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4课丨翻译经文的九道工序

第14课丨翻译经文的九道工序

- 翻译经文的九道工序 -

  在此之前,讲整部经的经题,基本上把《楞严经》甚至佛的一代教法核心都浓缩的概括了一下。修因证果,依着如来密因,如此殊胜。比喻为大佛顶,诸菩萨万行都不出首楞严的境界,这是一部经的概况。

  今天开始,讲下一个部分,这部经的传译。为什么说佛法难闻呢?除却当时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开始不愿意讲法。因为所证的法极其清净,所面对的世界和众生都在染污。接下来,慈悲不舍开始他的弘宗演教。这一代教法一开始并没有形成书面的文字,只有语言口口相授。后来又经过四次的结集,第四次才形成文字,这在当时的印度来讲,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传承特别不容易。

  到了佛的教法跟东土的众生开始起缘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西行求法,翻译经典。包括后来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的灭法,太平天国到文革时期对法的致命摧残。所以今天能拿起一本《首楞严经》特别不容易。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这部经典的传译。

  这部经典是在唐朝传过来的,都知道说最有名的翻译家,鸠摩罗什是七佛的译经之师;其次玄奘大师,是三藏法师,在印度当时名冠五印度,这些都是传译中的佼佼者。还有义净三藏、真谛法师。有时候叫三大译经师,或者四大译经师。

  在佛法最为鼎盛的唐朝,当时的翻译经典的译场是非常严谨、严格和规模宏大的。所以首先了解一下,在唐朝你要把一本印度的经典,成功沟通转化成汉语的经文,要经过这样的九道程序。接下来,我们能讲到这部经典的翻译和印证过程。

  首先,译主,是一个道场里面的核心人物,在鸠摩罗什法师的时候,在逍遥园,西明阁中,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可见当时的规模,核心人物就是这部经的译主。宣读,就是当众宣读梵文,从印度过来,贝叶经或是原版经文,用梵文宣读出来,这叫做译主。

  笔授,就是要转化成书写文字了,笔授的职责一定要精通华文和梵语,这两种语言都能够成功的来回沟通转化,所以在当时写成汉文的时候,一个译场里面有好几名笔授负责。

  其次就是度语,度语就是传语,因为有的译主不懂汉语,旁边还要有一个传语的,在宣读的时候转成汉语,比如:玄奘法师、罗什法师们,他们就没有用度语,因为他们都是梵文和汉语的精通者,但是有的译主,比如:这部经典的译主,他不懂汉语,所以当时还要配一名度语,又叫传语,就是把它用汉语再读出来。

  接着,证梵本,什么叫做证梵本?就是这部经典的译文跟原文,这个梵文的意思是否吻合?这是其一,第二个还要证禅义,一个叫证梵义,一个叫证禅义,禅义就是说所有的经典都是以大乘实相为体的,那么你符不符合佛说的禅义?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毕竟空义,是由他来,来有沙门大通者,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宗通和说通的大成就者,才能够担当此职,证梵本。

  接下来,润文,由通达内外的学者润饰译文,使得经文非常优雅,让我们读起来很流畅、很优美。所以这个是负责润文。证义,就是核查经典的内容,审定它的意义有没有错误之处,证义。

  再一个,梵呗,当时在译经的道场,每翻译一部经典,大家都要去唱赞,都要有非常庄严的宗教仪式,为什么?策发当时护法的善心,每次听唱赞,梵音一起,大家的心都会跟平常不一样。再一个,校勘,翻译成文了以后,再一次一次去校对勘验。

  第九道,也是收尾的一道,监护大使,由译主翻译成以后,交予大使奉给朝廷,热心于佛教的皇帝,有时候会赏赐一篇序文,这都是由他来作为名誉担当的。玄奘法师译的《瑜伽师地论》,现在还在西安的大雁塔,其中有一篇文章就叫《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赐给玄奘大师翻译《瑜伽师地论》的序文,像现在读经的时候有时候叫,某某某奉诏译,都是当时有监护大使,官方派来,监护翻译经典的过程的人员。

