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土著述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七卷 大唐西域记

  第七卷 大唐西域记(五国)

  婆罗痆(女黠反)斯国 战主国 吠舍厘国 弗栗恃国 尼波罗国。

  婆罗痆斯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西临殑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闾阎栉比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人性温恭俗重强学。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气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天祠百余所。外道万余人。并多宗事大自在天。或断发。或椎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

  大城中天祠二十所。层台祠宇雕石文木。茂林相荫清流交带。鋀石天像量减百尺。威严肃然懔懔如在。

  大城东北婆罗痆河西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高百余尺前建石柱。碧鲜若镜光润凝流。其中常现如来影像。

  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黄金隐起作庵没罗果。石为基阶甎作层龛。翕匝四周节级百数。皆有隐起黄金佛像。精舍之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势。

  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殷勤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

  其侧不远窣堵波。是阿若憍陈如等。见菩萨舍苦行。遂不侍卫。来至于此。而自习定。

  其傍窣堵波。是五百独觉同入涅槃处又三窣堵波。过去三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

  三佛经行侧有窣堵波。是梅呾丽耶(唐言慈即姓也。旧曰弥勒讹略也)菩萨受成佛记处。昔者如来在王舍城鹫峰山告诸苾刍。当来之世。此赡部洲土地平正。人寿八万岁。有婆罗门子慈氏者。身真金色光明照朗。当舍家成正觉。广为众生三会说法。其济度者皆我遗法植福众生也。其于三宝深敬一心。在家出家持戒犯戒。皆蒙化导证果解脱。三会说法之中。度我遗法之徒。然后乃化同缘善友。是时慈氏菩萨闻佛此说。从坐起白佛言。愿我作彼慈氏世尊。如来告曰。如汝所言当证此果。如上所说皆汝教化之仪也。

  慈氏菩萨受记西有窣堵波。是释迦菩萨受记之处。贤劫中人寿二万岁。迦葉波佛出现于世。转妙法轮。开化含识。授护明菩萨记曰。是菩萨于当来世众生寿命百岁之时。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

  释迦菩萨受记南不远。有过去四佛经行遗迹。长五十余步。高可七尺。以青石积成上。作如来经行之像。像形杰异威严肃然肉髻之上特出须发。灵相无隐神鉴有征。于其垣内。圣迹寔多。诸精舍窣堵波数百余所。略举二三难用详述。

  伽蓝垣西有一清池。周二百余步。如来尝中盥浴。次西大池。周一百八十步。如来尝中涤器。次北有池。周百五十步。如来尝中浣衣。凡此三池并有龙止。其水既深其味又甘。澄净皎洁常无增减。有人慢心濯此池者。金毗罗兽多为之害。若深恭敬汲用无惧。浣衣池侧大方石上有如来袈裟之迹。其文明彻焕如雕镂。诸净信者每来供养。外道凶人轻蹈此石。池中龙王便兴风雨。

  池侧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为六牙象王。猎人利其牙也。诈服袈裟弯弧伺捕。象王为敬袈裟。遂捩牙而授焉。

  捩牙侧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愍世无礼示为鸟身。与彼猕猴白象于此相问。谁先见是尼拘律树。各言事迹。遂编长幼。化渐远近。人知上下。道俗归依。

  其侧不远大林中有窣堵波。是如来昔与提婆达多俱为鹿王断事之处。昔于此处大林之中有两群鹿。各五百余。时此国王畋游原泽。菩萨鹿王前请王曰。大王校猎中原纵燎飞矢。凡我徒属命尽兹晨。不日腐臭无所充膳。愿欲次差日输一鹿。王有割鲜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驾而返两群之鹿更次输命。提婆群中有怀孕鹿。次当就死。白其王曰。身虽应死子未次也。鹿王怒曰。谁不宝命。雌鹿叹曰。吾王不仁死无日矣。乃告急菩萨鹿王。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之子。吾今代汝。遂至王门。道路之人传声唱曰。彼大鹿王今来入邑。都人士庶莫不驰观。王之闻也以为不诚。门者白王王乃信然。曰鹿王何遽来耶。鹿曰。有雌鹿当死。胎子未产。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闻叹曰。我人身鹿也。尔鹿身人也。于是悉放诸鹿不复输命。即以其林为诸鹿薮。因而谓之施鹿林焉。鹿野之号自此而兴。

