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记(五)
净界法师主讲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
丙二、对治止苦法要
佛陀在经典上讲到我们生命的相貌,生命就像一个没有止尽的水流,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而召感今生的果报,也会因今生的业力而召感来生的果报,从这个因果相续的道理,就构成永无止尽的生命轮回。在这广大无边的生命轮回中,我们的生命会出现二种相貌,一是痛苦忧伤的果报,一是寂静安乐的果报。当我们开始厌离痛苦果报而追求安乐果报,这样的一个生命转变的主要关键点在于皈依三宝。在皈依三宝中,我们真正所皈依的是法宝,因为佛陀不能以他的神通力消除我们的罪障,也不能把他的功德直接输送到我们心中。佛陀的出现于世,对众生所能做的是说法度众生,使我们依止佛陀的教法修学,达到灭恶生善,离苦得乐的目的。所以宗喀巴大师在他的开示中一再强调,所谓的皈依三宝,真正所皈依的是法宝,因为佛有说法之恩,僧有住持正法之恩,所以也皈依佛宝与僧宝。
佛陀教法的内涵开展出戒定慧三学,这三种法门能使众生离苦得乐。本经把佛陀的戒定慧之学,依其浅深分成二类,一是共世间法要,一是不共世间法要。前面所修学的是成就人天安乐果报的戒定慧,这是基础的共世间法要。这又分成三科,前面第一科是对治邪业,这是偏重持戒,以对治身口的过失。以下的二科,包括本科的对治止苦法要,这是透过止观的修学,以消灭心中的颠倒。所以戒定慧的分判,前面的一科偏重戒学,丙二的对治止苦法要,及丙三的对治灭烦恼法要,都属于定学与慧学所收摄,这是整个科判的大意。
对治止苦的「对治」是因地的修学,透过戒定慧的修学,对治心中的烦恼与罪业。「止苦」是果地的功德,经由前面的对治使身心世界离苦得乐。
对治止苦共有三个法要:丁一、根欲放逸苦对治。丁二、多食苦对治。丁三、懈怠睡眠苦对治。
丁一、根欲放逸苦对治
戊一、根放逸苦对治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消文「根放逸苦对治」共有三段,这一段是说明调伏五根的功德。佛陀招呼比丘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在佛陀灭度前,诸位比丘乃至七众弟子,聆听佛陀前面开示的对治邪业法要,身口二业安住在根本戒及方便戒,内心产生清净的功德及安稳的功德。有了前面的功德,应如何修,才能使功德继续增长广大呢?「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在持戒后,应进一步调伏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是前五识活动的工具,五识要生起了别功能,须依止五根做为工具,五根的活动就带动五识的了别。这五根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活动,眼识了别种种颜色,耳识了别种种的音声,乃至身识了别种种的触感。佛陀告诉我们,五识依止五根接触五尘时,「勿令放逸」,这放逸有二层意义:
(一)内心对于杂染法不能加以防止,对接触杂染法认为无所谓。
(二)于清净法不加修学,对三宝的清净功德没有主动追求的意乐。
放逸者的眼耳鼻舌身五识,漫无目标的攀缘尘境,对于恶法不想防止,对于善法也不想成就,只随顺自己的妄想而活动,这称为放逸。应如何调伏五根呢?佛陀以牧牛的譬喻来做说明:牛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牧牛之人是指修行人,佛弟子应以什么心态来调伏五根呢?「执仗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苗稼是已成熟的稻米,这里是指经由持戒所产生的清净安稳功德。「执仗视之」的「视」是内心的观照力,这观照力主要是观照业果的道理,以业果的道理来观照眼耳鼻舌身五识的活动。业果又如何观照呢?在宗喀巴大师的《广论》中说,观照业果有三个内涵:
(一)业果决定:观照由五根所造的善业决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决定召感痛苦果报,这道理绝不错谬,也绝无侥幸。若造罪业,一定会带来痛苦,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而已,这道理是绝不能改变的。
(二)业果不失:所造的业绝对不会丧失,即使今生没有承受业果,来生也决定要承受果报。
(三)业果增长:造恶业后如果没有如法的忏悔,它会日日增长广大。过去有一禅师修行时得到禅定,在禅定中见到像山一般高大的盐巴,于是观察这因缘,才知原来是他过去做沙弥时,曾向常住偷拿少许的盐巴,就因这样的行为,当时没有如法忏悔,等他成为老和尚时,这少许的盐巴已变成像山一样广大,因此他赶紧忏悔,补贴常住后,老和尚定境中的盐山才消失。所以业本身是有为法,它在心中不是增长就是消减。
透过思惟业果的决定性、不失性及增长性,以这样的道理来约束心中的牛,如果牛正常的工作,我们以手杖鼓励牠,如果牛开始失去控制,则以手杖鞭打牠,不让牠破坏已成就的功德。故我们对眼耳鼻舌身五根,要有所坚持,有所让步。当五根处于善法的因缘中活动,我们对它表示赞叹,鼓励自己;如果五根是在杂染的境界攀缘,则以业果道理来呵责它,所以心中要有一标准来管束五根,使持戒功德不会因五根的放逸而遭受破坏。这是在持戒后,应进一步调伏五根,以保持持戒的功德。以上是调伏五根的功德,以下说明放纵五根的过失。
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墬于坑埳。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消文 如果对五根的活动不加以约束,认为只要奉持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而在戒法的空档中,放任五根攀缘活动,这样会有什么过失呢?
