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中阿含经卷第十七

中阿含经卷第十七

长寿王品第七:(有十五经,第二小土城诵。)

长寿天八念净不哆动道郁伽支罗说娑鸡三族姓

梵天迎请佛胜天迦絺那念身支离弥上尊长老眠

无刺及真人说处最在后

(长寿王本起经、天经、八念经、净不哆动道经、郁伽支罗说经、娑鸡帝三族姓子经、梵天迎请佛经、有胜天经、迦絺那经、念身经、支离弥梨经、上尊长老睡眠经、无刺经。以及真人经,说处经。乃最在于后面的。)

七十二、长寿王本起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看见拘舍弥比丘们之斗诤事,而教诫之以忍辱行。说唯有忍,始能止静。佛陀并说长寿王与长生童子行彻底忍辱之行之事。又提及佛至护寺林,转往般那蔓阇寺林中,为阿那律等三尊者讲说疑患,乃至不观察色恶等十一患就是失

定、光明之因,必须修习三定,乃至广无量定,精勤修道品,始能得证阿罗诃(阿罗汉,无生)。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过的,都是如是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拘舍弥(憍赏弥。中印度),住在于瞿师罗园(瞿师罗长者所奉献给佛的园林)。

那时。在拘舍弥地方的诸比丘们,常常共相斗诤。于是,世尊乃告诉枸舍弥的诸比丘们说:「比丘们!你们不可以共相斗诤!为甚么呢?(佛陀说偈而说:)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

(如果想以诤论来止诤论的话,则究竟不能见到其止诤的。唯有忍耐,始能停止诤论的,这种法才是最尊贵之法。)

为甚么呢?(佛陀将开始说过去世之事)在往昔之时,有一位拘娑罗(憍萨罗,十六大国之一)的国王,名叫长寿王。又有一位加赦(迦尸,十六大国之一)的国王,名叫梵摩达哆(梵施)王。他们二国的国王,都常常共相战诤。于是(是这样的):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兴起四种军队,所谓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是。召集四种军后,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乃自引军队前往,欲和拘娑罗国王-长寿王共战。拘娑罗国王长寿王听闻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兴起四种军队-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兴此四种军队后,要来和他战争。拘娑罗国王长寿听此消息后,也兴起四种军队-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召集此四种军队后,拘娑罗国王长寿,也自引军队去出征,到了国界之上,列阵和对敌共战,而将对方的军队摧破。于是,拘娑罗国王长寿,就尽夺取对方-梵摩达哆的四种军队,所谓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也将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之身,生擒过来。生擒后,将放他回去,临去时,对他说:『你已为穷厄之人了,现在将赦汝,使你回去,以后不可再作这种事!』

然而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却再三兴起象军、马军、车军、步军等四种军队,发动四种军队后,又自引军前往,拟和拘娑罗国王长寿共战。拘娑罗国王长寿,又听到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一再的兴起象、马、车、步等四种军队,兴起此四种军队后,将来和他战争。拘娑罗国王长寿听后,便作如是之念:我已克胜他,那里须要再克胜他呢?我已降伏他,有甚么足可以更伏的呢?我已毁害他,何须再毁害呢?只用空弓,就足够降伏他的。拘娑罗国王长寿,作此念后,晏然自在的不再兴起象军、马军、车军、步军等四种军队,也不亲自前往指挥。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就因此,而很容易的得来攻破对方。攻破后,就尽夺取拘娑罗国王长寿的象军、马军、车军、步军等四种军队。

于是,拘娑罗王长寿,听到加赦国王梵摩达哆攻来后,尽夺取其象军、马军、车军、步军等四种军队后,又作如此之念:斗战可说是非常的奇妙!斗战也可说是非常的罪恶!为甚么呢?因为克羸对方后,还得再克羸,伏胜后,还得再伏胜,毁害后,当又一再毁害(这样的话,真是不了期的了)。我现在宁可独带一妻,共乘一辆车,到了波罗捺(加赦国的首都)吧!于是拘娑罗国王长寿,就独带其妻,共乘一辆车,走至波罗捺。拘娑罗国王长寿,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宁可至于一村又一村,一邑又一邑的去受学,而为博闻的人。他就因此而为博闻之故,就转名叫做长寿博士。

