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译文

法句经 | 作者:法增比丘 [投稿]

双要品第九

  双要品者,两两相明,善恶有对,举义不单。

  双要品大意是讲:每两偈构成对比义,相互发明,善与恶相对,说善必举恶,例举义理从不孤单以求在对比之中更能明确揭示出其本意。

  〔一〕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

  译文:心是万法之本,心为六识的前导统率,心为主使造作:心若想着恶事恶行,或溢于言或现于行:罪恶与苦恼将自行追来,心中有恶,犹如大车行过之处必留车辙。

  〔二〕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译文:心为万法之本,心为六识的前导统率,心为主使造作;心若想着善事善行,或溢于言或现于行;福报与快乐将自行追来,犹如投影伴随身形。

  〔三〕随乱意行,拘愚入冥。自大无法,何解善言?

  译文:顺随昏乱之意行事,必将局限于愚昧之中进入昏冥之境:自傲自大不依佛法,哪里能够理解美善之言?

  〔四〕随正意行,开解清明。不为妬嫉,愍达善言。

  译文:随顺正意行事,开悟知解清净明达;不做妬嫉之事,敏捷通达美善之言。

  〔五〕愠于怨者,未尝无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

  译文:对于抱怨之人倍感气愤,气愤之人心中未尝没有怨恨;不对别人的埋怨感到气愤,其埋怨自行消除,这一基本的做人法则可以效法。

  〔六〕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如有知此,永灭无患。

  译文:不要喜欢责备他人,务必努力自省其身:假若有人明白此理,永永远远熄灭(怨恨)没有祸患。

  〔七〕行见身净,不摄诸根,饮食不节,慢堕怯弱。为邪所制,如风靡草。

  译文:意念行为之中只看到根身的清净之处,不去管束六根,不知节制自己的饮食,散漫堕落且又怯弱,又被邪欲牵制,此种人生犹如大风偃厌野草,毫无自立品格。

  〔八〕观身不净,能摄诸根;食知节度,常乐精进;不为邪动,如风大山。

  译文:若能反观根身的不净之本质,管束各种根性,饮食自知节制,常常乐于上进,不被邪欲撼动,此种人生犹如风吹大山,纹丝不动岿然自立。

  〔九〕不吐毒态,欲心驰骋;未能自调,不应法衣。

  译文:不能除灭心中浊秽,欲望之意在心中驰骋奔腾:不能自我调控,就不该身着袈裟

  〔十〕能吐毒态,戒意安静;降心已调,此应法衣。

  译文:能够除灭心中浊秽,善守戒律能令心安静:降伏了骚动心灵已经可以自我调控,如此这般方能身着袈裟。

  〔十一〕以真为伪,以伪为真,是为邪计,不得真利。

  译文:把真当作假,把假当作真,此乃邪僻之计,不会获得真利。

  〔十二〕知真为真,见伪知伪,是为正计,必得真利。

  译文:知道真是真,看出假是假,此乃正见,必能获得实利。

  〔十三〕盖屋不密,天雨则漏;意不惟行,淫泆为穿。

  译文:建造房子不周密,天一下雨必漏水,心不思正道,淫浃意识必放纵。

  〔十四〕盖屋善密,雨则不漏;摄意惟行,淫泆不生。

  译文:建造房子完美周密,天雨连绵亦不漏水:守心思正道,淫泆意识不产生。

  〔十五〕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

  译文:与鄙陋之人结交,犹如靠近腐臭之物:渐渐沉迷学习非法,不知不觉养成恶习。

  〔十六〕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洁芳。

  译文:与贤明之人结交,彷佛靠近香气受薰:增进智慧学习善道,渐渐养成芳馨之品德。

  〔十七〕造忧后忧,行恶两忧。彼忧惟惧,见罪心慷。

  译文:制造忧因必受忧果,作恶之人今生来世两世忧愁:造忧之人心常恐惧,罪报来时心慌意乱。

  〔十八〕造喜后喜,行善两喜;彼喜惟惧,见福心安。

  译文:善种喜因必享喜果,行善之人今生来世两世欢喜:此等喜乐事,令人多欢畅,福报来临心安泰。

  〔十九〕今悔后悔,为恶两悔;厥⒄为自殃,受罪热恼。

  译文:今生种悔因,来生结悔果,作恶之人今生来世两后悔:此种行径名曰自我造孽,承受罪报之时心灵躁热难当。

  〔二十〕今欢后欢,为善两欢。厥为自佑,受福悦豫。

  译文:今生种欢因,来生享欢果,为人行善事,今生来世两世皆畅欢,善人行善自保佑,福报来时心欢喜。

  〔二十一〕巧言多求,放荡无戒,怀淫怒痴,不惟止观。聚如群牛,非佛弟子。

  译文:巧言佞舌又多欲求,放荡心志了无戒德,胸怀淫荡恚怒贪痴,不以止观二法管束心意,时常聚在一起犹如无知之群牛,这等之人不是佛门弟子。

