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集部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十二卷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十二卷

  龙树菩萨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今此略明持戒之相。始自诸根。任持密护。饮食知量。减除睡眠。常乐尊重。修诸梵行。闻昔受乐。不喜思念。复能显示沙门功德。出离轮回恶趣过患。近善知识。如理作意。乐闻正法。入解其义。除贪恚痴。断诸烦恼。袪虚妄想。增长明慧。专求解脱。不生疲劳。设有毁犯微细罪垢。悉能发露。而不覆藏。一切财物。心无吝惜。常乐惠施贫苦众生了知五欲多诸过患。于己眷属恩爱缠缚。生远离想。譬之深冤。独处林野。舍诸愦闹。不畜长物。异诸贪夫。有来求法。不生悭嫉。即为宣说。令其信解。能以慧剑。除烦恼贼。得诸善人尊重赞叹。堪受世间上妙衣服。卧具饮食之所供养于诸肉味。弃绝亡想。及世名利。心无希取。于善不善。二种业道。若作若止。决定信解。自入解已。除去我慢。以饶益心。为他演说。化诸外道尼干子等。亦生信解。安住佛法。自三衣外余所有物。以清净心。而施与之。是人则为住圣种族。身心清凉。离诸热恼。了知六处。无有真实。犹如痈疽。为物所覆。常为烦恼蚊虻[口*(一/巾)]食。诸有智者。勤求方便。依正念处。及八圣道。善法香烟。而薰屏之。了知五蕴。犹如芭蕉。若生贪心。作不坚想。由彼贪故。失坏正道。先制诸根。令不散乱。渐令修习住三摩地。了知境界。本性唯苦。犹如棘林。稠密难越。亦如尘垢。坌污有情。以正法水。而浣濯之。如是观察。彼蕴处界。生长诸惑。不可爱乐。此明持戒。而有二种。一者不清净持戒。二者清净持戒。如律中说。有二比丘。精进持戒。各处一方。善名远布。时诸人民。咸仰其德。共诣彼所。亲近供养。是时有王。名迦尼瑟姹。闻二比丘护持净戒。与诸臣从。往至其所。见彼耆年。威仪整肃。修习禅定。乃生敬心。先意问讯。王曰。大德。如此持戒。欲何所求。比丘白言。我意来世愿作国王。王闻语已。不生忻乐。云何持戒。无慧拣择。返趣轮回生死缠缚。汝为诳惑诸天人民。我今于此。不应供养。如是持戒。名不清净。复诣新学比丘之处。王乃问曰。汝今持戒。欲何所愿。比丘白言。承王顾问。我所求者。愿成菩提。利乐群品。王闻是说。心大欢喜。如是持戒。则非错谬。离诸垢染。名为清净。我今应作最上供养。如是沙门。发广大心。帝释诸天。皆应供养。时诸人民。闻王称赞。皆共合掌。礼比丘足。王乃顾彼诸侍臣曰。各持所珍。而以奉施。此则名为清净持戒

  如世尊说。有十种缘。名不清净持戒。一者摄取损害。二者深着染欲三者不求出离。四者常生懒堕。五者遍计希求。六者退失正行。七者邪命自活。八者失安隐乐。九者寡闻不学。十者废忘诵习

  云何名为摄取损害。谓于国王王子大臣。惧其威势。常当远离乃至种种诸恶律仪。比丘设为渴乏所逼。不应于彼。求水而饮。未断烦恼。未得神足。不能自调。多生惊怖

  云何名为深着染欲。于五尘境。邪思相续。自性纵逸。废善修作

  云何名为不求出离。舍于胜处。而趣非处。复毁胜处。赞五欲乐

  云何名为常生懒堕。数数思念过去所作非义利事。互相执诤。恃己所有资生之具。受用随意。而生憍慢。多于耆年有德之人。不能致敬。托事不起。云何名为遍计希望。谓于知识同梵行者。互相谄赞。苟求利养

  云何名为退失正行。乐造诸恶。违越戒法。无善方便。起对治道

  云何名为以邪活命。畏己难养。心无止足。如律中说。邪命比丘。作非律仪。矫现异相。于大众中。自矜己德。多言无耻。犹如狂犬。或恃种族。多闻论议。或于非时。为他说法。虽有少德。为贪利故。彼闻法者。多不信受。闻有人言。于某方所。有婆罗门大族长者。施诸衣服种种资具。即至彼所。谓长者言。我为耆德。当以最上奇妙之物。愿先见施。是时长者恐生諠竞。不违其意。而给与之。仆吏见已。咸生轻毁。所施不与。摈遣令去。时彼比丘。心生忧恼。于长者前。而作是言。我先不欲诣劣种姓。求诸所须。今既无得。住亦无愧。彼虽下族。亦能喜舍。如是比丘。巧言诡诈。以多求故。心常热恼