  伽蓝西南二三里有窣堵波高三百余尺。基趾广峙莹饰奇珍。上无层龛便置覆钵。虽建表柱而无轮铎。其侧有小窣堵波。是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弃制迎佛处也。初萨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旧曰悉达多讹略也)太子踰城之后。栖山隐谷忘身殉法。净饭王乃命家族三人舅氏二人曰。我子一切义成舍家修学。孤游山泽独处林薮。故命尔曹随知所止。内则叔父伯舅。外则既君且臣。凡厥动静宜知进止。五人衔命相望营卫。因即勤求欲期出离。每相谓曰。夫修道者。苦证耶。乐证耶。二人曰。安乐为道。三人曰。勤苦为道。二三交争未有以明。于是太子思惟至理。为伏苦行外道。节麻米以支身。彼二人者见而言曰。太子所行非真实法。夫道也者乐以证之。今乃勤苦非吾徒也。舍而远遁思惟果证。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欲验苦行非真。受乳糜而证果。斯三人者闻而叹曰。功垂成矣。今其退矣。六年苦行一日捐功。于是相从求访二人既相见已匡坐高论。更相议曰。昔见太子一切义成。出王宫就荒谷。去珍服披鹿皮。精勤励志贞节苦心。求深妙法。期无上果。今乃受牧女乳糜败道亏志。吾知之矣无能为也。彼二人曰。君何见之晚欤。此猖蹶人耳。夫处乎深宫安乎尊胜。不能静志远迹山林。弃转轮王位。为鄙贱人行。何可念哉言增忉怛耳。菩萨浴尼连河。坐菩提树成等正觉。号天人师寂然宴默。惟察应度曰。彼郁头蓝子者。证非想定堪受妙法。空中诸天。寻声报曰郁头蓝子命终已来经今七日。如来叹惜如何不遇。垂闻妙法遽从变化。重更观察营求世界。有阿蓝迦蓝得无所有处定可授至理诸天又曰。终已五日。如来再叹。愍其薄祐。又更谛观谁应受教。唯施鹿林中有五人者。可先诱导。如来尔时起菩提树趣鹿野园。威仪寂静神光晃曜。毫含玉彩身真金色。安详前进。导彼五人。斯五人遥见如来。互相谓曰。一切义成彼来者。是岁月遽淹圣果不证。心期已退故寻吾徒。宜各默然勿起迎礼。如来渐近威神动物。五人忘制拜迎问讯。侍从如仪。如来渐诱示之妙理。两安居毕方获果证。

  施鹿林东行二三里至窣堵波。傍有涸池。周八十余步。一名救命。又谓烈士闻诸先志曰。数百年前有一隐士。于此池侧结庐屏迹。博习伎术究极神理。能使瓦砾为宝人畜易形。但未能驭风云陪仙驾。阅图考古更求仙术。其方曰夫神仙者长生之术也。将欲求学先定其志筑建坛场周一丈余。命一烈士信勇昭著。执长刀立坛隅。屏息绝言自昏达旦。求仙者中坛而坐手按长刀口诵神咒。收视反听迟明登仙。所执铦刀变为宝剑。凌虚履空王诸仙侣。执剑指麾所欲皆从。无衰无老不病不死。是人既得仙方行访烈士。营求旷岁未谐心愿。后于城中遇见一人。悲号逐路。隐士睹其相。心甚庆悦。即而慰问何至怨伤。曰我以贫窭佣力自济。其主见知特深信用。期满五岁当酬重赏。于是忍勤苦忘艰辛。五年将周一旦违失。既蒙笞辱又无所得。以此为心悲悼谁恤。隐士命与同游来至草庐。以术力故化具肴馔。已而令入池浴服以新衣。又以五百金钱遗之曰。尽当来求幸无外也。自时厥后数加重赂。潜行阴德感激其心。烈士屡求效命以报知己。隐士曰。我求烈士。弥历岁时。幸而会遇。奇貌应图非有他故愿。一夕不声耳。烈士曰。死尚不辞。岂徒屏息。于是设坛场受仙法。依方行事坐持日曛。曛暮之后各司其务。隐士诵神咒烈士按铦刀。殆将晓矣忽发声叫。是时空中火下烟焰云蒸。隐士疾引此人入池避难。已而问曰。诫子无声何以惊叫。烈士曰。受命后至夜分。惛然苦梦变异更起。见昔事主躬来慰谢。感荷厚恩忍不报语。彼人震怒遂见杀害。受中阴身顾尸叹惜。犹愿历世不言以报厚德。遂见托生南印度大婆罗门家。乃至受胎出胎。备经苦厄。荷恩荷德。尝不出声。洎乎受业冠婚丧亲生子。每念前恩忍而不语。宗亲戚属咸见怪异。年过六十有五。我妻谓曰。汝可言矣。若不语者当杀汝子。我时惟念已隔生世自顾衰老。唯此稚子。因止其妻令无杀害。遂发此声耳。隐士曰。我之过也。此魔娆耳。烈士感恩。悲事不成愤恚而死。免火灾难。故曰救命感恩而死。又谓烈士池。

