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一)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阿难尊者恭敬地对佛说:世尊,如来您虽然为我们讲说了‘二决定义’之法门,不过,我看世间那些想要解开绳结的人,假如不知道绳结结在哪里的话,我相信他们终究无法解开。”

  【第二义门】此处指“二决定义”当中的“第二决定义”之内容。所谓:“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其实,在“二决定义”的“第二决定义”当中,世尊已经阐述了生死轮回的根结所在,那就是:“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可是,阿难尊者对此并未充分领会,甚至,他还为自己不知道身心之根结所在而深深自责: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世尊,我和法会当中的有学声闻也是这样,我们从无始以来,伴随着无明而生生死死,却不知道其中的根结所在。如今我虽然得到了多闻佛法之善根,成为出家人,却好比隔天就要定时发作的疟疾病一样,烦恼习气时常还会发作。”

  【隔日疟(音:虐)】指“疟疾”病,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定时发冷发热的疾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有学声闻,即初果、二果和三果,虽然名为“圣者”,已入圣流,已经断“见惑”而见道,不同于凡夫修行人。但是,他们由于尚未断尽“思惑”的缘故,其烦恼习气尚在,偶尔还会发作。所以,阿难尊者将自己和有学大众的修行比喻为“隔日疟”。

  而尚未见道的凡夫修行人呢,其烦恼不像“隔日疟”,更像是“常神经”,时常都在神经质当中,处处分别计较,无论喜怒哀乐,都在粘着六尘境界,都在不停地制造苦因、苦缘和苦果,又怎会不苦海无边呢。

  所以呀,什么人最苦?那些已经知道修行,但尚未见道的人最苦。有人说:不对吧,那些芸芸尘世众生,连修行都不知道,连佛法都不曾听闻,他们岂不是最苦么?

  答:他们虽然苦,但不知何为“苦”,所以,人家苦得心甘情愿,理所当然。反而呢,和已经开始学佛修行,开始知苦的人相比,似乎就不那么苦了。哎,苦习惯了嘛,也就麻木了。

  又有人问:那到底什么是“苦”呢?

  答:“苦”者,逼迫也。不愿上学,非得上学,这是苦;不愿工作,非得工作,这是苦;不愿成家,非得成家,这是苦;不愿被领导管,非得被领导管,而且是变态地管,这是苦;不愿见到的人,每天都会碰到,还必须要和他们打交道,这是苦;不愿放弃的兴趣爱好,因为没时间没精力没条件等等而必须要放弃,这是苦;相处久了,已经厌烦了的亲人等等,还必须要应对,必须要相处,这是苦;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参加各种学习班,被学校和老师逼着去为分数而竞争,这是苦;长大了为了生存而逼着自己去拼命挣钱,这是苦;有了孩子以后,还要高瞻远瞩地为了孩子的前途而逼着他把玩耍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学习、再学习,孩子当然会逆反,孩子逆反了自己当然不高兴,这叫做没事儿找苦。

  还有,时常被逼着说假话,说些阿谀奉承之言,这是苦;时常被逼着和周围人作比较,为了面子而不得不这样那样,这是苦;想法和欲望太多了,被现实逼着不得不纷纷舍弃,这是苦;穷困的时候,被日常生活煎熬逼迫,这是苦;宽裕的时候,被内心对于贵族生活的渴望而煎熬逼迫,这是苦;富贵的时候,被内心对于荣誉和特权的向往而煎熬逼迫,这是苦;那些亿万富豪、超级名人以及领袖们呢,表面上啥都有了,但是,却时时被百姓和媒体偷窥的视线逼迫着,被不能长生不老的生命现实逼迫着,被美女帅哥太多而体力实在招架不住逼迫着,被相互间的竞争危机乃至于暗杀和绑架的种种可能性逼迫着,被衰老、疾病和死亡一步紧似一步地逼迫着,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苦。

  总之,放眼这尘世间的一切,哪里不是苦呢。

  以上都是些尘俗无聊之苦,对于已经“见道”的人来说,如阿难尊者等等,他们大体超越这些苦了。但是,阿难尊者尚未明白生死烦恼的根结所在,因此,他便继续向世尊请法: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但愿您大慈大悲,怜悯我们这些沉溺于生死苦海的众生,开示我们,就在当前的身心之中,什么才是生死根结?从哪里下手才能够解开根结呢?”