  云何名为失安隐乐。彼持戒者。当应安住不苦不乐处中之行。非如外道尼干子等。坐卧棘刺。五热炙身。虚受勤苦。一无果利。若着于乐。亦无所证。但增放逸。后招苦报

  云何名为寡闻不学。外虽防恶。内无明慧。一向颛愚。不能咨问

  云何名为废忘习诵。但思饱食。不能进修。充饫肠胃。不净流溢。实非沙门。自称梵行。犹如鸣螺。但驰虚声。如是十缘。随具一种。此则名为不清净持戒。诸修行者。应当了知

  若人深心决定信解。乃至小罪。生大怖畏。当知是人。善住净戒。如律中说。有一长者。市得一仆。既幼且贫。卖身自济。然彼内心受持佛戒。忽尔长者使令杀生仆即白言。长者正人。云何遣人而为杀业。于善不善。要当分别。为持佛戒。弗敢从命。长者感悟。乃止其杀

  复有国王。名计罗迦。常以严刑。而治于世。若彼民庶。有诸过咎。摄属官者。悉当诛戮。时有一人。临当被害。彼旃陀罗稽首王前。我今发心。始受佛戒。于诸罪人。誓不行杀。乃至蝼蚁。亦不损害。王曰汝遵佛戒。违拒国令。既无所用。养汝何益。时旃陀罗复白王言。我今决定。不毁净戒。愿王试观。帝释诸天。尚于佛制。无敢违越。况我辈乎。王曰。实尔。当以严刑。先断汝首。旃陀罗曰。我今此身。摄属于王。然于后世。更有余身。以此持戒善根功德。当得世间上妙快乐。乃至诸天。随意愿往。于未来世。乐求善法。增长信进念定慧力。以功德水。洗涤贪等三毒垢染。净尽无余。决定当得预流等果。乃至如来净妙法身。作是愿已。于大众前。高声唱言。我今此身。从因缘生。于刹那顷。必当就尽。为护佛戒。心无忧怖。王闻是说。益增忿怒。即敕使者。驱旃陀罗。于尸陀林。而断其命。时诸人民。咸生惊叹。乃相谓曰。此大丈夫。甚为希有。为护佛戒。捐其躯命

  是故当知。一切众生。匪拘小大种姓高下。但能深心。具诸惭愧。决定信解。而不毁犯。则得名为清净持戒

  此中复明不清净持戒。如律中说。有一比丘。修远离行。栖止岩谷。忽于夜中。自取麨食。由匆遽故。而破其器。时众闻已。诃彼比丘。虽处山间。而非时食。此则名为不清净持戒

  复有比丘。本婆罗门。后依佛法。出家修道。乐于旷野。单己而居。由惯习故。常于夜分。折去袈裟。蹲踞而坐。有先徒属。忽来省问。乃语彼曰。此若无人。汝可入彼庵罗林中。采果持来。弟子受教。即住彼所。乃为主者之所执缚。此亦说名不清净持戒

  复有比丘。住阿兰若。修寂静行。入里乞食。误过淫舍。彼女问曰。持戒比丘。何故来此非解脱处。若乐和合。当入火坑。如是比丘。难居空闲。不善观察。为彼讥诃。此亦说名不清净持戒

  有二比丘。住阿兰若。然实无德。自谓有德。随诸商人。入于大海。暴恶黑风。非时而起。波涛汹涌。咸生惊怖。水族诸兽。摩竭鱼等。交横往返。触坏船舫。彼诸人众。纷扰悲号。或得浮济。或为沉溺。时老比丘。坠水中已。顾己衰朽。命不能脱。即解浮囊。与其同伴。彼既得已。多取珍宝摩尼珠等。遂丧其命。此则名为不清净持戒。次复明彼清净持戒。有一比丘。涉于远道。乃为贼辈。悉夺其衣。中有一人。先作沙门。知其护戒。语彼徒曰。以草系缚。舍之而去。比丘专念佛所制戒。一切草叶。不得挽绝。伏于道侧。不敢少动。遇王畋猎。遥见疑是裸形外道。我慢不起。即往诘之。知是比丘。为护净戒。不伤草叶。王叹希有。乃令释之。为设饮食。复施其衣。此则名为清净持戒

