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二

  四二、本经以恒河之泡、沫、水气幻成的野马、芭蕉树、魔术师之变术做譬喻,说明五蕴无坚固实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阿毗陀国的恒河边。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们说:「譬如恒河的大水突然涨起,随着水流聚集了很多的泡沫,贤明的人就会仔细地去观察分别。当仔细观察分别的时候,(就可察见到那些泡沫),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那些聚集的泡沫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所有一切的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就可察见到那一切物质现象)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利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一实体的我存在。为何这样呢?就是因为物质现象本不坚实的缘故。

  众比丘啊!譬如下大雨时所生起的水泡,一个生起便一个破灭,贤明的人见了就会去仔细观察思考分别。仔细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那些泡沫)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些水泡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一切所有的感受,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仔细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一切所有的感受)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一切的感受本不坚实的缘故。

  众比丘啊!譬如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没有厚云层,也没有下雨,下午太阳光正艳,可看到游动的薄云或水蒸气,远望如奔跑的野马一样,贤明的人见了就会去仔细观察思考分别。仔细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那些薄云或蒸气形成的野马)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些由薄云或蒸气形成的野马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一切所有的想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一切所有的想象)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可作主宰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一切的想象本不坚实的缘故。

  众比丘啊!譬如贤明的人去找坚固的木材,手拿着锐利的斧头,走入了山林中。看见了一棵大芭蕉树,长得又直又高大,就砍伐它的根,斩断了树梢,然后一叶一叶的依次剥下,都没有看见坚实的材料,他就会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这芭蕉树的坚固材料)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棵芭蕉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所有一切的意志行为,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辨。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到一切的意志行为)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一切意志行为本不坚实的缘故。

  众比丘啊!譬如魔术师和他的弟子,在四条通衢大道头,以幻术变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慧贤明的人就会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当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那些用幻术变成的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为何这样呢?是因为那幻术本不坚实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所有一切的心识,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比丘啊!应当要仔细地去观察思考分别。仔细地思考分别时,(就可察见一切的心识)本无所有、不牢固、不真实、没有坚固长久的,就如疾病、如痈肿、如毒刺、如凶杀一样,是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没有一个真正实体的我。为何这样呢?是因为心识本不坚实的缘故。」

  当时,世尊想要再一次宣示这些法义,而用诗偈说:

  「观察物质现象有如集聚的小泡沫,感受就如水上的泡珠儿。

  想象似春天空中幻现的阳炎,一切意志行为就如芭蕉不坚固。

  各种心识像幻术不实,这是释尊所宣说。

  要反复仔细去思考,用正念善作观察。

  五蕴不真实也不坚固,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也非我所拥有。

  这充满烦恼痛苦的五蕴身,世尊以大智慧做分别解说。

  只要离开三要件,我人身体便成废物,

  就是寿命、温度及意识,离这三项只剩肉身,

  永被抛弃于坟间,就像木头不思无意识。

  我人身体常如此,幻化不实诱骗愚痴凡夫。

  就如凶杀如毒刺,没有坚固常久的。

  比丘要精进修习,观察充满烦恼痛苦的五蕴身。

  昼夜经常专精思惟,要将心思安置于正确的智慧中。

  要止息一切的造作,身心才能获得永远的清凉。」

  当时,众比丘们听闻佛陀说法后,满心欢喜、愿尊奉行。

  第四二经注释:

  1、阿毘陀:中印度古国名。

  2、明目大夫:即贤明的人。

  3、野马:游动的薄云或水蒸气,远望过去,像奔驰的马。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

  4、庸直:庸,  ,也是直的意思。

  5、幻师:即魔术师。

  6、衢道:四通八达大道。

  7、春时焰:焰,即阳炎,春时,水气受阳光熏发,于空中现作流水状,群鹿见之,误为水源,此名阳炎。

  8、日种姓:释尊五姓之一。昔有二茎甘蔗炙于日,生男女二人,是为释氏之先,故号日种。

  9、苦阴身:阴,新译曰蕴,构造有情之身心者也。苦阴身,谓此充满烦恼痛苦的五蕴之身。

  10、三法:指下二句之寿、暖、识。寿即寿命,根据部派佛教有部的说法,命是一种非色非心之体,由过去之业而生,在人生一期之间,由他来维持暖(温度)与识(精神意识),人若不具此三者,便会死亡。

