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普门品说明

普门品 | 作者:温光熹 [投稿]

四、普门品内究竟有些什么重要的意义

  1、『妈呀!』

  上面把怎样受持普门品,和普门品怎样的伟大,两个重点已经说了。这里!要再堆进一步问:究竟普门品的中心意识是什么呢?就是说:总归一句话,普门品的重要意义究竟是什么?

  普门品的内容是:告诉我们信观世音菩萨。由信而念他的圣号,就能得到他的感应保佑我们,免一切苦难,得一切吉祥;其重要意义是:由此而了生脱死,上至成佛。

  说来也不简单。在佛法内教理上讲,诸佛菩萨只能为我们作一个增上缘而不是亲因缘;修行要靠自己,不管任何法门,都有多少曲折,不能避免的『之遶』,因为要经过一番提炼,才有一番进步。说到念观世音菩萨这一法门,著重点还是在『仗他力』,就是说:如像一个小孩子虽然长大了和大人是一样的能力,在他未长大之前,毕竟靠著大人要容易长大些。又如:有许多孩子要欺侮他,他虽然没有力量,他叫一声『妈呀!』他的妈妈来了,那些围著他欺侮他的孩子们就会滚开了,他就得救了。这样,比凭自己力量打得头破血流方便得多,这是谁的力量呢?如果不这样的话,也可以奋斗打出来,但比喊『妈呀』,妈来救他的方法吃力得多。岂有妈妈,听著他疼爱的儿女叫救命,而不去理会的?这就是普门品寻声救苦乃至度你成佛的道理,所以重心在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

  念一句观音圣号,就有这样大的感应吗?有没有根据呢?有。在法华内有『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的话。多少年以来,我常说到,孔门传授心法的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句话,恐怕除了大智大慧的文殊师利法王子之外,没有人能够完全发挥它的道理。念佛法门的高度,中庸内又有那一句话是深知和实证的注脚呢。

  观世音菩萨就是佛。所以念他可以成佛道,不单是救苦。这是古德给我们非常宝贵的启示,就在依靠佛力而解脱的佛法体系,莫要轻易地看过了;反之,就是未经过痛苦提炼的人,不晓得『前人创业的辛苦』。有体系的伟大学理,都是经过多少甘苦才得来的,不是信口开河的话,何况佛法?

  2、怎样才是大慈大悲

  这里,应该知道:整个大乘佛法的根本是什么呢?是大悲。悲,是拔苦的意思。如像世间父母救拔儿女的苦都是悲。不过,世间众生免不了的是有情见,故叫做爱。爱有溺爱,便不好了。爱字翻过来,便是悲。所以说人人都有,只是范围小。圣贤境界,也有悲,修齐治平的道理都从悲心发出。佛门中由四摄入道的小乘,最高的是阿罗汉,不是没有悲心;他要和他有特别因缘的才度,而他又重在自己脱入『无余依涅盘』,所以不著重悲,一般人就认为阿罗汉是『焦芽败种』而不尊敬,大大罪过!须知呵斥他是『焦芽败种』的话,只有佛才有资格说,凡夫怎敢?阿罗汉是出世的圣人,应该受人天恭敬供养。再说,已了生死的(或未了生死的)发菩萨愿心而修四摄六度就是菩萨,更不消说有悲,菩提愿就是观一切众生作母想,要拔母苦。大悲是什么?就是彻证法界缘起性空,心力超出第四禅舍静虑(不是天界才有,佛法所不同是在禅中参以无漏慧觉,瑜伽广说);就是说,心平等住,无众生生等相(反之,便容易成为所谓『爱见大悲』),拔救一切众生出生死大苦海。这个大悲是佛功德圆满以后才有的。观世音菩萨既有这个大悲,就可见他的寻声救苦,不仅是要拔我们生活现实上的一切苦难,而且这个苦还包括『生死苦』在内。他一面拔苦,一面又给人许多福利,这是与乐,与乐是慈。世间众生、圣贤,出是有慈,和佛不同,在彻底与不彻底的分别上面。佛给众生的乐是究竟解脱生死上至成佛道的乐,故又叫做大慈。由此可知,观世音菩萨是不仅给我们现实上满愿的乐,并要上至给予成佛道的大乐,所以是大慈大悲。