  有二比丘。自远方来。欲往供养如来舍利。途涉辛勤。欲求水饮。第一比丘。为渴所逼。不暇观视。即饮其水。第二比丘。虽亦渴乏。验水有虫。谓其侣曰。宁自渴绝。无伤他命。不应违犯世尊戒律。端坐林下。忍渴而终。以是缘故。生忉利天。见佛闻法。证预流果。此则名为清净持戒

  有优婆塞。久修梵行。忽尔其舍为火所焚诫诸子曰。汝慎勿以有虫之水。而沃其火。所以者何。我护水中微细诸虫。不顾财货。岂为少利。而堕恶道。此则名为清净持戒

  是故智者。应当安住清净持戒。毕竟远离不清净持戒。当知如来出现于世。常乐利益一切有情。闭恶趣门。示生天路。烧烦恼薪。拔贪欲本。化诸众生。舍家离缚。皆令获得吉祥安乐。究竟超越生死瀑流。乘智慧舟。到于彼岸。渐次圆证菩提涅盘。建大法幢。摧诸外道。我慢高举。诸不善行。皆使发心。勇猛精进。以正法水。洗其渴乏。彼闻法已。依教修学。积集法财。功德宝藏。安住神通。出离三有。了胜义谛。住解脱处。如是持戒。诸佛所赞。当知是人。为世间眼。能导众生。至安隐处。亦如明灯。能破痴暗。如清净水。能涤罪垢。如妙良药。疗烦恼病。如大医王。善拔欲箭。如世良田。生功德苗。善能教示懈怠众生。令生喜心。乐持净戒

  若人乐作不善业道。如冤同居。必遭损害。如依外道婆罗门法。而求出离。返招殃咎。当依往古诸佛教法。袈裟幖相。以求解脱。则能销灭诸不善根。令诸魔军。生大忧怖。以智慧力。断除烦恼。得大名称。离诸衰患。究竟成就妙菩提道。如说马鸣智者坚持净戒。善说法要。现生获得名闻义利。复生天中。受胜福报。增长明慧种种功德。当知善能持净戒者。犹如贫士。获其贤瓶。随所求者。皆得如意。常当精进。恭敬守护。如事师尊。无疲劳想。持净戒者。亦复如是

  如世尊说。清净持戒。则能获得十种功能。一者由持戒故。凡所施为。无有错谬。不生烦恼。心常喜悦。由喜悦故。深心乐法。由乐法故。身得轻安。由轻安故。受胜妙乐。由妙乐故。引生禅定。由得定故。了知实际。了实际故。安住菩提。弃背障染。住无我智。则能永断微细烦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向涅盘界。二者由持戒故。所有三业。不造众罪。远离恶趣。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所作福业。众善现前。随意往生。胜处受乐。三者由持戒故。美名流布。闻者称赞。四者由持戒故。睡安觉安。身心无恼。五者由持戒故。常得诸天爱念守护。六者由持戒故。处大众中。心无怯弱。七者由持戒故。不为非人。伺求其短。八者由持戒故。得诸恶人。视如亲族。九者由持戒故。所须无乏。不假希求。常得善人恭敬供养。十者由持戒故。所愿随心。皆得成就。若欲求生最上种姓。大富长者。婆罗门家。或复求生六欲诸天。乃至色界无色界天。或求离欲阿罗汉果。寂静解脱。咸得如意。如是持戒。所获功德。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若我具足次第宣说。穷未来际。亦不能尽。如向所明。持戒功能。何人曾获如是胜报。如佛大仙。皆悉成就。从初发心。修持净戒。乃至获得三明六通。力无畏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美妙分明。圆满无减。绀发右旋。如蜂黑润。项[佩-一]圆光。犹如满月。面貌端严。如莲华敷。形仪挺特。如融金山。双足平正。妙善安住。身肢圆满。如尼俱律陀树。常以爱眼。视诸众生。凡见佛者。皆蒙利益。方便拔济。出离恶道。于诸世间。而无与等。故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若诸众生。受持净戒。则能获得如上功德。与诸如来。等无有异。善能利乐一切有情。故布施后。明彼持戒。次第行相。如前已说。汝等比丘。常当一心。乐行施戒。为人显示。则为具足成就福盖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