  “您的回答,也将会让未来世那些苦难众生们,得以免除轮回之苦,不再流落于欲有、色有、无色有这三有之火宅。”

  阿难尊者请法之后,竟然再次流出了泪水,此乃至诚心的表现,也是对于自己迟迟不能够得证无漏圣果的反省与惭愧。在佛陀的十大弟子当中,阿难尊者直到佛陀涅槃,也没能够得证四果,这是绝无仅有的。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阿难尊者如此请法之后,与有学大众们一起五体投地,阿难泪如雨下并翘首以待,恭候佛陀的无比殊胜之开示。”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

  “当时,世尊怜悯于阿难尊者,以及法会当中的有学大众们。同时也为了给未来世一切众生,铺设出世之正因,巧做将来解脱之智慧眼。”

  “于是,世尊用他阎浮檀紫金色的光明之手,为阿难尊者摸顶加持。”

  所谓的“为出世因,作将来眼”,就是针对咱大家来说的。阿难尊者反复提问,可谓是逐层深入;世尊的解答呢,自然也越来越明晰。随着下文生死轮回之根结的披露,正好为咱大家铺设了一条出世解脱之路,为咱指明了将来成佛的方向。

  各位仔细看清楚之后,就请放下虚假的尘世牵挂,及时踏上修行之路吧。否则,岂不是自甘堕落?也辜负了世尊的一片苦心呀。最重要的,是辜负了自己获得自在解脱与无边安乐之大好时机。

  许多人总是说,好,等我把某某事处理完了,把某某人的工作做通了,等等,我就专门去修行。可是呢,某某事通常是永远也处理不完的,某某人的工作通常是永远也做不通的。所以呢,嘿嘿,您就在尘世里慢慢煎熬吧。

  可惜的是,您不光煎熬自己,也会去煎熬别人,会造下无量的业,会苦海无边。本来是为了亲人着想,而放弃了修行的年华。可是,等到苦境到来之时,必然会烦恼,会责备亲人的羁绊,会相互埋怨,甚至,还会相互伤害。

  ——这就是纠缠,无聊的世俗纠缠,永远也不可能理清。只有大智慧者才有勇气一刀两断,毅然去走自己的解脱之路,他们必然会获得成就。到那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没有哪个亲人不会得益的,而且是极大的无边利益。

  当世尊为阿难尊者摸顶加持之时,随即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感应: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这时,所有的十方诸佛世界都发生了六种吉祥的震动,所谓动、涌、起、震、吼、击。正在住世的数不清的微尘数如来,都各自从顶上放出百宝光明。这些光明,从各自世界汇聚到祇陀林当中,共同为释迦牟尼如来灌顶。”

  “在会的大众们,看到如此景象,都觉得从未有过的殊胜。”

  正在住世的十方如来,不仅共同为释迦牟尼如来灌顶,还替世尊共同来解答阿难尊者的提问,以表达此法的真实不虚: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于是,阿难尊者与法会大众,共同听到十方世界的微尘数如来,异口同声地告诉阿难说:善哉!阿难,你想要知道什么是‘俱生无明’,那个让你流转于生死轮回的根结,正是你的‘六根’,再也没有其它了。”

  【俱生无明】即前文“发业、润生”二无明之合称,此二无明恒与生死轮回相伴随,因此得名。论其内容,正是六根,更非他物。

  以上解答了阿难尊者所问的“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以下继续解答“从何名解?”: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你还想知道无上菩提的修行途径,可以让你迅速成就安乐解脱与寂静妙常的,还是你的‘六根’,绝非其它。”

  【寂静妙常】如来与一切众生共有的大涅槃,它远离一切造作,无比安宁,故名“寂静”,也叫做“本来寂静”;它非生非灭,且妙用无穷,故名“妙常”。

  咱的“寂静妙常”在哪里?就在咱的心底,那个不可破坏的“觉性”,也是“六根”的“知觉作用”之源头。

  虽然承蒙十方如来异口同声地解答了自己的提问,但是,对于这个答案,阿难尊者仍有疑惑,不是怀疑十方如来,而是尚未明白其中道理。

  仅就这一点来说,阿难尊者也是咱大家的榜样。他不会轻易相信那些自己尚未明白的东西,哪怕是十方如来亲口所说。如今的许多人则不然,他们会盲目地信一些东西,包括那些骗子大师们的满口胡言。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尊者虽然听到十方如来这样的解答,但他心里还是不明白,所以再次行稽首礼,恭敬地问佛:为什么说让我流转于生死轮回的,和让我获得安乐解脱与寂静妙常的,同是‘六根’,而并非其它呢?”

