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十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十二)

  下面,请看阿难尊者的再次提问: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阿难尊者恭敬地对佛说:世尊,就像您说的那样,因地初发的菩提心,需要与如来果位的名目及内容相一致才可以。”

  前文,在“发觉初心二决定义”当中,世尊曾如此说道:“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并如此抉择:“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关于哪些是如来“果位名目”,阿难尊者接着叙述道: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世尊,例如在如来果位当中,所谓的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这七种常用名目。”

  “它们虽然称呼不同,但都指的是清净圆满之本性,其体性坚固,犹如金刚宝之王一般不可破坏,常住法界。”

  【菩提】译为“觉性”,或者“觉道”,乃本具般若智慧的无碍之性。

  【涅槃】译为“不生不灭”,乃超越生死之本性。它远离造作,也可以理解为“本来寂灭”。

  【真如】不曾落入虚妄,也不曾变异之本性。

  【佛性】不可破坏之觉性。

  【庵摩罗识】译为“白净识”,也有经论称之为“第九识”,指善分别一切法,而毫无染着的清净识。众生迷惑之时,名为“阿赖耶识”;诸佛觉悟之时,转名“庵摩罗识”,两者不一不异。

  【空如来藏】唯一真心,更无他物,名为“空如来藏”。

  【大圆镜智】彻照万法而无不清晰圆满,如此智慧,名为“大圆镜智”,由众生之“阿赖耶识”转变而来。

  叙述了如来“果位名目”,那么,阿难尊者把什么理解为“因地觉心”呢?尊者如此说道: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如果这个‘见闻嗅尝觉知之性’,即‘知觉性’,它一旦离开明暗色尘、动静声尘、通塞香尘等等六尘,就终究没有了独立体性。如同第六意识的念想心一样,离开所对应的法尘之后,本来一无所有。”

  “既然如此,怎么可以用这个终将断灭的‘知觉性’作为因地修行之心,却想要去求证如来七种常住不灭之妙果呢?”

  如前文世尊所开示,生死轮回的“主人”乃是虚妄的“六根”;反过来,修行成佛的途径,也是“六根”。只要运用“六根”的“知觉性”而返还“六根”之源,到达不生灭之本来,就能够获得“六根清净”与“六根圆通”而成就如来“无上知觉”。

  因此,在因地发心修行,所运用的就是“六根”之“知觉性”。不过,“知觉性”并不会因为离开“六尘”而断灭;恰恰相反,所谓的如来七种常住不灭之妙果,本来就蕴含在咱的“知觉性”当中。

  有人会问:不对吧,世尊前面说过:“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这意思不就是说,一旦离开了“六尘”境界,“知觉性”就将断灭么?

  答:您和阿难尊者一样,错解了世尊的开示。要知道,“无有见体”并不等于“见性”断灭,而只是说它没有形质;“元无听质”并不等于“闻性”断灭,而只是说它没有实质;“嗅性不生”并不等于“嗅性”断灭,而只是说它暂时不发生作用;“尝无所出”并不等于“尝性”断灭,而只是说它暂时不显现;“觉触本无”并不等于“触性”断灭,而只是说它暂时不具备显现的因缘;“了知安寄”并不等于“知性”断灭,而只是说它暂时不具备了知的因缘。

  总之,即使离开了“六尘”境界,“六根”的“知觉性”也不会断灭,只是暂时不发生作用而已。其形质本空,而终究不会落入断灭,这才是“知觉性”的本来状况。犹如六祖大师所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我曾经断断续续地把这句话参了好几年,后来,我终于认识到,大师的意思是说:离开境界沾染的“知觉性”,它就是“菩提”之妙觉性,就是佛性。明白了这句话,修行就变得简单了。

  接下来,如何才能够让自己的“知觉性”做到“离开境界沾染”呢?这需要不时地反观,需要长久地用功观察与实践。当我终于在某个刹那间做到了,严格说来,是当下认识到了的时候,我明确地找到了那个不会被境界所污染的“知觉性”,并毫无疑问地确信,它就是佛性,不会有比它更真实与真切的东西了。我知道那就是最初的见道,不过,为了稳妥起见,又比对参照了不少大乘经论,看看是否能够印证自己的见地。结果,所有的经论都变得清晰明了,所有的法义都无法超越这个不会污染的觉性,而只能够成为它的注脚。

  此时的阿难尊者,对于“知觉性”当中蕴含着“无上知觉”之不生灭性,其体悟还不够清晰,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问题。他竟然以为,一旦离开了六尘境界,“知觉性”就会彻底消灭而落入断灭,于是呢,他自己就没有了心和心所,不知道该用哪个心来求证如来的“无上正觉”了。

  于是,阿难尊者继续问道: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世尊,如果说离开了明暗色尘,‘见性’毕竟空无;乃至于没有了当前法尘,第六意识心念及其‘知性’就会消灭。”

  “像这样前后反复地仔细推理观察,就会发现本来没有我的心与心所,那么,到底用谁作为因地发心,来求证如来的无上正觉呢?”

