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二八、普贤菩萨劝发品

  二八、普贤菩萨劝发品──后五百岁,乘象来护

  这是《法华经》的最后一品。是本、迹二门正宗分与流通分的终结,也就是全经的总流通分。由他方来的与会大众,各归本国之时,普贤菩萨率领他的大众,自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来到耆阇崛山,请问若于未来末世,如何能得《法华经》,而且表示以其「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学界向来都以《法华经》整体共有三经,在佛说《法华经》之前,先说《无量义经》一卷(萧齐昙摩伽陀耶舍译),称为「开经」;于《法华经》的序品也说到世尊「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又于说完《法华经》之后,另说《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刘宋昙无密多译),称为「结经」,因《法华经》的末品便是〈普贤菩萨劝发品〉。

  不过在《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有云:「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净妙国土,其国土相,法华经中已广分别。」所云东方净妙国土,当即《法华经》所说「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的形容;唯于该经劝修的是「方等大乘经典」,并未刻意指明受持读诵《法华经》。

  普贤菩萨的梵文samantabhadra,又名vi?vabhadra,也有译为遍吉。释迦、文殊、普贤,称为「华严三圣」,释迦的左胁侍为骑狮的文殊,代表智慧,右胁侍为骑象的普贤,代表行德。一切诸佛具足理德、定德、行德。这两大菩萨则以理智一双、行证一双、三昧般若一双,与释迦相配;此理与智相即、行与证相即、三昧与般若相即,便是毗卢舍那(Vairocana)的法身佛。《法华经》即以此一佛二菩萨,表征诸佛法身的功德。

  在《法华经》中,从最初的〈序品〉开始,即以文殊师利(ma?ju-?irī)为诸菩萨众的第一位,列席于法华胜会,到〈提婆达多品〉及〈安乐行品〉,则以文殊菩萨为请法之主。至于普贤菩萨,大会将终才到会场。这倒颇似这两位菩萨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见善知识的模式,那是由于文殊菩萨的指导,善财初访德云比丘,五十二位回到文殊菩萨处,最后一位才访普贤菩萨。这正表示着,从事佛道的修学者,当以文殊的智慧为导向,以种种法门为学习的过程,以无尽的普贤大行为菩萨道的实践。

  下面是本品经文的摘要解释。

  「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到娑婆世界耆阇崛山中,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白佛言:世尊!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共来听受,唯愿世尊,当为说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这段经文是说,普贤菩萨在此界东方的宝威德上王佛的国土中,以其自在神通力,遥闻此娑婆世界的释迦世尊说《法华经》,故以他的威德名闻,率领了无量无边的诸菩萨众及无数天龙八部护法神王,同到耆阇崛山的世尊座前,听受《法华经》。并且为了慈愍末世众生,请示世尊:于如来灭后,如何能够得闻受持《法华经》?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殖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此段经文是说,若于如来灭度后,有人欲求得闻受持这部《法华经》,应当具备四个条件:

  * (一)「一者诸佛护念」:《法华义疏》卷十二云:「外为诸佛护念,护令恶不侵,念令善根成就。」太虚大师《法华经演讲录》云:「心所信愿者,口所称道者,身所奉行者,耳目所思察者,志意所悕求者,功业所倾向者,一一皆为佛之智慧,佛之功德,佛之知见;既在在处处知随顺于佛法,斯能为诸佛之所护念。」

  * (二)「二者殖众德本」:《法华义疏》卷十二云:「内殖德本,明初发一念不二正观,为众善之本,以得此观行与佛应故,为佛护念。」太虚大师则说,修习大乘经典,承事大乘法师,精修波罗蜜,广行菩萨道,为植众德本。

  * (三)「三者入正定聚」:依据《俱舍论》卷十有云:「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余。」是说三聚之中的正定聚是指小乘预流向,即初果向以上的圣者;邪定聚是指造五种无间地狱罪的人;不定聚是居于正定聚与邪定聚之间的人,修行七方便的阶段者,若遇善缘即入正定聚,若遇恶缘便堕邪定聚。

  大乘佛法对三聚则另有解释,《大智度论》卷八十四云:「能破颠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颠倒者是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吉藏大师的《法华义疏》卷十二云:「聚有三种,一者邪定聚,谓必入地狱;二者正定聚,必得解脱;三者二楹中间名不定聚。约位明者旧云,内凡夫性种菩萨,得生空解,名为定聚;今谓十信第六心,称不退信,亦得名为入定聚。」也就是说,菩萨修行至十信的第六心「不退信」位,便入正定聚。

  * (四)「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法华义疏》卷十二,引用《金刚般若论》的四种心,解释此处的第四个条件:「一广大心,遍度众生故;二第一心,与众生大涅槃乐故;三常心,常不离是心故;四不颠倒心,知众生本来常寂灭故。」太虚大师的解释则是:「当起大悲及诸方便,本怜愍心,发宏誓愿,荷担如来,教化众生,说一切法,救一切苦。」

  不过吉藏的《义疏》所见,是将「四法」体系化了,他接下来说:「佛答四法次第者,初一为外缘,次一为内因,谓因缘一双;次一明位,后一明行,谓行位一双。」

  如果简要释此四法,则为:

  * (一)「佛所护念」:所修功德已与诸佛的法身相应,是以经常受到诸佛护念。

  * (二)「植众德本」:已修种种加行方便,善根深植,不动不摇,是信心不退。

  * (三)「入正定聚」:小乘初果向,大乘别教的十回向位,《楞严经》说,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谓之回向。《梵网经?心地品》称为十金刚心向果,并云:「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过此以上便入初地,得无生法忍。

  * (四)「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就是《法华经》中处处说的无量无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且是「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