  3、什么叫做生死问题

  上面说到生死问题,是佛法上一个根本的重要问题。这里必须要问:什么叫做生死问题呢?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可了吗?死可脱吗?如何了生?如何脱死?什么是生命本质—生命领域理性的本质;这一系列的问题,三藏十二部完全给你解答清楚了,可以研究探讨。这里只可略略地提一下:生命底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的答覆是:不是语言说得出来,不是文字描写得出来的。因为说出来的,写出来的,都不是本质,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罢了!举例说:『火』,怎样用语言、文字、巧妙的形容,也只是形容而已。换句话说:不是真正的『火』可以煮饭,可以照亮等等的话。所以说的火不烧口,如果说的那个火字就是火了的话,口就该被烧焦了。生命的本质,勉强地形容,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始也无终的。它遇到因缘,又什么都现得出来,万象森罗,宛然而有。说一个譬喻:大地的土(譬喻生命的本质),当因缘具足时,沉呀、砖呀、钵呀、瓮呀、泥人呀、泥狗呀、……方的、圆的、长的、扁的、……,什么的样子,用途都具备,—就叫做生。过一些时候,破了、坏了、这叫做死—结果,仍旧是土。生命的现象生与死,也是这样的。诸佛菩萨,悯念众生,本来具有一个照天照地,永远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的本质,同他老人家一模一样,完全无二的无价宝物。他出现于世,用他大慈大悲、大雄大力、出广长舌、狮子吼、唤醒一般在迷梦中、醉生梦死、生生死死、在那里冤枉地受苦的众生,指示给迷梦的众生:为什么有生、有死,及怎样了生与脱死的道理,引导我们照他老人家走过的路径,得到真真实实的受用,如同他老人家一样的大自在大快活、究竟的快乐,也就是叫你彻底地证到生命领域最高最上的境界。

  我们在第一章上特地指出人生有两个问题,就是生活和生命。生死问题,就是生命领域的彻证。说生就是了,何必说死?还有一部份佛门中的朋友,不明白上面说的依靠他力念佛往生净土法门的道理,以为佛法败在这些念佛人上!为什么?大家都念佛等死了,这不是教人生,是在教人死。你说是吗?决不是!他们这个看法,完全抹杀了佛法的基本道理。佛法,就拿念佛法门说:『生入仁寿之域』,谁说在尽教人死?你说往生不是死了吗?其实,修证到的人自然知道,往生不专指死了以后,得到念佛受用的更不是要『翘辫子』。其所以必须著重死后往生的原因,也是这中间大有甘苦在!什么是这中间的甘苦呢?就是死的问题本来就同生的问题不是分裂的两个东西;这是一个东西的正反两面:这话就是说,有生必有死。是生命领域内的问题;如果撤去死字光谈生字,这是偏差的,而且很容易落到生活问题上去,要谈生活又何必定要佛法?佛法不是不谈生活,只是除了生活问题之外,还著重在生命问题上。这生命领域的问题,是我们最迫切的大事,古今来生生死死,多少人为这个作了实验,还在摸索中,所以王羲之有一句沉痛的话:『死生之事大矣,岂不痛哉!』