  所以经过这样的九道程序以后,每一部经典都是精品,严格地掌控流程,每一个关口都有专人来负责。这样出来的东西,即便是现在的翻译都未必能够抵挡得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第一句就是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意思是他充当了这部经典的译主。这里的唐就是唐朝。唐朝什么时候呢?是武则天罢政。武则天被迫退位以后,当时的中宗嗣位,神龙元年也就是公元七零五年,这部经典翻译的时期。

  为什么叫做中天竺沙门呢?中天竺就是中印度,在古代,印度汉语称呼它,有时候叫做乾竺,有时候又叫做身毒,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是当时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汉人有时候读的口音轻重不同,所以有时候读的叫做乾竺,有时候又叫乾豆,身毒等等。我们现在有时候所说的浮屠,也是印度的又一个译名。

  再用汉语意译过来,有时候又称之为月邦,为什么叫做月邦呢?首先,这个地方出众多的圣贤,带领着大家修善法,完善道德,像月亮普照一样,就把它叫做月邦。再一个,因为印度当时的国土大,旁边的小岛,像众星捧月一样,所以叫月邦。而且因为这个半岛,四面环海,背靠雪山,像一个小月牙一样,这种种因缘,在汉语里就把印度翻译成为月邦。

  中天竺沙门,沙门什么意思?我就是一个沙门。希望大家发心,来生不管乘愿再来,或者被迫轮回的时候,都要发心做一个释子沙门。为什么叫做释子沙门呢?当时印度出家人很多,不是光修释迦牟尼佛法才叫做沙门。外道所有的出家都叫做沙门。但是依照后来统称,特别是到了中国以后,道安法师说四河入海无复异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后来统称所有依着佛陀出家的修行者叫做释子沙门,所以沙门这么一个称谓是非常尊贵的。

  在《四十二章经》里讲到: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出家人包括在家的修行者,如果你的心也是沙门的心。有身出家,心出家,有身心都出家,有身心不出家。记住我们的根本目标就是解无为法,不是在有为法中打转,一切的有为法,还是为了趋向无为法。所以我们生命的展现才叫做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就是所有生活内容,这称之为沙门。

  所以在本经之中,缘起为什么阿难不识心不达本,才被摩登伽女摄入淫席,为什么?没有悟到如来密因。所以叫做沙门,就是古代印度出家的修道者,不论佛教徒还是外道都叫沙门,但是我们说的沙门是释子沙门,释迦牟尼佛的子孙。当然佛法里面的沙门有时候叫胜道沙门,就是能够证圣果得解脱,比如经文里面的大阿罗汉,有修有证的一定是亲见本来面目,证到空性的,这才能叫做胜道沙门。

  现在一般的叫做示道沙门,就是虽然没有了生死,但是或可以深入经藏,三藏十二部尽情的开演,或者独居一宗。比如:只弘净土,或者只说禅法,这样一门开导后学讲真理,这叫做示道沙门。

  再一个,活道沙门,就是在庙里边非常循规蹈矩,在僧团中安分守己,戒律守持,自己精进的修行。可能也没有在堂口负责接待,也没有像我这样打着晃讲经弘法的旗号到处去攀缘,没办法,我也叫应景。人家老老实实在庙里边随着大众每天两堂功课,过堂上殿,初一十五诵经布萨等等过宗教生活,然后自己内心用功,非常了不起叫做活道沙门,依附大众在丛林中住。

  最见不得人的就是污道沙门,害群之马,就是僧团里不清净,行为不检点,挂一个名,但是真正的身心都不是依附在法上,没有清净,这叫做污道沙门。

  这里讲到的般剌密谛是具足了胜道,示道和活道的三种功德的沙门。所以这里叫做唐中天竺沙门这样一种称谓冠在他前面。般剌密谛也是印度话,翻译成汉语叫做极量,就是他自己修行和利益众生已经达到极其尽量,一种极致了,所以叫做极量,这就是这部经典的主译人,主要的译主。