长寿博士又作如此之念:所为学的,我现在都已得到了,我宁可到波罗捺的都邑中,停住于街街巷巷,以欢悦的颜色,作妙音的伎艺。

像这样的话,波罗捺的诸贵豪之族姓们听后,当会极为欢喜而自娱乐。长寿博士作此念后,便往至波罗捺的都邑中,停住于每一街,每一巷,都以欢悦的颜色,作妙音的伎艺。像如是的,波罗捺的诸贵豪族姓们,听闻其事后,都极大的欢喜,而各自去娱乐。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的外眷属也听闻过,其中眷属、内眷属,以及梵志国师等人,都展转而均悉听闻其事。梵志国师听后,便呼人叫他来见。于是,长寿博士就往诣梵志国师所住之处,面向国师而站在那边,就以欢悦的颜色作妙音的伎艺。梵志国师听后,极大的欢喜,就这样的自娱乐。于是,梵志国师乃告诉长寿博士说:『你从今天起,可以依靠我而住下来,当会相与供给你的一切。』长寿博士仰白他说:「尊者!我还有一妻,该怎么办呢?」梵志国师回答说:「博士!你可以带她来依在我家而住,当会供给其所需。」于是,长寿博士,就带其妻,依靠在梵志国师的家里住下来,梵志国师就供给他们所需的一切。

到了后来之时,长寿博士之妻,乃心怀忧戚,而作如是之念:我欲令四种的军队,数组卤簿(为天子出巡之时,其仪仗旌旗的次第),拔出白露之刃,徐庠(慢慢的有次序的)的过去,我欲遍观此仪式,同时又欲得磨刀水饮(得军兵战斗,而磨刀之汁而饮)。长寿博士之妻作如是之念后,便仰白长寿博士而说:『我的心,乃怀忧戚,而作如是之念:欲使四种军队数组卤簿,拔出白露之刃,徐庠而过去,我欲遍观,同时也再欲得磨刀水之饮。』长寿博士就告诉其妻说:『卿不可作如此之念!为甚么呢?因为我们现在乃被梵摩达哆王所破坏,卿到底有甚么理由得见四种军队,数组卤簿,拔出白露之刃,徐庠而过,我欲遍观?也想再欲得磨刀水之饮呢?』其妻又白说:『贤尊!如能得此(实现此事)的话,我就有活存之望,倘若得不到的话,必死无疑!』

长寿博士即便往诣梵志国师之处,面向他而站在那里。其颜色乃带着愁惨的样子,而用弊恶的微声,作诸音伎,梵志国师听后,不能得到欢喜。于是,梵志国师乃问他而说:『博士!你本来向我而站立时,都以欢悦的颜色,作诸妙音之仗,我听后,会极大欢喜,而自娱乐。然而现在你,为甚么面向我而站立时,其颜色乃带愁惨,而以弊恶的微声作诸音伎呢?我听后,都不得欢喜啊!长寿博士!你的身体是否有疾患?心意是否有忧戚吗?』长寿博士仰白说:『尊者!我的身体并没有甚么疾患,唯有心意当中,有些忧戚耳!尊者!我的妻,其心怀有忧戚,曾作如是之念:我欲得四种军队,数组卤簿,拔出白露之刃,徐庠的过去,我欲遍观此仪式,同时也欲得磨刀水之饮。我就对妻说:卿妳不可作如是之念!为甚么呢?因为我现在已至于如此,卿将以甚么理由,而能得四种的军队之数组卤簿,拔白露之刃,徐庠而过,我欲遍观其仪式,也想得磨刀水之饮呢?妻又自我而说:贤尊!如果能得这样的话,我就有活下去的希望,如果不能得到如此的话,我就必死无疑。尊贤啊!倘若我妻不全(不活)的话,我也是没有理由活下去的了。』

梵志国师问他而说:『博士!你的娇妻可得而见么?』回答说:『尊贤!可得而见的!』于是,梵志国师率带长寿博士,到了博士之妻所住的地方。这时,长寿博士之妻,已怀有了有德之子,梵志国师看见长寿博士之妻,怀有德之子之故,便以右膝跪在于地上,叉手(合掌)而向长寿博士之妻,再三的称说:『会生拘娑罗国王!拘娑罗国王将会出生!』(古时的印度的国师,大概都兼有巫术,也为修道学的人)。国师乃教敕左右而说:『不可使人知道。』梵志国师也对博士说:「博士!你不可忧戚!我会使你之妻得见四种的军队数组