  我们知道,虽然众生心与诸佛心相等,一道清净圆满,可是金在矿中,还夹有土沙;佛是纯金,土沙是淘洗净了的。这土沙是我们多生多世的『无明』,由无明起惑(烦恼),由惑造业,因业受报,故有六道轮回。这样,就形成了生死问题。要解脱生死,必须不起惑,自然不造业,不造业自然不受报,免一切苦,上求佛道,再打破根本无明,本来的光明显露出来,自然照天照地。但是,说这一句话很容易似的,做起来要看各人怎样去努力。生死苦,莫怪许多人不知道,何况这大问题?要懂得它吗?俱舍论上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大意说:如一个害了『巴骨滥』(这是四川底方言,就是说腐烂入了骨)的痈疮,痛得火辣辣地,苦极了,这是苦苦,世间一切不如意的逆境都是这样。可是,医生在上面放一点凉性的药膏,便觉得舒服一下子,这是乐苦,一切快乐的事,性质仍不脱一个苦字;如像酒后有醋味起,如果酒味是真好的,应该越吃越好,为什么醉了便酒味发酸了?所以又说是坏苦,就是天界也免不了(诸天有五衰相现的时候)。虽然凉爽一下,那瘫仍在,讨厌!没有它,岂不好?这痈就好比是『行苦』,诸行皆苦;即:不苦不乐还是苦!这个苦通三界,所以说、生死就是行苦性。要解脱生死,非靠佛法不可。可是,今天懂得生死苦这一名词的人很少,而且算是很有善根了;因知生死苦,才能发心求解脱,由此解脱生死,之后发菩提愿心,修菩萨行,这是正路。所以,求了生脱死是大小乘一切圣贤、诸佛菩萨共同必经的道路。那念佛(及修其它一切法的)的人为了解脱生死,贴上一个死字在额上(及畏恶趣苦等等)去警策行持,怎么说他们在等死是不合佛法的呢?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大书特书:菩萨修一切大乘法仍要念无常,如羊吃得好一面鞭策著在恐怖中生长肥肉的比喻,难道不是大乘佛法了吗?这里如果分不清楚,便要成不会游水的人一样;杨仁山当初说过赶鸡落水的笑话。因之,我们切莫轻视人家那些抱死字挂在额上的人好像不懂人生,其实他才是找到了彻证人生领域的杠杆呢!生死不了,你从何证得到生命领域本来的境界?空口说大话是没有用的。学佛重在了生脱死上有受用;反之,就是博通三藏,一样在提滥草鞋!至于天上晓得一半,地下合知,说来也只是满纸烦恼罢了!

  大乘不大乘,(乃至无上乘不无上乘),是看你发不发菩提大愿,不是大乘法不要了生死。自己如果没有搞好的话,拿什么去度人(这不是自私,要分清楚)?

  4、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观世音菩萨叫我们念他,他是我们生死大海中唯一依怙的慈母。恐怖的黑夜!波涛汹涌,狂风暴雨,鬼哭神嚎,一切冤家对头,一切苦难当前,我们第一句就是叫『妈呀』!这时候什么都不可靠,可靠的就是念一句圣号。所以说:寻声救苦;救的苦不止是现实上的苦而已,还包括生死苦,了生脱死才是佛法的基本作用。苦,解脱了;给的乐呢?也不止是现实的乐,乃是解脱生死的法乐等等。都在这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字上面,只怕你不净信,不多念,不诚诚恳恳为求了生脱死念,为念菩提心念!你看!这一句圣号作用有多大!普门品的中心意识就是这个。不过,我们这样说法是不是对的呢?且看『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话,就可以知道普门品『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的深度。如果不是上面的说法,难道只满一下众生现实欲望便了事,不必令入佛智了?岂不等于外道神教?小乘尚且不是这样,何况大乘?更何况法华是大乘第一义的经典、佛教大乘根器的菩萨乃至法身大士们也称念观世音菩萨呢?

  念观音很简单,不拘出声不出声,随各人自己方便,只是一句话『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又写作囊谟,是印度文的译音,即皈依的意思。皈依的意思就是说:依靠著。皈依,这是出自生命的全力,把精神注意力—乃至身心世界全体交付—集中统一起来,向著福智圆满慈悲光明(如人类里所谓完人)的观世音菩萨没入,这里只有恭敬、惭愧、欣慰、肃穆。

  念观音,就是依靠他。求他保佑。

  5、我自己就是观音?何必再念观音

  有许多看一点佛书的人,错会了佛经『是心是佛』的本义,错讲了佛法唯心自性、唯识所变等,便说:我此心是观音,除我之外就没有那已成佛的观音。大错!就是经教和宗下也没有这些话。真正通宗通教的人决不敢这样讲。不待说佛法上唯识和心性的道理不是这样的。从前,印度数论派,认为我心万能,我心之外,一切没有。这就好比是现在一部份佛学偏见,尖锐地否定崇信观音的概念是一样。殊不知你有个一心,人家还不是也有一个心吗?从前,有人问祖师长沙岑大虫说:『历来出了多少悟了的祖师,他们是不是都成了佛?』岑大虫说:『他们只是因位上成了佛,果位上还未成佛,为什么?为了他们功未齐于诸圣』。这话就说完了。

  但是,为什么经上又要说什么『是心是佛』的话呢?须知道,佛说的心,已经不是我们一般凡夫知见所猜想的心了,我们因为业识所障,只把意识卜度成是心,何曾见到真心?佛说的真心包法界(所以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法)。也就如上说的,我们虽然人人本有理性,是圆满清净的,可是又如金在矿中,还夹有土沙。这点如不搞清楚的话,说个是心是佛,早不是佛;说个是心作佛,更作不成佛!

