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卷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第五行的下半段:

  后应北天竺王之请,作大诗──《佛所行赞》,传遍五天竺,无不讽诵,尊为「功德日」。

  这是讲马鸣菩萨修学佛法的第三小段。前面第一段是说明马鸣菩萨遵从师教,第二段是说明他中印度的弘法,第三段是说明北印度的弘法。前一段是说明在中印度弘法的因缘;这一段是说明他到「北天竺」北印度的弘法因缘。当时整个印度的国土,不管是从国力的强盛,或者是从佛教的弘传这一部分,北印度的国家都是最为殊胜。因为北印度贵霜王朝的国王迦腻色迦王,他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好乐艺术。他知道马鸣菩萨能够用戏剧跟诗歌来表达佛教的义理,非常的赞叹、非常的仰慕。几次派使者到中印度的摩羯陀国礼请马鸣菩萨,都被中印度的国王所拒绝。所以迦腻色迦王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就派了十几万军队攻打中印度;其实这一次的战争,主要就是为了礼请马鸣菩萨。中印度这么小的国家,整个城被强大的军队包围起来,好几天都没有办法得到粮食,国王只好投降,派出使臣求和。迦腻色迦王提出了求和的三个条件:要提出三亿金的赔偿。三亿金对中印度的摩羯陀国来说:我们整个国家的国库顶多只有一亿金,不可能有三亿金。迦腻色迦王说:那这样子好了,这个佛钵,佛在世的时候所用的钵,现在在你们国家保存,佛钵值一亿金;第二个马鸣菩萨善巧的弘传佛法,是我非常尊重的人,也值一亿金;再加上你们国库的一亿金:这样子就是三亿金了。大家就把条件讲好了,迦腻色迦王就带着军队,欢喜的把马鸣菩萨请到北印度去了。马鸣菩萨当初在中印度作诗歌,表达佛教义理的时候是被禁演的,因为太感动了,太多人出家了。但是在迦腻色迦王的提倡之下,他就在北印度发挥他的专长,次第的作了包括〈舍利佛传〉〈目犍连尊者传〉、诸位大弟子的传记。到晚年的时候,他整个佛法的修学有一定的心得,就想把释迦牟尼佛一生应化的因缘:从佛陀的在家──从在家荣华富贵的因缘当中,他体验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乃至于出家学道、转*轮、入涅槃等等,所谓的八相成道,把佛陀的八相成道,作成了「《佛所行赞》」。把佛陀的事迹,这个「行」就是他一生的事迹,以诗歌、戏剧的方式来赞叹表现出来。这个戏剧作出来以后,「传遍」了「五」印度,大家都很欢喜「讽诵」,讽诵以后都生起了灭恶生善的功德,所以大家就「尊」重马鸣菩萨「为功德日」,他就像在整个黑暗当中的太阳,照亮了众生心中的光明。到目前为止,马鸣菩萨在小乘的佛教,他的自利、利他是达到了一个颠峰的状态。接下来,第四小段,说明他的回小向大。

  其后蒙大乘法师无觉之开导,读诵大乘诸经,于「不二法门」尤其赞叹及好乐。于是起信于大乘,并作《大庄严经论》《金刚针论》及《大乘起信论》等。弘传大乘教法,令佛教于「小行大隐」时期,而转成「大主小从」之新时期。其后付法于迦毗摩罗,付已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空日,如日轮相,寻趣大寂,后人尊为第十二祖。

  ─糅合《马鸣菩萨传》─

  菩萨在北印度,后来遇到一位「大乘法师」叫「无觉」法师,无觉法师鼓励马鸣菩萨「读诵大乘经典」。马鸣菩萨在读诵的大乘经典当中,有二部经特别的欢喜:第一部是《法华经》,第二部是《涅槃经》。这二部经他特别的有心得与欢喜,对「于」大乘的「不二法门」非常的「赞叹及好乐」,所以「起信于大乘」。

