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二 游行经

游行经(后)

  佛陀对阿难说此善见大王的果报,是由于布施、持戒、禅思的三种因缘而来的。并说大王在其法殿修四禅时,玉女宝曾经看见大王之异瑞,而生起大王是否将临终之念。大王即为玉女说「诸行无常」之理后,就真的命终逝世,而生到第七梵天。佛陀并说佛陀之涅槃逝世后,不会再受「后有」等事。其夫简述如下:

  佛陀对阿难说:当时的善见大王私自念言:我从前到底是积甚么功德,修甚么善本,而能于现在获得果报(福报)巍巍如是?又私自念言:此福报一定是由于三种因缘所致!一为布施,二为持戒,三为禅思(禅定)。

  善见大王继又私自念言:我已得此人间福报,应该进一步去修天上福利之业(业者为善、恶、无记之所作)。我宜自抑损,远离愦闹,至一隐闲寂静之处,以崇道术(道术为道法技术,通于内外、世出世之法,如五明道术等是)。就将此事告知善贤宝女,宝女承命,即通告内外大小,说王已婉绝所有的侍觐!

  大王修道之心既决,实时升上法殿,进入金楼观,坐在银床上,开始用功打坐。下面是有关于修持四禅之事,其较详细,即出在『众集经』。

  首先观察贪、媱、欲、恶、不善之害,而除去这些恶念,而达到有觉有观之境,终于完成「离生喜乐」之禅定(初禅)。继而除灭觉与观,内信欢悦,舍心专一,而达到无觉无观之境,终于完成「定生喜乐」之禅定(二禅)。其次舍喜而专念,守护而不乱,达到自知身乐之境,而完成贤圣所求之护念的乐行──「离喜妙乐」的禅定(三禅)。更进而舍灭苦乐,除去忧与喜,而达到不苦不药,完成护念清净之「舍念清净」之禅定(四禅)。

  大王得此四禅后,即由床坐而起,出金楼观,到了大正楼,而坐在琉璃?。在此专修慈心。由片面的慈心,而达到遍满无量的慈心的境界。此时已将瞋恨心(瞋恚为三毒之一)弃除,也已没有嫉恶之心,纯粹以静默慈柔而自娱乐!悲、喜,舍之心,也同样的发挥到遍满无量的境地(慈、悲、喜、舍为四无量心)。

  同一时期,玉女宝曾经默自念言:「久违颜色(久已不拜见大王之颜,已久疏大王),思一侍觐(想谒见大王一面)。」因此而对诸婇女们说:「你们应以香汤沐浴身体,衣服要穿的整齐。因为我们已久疏大王,应该一齐到大王处,去拜谒大王,去侍奉大王才对」。婇女们依命,都回去沐浴打扮,洁身待命。善贤宝女又对主兵宝说:「大家久疏朝觐(谒见帝王),故应集诸四兵,以便奉觐大王。主兵宝也同样的依命是从。大家准备完毕后,宝女即率领众婇女,由四种兵队引导随从,而诣于多邻园。大王因听到大众震喊的声音,即倚牖窥视,发见宝女已到户侧。大王即令说:「不可进来,因我将出观」。大王说后,由颇梨座站起,出大正楼,下正法殿,率玉女宝同到多?园,而坐在其座位。此时王的容颜非常的光泽,其唤发的样相,踰于常时。宝女见之而惊疑,就请问大王说:大王的颜色异于常时,此异瑞是否表示大王将舍寿命?大王拥有好多象,尤其是金银交饰宝珠络用之第一白象宝,是大王所有。愿大王暂于留意,共同享受其乐。也就是说,千万不可舍寿而遗弃万民!」

  玉女依次而提起力马宝、轮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以及城中之最的拘尸城、正法殿、大正楼、宝饰座、柔软衣,以及珍异美味等,均为大王之所有,所以极力劝谏大王暂息舍寿,以便使大家能够分享大王之福。大王听后即说:「这些人中之宝,为从来就恭奉与我,都慈柔敬顺,现在何必又提起它呢?」玉女不察其意,就求大王开示。大王即说:「你所提起之象、马、宝车、宫观、名服、肴馐,均为无常之物,不能久保其常态!所以劝我暂留于世去享受,那是不妥的。」五女还是不解,仍然一再的请问大王。意思是不知如何向大王讲话,才符慈顺?也就是讲什么话,才能顺大王之意?王即教她说:「你如能说这些象马宝车等物均为无常,不能久保。因此,愿大王您不要恋着,不要劳神。圈为大玉的寿命已经无多,即将弃世,而进入来生。是有生必有死,有合定会有离,绝没有人能永保其寿命。故愿大王割断恩爱,发起力求无上道之心。你如能这样的劝我,才为敬顺之言」!