  沉登善报恩论说得乾脆极了:『未生西方,焉知谁心?未见隬陀,焉了自性?』这是有修证的人才说得出的话(莲池名著『弥陀疏钞』,和蕅益纂的『净土十要』详说)。

  是心是佛,是因地上的事;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自然一样)是佛,是果地上的事。是心是佛是理,观世音菩萨是事。因、果、事、理,定要先搞清楚。反之,说理即事,因即果的话,也要看对什么人讲。要是混淆不清就以为是了的话,平时谈理很说得一套,甚至染净生死一切本空,其实肚子饿了时,还是要慌;烦恼来时,一样随它转。说大话有什么用呢?

  6、不是有些麻烦讨厌了吗

  这里,有一点问题,也要明了:并不是一念了观音,便一切人事都不尽心做了,不做功德好事了,更加要修一切善行,念念在菩萨,自然以菩萨之心为心,以菩萨之行为行,即:所做的事更要合乎理性的范畴(可以熟读周安士全书)。要是有一个人,不论有事无事,尽在喊著你的名字,岂不使你感觉太麻烦讨厌了吗?这样看来,念他有什么用?不是的。这一问题,要分层分析:(一)哪一个人是真正好,一点错都没有?念观音的目的,还有忏悔的意思,念念在菩萨,和念念在烦恼中打滚,究竟哪一个办法好呢?不待说了。(二)念圣号和喊人名字看来好像一个事,其实是没有看清问题的话。又要分两层来分析:(1)喊人名字,是不是人家叫你把他的名字叫著玩?如果不是的话,你有事无事都叫著他玩,当然是麻烦讨厌!(2)那疼爱小儿女的妈妈,听见小孩叫『妈妈』,字字都贴在妈妈的心肝上,从心肝里透出轻松的笑,觉得太好听了。哪里会讨厌呢?有时倒常常发现在跟小孩就:『乖乖,你喊妈妈,你喊啊!』这,是在讨厌吗?弄懂了以上两层分析之后,再说:我们念菩萨圣号,是菩萨的悲愿,和一般无事叫著人名玩的性质就大不同了。其次,菩萨视众生如一子,往来生死海中,度人不生厌倦心(因为是由大悲乘愿而来的),过于疼爱儿女的妈妈,惟恐不叫她,怎会讨厌儿女呢?最大原因还在:我们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菩萨是要我们叫他,他可以寻声救苦,等于无线电台一呼一应,才能起感应作用。怎能拿世俗无事叫人名字玩一样看呢?

  有人说:菩萨既是无缘的大慈大悲,就是一切众生都救度。不念他也该救,为什么要念他名号才救?这一问倒问得恰好,可是忽略了感应的道理。为什么?电学上都知道空间充满以太,无线电并不限于地址,任何处可收。但是,如果叫的字未搞好,是收不到的。不能怪无线电,只怪你周波(即波度长短)未搞好。所以,称他名称,才得救度,与电学是一样的感应作用。

  有的朋友又要问了:『感应道理诚如上设的无线电周波一呼一应的理论。可是,我信观音、也信了,念观音、也念了。为什么还没有感应呢?』答覆这个问案,先要翻一下子上面第二章第三节CD两小段,第四节逆缘加持一段结合来研究。可以说:感应的快慢,要看诚恳的深浅;诚恳深,感应快;诚恳浅,感应慢。比如:无线电收音机,一灯二灯只能收本地,五灯可以收外埠,七灯八灯就以收全世界了。无线电到处可收,但随灯机周波有远近的分别。菩萨慈悲灵感,要救每个人;每个人的诚恳不诚恳有分别,所以感应快慢也就各不同了。所以,普门品经文上说:要『一心称名』,一心就是要永久诚恳,放下全体身心世界,生殷重心去念,当然感应就快了。显然的,一心念,就不能马马虎虎地念。

