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2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

  楔子

  当我在纽约侨声广播电台讲完二十五次的《金刚经》的研究之后,我收到好几位朋友的信,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金刚经》中极重要的名词,可是我却没有详加解释,轻轻带过。希望我有机会再讲的时候,能先以此为题,加以申述。我很感激这几位朋友的意见。

  话从唐朝丞相问不空三藏法师说起

  现在我先给各位讲一个故事,听完这个故事,看各位能得到什么启发?中国唐朝代宗皇帝时,佛法十分兴盛,那时有一位国师名叫不空三藏。有一天代宗和不空三藏在讨论佛法,当时的丞相名叫鱼朝恩,他对佛法已了解很多,也一同在座。谈论之间,鱼丞相问国师:‘佛说一切众生都原有佛性,那么无明从何而起?’不空三藏说:‘你不配问这个问题!’鱼朝恩听了这句话之后大为不悦,可是在皇帝的面前,不敢发作,只好忍著气,满脸气愤,不空三藏缓缓的说:‘无明即从此而起’。

  各位,现在我想请问您们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问您‘什么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您对他说:‘你这个人不配问这个问题。’您看这个发问的人会怎么样?有的说‘这个人会反问;为什么我不配问这个问题?’有的说‘这个人含怒形于色’,有的说‘这个人会说:你说什么?’总之,这个人生了气,如果当时您很平静的向他说:‘朋友,这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也许会因此而恍然开悟,您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了。

  再引述歌利王和忍辱修行人的故事

  我再给各位讲一个故事,这是佛陀在《金刚经》中讲的,佛在过去世曾有一次是修忍辱的修行人,住在山洞里修禅。那个地方的统治者名叫歌利王,歌利是残暴的意思,歌利王则是因为他的残暴而得名。有一天歌利王带了一批宫女到郊外游玩,到了这位修行者所在的山上,他疲倦了坐下来休息,不知不觉中睡著了。年轻的宫女们看到国王睡著了,就四处散去游玩采花。其中有一位宫女发现山洞里坐著一位修行人,她好奇的招呼姊妹们一起去看修行人,并请修行人为她们说法。当大家正听得出神时,歌利王找过来了,歌利王见他的宫女们正在听一位青年的修行人讲话,心中很生气,就跑过去问修行人:‘你是不是阿罗汉?’修行人答:‘我不是。’国王再问:‘那么你是不是斯陀含?’修行人答:‘也不是。’歌利王听后大声责备:‘你既然还没有证果,而且年轻,就免不了有贪欲,你怎敢贪色,和我的宫女在一起?’修行人答:‘我虽未断欲结(注一),然心实无贪。’王曰:‘胡说!仙人炼气,不食人间烟火,尚且有贪,而你正值盛年,敢说无贪。’修行人答:‘见色不贪,并不要服气食果,而是一心系念于不净、无常。’歌利王愈听愈气,厉声呵喝:‘你小看仙人,诽谤仙人,犯了大戒!’修行人说:‘我是一个持忍辱戒的人,绝对不说谎,人诽谤我,我尚知忍辱,怎么会去诽谤人呢?’歌利王说:‘好一个持忍辱戒的人,让我割下你的耳朵,看你能不能忍?’歌利王边说边抽出佩剑,擦擦两声,轻而易举的割下修行人的两个耳朵。只见这个修行人毫无反应,宫女们急得哀求歌利王:‘大王,不要伤害圣人啊!’可是这个时候歌利王已气得无法控制自己,不但不听劝阻,反而大声的说:‘我可看不出他是个圣人,我倒要看看他能忍多少?’说著挥动手中的利剑,在修行人身上乱砍,把修行人的鼻子手脚都砍下来,这时忽然天地变色,飞砂走石,原来是护法四大天王动怒了,洒下金刚砂。这一来,歌利王非常恐怖,赶紧跪下求修行人饶他,修行人说:‘大王,我心中毫无嗔恨。今我发愿,如我真实并无有一念的嗔恨者,令我此身平复如故。’修行人发了誓愿后,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那些被节节斩断的手足耳鼻都还复如旧。修行人又发愿:‘愿我成佛时,第一个先度大王。’这位修行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而这位歌利王就是佛陀成佛后,去鹿野苑度五比丘中的第一位憍陈如的前身。