  佛陀将这段话讲完后,叫阿难一声,接着而说:那玉女宝听大王之一席话后,悲泣号(唬)啼。稍后将眼泪擦干,就将大王教她说话的要领,原原本本向大王说一遍。玉女宝将话说完后,善见大王即忽然命终,其速度,有如壮士吃一美饭之间,并没有半点的苦恼,是安祥逝世。其灵魂即上升到第七梵天(二十梵天世界中之第七层梵天,属于色界天)。善见王逝世后七天,其轮宝,珠宝等,就自然隐没,象宝、马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等所有殊宝都同样的寿终正寝。城、池、法殿、楼观、宝饰、金多?阁,悉变而为土木。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此有为有造作之法,是无常,是会变易,终皈磨灭。如贪欲而不知厌弃的话,就会消散人命。大家都着于恩爱,而不知足者多。唯有得到圣智,谛见真理之人,始会知足。阿难!我想起我于过去世曾经六次返至于此,而做过转轮圣王,终于放置骨骸于此世界。现在我已成就无上的正觉,又要将此性命舍弃于此,将肉身置于此处。从今以后,永绝生死,已没有地方可放吾身之处,因为此生为最后的边际,更不会再受后有之身!

  佛陀此时正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处:也就是末罗族(力士)之发生地之拘尸那竭城。在其郊外之婆罗园(娑罗树之林)中的娑罗双树并列的中间。佛陀将临灭度,而告诉阿难说:「你到城里告诉诸末罗族们说:『诸位仁者们!要知佛陀将在今天的后夜。在娑罗园的双树间,将入般涅槃(圆寂、灭度)。你们如有甚么疑难,应到该处去请教佛陀,去面受佛陀的训诫。这是难得的好机会,这样即不会有后悔之憾!』」阿难听佛之令,就和一位比丘洒干眼泪,即到拘尸那城。这时城里有五百名末罗族,因事而聚在一起,他们一看阿难,即问阿难为甚么这么晚降临此地?阿难垂泪而回答说:欲为你们带来饶益之故,这么晚才来相告的!你们应知!佛陀于夜半(巴利本说初、中、后夜之后夜)将进入涅槃。你们应该趁此良机,诣于该处,去面受佛陀的教诫,以免以后看不到佛陀而后悔!」末罗族的人们听此消息后,都举声大哭,大家悲哀宛转,都倒在地上,一时气绝,而又复苏。其情形有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大家异口同音而说:「佛陀为甚么这么快就要进入灭度?众生们将长衰,世间的眼目将灭亡!」阿难看此情景,即劝慰大家说:「不要再叫苦了,不要再叫苦了,不要再悲伤啦!天地万物,生者必会灭!是有为有造作之法,虽欲常存,也勉强不得!佛陀不是说过合者会离,生必会尽(灭)之话么?」末罗族听后互言而说:「我们应各自回家率从家属,拜持五百张的白迭,共诣双树才对!」等到大家再聚时,大家就即刻出城,诣于双树园,到了阿难之处。阿难遥见其情形,即自念言:「来了这么多的人,如一一拜见佛陀,则恐来不及,深恐佛陀会早已进入涅槃。我应在这前夜(初夜)、和他们同时谒见佛陀为妙」。于是统率五百末罗及其眷属,至佛住处,行礼如仪后,都站在一边。阿难趋前向佛报告说:「某末罗族和诸末罗族,及他们的眷属,都来问候世尊您!」佛陀说:「有劳大家光临!你们定会因之而寿命延长,无病无痛!」大家即感谢佛陀的恩赐,都铭记阿难率大众拜谒佛陀之情。就一再的礼拜佛陀,然后都坐在一旁。这时佛陀即开示无常的真理,去教利喜大家。末罗族们得大法喜后,就将搬来的五百张白迭奉献于佛。佛陀接纳其献后,末罗族们即由座站起,礼谢佛陀后离开其处。

  这时拘尸城里有一位名叫须跋陀罗的梵志(外道出家求道之游行者),是一位一百二十岁的耆旧,为一多智的行者。他得知沙门(指佛教的道人)瞿昙(指佛陀,本为他的族姓)于今夜在双树间将入涅槃,就自言自语说:「我对于法(真理)疑虑未决,唯有瞿昙始能解开我意。我须到彼处求教!」于是连夜出城,诣于双树间,至于阿难住处,问讯后站在一边,然后向阿难表达其来意而说:「听说瞿昙沙门于今夜将取灭度,故特来拜谒,求个接见一面。因我对于真理抱有疑问,愿见瞿昙,以决心疑!」阿难听后说:「不成了,不成了,须跋啊!因佛身有疾,不可打扰其最后的调息!」须跋梵志?不听其制止,他再三的恳请能拜见佛陀一面,他说:「我曾听过,如来时一出世,如优昙花应开花之时(千年一次)才会开花一样,故来求教,欲决所疑。如能暂得相见,则幸莫甚!」阿难仍然不肯引他拜见佛陀,还是同样的婉拒再三。佛陀已知此事,乃告知阿难说:「你不可阻止他,应请他进来,我会为其决疑。这,不会有甚么娆乱的!假若闻我教法,必得开解(了解)的!」阿难于是依佛之命,就告诉须跋,叫他好好的把握机会。须跋喜出望外,到了佛所,行礼如仪后坐在一处,然后向佛请问说:「我对于法有疑问,如有时间,则请佛解决我之滞念!」佛陀说:「你尽放心,有的是时间。将你的疑问通通讲出来好了!」须跋说:「为甚么有好多的行者自称为师?如不兰迦叶(六师外道之一)、末伽梨憍舍利(同上)、阿浮陀翅舍披罗(同上)、波浮迦栴(同上)、萨若毘耶利弗(同上)、尼犍子(同上。裸形外道。以上六师为佛在世时,逆于婆罗门之潮流,又想对抗佛教之行者。详阅沙门果经)。这些人均为异法。瞿昙沙门(指佛陀)对此是否详知?」佛陀说:「不要说了,不要提起这些人之事!如硬要说,我的回答是尽知其事!不过我还是为你讲解深法要紧,你当注意听!」须跋也已觉得佛陀在世的时间不多,故还是听佛的法要为是。于是佛陀即说:「在诸法当中,如没有八圣道(请参酌众集经)的话,即没有第一之沙门果(预流果),以及第二(一来果)、第三(不还果)、第四的沙门果(罗汉果)」。佛陀说在诸法中,因有八圣道,才有第一乃至第四之沙门果。在佛法里有这八圣道,故有第一乃至第四之沙门果!佛陀有偈说:

  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须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戒定智慧行,独处而思惟,今说法之要,此外无沙门。

  (此偈虽和巴利本有少异,但是其要?为一。尤其是佛传中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八十岁入灭之说,即梵文和巴利文都一致,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佛陀又告诉须跋说:「如果诸比丘们均能自摄(正住,也就是在佛法中学佛没有缺失).的话,则此世间,会充满阿罗汉(无生,得道)不尽」。也就是会有算不尽的人都会得道证果。这时须跋对阿难说:「所有沙门都已从瞿昙行持梵行。现在正在行持的,或将行持的,都能得大法利。阿难!你在如来之处修持梵行,亦得大法利。我能得拜谒如来请问我的疑问,也已得大利!现在唯有谨候如来,则以弟子的记莂,而记莂于我耳」(指允其出家为佛子)。须跋话讲完后,就向佛陀表白说:「我现在是否可以在如来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吗?」佛陀说:「如有异学的梵志(外道),欲在我法中修持梵行,必先在头四个月中试观其行,及观察其志性(个性)。如具足威仪(举止动息,都无损威德)的话,则能在我法中受具足戎。须跋,你要晓得!事在人为,是否肯行不肯行耳!」须跋听后说:「外道异学在佛法中,当试四个月,以便观其人之行动,以便察其个性。如具足威仪无缺失的话,乃得具戒。我现在能在佛陀正法中,经过四年之使役,具足诸威仪没有缺失后,愿受具戒!」佛陀很被感动,而说:「我已说过,虽有规定,但主要还是在其人之行耳」。须跋于是在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完成梵行),于现法中(现实世界中),自身作证,已尽生死之业,梵行已立(已完成梵行),所作已办(已办完一切世业),已得如实的智慧,已不会一再的受「后有」之身(以上几句,均形容罗汉之向果,是阿罗汉的作行果位的特质)。入夜未久之时,则成阿罗汉果(至真、应供)。此人就是如来最后的弟子。须跋得道后,即先于佛陀而进入灭度(涅槃去世)。

  阿难这时站在佛院的后面,抚床、悲泣不已。他歔欷而说:「如来为甚么这么快就要灭渡?大法之沦曀,怎么会这么速?众生将长衰啦!世间之眼会消灭啦!到底为何如此?我承蒙佛恩,虽得以在于学地(学处、指戒),然而所业未成,而佛陀即告灭度?」佛陀知此,而故意间诸弟子们说:「阿难比丘现在在此么?」诸弟子们回答说:「阿难现在站在佛陀您的后面」。大家继而述说阿难之自言自语,将阿难悲叹的一切,都一一报告于佛。佛陀听后对阿难说:「止、止!千万不可忧虑,切勿再悲泣!你自侍奉我以来,身行有慈,无二无量。言行有慈,无二无量。意行有慈,无二无量(嘉许阿难身口意三业都有大慈行)。」佛陀继之而说:「阿难!你供养的功德是非常的大。那些诸天、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们,虽然也曾经供养遇我,但都不及于你。你只用功精进,将于不久,会完成道业!」

  佛陀并告诸比丘们说:「过去诸佛之给侍弟子,亦如阿难,未来诸佛的给侍弟子,亦如阿难。然而过去诸佛的侍者,须用语告诉他,然后才能知晓。阿难?举目即知,知道如来须这样,世尊须这样等事。这是唯独阿难特殊的未曾有法,你们应以为范。我告诉你们一件事:转轮圣王有四种希特的未曾有法-圣王有所行时,举国民众皆来奉迎。拜见王已,即非常的欢喜,听王教示亦喜。瞻仰王的威颜,都不会觉得厌足。转轮圣王不管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卧,国内的臣民到王所去拜见王时均会喜,听王之教亦喜,瞻仰威颜并不厌足。这就是转轮圣王的四希特之法(指王之行住坐卧四法。巴利本即说刹帝利、婆罗门、居士、沙门之四众。)如今的阿难亦有此四种希特希特之法。如阿难虽默然而入比丘集团中时,大家都欢喜。为众说法,大家听到也欢喜。大家看到其仪容,听其说法,都不会觉得厌足。其次阿难至此比丘尼众中,优婆塞众中、优婆夷众中,大家一见都欢喜。如为他们说话,大家一听都欢喜,大家看到其仪容、听其说法,都不会觉得厌足(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都赞仰阿难之德)」。

