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法句经白话文:2教学品

法句经白话文:教学品

  译文

  教学品大意是:指引人们如何行动,消除人们的愚昧昏庸,从而看清真谛的光辉。

  什么叫做昏寐不清?即是虾、螺、蜯、蠹之类,隐身于不净之处,沉迷昏惑全性保身。 ㈠

  何处再有被砍斫致伤的可能?心中烦恼便痛苦不宁。遭遇众人所遭之厄,全部都因昏眠所致。㈡

  思想但不放纵无度,行仁之事随仁之迹,如此便可了无心忧,时常咀嚼涅槃的真意。 ㈢

  努力学习正等正见,正等正见乃世间明灯。它将使你得到千倍于常人之福,永远不堕罪恶境域。(四)

  不要学习「小道」,从而信仰邪恶之见:不要学习放荡,致使增添欲望意念。㈤

  认真修炼佛教的法则,诵读经法莫要杂乱:修道行事便无忧患,世世代代永远平安。 ㈥

  勤于学习统摄身心,时常谨慎所思所言:如此这般可致不死之境,邪行灭尽人生得安。(七)

  不是正当切勿学习,此乃有益正当之思:如若已知何为正当之念,人生烦恼即可散灭。(八)

  明白佛法可利身心,这便已经踏上善境;知道增进善的行为,便可称上贤明之人。(九)

  开初明白道义之人,习学「灭」道加固这一知觉能力:努力消除自恣之心,使自恣之心灭少殆尽。(十)

  这一努力目标可以强固人生之本,这一学习方式能使人中道而行;从此角度理解佛法意蕴,必将使意念、行动合宜适中。(十一)

  学道必先制伏其心,然后方可统领善恶之念,废除贪瞋痴恚等世俗之情,这便是上等得道人。(十二)

  学道之时,如果未得朋辈之人,又未获得益友之辈,宁愿独处坚守善德,绝不与愚偕居。(十三)

  乐于严守佛戒学习道行,哪里还要什么伙伴?独守善德便无忧愁,犹如旷野大象自在无忧。(十四)

  戒与闻二者俱善,哪个更好?只有守戒方可使闻见有所著落,应该笃实学戒并且践行。 (十五)

  学道必先护守「戒」德,关闭心意方可坚固,施福但不要轻意受报,努力践履戒律不要停顿放松。(十六)

  假若有人寿至百岁,学习邪道心志不善:不如生命只活一日,聚精会神接受正法 。 (十七)

  假若有人寿至百岁,供奉香火修炼异教邪术,不如片刻礼敬(佛法),坚守戒律之人其福无比。(十八)

  能够执行的便说可行,不能执行的切勿空语:虚伪而没有诚信,智者必将抛弃这种德行。(十九)

  学道应当先求理解,观察首先要明辨是非:接受了真谛应教诲他人,达到智慧的境界不再陷入迷惑。(二十)

  披头散发习学邪道,外著草衣而内藏贪浊,蒙蒙懵懵不识真谛,犹如聋子倾听美妙的音乐。(二十一)

  知觉人生大道可舍尘世三恶,以此消去人生众多毒怨;雄健之人超度生死之苦,犹如蛇蜕旧皮愉快轻新。 ( 二十二)

  学习佛道而且多闻(佛法),坚持戒律,而不犯过之人,今生来世两世见誉,心中所愿皆可有得。(二十三)

  学习佛道但孤陋寡闻,持守戒律,却又持守不完全之人,今生来世两世受痛,从而丧失本弘誓愿。(二十四)

  学习佛道途径有二,常常亲近多闻(佛法)之人,依照真谛解释人生要义,即使偶有困惑但也不会偏邪。(二十五)

  (田中)稊稗妨害禾苗生长,太多欲望妨害习学大道;芟除各种恶念,人生收获必丰。(二十六)

  反复思考然后再说,说话言辞不要强硬霸道,佛法与道义之学说,言语之中切莫有违!(二十七)

  善于习学大道之人不会违犯任何戒律,(他们)敬畏佛法明晓忌讳;刚见萌芽事态便知成熟之情,谨慎小心没有后患。( 二十八)

  远离抛舍世俗的罪祸与幸福,努力地完成清净之德行:一生到老自我约束,如此便可谓之善学。( 二十九)