(一)增长烦恼障:若放纵五根,五根不会对现前的境界感到满足,五识的了别性若受放纵,欲望「将无涯畔,不可制也。」我们永远不可能满足五识的贪欲,所以古德说,若放纵一次欲望,有如在一堆燃烧的火中又丢进一根木头,也就是说,若满足一次欲望,欲望的烦恼之火就更增长广大,下一次将更难控制。在美国很多企业家都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眠,他们虽有广大的财富,但因其五根长期在金钱境界上活动,所以他们永远不可能感到满足,欲望烦恼的增长使他们无法安心睡眠。所以放逸五根只有增长欲望,最后「将无涯畔,不可制也。」烦躁扰动随放逸而增长广大,使自己苦恼不已。
(二)增长罪障:如果不约束五根,这有如一只暴恶的马,没有马绳的控制,马不受约束就会失控,于是马与所载的人全坠落坑陷中。也就是说,前面增长欲望烦恼后,接着就造杀盗淫妄的罪业,这罪业有如坑陷,使我们陷于障碍而不能自拔,这业力也会障碍我们的安乐及修习圣道,从今以后的念佛持咒再也不能感到相应,有如被坑陷障碍而深陷其中。
(三)增长报障:有了罪业后,就有如盗贼抢夺我们的财富,财富被抢只是一生一世的痛苦,但放纵五根所造作的罪业,却召感多生多劫的三恶道果报,所以「危害甚重,不可不慎。」
释义 以上这一科是说明放纵五欲的结果,它会增长烦恼、罪业及来生痛苦的果报。这段经文是说,我们起初仰仗对佛陀的信心,相信佛陀是一切智者,他所开显的戒法,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皆是离苦得乐之道,我们就遵循佛陀的制教,约束自己的身口二业,透过持戒的功德,使自己的善业增长广大。若要进一步保持这功德,对五根要有所约束,这是以业果的道理来约制五根活动的范围。若对五根不加约束,就会发动烦恼、罪业跟痛苦的果报。初学的比丘、比丘尼比较会遵守规矩,我们回顾历史的教训,一个人破戒之前的征兆就是先放逸,他不管束五根的活动时,下一步就是准备要破戒了,所以佛陀在这里提醒我们要收摄五根。以下第三段是结示劝修。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消文 一位有智慧、有志于离苦得乐的修行者,应该经常保持正念,对于五根要适当的管制,不能随顺习气而让它自由活动,应该把五根当作盗贼般管束。如果放纵它,我们持戒的功德不久就会被破坏,就像牛失控而犯人苗稼,所以佛陀要我们收摄五根。
释义 在共世间法要中,以上道理是通于儒家的修学。譬如颜渊有一天问孔子:「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在儒家的修学中是最高的目摽,犹如佛教徒说:「什么是成佛?」孔子说若要达到仁的境界,心中要有克制私欲的力量,调伏自己的欲望,使身口意随顺圣人的礼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又问说,克己复礼应如何下手呢?孔夫子进一步说:「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若想克己复礼,先要收摄五根。
孔夫子有一弟子子路,他是一位很有忠义的人。起初他遇见孔子时,问说:「你是宣扬什么教法?」孔夫子说:「我是宣扬圣贤之道,这就是礼。」一个人要遵守礼节,才能使个人、社会得到安乐。每一个人在生命中都有他的定位,自己应遵循自己的定位,无论是君、臣、父、子乃至兄弟,每人都应尽其本分,则小至家庭,大至社会,大家都能离苦得乐。子路说,一个人只要心地善良,对得起良心就好,为什么要遵守这些礼法呢?子路也讲出一个譬喻:「南山有竹,斩而射之,入于皮革。」南山的剑竹,天生就很直,把它砍下来当作剑来射,能射穿皮革,南山的竹根本没有加以修饰,就能射穿皮革,为什么还要遵循礼法呢?孔子说,把南山竹的前端弄尖,尾巴加些羽毛,岂不是射得更深吗?这也就是说,如果心地善良,再加上持戒的礼法,及五根的摄受,则善的功能更能增长广大。子路听后觉得有道理,以后他也跟随孔子学习礼法。子路后来做卫国一位士大夫的家臣,后来卫国发生政变,子路为了救士大夫的家族,被政变的军人砍倒在地,子路于临死时,身体坐直,说:「君子死,冠不眠。」身为君子要遵循圣贤教法,死亡之前,帽子不能戴歪,所以他把帽子戴正后才被杀死。我们现在思考这问题,子路虽然本性善良,但他起初是个完全不遵守章法的人,在跟孔夫子学习儒家教法后,竟然连临命终时做事情都有章法,临死前都要将帽子戴正,可见一个人是习久成性。众生的身心世界具有可塑性,五根若善加收摄,它就在三宝境界创造功德;如果放纵五根,沉溺五欲就会广造恶业。所以佛陀在临灭度时劝勉我们,除持戒外,也要制伏五根。
戊二、欲放逸苦对治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消文 前面「根放逸苦对治」的「根」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这里「欲放逸苦对治」是指第六意识的放逸苦对治,这也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首先把五根与第六意根的相互关系加以说明。第六意识为前五识的主导者,什么叫主导?有二层意义:
(一)前五识不能单独生起了别的功能,必须依止第六意识而运作,所以当你在看一朵莲花时,眼识如果没有第六意识的支持,则不能了别莲花,因此古人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前五识的了别一定要有第六意识的资助,否则前五识根本无法了别,所以第六意识在前五识的了别中,它居于主导的地位。