  这地方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小乘学者对于生命的观察是认为我空法有,就是这个五蕴的身心当中没有常一主宰的我,我是不可得的,但是这个法是有真实性的,就是这个生死的杂染法是真实的,涅槃的清净法也是真实的。既然是真实的,那这二个法就互相的对立,那你只能够选择一个,你要嘛在生死,要嘛在涅槃,因为这二个都有真实体性的。大乘法门不同意这个思考,大乘法门是认为我空,法也是毕竟空的,法也是由因缘所生的。当然这个因缘主要是我们一念的心,你心一动,这个生命就成就一个因缘。这个因缘可能是一个杂染的因缘,也可能是一个清净的因缘,这二个因缘都是依止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而显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如果是随顺于迷惑的心性,就表现出生死;如果是随顺于觉悟的心性,就表现出涅槃:所以一心具足了染净二门,就好象这个水有湿性,这个湿性的体性是不能改变的。当这个水遇到了平静的因缘,它就是一个平静的水;遇到了扰动的因缘,就变成波浪。但这个水跟波浪是不二的,因为它们的体性都是湿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生死凡夫,我们这念心平常打很多很多的颠倒妄想;但是当我们能够修习佛法的戒定慧成就圣道以后,我们这念心能够生出种种的功德庄严。但是你打妄想的心跟成佛的心是相同的,就是你以后能够出现种种的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乃至于禅定、智慧波罗蜜,也是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变现出来;离开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就没有所谓万德庄严的心,不可能。只是你这个打妄想的心觉悟了,它的因缘就变化了。就像说你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梦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境界,一念的梦心,变现种种的梦境;但是醒过来的时候,这个梦境觅之了不可得。就是你现在觉悟的心跟你昨天做梦的心,体性是相同的,但是作用有差别,一个是颠倒,一个是觉悟,作用上有所不同。这一点是整个大乘佛法非常重要「染净不二」的思想,所谓的不二法门。不二法门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你想离苦得乐,要紧就是把握当下。」你这个打妄想的心,也是一个功德的因缘;离开你打妄想的心,你不可能找到功德。当然你应该去调伏它、改变它。当马鸣菩萨遇到这个不二法门的时候,他觉得这是生命最究竟圆满的真理了,所以「起信于大乘」,把这个真理「作」成「《大庄严经论》《金钢针论》」,乃至于在晚年的时候完成了「《大乘起信论》」,「弘传大乘」的佛「法」,使「令佛教」由「小」乘非常盛「行」,「大」乘非常「隐」没的「时」代,「而转成」以「大」乘佛教为「主」流,「小」乘佛教为附属的一个「新时」代。最「后」他在临灭度之前,「付法」藏「于迦毗摩罗」尊者,入了「龙奋迅三昧」,在虚空当中,结跏趺坐,放大光明,「趣」入涅槃,「后人」尊重他对佛教的功德,在《付法藏》中「尊为第十二祖」。在整个印度二十八个祖师的传承当中,他是第十二祖。以上是马鸣菩萨伟大的一生。

  我们学完马鸣菩萨的传记,有二个值得说明的地方。我们研究论主马鸣菩萨的贡献,应该从二个角度来认识:

  第一个就是他对教法永无止境的好乐,不会得少为足。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在八岁十岁的时候,通达了婆罗门的《吠陀》思想、《奥义》思想,乃至于接触到小乘部派佛教的三法印,最后接触到大乘佛教的不二法门。马鸣菩萨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不断的学习,在大乘佛教里面最怕的就是「画地自限,得少为足」。所以在藏系的佛教里面,敦珠仁波切说:「假设我的生命明天要死亡,我今天还是要学习。」就是菩萨道的精神,不是一天一日完成,而是三大阿僧祇劫;但是他所依止的是对佛法无止境的好乐跟学习──「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这种对真理无止境的追求跟好乐,所以他在教义上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他能够作出这么多的论,表示他学习的成功因素。第二个,从他对教义的一个善巧。他能够根据当时众生的因缘,因为当初教育不普及,老百姓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只有贵族才能够接受教育。所以老百姓在种田、工作完以后,能够接受到的知识就是靠着看戏,在休闲看戏当中,接受到一些佛法的教义。所以他把佛教一些重要的内涵,透过戏剧、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点是他的善巧。你看我们中国佛教也是这样,中国佛教的特色在梵呗的文化,很多人的善根比较浅薄,你一开始要他去听经有困难,但是他一开始唱唱炉香赞,听听宝鼎赞,他就生起善根。对于佛教梵呗的好乐,他就会去了解佛教,最后触动他的善根,说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这间房子有很多的珍宝,但是这间房子如果没有门,大家就不得其门而入,这个珍宝谁都不能受用。所以除了教义的深入,善巧方便也是非常重要,所谓的契机性,这二点可以说是马鸣菩萨对佛教一个重大的贡献。在整个印度当中,他是大乘佛教的第一个论师,他第一部造论;第二个,他开启了佛教唱诵文化的一个先导:这二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贰、解释标题甲一、别释

