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遗教经讲记 八

佛遗教经讲记(八)

净界法师主讲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面,

乙二、明不共世间法要

前面的共世间法要,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这一科不共世间法要,更进一步成就出世间的永恒解脱。在不共世间法要中,要遵守八个规则,透过这八个规则使生命解脱三界生死,达到涅槃的究竟安乐。

明不共世间法要分八。丙一、无求功德;丙二、知足功德;丙三、远离功德;丙四、不疲倦功德;丙五、不忘念功德;丙六、禅定功德;丙七、智慧功德;丙八、毕竟功德

丙一、无求功德

无求则是少欲,一位宗教修学者,对于生命的种种资具,如无求即是少欲,对房子、车子乃至于饮食等等,要减少自己的欲望。这分为二段,第一段先说明多欲的过失。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消文 佛陀告诫我们欲望有三种的过失:

(一)多欲:多欲是烦恼障。多欲之人,对于生活资具的质量多所追求,因而产生贪烦恼,烦恼的本质是烦躁扰动,恼害身心,所以多求生活资具,则生起烦恼障,烦躁扰动会障碍自己的寂静安乐。

(二)多求利苦:欲望被一次一次的放纵,就会增长广大,而容易造杀、盗、淫、妄的罪业,因欲望无法满足,只好造罪业以满足其欲望。「多求利苦」是业障,造罪业后,这罪业会障碍自己的安乐。

(三)苦恼亦多:蕅益大师解释这「苦恼亦多」为报障。由前面的罪业,召感当来痛苦的果报,这是报障。

「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一个人若能减少对生活资具的欲望,内心安住于无求无欲,保持随顺因缘的态度,则不会有烦恼障、业障、报障的过失。

释义 蕅益大师对这段经文开示说,一切的痛苦是由贪欲所引生,「爱是苦本」。佛在世时曾问一比丘:「如果有人打破你的钵,你是什么心情?」比丘答:「如果有人打破我的钵,我的心会苦恼。」佛陀说:「比丘,你看前面那片森林,有人在偷砍树木,你看到树木被砍掉,你是什么心情?」比丘:「我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同样的东西被破坏,这比丘对钵会产生痛苦呢?佛陀说:「因为对钵有爱着心。」若这人是我的亲属,我对他有爱着,所以对他的不利行为就会带给我痛苦。反过来说,如果见到陌生人被伤害,我们却不会感觉痛苦,这是因为人有爱着心的差别。所以对于资具若有种种的爱着,我们就有种种的痛苦。以上说明多欲会带动各种的痛苦,以下说明少欲的功德。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消文 少欲的功德可分成三小段,第一段是总标。「直尔少欲,尚宜修习。」减少欲望至少能减少身心的苦恼,这就值得修习。只要减少苦恼,对我们的生命就很重大,少欲不但能减少苦恼,更能帮助引生种种戒定慧的功德。

第二段别明中,说明少欲为什么能帮助引生戒定慧的功德。分欲能成就善法。一个对生活资具少欲的人,内心没有成二小段,首先说明少欲能离诸障碍。如果减少对生活资具的欲望,内心就不会因为要欺诳别人,讨好别人,而讲出谄媚以迎奉别人的言词,心就能保持正直。所以多欲容易引生谄媚,心若谄媚不正直,则与圣道不相应。「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些人六根不容易静下来,外面稍有风吹草动,六根就躁动不安。有些人很容易都摄六根,如有人打佛七,「一句佛号念诵听」,一句佛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只要佛号在心中运转几次,就能把六根收摄在这一念佛号中,「心与佛合,心与道合。」有些人打佛七已经三、四天,他与佛号还是不相应,六根仍向外攀缘。这说明一个人的欲望有差别,若欲望重,他的六根容易被牵动,很难安住在自己的法宝中,这是一种障碍。以上说明,少欲能避免谄曲及诸根容易被牵动的障碍,这是修学佛法的二大障碍。

其次,少得失心,有也好,没有也好,内心坦荡荡,没有忧愁怖畏心。少欲之人对事情也容易感到满足。

最后总结:「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一个人要追求涅槃,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减少对生活资具的欲望,这是成就涅槃的基础。

释义 今天我们是欲界的果报体,有欲界的色、受、想、行、识,所以我们不可能没有欲望,我们会有饮食、睡眠、种种资具的欲望。这段经文的涵义,是要我们把欲望减少到最低程度,如此才能随顺涅槃。