卤簿,拔白露刃,徐庠而过去,也可以令得磨刀之水饮。」

于是,梵志国师即往诣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之处,到后,仰白而说:『天王!当知!有德星之出现,唯愿天王严饰四种的军队,数组卤簿,拔白露刃,徐庠的导引,出曜您的军威,以水磨刀!唯愿天王,自出去观视!天王!倘若这样做的话,必定会有吉祥之冥应的。』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就命令主兵臣而说:『卿!你现在当知!有德星之出现,卿应快速的严饰四种的军队,数组卤簿,拔白露之刃,徐庠的导引,出曜军威,以水磨刀,我将亲自出去观察。如这样做的话,必定会有吉应!』这时,主兵臣即受王的教言,就去严饰四种军队,而数组卤簿,拔白露之刃,徐庠的导引,出曜军威,以水磨刀。梵摩达哆,即亲自出去观察。

由于此,而长寿博士之妻,乃得以见到四种军队之数组卤簿,拔白露之刃,徐庠的导引,出曜其军威,并且也能得磨刀之水去饮。饮磨刀之水后,她的忧戚实时消除,寻而生一福德之子。便为他作字(号名),名叫长生童子,就寄托他人,秘密的养育,而渐次的已于长大。长生童子,乃有如诸剎利的顶生王那样,都能整御天下,得大国土。对于种种的伎艺,或乘象、骑马、调御、驰骤、射戏、手搏、掷羂、掷钩、乘车、坐辇等,像如是的种种诸妙伎艺,都能善得知晓。对于若干种的妙触之事,都非常的殊胜,都猛毅超世,聪明而挺出,幽微而隐远的,都没有不博达的。

于是(经过一段时间,其秘密的消息已露出,因此),梵摩达哆(加赦国王)曾听闻(有人密告)拘娑罗国王长寿,已改号而作博士,也就是换名而在于此波罗捺城中。梵摩达哆即敖令其左右而说:『卿等速往收提拘娑罗国王长寿,要反缚他的两手,叫他骑驴马,打破败之鼓,其声有如驴鸣。遍宣令后,就从城的南门而出,使他坐在

高标之下,诘问其辞。』左右就受王的教敕,即便往收拘娑罗国王长寿,反缚其两手,令他骑驴,打破败之鼓,其声有如驴鸣之声,遍宣王令后,从城的南门出去,使其坐在高标之下,而诘问其辞。

这时,长生童子,寻随在其父之后面,或在其父的左右,而仰白其父说:『天王您不可恐怖!天王您不要恐怖!我即在于此的,必定能拔济您的!必定能拔济您啊!』拘娶罗王长寿告诉他说:『童子!你要忍耐!童子!你应忍辱!不可起怨诘,但当行慈就是!』众人听长寿王作如是之语后,便问长寿王说:『你所说的,是甚么意思呢?』长寿王回答说:『此童子乃非常的聪明,必定会了解我的语的!』

那时,长生童子则劝化波罗捺城中的诸贵豪族姓们而说:『诸位君子们!您们应行施修福,应为拘娑罗国王长寿咒愿而说:以此布施所修之福,愿拘娑罗国王长寿,令他能得安隐,能得解脱!』于是,波罗捺城中的诸贵豪族姓们,都被长生童子所劝化,而行施修福,而为拘娑罗国王长寿咒愿而说:以此施福,愿拘娑罗国王长寿,令他能得安隐,能得解脱!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听闻此波罗捺城的诸位贵豪族姓们,正在行施修福,而为了拘娑罗国王长寿咒愿。听说大家都咒愿而说:以此布施所修之福,愿拘娑罗国王长寿,便他能得安隐,使他得到解脱!听后,即起大怖畏,身上之毛,都竖立起来而说:『是不是将使此波罗捺城中的诸贵豪族姓们反逆我吗?且置他们的这些事(指咒愿等),我现在急须当应先灭此事的祸首!』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就教敕左右而说:『你们快去!快去杀死拘娑罗国王长寿,要将他斩作七段!』左右受教后,即便赶往去杀长寿王,将他斩作七段。

于是,长生童子乃劝告波罗捺城中的诸贵豪族姓们,而作如此之言:『诸位君子们!您们看看!这位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乃是一位酷暴无道的国王。他强取我父拘娑罗国王长寿,并没有罪过之人。他夺