  烈士池西有三兽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烧身之处。劫初时于此林野有狐兔猿异类相悦。时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夫。谓三兽曰。二三子善安隐乎。无惊惧耶。曰涉丰草游茂林。异类同欢既安且乐。老夫曰。闻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远寻。今正饥乏何以馈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驰访。于是同心虚己分路营求。狐沿水滨衔一鲜鲤。猿于林树采异华果。俱来至止同进老夫。唯免空还游跃左右。老夫谓曰。以吾观之尔曹未和。猿狐同志各能役心。唯兔空返独无相馈。以此言之诚可知也。兔闻讥议谓狐猿曰。多聚樵苏方有所作。狐猿竞驰衔草。曳木。既已蕴崇猛焰将炽。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难遂。敢以微躬充此一[(歹*又)/食]。辞毕入火寻即致死。是时老夫复帝释身。除烬收骸伤叹良久。谓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轮传乎后世。故彼咸言。月中之兔自斯而有。后人于此建窣堵波。

  从此顺殑伽河流。东行三百余里至战主国(中印度境)

  战主国周二千余里。都城临殑伽河。周十余里。居人丰乐邑里相邻。土地膏腴稼穑时播。气序和畅风俗淳质。人性犷烈邪正兼信。伽蓝十余所。僧徒减千人。并皆遵习小乘教法天祠二十。异道杂居。

  大城西北伽蓝中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印度记曰。此中有如来舍利一斗。昔者世尊尝于此处。七日之中为天人众显说妙法。其侧则有过去三佛坐及经行遗迹之处。邻此复有慈氏菩萨像。形量虽小威神嶷然。灵鉴潜通奇迹间起。

  大城东行二百余里至阿避陀羯剌拏僧伽蓝(唐言不穿耳)。周垣不广雕饰甚工。花池交影台阁连甍。僧徒肃穆众仪庠序。闻诸先志曰。昔大雪山北睹货逻国有乐学沙门。二三同志礼诵余闲。每相谓曰。妙理幽玄非言谈所究。圣迹昭著可足趾所寻。宜询莫逆亲观圣迹。于是二三交友杖锡同游。既至印度寓诸伽蓝。轻其边鄙莫之见舍。外迫风露内累口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时此国王出游近郊见诸客僧。怪而问曰。何方乞士何所因来。耳既不穿衣又垢弊。沙门对曰。我睹货逻国人也。

  恭承遗教高蹈俗尘。率其同好观礼圣迹。慨以薄福众所同弃。印度沙门莫顾羁旅。欲还本土巡礼未周。虽迫勤苦心遂后已。王闻其说用增悲感。即斯胜地建立伽蓝。白氎题书为之制曰。我惟尊居世上贵极人中。斯皆三宝之灵祐也。既为人王受佛付嘱。凡厥染衣吾当惠济。建此伽蓝式招羁旅。自今已来诸穿耳僧我此伽蓝不得止舍。因其事迹故以名焉。

