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佛法僧世称三宝,比丘僧是世尊法统的直接继承者;世尊何以不将未来众生,付嘱直接继承法统的比丘僧,而付嘱地藏菩萨?欲解答这问题,必先明了比丘与菩萨的不同之点:
一、基于生死涅槃思想上的不同—比丘因怖生死苦,欣涅槃乐,是以辞亲割爱,离欲出家,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期于现身得证,梵行已立,不受后有。菩萨视生死如游观,涅槃等空花,既无生死可入,也无涅槃可证。盖一则我法已空,一则法执犹在故。
一、基于戒相的不同—传世尊衣钵,而为人天师表,受人天供养礼拜者,惟有比丘僧,见僧如见佛,供僧如供佛,礼僧如礼佛,以比丘僧法相,与佛无异故。是以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实为比丘僧所应念兹在兹者。良非如此,不足当人天师表,垂世示范故。非如此,不堪受人天供养礼敬,信施难消故。若在菩萨,本在凡俗,珠冠璎珞,示有室家,与比丘僧截然不同。这在大方广大宝箧经卷下,有一段可资发噱的故事,是大迦叶尊者亲语舍利弗尊者的。其开场白如下:
‘世尊在舍卫国给孤独精舍夏坐三月,时大迦叶尊者,不见文殊师利若如来前,若众僧中,若于食时,若说戒日,若僧行次,都不见之。过三月已,临自恣时,乃见其面。迦叶问言:文殊师利!何处夏坐?即答我言:大德,迦叶!我住在是舍卫大城波斯匿王后宫一月,复一月住童子学堂,复一月住诸淫女舍。我闻是已,心甚不悦;即作是念:云何当共是不净人而作自恣?我即出堂,便击楗椎,欲摈文殊师利。’
后来因文殊师利,同时化了许许多多的文殊师利,把大迦叶吓呆了!他想:那么多的文殊师利,究竟谁是真?谁是假?要从谁摈起?万一摈了一个,又化现一个,那就永远搞不尽,岂非成为笑话?算了罢!于是这场滑稽闹剧,也就从此闭幕。从这段记载里,我们可得一个启示:比丘与菩萨,因法相的不同,对于戒行的开遮方面,显然也有分别。后宫是妃嫔所居之地,淫舍是妓女窟,童子学堂,也是闹杂之处,穿了和尚衣,自然不能到那种地方去乱闯。而在家菩萨,就无所谓了。
一、基于教相的不同—在遗教经里,除以持戒及四谛法,反复告诫诸比丘外,还有下列的遮止: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计算,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牒慢,皆不应作。......’
上述的种种,在比丘,皆言‘不得’。语极决绝,绝无通融余地。若就在家菩萨言,无一不是正当活动。故地藏经中,并无半语及此。
一、基于愿心的不同—比丘以解脱为其终极目的,故其最初发心,即以个己为对象,速求自了,不问苍生。菩萨以度生为其终极目的,故其最初发心,即以法界为对象,有一众生未得度,菩萨誓不入涅槃。因此,比丘与菩萨的修习方法,也就彼此大异。大方广大宝箧经卷上云:
‘佛言须菩提:汝今能知法界性耶?须菩提言:世尊!若离法界有余法者,可知法界,能知法界。佛语须菩提:无有一法离于法界,谁知法界?时须菩提默然不答。尔时文殊师利语须菩提:大德!汝今何故不答如来?须菩提言:以我本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何以故?我本不修习无尽无碍辩故。如是无尽无碍辩者,是菩萨有。有碍有尽,是声闻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成佛心。菩萨如欲成佛,必须三大阿僧祇劫,广度众生,方得圆满。然因众生根器不同,菩萨更须先修习无尽无碍辩才,始能适应众生根器。而在声闻比丘,自度重于度他,自无此必要。可见愿心不同,其所修习亦异矣。
一、基于名实广狭的不同。凡是比丘,必须剃除须发,辞亲出家,服三法衣,受具足戒。菩萨不然,只要能发大心,不问外道异类,均可称为菩萨。例如:
婆罗门女,外道也;无毒鬼王,以菩萨称之。(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无垢施女,优婆夷也;世尊称为无垢施菩萨,授记成佛,号无垢光相王如来。(大宝积经卷一百)大萨遮尼干子,外道也;世尊授记,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名实慧幢王。(大萨遮尼干子授记经)遮罗迦利婆罗阇迦众,亦外道也;世尊授记,于星宿劫,皆得作佛,同号普闻高名称佛。(大宝积经卷七二)主命鬼王,异类也;世尊授记,却后过一百七十劫,当得成佛,号无相如来。(地藏经阎罗王众赞叹品)他如龙王、龙女、阿修罗王、迦楼罗王、鸠槃荼、乾闼婆、夜叉、紧那罗王,以及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一直至净居天等,或为鬼神身,或为畜类身,或为诸天身,皆蒙世尊授记作佛。(大宝积经卷六二至七一)而以上授记诸品,大宝积经都称为菩萨见实会,则其统为菩萨可知。
本来菩萨二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义译是觉。萨埵义译有情。大智度论释:
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萨。又称大士。四教仪集解卷上:大士者:大,非小也;士,事也;运心广大,能建佛事,故云大士。这已说明了菩萨的特征。而世尊不将众生付嘱直接继承法统的比丘,而付嘱菩萨,也可得一解答了。
世尊设教,类皆因材器使,不强人所难。而佛法的度生,又广及胎、卵、湿、化。凡是有生之属,不问有足无足,天空海底,粪蛆蚊蚋,下至一微生物,皆在应度之列。至于歌台舞榭,淫窟赌场,屠坊酒肆,更不必言。若逢这种场合,虽有大心比丘,然为戒相所格,自然无法出入。而在菩萨,则无此禁忌。因此,世尊在灵山会上,曾誉菩萨为法王子,能荷担如来家业,而斥声闻比丘为‘焦芽败种’。法王子的任务,是要去冲锋陷阵,出入生死,保护法城,救度众生的。是以贬小褒大,乃大乘佛法自然应有的结论。同时也是大乘佛法的特色。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地藏经》读诵仪轨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三遍)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
第一章 忉利天宫的神通 就象我们所听到的,有一次,佛祖在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解说佛法。那时,十方无量世界的、无数亿的佛和大菩萨都来集会,称赞、感叹释迦牟尼佛能在命浊(众生因为烦恼,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有不好的习惯,身心不净);烦恼浊(世界上的人贪恋爱欲,为一点小事就起争端、产生烦恼);
居士在家诵经时,应根据当前拿到的法本中的仪轨和经文内容,依次读诵。《地藏经》共有三卷,如果分开诵,可按以下两种情况,灵活处理。第一种情况:长时间分开。有的居士一天诵一卷《地藏经》,三天完成一部。这样一来,每一卷《地藏经》便是一次定课,要有完整的仪轨。就当前流通的法本而言,其仪轨的内容依次是:炉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