  因为在印度《楞严经》并没有在人间弘传,而是藏在龙宫。大好多学术上的大家,考义说龙宫当时有一个地方,外号叫龙宫。或者是龙猛菩萨所居的道场叫做龙宫。不是这样的,在曾经的世界,上古的世界可能我们的业力所招感,众生的相互感应,不是现在的情形。所以龙树菩萨到龙宫里面给龙王讲法的时候,见龙藏中有这部经典,他背下来,为了利益南阎浮提的众生,出龙宫以后把这个书给背诵出来,形成文字藏在当时的王宫作为镇国之宝。

  所以在这部经典还没有传到东土的时候,隋朝的智者大师弘扬天台宗,创立一心三观,结果有印度的僧人跑过来,看到他讲这个义理,就说,你这个太厉害,这个义理跟印度的《楞严经》里边的法义是完全吻合的。所以智者大师知道了有这么一部经典《首楞严经》就在印度还没有传过来,他在当时天台山的华顶,就是现在智者塔院有一个拜经台,整整向西拜了十八年。不是九华山的拜经台,现在的天台山的,还没有见到《楞严经》,只是在那发愿祈愿

  想想现在现成就可以学习到《首楞严经》,也是莫大的因缘。本经的译主般剌密谛到了唐朝以后,依照自己的愿力,虽然这部经典放在宫里面,当时认为是镇国之宝,不可以流通出境的,但是他两次冒禁,想把这部经典偷偷的传到中国来,都被边境的官员给查获了。第三次的时候没办法了,他花了数年的时间,把这部经典用很小的字,抄在极细的绢上面,印度话叫氎,也就是用毛织的非常薄细的绢,写在上面,把自己的胳膊割开,把绢卷起来藏在胳膊里,又等好起来以后封上,就这样用自己的身体带着它,申请出关。为法忘躯,真正做到了。

  航海东来,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的时候,到了广州的一座寺院,古代叫制止寺,现在就是羊城的首刹光孝寺。《楞严经》就是在光孝寺当时翻译出来的。正好当时武则天的宰相房融被降职,贬在广州了,但是他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在这种情况下呢,因缘一拍即合,般剌密谛把自己的胳膊给剖开,取经,授给房融。

  房融看到血迹包裹的经典,没办法取出来,血模糊的很,不知道怎样好,还是他的女儿告诉他一个方法,用人奶把它泡进去,自然而然溶解开来,才看到这部经典写的小字。所以想想一部经典现在现成的看,具足了多少的因和缘?这个经典翻译成以后,般剌密谛三藏,还害怕印度边境的官员,由于他偷偷的把《楞严经》传到东土来了,将来肯定要被印度知道的。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好经文之后,害怕官员替他代罪,急速返回印度去认罪,这样的精神,大德。这就是我们第一叫做:般剌密谛译。

  第二个叫做:乌苌国沙门弥伽,为什么叫做弥伽呢?有时候也叫做弥伽释迦译语。这里的译语可能是我们这里的度语了。因为当时般剌密谛他并不懂得汉语,是乌苌国的沙门。乌苌国在北天竺,就是后来阿育王的范围所在。玄奘法师把它译乌仗那,周围有五千余里的山谷相属的国度。这个国家的国人崇信佛法,敬重大乘。

  本师释迦牟尼佛,当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作为尸毗王,舍身喂鹰,就是为了救那只鸽子的时候,布施度修圆满就在乌苌国。弥伽,弥伽释迦汉译为降伏,是乌苌国的僧人精通梵语和汉语。所以在他这里,就把梵音变成汉语,定言辞章句,就是度语,梵文到汉语的沟通。

  第三个,我们要讲的版本,一般的版本里面,这两个完了以后,还有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怀迪法师,证译。不知道这个版本里面为什么没有,其他的任何版本里都会有。罗浮山就是现在广东的增城县境内,是岭南的名胜地。南楼寺就是怀迪法师的常住寺院,他精通五种印度语。