  接下来看第四页,第二科「解释标题」。以下正式的「解释」本论的「标题」,所谓的「大乘起信论」有五个字,分成二段:「一、别释;二、合释」。先看「别释」:

  ┌释大─言大者,绝待无外,强名曰「大」。即是直指众

  │

  │ 生介尔心性,法尔具足体大、相大、用大,三种

  ┌┤

  ││ 义故,如此三大,不一不异,不可思议,唯是一

  ││

  ││ 心,故言大也。

  ││

  │└释乘─乘以运载为义,即是直指众生现前介尔心性,法

  │

  ┌释大乘┤ 尔运载至于佛地,自利利他,无休息故,名为乘

  │ │

  │ │ 也。

  │ │

  │ │ ┌一、体大─只此现前介尔之心,随缘不变,全

  │ │ │

  │ │ │ 体真如,名为体大。

  │ │ │

  │ └合释大乘┼二、相大─只此全妄即真如体中,本具恒沙称

  │ │

  │ │ 性功德,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名

  │ │

  │ │ 为相大。

  │ │

  │ └三、用大─只此心性体相,不变随缘,出生十

  │

  │ 界染净因果,达此缘生无性,便能

  │

  │ 翻染成净,名为用大。

  │

  │ ┌─信者,于诸善心所最为上首。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

  │ │

  │ │ 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 │

  ├释起信┤┌一、信根本─乐念真如法故。

  │ ││

  │ │├二、信佛──信佛具无边功德,常乐我净礼拜供养;闻

  │ ││

  │ └┤ 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

  │ │

  │ ├三、信法──信法有大利益,常乐我净修行诸波罗蜜故

  │ │

  │ └四、信僧──谓常乐我净供养诸菩萨众,正修自利利他

  │

  │ 故。

  │

  └释论─问辩征析,剖断开示,令得决定谓之论。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甲一、别释」,先各别解释;「甲二、合释」,就是综合解释。先看各别的解释。各别解释当中分成三小段,「大乘」是一段,「起信」是一段,「论」又是一段。这个「大乘起信」,在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把它分成一个能所的关系──能跟所。他说:「大乘」是所信之法,「起信」是能信之人。菩萨他的信心是依止大乘法而生起,所以「大乘」是所信,「起信」是能信;所以能所双举,构成了本论的论题:这是简单的说明「大乘」跟「起信」能所关系。以下正式说明「大乘」跟「起信」的内涵,先解释「大乘」。「大乘」当中,先解释「大」,再解释「乘」。先看「大」字:

  言大者,绝待无外,强名曰大。即是直指众生介尔心性,法尔具足体大、相大、用大,三种义故。如此三大,不一不异,不可思议,唯是一心,故言大也。

  先解释这个「大」。这个「大」在佛教的经典里面有很多,比如说:《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涅槃经》……。佛教讲的「大」跟一般人所谓的「大」有所不同。世间上的「大」,它的思考是一种对立的大,说是桌子比椅子大,房子又比桌子大,所以世间法的「大」是一种对立的。佛法认为的「大」不是对立的,是离诸对待的一种「绝待」圆融的大。什么叫绝待圆融的大?在本论当中,它以一心而开出二门。也就是说大乘佛法认为整个生命的缘起,它的根源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个明了分别的心。有时候这个心会打妄想,有时候这个心能够修习戒定慧,这是整个生命发动的根源,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现前一念心性,我们怎么观察呢?马鸣菩萨提出二个观察的方法叫做「门」,这二个门都能够去观察:第一个门是生灭门,第二个是真如门。

