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个大众集会,有声闻,有菩萨,没谁请,没人向佛请教,无请佛自说。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在这个时候,大众聚会的时候,佛就告诉舍利弗尊者,我跟你说一个法,从我们这个国土往西方去,向西方去十万亿佛土,那个地方有一个世界,“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还在序分当中,叙述说弥陀经的缘由,不过这是发起,发起序。前头一般的经都如是说,这段不同了,特别了。前头叫通序,一般的都是如样叙述,但是此处不同叫别序,只有此处才说极乐世界。这个经它是什么境界相呢?不可思议,唯佛与佛,经常经上讲(在华严经上讲)初地不知二地事,一地一地的菩萨他的上位的事他不知道,等觉菩萨还不知道佛的事。因为这是佛事,没人请问,不知道请问,佛就自己宣说。
这个“尔时”是什么时候?咱们上头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有哪些个大众证明,六成证信序都成就了,佛才告诉舍利弗说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往西边走,走到多远呢?要经过十万亿佛土,一个佛土是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佛所化的境界,他所化的面积三千大千世界。怎么样算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呢?从须弥山,从这个世界的中心,也就是咱们这个世界的中心,东西南北都有一个洲,这叫一四天下,四个合成一个,这个天下就包括四大部洲,东边东胜神洲,西边西牛贺洲,南边南赡部洲(咱们现在这个地球是南赡部洲),北边北俱卢洲,四个洲各个不相知,天上就更不知了。四个部洲,须弥山东西南北每一个地方有一个天王,每一个天王统摄八部鬼神,四八三十二,中央须弥山顶是忉利天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管这四个天,合起来这叫三十三天,这个叫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成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成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叫三千大千世界,这样解释。但是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释迦牟尼佛他所教育的地方,属于释迦牟尼佛的国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依报。
往西边走过十万亿,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两个三千大千世界,到一亿三千大千世界,把一亿再数成十万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远处拿咱们人间的脑力没法算了。在那个地方,过了十万亿佛土那有一个世界,叫什么呢?叫极乐,那个世界现在有佛在说法,佛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依报,阿弥陀佛是正报。就像咱们这个国土,娑婆世界是依报,释迦牟尼是正报。这是约事上来说,你过一个县、过一个村,一个一个往前数。这个是过一个佛世界、两个佛世界、三个佛世界,乃至于到十万亿个佛世界,那个地方有一个国土。但是这是约事上说,约理上说就是我们“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这十种烦恼,有十烦恼,它互相中摄变成无尽了,十十成百。十个十不是一百嘛!十个一百就一千了,十个一千就成万了,这个烦恼无尽的了,无尽的烦恼。这才到了净土,烦恼断了才是净土。心净土净,咱们是土,以心来圆融它。所以阿弥陀佛因地修行叫法藏比丘,出家的时候叫法藏比丘,就是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成就的极乐世界;法藏比丘也成佛了,叫阿弥陀佛,因为他度尽了十万亿的烦恼。这个是形容词,所以得过十万亿佛国土,也就是你得把你烦恼断尽了才能去得西方极乐世界。
界是能生的,世是过去、未来,过去、未来还有过去、未来迁流不停的,事实如是。这按事上来说,一辈两辈、一辈两辈,无量辈,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未来无穷无尽的,未来的一切世。咱们一般说界,东、西、南、北这就叫界,此地他方。任何都有过去、现在、未来,无穷究尽的。但是就事上来说,离娑婆世界往西边去,有十万亿这些个佛国土,每一个佛国土都有上方、下方。咱们不说大的了,说我们这个五台县就有好多个村子,一个县有好多个村子,好多村成立一个县,好几十县成立一个山西省,省有省的界线,好多个省成立一个国,国又有国的界线,乃至村子有村子的界线,大大小小的界线,总说就叫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有一个界线,极乐世界也有个极乐世界的界线,这是世间相,因此就说十万亿佛土。