取我父的国家仓库的财物,怨酷而枉杀,将我父斩作七段。诸位君子们!您们可往我先父的尸处,用新的缯迭收敛我父,取其七段之尸体,用一切会香的香木,积聚而阇维他(荼毘,火葬其遗体),然后要立在庙堂。为我作一书文,送给梵摩达哆而说:拘娑罗国王长生童子,他作如此之语而说:你不怖畏灾患会殃给您的后辈子孙吗?』于是,波罗捺的诸贵豪族姓们,都被长生童子所劝化,而用新的缯迭,即往而去收敛,去收取那七段之尸,用一切会香的香木,积聚而阇维他,然后要立在庙堂里,也为其作书,送给梵摩达哆而说:『拘娑罗国王长生童子,他作如此之语而说:你不怖畏嗣后会殃给子孙之灾患么?』

于是,长寿王之妻,告诉长生童子说:『你应当知!这位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乃为酷暴无道,他取你父拘娑罗国王长寿,并没有罪过的人,夺取其国的仓库财物,怨酷而枉杀,而斩作为七段。童子!你来共乘一车,走出波罗捺为妙,倘若不逃去的话,灾祸将会殃及于你的。』于是,长寿王之妻和长生童子,乃共乘一车,走出波罗捺。那时,长生童子曾作如是之念:我宁可往至村村邑邑(每村每邑),去受学而为博闻。长生童子作如是之念后,便到了村村邑邑(每一村,每一邑),去受学,而为博闻的人。由于他乃博闻之故,就转名为长生博士。

长生博士又作如是之念:所为学,我现在都已得到了,我宁可往至波罗捺的都邑中,停住于街街巷巷,用欢悦的颜色,作妙音的伎艺,像这样的话,则波罗捺的诸贵豪族姓们听后,当会大欢喜而为自娱乐。长生博士作如是之念后,便到了波罗捺的都邑中,停住在于街街巷巷,欢悦颜色的作妙音的伎艺。像如是的,那些波罗捺的诸贵豪族姓们听后,真的极大欢喜,而自娱乐。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的外

眷属们都得闻到.他的中眷属、内眷属、梵志国师等都展转而听到,乃至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也听到此消息,便叫人带来见他。

于是,长生博士,就往诣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之处,面向国王而站在那里,然后以欢悦的颜色,作妙音的伎艺。像如是的,加赦国王梵摩达哆闻后,则极大欢喜,而为自娱乐。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告诉他说:『博士!你从今天起,可以依靠我而安住下来,当会相供给你所须的一切。』于是,长生博士即依投国王而住,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即供给他所须的一切。后来终于信任他,而一一委付他,乃至即拿卫身的刀剑,授与长生博士。

那时,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便敕御者而说:『你可以去严饰驾车,我将欲去打猎。』御者受其教令,就去严饰驾车,办完后,还白王说:『严驾已办理完毕,可随天王之支遣使用。』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便和长生博士共乘一车辆,而出去。长生博士就作此念:这位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为一酷暴无道的人。他曾经取我的父亲拘娑罗国王长寿,并没有罪过的人。他夺取其国的仓库的财物,怨酷而枉杀,将我的父王斩作七段。我现在宁可御车,使这四种军众离开,而各在不同之处。长生博士作此念后,就便御车,使四种军众离开,各在不同之处。

那时,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冒涉涂路,被风热所逼,而烦闷,而渴乏,疲极而欲倒卧。因此,即便下车,枕在长生博士的膝而睡眠。于是,长生博士又作如是之念:这位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乃为一酷暴无道的人,他曾取我父──并没有罪过的人,夺取其国家的仓库的财物,怨酷而枉杀,将我父斩作七段。然而今天已在于我的手中,唯应报怨为是!长生博士作此念后,就拔出利刀,着在于加赦国王梵摩达哆颈上,而作如是之语:我现在要杀你!我现在要杀你!然而长生博

士乃又作如是之念:我这样做,是不对的!为甚么呢?因为忆起父王昔日在标下时,将临终时,曾咐嘱我说:『童子啊!你要万事都忍耐,童子!万事你都应忍耐!不可起怨结,但当行慈为是。』他忆起此事后,就将拔出而举起的刀,还纳于刀鞘之中。