  四三、本经说明若不如实知五受阴,则为无明所盖,爱欲所系,长夜流转;反之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从无始的生死轮回以来,众生都被愚痴、没有智慧的无明所覆盖,被贪爱烦恼所系缚,有如长夜般的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不知道痛苦的根本尽处。有时长久的不下雨,地上所生长的各种谷物草木,都会全部枯干而死。众比丘啊!如果众生被无明所覆盖住,贪爱的烦恼所系缚,那么众生就会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贪爱烦恼若不断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众比丘啊!有时长夜不下雨,连大海水也都会枯干了。众比丘啊!如果众生被无明所覆盖住,贪爱的烦恼所系缚,那么众生就会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贪爱烦恼若不断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众比丘啊!有时如长夜般整个须弥山都崩塌了。如果众生被无明所覆盖住,贪爱的烦恼所系缚,那么众生就会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贪爱烦恼若不断除,就不能解除一切的痛苦了。众比丘啊!有时如长夜般我们这个大地全部都毁坏了。然而众生却被无明所覆盖住,贪爱的烦恼所系缚,众生便如长夜般不断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对这贪爱的烦恼不断除,是无法解除一切痛苦的。

  比丘啊!譬如被系绑在柱子的狗儿,那条系绑的绳结不断,狗儿就只能长夜地绕着柱子,轮回转动罢了。就像这样,比丘啊!愚痴的众生不能正确如实地认知物质现象,乃至对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知道),长期间不断地流转轮回,顺着那物质的现象而轮转。同样地,也不能正确如实地去认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对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知道),长期间不断地流转轮回,顺着这些精神现象而轮转。众比丘啊!(众生就这样)随着物质现象轮转、随着感受轮转、随着想象轮转、随着意志行为轮转、随着心识轮转。因为随着物质现象轮转的缘故,就不能从物质现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随着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轮转的缘故,就不能从这些精神现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不能从五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缘故,也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多闻的圣弟子们,由于能如实地认知物质现象,以及认知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能如实地去认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以及认知这些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的缘故,所以不会随着精神现象而轮转。由于众生不随五蕴轮转的缘故,就可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我说众生就是已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三经注释:

  1、无始生死:无始以来的生死。由于人类的无明愚痴,所以人类的生死也是无始。

  2、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

  3、爱结:结,为烦恼别名。爱结,指贪爱的结缚,即贪爱所起的烦恼,为﹁九结﹂之一。

  4、长夜轮回:言烦恼之惑覆盖智眼,不见光明,流转于生死界,故譬以长夜之暗黑。

  四四、本经叙说宜善观察心,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再则言若不如实知五受阴,则不得解脱;反之则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轮回以来,被愚痴的无明所覆盖,被贪爱的烦恼所系缚,有如长夜的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不知道苦的尽头。众比丘啊!譬如狗儿的绳子被系绑在柱子上,因为绳索的系结不断的缘故,狗儿就只能顺着柱子绕转,无论站立或躺卧,都不能离开柱子。就像这样,愚痴的众生,对于物质现象,不能厌离对它的贪欲,不能厌离对它的爱悦、不能厌离对它的思念、不能厌离对它的渴求,回绕于物质现象中,随着物质现象而流转,无论是站立或坐卧,都不能脱离物质的束缚;同样地,众生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众生也随着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而流转,无论站立或坐卧,都不能脱离这些精神现象的束缚。