  阿避陀羯剌拏伽蓝东南行百余里。南渡殑伽河至摩诃娑罗邑。并婆罗门种不遵佛法。然见沙门先访学业。知其强识方深礼敬。

  殑伽河北有那罗延天祠。重阁层台奂甚丽饰。诸天之像鑴石而成。工极人谋灵应难究。

  那罗延天祠东行三十余里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太半陷地前建石柱高余二丈。上作师子之像。刻记伏鬼之事。昔于此处有旷野鬼。恃大威力啖人血肉。作害生灵肆极妖崇。如来愍诸众生不得其死。以神通力诱化诸鬼。导以归依之敬。齐以不杀之戒。诸鬼承教奉以周旋。于是举石请佛安坐。愿闻正法克念护持。自时厥后无信之徒。竞共推移鬼置石座。动以千数莫之能转。茂林清池周基左右。人至其侧无不心惧。

  伏鬼侧不远有数伽蓝。虽多倾毁尚有僧徒。并皆遵习大乘教法。从此东南行百余里。至一窣堵波。基已倾陷。余高数丈。昔者如来寂灭之后。八国大王分舍利也。量舍利婆罗门蜜涂瓶内分授诸王。而婆罗门持瓶以归。既得所粘舍利遂建窣堵波。拜瓶置内因以名焉。后无忧王开取舍利瓶。改建大窣堵波。或至斋日时烛光明。

  从此东北度殑伽河。行百四五十里至吠舍厘国(旧曰毗舍离国。讹也。中印度境)

  吠舍厘国。周五千余里。土地沃壤花果茂盛。庵没罗果茂遮果。既多且贵。气序和畅风俗淳质。好福重学邪正杂信。伽蓝数百。多已圮坏。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天祠数十异道杂居。露形之徒寔繁其党。吠舍厘城已甚倾颓。其故基趾周六七十里。宫城周四五里。少有居人。

  宫城西北五六里至一伽蓝。僧徒寡少。习学小乘正量部法。傍有窣堵波。是昔如来说毗摩罗诘经。长者子宝积等献宝盖处。其东有窣堵波。舍利子等于此证无学之果。

  舍利子证果东南有窣堵波。是吠舍厘王之所建也。佛涅槃后。此国先王分得舍利。式修崇建。印度记曰。此中旧有如来舍利一斛。无忧王开取九斗。唯留一斗。后有国王复欲开取方事兴功寻则地震。遂不敢开。

  其西北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傍有石柱。高五六十尺。上作师子之像。石柱南有池。是群猕猴为佛穿也。在昔如来曾住于此。池西不远有窣堵波。诸猕猴持如来钵上树取蜜之处。池南不远有窣堵波。是诸猕猴奉佛蜜处。池西北隅犹有猕猴形像。

  伽蓝东北三里有窣堵波。是毗摩罗诘(唐言无垢称。旧曰净名。然净则无垢。名则是称。义虽取同。名乃有异。旧曰维摩诘讹略也)故宅基趾。多有灵异。去此不远有一神舍。其状垒甎。传云积石。即无垢称长者现疾说法之处。去此不远有窣堵波。长者子宝积之故宅也。去此不远有窣堵波。是庵没罗女故宅。佛姨母等诸苾刍尼。于此证入涅槃。

  伽蓝北三四里有窣堵波。是如来将往拘尸那国入般涅槃。人与非人随从世尊。至此伫立。次西北不远有窣堵波。是佛于此最后观吠舍厘城。其南不远有精舍。前建窣堵波。是庵没罗女园持以施佛。

  庵没罗园侧有窣堵波。是如来告涅槃处。佛昔在此告阿难曰。其得四神足者。能住寿一劫。如来今者当寿几何。如是再三。阿难不对。天魔迷惑故也。阿难从坐而起林中宴默。时魔来请佛曰。如来在世教化已久。蒙济流转数如尘沙。寂灭之乐今其时矣。世尊以少土置爪上而告魔曰。地土多耶。爪土多耶。对曰。地土多也。

  佛言。所度者如爪上土。未度者如大地土。却后三月吾当涅槃。魔闻欢喜而退。阿难林中忽感异梦。来白佛言。我在林间梦见大树。枝叶茂盛。荫影蒙密。惊风忽起摧散无余。将非世尊欲入寂灭。我心怀惧故来请问。