  以如此的解释,可明「得法华经」的意思,不仅是得到一部文字记录的经文,而且得到修持《法华经》的因行及果德,宜在决定获得无生法忍的程度,至少当在信不退位之上,方算「得法华经」也。这是勉励如来灭度之后,只要用功修习,还是能得。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

  这段经文在勉励如来灭后的后五百岁,于五浊恶世之中,若有人受持《法华经》,普贤菩萨定当守护此人,使得一切的凶神恶鬼,都无机可趁,平安无事。假如有人,不论是站立着或在经行中,读《法华经》或者诵《法华经》,普贤菩萨会乘着有六支牙的白象王,带着无数的菩萨同来现身于此人之前。如果有人是坐着深思默想此经,普贤菩萨也会乘白象王,现身于此人之前;若此人忘失了此经的经文,乃至只有一句一偈,普贤菩萨也会教他,并跟此人一同读诵,使其通达流利。

  此中的「后五百岁」,又称后五百年,与正、像、末法的三期说有关。在《法华经》中,佛为诸弟子授记,都说正法十多二十劫,像法十多二十劫,未说末法有多久,末法一词也仅用一次,所以如来灭度后的后五百岁,是何时段,不易由《法华经》得到答案。

  若依《大集月藏经》卷十,有五个五百年之说:第一五百年解脱坚固,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第三五百年读诵多闻坚固,第四五百年多造塔寺坚固,第五个五百年鬪争坚固,三学废弛,邪见增长。若依此推论,佛灭后第二千零一年起到二千五百年止,便是后五百岁,如今已经超过数十年了。

  窥基大师的《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五本》释〈譬喻品〉的舍利弗于未来作佛时的正法像法各三十二小劫之经文,有这样的说明:「若佛正法,教行证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无证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证并无。禀教行,行证果,不同故。释迦佛,正法短、像法长,不度女人,正法像法各一千年,由度女人正法减半故。」(大正三四,七四三中)窥基大师也未说释迦佛的末法有多久,若以《法华经》的文义看,过了正像二法,便是末法时代,并无年限,可能以末法的最后五百年为后五百岁。

  「若后世,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憙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

  这段经文,可以接着前一段讲,是说明如何修习《法华经》的方法。前段经文的「若立若行」、「若坐思惟」,此段经文的「求索、受持、读诵、书写」,并于二十一日之中「一心精进」,其实就是法华三昧的修行方法,把时段作适当的分配,集中在为期三七日的专一修持,主要是反复读诵。智者大师修得法华三昧,也是在读诵之际发生。普贤菩萨再三勉励,末世众生不用失望,但能如其所说,修习《法华经》,便得普贤菩萨亲自现身在此人前,如以三七日为期圆满,得见无量菩萨围绕一切众生喜见身的普贤菩萨,说法开示、教化,使得法喜之利。

  「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咒文共二十句从略)

  接下的经文有三种陀罗尼,《法华文句》以旋陀罗尼为旋假入空,百千旋陀罗尼为旋空出假,法音方便陀罗尼为非假非空、即假即空的中道。

  在前面的陀罗尼品,由两位菩萨、两位天王、罗剎女及鬼子母等说出陀罗尼咒,拥护受持修习《法华经》者,并未见他们承诺现身于其人前。普贤菩萨则除了承诺现身其人之前,同时也说出了一个陀罗尼神咒,使得邪魔鬼怪不能破坏正在修习的人,也能不受女人的惑乱。为何不说男人惑乱女人?这是由于男人的生理,容易见到异性即起性冲动,女人比较不易。

  「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

  这段经文是说,在此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尚有《法华经》流通,且有人受持的话,应该想到这都是由于普贤菩萨的威神之力。若有人受持、读、诵、忆持、系念、理解经义所在,便是修的普贤之行。若是仅仅书写《法华经》的功德,此人命终,即生忉利天上,享受天福,「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来迎。若有人受持、读、诵、解义,命终生兜率内院的弥勒菩萨处。弥勒菩萨是此娑婆世界补处的当来佛,故已具三十二大人相,且有大菩萨众围绕着他。

  若再看到前面〈药王菩萨本事品〉,曾经提到「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而到此〈普贤劝发品〉中,则是鼓励行者,「在千佛授手」的情况下,往生此界上方的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处。可知《法华经》对于弥陀净土及弥勒净土是同等看待的。

  不过〈药王菩萨本事品〉是因有女人愿除女身,故生于没有女性的安乐世界,〈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有人不厌女人,故生兜率内院,经文接着说:「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这也可能是劝生两种净土的考量。在《法华经》中所见的佛国净土,有些有女人,如〈妙庄严王本事品〉中云雷音宿王华智佛的光明庄严国;有的没有女人,如〈药王菩萨本事品〉的日月净明德佛国。

  「释迦牟尼佛赞言:善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令多所众生,安乐利益。」「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这段经文,是在普贤菩萨说完将护持末世修习《法华经》的人之后,释迦如来给予赞叹,并为加强末世弘经者的信心,故说,除了有普贤菩萨护持,也会受到释迦如来自己的加持护念,若有人于任何时期能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法华经》,此人便等于是见到了释迦佛,从佛口中闻此经,佛摩此人头,佛用衣覆此人身。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此人不久,当诣道场,破诸魔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轮、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当坐天人大众,师子法座上。」「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这段经文是释迦佛说的,如你见到有谁受持、读、诵《法华经》,当起随顺欢喜心而作如此想:「此人不久当到菩提树下坐、降魔、成道、转*轮,为人天师。」接着又于经文中说:「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着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若有轻毁修习《法华经》者,罪报亦重,世世残障多诸恶病、重病。是以若见有人受持《法华经》,应当起立远迎,应当尊敬如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