  这时阿难行礼如仪后,向佛表白说:「世尊!现在那些由四方而来的沙门,他们都是耆旧多智,明解经律,清德高行之众,大家都欲觐世尊您。我也因之而得以礼敬、亲覩、问讯他们。佛陀如灭度后,他们不一定会再来,欲瞻仰已不能,当如何?」佛告阿难说:「你切勿忧虑,诸位族姓子们(善良家庭出身的子弟)常有四处可以怀念:1.怀念佛诞生之处(蓝毘尼园)。大家会喜欢欲拜谒其处,会常念不忘而生恋慕之心。2.怀念佛陀初得道之处(尼连禅河畔,毕波罗树下)。会喜欢欲拜谒其处而常怀念不忘,而生恋慕之心。3.怀念佛初转法轮之处(波罗捺斯之鹿野苑)。喜欢欲拜谒其处,而忆念不忘,而生恋慕之心。4.怀念佛陀般泥洹之处(拘尸那城外之沙罗树园)。喜欢而拜谒其处,而忆念不忘,而生恋慕之心。阿难!在我般泥洹之后,族姓的男女们,念佛降世时的功德是如此!佛得道时的神力如是,转法轮时度人如是,临灭度时,遗法如是。大家如到这些地方游行,拜谒这些处所,而礼敬塔寺(修行道场)的话,即大家一旦临终时,均会转生到天上去(已得道之圣者除外)。」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我入涅槃后,遇有欲求道之诸释种来时,即应听许其出家,应授与具足戒(比丘、比丘尼应受之戒,是别解脱戒中之最具足之戒,后来所谓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是)。不可刀难其出家的愿望。如有其它异学的梵志(指外道)欲来求道时,亦应听许其出家,授与具足戒。从前所规定之先试四个月之惯例不应再用。因为他们虽有异论,但若稽留少时,在学习佛法当中,就会发生本见(有关于事物起原之见解)」。

  这时阿难跪在地上,合起手掌而向佛说:「这位阐怒(车匿。释迦族之奴隶之子,佛出城时为御者。佛初次皈国时出家。常有恶口之性难解,佛涅槃时,以梵檀罪罚他),因虏扈(奴隶侍从者)成性难改,佛灭度后,应如何对付?」佛告阿难说:「我灭度后,如车匿比丘不守威仪,不受教诫的话,你们即应实行梵檀罚(默摈之刑罚。则众僧不和受刑者交谈。

  本为在梵王宫前立一檀,如天众中有不如法而行的话,则令其立在檀上,而禁止其它天众与之往来、交谈,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应命诸比丘不得和他交谈、往来、教授、从事等,以期其改善」。

  阿难又向佛请问说:「佛灭度后,诸女人们不受教诲者,应如何对付?」佛陀说:「不和她见面」。阿难说:「假如相见时,应如何?」佛陀说:「不可和她讲话」。阿难说:「假如和她说话时,应如何?」佛陀说:「当自检心!」佛陀接着而说:「阿难!你以为佛灭度后,已没有覆护,已失去了所持了么?千万不可这么想!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与律,就是你的护身符,就是你所持的!阿难!从今天起,允许诸比丘们可舍弃小小之戒,上下相互称呼时,当顺礼节法规!这就是出家敬顺之法(佛之遗训--戒律护持之原则)」。佛又告诉大家说:「你们如对于佛、法、众(僧)有疑问,或对于道有疑的话,即应赶快咨问。应该趁此时提出,不可有后悔。在我还存在于人间的此时,当会为你们解说」。这时诸比丘们却无人发言,唯有默然无语。佛陀又对大众提示同样之语,大家同样默然无语。于是佛陀又对大众说:「你们如果因自我惭愧,而不敢咨问的话,当因知识,速来咨问,应把握此机会,不可以后发生后悔才是」。然而诸比丘们仍然默然无语。这时阿难就向佛陀说:「我相信诸大德们均有净信。并没有一位比丘对于佛法众(僧)有疑,或对于道有疑」。佛陀说:「我也知道这些人中,最小的比丘也是同样的都见道?(指道行。是入圣道之行法),不会趣入恶道。极尽七次的往返于此界后,必定会脱离一切苦际!」这时佛陀即记莂一千二百余位之比丘们未来当得的道果!

  佛陀于此时将身上所披的郁多罗僧(大衣)露出金色的手臂,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作此观念:如来有时诞生于世,好似优昙钵花,好久才会开花中次一样!」佛陀于是以偈颂说:

  右臂紫金色,佛现如灵瑞(优昙钵花)。

  去来行无常,现灭无放逸(来去如诸行无常)。

  因此,大家不可放逸。我因不放逸之故,才会成正觉的。算不尽的众善,均由不放逸而得的。一切万物,没有常存者。这是如来最后所说之语!」

  佛陀于是即进入初禅定,由初禅定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四禅起,而入空无边处定,由空无边处定起,而入识无边处定,由识无边处定起,而入不用定(无所有处定),由不用定起,而入有想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由有想无想定起,而入灭想定(以上四禅、四空定、灭尽定,详解在众集经)。是时阿难问阿那律(佛陀堂弟,十大弟子之一)说:「世尊是否已进入涅槃?」阿那律回答说:「还没有。世尊现在是在灭想定。我从前亲自闻佛说过:由四禅,乃入涅槃」。这时佛陀由灭想定起,而入有想无想定。由有想无想定起,而入不用定,由不用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一禅。再由第一禅起,而入第二禅,由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四禅起,佛陀即进入涅槃。当于是时,大地即起大震动,诸天、世人,皆大为惊怖,所有幽冥之处,也就是日月的光明照不到之处,均蒙大光明,各各都得相见,相互谈论而说:「那一个人,生在这个地方,某某人生在某某地方」。其光明普照,胜过于诸天之光。时忉利天(三十三天,欲界第二层天).在于虚空中,以曼陀罗花(白团华)、优钵罗华(青莲花)、波头摩花(红莲花)、拘摩头花(黄莲花)、分陀利花(白莲华)等花散在如来之上,也散在众会之上。又以天上之栴檀抹香,散在佛下,及散于大众,佛即入于灭度。