  所谓的“更非他物”,那么,除了“六根”之外,还有哪些事物呢?那就是“六尘”和“六识”了。整个法界,可以划分为“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和“六识”。

  因此,阿难尊者的疑问就在于:为何生死轮回的根结是“六根”,而不是“六尘”和“六识”?为何获得安乐解脱与寂静妙常的途径也是“六根”,而不是“六尘”和“六识”呢?

  其实,仅就其法相内容来说,这也不难理解。在“十八界”当中,“六尘”有多少?无量无边,一切事物没有不是六尘的。“六识”有多少?念念无穷尽,一切心念没有不是六识的。在“六尘”和“六识”的交界处,就是“六根”,那么,“六根”有多少呢?对于任一众生来说,“六根”仅有六个而已;而究其根性来说,仅是一个“知觉性”而已。

  ——像这样去繁就简,就可以找到“十八界”的枢纽,那就是“六根”及其不二的“知觉性”。这就好比找到了衣服的领子一样,一下子就可以把衣服齐整地提起来,纲领在手了,一切都变得简单了。因此,无论生死轮回,还是安乐妙常,都与“六根”及其“知觉性”密切相关。

  以下是世尊的解答,其中法义很深奥,需要仔细学习与体会: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在‘十八界’当中,‘六根’与‘六尘’一同发生于心源,而所谓的‘六根’被‘六尘’束缚,或者‘六根’于‘六尘’得解脱,这两者本无差别;至于‘六根’对‘六尘’所发起的‘六识’,那本来就是虚妄分别,就好比‘空中花’一样,纯属幻觉。”

  【根、尘同源】“六根”属于阿赖耶识的“见分”,“六尘”属于阿赖耶识的“相分”,两者都来自于阿赖耶识,即众生的染净和合之心体,所以说“根、尘同源”。其实,也就是“万法唯心”或“万法唯识”的另一种表述。

  【缚、脱无二】“六根”被“六尘”束缚,叫做“缚”;“六根”不被“六尘”束缚,就是解脱,叫做“脱”。可是,无论束缚与解脱,既然“根、尘同源”,束缚也罢,解脱也罢,还不都是一心嘛!故名“缚、脱无二”。

  短短的一句话,世尊就把法界的实际状况表述清楚了。那么,在如此的法界实相当中,为何以“六根”为生死轮回的根结,也以“六根”为圆满解脱的途径呢?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阿难,‘六根’与‘六尘’是互为因缘的,由‘六尘’而发生了‘六根’之‘知见’;因‘六根’而现出了‘六尘’之‘相状’。其中,‘相状’和‘知见’本来就没有自性,就如同两根相交相缠,才能够站立生长的芦荻草一样,谁也离不开谁。”

  【交芦】有一类芦荻草,单独一根无法站立,需要两根并生,相交相缠在一起,才能够站立生长。

  咱的“六根”之“知见”,也就是常说的“知觉”,它与“六尘”的“相状”共存,谁也离不开谁。它俩都是虚妄的,都没有“独立性”可得。因此,如果大家以为自己“六根”的“知觉”与“知见”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话,那么,这就是典型的“无明”错认,生死轮回因此而显现。

  反过来,如果大家能够认识到自己“六根”之“知见”如幻不实,那么,它也不会断灭,而是当即回归为“如来知见”,也叫做“无上知觉”,它本来就是“大涅槃”,具足本来的无漏、真如与清净。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因此,如今你们在‘如来知见’当中,别立‘六根’之‘知见’,这就是生死无明之根源;反过来,一旦认识到‘六根’之‘知见’当中,本无能知与所知的对立,亦无能见与所见的差别,那么,这个‘六根’之‘知见’当下就会回归于‘如来知见’,它本来就是大涅槃,具足无漏、真如与清净。”

  “此‘六根’之‘知见’一旦回归于‘如来知见’,它就是法界之全体,大而无其外,小而无其内,其中又怎会有‘其它’呢?”