  显然,阿难尊者错解了前面世尊的开示,误以为离开了六尘境界,自己的“心法”与“心所法”就都没有了。自己连心都没有了,该用谁作为因地发心,求证如来的七种常住妙果呢?

  这属于典型的“断灭见”,是对于“知觉性”的错误理解,并不符合实际状况。按理说来,多闻的阿难尊者似乎不应该有这样的见解,或许,尊者是在替咱大家来方便发问吧。而且,经阿难尊者这一问,世尊一解答,那个藏在“知觉性”当中的不死之妙性,所谓“性净妙常”,将被彻底开显出来。

  由于有了错解,就发生了矛盾,会认为连世尊以往所说的话都不是诚实之语了,反而变成了自相矛盾的戏论。因此,沿着这个思路,阿难尊者继续问道: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这样的话,如来您前面所说的‘六湛圆明’就不成立了,违背了诚实之语,前后矛盾,最终成了戏论。”

  “怎么能说如来是‘真实语者’呢?但愿您再次以您的大慈悲心,开导我的蒙昧与狭隘。”

  【湛精圆常】前文世尊在阐述六根功德数量之后,曾说道:“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其中的“六湛圆明”,就是指“六根”之“知觉性”本来就是透彻、精明、圆满而常在的,故名“湛精圆常”。

  【蒙吝】蒙昧与狭隘。

  一切狭隘与偏执,都源于蒙昧无知。因此,在修行之前,首先好好学习佛经,破除自己的蒙昧无知,树立端正见解,才是学佛之正道。

  假如“六根”的“知觉性”,一旦离开了“六尘”就会断灭的话,那么,的确就与前面世尊所说的“六湛圆明”相矛盾了。其实,正因为“六根”之“知觉性”是“六湛圆明”的,是不会断灭的,所以,用它作为因地发心,才能够获得如来七种常住妙果。

  对于阿难尊者的疑问,世尊予以解答: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只是广学多闻,还未到达漏尽。所以,你心里虽然知晓如何是颠倒因缘,可一旦面对着颠倒知见,反而不能够识别了。”

  什么是“颠倒所因”呢?究其根本,就是“无明错认”,即认假作真。阿难尊者虽然知道其中的道理,但他并未断除“无明错认”,还不具备大乘“无漏慧”,因此,一旦遇到了颠倒知见,还是无法识别。这说明,阿难尊者在第三卷末开悟“如来藏妙真如性”,乃至于“不历僧祇获法身”等等,都是相似的,还不够透彻。

  所谓的“开悟”就是如此,通常很难一下子就悟得透彻,而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增进。“见性学道”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修行阶段。

  对于广学多闻的阿难,世尊不想再讲许多道理,因为,那未必有效果。倒不如举例子,用生活常识来证明“知觉性”不会断灭,这样更有说服力。

  于是,世尊说道: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假如仅仅说道理,恐怕很难让你信服,我现在尝试用日常生活当中的事例,来除去你心中的疑惑。”

  【信伏】信服。“伏”是“服”的通假字。

  要想证明“知觉性”不会断灭,最好的办法就是举例子,因为,日常生活当中,咱的“知觉性”无处不在。

  下面,世尊以“知觉性”当中的“闻性”为例子,通过敲钟这个事例,来验证“闻性”不会断灭,而是恒常不变的。这段经文,历代高僧大德将其称为“击钟验常”。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当时,如来便命令罗睺罗敲一声钟,并问阿难:如今你们听到了吗?”

  “阿难尊者和大众,都说自己听到了。”

  【罗睺罗】译为“覆障”,佛陀之子,亦名“罗云比丘”,据佛经记载,乃是受佛陀叮嘱,暂不入涅槃,常住世间护持佛法的四位大阿罗汉之一。因为宿世曾经堵塞老鼠洞六天,业缘所感,所以今生住母胎六年才出生,故名“覆障”。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过了一会儿,钟声停歇了,没有了声音,佛陀又问:如今你们听到了吗?”