  先解释生灭门。生灭门是由业力的熏习所变现的果报相,由业力的熏习,所以它是生灭变化的。比如说生命就像一个无止尽的水流,由过去流到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我们过去由于五戒十善的业力,而变现这一期人的果报,这个果报是一个生灭门,是变化的。这个生灭门当中有四种相的生灭,所谓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变化。

  先说明我相。这个「我」就是主宰义,我们认为人的果报体有一个主宰者叫做「我」,我能够主宰我的生命去做一切事情,我们能够受用这一切的万法,叫「我相」、叫做「主宰」。当然我相也是变化的,当我们是人的时候,这个我是一个人的相貌。比如说你今生因为持戒、布施成就了善业力,你来生变成转轮圣王,转轮圣王这个个体生命,在你内心也会产生自我的意识、自我的相貌,这个时候你的我相就特别的大,憍慢。而这个善业力是生灭法,当你把转轮圣王的福报享尽以后,来生变成一只蚂蚁,蚂蚁的这个果报体你也会产生一个我相,但是这个我相就卑贱,你是一只蚂蚁,你的生命就是工作,把这个东西搬到那个地方,再把另外一个东西搬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你那个时候的我,是从转轮圣王憍慢的我,变成一个卑贱的我。所以在整个生灭门当中第一个相貌是我相的产生,就是以你当下的果报体,产生一个主宰的我相。

  第二个是人相。生灭门的第二个相貌是人相,这个人相就是果报,果报叫做人。什么叫做果报呢?就是你所受用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果报相。有些人前生的善业强,他所受用的这些果报──看到的颜色是美妙的颜色、听到的音声都是悦耳的音声,他所受用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果报特别的庄严美妙。有些人他过去当中罪业强,他所受用的果报相是卑贱丑陋的色声香味触法。前面的我相是能受用,这个人相是所受用的果报。

  第三个是众生相。这个众生相就是众缘和合,就是我们一般说的造业。在生灭门的个体生命当中,以我相来受用果报的人相,我们又创造一个新的业力:假设我们遇到了三宝,我们布施、持戒,就创造一个新的善业;有些人在果报当中迷惑颠倒,就创造一个新的罪业:这个就是所谓的众生相,你一方面承受过去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一方面又创造一个新的业力,这个新的业力叫众生相。

  有了众生相这个业力以后,就创造了所谓的寿者相,一种所谓相续的存在;由这个业力又去招感来生的果报,使令这个个体生灭门的生命,虽然不断生灭,但是又相续下去。就像流水一样,每一个水接一个水,这个流水它不是线状,是点状,有无量个点把它串起来;我们生命亦复如是,我们的生命不是一条线,是无量的小点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构成生命的水流,它虽然变化,但是相续,相续又变化,这个就是所谓的生灭门。

  生灭门当中所创造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自性执。当我们产生自性执的时候,我们就在个体生命当中,以我相为主体,就跟众生产生一个对立──我跟你不同,你跟我也不同。在生命当中,我要保护自己,有我相就会产生我爱、我痴,爱着自我、保护自我的私心,一个自私的心态就出现了。由这个私心以后,就带动了所有烦恼的活动,也就创造了无量无边的业力,所以说我们今天整个心识就失掉了本来面目。也就是说生灭门基本上是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是这四相的流动而已,在四相当中产生了自性执。那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在本论当中的修学,就鼓励我们从生灭的个体生命,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把它转到真如门。也就是说我们不管过去的善业或罪业,创造了今生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一个个体生命;我们观察这个个体生命的四相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这个四相的流动拨开来,就看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本来面目,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清净本性,从个体生命回归到我们整体的生命──十法界共同所依止的真如本性,所谓整体生命。而在这个整体生命的内涵当中,是「绝待无外」的,这四个字就是在形容那种意境,它没有人我的对立。就是说没有你跟我不同这种分别,那是一个清净明了平等的大悲心现前,这样子就构成一个「大」字了。因为我们透过我空观、法空观,消灭这个四相的流动以后,现前一念「心性」就具足了「体大、相大、用大三种」大。这个「体大」跟「相大」是一个内在的功能,「用大」是表现在外的作用,因为有体相用「三大」,所以这三大「唯是一心」,都是一念心性安立的,所以才有资格称为「大」。