  时梵天王(初禅王)在于虚空中,以偈颂而说:

  一切昏萌类,皆当舍诸阴,佛为无上尊,世间无等伦。

  如来大圣雄,有无畏神力,世尊应久住,而今般涅槃。

  释提桓因(帝释天)也作偈颂说:

  阴行无有常,但为兴衰法,生者无不死,佛灭之为乐。

  毘沙门王(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属北方)也作偈说:

  福树大丛林,无上福娑罗,受供之良田,双树间灭度。

  阿那律(阿那律陀-无贫,佛堂弟,十大弟子之一)也作偈说:

  佛以无为住,不用出入息,本由寂灭来,灵曜于是没。

  梵摩那比丘(另一专职奉仕佛之比丘)也作偈说:

  不以懈慢心,约己修上慧,无着无所染,离爱无上尊。

  阿难比丘也作偈说:

  天人怀恐怖,衣毛为之竖,一切皆成就,正觉取灭度。

  金毘罗神(威如王,千手观音之眷属)也作偈说:

  世间失覆护,群生永盲冥,不复覩正觉,人雄释师子。

  密?力士(金刚神,守护神)也作偈说:

  今世与后世,梵世诸天人,更不复覩见,人雄释师子。

  佛母摩耶(大术大幻,佛陀生母)也作偈说:

  佛生楼毘园,其道广流布,还到本生处,永弃无常身。

  双树神也作偈说:

  何时当复以,非时花散佛,十方功德具,如来取灭度。

  沙罗园林神也作偈说:

  此处最妙乐,佛于此生长,即此转法轮,又于此灭度。

  四天王也作偈说:

  如来无上智,常说无常论,解群生苦缚,究竟入寂灭。

  忉利天王(三十三天,第二天)也作偈说:

  于亿千万劫,求成无上道,解群生苦缚,究竟入寂灭。

  焰天王(善时天,第三天,焰摩天)也作偈说:

  此是最后衣,缠裹如来身,佛晚灭度已,衣当何处施?

  兜率陀天王(知足天,第四天)也作偈说:

  此是末后身,阴界于此灭,无忧无喜想,无复老死患。

  化自在天王(化乐天,第五天)也作偈说:

  佛于今后夜,偃右胁而卧,于此娑罗园,释师子灭度。

  他化自在天王(欲界主。第六天)也作偈说:

  世间永衰冥,星王月奄坠,无常之所覆,大智曰永翳。

  诸比丘也作偈说:

  是身如泡沫,危脆谁当乐?佛得金刚身,犹为无常坏。

  诸佛金刚体,皆亦归无常,速灭如少雪,其余复何冀?

  佛陀已入涅槃,诸比丘们都悲恸殡绝,都投在地上,宛转号咷,不能自胜!大家歔欷而说:「如来之灭度,为甚么这么快?世尊之灭度,为甚么这么疾?大法之沦没遮翳,怎会这么迸?群生将长衰,世间将冥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轩蛇,宛转回遑,不知凑所」!诸位比丘们又哀伤而言说:「如来灭度,何其驶耶?世尊之灭度,句其疾耶?大法之沦翳,何其速耶?群生将长衰,世间将眼灭!」

  这时阿那律告诸比丘们说:「大家不要一再的悲伤,因诸天在上面,傥来恠责!」诸比丘们即请问阿那律说:「上面有几许诸天?」阿那律回答说:「充满于虚空,不可计量!都在空中徘徊骚扰,悲号跃踊,而流泪说:『如来之灭度何其驶耶?世尊之灭度何其疾耶?大法之沦翳,何其速耶?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之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回遑,不知凑所!』」阿那律所说之语一点也不错,诸天都是这样的在空中悲伤徘徊,不知所措!