  所谓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相当于前文所说的“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里的“知见”指“如来知见”,也叫做“无上知觉”,其中本没有心与境界的分立,本没有能知与所知,本没有能见与所见。此时,法界圆满,尚未显现出生死轮回。

  可是,随着“六根”的出现,“无上知觉”就会在“六根”门头显现为六种“知觉”作用,这就是“六根”之“知见”,与它相对应的“六尘”也会同时发生。于是,“六根”与“六尘”相缠缚,就显现为生死轮回。而其根源呢?恰恰就是“六根”的出现,所以,前文当中,十方如来告诉阿难尊者:“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反过来,就是修行途径,即所谓“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这里的“知见”就是指修行人当前“六根”之“知见”,也就是咱大家的“知觉性”,它就是实修解脱的下手处。

  具体方法呢,即“反观观自性”,或“反闻闻自性”等等,从当前“六根”的某一根入手,反观其根性之“知见”是何形貌。观到极深处,“根”与“尘”之间的粘着一旦脱开,便会觉悟到,其中本没有能知与所知,能见与所见,而本来就是圆满的全知全见。此时,“六根”之“知见”便回归了本来面目,它当体就是大涅槃,具足无漏、真如与清净。

  它就是咱的如如佛性,本来就蕴含在“六根”之“知见”当中,而此佛性的显现,离不开“六根”之观修。因此,前文十方如来告诉阿难尊者:“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下面,世尊开示如此重要法义之后,特意用偈语予以重述。这种对于重要内容的重述,在“十二部”经当中名为“重颂”,梵文“祇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时,世尊为了阿难等人加深理解,便用偈语重述法义,这样说道:”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在广大圆满的‘妙真如性’当中,所现出的一切‘有为法’当体即空,它们随因缘而生,也同样随因缘而灭,故如幻不实。”

  “而此‘妙真如性’本身呢,它属于‘无为法’,从来没有生起与消灭,其体性并非实有,所以也如同‘空中花’一样虚幻不实。”

  【真性】指法界之真体,不可破坏之本性。

  它有无数个名字,《楞严经》卷一称之为“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等,卷二称之为“妙明真心”等,卷三称之为“如来藏妙真如性”等,卷四称之为“湛圆妙觉明心”等,卷五称之为“寂静妙常”等,乃至于,后文卷六称之为“觉海性澄圆”等,卷七称之为“妙性圆明”等,卷八称之为“妙明真净妙心”等,卷九称之为“本觉妙明觉圆心体”等,卷十称之为“精真妙明本觉圆净”等。

  觉悟此“真性”,就叫做“明心见性”,以此智慧,可谓是顿时超出生死轮回,了生死,达涅槃。

  在此广大圆满的“真性”当中,所谓的“有为法”,就是“六根”、“六尘”与“六识”;而“无为法”呢,就是显现和承载它们的“法性”,其实,也就是“真性”本身。在这里,世尊开示大家,不仅仅一切“有为法”缘生缘灭而如幻不实;就连“如来藏妙真如性”本身,它属于“无为法”,但是,它也不是实有的,而同样是如幻不实。

  ——请注意,正因为咱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如幻不实,所以,才意味着它圆融、自在与解脱。同时,它如幻不实而永远不会断灭,所以,它本来圆满,具足常、乐、我、净等无量妙德。

  这真是太棒了,咱大家的本来面目竟然是这样的,完全不需要任何条件,它就是最最圆满与清净的。当您觉悟如此妙性与妙义的时候,怎会不觉得惊讶呢!所以呀,六祖大彻大悟之时,他会惊奇地连续说出五个“何期”,深表知足与满足。

  虽然“有为法”之“十八界”和“无为法”之“真性”都如幻不实,但世尊仍旧会方便宣说“真”、“妄”二法。例如前文所说“识性虚妄”,就是指“六根”对应“六尘”而发生“六识”,三者都是“妄”法;其后的“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则宣说“无上知觉”乃是“真”法,即“真性”也。

  关于其中缘由,世尊继续说道: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如来之所以宣说‘六根’、‘六尘’和‘六识’是‘虚妄’法,这是为了显发其中的如如‘真性’;其实,说妄说真同样是两种虚妄言说而已,不可拘泥于此。”

  “究其本来,虽然方便称为‘真性’,其实,它本不属于‘真’,也不属于‘非真’;此‘真性’当中本无任何对立,又怎么会有‘能见’之‘六根’和‘所见’之‘六尘’呢?”