  本论把生命的现象分成二部分:第一个是生灭门,所谓我们现在所变现出来的一个个体生命,可能是男人,或者是女人,这个就是我们的生灭门。在无量的因缘当中,我们暂时出现了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是会变化的,这叫生灭门,叫个体生命。第二个是真如门,当我们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把个体生命的现象消失掉,回归到我们本性所谓的真如门──整体生命。回到整体生命一段时间,我们又开始从空出假,又回到现前的个体生命。生命就是二个观察:一个个体生命的观察,一个整体生命的观察。

  在我们佛学院大殿前面,经常有很多的鸟类,有时候同学慈悲就买米持〈往生咒〉来施食跟鸟类结缘,希望它们栽培佛法的善根。在施食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观察到众生的个体生命的确是有差别。我们山中的鸟有二大类:一个是燕子,一个是麻雀。这个燕子它的心胸广大,它叼了很多的草,好不容易筑了一个巢,麻雀它不会筑巢,它看到燕子筑的巢很不错,就去抢燕子的巢。燕子说:好!你要就给你。它又到其他的地方去筑一个巢,它也无所谓。吃东西的时候,我们把米洒出去,如果是燕子先来吃,麻雀后来,燕子会让出一个地方,让麻雀来吃。如果今天我们洒出去的米,是麻雀先来吃,它看到燕子来吃,就把燕子赶走。所以我们观察众生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有差别的,这个麻雀的四相特别的狭隘,它那个我胸量狭小;而燕子虽然也有我爱执,但是比麻雀的我相大了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判断,燕子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它成就快乐的因缘会比麻雀来得好,它会快乐,就是我们众生都活在自己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然这个四相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也不同;不要说你我不同,就是同一个人,昨天的四相和今天的四相也不同,生灭门是不断的变化。你如果听了大乘佛法,你的四相会不断的开阔;你修空观,这四相就会消灭掉。

  所以这个地方的「大」(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不是你现在打妄想那种狭小胸量的我相,那个不能叫大,所谓的「大」就是「绝待无外」,当我们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把这种不平等对立相消灭,从生灭的个体生命回归到平等真如门的时候,这个时候叫做「大」。这个地方的「大」是这个意思──离诸对待,故名为大。接下来解释「乘」:

  乘以运载为义,即是直指众生现前介尔心性,法尔运载至于佛地,自利利他,无休息故,名为乘也。

  前面的「大」是一个法体,这个「乘」是一个譬喻。「大」这个法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有运载的功德。在苦恼的此岸,我们依止「大」能够到达安乐的彼岸,它能够运载,就像车子能够从此方「运载」到彼方,所以它是一个「乘」。这个「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众生」的「介尔心性」,能够把我们从一个苦恼的凡夫,而「运载」到万德庄严的「佛地」,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尽未来际的不「休息」,所以叫做「乘」。这个「乘」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做大,只知道什么叫做我相,活在自我意识,内心当中心随妄转。我们打什么妄想,心就跟着妄想,跟着感觉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量劫的流转当中,生生世世都不能解脱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心随妄转。现在我们的心不再随逐无明妄想而转,就随顺于真如而转,就是本论说的正念真如。我们经常思惟,我这个心是具足体相用三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不断的去忆念、不断去随顺你的清净本性,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有变化,就能够从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万德庄严的彼岸,所以它有「乘」的意思。所以这个「乘」是赞叹前面的「大」,它所表现出的功德,有「乘」的功德,所以叫做「大乘」。前面的「大乘」,一个是法,一个是喻,我们作各别说明;这以下我们把它合起来说明。