  众比丘啊!对于心应当要好好地去思考观察,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众生于无明长夜中,心被贪欲所染着,被瞋恚、愚痴所染着的缘故。比丘啊!因为心生苦恼,所以众生便感苦恼;因为心生清净,所以众生便感清净。比丘啊!我不曾见同一类事物中颜色复杂如斑色鸟的,而它的心又比这更复杂。为何会这样呢?是因为那斑色鸟心复杂的缘故,所以才产生各种复杂的颜色。

  所以,比丘啊!对于心应当要好好地去思考观察。众比丘们!众生在无明长夜中,心被贪欲所染着,被瞋恚、愚痴所染着,因为心生苦恼,所以众生便感苦恼;因为心生清净,所以众生便感清净,比丘应当知道!您们见过具种种杂色的嗟兰那鸟吗?」

  比丘回答:「曾经见过,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像嗟兰那鸟具种种的复杂色彩,我说它的心也是像这样的复杂。为何这样呢?就是因那嗟兰那鸟的心有种种复杂的缘故,所以才感生各种复杂的颜色。所以,对于心应好好地去思惟观察,在这无明长夜中,被种种的贪欲、瞋恚、愚痴所染着,因为心生苦恼,所以众生便感苦恼;因为心生清净,所以众生便感清净。譬如画师与画师弟子,善于彩绘白色的画布,准备各种颜色,然后随着心意画出各种的图案来。

  就像这样,比丘啊!愚痴众生不能如实地察知物质现象,乃至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地察知。因为对物质现象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便对物质现象爱悦贪着;因对物质现象爱悦贪着,于是又招感未来各种物质现象的生起。同样地,愚痴凡夫也不能如实地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害、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于是对这些精神现象爱悦贪着;由于对这些精神现象爱悦贪着,所以便又招感未来各种精神现象的生起。因为会生起未来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缘故,所以就无法自物质现象的束缚中获得解脱,自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束缚中解脱,我说他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有多闻的圣弟子能如实地察知物质现象,乃至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对于物质现象便不会去爱悦贪着;因不去爱悦贪着,所以便不会招感未来物质现象的生起。

  同样地,他也能如实地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对于这些精神现象便不会去爱悦贪着;因不去爱悦贪着,所以便不会招感未来各种精神现象的生起。因不爱悦贪着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缘故,就可从物质现象(色)的束缚中得到解脱,从精神现象(受、想、行、识)的束缚中得到解脱,我说那位圣弟子就是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四经注释:

  1、长夜心为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此贪欲、瞋恚、愚痴三者,谓之三毒,谓其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

  2、斑色鸟:杂色鸟。

  3、嗟兰那鸟:照文意应是一种杂色鸟名。佛光杂阿含藏注「嗟兰那」则引巴利本作「德行(图)」。谓古印度人「以何德行可获得何种果报」作成彩色图说,持之以游行劝世。

  4、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所染:「所染」原作「种种」,今依前段经文改正。

  四五、本经叙说五受阴如急流岸边草木,攀援即断,不可执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河水从山谷里流出来,河水很深,水流湍急,淹没了很多地方。河流两岸,生长着杂草树木,因被大水所淹覆,皆顺着水边披靡;众人要涉水渡河,大多被水流所冲走,随着水流陷溺其中;偶遇大浪冲近岸边,便伸手攀引草木,草木却又断了,还是随着水流浮沉。

  就像这样,比丘啊!愚痴众生不能如实地察知物质现象,乃至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不能如实察知这些情况的缘故,所以对物质现象爱悦贪着,执持着物质现象说这就是我。而那物质现象却随即就断灭了。同样地,也不能如实地去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对这些精神现象爱悦贪着,执持着精神现象说这就是我,而那精神现象却随即就断灭了。