  〔二十二〕时言少求,行道如法,除淫怒痴,觉正意解,见对不起,是佛弟子。

  译文:说话适时极少欲求,修行正道践履佛法,除去淫荡恚怒贪痴,知觉端正心意开解于佛法,看到对象之人之物,不趋前去聚在一起,此等之人乃为佛门弟子。

放逸品第十

  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捡失,以道劝贤。

  放逸品大意是讲;人要引用戒律自我约束情感,防止邪僻检点过失,要用大道规劝世人上进为贤。

  〔一〕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

  译文:持戒是通向甘露法味的人生修行法则,放逸是通向死亡的人生小路。心不贪婪则不天亡而死,背离大道便是自取灭亡。

  〔二〕慧智守道胜,终不为放逸。不贪致欢喜,从是得道乐。

  译文:用智慧固守大道终会胜人一筹,终身不会放纵做出出格之事;心不贪婪可以获得欢快喜悦,从这些戒言里可以获得「道」的乐趣。

  〔三〕常当惟念道,自强守正行;健者得度世,吉祥无有上。

  经常以道充实心念,自强不息固守正道;刚健之人得以了脱世俗之苦,人世的吉祥再也没有超过守道刚健之人。

  〔四〕正念常兴起,行净恶易灭。自制以法寿,不犯善名增。

  译文:正念常常兴发盎然,行为净洁恶念自然易灭;用佛法自我控制极易获得长寿,不犯(戒律)美好名声自然日增。

  〔五〕发行不放逸,约己自调心。慧能作锭明,不返冥渊中。

  译文:意念发行从不放纵,约束自己调节心念;如此这般智慧生发禅定心念亦如镜明,不再轮回地狱深渊。

  〔六〕愚人意难解,贪乱好诤讼。上智当重慎,护斯为宝尊。

  译文:愚昧之人心意难以悟解佛法,贪婪昏乱喜好与人诤讼;上智之人应当意重如山慎守心意,并将澄明心意视为宝中之宝。

  〔七〕莫贪莫好诤,亦莫嗜欲乐,思心不放逸,可以获大安。

  译文:不要贪婪不要喜欢与人诤讼,也不要嗜好各种欲望与世俗快乐。思念之心从不放逸,如此可以获得大安乐。

  〔八〕放逸如自禁,能却之为贤。已升智慧阁,去危为即安。明智观于愚,譬如山与地。

  译文:自我约束,排除了放逸即可成为贤者。若已登上智慧的高楼,便可免除烦恼趋向平安。明智之人俯视愚昧之辈,犹如高山巍巍雄视洼地之平。

  〔九〕居乱而身正,彼为独觉悟。是力过师子,弃恶为大智。

  译文:生于放逸人中而不放逸,如此之辈乃为独觉指声闻之人;此等之人力过狮子,抛弃恶念便为大智之人。

  〔十〕睡眠重若山,痴冥为所蔽。安卧不计苦,是以常受胎。

  译文:睡眠沉酣如山之稳,其人之蔽乃在痴愚不明;高枕无忧从不思考人世之苦,因此常常堕入轮回之中。

  〔十一〕不为时自恣,能制漏得尽。自态魔得便,如师子搏鹿。

  译文:不因躬逢放逸之机遇而逢场作戏,便能制伏烦恼以至殆尽;自我放任魔力便得乘机而入,此时犹如狮子捕鹿总是趁其心念无防之时。

  〔十二〕能不自恣者,是为戒比丘。彼思正净者,常当自护心。

  译文:能够克制自我略无放纵之人,此乃便是守戒而修比丘之行;那些思念端正心意净洁之人,亦应常常自护其心免遭扰动。

  〔十三〕比丘谨慎乐,放逸多忧愆。变诤小致大,积恶入火焚。

  译文:比丘面对快乐十分谨慎,放纵之人多生忧愁与过失;致使诤讼由小变大,犹如积恶成报如入火场自焚。

  〔十四〕守戒福致善,犯戒有惧心。能断三界漏,此乃近泥洹。

  译文:坚守戒律其福可以达致善的境界,违犯戒律其人心中必忧;能够斩断「三界」的烦恼,这样便已接近涅槃之境。

  〔十五〕若前放逸,后能自禁;是照世间,念定其宜。

  译文:假如先前放逸,后来自我控制:过而能改如明镜,日后继续修禅定。

  〔十六〕过失为恶,追覆以善;是照世间,念善其宜。

  译文:过失便是恶,应该用善行消融;重新做人如镜复明,行善利己兼利人。

  〔十七〕少壮舍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间,如月云消。

  译文:少壮之时舍弃家庭,虔诚修炼佛之教诲;这种行为昭示世间,犹如云散见明月。

  〔十八〕人前为恶,后止不犯;是照世间,如月云消。

  译文:假若有人先前作恶,后来醒悟停止恶行不再重犯:这种行为昭示世间,犹如云散见明月。

  〔十九〕生不施恼,死时不慼。是见道悍,应中勿忧。

  译文:活着的时候不向他人施加烦恼,临死之时便就不会产生悲慼:这乃显现了「大道」的威力,应该怎么样的便无须忧愁。

  〔二十〕断浊黑法,学惟清白。度渊不反,弃猗行止,不复染乐,欲断无忧。

  译文:斩断与污浊不明邪法的联系,习学大道一心只向清净洁白之法靠拢;渡过了世俗欲望的深渊不再返回,抛开了偏邪不正的品行就会方严端正,不会再去熏染世俗的快乐,斩断了欲望之根人生便无忧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