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选辑 I

  参考数据:十诵律卷52。

  有一次,对戒律学夙有研究的优婆离尊者向佛陀请教有关比丘律中之杀人罪的问题。

  尊者问道:「世尊,故意杀害父母属于五逆重罪之一,犯此罪者依律不得受大戒。倘若有一位女子将自身所怀的胚胎取出抛弃,而另有一位女子将此胚胎植入自己的身中,而且将孩子生下来。这两个女人,究竟谁才是孩子的母亲?」

  佛陀回答道:「那第一位女子是孩子的母亲。」

  尊者接着问道:「这个孩子与第一女有血缘关系,但却是由第二女分娩生出,而且将他养育成人。倘若这个孩子长大,出家做了比丘,杀害哪一位母亲会同时成立波罗夷罪(注:驱摈、开除僧籍)和逆罪?」

  佛陀回答道:「还是第一位女子。」

  尊者接着问道:「这个孩子长大,若想要出家,该征求哪一位母亲的同意呢?」

  佛陀回答道:「他应该征求第二位女子,也就是那生他养他的母亲的同意。」

  尊者又问道:「有没有可能比丘为妇女施行堕胎,却不犯杀人罪?」

  佛陀回答道:「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倘若比丘为妇女堕胎,但这个妇人所怀的胎儿并非人类,而是其它的动物,那么堕胎不犯杀人罪。」

  尊者接着问道:「有没有可能比丘为动物施行堕胎,却犯了杀人罪?」

  佛陀回答道:「这样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倘若比丘明知动物所怀的是人类的胎儿,那么纵然施术的对象是动物,但杀害的却是人,依然成立比丘律的杀人罪,必须受到驱摈的处分。」

  汉译杂阿含第三一九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35:23。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这一天,有一位婆罗门前来参访,彼此互相寒喧问讯后,就退坐在一旁,向佛陀问道:「乔达摩!你所说的一切法是指甚么?何谓一切法?」

  佛陀向这位婆罗门开示说:「所谓一切法,就是指十二入处(六根与相对应的六尘)-----【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这些就是一切法。」

  佛陀接着说道:「如果有人说『一切法不止这些!沙门乔达摩所说的一切法不究竟,我要舍弃它,另外建立新理论,阐述一切法。』他也只能这么说说罢了;若进一步追问他所说的一切法是甚么,他也说不出个究竟,只会使说者与听者都更加迷惑。为甚么呢?因为他讲的根本就不是出于实证的经验。」

  当时,这位婆罗门听闻佛陀这番开示,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汉译杂阿含第二六○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22:21。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在舍卫国游化。这一天,阿难尊者来到佛陀的住处,向佛陀行礼问讯后,退坐在一旁,问道:「世尊,所谓寂灭,究竟要止息的是甚么呢?」

  佛陀回答说:「阿难,色身(色)是迁流不定的,依因缘而生灭,靠特定条件而存续;它会变得衰弱,然后完全腐朽掉,而归于无有。各种感受(受)、认知暨分辨作用(想)、出于意志的活动(行)、知觉(识)也都是迁流不定的,依因缘而生灭,靠特定条件而存续;它们也不能常存,终归于无有。阿难,如来所开示的寂灭之道,正是要止息这生灭不已的现象。」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阿难尊者充满法喜,信受奉行。

  汉译杂阿含第957经、别译杂阿含第190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44:9。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这一天,有一位婆蹉种的出家人前来参访。他合掌向佛陀行礼问讯后,就退坐在一旁,问道:「乔达摩!我有一些问题想请教您,有没有空回答我?」

  佛陀对游方行者婆蹉说:「你随便问吧!我会为你解说的。」

  婆蹉问道:「灵魂与肉身是一体的,对不对?」

  佛陀回答道:「灵魂与肉身是一体的说法,不能置答其是非。」

  婆蹉又问道:「那么,灵魂与肉身两者分立并存,对不对?」

  佛陀回答道:「灵魂与肉身两者分立并存的说法,也不能置答其是非。」

  婆蹉不解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我问灵魂与肉身是一体还是分立并存,您一概不给我明确的答复。乔达摩!您有什么样独到的见解?您的弟子命终,您往往记说某某人往生那里、某某人又往生那里。那些弟子在这里命终,而在他方受生,这不就说明了灵魂与肉身二者各自独立存在着?」