  “阿难尊者和大众,都说没有听到。”

  请大家思考:假如说阿难尊者和法会大众果真“没有听到”的话,那么,他们如何会“知道”自己“没有听到”呢?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当时,罗睺罗尊者又敲钟一声,佛陀再问阿难:如今你们听到了吗?”

  “阿难尊者和大众,又都说自己听到了。”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佛陀便问阿难尊者:你们把什么叫做‘听到了’,把什么叫做‘没听到’呢?”

  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只是生活当中的人们都忽略了,心太粗的缘故。阿难尊者和法会当中的有学大众们,由于其“听闻性”尚未彻底脱开对于“声尘”的微细攀缘,所以,此时他们还不明白世尊的葫芦里到底卖的啥药。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阿难尊者和有学大众一同恭敬地对佛说:钟声如果敲响了,那我们就‘听到了’。敲钟过后时间一久,钟声和回响双双断绝了,那就叫做‘没听到’。”

  【音响】声音和回响。

  显然,阿难尊者和有学大众把“听闻性”与“声尘”混为了一谈。他们没有注意到,钟声敲响的时候,自己的“听闻性”听到了钟声;而钟声断绝了以后呢,自己的“听闻性”仍旧是“听到了”,听到了“无声”。

  否则的话,谁知道钟声断绝了,谁知道当时“没有声音”呢?

  ——所谓的“反闻闻自性”,其实就这么简单。您在“有声音”和“没有声音”的时候,都能够找到那个“听闻性”的话,那么,它就是您的不会生灭之“知觉性”,它就是“自性”。至少,“自性”就在其中。

  明确地“找到”这里,而不仅仅是“想到”这里,就可以叫做最初的“明心见性”。有了这个功力以后,您的心可以初步做到“离境”,也就是初步脱开根、尘之间的“粘着”,初步体会到心的自在。从此以后,您的烦恼会迅速减少,法喜会时时自然发生。对于修行,对于成佛,您自然具有了不会动摇的信心

  为了让阿难尊者等人认识到他们的混淆,世尊继续发问: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如来再次命令罗睺罗敲钟,并问阿难:如今你们认为有钟声吗?”

  “阿难尊者和大众,都说有钟声。”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一会儿,钟声停歇了,佛陀又问:如今你们认为有钟声吗?”

  “阿难尊者和大众,都回答说没有钟声。”

  【少选】一会儿。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过了一会儿,罗睺罗尊者再次撞钟,佛陀又问:如今你们认为有钟声吗?”

  “阿难尊者和大众们,都回答说有钟声。”

  【有顷】过了一会儿。

  以上回答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下面,请仔细看: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佛陀便问阿难尊者:你们把什么叫做‘有钟声’,把什么叫做‘没钟声’呢?”

  对于“汝云何声,云何无声”这个问题,阿难尊者和有学大众竟然给出了与前面“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那个问题,完全相同的回答: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阿难尊者和有学大众一同恭敬地对佛说:钟声如果敲响了,那就叫做‘有钟声’。敲钟过后时间一久,钟声和回响双双断绝了,那就叫做‘没钟声’。”

  对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一个问“听闻性”有无,一个问“钟声”有无,阿难尊者和有学大众们竟然给出了完全相同的回答。这就充分证明,他们把“听闻性”和“钟声”混淆了,这就是一种错乱。

  因此,世尊说他们: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佛陀对阿难尊者和有学大众说:如今你们回答问题为何自相错乱呢?”

  【矫乱】错乱。“矫”在这里是“虚假”的意思。

  阿难尊者与大众不明白自己错乱在了哪里,于是反问世尊: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大众和阿难尊者一同反问佛陀:为何您说我们自相错乱呢?”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陀说道:我问你们如何是‘听闻性’之有无,你们做了回答。又问你们如何是‘钟声’之有无,你们竟然做出了相同的回答。”

  “像这样混淆了‘听闻性’与‘钟声’,便没有了确切答案。这难道不是自相错乱吗?”

  接着,世尊详尽开示了“听闻性”的实际状况,世尊说道: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阿难,钟声消散,没有了声音的时候,你却说‘没听到’。假如确实‘没听到’的话,就说明你的‘听闻性’已经消灭,如同枯死的木头一般,没有了活力。”

  “那么,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你怎么会知道呢?”