  这时诸比丘,从夜至晓,讲说法语完了后,阿那律即对阿难说:「汝可入城,对末罗族们说佛已灭度。如有施作之人,应趁此机会」。阿难答应他,就由座位起立礼佛,然后带一位比丘,连涕带泣,进入城内。他遥见五百位族人,因有事而集在一处。他们看见阿难到此地来,都站起来迎接,大家对阿难行礼如仪后说:「今天为甚么这么早?」阿难回答说:「我现在是为你们之法益而来的!你们要晓得!如来已于昨夜圆寂。你们如果欲施作,就趁此机缘!」末罗族们听后非常的悲恸,大家过一会儿,拭掉眼泪后说:「佛陀之入灭,为甚么这么快?世间眼灭,何其疾耶?」阿难劝止他们的悲恸而说:「大家不要过于悲伤,欲将有为之法,使其不变易,那是不可能之事。佛陀生前不是常常说过吗?有生必有死,聚合必会离散,一切恩爱,绝没有常存的!」末罗族们听后,即异口同音而说:「大家赶快回去准备香花,以及种种伎药(乐器、乐人。乐器都以铜为代表),然后赶赴双树园,以便礼拜供养佛陀的舍利(佛身)」。大家同时商议的结果,等过一日后,将佛身安置在床上,令末罗族的童子们在?的四角处抬举。并擎持幡盖,烧香、散华、伖乐,而作供养。出殡的路线,将由城的东门入城,遍绕诸里巷,使国人均能得以礼拜供养。然后从城的西门到郊外,在高显处举行阇维(荼毘、火葬)。商量决定后,大家都依之而回去准备。翌日,末罗族们已将一切准备妥当,欲将佛?抬举起来,然而却不能动。这时阿那律即对他们说:「你们且止,勿空疲劳。现在诸天将来举?!」大家听后,就请问阿那律而说:「诸天要来举?之意何在?」阿那律说:「你们以香花伎药供养舍利,经过一天,以佛舍利放置床上,令末罗族的诸童子们举?之四角,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伎乐,而供养之。预定由东门入城,遍绕诸里巷,使国人皆能得以供养,然后从西门出城,欲在高显处荼毘佛身。然而诸天神之意,是欲将佛身逗留七天,在这期间,以香花、伎乐、礼敬、供养。然后将佛身安置于床上,令末罗的童子们举床的四角,擎持幡盖,散花、烧香,作诸伎乐,供养舍利。从城的东门进入城内,遍绕诸里巷,俾国人民皆得供养。之后由城的北门出城,渡过熙连禅河,到天冠寺(俱尸那邑之东郊外。古来已有制底之处),去荼毘佛陀的遗身。诸天因有此意,因之而使?抬不动!」末罗族们听后都非常的欢喜,都愿顺天之意。他们于是相互言说:「我们应该入城内去整治诸街道,去扫洒烧香,然后回到此处,于七日间,供养舍利」。大家商议决定后,都依之而行。大家办完这些事后,都一齐到了双树园,都以香花伎药供养佛舍利。经过七天后,于日向暮之时,即举佛舍利于?上,末罗族的童子们捧举?之四角。大家擎持幡盖,烧香、散花,作诸伎药。前后都有引导侍从之人。队伍都很安祥而行。忉利诸天在此时都以曼陀罗花、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及天之末檀散在舍利之上。也充满于街道。诸天作诸乐,鬼神都歌咏。末罗族们听到天乐等事后,都说:「且放弃人乐,请设天乐,供养舍利」!佛陀火葬的队伍就这样的慢慢的渐进,由城的东门而入,在各街道都停留一个时间,让人烧香、散花、伎乐供养。

  这时有一位大臣名叫路夷,他的女孩,平时笃信佛道,手持如车轮那么大的金花,供养舍利。同时有一位老妇人,举声赞颂说:「这些末罗族们的福气很大,能逢佛陀最后在此处灭度,举国士民也都很虔诚的供养舍利,大家将会得到大法利!」等到末罗族们都一一供养后,即由北门出城,渡过熙连禅河,到达天冠寺,将?安奉在地上,然后向阿难说:「我们又应如何供养?」阿难说:「我亲从佛闻,亲受佛教,如火葬佛舍利时,应采用转轮圣王之葬法之仪!」大家就请教阿难有关于转轮圣王之葬法之仪。阿难即一一详细的说出(如前述)。兹将其纲要,再予述说如下:

  首先以香汤沐浴其身,以新的劫贝(绵布)周徧缠身。其次以五百张之迭(着衣绵布)缠之。将身置于金棺之内,灌以麻油。作完后,将此金棺举起,放置于第二之大铁椁内。其次以栴檀香椁重围于外。积集诸名香,厚厚的覆其上,然后荼毘火化。火化后收舍舍利,在于四衢道盖起塔庙,标立的刹竿悬有画绘,令全国路过之人,均能看到其塔而思慕正化,而得大饶益。

  阿难说当时如来曾经述说过这些事。也曾经一再的交代过阿难我。阿难说如来曾经对他说:

  「阿难!你如果欲葬我时,首先应以香汤沐浴我的遗体。要用新劫贝将佛身周匝缠好。用五百张迭再次缠之。将身放在金棺之内,灌入麻油。其次将金棺举起,放在第二大铁椁内,将栴檀香椁依次而围在外层。积诸名香,厚厚的迭在其上面,然后付之荼毘。完了后,收检舍利,在四衢道盖起塔庙,悬有画绘的表刹,使诸过路之人,皆见佛塔,而思慕法王之道化,使生者获大福利,死者得升天界,除得道者外」。

  诸末罗族们互为言说:「我们应回到城内去准备葬具。如香花、劫贝、棺椁、香油,以及白迭等是」。大家说做就做,不久即将这些葬具办完,而回到天冠寺。大家以清净的香汤沐浴佛身,以新劫贝周缠佛身,再以五百张迭如次缠之,然后将佛身安放在金棺内,灌入香油。其次,将金棺捧举放置于第二之大铁椁中,以栴檀木薪,重积棺外,以众名香,积其上面。