  多闻圣弟子能如实地察知物质现象,乃至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都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对于物质现象不会爱悦贪着。同样地,他也能如实地察知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因为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对于这些精神现象不会爱悦贪着。因不爱悦贪着五蕴的缘故,这样自己便可证知已获得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六、本经叙说五受阴为无常、苦、非我,非所应法,当尽舍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不是与你相应的事物,就应当要全部舍弃;舍去那些事物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比丘啊!什么事物不是与你相应,应当迅速舍离的呢?像这色、受、想、行、识五受阴,就是与你不相应的事物,应当要全部舍离它;断除这五蕴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比如祇园里的树木,有人砍伐树枝,或担或拿的离去,你们也不会感到忧愁。为何这样呢?因为那些树木不是我,也非我所拥有的缘故。

  就像这样,比丘啊!不是与你相应的事物。应当全部舍离;舍离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什么事物是与你不相应的呢?就是物质现象与你不相应,应当将它全部舍离;舍离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都与你不相应,应当迅速舍离;舍离了那四蕴后,便可获得长夜的安乐。众比丘啊!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众比丘回答佛陀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痛苦的么?」

  众比丘答说:「是痛苦,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果变化无常、痛苦,是一种变易法的话,那么多闻圣弟子可于物质现象中察见有一个实体的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回答说:「不可,世尊!」

  佛陀说:「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你说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回答说:「是变化无常,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痛苦的么?」

  比丘答说:「是痛苦,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果变化无常、痛苦,是一种变易法的话,那么多闻圣弟子可于此精神现象中察见有一个实体的我、我所有、我在精神现象中、或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答说:「不可,世尊!」

  佛陀说:「比丘啊!所以一切的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是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是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这些精神现象中、这些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圣弟子观察这五受阴中没有一个实体的我,也非我所有。这样去观察时,对于世间一切事物便能无所贪着;能无所贪着的话,自可获得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六经注释:

  1、祇桓:祇陀树园。即祇树给孤独园之简称,或称祇园。

  四七、本经叙说对于五阴应多修习无常想,便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无常的观想要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界的贪爱、色界的贪爱、无色界的贪爱、掉举、我慢、愚痴无明等烦恼。譬如农夫,在夏末初秋深耕他的田地,拔草除根。同样地,比丘啊!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欲界的贪爱)、色爱(贪着色界五妙欲)、无色爱(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掉举(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我慢(骄傲自大)、无明(愚痴昏暗)等烦恼。

  比丘啊!譬如人们割草,手握持着末端,举起抖振,那些枯萎的草便全部掉落下来,就可选取长的草了。同样地,比丘啊!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愚痴无明等烦恼。

  譬如庵罗果生在树上,猛风吹摇枝条,果子便全部掉落下来。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譬如楼阁,中心建得很坚固,为所有木材所依附,就能摄持全屋而不塌散。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愚痴无明等烦恼。

  譬如一切众生的脚印,象的脚印最大,因为它能摄持大象身体的缘故。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譬如我人居住世界的一切河流,全部都流入大海,大海是众水中第一深广,因为它能纳受所有流水的缘故。同样地,无常的观想要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譬如太阳出来,能消除一切世间的黑暗。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譬如转轮圣王,在诸小王中他最崇高、最尊贵!同样地,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

  众比丘啊!为何修习无常的观想,修习多修习,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呢?因为比丘若能于空旷的地方,或林树间,好好地做正确的思惟,观察物质现象的无常,以及观察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的无常。作这样的思惟,就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等烦恼了。为何这样呢?因为能做无常观想的话,就能建立无我的观想。圣弟子能够常保持无我的观想,就能舍离我慢的心理,顺利的获得涅槃寂静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七经注释:

  1、无常想:作无常的观想。

  2、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欲爱,为欲界之烦恼;自「色爱」至「无明」乃存在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之烦恼,谓之「五上分结」。能断除此三界诸烦恼,即证成阿罗汉之意。

  3、发荄:荄,草根。发荄,即拔根。

  4、抖擞:振动。

  5、庵罗果:或称庵摩罗果,为印度水果之一。

  6、阎浮提:或称南阎浮提,为我人所居世界之称。

  7、闇冥:即黑暗。

  8、转轮圣王: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其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