  所以他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大德,曾经在菩提流志法师翻译《大宝积经》的时候,他奉召入宫去证义。他所说的就是证义,不是证译,是证梵本的证义,就是精通,看看里面的法义上有没有出入。所以,古时候的译场都会有这种职责。

  刚才讲到八个里面都具足了,这个经典的翻译。那么这是什么呀?罗浮山南楼寺的沙门。

  最后,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菩萨戒在我们汉地一般传译的有三种,一个是瑜伽菩萨戒,里面有四重四十三轻,优婆塞菩萨戒是六重二十八轻;我们一般常受的是梵网经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不论在家出家,为什么要受这个菩萨戒呢?

  在梵网经里面讲到,特别是一个国家的国主要登王位的时候,百官和国主都要来受菩萨戒,为大乘戒法,因为菩萨戒的内容呢,一旦受了以后,就有一切的鬼神来护持,救护王身和百官身,国家的国运也会随之而有起色,这是一个加持。

  所以这里,房融作为居士,也受了菩萨戒,这里叫做菩萨戒弟子,是佛之弟子,所以称谓冠名第一个,他是菩萨戒弟子。接下来是:前正议大夫,有时候叫大夫。正议大夫是唐朝内阁的一个高级官员,他有时候又叫做言官,在朝里就负责维持世道,举贤、荐能、把这些贤人、能人负责推荐到朝里面任用,所以这里叫做正议大夫。

  同中书门下,什么叫做中书门下呢?同就是兼任的意思。中书,唐朝的内阁政务里面有中书省和门下省:中书省多掌的是王言,就是皇帝的命令;门下省呢,多主的是政事,议政的;还有一个尚书省就是负责执行的。中书省基本上是负责决策,门下省是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当时唐朝的统治制度是这样来编排的,每一个省都有一个宰相。后来除了每一个省的三相之外,皇帝又派一个官,去跟三相共事来议政。就是他自己信得过的,这个官就等于协同宰相来办理政事,但实际上是皇帝亲自派去监督宰相的。这个官就叫做平章事,这里说的同中书,就是中书省的宰相,为什么叫做下平章事呢?慢慢的随着统治的政治制度沿袭,体制的沿袭,如果宰相不兼任平章事,这个宰相就是有名无实的。

  所以房融当宰相的时候,称谓叫同,就是他不但是正议大夫也兼任中书省宰相的平章事,是兼任于一身的,这么样的一个官位。而清河是他的故乡,就是河北省的清河,房融是他的俗名。他来进行笔受,就是润文,他完成的这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已经贵为宰相,虽然被贬了,但看他怎么安立的呢?菩萨戒弟子在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后。说明刚才讲到的,解无为法。

  以出世间为重,于学佛为重,是这样来冠名的,有先后次第的,现在都颠倒了,说一句不该说的,有时候外面的人请法师,或者是庙里的主持去做法会,或者办活动的时候,外面请的外行人就是这样,如果是佛教教内办佛事,他一定会说某某和尚或者说先说某某法师,外行人一听,先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都在前面,是这样的,这就叫颠倒。

  所以人家在笔受的时候还是菩萨戒弟子,首先我是一个佛的受了菩萨戒的弟子在前面,以上讲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参译者,主译、译语、证译、和笔授,其实基本上就是当时唐朝翻译经典的流程,所以现在读到这篇《楞严经》的时候,它的内容完全是符合佛的原义而且文辞非常优美的。

  以至于后来,因为房融当时,能官至一品宰相,他的才华是要非常出众的。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为什么说《楞严经》是中国人写的呢?他就觉得它的文辞太优美了,梁启超并没有说不合乎佛义,后来慢慢有人就说是伪经,这就是愚痴。

原标题:9道工序,3000弟子:还原佛教大唐盛世丨《楞严经》14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