  这时有位末罗的大臣,名叫路夷(巴利本不举其名,只说四位末罗之大臣),拿大火炬,欲点燃佛薪(堆薪),然而却点不燃。又诸大末罗(其它三位大臣),趋前欲点燃堆薪,但也同样的点不燃。这时阿那律对诸末罗们说:「诸位贤者们!这种事并不是你们的分内事。火灭而不燃,乃为诸天神之意!」末罗们听后问说:「诸天令火点不燃,其用意在那?」阿那律说:「因大迦叶(头陀第一。摩竭陀国婆罗门,皈依佛教后为十大弟子之一。佛灭后第一结集时之领头人物),已率五百位佛弟子,由波婆国向此地而来,现在在中途,正在赶路,欲参加佛身荼毘之场面。诸天知其意,故把火制住,使人燃点不起来」。末罗们听后,都赞成诸天之举。此时大迦叶与五百名弟子,在中途曾遇一尼干子(裸形外道,指奢那教徒。巴利本为邪命外道。邪命外道为末伽梨拘舍利派,多与奢那之一派之裸形外道混用),手里拿着曼陀罗花。大迦叶遥见他,就趋前问他而说:「你从那里来?」尼干子说他从「拘尸那城」来。迦叶说:「你知道我师吗?」答曰:「知道。」又问:「我师还存在人间么?」答曰:「灭度后已经过七天,我就是从那边而得到此天华的。」大迦叶听后怅然不悦。五百名比丘听佛灭度的消息后,都很悲伤哭泣,宛转号咷,不能自禁!大家异口同音而说:「如来灭度何其驶耶?世尊灭度何其疾哉?大法沦翳何其速呢?群生长衰,世间眼灭!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又如斩蛇,宛转回遑,不知凑处!」这时在大众当中,有一名叫跋难陀的比丘(巴利本为须跋陀。是一位听佛涅槃而大喜之恶比丘。会促成第一结集的动机,是由他而起的)。他止诸比丘们说:「你们不要忧悲。由于世尊之灭度之故,我们可得自在了!世尊在世时,常叫我们这事可行,这事不可行,真麻烦极了。自今已后,我们得以随所欲为了!」大迦叶听后怅然不悦,就对大众说:「大家赶快严整衣钵,速诣双树!趁佛还未荼毘,得见佛陀最后之场面!」大众就依之而行。大众经过拘尸城,渡过尼连禅河(河水流过优留毘罗村之傍,是佛六年苦行后,进入沐浴之河。然而由拘尸那竭至天冠寺之道之河为熙连禅河。汉本之注也以尼连禅为熙连禅,故应以熙连禅河为正)。而到达天冠寺。到后,至阿难处,问讯后坐在一边,而对阿难说:「我们欲当面觐见佛陀的遗身,趁今还未荼毘前,是否能如愿?」阿难回答说:「佛身虽然还未荼毘,然而想觐见一事,恐怕很难了。因为佛身已用香汤沐浴过,也已劫贝缠好,更以五百张迭如次缠紧,而放置在金棺,且置铁椁内,再以栴檀香椁重围在外。如这样的重重迭迭,如仪行事已毕,故欲觐佛身,那是非常困难之事!」大迦叶虽然经三次请求,但阿难?三次都同样的已不可能来回答他。大迦叶即慢步向佛积处行过来。这时佛身从重椁之内伸出双足,足有异色。迦叶见后觉得奇怪,就问阿难说:「佛身应为金色,为甚么有异?」阿难回答说:「刚才有一位老妇,悲哀佛灭,而向前以手抚摩佛足,其滚落在佛足,故有异色耳」。迦叶听后又大不悦。他向香积处礼拜佛身。这时出家在家的四众弟子,以及诸天,都同时礼拜佛足。于是佛足即忽然不现。大迦叶即遶佛积三匝,而以偈颂说:

  诸佛无等等,圣智不可称,无等更圣智,

  我今稽首礼。无等等沙门,最上无瑕秽,

  牟尼绝爱枝,大仙天人尊,人中第一雄,

  我今稽首礼。苦行无等侣,离着而教人。

  无染无垢尘,稽首无上尊,三垢垢已尽,

  乐于空寂行,无二无畴匹,稽首十力

  尊,

  远逝为最上,二足尊中尊,觉四谛止息,

  稽首安隐智,沙门中无上,回邪令入正,

  世尊示寂灭,稽首湛然?,无热无瑕郄,

  其心当寂定,练除诸尘秽,稽首无垢尊,

  慧眼无限量,甘露灭名称,希有难思议,

  稽首无等伦,吼声如师子,在林无所畏,

  降魔越四姓,是故稽首礼。

  大迦叶有大威德,具足四无?辩(法、义、辞、乐说)。他说此偈后,即见佛务积点燃火而火?自动的燃起来。诸末罗们看其火焰过于猛烈,就相互言说:「现在火焰这么炽盛,难以禁止。这样,即荼毘的佛身,是否会消灭迨尽?大家赶快将水寻来,以便扑灭火焰!」这时笃信佛道的娑罗树神,即以神力扑灭佛积之火(巴利本记为天之流水,与地之涌水)。末罗们看火已灭,就又相互言说:「我们应该去采集拘尸城左右十二由句内所有的香花。以便供养佛陀的舍利!」商议既决,就依之而行。