  佛告阿难。吾先告汝。汝为魔蔽不时请留。魔王劝我早入涅槃。已许之期。斯梦是也。

  告涅槃期侧不远有窣堵波。千子见父母处也。昔有仙人隐居岩谷。仲春之月鼓濯清流麀鹿随饮。感生女子。姿貌过人唯脚似鹿。仙人见已收而养焉。其后命令求火至余仙庐。足所履地迹有莲华。彼仙见已深以奇之。令其绕庐方乃得火。鹿女依命得火而还。时梵豫王畋游见华寻迹。以求悦其奇怪。同载而返。相师占言。当生千子。余妇闻之莫不图计。日月既满。生一莲花。花有千叶。叶坐一子。余妇诬罔咸称不祥。投殑伽河随波泛滥。乌耆延王下流游观。见黄云盖乘波而来。取以开视乃有千子。乳养成立有大力焉。恃有千子拓境四方。兵威乘胜。将次此国。时梵豫王闻之甚怀震惧。兵力不敌计无所出矣。是时鹿女心知其子。乃谓王曰。今寇戎临境上下离心。贱妾愚忠能败强敌。王未之信也。忧惧良深。鹿女乃升城楼以待寇至。千子将兵围城已匝。鹿女告曰。莫为逆事。我是汝母。汝是我子。千子谓曰。何言之谬。鹿女手按两乳。流注千岐。天性所感咸入其口。于是解甲归宗释兵返族。两国交欢百姓安乐。

  千子归宗侧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行经旧迹。指告众曰。昔吾于此归宗见亲。欲知千子即贤劫千佛是也。

  述本生东有故基。上建窣堵波。光明时烛祈请或遂。是如来说普门陀罗尼等经。重阁讲堂余趾也。

  讲堂侧不远有窣堵波。中有阿难半身舍利。去此不远有数百窣堵波欲定其数未有克知。是千独觉入寂灭处。吠舍厘城内外周隍。圣迹繁多难以具举。形胜故墟鱼鳞间峙。岁月骤改炎凉亟移。林既摧残池亦枯涸。朽株余迹其详验焉。

  大城西北行五六十里至大窣堵波。栗呫(昌叶反)婆子(旧云离车子讹也)别如来处。如来自吠舍厘城趣拘尸那国。诸栗呫婆子闻佛将入寂灭。相从悲号送。世尊既见哀慕非言可喻。即以神力化作大河。崖岸深绝波流迅急。诸栗呫婆悲恸以止。如来留钵为作追念。

  吠舍厘城西北减二百里有故城。荒芜岁久居人旷少。中有窣堵波。是佛在昔为诸菩萨人天大众引说本生修菩萨行。曾于此城为转轮王。号曰摩诃提婆(唐言大天)。有七宝应王四天下。睹衰变之相体无常之理。冥怀高蹈忘情大位。舍国出家染衣修学。

  城东南行十四五里至大窣堵波。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佛涅槃后百一十年。吠舍厘城有诸苾刍。远离佛法谬行戒律。时长老耶舍陀住憍萨罗国。长老三菩伽住秣兔罗国。长老厘波多住韩若国。长老沙罗住吠舍厘国。长老富阇苏弥罗住娑罗梨弗国。诸大罗汉心得自在。持三藏得三明。有大名称众所知识。皆是尊者阿难弟子。时耶舍陀遣使告诸贤圣。皆可集吠舍厘城。犹少一人未满七百。是时富阇苏弥罗以天眼见诸大贤圣集议法事。运神足至法会。时三菩伽于大众中。右袒长跪扬言曰。众无哗。钦哉念哉。昔大圣法王善权寂灭。岁月虽淹言教尚在。吠舍厘城懈怠苾刍谬于戒律。有十事出违十力教。今诸贤者深明持犯。俱承大德阿难指诲。念报佛恩重宣圣旨。时诸大圣莫不悲感。即召集诸苾刍。依毗柰耶诃责制止。削除谬法宣明圣教。

  七百贤圣结集南行八九十里至湿吠多补罗僧伽蓝。层台轮焕重阁翚飞。僧众清肃并学大乘。其傍则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处。其侧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如来在昔南趣摩揭陀国。北顾吠舍厘城。中途止息遗迹之处。