  以上正所谓“根尘同源”是也。接下来,乃是对于“缚脱无二”之重述: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在‘六根’和‘六尘’之间,其中本没有任何真实性,它俩是虚妄共生的;就好比相交相缠而共生的两棵芦荻草一样,谁也离不开谁。”

  “因此,无论‘结缚’与‘解缚’,其主因都在于‘六根’;所以说,圣者‘解缚’与凡夫‘结缚’,其所行并没有两条路,都用的是‘六根’。”

  “你观察一下两根芦荻草相互交缠当中的‘交缠之性’,就会发现,说它是‘空’,或者说它是‘有’,两者都不成立。因为,说它‘空’,它却有帮助芦荻草站立的作用;说它‘有’呢,除了两根芦荻草以外,却根本找不到独立的‘交缠之性’了。”

  “同理,根尘之间的‘束缚之性’也是如此,它不是‘空’,也不是‘有’,而是本来虚妄。凡夫迷惑于根外有尘,以为两者实有,这就是无明束缚;圣者智慧开明,通达根尘同源,了悟两者同属虚妄,于是便得解脱。”

  虽然是“重述”,但其中法义极为丰富,省略颇多,请大家仔细体会。一旦理解,必然受益匪浅。

  接下来,虽说“缚脱无二”,但从凡夫到圣贤,这个根尘之间的虚妄“纠结”,即“根结”,还是需要解开才行,其下手处,依然是“六根”当中选择一根。一根的根结解开以后,六根也随即纷纷开解;六根的根结都解开以后,所谓的“一心”或“真性”也就无所标立了。因为,无处不是此心,无处不是此性矣。

  这就是所谓的“六解一亡”,对此,世尊继续开示: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解开根结需要按次第进行,‘六根’的根结都解开以后,所谓的‘一真性’也就无从树立了,它同样如幻不实。”

  “解开根结的次第,首先是要从‘六根’当中选择出最圆通的那一根,用它来下手修行;舍弃对于尘境的攀缘,反观回入根性之流,则终将成就正觉。”

  有关‘解结’的具体修法,后文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当中将会详尽阐述。以上是对于“长行”正文的“重颂”;下面,世尊继续开示甚深修行之法义,与前文不重复,而是单另的补充,在“十二部经”当中叫做“伽陀”,翻译为“孤起颂”。

  世尊说道: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六根’、‘六尘’和‘六识’都由第八识‘阿陀那识’来‘执持’,它是染净和合之微细心识,其中有无量的习气种子在急速奔流不息,以此而‘执持’生死轮回。”

  “‘阿陀那识’非真非妄,它有‘无明’的缘故,所以说它‘非真’;它与‘如来藏’同体无二的缘故,所以说它‘非妄’。如此法义极为深奥,恐怕许多人迷惑于其中而发生偏执,因此,我通常不为大家讲说。”

  【陀那】即“阿陀那识”,译为“执持”,是“阿赖耶识”之别称,乃是染净和合之心识,其中有无量习气种子急速地奔流不息,保持着生死轮回与因缘果报。

  【暴流】急流。

  其实,“阿陀那识”乃是从“众生”到“佛陀”之枢纽,它也就是常说的“阿赖耶识”,它所对应的“五阴”覆盖乃是“识阴”。“识阴”是众生的“命元”所在,有“命元”存在,就有“我执”与“法执”,即是众生;“命元”消融于法界,则“我执”与“法执”消灭,全面超越生死轮回,回归于“法身”,那就是佛陀。

  可是,“阿陀那识”太微细了,微细到了连阿罗汉都难以透彻的地步,只有佛陀与大菩萨能够明达。当然,其中也包括大菩萨化现的“大阿罗汉”,例如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与大目犍连尊者,等等。

  正因为如此,有关于“阿陀那识”之法义,世尊在声闻教法当中并未宣讲,而只在大乘教法当中予以宣说。如《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这与本经世尊所说完全一致,只是文字表达略有差别,两经可以互参,其法义就会更加清晰明白。