这是依报,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依报,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依报,依报必须得有正报,正报又是依报。正报又分,分什么呢?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三位一体,释迦牟尼佛就是卢舍那、毗卢遮那。现在说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有法身、报身、化身,但是法身阿弥陀就是大菩萨见的,跟大菩萨同的,像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大菩萨。极乐世界是讲常寂光净土,唯佛一人居净土,只有阿弥陀佛住在常寂光净土,真正的极乐世界,那个是报身的佛;咱们生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这个国土世界是一个,众生见的不同。咱们生去了所见的不同,那你只方便有余土。阿弥陀佛还有一个方便,咱们说带业往生,就是这个业在这世界业没消,假佛力生到极乐世界去了,那叫边境的有余的土,方便有余土,不是真正的极乐世界,报身的是大菩萨所住的,因为各有各的界线。见法身阿弥陀佛的,法身无相。见自己心,明心见性,所以住在常寂光土,因为他没相,身无相,土亦无相,身土不二,身即是土,土即是身。这约智慧说,所以叫光明遍照。阿弥陀佛翻光明遍照,就翻光明,无边光、无智光,光明义,但是随我们众生的机,见深是深,见浅就是深。
因为佛有法、报、化三身,他土有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所以你见到只是方便有余土化身的阿弥陀佛,报身你见不到,法身你要证得法身了、证得法性了你就见到了。见报身为报的国土,所以我们见的求的都是化身佛,化身示现的方便土。法身是常寂光净土,报身是实报庄严土,化身就是我们见到的方便有余土,就是所说这个极乐世界,乃至八功德水、七宝行树这都是方便有余土,所行极乐世界都是方便有余土。像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这些大菩萨他们都证得佛的法身了,那叫法身大士,他们是分住于佛的常寂光净土。阿弥陀佛的常寂光净土跟释迦牟尼佛的常寂光净土是一个,没有什么东方西方,那就没方了。报不同,每个佛有他的修,有他的修因,因感果报。常寂光就常住不动的。我们学大乘起信论讲要动,那苦就跟着来了;说无动,无动就没有苦。说果,果一定要讲因,果没有言说的,一定讲个因地,你要讲极乐世界,得讲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达到无动境界了,无动境界就完全是光明。所以阿弥陀佛翻无量光,那都指着常寂光说的,指佛的法身说的。
因为释迦牟尼佛哀愍这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这个娑婆世界众生比哪个世界都苦,比哪个世界都不好,土地也不好,灾害频繁,佛就给我们慈悲地说一个方便法门,让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乃至于生到方便有余土,渐渐的直至到常寂光净土,这就果报所感的依报说的。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这个世界是极苦的,让你求生极乐世界,那是极乐的,从极苦转变成为极乐,能信吗?所以真正能信得有极乐世界的决定能生。凡是抱二心的,二心是怀疑,哪有这么好的地方,心里总怀疑不可能有,不信,不信当然生不到了。但是这个经是佛亲口所说的,告诉我们说那个国土里有佛住世,阿弥陀,不是假的,实实在在有极乐世界,你要念佛、求生、发愿,你就能生。这个不止弥陀经上说,其他的经也说,楞严经上讲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就一个毫毛端上现一个佛世界,宝王刹就是佛世界,就是可大可小随你的心,那个佛刹里头一切山河大地、动物、植物都在一毛端显现,毛端没有大,那世界也没缩小,这就叫妙。咱们讲金刚经的时候是讲的真空,现在我们讲极乐世界叫妙有,这叫真空妙有,但是妙有不离真空,离开真空没有妙有,对着妙有而说的真空。极乐世界的有是妙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你要求真实,真空!空没有障碍,娑婆世界的空跟极乐世界的空,空没有障碍。阿弥陀佛所证得的佛性跟释迦牟尼佛所证得的佛性是一个,他不是两个。这个道理是圆融的、无障碍的。
原标题:《阿弥陀经》第8讲丨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有一些人,对于某某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以《阿弥陀经》为例,就是这种情况。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共两千三百十二个字。是用Word所统计的,从正文“如是我闻”开始,包括符号。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这里的善根,应该是指菩提的智慧,一种正确的抉择。福德是指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这部经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给比丘们讲了这么一件事。说是在西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另有一个世界,名字叫“极乐”。那个世界中有一个佛,也正在说法。这个佛的名字叫“阿弥陀”。释迦牟尼解释说,为什么那个世界名叫“极乐”呢?那是因为生活在那个世界中的一切生灵都永享幸福,没有任何一一点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阿弥陀经》一卷,有后秦鸠摩罗什、唐朝玄类法师两种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为通行本。经中发挥瑰奇想象,生动地描述了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妙景象。如说:“极乐国土,有七宝地,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银、琉璃、玻璃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