  其实,有钟声的时候,阿难尊者“听到了”钟声;钟声歇了以后,阿难尊者“听到了”无声。这才是阿难尊者“听闻性”的实际状况,无论有没有声音,他的“听闻性”都“听到了”。

  这就说明,任凭“声尘”或有或无,而咱的“听闻性”是如如常在的。因此,本段经文被称为“击钟验常”,所验证的,就是“听闻性”如如常在;同时,它也代表着“知觉性”如如常在。

  对此,世尊继续开示: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当你知道‘有钟声’或者‘没钟声’的时候,那只是‘声尘’的有或无,怎么会是你的‘听闻性’或有或无呢?”

  “要知道,假如你的‘听闻性’确实会没有的话,那么,到底谁能够‘知道’它没有呢?”

  知道“有声音”,知道“没声音”,都属于“闻知”。知道“听闻性”没有呢?那还属于“闻知”。这就证明,无论有没有声音,咱的“听闻性”都是常在的,正是它一刻不停地在“闻知”啊。

  所以,世尊继续说道: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因此,阿难,只是‘声尘’在‘听闻性’当中自生自灭;并不是你的‘听闻性’会随着‘声尘’一同生灭,而让它变得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

  也就是说,咱的“听闻性”是如如不动的,其中,各种“声尘”是有生有灭的。阿难尊者只因混淆了“听闻性”和“声尘”,所以才会以为“听闻性”也是有生有灭的。

  对此,世尊继续开示: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你还在颠倒错认当中,迷惑地把‘声尘’当做‘听闻性’,难怪会糊涂到,以为恒常的‘听闻性’会断灭呢。”

  “你终究不应该说,一旦离开了动静‘声尘’和闭塞开通之‘耳根’,‘听闻性’就没有了。”

  【闭塞开通】指“耳根”的闭塞或开启。

  在生活当中,大家可以通过棉花团等等东西,来塞住耳朵,让它听不见,这就是“闭塞”;拿开棉花团,耳朵就会听见,就叫做“开通”。耳聋的人,其“耳根”属于“闭塞”;正常的人,则属于“开通”。

  另外,在较深的禅定当中,或者无梦的深度睡眠当中,以及昏厥当中,人的“五根”,包括“耳根”在内,会一同处于“闭塞”状态。此时,人听不到任何声音,但是,“听闻性”与“知觉性”并未断灭,只是暂时没有发挥作用而已。

  前文,阿难尊者曾经说过:“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等等,通过一系列论证,世尊否定了这个见解,并开显了“听闻性”与“知觉性”是如如常在的。

  那么,如何进一步证明“听闻性”以及“知觉性”如如常在,即便是在睡梦当中也不会断灭呢?

  世尊举例说道: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好比一个深度睡梦当中的人,熟睡在床上。这时候,他家恰好有人在捣练或舂米。”

  “不过,这个人在睡梦当中,却把舂米声和捣练声听成了别的声音,要么是击鼓声,要么是撞钟声,等等。”

  “于是,他就在梦里面感到奇怪,今天的钟声为何会像木头敲石头的声音一样沉闷,而不够响亮呢。”

  【捣练】古代制绢的一道工序,用木杵捣击熟绢,让它变得柔软。其中,“练”就是指漂白以后的洁白熟绢。

  刚织成的绢比较坚硬,需要经过沸煮、漂白、捣练三道工序,才会变得洁白柔软。

  【舂(音:冲)米】旧时用木槌和石臼反复地捣击稻子,除去稻壳,就成了大米

  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当时他忽然醒了,立即就会明白他听到的是舂米的捣击之声。”

  “于是,他感慨地对家人说:我刚才在梦里的时候,竟然把这个舂米声错当成了钟鼓响呢。”

  【杵(音:楚)】捣击,捣物。

  【遄(音:船)】快,迅速。

  类似的梦境,许多人都遇到过。这说明,即使是在睡梦当中,咱的“听闻性”也不会消灭;同样,咱的“知觉性”也不会消灭,它是如如常在的。

  有人问:在睡梦当中,为何会听错声音呢?

  答:这和梦境有关,也和一贯的习气有关。因为所谓的“梦境”就是一系列妄想,是咱的独头意识在编制幻境,所以,它也同样会把听到的声音进行加工,让它与梦境相应。于是,声音就被听错了。

  睡梦当中的人,很像一个死人,其感官知觉变得很迟钝,甚至没有了反应。即便如此,他的“知觉性”也不曾消失,而依然存在。

  那么,死去的人,其“知觉性”会不会彻底消失呢?