那时,加赦国王梵摩达哆,曾梦见拘娑罗国长寿的儿子长生童子,手拔利刀,着在于他的颈上,而作此言:『我现在要杀你!我现在要杀你!』见后非常的恐怖,身毛都竖立起来,便很快的惊寐过来,醒来后,对长生博士说:『你现在应当知道!我在作梦当中,曾经看见拘娑罗国王长寿的儿子-长生童子,手拔利刀,着在我的颈上而作如此之言:我现在要杀你!我现在要杀你!』长生博士听后,白王而说:『天王请不要恐怖!天王请不可怖畏!为甚么呢?因为那位拘娑罗国王长寿的儿子-长生童子,即是我身是。天王!我曾作如是之念:加赦国王梵摩达哆乃为一位非常酷暴无道的人,他曾经取我父-没有罪过的人,夺取其国家的仓库财物,怨酷而枉杀,将我父斩作为七段。然而于今天已在于我的手中,只应要报怨为是!天王!我就拔出利刀,着在王您的颈上,而作此言:我现在要杀你!我现在要杀你!天王!在那个时候,我又作如是之念:我这样做是不对的:为甚么呢?因为我乃忆起我的父王昔日在标下时,在临终之时,曾经对我说:童子!应该要忍耐!童子!万事都应忍辱!千万不可起怨结,只应做的就是慈。忆起此事后,就将举起之刀,还纳在刀鞘中。」

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对他说:『童子!你所说之语,如:童子可忍:童子可忍!我都已了知其义。但是童子又说:莫起怨结,但当行慈者,这到底是甚么意义呢?』长生童子说:『天王!所谓莫起怨结,但当行慈者,正是说我现在的这种行动啊!』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听后,对童子说:『童子!从今日始,我所领有的国土,统统相与你,

你父王的本国,当还持付卿你啊!为甚么呢?因为你所做的事,为一件很难做的事,你乃惠我的生命啊!』长生童子听后,仰白而说:『天王您的本国,自属于天王您,我父的本国可以见到您的皈还于我!』

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和长生童子,都坐在同一车辆而还皈,而入于波罗捺城,坐在王殿上,告诉诸臣们说:『卿等如果看到拘娑罗国王长寿的儿子,长生童子的话,当如何呢?』诸臣听后,有的白王说:『天王!如果看见他时,应当截断其手!』有的又作如是之语而说:『天王!如果看见他的话,当应截断其足!』或者又有人说:『当断其命!』加赦国王梵摩达哆告诉诸臣们说:『卿等欲见拘娑罗国王长寿的儿子,长生童子者,在此就是!你们不可起恶意向于此童子。为甚么呢?因为此童子所作的甚为难能可贵的事,他乃惠我的生命的人。』于是,加赦国王梵摩达哆,用国王所用以沐浴的,教人去沐浴长生童子,以国王所用的香涂在其身上,以国王所穿的衣服给他穿下,使他坐在金的御床,也用他的女儿嫁给他,然后送他回去其本国。

比丘们!那些诸国王-剎利顶生王,乃为大国之主,能整御天下,自己行忍辱又称叹忍辱;自己行慈心,又称叹行慈;自行恩惠,又称叹恩惠。诸比丘们!你们也应该这样做,你们既由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学道者,就应当行忍辱,又应称叹忍辱;自行慈心,又应称叹慈心;自行恩惠,又应称叹恩惠。」

于是,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有的就作如是之言:「世尊为法主,现在且住于此世间。他既导说我们,我们怎么得不导说于他人呢?」

于是,世尊话皈正题,并不喜悦拘舍弥的诸比丘们所行的威仪、礼节、所学、所习的一切(有很多的比丘,共相斗诤之故),就从座

起,而说颂说:

以若干言语破坏最尊众破坏圣众时无有能诃止

碎身至断命夺象牛马财破国灭亡尽彼犹故和解

况汝小言骂不能制和合若不思真义怨结焉得息

骂詈责数说而能制和合若思真实义怨结必得息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

瞋向慧真人口说无赖言诽谤牟尼圣是下贱非智

他人不解义唯我独能知若有能解义彼恚便得息

若得定为侣慧者共修善舍本所执意欢喜常相随

若不得定伴慧者独修善如王严治国如象独在野

独行莫为恶如象独在野独行为善胜勿与恶共会

学不得善友不与己等者当坚意独住勿与恶共会

(用若干的言语,来破坏最为尊贵的圣众,在破坏诸位圣众的时候,并没有人能诃止他〔阻止、劝止均不可能〕。)

(你们看看!那位长寿王,被害而致于碎身,而至于断命,其所拥有的象牛马,和财物都被侵夺,终于国破人亡,一切都被灭尽,然而临死时,还嘱咐其子要忍辱,其子就遵其命而犹故和对方和解,而相安无事。何况你们的斗诤,看起来是一小小的互骂之言,为甚么不能制止?不能和合不诤呢?如果不思量真义〔真谛〕的话,怨结怎么能得以息灭呢?)