  佛陀回答道:「我那样的记说,是指余习未尽的弟子仍然要继续受生;并不包括那些已证无余涅槃、不受后有的弟子。」

  婆蹉问道:「乔达摩!余习未尽而继续受生是什么意思呢?」

  佛陀回答道:「余习未尽而受生,就如火有所依凭而燃烧,不能毫无所依。」

  婆蹉反驳道:「我认为火虽无所依凭,仍然能够燃烧!」

  佛陀反问道:「怎么说火无所依凭也能燃烧?」

  婆蹉问道:「譬如有一场大火正燃烧着,狂风吹来,烈焰腾空。那飘入空中的火舌岂非无依无凭的火?」

  佛陀回答道:「那被大风吹上天空的火焰,仍然是有所依凭,不能说它是无依无凭。」

  婆蹉不解地问道:「乔达摩!虚空中飞腾的火焰,怎么还说它有所依凭?」

  佛陀回答道:「虚空中飞腾的火焰依靠风而存在,依靠风而燃烧。因为依风而燃,所以说这火仍是有所依凭的。」

  婆蹉又问道:「那么,众生在此处命终,而在他方受生,依凭的又是什么呢?」

  佛陀回答道:「众生身坏命终,会在他方受生,是因为有贪爱而执取;因为有【爱】而有【取】,有【取】而受后【有】。爱欲就是从死亡到再生的依凭。」

  婆蹉说:「众生因为贪爱而受生,因为欲染而受生;惟有世尊您自行证悟无生,成就了无上正觉。世尊!将来见面的机会还很多,我先告辞了。」

  佛陀对婆蹉说:「你请自便吧。」

  游方行者婆蹉经佛陀这番开示,充满法喜,起身告退而去。

  汉译杂阿含第1227经、别译杂阿含第54经、增一阿含四意断品第七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3:22。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波斯匿王为着他一向敬爱的祖母去世了,就到城外为她举行火葬,向遗骨行礼致哀。丧礼结束后,波斯匿王蓬头垢面,神情恍惚地来到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后,退坐在一旁。

  那时,佛陀问道:「大王!你从哪里来?为何衣冠凌乱,容颜憔悴?」

  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我敬爱的祖母去世了,刚才到城外举行火葬。丧礼结束后,就直接来见世尊。」

  佛陀问道:「大王想必很敬爱思念祖母?」

  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我实在很敬爱怀念我的祖母。世尊!倘若将我国内所有的象、马、七宝,甚至我的王位让与别人,而能够重拾昔日的天伦之乐,我都愿意割舍。然而,我的祖母不可能复生,人天永隔使我忧伤愁苦,悲痛难忍。我以前曾听世尊您说过:一切众生,从卑微的虫虺到尊贵的天神,有生就有死,没有不取命终者,没有只生而不死者。直到今天,我才深深体会到您说的很有道理。」

  佛陀说:「大王!确实如此!一切众生,从卑微的虫虺到尊贵的天神,有生就有死,最后都会命终,没有只生而不死者。无论生为婆罗门种姓、刹利种姓或是出身于豪门世家,有生就有死,没有不死者。即使是刹利种姓的人当了帝王,加冕登基,君临天下,统治四方万民,有强大无比的军力,能征服列国,终有命尽的时候。」

  「大王!即使受生在长寿天成为天众,于天宫里游戏自在,享受快乐,最后仍然命终。又或者说,大王!阿罗汉比丘烦恼已断尽,舍离尘劳重担,完成了行持,断除了一切结使,得到解脱,他们也一样会死,舍去身命,入般涅槃。又或者说缘觉圣者,善于调伏烦恼,证得寂灭,最后也会命尽,入般涅槃。诸佛具足十力与四无畏,破邪显正如同狮子吼,最后也会命终而入般涅槃。从这些例证看来,大王!应当知到一切众生,上自天神,下迄虫虺,有生就有死,最后都会衰败而逝,没有不取命终者。」

  这时,佛陀就说出以下这首偈:「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这番开示,充满法喜,起身顶礼告退。

  汉译杂阿含第962经、别译杂阿含第196经、英译巴利圣典majjhima-72。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这一天,游方行者婆蹉前来参访。他合掌向佛行礼问讯后,就退坐在一旁,向佛陀问道:「乔达摩,你是否认为『有情众生有不朽的自我』(世间常),而且主张这才是唯一的真理,其余都是谬误的见解?」