(二)第六意识有强大的思想力,因前五识不能安立名言,也就是说,前五识没有思想,它完全是直觉作用,当它在了别颜色、音声乃至种种的感觉时,只是直接的反应。但第六意识能安立种种名言,产生很多思想,故影响力特别广大。譬如我们的第六意识有时心情特别愉快,这时若置身在一个不好的环境,眼睛见到丑陋的颜色,耳朵听闻刺耳的音声,此时心情仍能快乐法喜。反过来说,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眼见美色,耳听悦耳的音声,自己还是不快乐,所以第六意识在整个六识中,有主导前五识的力量,因它有思想力,能安立名言。所以前面说调伏五根,其实重点在第六意识,因为五根是听第六意识招呼,有如牛与车的关系,车子要到哪里去是由牛决定,牛就是第六意识。所以佛陀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第六意识是前五识的主导者。我们若想要调伏五识,「当好制心」,先调伏第六意识。若想调伏第六意识,先要知道它的相貌。「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
怨贼。」心有三种差别的相貌:
(一)毒蛇:这是比喻贪爱烦恼,贪烦恼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在可爱的境界,欢喜的境界容易引生贪爱烦恼。贪爱烦恼为什么比喻为毒蛇呢?因毒蛇都是在草丛中,偷偷跑出来咬我们一口,贪烦恼亦复如是,它本身的形象不是很明显,当我们起贪烦恼时,内心往往是寂静的一种乐受,而这乐受夹带过失,所以对贪烦恼往往是很难察觉。
(二)恶兽:恶兽是指狮子、老虎,这是比喻瞋心烦恼,它所活动的范围是不可爱的境界,对不如意境界才会引生瞋心。瞋心的相貌是扰动不安,所以它的形象特别明显,有如见到老虎、狮子般的明显存在。
(三)怨贼:怨贼是指对真理迷惑的痴心烦恼,怨贼善于伪装成朋友来偷取我们的钱财,这是譬喻愚痴的形象是微细难知。
「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前面的毒蛇、恶兽、怨贼是贪、瞋、痴烦恼的别相,这里的大火是指总相,也就是说,所有烦恼都是热恼不安,有如我们接近大火时,色身会感到热恼不安。其次,烦恼皆会破坏善根,有如大火会烧毁钱财。以上是在对治第六意识之前,先解释心识的差别相貌。
释义 一切生命以心为主,「流转三界中」,其实是这念心在流转。色身有如房子,房子坏了又换另一新房子,心有如房子里的主人,主人是不变的。佛陀在声闻法与菩萨法对心的解释不同,在声闻教法中,佛陀对心的看法:「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因声闻教法偏重灭恶,所以佛陀强调心的邪恶功能,如《八大人觉经》也是说:「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但在大乘经典中,尤其在《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佛陀描述众生的心则不是这种态度,而是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佛陀对心的功能相貌是赞叹的,这念心具足无量无边的功能德用,有大智能光明义,常乐我净功德义等等,这念心是无穷尽宝藏,等待我们去开发。所以读经典时要知道,有的经典对心是对治调伏,所以它强调心的邪恶部分;有的经典鼓励我们修善,所以在修善之前一定要先肯定心的功能,才会启动心的明了性,所以大乘经典对心的功能是赞叹有加的。在修行时,如果太过放逸,声闻法非常重要,依声闻法告诉自己说:「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如果心太沉闷时,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时读诵大乘经典,「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时大乘经典会鼓励自己往前走。所以调心之法,要在中庸之道,太沉闷时需要鼓励,太放逸时要调伏摄受,这是调心的方便之道。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
消文 前面一段说明心识的差别相貌,这一段是说明放纵心识的过失。分成二科,先说明过失相,再说明对治方法。过失相中又分成二小段,第一小段先说明过失所召感的异熟果。「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有一个人「手执蜜器」,这个手是指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攀缘「蜜器」,蜜器是指安乐果报,第六意识执取安乐果报,在安乐果报中「动转轻躁」,到处的执取攀缘,这时第六意识只见蜜器而未见前面的深坑。
依唯识角度,我们的生命有二种作用:(一)受用果报。(二)造作因地。所以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点都是在受用果报,又同时造作业力。生命的这二种相貌,菩萨与凡夫的重点不同,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颠倒众生不在乎自己造了什么业力,他所在乎的是现前果报的快乐。所以他不允许今生果报有痛苦出现,如果有人障碍他的安乐,他宁可造罪业以排除痛苦,这是本经所说的:「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凡夫众生只见现前安乐,不惜造作罪业召感来生痛苦。菩萨则不同,「菩萨畏因」,菩萨了知今生果报的痛苦跟快乐,皆过去业力所召感,是剎那剎那变化无常,总会过去的,重点在于面对果报时,自己又创造了什么业力,这才是重点。因业力会影响来生的果报,所以菩萨不在乎现前一时的快乐或痛苦,他所追求的是来生的究竟安乐。因此这里的经文说明,放纵心识有召感异熟果的功能。
