诸所闻声唯归于谊,二曰、晓诸身识唯归于慧,三曰、一切经典唯归经理,四曰、了诸人响唯归于法,五曰、在于方俗归度世行。复有六事总持庄严:一曰、言行相应,二曰、顺从至诚所言清净,三曰、不怀自大行无所著,四曰、无有谀谄言无所失,五曰、修于大哀如应说法,六曰、方便随品而为宣说等讲俗智。复有七事:一曰、其辩才智适发寻对,二曰、辩才应机,三曰、小辩才捷疾,四曰、辩才无碍,五曰、辩才无滞,六曰、辩才无缺,七曰、辩才应谊。复有八事总持庄严:一曰、晓了诸天所言,二曰、解识诸龙音声,三曰、明察鬼神言响,四曰、分别揵沓和语,五曰、解阿须伦所咏,六曰、达加留罗辞,七曰、畅真陀罗所言,八曰、识摩睺勒及诸众生口之所宣。复有九事总持庄严:一曰、不倚无为,二曰、诸所修行而不怯弱,三曰、勇猛说法,四曰、其智慧圣不为虚伪,五曰、晓了所说广普具足,六曰、其贡高者顺为说法,七曰、得平正者为说质直而开化之,八曰、见有处者为现劫烧,九曰、得境界者随其学乘而为颁宣。复有十事总持庄严:一曰、从其志操不为众生宣粗犷辞,二曰、闻佛说法修习慧明,不复志慕世俗之智,三曰、言不可尽假一文辞耳,四曰、其无所住为说无处,五曰、说于诸佛咨嗟无量,六曰、弃除恶趣尘劳粗辞,七曰、说于灭度不可称限,八曰、忍于众生无碍根本,九曰、从佛之教,十曰、忍于分别超异辩才。是族姓子,菩萨十事总持庄严。”

  于是世尊欲重宣此谊令人重解,即说颂曰:

  “诸大圣人, 有四庄严, 以此应谊, 尊之上乘, 

  戒禁定意, 及最智慧, 总持如是, 明解分别。 

  为诸众生, 所见钦敬, 其身口意, 常以清净, 

  悉断狐疑, 诸所句迹, 其奉戒者, 以此庄严。 

  生天世间, 功勋流布, 其所志愿, 辄得成就, 

  常修正行, 以行为上, 其奉净戒, 以此庄严,

  其人得近, 速逮定意, 智慧解脱, 圣慧若兹, 

  亲近无为, 归此行者, 戒禁清净, 斯为庄严。 

  戒无所犯, 禁不缺漏, 不弄戒法, 性无卒暴,

  名响畅溢, 靡不宣持, 戒清净者, 斯为庄严。 

  其戒清净, 布施鲜洁, 忍辱清净, 精进亦然, 

  一心清净, 智慧无异, 善权清净, 亦无放逸,

  所住坚固, 强不可动, 逮明谛地, 行不怀恨, 

  性不舒缓, 志常谨敕, 戒清净者, 斯为庄严。

  其戒茂盛, 未常退转, 其心不生, 众恼烦热,

  秉意兴行, 未曾悔变, 戒清净者, 斯为庄严。 

  不恐不懅, 未曾慷慨, 其意寂静, 无能毁称, 

  其犯禁者, 常被系闭, 戒清净者, 斯为庄严。

  其心修禁, 功勋无极, 志性仁和, 斯意安调, 

  则为己身, 庄严相好, 戒清净者, 斯为庄严。 

  如口所言, 身行若兹, 庄严其口, 所护庄严,

  不以欲尘, 严饰其心, 戒清净者, 斯为庄严。 

  斯人则为, 庄严佛土, 开化众生, 使入大道。 

  此明哲者, 庄校生处, 以是之故, 不犯众恶。

  所谓庄严, 常奉佛道, 修治最胜, 于佛道场, 

  庄严诸力, 四无所畏, 以为庄严, 圣慧无慢, 

  普加慈愍, 一切众生。 其明智者, 所见正真,

  无有谀谄, 不怀细碎, 不随贪欲, 嗔恚愚痴。 

  志性猛毅, 无有五盖, 修六思念, 而无放逸。 

  为七觉意, 奉道若兹, 稍渐思惟, 一切定意,

  亲近所行, 修乎寂然, 善顺随时, 不失众德, 

  住乐静思, 所察入乱, 于道自在, 为贤圣种, 

  未曾犹豫, 不达经典, 无有狐疑, 亦无沉吟,

  除去无明, 无有愚冥, 常处至诚, 明识圣慧。 

  戒清净者, 无所逮得, 智慧最上, 定意清净, 

  顺从二事, 解脱清净, 不怀慢者, 圣慧清净,

  睹见三世, 度众为惠, 晓了离欲, 则法清净。 

  斯清净者, 不怀自大, 其智慧者, 此为庄严。 

  智慧行施, 以为庄严, 若能清净, 于三品场,

  己身众生, 及修道教, 如梦幻化, 而无所著, 

  以戒智慧, 而为庄严。 又复净治, 于三品行, 

  身行口言, 心念亦然, 影像幻化, 亦如浮响,

  是为智慧, 而成庄严。 则能清净, 于三品事, 

  无能屈者, 亦不动摇, 普观一切, 常察法身,

  智慧精进, 而自庄严。 亦复清净, 于三品事,

  未曾懈惓, 志性坚强, 未常怀应, 亦无不应, 

  所以智慧, 一心庄严。 亦以三事, 修行清净, 

  其所观察, 无有闇昧, 斯明哲者, 兴立五通,

  善权智慧, 以庄严者。 亦复清净, 于三品事, 

  善受总持, 了平等谊, 示众生法, 亦净佛土, 

  于四意止, 志不退转, 于四意断, 不行二事,

  身心憺怕, 斯为神足, 晓了一切, 众生根原, 

  于魔尘欲, 永无所有, 诸法自在, 随顺决了, 

  无所从来, 及致来道, 是为威仪, 智慧庄严。

  永致湛然, 为寂禅定, 所观察者, 行无崖底, 

  晓诸阴衰, 修乎法品, 明识诸界, 犹如虚空, 

  分别情入, 空无所有, 法无吾我, 从缘而起,

  晓了真谛, 慧无怀恨, 无恐惧慧, 因缘随念, 

  于三世慧, 无所挂碍, 明了三聚, 之所归趣, 

  晓识三宝, 则为一相, 其智慧者, 以此庄严。

  明晓幻化, 为悉惑相, 恨从惑相, 譬如若梦, 

  等如芭蕉, 为悉惑相, 诸法无会, 犹如影相, 

  从缘合生, 如水中月, 亦如呼响, 因对而出。

  其法界者, 慧常无坏, 明了无本, 智无所住, 

  法动无动, 本际常然, 有为无为, 此无有二, 

  深要智慧, 清净为道, 是为庄严, 诸佛之法。

  其人未常, 意怀惑乱, 怀来遭遇, 总持经典, 

  而常解说, 谊理微妙, 而恒游步, 灭度之惠。 

  言不卒暴, 亦无粗犷, 口所宣传, 无有不可,

  诸所说音, 众当察谊, 所仰圣慧, 常以了了。 

  识经谊理, 靡不闻达, 以归于法, 不计有人, 

  一切诸法, 度世为要, 以此总持, 而自庄严。

  口所颁宣, 常说至诚, 口之所言, 恒趣平等, 

  有所为者, 常讲经典, 随时不虚, 无有为事。 

  欺人兴此, 说其辩才, 速及正慧, 常无挂碍,

  而无所住, 随顺无失, 善自庄严, 如好华鬘。 

  闻知天龙, 所说言辞, 鬼神揵沓, 及阿修伦, 

  迦留真陀, 及摩睺勒, 亦复晓了, 众生所说。

  此等不来, 在于众会, 亦复不住, 而就见之。 

  此勇猛者, 为颁宣法, 则以智慧, 而达知之。 

  其自大者, 见怀乱意, 睹斯所说, 顺从应时。

  自大贡高, 睹其所说, 其怀慢者, 无有嗔恚。 

  为分别说, 三乘之教, 断诸狐疑, 令无结网, 

  则得亲见, 佛法正真, 不依仰人, 智慧如是。

  于一切字, 常晓灭尽, 所分别晓, 谊无质碍。 

  咨嗟诸佛, 无量功德, 其逮总持, 以此庄严。 

  毁咨尘欲, 所知无限, 善权方便, 随时开化。

  晓了一切, 众生根本, 诸佛所知, 逮分别辩。 

  其以总持, 而庄严者, 斯人用此, 称名普闻。 

  吾住一劫, 歌叹其行, 不能究竟, 斯功德勋。”