  一、体大:只此现前介尔之心,随缘不变,全体真如,名为体大。

  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随缘不变,虽然随顺因缘而变现种种的个体生命,但是本质是不变的,它的本质就是清净本然,所以叫做「大」,这个大的意思就是清净,就是我空、法空的意思。我们修学菩萨道有三大主题,所谓的断恶、修善、度众生。一个菩萨的生命,你要做三件事,你的生命其实主要是做三件事:第一个誓断一切恶,第二个誓修一切善,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站在断恶的角度,「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天台宗的忏悔法门,智者大师说:你造了一个重大的罪业,假设你不能观察业性本空,饶你百般忏悔,你这个罪不能忏清净,忏不清净。就是说你要深深的相信,你所造的罪业是因缘所生法,它没有真实的染污我们的清净本性,它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因缘相,既然假藉因缘生,也能够假藉我们清净的忏悔把它消灭。你深信罪业是可以忏除的,这个在修忏的过程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会影响到你忏悔的成败,所谓的「体大」,从我空、法空观当中,消灭自我意识,达成灭恶的功能。

  二、相大:只此全妄即真体中,本具恒沙称性功德,在凡不灭,在圣不增,名为相大。

  前面的「体大」偏重在清净,这个「相大」是偏重在具足。这个清净的本性它「具」足了「恒沙」(这个「恒沙」就是无量无边)的「称性功德」,这个「称性功德」,不会因为我们的颠倒而「减」少,也不会因为「圣」人的戒定慧而「增」加,所以叫做「相大」。「相大」是偏重在生善。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本论主要是讲「大乘起信」,对大乘法生起信心,那这个大乘法有体大、相大、用大。这个「相大」是说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来面目是善良的、是功德的。这个地方就会有一点问题,说我的心本性是善良的,为什么我会起邪恶的功能?我应该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的功能!我的心本性是善良,为什么会起贪瞋痴的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地方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很重要,本论在后面会告诉你说:因为你所起的邪恶功能是虚妄的,本来不存在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说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本性是善良的,所以你修习戒定慧是正常的,所以修善是正常的,因为你本性的这个功能本来就是让你去修善;你把善良的本性用来造恶,这叫不正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造恶以后,会有愧疚的心态,因为你的本性是善良的,结果你把善良的本性拿去造恶,这叫做不正常,佛法叫做颠倒。所以你在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当中,你要永远相信你的本性是善良的,你修习戒定慧是正常的,你起贪瞋痴是不正常的,因为你的本性具足恒沙功德。本论并没有告诉你,我们的本性具足恒沙的烦恼,没有这样子讲,所以烦恼是后来的颠倒所引生的虚妄相,这一点非常重要,后面的本论会详细的发挥。

  三、用大:只此心性体相,不变随缘,出生十界染净因果,达此缘生无性,便能翻染成净,名为用大。

  前面的体大、相大都是一个内在潜伏的功能,一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一个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的心性会随顺迷悟的因缘:假设你觉悟了,随顺你清净的本性,就出现了清净的功德;假设你颠倒了,随顺你虚妄的妄想,就出现了种种的过失。当我们能够把过失的因缘转「成」清「净」的因缘,这个叫做「用大」,所谓的「翻染成净」,让我们清净的本性如实的表达出来,这个就是所谓的「用大」。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注解上说:其实我们修习大乘,这个体大、相大、用大都名为大,都名为乘。这当中的修学次第,蕅益大师说:我们是先修习体大。刚开始的时候,你要先偏重在断恶。当然所有罪业的根源,就是我爱执,就是我们凡夫的私心,所以先成就体大。灭恶以后,你进一步的思惟这念心不但是灭恶,还能够生善,因为你的心本来具足无量的功德,你相信你的心,能够成就诸佛的功德庄严,成就相大。第三个用大,你如实的把你具足的本性,透过佛法的法门,表现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六波罗蜜的作用,这个时候叫做用大。所以在整个三大的修学当中,是先体大,灭恶;第二生善,相大;第三所谓的用大。这个体大、相大是偏重在理观,用大是偏重在事修。这个就是我们讲到「大乘」的内涵,跟它的修学次第。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回向!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