(那些骂詈责数之说,能制止你们的合和啊!倘若能思惟真实义的话,怨结必定能得以息止的!假如以诤言,而想制止诤斗的话,究竟都不得见到其息止的。唯有忍耐始能止息诤斗,这种法乃可尊贵的!)

(以瞋恚而向于有智慧的真人,口里说些无赖之言,而诽谤牟尼圣

者的话,这种人是下贱而没有智慧的人。他人不能了解真义,唯我独能了知真义叫假若有人能解这真义的话,他的瞋恚之心,便会得以息止的。)

(如能修得定心为其伴侣的话,就会和有智慧的人共同修善的。这时,定会舍弃其本来所固执的心意,而会恒常的和欢喜相随。假如不得和禅定为伴侣的话,则会唯有智慧的人,独自去修善了。有如国王之严治国家,也如大象之独自在于野外。)

(要独行自在,而不作恶业,有如大象之独自在野外那样。要独行而为善胜之业,不可和恶业共相会面。倘若学习当中,不得善友,不和自己相等的在修善的人的话,你就应当要坚定其意而独住,不可与恶人共会在一起。)

那时,世尊说此颂后,就用如意足(神通),乘虚空而去,而至于婆罗楼罗村(位于憍赏弥国的近郊)。于是(这时),婆罗楼罗村有一位尊者,名叫婆咎,为释家子(释迦族出身的比丘)。他乃昼夜不眠,精勤行道,志行常定,而安住于道品法(四念处等三十七助道品)。这位释迦子弟出身的尊者,遥见佛陀之来临,看见后,就向前迎接,摄收佛的衣钵,为佛敷床,为佛汲水洗足。佛陀洗足后,就坐在尊者释家子婆咎之座,坐后,告诉他说:「婆咎比丘!你常安隐,没有缺乏甚么吗?(指修学饱满与否)。」尊者释家子娑咎仰白佛陀说:「世尊!我常安隐,没有甚么缺乏的。」

世尊又问:「婆咎比丘!你是怎么安隐,怎么没有所缺乏的呢?」尊者婆咎仰白佛陀说:「世尊!我昼夜都不休不眠,都在精勤行道,志行常定,安住于道品法里。世尊!像如是的,我乃常安隐,而没有所乏少的。」

世尊这时,又作此念:这位族姓子出身的比丘,乃游行安乐,我现

在宁可为他说法。作此念后,便为这位尊者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佛陀以无量的方便为他说法,劝发其渴仰,成就其欢喜后,就从座位起而去,而往至于护寺林。进入护寺林中,至于一树下,敷尼师檀(坐具),结跏趺而坐。

世尊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已经得以脱离那些拘舍弥的诸比丘辈了。他们数数(屡屡,常常)斗讼(诤论),都相欲降伏对方,互相憎恶,相互瞋恨而共诤。我不喜念那些地方,那些拘舍弥的诸比丘辈所住的地方。当于这时候,有一匹大象,是一众象之王。这只大象,乃离开象的群众而独自游行,也到了护寺林来。入于护寺林中,而至于贤娑罗树,倚在贤娑罗树,而站在那里。那时,大象曾作如是之念:我已经得脱那些群象之辈,那些牝象、牡象、大小象子们了。那些象辈都常在前行,青草都被牠们所蹋,清水也被牠们所浑浊。我在那个时候,都食牠们所蹋过的草,都饮那些浑浊的水。然而我现在所饮食的乃为新草与清水的了。

于是,世尊乃以他心智,而知道那大象的内心所念的,因此,即说颂而说:

一象与象等成身具足牙以心与心等若乐独住林

(好像有一匹象,牠也和其牠的群象同样的具有了身,具足了象牙;以心和心同等类的,都喜乐于独住在于闲静的林内那样。)

于是,世尊从护寺林收摄其衣与钵,往至于般那蔓阇寺林(东竹山林,位于支提国)。那时,在般那蔓阇寺林里,有三位族姓子(豪族出身),共住在于那个地方。为尊者阿那律陀(无贫,天眼第一,释种),尊者难提(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尊者金毘罗(独处静坐、专意念道第一)。诸位尊者们所行的为如是:如果他们出去乞食,其中有人先回来的话,便要先为还未回来的人敷床(座席),要