  回过头来看看《金刚经》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各位,现在让我念一段《金刚经》的经文,以说明今天讲这个故事的缘由。佛说‘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反过来讲,如果生气怀恨,即是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换句话说,生气动火,就是极明显也是最容易犯的我、人、众生、寿者的形相。是什么人在生气呀?是我,这是我相。生气一定有个对象,这是人相。生气是为了各种不同的缘由,这是众生相。生了气可以一天不吃饭,这是寿者相。

  各位,请您想一想,您在这一生之中可曾生过气?我自己呢?惭愧得很,我就生过好几次的气,有时甚至可以为一件极小的事而生气。去年庄严寺的夏令营中,许多可爱的小朋友表演苏东坡‘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故事。有一天,苏东坡自认在禅方面已有很大的收获,遣仆送一首偈呈对江的佛印禅师,禅师打开一看‘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阅后在原纸上批‘放屁’。仆人把信带回给主人,苏东坡一见禅师批了放屁两个字,立刻过江去质问。苏东坡之所以过江去和禅师算帐,表示他生了气,所以虽然自以为八风吹不动了,还是被一屁打过江去,这就是因为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当然生气有轻有重,皱皱眉头,心里不高兴也是生气,这是轻的;可是,是谁在皱眉头呀?是我在皱眉头,即有我相。为了谁而皱眉头呀?有了人相。是什么原因在皱眉头呀?乃是众生相。皱了一秒钟的眉头叫寿者相。所以皱眉头虽然是极轻微的生气,也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怒发冲冠、拔枪相见,这是重的生气。怀恨在心、寻求报复,这是更重的生气,都一样的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以上举了几个例子,希望各位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个粗浅的印象,现在就文字的意义做一简单的说明:

  经注中对四相的解释很多,有深有浅,根据我有限的知识,以《圆觉经》中的经文为最深入,可是这部经是佛陀对大菩萨们讲解的道理,对我们来讲恐怕太深,不易了解,若好高骛远,也许反而不易帮您修行,不过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读一读《圆觉经》的净诸业障菩萨品,可以对我、人、众生、寿者(该经中译寿者为寿命)的深度有一个印象。今天的题目是浅谈,就照浅而易于明了的意义来说明。

  有的人说:‘一个人在一生中字眼用得最多的是“我”这个字。’这个结论正确与否,我们姑且不去管它,但每个人将‘我’看得十分重要,则是事实。在座的可曾听过陈纲居士在大觉寺的演讲,他的题目就只是一个‘我’字。他将‘我’的涵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后来在美佛慧讯的第二、第三期中也刊登了,各位不妨将这篇讲词再拿出来看一看。

  我相不仅是说有我的形相,也包括了表现在外的我的观念、见解、情绪,凡一切由我为中心而产生的脑筋作用都是我相。所以前面的例子中生气光火是我相,嗔恨也是我相。生气嗔恨总有个对象,这对象就叫做人相。人相不一定是人,你对狗也可以生气。再如一件事你老是做不好时,你说我真恨死了,虽然你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是恨你自己呢?还是恨这件事?或者恨其他什么的,这些也都是我相人相。如果对象不止一个,就成了众生相。凡是有时间观念的,即是寿者相。不论是多久,或者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或只是一刹那都是寿者相。所以有一次赵真觉居士用空间时间来表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也有他独到的见地。总之,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实在包括了人生的一切,而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我们却沉醉在这四相之中,跳不出来,把它认为实有、执著不放,一切烦恼苦痛都由此而生,一切无明流转也由此而起。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说‘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即是‘则名诸佛’。由此可见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仅重要,而且是学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必经之途,非将四相彻底破除,不得圆成佛道。

  破除四相并不容易,今天我们是浅谈,所以我只贡献各位一点我自己的经验,即是减少生气,您气生得愈少,对四相的执著也就愈少。至于怎样方可以减少生气呢?要看每个人的宿业因缘,但有一个要诀,就是不要怨人。

  各位不妨自己体验一下,您如果在怨人或责备人的时候,是不是往往会生气?而且可以因为生气,就愈怨人愈责备人;而愈怨愈责备,气就愈大。反之,责己往往会自己原谅自己,一下子就忘了,气也生不起来。古人说‘责己严而待人宽’确实是经验之言,可以减少生气嗔恨。从佛法的观点讲,就是可以减轻对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愿各位得到受用,谢谢各位。

  (注一)欲结:有欲望的缺点。

  一九九一年一月廿日讲于纽约大觉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