  佛陀回答道:「婆蹉,那不是如来的知见,如来也没有主张它是唯一的真理。」

  婆蹉接着问道:「乔达摩,那么你如何评论以下这些见解:『有情众生没有不朽的自我』、『众生界有其边际』、『众生界没有边际』、『灵魂与肉身是一体的』、『灵魂与肉身两者分立并存』、『众生死后还会以另一种形态生存着』、『众生死后即一无所有』、『死后的世界既可说是存在、亦可说是不存在』、『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亦不能说它不存在』?你是否主张它们之中的任何一说为真理?」

  佛陀回答道:「婆蹉,你提的这些都不是如来知见,如来也没有主张它们之中的任何一说为真理。」

  听了佛陀的回答后,婆蹉不解地问道:「前述那些见解有甚么过患,以致于您要完全摒弃它们?」

  佛陀回答道:「那些见解是颠倒之见、偏枯之见、歪曲之见、茫然之见、系缚之见,只能不断引生出痛苦、烦恼、绝望与不安,而且不能令人断爱去执、得到内明之智慧,也不能止息众苦、通达涅槃。正因为了知前述那些见解的过患,如来完全摒弃了它们。」

  婆蹉问道:「乔达摩,你自己的见解是甚么呢?」

  佛陀回答道:「一位完成了梵行、成就正觉的圣者超越一切见解,亲证实相,如实了知【色】、【受】、【想】、【行】、【识】的生起、聚集、灭去、觉受与过患,因此对于五蕴不再有丝毫爱染,完全断除了一切有关于『我』、『我的』、『自我』...等等虚妄的观念与习气,舍离尘劳世累,心意纯净无染,止息了众苦。」

  婆蹉又问道:「乔达摩,一位完成了梵行、得到究竟解脱的比丘在死后会往生至何方呢?」

  佛陀回答道:「婆蹉,『往生』的提法在这里是不恰当的。」

  婆蹉问道:「那么您的意思是说他不往生了?」

  佛陀回答道:「婆蹉,『不往生』的提法在这里也不恰当。」

  婆蹉问道:「这么说来,他既往生、亦不往生?」

  佛陀回答道:「婆蹉,『既往生、亦不往生』的提法在这里仍然不恰当。」

  婆蹉问道:「那么,他既非往生、亦非不往生?」

  佛陀回答道:「婆蹉,『既非往生、亦非不往生』的提法在这里还是不恰当。」

  婆蹉又问道:「乔达摩,我问您一位完成了梵行、得到究竟解脱的比丘在死后的去处,您却一概说我的提法不恰当(问题没有意义)。这已经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实在令我困惑不已,连原先从他人的赞誉而对您生起的一丝信心都要消失殆尽了!」

  佛陀回答道:「婆蹉,你的不解与迷惑是正常的,因为此法甚深,难知难见,惟有智者与圣弟子才明白它。婆蹉,长久以来,你有着自己的信仰与师承,有着自己的见解与修行,要在如来的法中见到真理,那是很艰难的。」

  佛陀接着说道:「婆蹉,我现在问你几个问题,你可以随意回答。婆蹉,倘若有人在你面前生起火来,你会看到并且知道『这火正在我面前燃烧着』这个事实,是吗?」

  婆蹉回答道:「不错!」

  佛陀问道:「婆蹉,倘若有人问你『在你面前这堆火靠甚么而能继续燃烧?』,你会如何回答他?」

  婆蹉回答道:「乔达摩,我会如实回答他说:『这火能继续燃烧,是靠着不断添加薪草。』。」

  佛陀问道:「婆蹉,如果在你面前这火熄灭了,你也能清楚看到并且知道它熄灭了。是吗?」

  婆蹉回答道:「不错!」

  佛陀问道:「婆蹉,那么如果有人问你说:『那在你面前熄灭的火去了哪里?去了东方?去了西方?去了南方?去了北方?』,你会如何回答他?」

  婆蹉回答道:「乔达摩,在这个场合,『熄灭的火去了哪里?』的问法不恰当。那火能继续燃烧,乃是因为有薪草为燃料。当燃料耗尽,无所依凭,火就熄灭了;说它去了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乃至任何地方,都是错误的说法。」

  佛陀开示道:「同样的道理,婆蹉!一位完成了梵行、成就正觉的圣者已摒弃了【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内、外、全部或一部有人、我、众生之谬见与习气,断除了对它们的贪爱与执取,犹如截断的多罗树头不复生一般,于未来永不再受生。婆蹉!他就如大海一样的深广而不可测度,无论说他『往生』、『不往生』、『既往生、亦不往生』或『既非往生、亦非不往生』,都是谬妄的说法。」