  时波婆国的末罗的民众,听到佛陀于双树间灭度等消息后,就相互言说:「我们宜于此时去求『舍利分』(舍利之分配),在本土盖塔供养!」大家决定后,波婆国的诸未罗即下令国内严整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等四种兵队,到了拘尸城来。他们到后,即派遣使者而说:「我们听闻佛陀众佑(众神庇佑),在此处灭度。佛陀亦是我们之师,我们因敬慕佛陀之心,欲来请求佛陀舍利,在此盖塔供养!」拘尸城王回答说:「诚如是。但是世尊垂降于此灭度,吾国民众自会在此盖塔供养。虽然远劳诸位,然而舍利分实不能外流!」同一个时候,遮罗颇国(近于摩竭陀国之一小王国)之跋罗(该国之住民之名)民众,以及罗摩伽国(拘利族之邑)之拘利(罗摩伽国住民)民众,毘尔提国(毘留提)之婆罗门众,迦维罗卫国(释尊诞生国)之释种民众(释迦族),毘舍离国之离车(隶车)民众,暨摩竭国王--阿阇世等,均因听到如来已于拘尸城之双树间取入灭度,都自发自言而说:「我今应该去求舍利分!」诸国之国王,以及阿阇世王等,即下令国内严整四兵(象、马、车、步),浩浩荡荡的都渡过恒水(恒河)。阿阇世王即勅令香姓婆罗门(教导拘留、班陀波等人民战术之婆罗门。佛灭度时被选而将佛舍利分为八分者),王说:「你持我名入拘尸城,问候诸末罗门之起居轻利,游步强否?我对于诸位贤者们,每相宗敬!邻境义和,曾无诤讼!然后对他们说:我闻如来在贵国内取入灭度。唯无上尊(佛陀)是我尊敬如天者。因此,由远处到这里来请求舍利分回去本土盖塔供养。如能与我的话,当会以重宝回偿!」诸末罗回答香姓说:「你说的不错!然而世尊垂降此土,于此灭度,国内士民自当起塔供养,不敢远劳诸位,故舍利分是不能让你们带回去的!」诸位国王被婉拒后,即集群臣相议,大家作偈说:

  吾等和议,远来拜首,逊言求分,如不见与。

  四兵在此,不惜身命,义而弗获,当以力取!

  拘尸国也集诸群臣,也作偈说:

  远劳诸君,屈辱拜首,如来遗形,不敢相许。

  彼欲举兵,吾斯亦有,毕命相抵,未之有畏!

  这时香姓婆罗门晓示众人说:「诸位大德!长夜受过佛陀的教诫。口中诵法言,心内服仁化,一切众生为的是追求心安理得。如为了佛舍利而诤,即会相互残害。如欲以如来之遗形为广益,即舍利现在于此,应该平均分配奉回,才是上策!」大家听后,都非常的赞同其说,而就地商

  议,当场酙酌堪以分配舍利的人物。大家一致认为以香姓婆罗门之仁智足以担任其事!诸国之国王就任命香姓婆罗门而说:「请为我们均分佛陀的舍利为八份!」香姓听从诸王之命,即诣舍利之处,行礼如仪后,徐步向前,首先将「上牙」取出放在一处,然后遣使交代说:「你斋佛陀上牙至阿阇世王处」(巴利本无上牙此举)。又吩咐使者说:「你向大王传我的话:『大王起居轻利,游步强耶?舍利还未分配就绪,抱歉得很!现在先将如来上牙呈奉大王,并可供养,以慰企望。等到明星出现时,舍利就能分配妥当,届时自当奉送』」。使者依令,就到阿阇世王处,将香姓交代下来之语,一一禀告大王。香姓婆罗门即以一瓶,纳入舍利差不多一石更量(巴利本无明示分量),将舍利均分为八分后,告诸大家说,「愿大家各奉一分,回皈各处,自盖塔庙供养」。大家都非常的满意,而听从其分配!

  这时有毕?村(摩利耶族所居的地名)之人,向众人说:「愿乞地上焦炭,回皈盖塔供养」。大家都同意其请。拘尸国人得舍利分后,即在其土起塔供养。而波婆国、遮罗国、罗摩伽国、毘留提国、迦维罗卫国、毘舍离国等人,以及摩竭国之阿阇世王等,得舍利分后,各皈其国盖塔供养。香姓婆罗门即持舍利瓶回去起塔供养。毕钵村人即收拾地上焦炭回去。当此时也,佛陀的舍利,已盖有八个塔。第九塔为之瓶塔,第十塔即为炭塔。第十一就是佛陀在世时的发塔(巴利本无发塔之文)。

  佛陀到底是在甚么时候诞生的?甚么时候出家(诸本缺此句)?甚么时候成道?甚么时候灭度的呢?其答案如下:是沸(晓)星出时诞生,沸(晚)星出时出家,沸(晓)星出时成道,沸(晓)星出时灭度!(此段巴利本缺,颂亦缺)

  偈颂说:

  何等生二足尊?何等出丛林苦?

  何等得最上道,何等入涅槃城?

  沸星生二足尊,沸星出丛林苦,

  沸星得最上道,沸星入涅槃城。

  八日如来生,八日佛出家,

  八日成菩提,八日取灭度。

  八日生二足尊,八日出丛林苦,

  八日成最上道,八日入泥洹城。

  二月如来生,二月佛出家,

  二月成菩提,二月取涅槃。

  二月生二足尊,二月出丛林苦,

  二月得最上道,二月入涅槃城。

  娑罗花炽盛,种种光相照,

  于其本生处,如来取灭度,

  大慈般涅槃,多人称赞礼,

  尽度诸恐畏,决定取灭度!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