  八光明品第五

  世尊复告总敖王菩萨:“菩萨有八光明,以此光明,离不可思议诸闇昧,修清净行。何谓为八?一曰、念光明,二曰、志光明,三曰、游光明,四曰、法光明,五曰、慧光明,六曰、至诚光明,七曰、神通光明,八曰、奉行光明,是为菩萨八大光明。于彼何谓念光明?有八事为念光明。何谓八?往古所造众德之本未曾忘失,所未立德日日积功,如所闻法未曾忘失,逮知谊理分别所趣,不从六界成就念门,断诸非法具足善德睹有彊心,诸佛世尊所为建立护持法城,志怀于源逮一切法德诸光明,是故菩萨八事光明。所志光明复有八事。何谓八?志解谊理不怀严饰,志在圣慧不怀识著,志在于法不怀尘欲,志在精进不怀诤讼,志在佛道不怀声闻、缘觉,志在微妙不怀小乘,志在于佛不怀魔事,志在大慈大哀未曾怀害加于众生,是为八事所志光明。游光明复有八事。何谓为八?所可游行常颁宣法,游知众生志操所念,所游之处分别辩慧,所游之处常解深妙十二缘起,所游之处有所宣畅亘无不通,所游之处晓了清净前后增损,所游之处普备一切诸佛之法,是为八。法光明复有八事。何谓八?其明照世而为解说入于善本;又为众生演度世法为畅圣慧;诏使令除诸罪之法;无漏法光善宣道教,不住无明及于众漏;见于生死罪福所趣,睹已尘欲光明,不堕灭尽而取证也;其光明法善察所趣客尘之源;无为法光心本清净;自然鲜洁诸法永寂,是为八事。慧光明复有八事。何谓为八?一曰、八等光诸道,二曰、诸道迹光慧,三曰、往来光照,四曰、放不还明,五曰、演无著曜,六曰、缘觉威曜,七曰、菩萨慧明,八曰、如来至真正觉光明,是为八。至诚光明复有八事。何谓为八?其堕灭尽以至诚行照曜于彼,其行诚谛第一道迹慧光照彼,其行诚谛致第二果则以照彼,其行诚谛得第三果亦复照彼,其行诚谛得第四果亦复照彼,其行诚谛得缘觉果亦复照彼,其行诚谛得菩萨忍亦复照彼,其行诚谛成佛正觉亦复照彼,是为八。神通光明复有八事。何谓为八?所谓光明靡所不曜其天眼者睹诸色像,永寂诸响则以天耳普闻诸音,所念光明识念无央数劫往古行事,本净光明察睹一切众生心行如虚空,无碍光明又其神足游步无限诸佛国土,慧光明者成无漏圣,积德光明开化众生使修善业,慧业光明决断一切众生疑结,是为八事。奉行光明复有八事。所谓奉行?一曰、遵修圣慧,二曰、志智慧明,三曰、行正见明,四曰、奉观察光,五曰、照众生性曜,六曰、修其脱心,七曰、无嗔恚心,八曰、遵修其明令永究竟,是为八。”

  佛时颂曰:

  “以往古净业, 心初不忽忘,

  意习无所习, 善劝无懈废。

  所闻未曾忘, 速得解法谊,

  寂然界憺怕, 志强弃非法。

  晓了于念门, 选择所造业,

  怀勇者睹之, 建立胜自在。

  守护于法城, 等一众生法,

  智者离诸冥, 利益于群萌。

  逮得光明曜, 无疑决犹豫,

  志强慧自在, 速成至佛道。

  志在于谊理, 不逸存严饰,

  慧士不著想, 不倚于文字。

  其志于法者, 善调欲离痴,

  有志净善权, 不诤安住道。

  意常存于道, 不念声缘觉,

  常怀微妙业, 不念于小乘。

  思惟于佛道, 不从诸魔教,

  常怀于大哀, 不娆于众生。

  假使所颁宣, 所游无狐疑,

  随时化众生, 所在群萌行。

  所游分别辩, 彼慧无挂碍,

  明于因缘法, 无有缘起事。

  晓了方便慧, 安住所步顶,

  一切能普入, 诸佛所兴法。

  世间法光明, 悉知人民业,

  及度世圣慧, 雄为智慧光。

  所生无罪舋, 大慧修本净,

  善遵于道路, 常宣无罪业。

  于漏无有漏, 法光明照曜,

  断一切诸漏, 利润于众生。

  于有数无数, 法常游于慧,

  是无垢离冥, 游入灭尽行。

  尘劳诸诤讼, 其慧无蔽碍,

  明识众尘欲, 其心本清净。

  其智得灭度, 晓不起寂然,

  如是类无限, 大乘光明业。

  彼于八等慧, 游达于道迹,

  亦晓了往来, 分别于不逮。

  无著及缘觉, 菩萨世吼护,

  慧皆能达此, 所游解圣贤。

  至诚明无量, 勇猛善修行,

  其逮得果证, 无恚议第一。

  其行至诚者, 入寂第一果,

  第二三第四, 逮缘觉之果。

  设有能加精, 逮法忍平等,

  如最胜得道, 至诚皆照彼。

  又其天眼者, 普见十方佛,

  成就于天耳, 闻十方音声。

  识念那术劫, 前世慧光明,

  随顺知他心, 清净慧悉照。

  游亿垓佛土, 神足照十方,

  轻举如虚空, 逮无为之慧。

  功德光无底, 神通益众生,

  慧界无挂碍, 决群黎狐疑。

  奉行所应谊, 志强法慧光,

  至成明无限, 则为神通光。

  修行圣智慧, 意广辩无底,

  等观于正见, 究竟无结恨。

  其净于此八, 斯光威无极,

  虽未成佛道, 常行作佛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