  所谓的“阿陀那识”,或者叫做“阿赖耶识”,它是谁呢?它就是大家常说的“心、意、识”之“心”,也就是众生当前之“心体”。过去,禅师们常教导弟子,说参禅要离“心、意、识”而参,其中,“心”是指第八阿赖耶识;“意”是指第七“末那识”,即“意根”;“识”则指前六识,即思维分别。

  可是,要真是离开了“心、意、识”,该如何参禅呢?谁在参禅呢?这个问题堪称无解。因此,禅师们的意思是让弟子们离开“心念”而参禅用功。就是说,打掉“妄想”,离开“心念”之后,用“知觉性”,即“根性”去观察寻找本具的“不生灭性”,那就是参禅的真义了。

  而这,恰恰与《楞严经》全面吻合。

  下面,世尊就“阿陀那识”之心,展开无比殊胜之首楞严妙法,即大乘如幻三昧之智慧观察,此乃本经之根本法门,也是十方诸佛之根本法门。后文的“二十五圆通”,都可以看做是本法之善巧运用: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此‘阿陀那识’本是心之全体,众生只因为无明妄动,而用自心之‘见分’,去取着自心之‘相分’,于是,在本不属于幻化的‘真性’当中,反而形成了‘幻心’与‘幻境’,‘幻心’即是‘六根’,‘幻境’即是‘六尘’,它们合称为‘幻法’。”

  “反过来,修行人只要明达法界一心,就不会再以‘见’取‘相’,当‘六根’不再攀缘‘六尘’以后,则到达根尘一如的自在之境地,此时,所谓的非幻之‘真性’也同样了不可得。非幻之‘真性’尚且不生不灭,了不可得,那些所谓的‘幻法’又从何确立呢?”

  这个修法与观察太不可思议了,短短的几句话,就说尽了一切法义与修行。真要是能够如此修行,长期观察的话,一旦如实契入,就会证得“如幻三昧”,顿超三界与二乘,与大菩萨携手共行。

  对于此法门,世尊继续说道: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如此修法名为:‘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昧’,若能实证,则会在弹指之间超越二乘无学圣者。”

  【妙莲华】比喻“真性”虽在轮回而不染,它向来如如清净。

  【金刚王宝觉】比喻“真性”坚固不坏,不会被生死轮回所破坏,它就是宝贵的妙觉性。

  这也就是《圆觉经》所说的“如幻三昧”之修法,所谓“知幻即离,不做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等等。两经可以比对观察,其修法就会更加明晰。

  有人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如幻三昧”呀,可到底该咋实修呢?

  答:善思维经文法义,独自长期如此观察,兼持戒静修。如同虚云老和尚早年住山苦修那样,也如同广钦老和尚在山洞里禅修那样,十年如一日,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去修行,去如理观察,才有相应之份。

  要是暂时做不到,那就应当时常闻、思、修经文法义,兼培植自己的福慧资粮,为将来,乃至于未来世的实修与解脱打好基础。

  这个“如幻三昧”之修法,不仅仅超越二乘,它也是十方如来成就大涅槃的实修之路。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此无比殊胜之法,乃是十方诸佛所共行,一路通往大涅槃之门径。”

  【阿毗达磨】亦名“阿毗昙”,翻译为“无比法”。一切佛法都可以称为“阿毗达磨”,因为超胜于世间法,非其可比的缘故。

  【薄伽梵】乃佛陀之别名,其中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种含义,因此不翻译,而保留音译的原名。

  到这里,世尊彻底解答了阿难尊者关于生死轮回之“根结”所在的疑惑。同时,阿难和大众也明白了“如幻三昧”之殊胜修法,可谓是大有收益,智慧眼更加明朗了。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于是,阿难尊者以及法会大众,听到如来这般殊胜的无上慈悲之教诲,还有‘重颂’和‘孤起颂’精巧明晰地穿插混杂在一起,所显发出的妙理极为透彻。”

  “大家的智慧眼都变得更加开明了,纷纷叹为稀有。”

  【糅(音:柔)】混杂。

  【精莹】精巧明晰。

  听了世尊的开导,阿难尊者虽然得以“心目开明”,但是,对于世尊重颂当中所说的“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他又有了疑问。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