一般非宗教修学者,他没有克制欲望的念头,若有十分的福报,就享受十分,有九分的福报,就享受九分。佛陀告诫我们不要享尽福报,印光大师也说,若有十分福报,则可享用三分、四分,最多只享受五分、六分,其它的福报留待临命终时再来享用。他说一个人平时若过于奢侈豪华,临终时会障碍重重,因为已把福报享尽。若临命终时已把福报享尽,也就是罪业将要现出来的时候。有人在临命终时,有众人为他助念,最后在很好的环境中往生,这是因他的福报未享尽,仍有强大的福报力与善业力所致,虽然生命结束,但阿赖耶识中还有很强的善业,因此临命终时,能在容易提起佛号的安适环境中往生。所以我们有二个选择:(1)选择今生在死亡之前把福报享尽,但临命终时障碍重重。(2)选择减少生活的受用,把福报留待临命终的最重要时刻来受用。以上是两种对生命的不同规划。总之一个人的福报是固定的,古人说:「享千金者必千金之人也,享百金者必百金之人也。」一个人的福报是固定的,所以不要享尽福报,而应减少欲望。

丙二、知足功德

这二者的总相都是对贪欲的克制,但其知足与少欲有何差别所缘境不同。蕅益大师说,少欲的所缘境是针对别人的财物,对尚未拥有的财物不生贪欲之想。知足是针对自己已经拥有的财物,知所满足。这段经文分成总标、别明、结劝等三科,以下先看第一科总标。

所以这二者都是对治贪欲,但少欲是针对他人的财物,而知足是针对自己的财物。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消文 如果想要解脱内心的苦恼,应当安住在「知足之法」,对已经拥有的资具要感到满足。为什么呢?因为「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是富乐之处,也是使我们身心安宁之处,若能知足,生命就能安住在富乐安稳的处所。这段总标是赞叹知足的功德,以下二段的别明,对知足与不知足做一比较。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消文 就正报色身的受用来说,如果知道满足,身体虽睡地上这么卑贱的资具,由于知足,内心仍感安乐。反过来说,不知足的人,虽然色身享用天堂般美好的资具,但内心仍不满意。所以人的安乐与满足与外境无关,而是以心为主宰,心为业主。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消文 人若不知足,虽外在资具丰足,但内心总觉不满意,应该再多追求。知足之人,虽然外人看他的资具非常贫乏,但他内心感到富足,生活已非常满意。以上是就依报资具的受用来分别说明,以下是总结。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消文 不知足者的生命,容易被外在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所牵动,他容易向外攀缘,因不知足,只好向外追求。因他不知足而常感痛苦,知足者对他的苦恼生起怜愍心。

释义 我们的明了心识与外在境界接触时,会产生苦、乐、忧、喜、舍等五种感受。唯识学把「苦、乐」的感受判为身受,这是外表感官的前五识感受。第二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所引生的心受,这是「忧、喜」的感受。唯识学认为前五识的感受是不带名言的直觉,如资具贫乏,当然会有痛苦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短暂的,因前五识的感受只能缘现在,不能缘过去、未来,而且前五识不能安立名言思想,所以前五识的感受比较薄弱,所以外在资具对我们内心的感受,其影响是比较间接的。从唯识的角度,我们最强烈的感受是第六意识产生的心受-「忧、喜」的感受。因为第六意识能缘过去、现在、未来,它能安立名言,创造广大的思想,所以它的影响是绵延不断的。譬如你今天刚做完功课,或打完佛七,或拜完八十八佛,内心感到法喜充满,第六意识正安住在三宝的功德境界中,内心有「喜」-法喜的感受。这时你从佛堂出来,即使外在的资具差一点,但因内心充满法喜,你仍然感到快乐。反过来说,若第六意识有障碍,心有千千结,即使食用美食,眼见美色,你还是不快乐。所以第六意识的感受,引导整个前五识的感受,因前五识的感受只是一时的刺激而已,但第六意识的感受在心中能相续不断。我们都想离开痛苦得到快乐,但我们一直没能找到痛苦与快乐的关键点。前生的善、恶业力,所创造的外在资具是助缘,它会影响前五识的感受,但重点在第六意识,若想离苦得乐,一定要感到知足。如一个人身上有五仟元可受用,五仟元有五仟元快乐的方法;身上有一万元,一万元有一万元快乐的方式。若不能知足,无论身上有多少钱也无法得到快乐,因为你没有掌握到快乐的重点,也就是说,快乐有一个门,你并未进入快乐之门。所以外在资具对快乐与痛苦的影响不大,所以这段经文说,身体卧于地上,若能知足,仍感快乐;若不知足,即使身处天堂,依然不感快乐,因为你没掌握快乐的根源,快乐的根源在于第六意识的思想,这才是关键点。

