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土著述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十卷 辩正论

  第十卷 辩正论

  历代相承篇第十一

  道家无金刚密迹师子 释老形服异 道家节日 钟幡不同 器名不同 不合行城 依法朝拜 请立经目 玄都东华非观 梁武舍道诏文。

  道家无金刚密迹师子。

  案道家四见论。凡有二十一条大义。一曰序致。二曰列名。三曰释名。四曰辩色。五曰气数。六曰里数。七曰重数。八曰异名。九曰出体。十曰多少。十一异同。十二广释。十三增减。十四粗细。十五三缚。十六七恶。十七乘劫。十八寿命。十九事相。二十五岳。二十一问答总明道家三十六天。从初皇曾讫无上大罗备序诸天及道神等所住宫殿楼阁金阙玉城宝树琼枝祥禽瑞鸟罗列其中。唯有仙童玉女侍卫太上。本无金刚之神。不见密迹力士之像。案道家玄妙内篇。大真科九天生神章。浑成图。无上真人传。五岳神仙图。清虚传。左仙公传。玄都律。琼文帝章。登真隐决太平真科众经。赞诵诸天内音大霄隐书。无上真书等。并无金刚力士之神。案三天正法经。外国放品经。玉纬经。三道顺行经。洞玄经。洞神经。洞真经。灵书经。玄丹经。观身大戒经。定志经。度人经。宝玄经等。具序太玄之都。玉光之州。金真之郡天宝之县。元明之乡。定志之里。金阙玉京及清灵宫极真宫紫阳宫等并是道家尊神所坐之处。但有骐驎凤凰白雀朱鹗鹍鸡灵鹄赤乌青雀等。罗布苑囿之中。散在宫台之内。亦无金刚之神及密迹力士之像。今道士改金刚名天冈者。案曹氏太一式经云。黄帝遭蚩尤丧乱之世。有神女明阴阳开阖之节。以达旋玑回行之度。通六甲屈申之征。探鬼神盈缩之应。以推天地。穷精入微。故设日月星辰四时五行六律七变八节九宫十二辰。上以神将立号。下以日辰为名。宿合之辰以为月。神月建之气以为辰。名天冈者八月之神月建在酉。言万物强固。柯叶以定穟。实坚刚故曰天冈。诸书并云。天冈是月将名也。非道家神洞房内经。有金刚力士神咒经。有密迹力士三万亿者。悉是浪语。

  按九流百氏之书。羽虫三百六十。凤为其上。毛虫三百六十。麟为其上。甲虫三百六十。龙为其上。春秋云。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未论师子不道辟邪在此典坟无所不述。自汉已还。唯传西域曾有献者。以今验昔。即事可知。若言道家先来有者。甚大河汉不近人情。彼三天神仙大道仪有金刚力士。度人经有五色师子。本相经有七色师子。本相经云。天尊门内有师子猛虎守门左右。拒天力士威赫前后者。案汉魏及晋三都两京江南淮北诸道士观。唯以瓠[盧*瓜]成经本。无天尊形像及金刚神。今日作者悉是修静张宾等伪经所说。然金刚师子乃是护法善神。自晋已前。道士观内亦未曾有。乃至碑颂赞咏皆所不论。史籍文典之所不载。请问多识前古即世。通儒考校正典自知虚实。若依度人本相经等。天尊须乘师子。不坐莲花。

  释老形服异。

  如来有红爪绀发果唇花目万字千辋月面日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著之衣金缕织成。坐千叶莲花之上。有形可图有相可彩。

  老子鼻有双柱两耳参漏头尖口高厚唇疏齿。脚蹈二五之画。手把十字之文。戴法天之冠。曳像地之履。发白面皱颜老色衰。陶隐居内传云。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礼。佛堂有像道堂无像。所以然者。道本无形但是元气。养生经云。道者气也。保气则谓得道。古来通儒以气为道。无别道神。若言有者。古来书籍曾所不载。今作道形依何取则。如其有者昔所未传。

  道家节日。

  案道家金录玉录黄录等斋仪。及洞神自然等八斋之法。唯有三元之节。言功举迁上言功章三会男女具序乡居户属以请保护。正月五日为上元节。七月五日为中元节。十月五日为下元节。恰到此日道士奏章上言天曹。冀得迁达延年益。算七月十五日非道家节。