去汲水,要拿出洗足之器,要安洗足之蹬(踩),以及拭脚之巾、水瓶、澡罐。假如所乞食之物都能食完的话,便尽食之,倘若吃不完,而有余的话,就盛在食器里,而覆举(用物盖起来)。吃完后就收钵,就澡洗手足,将尼师檀(坐具)着在于肩上,入室去宴坐(打坐)。如果那些乞食的有后还的人的话,其能尽食的(吃得完的)也统统吃尽;假如不足的,就取先回来的余食,补足而食之。假若有残余的食物的话,便泻在净地,以及无虫的水中。食后即取那食器,洗净而拭完后,就举着在于一边。然后收卷床席,收敛洗足之蹬,将拭脚巾收起来,举洗足之器,以及水瓶、澡罐。其次,则扫洒食堂,所有粪秽除净之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将尼师檀(坐具)着放在于肩上,入室去宴坐。诸位尊者们,到了晡时(申时),如果有人先从宴坐起来的话,就去看看水瓶、澡罐,假如空而没有水的话,便持器物去行取水。如能抬得起的话,便将水提回来,而安着在一边。如不能胜任(一个人提不起)的话,则便用手招另一比丘,两人共举,而提回后放着在一边,各人都不出声相语,都各不相问。诸位尊者们,乃五天聚集一次,或者相互说法,或者如圣者之默然。

于是(那个时候),守林的人遥见世尊之到来.,就逆诃而阻止说:「沙门!沙门!(指世尊),不可进入此林内!为甚么呢?因为现在此林中,有三位族姓子,为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毘罗,他们如果看见你时,或者不可(以为外人,如外来的出家人,则不方便)。」

世尊告诉他说:「你这位守林的人!你不知他们如果看见我的话,必定是欢迎(可)的,不会不可的。」于是,尊者阿那律陀,遥见世尊之来临,就诃那位守林的人而说:「你这位守林的人!不可诃世尊!你这位守林的人!不可阻止善逝!为甚么呢?因为是我的尊师降

临,是我的善逝来临啊!」尊者阿那律陀就出迎世尊,收摄佛陀的衣钵,尊者难提则为佛敷床座,尊者金毘罗乃为佛提取应用之水。

那时,世尊洗手与足完毕后,就坐在那尊者所敷之座,坐后,就垂问而说:「阿那律陀!你常安隐,无所缺乏吗?」(指功行)。尊者阿那律陀仰白佛说:「世尊!我乃常安隐,并没有缺乏。」

世尊又问阿那律陀说:「怎样安隐,无所缺乏呢?」尊者阿那律陀仰白佛说:「世尊!我曾作如是之念:我有善利,有大的功德。因为我乃得和如是的修梵行的比丘们共行之故。世尊!我常向那些修梵行的比丘行持慈的身业,见与不见,都相等而没有异。也行持慈的口业、行持慈的意业,见与不见,都相等而没有异。世尊!我曾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宁可自舍私己之心.去随和诸位贤者的心。世尊!我便自舍私己之心,去相随诸位贤者的心。世尊!我未曾有过一不可之心。世尊!像如是的,我乃常安隐,并没有所缺乏。」世尊其次问尊者难提,得到的回答,也是如是。

又问尊者金毘罗说:「你常安隐,没有所缺乏吗?」尊者金毘罗仰白佛说:「世尊!我乃常安隐,并没有缺乏的。」佛陀又问说:「金毘罗!你是怎样的安隐,而没有所缺乏呢?」尊者金毘罗仰白佛说:「世尊!我乃作如是之念:我有善利,有大功德,因为我能得与如是的修梵行者共行之故。世尊!我常向那修梵行的比丘,行慈的身业,见和不见,都相等而没有异。也行慈的口业、行慈的意业,见与不见,都相等而没有异。世尊!我乃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宁可自舍私己之心,去随和诸位贤者的心。世尊!我便自舍私己之心,去随和诸位贤者之心。世尊!我未曾有一不可之心。世尊!像如是的,我乃常安隐,并没有所缺乏。」