从经文上来看,这里的少欲知足,佛陀是偏重在离苦得乐,佛陀的意思是「少欲者少烦恼,知足者常安乐。」少欲知足是减少烦恼得到安乐的方法。但当我们读到后面的经文,其实这段经文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它不只说明生命暂时离苦得乐的方法而已,这里佛陀是要我们把握珍贵的精神体力修学圣道。能少欲知足,才能把握生命中最为珍贵的精神体力,修学止观,调伏心中的颠倒,否则精神体力都耗在追求外在的资具,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神专心修学佛法,这是此段经文更深一层的涵义。

丙三、远离功德

蕅益大师把远离功德分成三段,第一段是自性远离门。自性是指每一个人的现前一念心性,心性本质远离种种的愦闹,本性是寂静的,所以我们远离愦闹是随顺本性,因为我们本性中没有愦闹,换句话说,愦闹是我们向外攀缘所生起的。所以自性远离门,从自性的角度,根本没有愦闹的相貌可得。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

消文 佛陀告诉我们,修行人应有志于追求以下三种功德:

(一)寂静:蕅益大师解释寂静就是空三昧,空三昧是观察我空真理而成就三昧。在我们的一期生命中,由业力所创造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凡夫认为五蕴诸法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小时候的我跟长大后的我一样,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相同,皆有一个不变异的我。佛陀要我们修无常观,观察五蕴的身心,不论是外表的身相或内在的感受、思想,从小到大都是不断的变化,所以「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是不可得,我执是自己所捏造出来的虚妄之物。我们的身心世界其实是剎那剎那的变化,一期生命的业力释放出来,创造一期的五蕴身心,这一期生命的业力释放完毕,又释放下一期生命的业力,如此又创造一个新的五蕴身心。这个五蕴可能是男人或女人,死后又从心中释放一期生命的业力,又创造一个身心世界,如此的身心相续而已,并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当我们修我空观,消灭心中的我执,内心就出现寂静的相貌,没有生灭的扰动相。

(二)无为:无为是无相三昧,前面的寂静是我空观,无为是法空观。透过我空观,消灭心中的我爱执,内心从扰动相变成寂静相,这时观察寂静相也是如梦如幻不可得,连寂静相也不可得,寂静之法也是因缘所生,它的自性也是毕竟空,所以无相三昧是法空观。

(三)安乐:安乐是无愿三昧。修前面的我空观、法空观,把心从对外在的攀求带到内心的寂静深处,把心带回家,这时内心现出安乐的相貌,故对三界的果报再也没有希求之心,这是无愿三昧。

以上三种功德是出世圣道最为重要的三三昧,或称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是出世的究竟安乐,这种安乐是不可破坏,因此称为究竟安乐。

身为一位修行者,如果有志于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寂静、无为、安乐的功德,「当离愦闹,独处闲居。」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命有所规划,「当离愦闹」,愦是指事物烦乱,闹是声音嘈杂。我们应该远离人事的干扰跟嘈杂,「独处闲居」,处所要独处,远离人群的干扰;闲居是没有事务的纠缠。如能远离愦闹,安处寂静,修学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帝释乃至诸天所共同尊重。在三界的果报中,帝释最为尊贵,也就是说,寂静、无为、安乐是出世的无漏功德,这是帝释所没有,因帝释虽享受人天的快乐,但「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三界的快乐不能作为究竟依止处,因为这快乐总有一天会丧失。但得到寂静、无为、安乐以后,永远不会丧失,所以帝释对这种功德特别尊重赞叹。当然要得到寂静、无为、安乐的前方便,就是必须远离愦闹。以下第二段是修习远离门,讲到如何修学。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消文 我们既然知道寂静、无为、安乐的功德,它无法在扰动的状态下成就,必须在独处闲居中才能成就,所以一位修行者应该有二个修学内涵:

(一)舍离己众他众:这是从前方便来说。他众是指外在眷属的干扰,修学者在刚开始修行时,不要攀缘太多的信徒。「己众」是指对自己五蕴身心的追求,对自己色身一时的感受,不要太在意,对自己打的妄想也不要当作一回事。

(二)思灭苦本:除了远离己众他众,自己的明了心识要「思灭苦本」,内心专一的思惟佛法的真理,思惟圣道。这里的「道」不是前面人天安乐的业果道理,而是思惟我空、法空真理,消灭生死轮回的根本。以上说明修习远离的方法,先远离己众他众,然后再正修「思灭苦本」。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消文 这一段是「受用诸见门」,如果我们不远离愦闹,就会产生很多的邪见过失,所以修行者若不想远离己众他众,会受众多的苦恼,这苦恼有二:

(一)他众的干扰:他众就是眷属,「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有戒定慧功德的人,犹如大树能庇荫众人,但因没有适当远离他众,有太多的鸟停在树上,结果导致大树枯折。这是譬喻说,为了应付众多信徒,自己的心思攀求散乱,使好不容易栽培的戒定慧功德,就在愦闹中被破坏掉了。为成就前面的世间福报,不一定要远离己众他众,因它是比较粗的。但戒定慧的功德是出世的功德,它并不容易得到,得到以后若稍微不慎,很快就会失去。成就出世功德要付出很多精神体力,但成就后它却是如此的脆弱,若不善加保护,可能几十年的功力就会丧失。「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这棵大树要栽培起来相当不容易,需要几十年的心血,但因没善加规范外在眷属,结果大树就枯折了。以上是他众外在眷属的干扰。

(二)。内众的干扰:这是自己五蕴身心的攀求干扰,世间的系缚,有如老象溺泥,老象的行动缓慢,是譬喻初学者的障深慧浅,观慧薄弱,情执深重,犹如老象前进本来就很困难,不幸的,牠又掉进溺泥中。这是譬喻说,若不收摄五蕴身心,整天只在人事的是非中打转,结果「不能自出」,有如老象本来就没有什么力量,却又不走干净的道路,偏偏要行走于污泥中,因此很难从障碍中解脱出来,这是佛陀要我们远离的主要因素。

释义 宗喀巴大师说,菩萨道的大悲心是以出离心为基础,也就是说,菩萨的心情是远离愦闹,好乐寂静。但菩萨不能舍离颠倒的众生,所以菩萨即使在愦闹的环境,还是依止大悲心,非依止攀缘心。由此处的经文可以看出,声闻法是菩萨法的基础,经文的「少欲知足,远离愦闹」是声闻法,但如果没有经过「远离愦闹」的过程,而直接发动大悲心,这大悲心恐怕会夹带攀缘心的杂染,这就容易有过失,因为「心为业主」,内心若有问题则所创造的一切业都有问题。禅宗的修学,认为修行有三个次第:

(一)见山是山:有些人初学佛法,因为唱炉香赞他就开始护持三宝,做一些人天的善法,这时他的内心跟过去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是见山是山。以前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但他内心基本上对三宝有欢喜心。

(二)见山不是山:他开始远离愦闹,不再跟别人往来,内心开始回光返照,收摄向外攀缘的六根,专心思惟佛法的道理,这时他见山不是山,所谓「整天吃饭,未吃一粒米」,内心已不向外追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

(三)见山还是山:这是从空出假。

一位菩萨学者,若刚出家没多久而激发他的善根,就去度众生,这可能会有问题。如果没有经过大死一番,整个身心世界对真理的观察,没有透彻的胜解,行菩萨道时,可能会有过失出现。所以蕅益大师一再强调,若无高超的见地,绝不可能栽培高超的品格,因为遇到诱惑时,你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一个人能「为他人所不能为」,这来自于他对生命真理的通达了解,为什么他对生命能有这么高的智慧呢?因他有一段时间息诸缘务,专心学习思惟,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时你对佛教界、众生完全没有贡献,但你不能忽略,以后之会有广大贡献,就是在此时所栽培的。所以佛陀要我们少欲知足以减少体力的耗损,并远离愦闹,思灭苦本。从出世间的功德来说,正行虽是禅定跟智慧,但如果没有具备前面的前方便,后面的功德则无法生起。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