  道家钟幡不同。

  依道家法。寻常六时不合打钟。何者案道士所尚。备在三大斋法。如金录黄录等齐仪种种备设。本不论钟亦不鸣鼓。但言安施既讫尊卑相次。从外坛入至自天门。先叩齿进入中坛。三上香竟然后上启。玉京山经步虚词云。长斋会玄都。鸣玉扣琼钟。法鼓会群神。灵唱靡不周。此言众仙集会。于是设乐乃鸣鼓击磬。琼钟只是玉磬。歌唱以乐道君。故诸天内音又云。鸣楼都之鼓长牙击钟。言备九成之乐。朝宴玉京非如佛家。六时打钟集众行道。请检斋仪取分皂白。又依道法不合竖刹悬幡。案金录黄录大斋仪。及玄都律诸天内音等种种罗列。并不道幡。如步虚词赞咏玉京。但云煌煌耀景迢迢宝台。金刹金姿龙驾欻来。鸣凤应节灵风扇华。紫烟成宫天乐相娱。绝无幡事。请依彼义。洞房内经有十绝灵幡连书九尺素书命魔置五方也。随方为色。以白土书青缯上。作东方神名(以白粉作古字书东方神名)当方安之。以护命也。若山居则书五色缯上作符文。九天风气玄丘真书。但有两脚都不杂色。更无大幡。其金录等斋文。不列钟幡。亦无制罚之仪。

  明真科云。拔赎死魂常以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又以月一日八日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及以八节甲子庚申为明真斋。春九日九夜。夏三日三夜。秋七日七夜。冬五日五夜。四季之月十二日十二夜。于中庭燃一长灯。高九尺。启请天仙地仙真人飞仙日月九宫五帝五岳三河四渎鬼神。昼燃香夜燃灯。道士于中庭灯下绕灯行道。遍礼十方灵宝天尊。皆脱巾叩头博颊。或八或十一过。或二百八十八过。若厄难用丹书真文五篇。于中庭置五案。各置一方。上安真文。又用上金五两作五龙形。以镇五案。又以五色纹缯为信。以镇五帝之座。又随年以紫纹为信。受真文用金龙三枚投水府灵山。及住宅三处。用金钱二万四千。以资二十四气。六时忏谢中庭行事。并不悬幡打钟。科中不说其事。

  佛说太子瑞应经云。佛初生时。有五百师子。从雪山来。侍列门侧。萨婆多论云。有石师子吼。伏诸异道守护伽蓝。出自西域。今日献者还从彼来。以今证昔。事符目验。仁王经云。幡长五丈。药师经云。四十九尺。备皆五色杂彩。用以护国续命转障消灾。挂在龙钩悬于凤刹。假令道家有之。教宗既殊。幡制亦异。不应色彩无别量数共同。盂兰盆经云。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献盆供者能救七世父母之苦。比见诸州道士亦行斯法。岂不滥哉。

  器名不同。

  僧祇等律云。应法澡灌咽细腹粗护净便易生善长道最为要用。是以为佛所叹制。诸弟子并令畜之。比见道士亦将此器。若乐习佛家之瓶。亦须受持僧用之钵。钵既不肯用之。其瓶理亦宜废。案内法斋上坐受食先咒愿及唱等供。兹法并出十诵等律。比见道士亦皆咒愿及唱等供。道先无文。何所凭据。檀者西域之音。此地往翻名之为施。越者度也。若能行檀当得越度生死。故云檀越。其优婆夷者。清信女也。比见道士亦呼俗人为檀越优婆夷。据何典籍以为此唤。请各依经别立名字。若以道士爱斯佛法不肯改者。亦请改彼道字名为菩提。若以为是西音而不肯称者。其檀越优婆夷之名。亦不得唤。

  不合行城。

  太子瑞应等经云。二月八日者。乃是四天王捧太子马足踰城出家。因此有行城之法。为追太子马迹表恋圣之情。比见诸州县道家亦行斯法。行城之时。仍唱愿我坐道场。香花供养道。唯改佛字为别。但道家既无此法。明知虚妄不实。若言有者。出何经诰。即以此为准。诸事多附佛仪。

