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2、《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梵文 PRAJ□□ 的音译,通常念‘钵弱’音 BoRuoh)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1)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2)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3)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4)右肩,右膝著(5)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心,应云何往?云何降(7)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8)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复(9)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10)

  ‘不(11)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12)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13)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14)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15)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16)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17)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18)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19),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20)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21)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1)只,音奇 Chyi。

  (2)比丘,是梵文 BHIKSU 的音译,通常‘比’念作‘必’ Bih。

  (3)著,音茁 Jwo。

  (4)袒,音坦 Taan。

  (5)著,音 Jaurn。

  (6)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ANUTTARA-SAMYAK-SAMBODHI 的音译。通常‘阿’字念‘E’,‘耨’字音 Now。

  (7)降,音祥 Shyang。

  (8)乐,音要 Yaw。

  (9)复,音 Fwu。

  (10)凡问句之‘不’都和‘否’同,音亦念‘否’。

  (11)此‘不’字音‘弗’。

  (12)此‘见’字应读‘现’。如来无形相,不可以眼见,所以是显现的现。

  (13)读过的诸大德注解,就我记忆所及,几乎都将‘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和前面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连在一起讲,是平行的,虽然也可以讲得通,但是总觉义未尽然。最近重读玄奘大师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七十七卷(即是《金刚经》的另一译本),发觉在‘无法相转,无非法想转’和前面四相之间,还有‘善现,彼菩萨摩诃萨’。如果将它换成鸠摩罗什大师的字眼,就成为在‘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与前面四相之间,应该还有一句‘须菩提!是诸众生’。我恍然有悟:原来前面一段‘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意义已经完整,应该读断。即是说,是诸众生因为已经没有我人众生寿者,所以得无量福德。也就是说,要不著我人众生寿者,方能得如是无量福德,著重在我人众生寿者。

  接下去是再推进一步,说:是诸众生(罗什大师将它省去了)‘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这里著重在‘取’,只要心一取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即不可能得无量福德。

  是诸众生,心已不取法相,这还容易懂;但为什么连非法相也没有呢?非法相等于是空无所有的空相。为要答覆这个问题,所以罗什大师在讲了‘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之后,又再用了一个‘何以故?’因为心若取了非法相,也即著了我人众生寿者,也不可能得无量福德。

  因此再重复强调:‘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请各位体味这个‘取’字及‘舍’字。

  以上只能说是我的理解,还望大德们有读到此段注解的,有以正之。

  (14)复通复,音 Fwu。

  (15)偈,梵文 G□TH□ 音译,偈陀之简称;偈,音记 Chih。

  (16)须陀洹,为梵文 SROTA-□PANNA 的音译。洹,音 Huann。

  (17)斯陀含,梵文 SA□RD-□G□MIN 的音译。

  (18)阿那含,梵文 AN□GAMIN 的音译。那,音诺 Nouh。

  (19)阿僧祇劫,梵文 ASAMKHYA 的音译。只音奇。

  (20)那由他,梵文 NAYUTA 的音译。那,音诺 Nouh;他,音 Ta。

  (21)这偈只说了‘不能见如来’。照吴润江居士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中指出:‘此偈梵文原有八句’,后四句讲到法性本体的重要般若精理。吴居士说:‘幸有义净法师译本弥补此瑕’,该译本中增加下列四句:

  应观法界性 即导师法身(或译诸佛法身)

  法性非识境 故彼不能了

  我想补充一点,在玄奘大师所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七十七卷中,也是八句,其后四句是: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 故彼不能了

  至于鸠摩罗什大师为何只译四句,事隔千年,没有人能确定。我想漏译的可能性简直没有,最大的可能是罗什大师所用的梵文原本中,无后面四句。江味农居士在考证上下过极大的功夫,也没有提到这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