  7、还有比这个更普及方便契机的吗

  a、这一个法门应不应机

  我们应该知道:凡是佛说的法门,没有一个是不好的。的确,每一法门都是生死的渡船;又像水银落地,颗颗都圆。高下优劣的分别是不该有而且是不可能有的。如一碗蜜,碗边的和碗内的都是甜的。只问你这一个法门应不应机;等于药一样,医好这个人的病,这药就是很好的药。假如这人害的是大热症的话,你把鹿茸等拿给他吃,只怕是医不好而且倒把他弄死了。今天,佛法要弘扬契机的话,只有用很平常的话从理性上去提炼,非把它通俗普及大众化起来不可,这就是时节因缘的问题。总要简单、乾脆、大众容易了解、靠得住,所谓『下手易而成功高』。所以我们标榜著念佛—念菩萨,不是随便说出的话。古人说:『话不投机半句多』,生死业力当前,才晓得这些话的来历。大苦恼到来,神志昏迷,情识混乱,还想得起什么(有大工夫的人又是例外)!如果连一个圣号都抓不住,你再向他说什么也是没有用的。

  况且,近代和现代人类文化已经从自然科学走向人文科学的领域,重心是思想作用;如果思想打不通,你就能够手一指,人便倒了,也不成。比如参加革命的,不是不晓得流血,但为了正义流血也可以。至于说到修行之有无进步,要看烦恼习气,是否渐渐转轻,根本的理性是否渐渐地有所体验,这中间火候一到,一言半句,甚至不用语言,也可以看得出。尤其自己更易明了,一点也瞒不住人。否则,不要说和本分上事丝毫不相干—这一句话还嫌说得太高了,恐怕一点小业障病苦一来就忘记自己『贵姓』了!