  对此,世尊开示到: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阿难,人在睡梦当中,哪里记得什么动静‘声尘’,以及开通和闭塞之‘耳根’呢?不过,他的身体虽然在昏睡当中,暂停了知觉感受;但是,他的‘听闻性’与‘知觉性’是不会昏迷的。”

  “同理,纵然将来你的身体会死去,生命的光辉也会随之变迁,这个‘知觉性’,又怎么会因为你的身体消灭而一同消灭呢?”

  【命光迁谢】指众生的命根随着业力因缘而结束,流转到下一世。

  人在睡梦当中,已经无法准确觉察“声尘”的动静变化,以及“耳根”的开通、闭塞。但是,即使离开了这些因素,其“听闻性”依然健在。这就说明,“听闻性”是不受动静“声尘”和通塞“耳根”之约束的。换句话说,“听闻性”不受身体约束,它超越身体的范畴。

  同理,咱的“知觉性”也一样不受身体约束,它不会因为身体死亡而灭亡。身体有生有灭,可以随着业力而生生死死,往来转变;但是,咱的“知觉性”是如如常在的。

  在这个如如常在的“知觉性”当中,就蕴含着本来清净的不生灭性,那就是所谓的“性净妙常”。迷失了它,就是芸芸众生,就会在生死流转当中不停地漂泊而苦海无边。

  对此,世尊开示道: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只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随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而攀缘,追逐着妄想杂念而流浪,所以才不曾开悟‘知觉性’当中本有的‘性净妙常’。”

  “既然不能够顺应于如如常性,反而去追逐生灭念和生灭境界,因此才会生生世世陷入了虚妄的六道杂染当中而流转不停。”

  反过来呢,就是修行方法。咱只要放弃对于生灭境界的攀缘,透过一切生灭念而回光返照,找到自性本有的“性净妙常”,时常予以守护,不让它迷失。那么,一旦功夫成熟,法身的光明就会显露,它将会照破虚妄识心,引导咱自然成就如来的“无上知觉”。这就是“见性成佛”。

  对此,世尊予以彻底开示: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如果能够放弃生灭境界和生灭念,守护于真常妙性。常住法身之光明一旦显露,‘六根’对‘六尘’所生的‘六识’分别心立即就会消灭于无形。”

  “于是便觉悟到,所谓‘六尘’只是妄想之相;所谓‘烦恼污垢’只是‘六识’之妄情,此两者合称为‘尘垢’;如今,随着法身光明的显现,它们一同消散了。”

  “那么,你的法眼智慧当即就会清净明朗,怎么会不成就如来的无上知觉呢。”

  综合世尊上述开示,修行成佛之路可以简要归纳为如下“三部曲”:

  第一步“见道”:不去追寻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通过回光返照而开悟“性净妙常”,它不在别处,就隐含在“知觉性”当中。“见道”的一刹那,属于“顿悟”。

  第二步“修道”:彻底放弃对于生灭境界和生灭心的攀缘与留恋,远离俗事,老老实实一心守护所觉悟的“性净妙常”,通常,这是一个漫长的实修过程。“修道”的全过程,属于“渐修”。

  第三步“证道”:根、尘、识心一并消落,法性不灭之光明显露,尘垢消散,法眼清净,得证法身,成就如来无上知觉。“证道”的一刹那,属于“顿证”。

  到达如此之“证道”境界,才叫做“初地菩萨”,也叫做“菩萨摩诃萨”,具足佛知见,已入佛法界,初步成就如来的无上知觉。如诸大乘经典所说,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佛陀”,而毫无过失。

  大家在末法时代修行,最紧要的是第一步,需要如实“见道”,踏实开悟“性净妙常”,也就是常说的“明心见性”。至于其后的潜修密证,乃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之事,消除一分习气,便显露一分功德。通常,既不需要多说,也不宜过于宣扬。

  所谓的讲经说法,主要是宣讲“见道”这部分内容,而对于“修道”和“证道”之不思议境界,通常都是粗略地带过,就算《楞严经》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那实在不属于语言和思维的范畴了,又怎么能够以说代修,以说代证呢。到那里,“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确实如此。

  关于“见道”,大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无上禅门传佛心印,所传持的就是如此之见,乃是佛之知见,其中多有偏差错漏,万语千言也说不尽其一分一毫,三藏十二部经典到头来也只是在宣扬如来知见。此见无穷无尽,包含法界而无一相可得,亦无一言一语可得。

  世尊于不可得之中纵横宣讲经论无数,这是咱大家穷劫难遇的福德因缘,大家好自珍惜吧。只要勤恳努力,明心见性也不难,到那时,亦可得少自在,脱开种种无聊的尘俗烦恼,行于清凉洒脱的菩萨道,岂不欢喜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