  原典

  教学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教学品者,导以所行。释己愚暗。得见道明。

  咄起何为寐①?螉螺蜯蠹②类。隐蔽以不净,迷惑计为身。 ㈠

  焉有被斫疮?心而婴③疾痛。遘④于众厄难,而反为用眠。 ㈡

  思而不放逸,为仁学仁迹;从是无有忧,常念自灭意。㈢

  正见⑤学务增,是为世间明。所生福千倍,终不堕恶道。(四)

  莫学小道,以信邪见;莫习放荡,令增欲意。(五)

  善修法行,学诵莫犯。行道无忧,世世常安。㈥

  敏学摄⑥身,常慎思言,是到不死,行灭得安。(七)

  非务⑦勿学,是发宜行。已知可念,则漏得灭。(八)

  见法利身,夫到善方。知利建行⑧,是谓贤明。(九)

  起⑨觉义者,学灭以固。著灭自恣,损而不兴。(十)

  是向⑩以强,是学得中,从是解义,宜忆念行。(十一)

  学先断母⑾,率君二臣⑿。废诸营从,是上道人。(十二)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⒀守善,不与愚偕⒁。(十三)

  乐戒⒂学行,奚⒃用伴为?独善无忧,如空野象。(十四)

  戒闻俱善,二者孰⒄贤?方戒称闻,宜谛⒅学行。(十五)

  学先护戒,关闭必固,施而无受,力行勿卧⒆。(十六)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⒇受正法。(十七)

  若人寿百岁,奉火修异术;不如须臾敬(21),事戒者福胜。(十八)

  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22)。虚伪无诚信,智者所屏弃。(十九)

  学当先求解,观察别是非。受谛应诲彼,慧然(23)不复惑。(二十)

  被髪(24)学邪道,草衣(25)内贪浊,蒙蒙不识真,如聋听五音。(二十一)

  觉能舍三恶,以药消众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脱故皮。(二十二)

  学而多闻,持戒不失,两世(26)见誉,所愿者得。(二十三)

  学而寡闻,持戒不完,两世受痛,丧其本愿(27)。(二十四)

  夫学有二,常亲多闻;安谛(28)解义,虽困不邪。(二十五)

  稊稗(29)害禾,多欲妨学。耘除众恶,成收必多。(二十六)

  虑而后言,辞不强梁(30),法说义说,言而莫违。(二十七)

  善学无犯,畏法晓誋,见徵知著,诫无后患。(二十八)

  远舍罪福,务成梵行(31),终身自摄,是名善学。(二十九)

  注释

  ①寐:睡著了为寐。

  ②螉螺蜯蠹:各种隐于不乾净地方的虫子和软体动物。螉,《辞源》上有螉纵,概指牛虻;蠹,隐于本质内的一种小虫;螺蜯,即田螺河蜯之类软体动物,外有硬壳。

  ③婴:通樱,扰乱。

  ④遘:遇上。

  ⑤正见: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有漏、无漏之慧见,为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

  ⑥摄:统摄、管束。

  ⑦非务:不是正当的事情。

  ⑧建行:即直行。建,立也、直也。

  ⑨起:开初、初始。

  ⑩是向:倒装句,向是。承接上文,「朝著这个目标努力」的意思。

  ⑾断母:制伏其心。母,即指心。见《法句譬喻经》同品。

  ⑿率君二臣:君,心也。心为人身之主,故曰君。二臣,即善恶之念。见《法句譬喻经》同品。率,统领。

  ⒀独:独处。

  ⒁偕:同行,一道走。

  ⒂乐戒:以戒为乐,是佛教抵制世俗诱惑的手段、方法之一,主要是限制人们有所不行,有所不欲,有所不取的训诫、规定、条文等。

  ⒃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⒄孰:哪一个。

  ⒅谛:真谛、真理。此处作副词,努力地、笃切地。

  ⒆卧:躺下,引申为停止。早期佛教十分注重宗教实践的连续性,持久性。

  ⒇精进:努力地向前迈进。

  (21)敬:礼敬、虔诚。此处指对待佛教礼敬。

  (22)空语:谎称。

  (23)慧然:即指达到慧的境界。某某样子,某某状态曰然。

  (24)被髪:即披髪、散开头发。

  (25)草衣:以草为衣,意指穿得很破。

  (26)两世:今生、来世。

  (27)本愿:佛及菩萨在未成正果之前为救众生所发的弘愿。

  (28)安谛:依照真谛。

  (29)稊稗:田中之类似禾苗之野草,生命力特强又善吸收营养。

  (30)强梁:强硬,霸悍。《老子》上说,强梁不得好死。

  (31)梵行:即清净之行。梵,即古印度语中的「梵摩」的简称,意谓清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