  湿吠多补罗伽蓝东南行三十余里。殑伽河南北岸各有一窣堵波。是尊者阿难陀分身与二国处。阿难陀者如来之从父弟也。多闻总持博物强识。佛去世后继大迦葉。任持正法导进学人。在摩揭陀国于林中经行。见一沙弥讽诵佛经。章句错谬文字纷乱。阿难闻已感慕增怀。徐诣其所提撕指授。沙弥笑曰。大德耄矣。所言谬矣。我师高明春秋鼎盛。亲承示诲诫无所误。阿难默然退而叹曰。我年虽迈为诸众生欲久住世。住持正法。然众生垢重难以诲语。久留无利可速灭度。于是去摩揭陀国趣吠舍厘城。度殑伽河泛舟中流。摩揭陀王闻阿难去。情深恋德。即严戎驾疾驱追请。数百千众营军南岸。吠舍厘王闻阿难来。悲喜盈心。亦治军旅奔驰迎候。数百千众屯集北岸。两军相对旌旗翳日。阿难恐斗其兵更相杀害。从舟中起上升虚空。示现神变即入寂灭。化火焚骸骸又中折。一堕南岸。一堕北岸。于是二王各得一分。举军号恸。俱还本国。起窣堵波而修供养。

  从此东北行五百余里至弗栗恃国(北人谓三代恃国。北印度境)

  弗栗恃国。周四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土地膏腴花果茂盛。气序微寒人性躁急。多敬外道少信佛法。伽蓝十余所。僧徒减千人。大小二乘兼功通学。天祠数十。外道寔众。国大都城号占戍挐。多已颓毁。故宫城中尚有三千余家。若村若邑也。

  大河东北有伽蓝。僧徒寡少学业清高。

  从此西行依河之滨有窣堵波。高余三丈。南带长流。大悲世尊度渔人处也。越在佛世五百渔人结畴附党渔捕水族。于此河流得一大鱼。有十八头头各两眼。诸渔人方欲害之。如来在吠舍厘国。天眼见兴悲心。乘其时而化导。因其机而启悟。告诸大乘。弗栗恃国有大鱼。我欲导之以悟诸渔人。尔宜知时。于是大众围绕神足凌虚至于河滨。如常敷座。遂告诸渔人。尔勿杀鱼。以神通力开方便门。威被大鱼令知宿命。能作人语贯解人情。尔时如来知而故问。汝在前身曾作何罪。流转恶趣受此弊身。鱼曰。昔承福庆生自豪族大婆罗门。劫比他者我身是也。恃其族姓凌蔑人伦。恃其博物鄙贱经法。以轻慢心毁讟诸佛。以丑恶语詈辱众僧。引类形比谓若驼驴象马诸丑形对。由此恶业受此弊身。尚资宿善生遭佛世。目睹圣化亲承圣教。因而忏谢悔先作业。如来随机摄化如应开导。鱼既闻法于是命终。承兹福力上生天宫。于是自观其身何缘生此。既知宿命念报佛恩。与诸天众肩随戾止。前礼既毕右绕退立。以天宝香华用供养。世尊指告渔人为说妙法。于即感悟。输诚礼忏。裂网焚舟。归真受法。既服染衣。又闻至教。皆出尘垢。俱证圣果。

  度渔人东北行百余里。故城西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高百余尺。是佛在昔于此六月说法度诸天人。此北百四五十步有小窣堵波。如来昔于此处为诸苾刍制戒。次西不远有如来发爪窣堵波。如来昔于此处近远邑人相趋辐凑。焚香散花灯炬不绝。

  从此西北千四五百里踰山入谷至尼波罗国(中印度境)

  尼波罗国。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山川连属宜谷稼多花果。出赤铜牦牛命命鸟。货用赤铜钱。气序寒烈风俗险诐。人性刚犷信义轻薄。无学艺有工巧。形貌丑弊邪正兼信。伽蓝天祠接堵连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外道异学其数不详。

  王刹帝利栗呫婆种也。志学清高。纯信佛法。近代有王号鸯输伐摩(唐言光胄)。硕学聪睿自制声明论。重学敬德遐迩著闻。

  都城东南有小水池。以人火投之水即焰起。更投余物亦变为火。

  从此复还吠舍厘国。南渡殑伽河至摩揭陀国(旧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讹也。中印度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