  四八、本经叙说低舍比丘于修梵行生怠慢,疑惑于佛法。佛陀劝其好好修行,勿执着五受阴,并以二路譬喻正邪。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比丘名叫低舍,和众多的比丘聚集于食堂里,他告诉众比丘说:「诸位尊者!我不能分别一切教法,不喜欢清净梵行,很喜欢贪睡,对教法疑惑不解。」

  当时,群众中有一位比丘,来造访佛陀,向佛陀顶礼后,退立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低舍比丘和众多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他这样的对大众高声的说:『我不能分别一切教法,不喜欢清净梵行,很喜欢贪睡,对教法疑惑不解。』」

  佛陀告诉比丘说:「这低舍比丘是个愚痴人,不能守住六根的门户,饮食不知节制,在初夜与后夜,心不能觉悟,懈怠懒惰,不勤精进修行,不好好地观察思惟教法;(像他这样),要他能分别教法,内心喜欢修清净梵行,远离贪睡,从教法中远离各种疑惑,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那位低舍比丘能守护六根的门户,饮食知道节制,在初夜与后夜,能觉悟精进修持,观察教法,喜欢分别教法,喜欢清净梵行,远离贪睡,内心对教法不疑惑,这才是正确做法!」

  当时,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告诉低舍比丘说:『大师叫你!』」

  比丘禀告佛陀说:「好的,我接受您的指令!」于是向前顶礼佛陀后,来到低舍的住处,这样的对他说:「低舍长老啊!世尊叫你哩!」低舍听说后,便来世尊处,向佛陀顶礼毕,退立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低舍比丘说:「低舍啊!你真的和众多比丘聚集于食堂时,这样高声唱言:『诸位长老!我不能分别一切教法,不喜欢清净梵行,很喜欢贪睡,对教法疑惑不解。』吗?」

  低舍禀告佛陀说:「真有这样,世尊!」

  佛陀问低舍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着心意回答。你意见怎样呢?如果对于物质现象,不能离弃对它的贪求、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喜爱、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望,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你意见怎样呢?这时你是否将会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呢?」

  低舍禀告佛陀说:「会的,世尊!如果对于物质现象,不能离弃对它的贪求、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喜爱、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望,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真的就会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了。世尊啊!真的是这样,没错!」

  佛陀告诉低舍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低舍啊!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这样子的,这是对物质现象不能离弃贪欲的说法。低舍啊!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不能离弃对它的贪求、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喜爱、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望,那些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你意见怎样呢?这时你是否将会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呢?」

  低舍禀告佛陀说:「会的,世尊!对于那些精神现象,不能离弃对它的贪求、不能离弃对它的欲望、不能离弃对它的喜爱、不能离弃对它的想念、不能离弃对它的渴望,那些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真的就会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了。世尊啊!真的是这样,没错!」

  佛陀告诉低舍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这样子的,这是对精神现象不能离弃贪欲的说法。」

  佛陀告诉低舍说:「你意见怎样呢?如果对于物质现象能离弃对它的贪求、离弃对它的欲望、离弃对它的喜爱、离弃对它的想念、离弃对它的渴望,那物质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你还会对它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吗?」

  低舍禀告佛陀说:「不会,世尊!就是这样,没错!」

  佛陀说:「你意见怎样呢?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能离弃对它的贪求、离弃对它的欲望、离弃对它的喜爱、离弃对它的想念、离弃对它的渴望,那些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你还会对它生起忧愁、悲伤、烦恼的痛苦吗?」

  低舍禀告佛陀说:「不会,世尊!就是这样,没错!」

  佛陀告诉低舍说:「答得好啊!答得真好!低舍啊!现在我将以譬喻来解说,大智慧的人就可从譬喻的说法中得到了解。比如有二个男子结伴同行一路,其中一个熟悉路向,另一个不熟悉路向。那位不熟悉路向的人告诉熟悉路向的人说:『我想到某个城市、某个村庄、某个聚落去,你应当指示我路向。』当时,识路的人就指示他路向,告诉他说:『先生!从这一条路走去,前面可见二条道路,你要舍左道从右道前行;又有坑谷河流,你又当舍左道从右道前行;又会遇到丛林,你仍当舍左道从右道走。你应当这样的渐渐往前走,就可到达某个城市了。』」