  b、单持名念没有受用吗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要指出,即单单持名(如念佛念观音)是不是太单调(翻成现代新的术语,即:太朴素)不容易起感应作用呢?十五年前,就有朋友同我讨论这一点。我说不是的。我的意思是佛法中任何法门,只要你信,真用工夫,到处是门。我们说话,问题不在法上,问题是在要弄明白对什么人说;换句话说,就是要契机。比如:那问我的朋友,他坚持要观想念才起作用,单念名号一定不会得受用。我告诉他:错了,错在哪里呢?不是错在观想念,作观想念是很好的,可是你就拿这一个观点而否定大众契机的法门—持名是『太单纯了,不能成就』这一类话,便错。为什么?我们知道净土法门为什么著重持名念佛(尤其善导四帖疏),只要看过莲池弥陀经疏钞、蕅益弥陀经要解、乃至净土十要的,谁不知道?莫要以为这些书看厌了,呒啥道理,几个人真正懂得?并没有否定你实相念佛,观想念佛等等。而著重在持名的原因,正为了生死凡夫广大群众的机;生死当前,只有这个简捷稳当,其实大根大器的也不能不这样(蕅益要解说得针针见血),这中间大有苦心,不是过来人难怪他不僮。反之,如果定要拿有观想念来批驳持名念,莫说不懂净土法门根本道理,就是普门品一样没有摸著门在那里了!普门品内就没有什么实相,没有什么观想似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定要在一乘法华内留一手起来不传,只叫大众(当时他叫的大众,还包括在会的法身大士们在内)你『一心称名』好了?老实说,这就是普门品的妙。为什么这样单纯还是妙呢?妙在纯全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愿力摄受,只要你叫他名,他就度你离苦得乐上至了生死,由此再上成佛道。比如,亲爱的儿女叫妈妈的时候,究竟还是先想一下妈妈的面孔,脸白的或脸黄的、圆面的或长面的、胖的或瘦的、什么的样子,然后才叫呢?还是直呼妈妈呢?很明显的事,小孩子一叫『妈呀』,妈就马上答应了。妈也并没有先想过那叫她的孩子是什么样之后才回答一声。如果小孩子定要先观想妈妈之后才叫得出来,不但事实上没有这一回事,而且他紧急时也哪有这个工夫?小孩子(甚至脑力薄弱你教他观想也想不成)如果不能先想一下妈妈然后才叫,只是直叫,妈妈就不理他了吗?向他说:『你每叫我一声要先想一下我胖或瘦,高或矮等的样儿,我才答应。』岂不是在开玩笑?儿女在父母天伦之爱的当中,和众生在观世音菩萨悲愿中,感应道理是一样的。菩萨视众生如一子,只怕你不诚恳,你诚恳呼他,他自然感应,这才更见得悲愿之大!要从这里去深切下番熟虑的工夫,结合许多人生现实磨折提链之后,才知道我们为什么定要在此强调普门品特别,特别在哪里?妙,妙在哪里?一个看来好像太单纯不过、毫无作用似的普门品,叫人只是念一个圣号,就有那样地广度深度和彻底大悲的愿力在摄受,岂是我们有限度的凡俗心量所能猜度得到的吗?至于拿其它一切方法,如上说的观想等来行持,不是不好,也是很好的,非常有道理的,我们是应该生大恭敬心殷重心尊重顶敬的。同时,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假借,有一句老话:『拨云见天,云开日现』。因为我们业识重重,不能不假借观想以入真,使心力专注去缘,始而是假的,缘、缘、缘,一旦缘到边缘,呀!真的脱出了。自然心佛结合一体,所以也有它殊胜不可思议的作用。因之,也可以看出供佛像的道理是非常正确的,一点出不迷信。然而,上面说过,各就机感去做总是好的。可不能拿这个去驳那个,拿那个去驳这个,都不可。反之,如果就拿观想殊胜去驳持名不好,定要说不及观想念好的话,那么一切境界,自识所缘,凡夫都是比量(甚至非量)中打滚,既未到现量境界,你缘得到真正佛的百福庄严吗?更进一步说:未明心见性前,你缘什么(在这里还不能就说:明心见性后,你缘什么)?可是,这里又要点明一句:这是对观想念尖锐地否定简单持名念所说的话,却不能借此又生是非尖锐地否定人家在观想念中真正修行用工夫的殊胜(万万不可)。这里所以要绕这一个圈子,附带说这一段话的原因,就是普门品著重在持名念,自有它特别伟大的道理,特别在好像太单调的上面。其实小孩子喊他的妈妈是在天伦的爱之结合中,如同众生在观世音菩萨悲愿摄受中,一念圣号和一呼妈妈,同一道理。再说,如果众生都是儿子,儿子太多了,没有观想好他,他找不著你在众生中的哪个地方,不晓得你是哪一个儿子,不容易和他悲光结合,得不到加持的话,那么还成什么广大灵感『倒驾慈航』的大菩萨?岂不成为笑话?众生都在菩萨念中,哪还有这些分别?太阳在天上,哪里不照呢?

  问题在信。那位朋友所以没有搞通的原因,是因为他原来还未真信佛。真信佛了,普门品的话不是佛在欺骗我们。是的,老实说一句:信得及这一句圣号,一切问题都没有了(这句话,其中还有深浅,非真做到的人不能领会)。再拿许多得到感应的人事经验来一体验,就晓得普门品为什么会妙在单单持名上的道理。

  c、观世音菩萨是现在最契机的大法门

  的确,念观音圣号—普门品的一大法门,正是此时代契机的大法。有的人疑心到念弥陀才能生净土,好像念观音只能消除现在苦难,大大地错,错在哪里?错在不信上面—我们说的普门品中心意识寻声救苦等等的基本作用。这里,我们可以再重复地说一句话,寻声救苦不仅是消除现在苦难,给予的利益也不止是现在的顺缘。换句话说:他消除现生苦,给予现生乐是方便,由此而引入佛智,救度生死大苦,上成佛道才是终极重要的目的。观音、势至示现为弥陀左右辅,同为西方三圣,念观音和念弥陀同一作用。普门品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说法』,又说:『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度什么呢?渡出生死的苦海,渡到极乐世界和上至成佛。说到这里,我们请借莲池经典著作上的话:『老实念佛,莫捏怪!』念观音也就是念佛,普门品说了许多话,归纳拢来就是一句话:念观世音菩萨。

  如不识字的人,不能念诵普门品的,只要老老实实随时念著一句观音圣号,也就是在行持普门品,而且可以一样得到普门品的受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