前面说明异熟果,以下说明等流果。「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如果放纵第六意识,就有如狂暴的象没有铁钩来制伏;又如猿猴爬到树上,一下子腾跃,一下子踔踯停止,很难管制牠。所以西藏的上师说,放纵一千次的欲望,比不上调伏一次的欲望,因为若放纵欲望,有如猴子到树上,你再也无法控制牠。这该怎么办呢?「当急挫之,无令放逸。」我们对内心的烦恼,应该当下消灭,若不当下消灭,首先它会召感当来痛苦的三涂果报;其次,它又增长烦恼的势力。所以对内心的烦恼,应在当下生起时,赶快加以消灭。以上说明放纵心识的过失。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
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法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在波罗木奈的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城西北)初转*轮,演说四谛、八正道等大法,又收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为弟子。最后又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下为弟子最后一次说法,并收一百二十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为弟子。有缘度脱的弟子均已度脱。佛历八十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在娑罗树下将入涅槃。此时是夜深之时,月圆星疏,万籁俱静
张即之书《佛遗教经》,乃其晚年书法精品。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轻、重、疾、徐,相映成辉,披览之下,顿觉奇趣横生,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一字之中笔画粗细明快,伸缩舒展皆随机而作,却又不失法度,骨格清奇。善于变形却又在情理之中,使人觉得熟而不俗,健而不僵,古而不怪,活而不滑,既有唐人之遗韵,更多自家风貌。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
《佛遗教经》,《佑禄》言:或云《佛垂般泥洹说教诫经》,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诸藏均收,多题名为《佛垂般泥一但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敦经》)。「垂」,临近;「般泥洹」,即涅槃、入灭、圆寂之意。经名意为:佛临涅槃为弟子最后说教诫,即简称之为《佛遗教经》。本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颇广,归涅槃部。
我们今天发心出家修行,第一就是在观念上要正确。佛遗教三经里,《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就是要我们觉悟生命体的正报和外在环境的依报皆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而这个苦果是由我们惑业所感得的。有了这种了解之后,才会有寻求解脱和发起要修行的正确观念。
《佛遗教经》 上玅下境长老讲述 我们学习法华经刚刚的结束,现在由于不知道是哪一位提议这件事,而海公老法师、了公老法师慈悲,所以我们今天又继续的有机会学习这一部经。 在佛法的立场来说,我们
一、经序。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佛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是佛陀对我们的最后教诫。此经言简意赅,却含摄深广;内容以端心正念为首,特指持戒是禅定智慧之源;要息灭三毒烦恼,必须由远离开始;次而精进修道参禅,生定而后发慧;自利利他,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那么,如何依《佛遗教经》认识因果呢?
《佛遗教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本经,佛陀先从尊重“戒”的重要性谈起,并扼要地点明“戒”相,接着提出了修行过程中应该对治的烦恼恶业,诸如放逸、懈怠、睡眠、嗔恚、傲慢、谄曲等障道之法。之后,强调了“修集”出世间法知足、无求、静修、精进、摄念、禅定、智慧等的重要意义。最后,表明“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在《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但以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赴天竺求取《四十二章经》为最权威的传入之说。史称,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于殿宇之间。汉明帝醒来之后询问群臣,自己梦中所见是什么神。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