  佛陀告诉低舍说:「这个譬喻的意思是这样:不识路的人,就好比愚痴的凡夫;那位识路的人,就好比如来、应供、已经觉悟的人。前面二路,就好比众生的疑惑。左边的路,好比三种不善之法:贪欲之心、瞋恚之心、害人之心;右边的路,就好比三种善心:离弃贪欲的心、离弃瞋恚的心、不害人的心。前行左边的路,好比邪见(偏邪的知见)、邪志(偏邪的心思)、邪语(偏邪的言语)、邪业(偏邪的行为)、邪命(不正当的职业)、邪方便(不正确的努力)、邪念(偏邪的观念)、邪定(偏邪的禅定);前行右边的路,就好比正见(正确的知见)、正志(正确的心思)、正语(正当的言语)、正业(正当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正方便(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观念)、正定(正确的禅定)。坑谷河流,就好比瞋恚心、愚痴无明的遮障、忧愁、悲伤;丛林就好比人之五种情欲;城市,就好比涅槃寂静的境地。」

  佛陀告诉低舍说:「我是你们的导师,为你们众声闻弟子所应做的事我都已经做了,如今我当作慈悲哀怜想,以正确的方法使你们获得安乐,我也全都已经做了。你们今天,当去做你们所当做的事,应当在树下、或空旷的地方、山岩洞穴里,铺草为座位,好好地思考,有正确的观念,精进修持,不懈怠,莫使日久以后,心有悔恨,这是我今天所要教导你的。」

  那时,低舍听闻佛陀说法后,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四八经注释:

  1、根门:眼等六根是漏出种种烦恼和入种种妄尘的门户。

  2、初夜、后夜:印度将一日分为六时,昼三时为晨时、日中、日没。夜三时为初夜、中夜、后夜。原始教团在初夜后夜都是用功修持,唯中夜是休息时间。

  3、如来、应、等正觉:此三者皆是佛的名号。如来,言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应,即应供,言佛陀应受人天的供养。等正觉,言佛的觉悟,是真正平等的觉悟。

  4、五欲:指色、声、香、味、触,五者能使人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

  5、声闻:指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四九、本经叙说因众中有少诤事,佛陀责诸比丘后,入安陀林独坐,后以哀悯故,复还摄诸比丘,告以修习无相三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众比丘发生了一件小争执,世尊因责备了众比丘的缘故,早餐时,披上袈裟拿着钵盂,进城乞食。饭后,走出城来,收好了衣钵,洗脚后,走进安陀林中,坐在一棵树木底下,独自安静思惟,这样的想着:众比丘间发生了一件小争执,我也责备了那些比丘们,然而那些比丘中很多是年少的比丘,他们出家不久,现在不见我这个导师,或许已生起后悔之心,忧愁不乐了。长夜以来我就已经对这群比丘生起哀悯的心,现在我应当回去,摄受教导他们,就因我哀悯他们的缘故。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了佛陀的心念,有如大力士屈伸手臂这样短暂的时间,就从大梵天里隐没,然后立于佛陀面前,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是的,善逝!您责备了那些比丘,是因为他们发生了一件小争执的缘故。然而在那些比丘中,很多是年少的比丘,他们出家不久,没看见大师您,或许已生后悔之心,忧愁不乐了。世尊您长夜以来、心怀哀悯,是一直在摄受教导着众僧的。慈悲的世尊啊!愿您现在就回去教导那些比丘。」

  那时,世尊心里因垂悯大梵天王的缘故,就静默的应允了。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世尊已静默地应允了,便向佛陀行礼,并往世尊右边旋绕三圈,忽然就消失不见了。