  依法朝拜。

  四分律及诸经皆云。白衣礼僧僧不恭俗。若依道家老子是师。称臣拜帝。比见道士不拜君王。虽顺道士之情交违老氏之诰。苟贪进己弗悟乖宗。但欲达身宁期失旨。若依本师之法。即合道士称臣。女官云妾。元正冬至。并皆持笏曳履朝拜主上。斯则更易道士之浇风。还敦老氏之本教。

  请立经目。

  案古及今佛家立一切经目。具辩翻译帝代并注疑伪别部。恐惑乱黎民故也。今道家先无翻译。仍立记目。或依傍佛经。或别头假造而不记年月。不详世代装潢带轴与真经一种。诈言空中自出。或道谷里飞来盛行于世疑误下愚。近如大业末年。五通观道士辅慧详三年不言。改涅槃经为长安经。当时禁约不许出城门。家内见着黄衣执送留守。改经事发为尚书卫文升所奏。于金光门外被戮。耳目同验。事发者既尔。不发者有之。请令大德名僧儒生道士。对宰辅朝俊详检内外经史。刊定是非。立目为记。以息邪伪。令慕道之侣得依宗楷学。永绝迷妄。

  太玄是都。东华是宫(四见论云。三界之外次四民天。所谓东华南离西灵北真。行仁者生东华宫。行礼者生南离宫。行义者生西灵宫。行信者生北真宫言三界之内大劫交时。有四行者。堪为种民。王母迎之登上四天。为下民种也)

  释名云。都者睹也。言华夏之地帝王所居。万邦归凑。处华物丽谓之陆海。有所睹观故云都也。纂文云。京都皆大也。大谓之都。小谓之邑。天尊所治。故称玄都。释名云。天子所居曰都曰宫。诸侯所居曰第曰宅。止客曰馆。集贤曰观。如今鸿胪及弘文也。是以张衡两京左思三都。不言观也。今以都宫而为观者。非其义也。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汉宫殿名长安。有五十七观。尔雅释宫了无观字。若改都为观。便是降尊就卑。以观代宫。复是退大作小。且四民天宫。非是天尊所坐之处。今为道观。理不可也。名既不正。法亦是邪。何得以卑观之名废仙宫之号。

  归心有地篇第十二。

  梁武皇帝舍道敕文。

  天监三年四月八日。梁国皇帝兰陵萧衍稽首和南十方诸佛十方尊法十方菩萨僧。伏见经文玄义理必须诠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余诸善不得为喻。能使众生出三界之苦门。入无为之胜路。标空察理渊玄微妙。就义立谈因用致显。故如来漏尽智凝成觉。至道通机德圆取圣。发慧炬以照迷。镜法流以澄垢。启瑞迹于天中。烁灵仪于像外。度众生于苦海。引含识而趣涅槃。登常乐之高山。出爱河之深际。言乖四句论绝百非。应迹娑婆示生净饭。王宫诞相。步三界而为尊。道树成光。普大千而流照。此土根情浅薄好生厌怠。自期二月当至双林。亦是湛说圆常。且复潜辉鹤树。阇王灭罪婆薮除殃。若不逢遇大圣法王。谁能救接。在迹虽隐其道无亏。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反。今舍旧医归凭正觉。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众生共取成佛。入诸地狱普济群萌。宁可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涉大乘心离一乘念。正愿诸佛证明菩萨摄受。萧衍和南。

  敕旨。神笔自书于重云殿重阁上发菩提心。于时黑白二万人亦同发心受持。

  敕门下。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皆是外道。朕舍外道以事如来。若有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发菩提心。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隔凡成圣。公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经教成实论说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轻。即是邪见。若心一等是无记。不当善恶。事佛心强老子心少者。乃是清信言清信者。清是表里俱净。垢秽惑累皆尽。信是信正不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余诸善皆是邪见。不得称清信也。门下速施行。