  听了佛陀这番开示,游方行者婆蹉赞叹道:「乔达摩!好比在距离村庄、聚落不远的肥沃土地上生长着一株高大的娑罗树,由于岁久年深,枝、叶、树皮、边材都已凋零,最后只有主干独立不摇。乔达摩!您宣说的法义正如同这株枝、叶、皮、边材都已凋零的大树一样,历久而坚立不摇!」

  经过佛陀的开示,游方行者婆蹉充满法喜,起身顶礼告退。

  汉译中阿含第一七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42:6。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于那烂陀镇游化,住在波婆离芒果园里。那时,阿私罗长者的儿子刀师聚落主来访。他向佛陀行礼后,坐在一旁,问道:「世尊,婆罗门教士拿着水瓶、配戴着花环、受浸于水中、举行火供,事奉诸天有成,能令死者往生至善处或天上。世尊,您是一位阿罗汉,也是一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圣者,我恳求您也能慈悲利生,救度那些死者,令他们往生至善处或天上。」

  佛陀说:「村长,我问你几个问题,你就依自己所知所见来回答。村长,你认为怎样?倘若你的村子里有人一向为非作歹,不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而且满心贪欲、瞋恚、邪见,身、口、意具足了这十种恶行。此人身坏命终之际,若有一群人来聚在他身旁,叉手合掌、呼求祷告,希望他往生至善处或天上。这个作恶的人会不会因为有人替他作法、祈求,而往生至善处?

  刀师聚落主说:「不会的,世尊。」

  佛陀赞许道:「你说得对!村长。为甚么呢?若有人一向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而且满心贪欲、瞋恚、邪见,身、口、意具足了这十种恶行。其人身坏命终之际,纵然有一群人合掌叉手、祷告呼求,为他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也不可能因此令他往生至善处或天界。

  村长,譬如距这村庄不远处有一个深水潭,有人将一块大石头掷入其中;其它的人则在潭边祷告呼求,说『愿这块大石头能浮起来!』。村长,你认为怎样?那块石头会因此浮出水面吗?」

  刀师聚落主回答说:「不会的,世尊。」

  佛陀接着说道:「同样的道理,村长!若有人一向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而且满心贪欲、瞋恚、邪见,身、口、意具足了这十种恶行。其人身坏命终之际,纵然有一群人合掌叉手、祷告呼求,为他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也不可能因此令他往生至善处或天界。为甚么呢?因为造作这十种恶行,就有相应的恶业。因缘会遇,恶有恶报,必定堕入恶道或于卑贱处受生。」

  佛陀接着说道:「村长,你认为怎样?倘若你的村子里有人一向奉行善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又努力降伏贪欲、瞋恚,舍离邪见。此人身坏命终之际,若有一群人来聚在他身旁,叉手合掌、祷告呼求,希望他往生至恶处或地狱。这个行善的人会不会因为有人作法诅咒,而往生至恶处或堕入地狱?」

  刀师聚落主说:「不会的,世尊。」

  佛陀赞许道:「你说得对!村长。为甚么呢?若有人一向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而且努力降伏贪欲、瞋恚,舍离邪见,身、口、意具足了这十种善行。其人身坏命终之际,纵然有一群人合掌叉手、祷告呼求,作法诅咒他,也不可能因此令他往生至恶处或堕入地狱。村长,譬如距这村庄不远处有一个深水潭,有人将一瓶酥油掷入其中,瓶破油出,瓶子的破片会沉入潭底,而酥油则会浮上水面。」

  佛陀接着说道:「同样的道理,村长!若有人努力奉行善法,不杀生、不偷盗...乃至舍离邪见而受持正见。他身坏命终之际,这由地、水、火、风所构成、父母所生、一向用衣食滋养装饰的身体也就会归于坏散。他命终后,身体可能成为鸟兽的食物、火化、土埋而归于尘土,但他的心、意、识一向为虔诚的信仰、精进、多闻、布施、智慧所熏习。因为这个缘故,自然受生于善处。

  村长,那些断除十恶,而力行十善的人必定会于善处受生。村长,要求往生至善处或天界的方法是甚么呢?就是八正道,也就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正道就是求生于善处或天界的方法。」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刀师聚落主充满法喜,起身向佛陀顶礼,说「世尊!我从今日起,皈依佛、法、僧,做您的俗家弟子。请为我作见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