  那时,世尊在大梵天王回去不久后,就回到祇树给孤独园里,铺好了坐具,整肃仪容,端正的坐着,显现微妙的法相,使众比丘敢来奉见。当时,众比丘来到佛陀坐处,怀着惭愧的心,向前顶礼佛陀,然后退坐一边。

  这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出家学道的人,应以谦卑安身立命。剃除须发、拿着钵盂,挨家挨户的去乞食,就像被人控制加咒的禁物一样卑贱。所以这样子,是为了要求得胜妙的义理,为了济度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为了从这生死的苦海中得到究竟解脱的缘故。诸位善男子啊!你们都不是因为王法的逼迫役使、不是负债的人、不是因为内心有所恐怖、也不是因怕丢失性命而出家,是真正为了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而出家。你们难道不是为了这样而出家的吗?」

  比丘禀告佛陀说:「是这样,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各位比丘啊!你们为了求得胜妙的义理而出家学道,如何当中还有这么一位愚痴凡夫,却起了贪欲,对外境产生了严重的爱染执着,愤恨凶暴,偷懒卑劣,失去了正念,没有正定,而六根迷乱呢?譬如一个男子从昏黑而进入昏黑,从幽暗而进入幽暗,从粪坑里爬出来却又掉进粪坑里去,拿污血来清洗血渍,舍离了各种恶行却又去行恶。我说这个譬喻,愚痴比丘的作为也就像这样。又譬如焚尸的薪柴,剩余的丢弃于坟场里,那些砍柴的樵夫不会去捡拾。我说这个譬喻,愚痴的比丘生起贪欲,对一切事物怀有严重分别执着的心,愤恨凶暴,偷懒卑劣,失去正念,没有正定,六根散乱,也就像这个样子。」

  佛陀说:「比丘啊!有三种不善的心。是那三种呢?就是贪欲的心、愤恨的心、害人的心。这三种心是由思想而生起的。是怎样的思想呢?思想有无数种,但贪欲的思想、愤恨的思想、害人的思想,各种不善的心理都是从这里产生的。比丘啊!贪欲的心、愤恨的心、害人的心,以及无数种的不善心思,要如何彻底的将它灭除净尽呢?应把心思安置于道法上,用智慧去观察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并依住于了知诸法无相的静定中,修习多修习;那么凶恶、不善的心思便会从此消失,永远灭尽无余,就是要运用这方法。」

  佛陀说:「诸位善男子、善女人正信佛教乐法出家,修习依止中道的无相三昧,修习又多修习后,依循着佛的真理言教,住于通达甘露涅槃的门户中,乃至于达到甘露涅槃的境界。我不说这甘露涅槃的境界,是依三种邪见达成。是那三种呢?有一种邪见是这样说的:『生命就是身体。』又有这样的邪见:『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又有这样的邪见:『物质现象就是我,同一无异,是长存不变的。』多闻圣弟子要做这样的思惟:世间可真有一事物可以长久执取,而都不会有过误失当的;经思考后,都不见有一事物可以长久执持,而不会有过误失当的。我如果执取物质现象,就会有过误失当;如果执取着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就会有过误失当。这样的去察知后,对于世间一切事物,就不会有所执取了;不会有所执取的话,自己就能觉悟达到涅槃境界: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九经注释:

  1、少诤事:少,即小。诤,通争。少诤事,即小争执。

  2、右绕三匝:敬礼之一。在尊者之旁,旋绕于右三圈。

  3、尼师檀:即坐具。

  4、敛身:整肃仪容。

  5、微相:微妙法相。

  6、禁咒:方士的法术,禁物而咒之,使如己意。

  7、胜义:义理非常微妙的意思。

  8、王贼所使:受王法逼迫役使。

  9、染着:对一切境界生起爱染执着的心。

  10、火:燃火的薪柴。 ,音ㄊ一ㄢ。

  11、四念处:又名四念住。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