  天监三年四月十一日功德局主陈奭。

  尚书都功德主顾。

  尚书令何敬容。

  中书舍人任孝恭。

  御史中丞刘洽。

  诏告舍人周善 邵陵王启敕舍老子受菩萨戒文。

  臣纶启。臣闻如来端严相好巍巍架于有顶。微妙色身的的显乎无际。假金轮而启物。托银粟以应凡。砥波若之利镰。收涅槃之实果。泛生死之苦海。济常乐于彼岸。故能降慈悲云垂甘露雨。七处八会。教化之义不穷。五时四谛。利益之方无尽。并冰清日盛雾豁云除。爝火翳光尘热自静。可谓入俗化于曚底出世成此真如。使稠林邪径之人。景法门而无倦。渴爱聋瞽之士。慕探赜而知回。道树始乎迦维。德音盛于京恪。恒星不现周鉴娠征。满月圆姿汉感霄梦。五法用传万德方兆。华洛潜故竞扇高风。资此三明照迷途之失。凭兹七觉拔长夜之苦。属值皇帝菩萨应天御物负扆临民。含光宇宙照清海表。垂无碍辩以接黎庶。以本愿力摄受群生。故能随方逗药示权因显崇一乘之旨。广十地之基。是以万邦回向俱禀正识。幽显灵只皆蒙诱济。人兴等觉之愿。物起菩提之心。莫不翘勤归宗之境。悦怿还源之趣。共保慈悲俱修忍辱。所谓覆护饶益桥梁津济者矣。道既光被民亦化之。于是应真飞锡腾虚接影。破邪外道坚持政国。伽蓝精舍宝刹相望。讲道传经德音盈耳。臣昔未达理源禀承外道。如欲须甘果而种苦栽。欲除渴乏反趣碱水。今启迷方粗知归向。受菩萨大戒。戒节身心。舍老子之邪风。入法流之真教。伏愿天慈曲垂矜许。谨启。

  天监四年三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将军丹阳尹邵陵王臣萧纶启。

  敕能改迷入正可谓是宿殖胜因宜加勇猛也。

  天监四年三月十八日中书舍人臣任孝恭宣。

  与尚书右仆射蔡国公书。

  济法寺释法琳。致书尚书右仆射蔡国公足下。法琳草衣野客木食山人。尤类曲针诚同腐芥。不被知于当世。分缄口以终身。既德愧内充誉惭外满匪。唯孤负慧远。实亦带累道安。是以毕志青溪归心紫盖。覆船岩下永味经书。鬼谷池前长观鱼鸟。岂谓忽辞林薮更入嚣尘。久客秦川俄离楚塞。萍流八水叶坠三阳。口腹之弊已淹。仲叔之情何寄。卧灵台而起恨。游白社而兴嗟。南巢之恋倍增。北风之悲愈切。居生坎壈禀命迍邅。空咏七哀徒吟九叹。抚躬吊影运也如何。加以病在膏肓风缠腠理。累年将息未觉有瘳。至于照雪聚萤筋力已谢。九流七略难甚缘山。万卷百家杳犹行海。前因傅子聊贡斐然。仍以未竭邪源。今重修辩正。颇为经书罕备史籍靡充。虽罄短怀未知克就。仰惟仆射公。运筹策之才。居阿衡之任。知人之器远迈山涛。接士之心还方赵武。风姿爽朗识度舍弘。既握灵蛇之珠。爰佩荆山之玉。所以弼谐庶绩变理文昌。德镜搢绅誉形朝野。加以门称笔海世号儒宗。不忘宿昔之怀。曲赐忧怜之访。寒灰更暖朽木翻荣。昔王粲阅书取资蔡氏。相如达赋必赖杨侯。意者但是诸子杂书。及晋宋已来内外文集。与释典有相关涉处。悉愿披览。谨以别录仰呈。特希恩许。轻陈所请悚息何言。

  邪见信心古来共有。善人恶党今日宁无。前以傅子讇言略呈小论。既蒙上达复荷褒扬。戢在中心。但知惭德。昔三都赋未值张华。无人见赏破邪不逢君子。谁肯为珍。比者海内诸州四方道俗。流通抄写赞咏成音。回邪见之心。发愚人之善者。岂非明公之力也。必能利物薄有冥功。仰用庄严并将回向耳。请公为弘护檀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