世尊叹称而说:「善哉!善哉!阿那律陀!像如是的,你们都能互

相和合,安乐无诤,一心一师,而合于一水乳。是否得到人上之法(超人之法),而为有差降之法(不同程度之法),而住止于安乐的境界吗?」

尊者阿那律陀仰白佛说:「世尊!像如是的,我们乃常共和合,安乐而无诤,都一心一师,合而为同一水乳。而得人上之法之有差降之法,安乐而住止于此法。世尊!我们得光明,便能见色(见诸色的实相),又那见色、光明,寻又消灭(不久知觉光明就消失,诸色之见也消失,所见之色相也消灭掉)。」

世尊告诉他说:「阿那律陀!你们不能通达此相,所谓其相,得光明而见色,又那见色、光明(知觉光明而见诸色),寻又消灭之事。阿那律陀!我本来(从前)未得觉证无上的正真道时,也同样的曾经得光明而见色,而那见色、光明(知觉光明而见诸色),寻又消灭掉。阿那律陀!我在那时,曾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到底有甚么恼患呢?为甚么使我失去了定力,而灭眼力,眼力消灭后,我本来已得到的光明而见色,而那见色与光明(知觉光明而见诸色),寻又消灭不现呢?阿那律陀!我乃行持精勤,并没有懈怠,我的身止住而有正念正智,并没有愚痴,而得达禅定一心。阿那律陀!我乃作如是之念:我行持精勤,没有懈怠,我的身止住而有正念正智,并没有愚痴,而得达禅定一心。如世间中无道,我是否可见可知他呢?我心内生起这种1.疑的患,由于此疑患之故,便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之光明(知觉光明,以下同),而见色(见诸色之真相,以下同),而那见色、光明寻又消灭。阿那律陀!我现在应当须作如是之念:我心中应不生疑患。阿那律陀!我因欲不起此疑患之故,便在于远离之处而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由于在远离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之故,便得光明而见色(知觉光明而见诸色),

然而那见色、光明,仍然寻又消灭。

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到底有甚么扰患呢?为甚么会使我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之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寻又消灭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一定是生2.无念之患。由于此无念之患之故,便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寻又消灭。阿那律陀!我现在应当须要作如是之念:我心中已不生疑患,也应不生无念之患。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无念之患之故,便在远离之处而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由于在远离之处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之故,便得光明而见色,然而那见色、光明,仍然寻又消灭。

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心中到底是有甚么扰患呢?为甚么使我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而光明,则寻又消灭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一定是生3.身病想之患。由于此身病想之患之故,便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乃寻又消灭。阿那律陀!我现在应当须要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已不生疑之患,已不生无念之患,也应不生身病想之患。阿那律陀!我因欲不起这些患扰之故,便在远离之处而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由于在远离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之故,便得光明而见色,然而那见色、光明,却寻又消灭。

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到底有甚么扰患呢?为甚么会使我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寻又消灭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此之念:我的心中一定是生4.睡眠之患。由于此睡眠之患之故,便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就寻又消灭。阿

那律陀!我现在须要当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已不生疑之患,已不生无念之患,不生身病想之患,也应不生睡眠之患。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之故,便在于远离之处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由于在远离之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之故,便得光明而见色,然而那见色、光明,却寻又消灭。

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心中到底是有甚么扰患呢?为甚么会使我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寻又消灭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一定是生5.过于精勤之患。由于此过于精勤之患之故,便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就寻又消灭。阿那律陀!犹如大力士之捉蝇太过于急那样,蝇即便会死亡。像如是的,阿那律陀!我心中因生过于精勤之患,由于此过于精勤之患之故,便会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即寻又消灭。阿那律陀!我现在须要当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已不生疑患,已不生无念患,已不生身病想患,已不生睡眠患,也应不生过于精勤之患。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之故,便在于远离处独住,而心无放逸,修行精勤。由于在远离处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之故,便得光明而见色,然而那见色、光明,却寻又消灭。

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心中到底有甚么扰患呢?为甚么会使我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寻又消灭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一定是生6.太懈怠之患。由于此太懈怠之患之故,便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乃寻又消灭。阿那律陀!犹如大力士,捉蝇太过于缓,蝇便会飞去那样。阿那

律陀!我的心中生太懈怠之患,由于此太懈怠之患之故,便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寻又消灭。阿那律陀!我现在须要当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已不生疑患,已不生无念患,已不生身病想患,已不生睡眠患,已不生太精勤患,亦应不生太懈怠之患。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之故,便在于远离之处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由于在远离之处独住,而无放逸,修行精勤之故,便得光明而见色。然而那见色、光明,仍然寻又消灭。

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心中到底有甚么扰患呢?为甚么会使我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寻又消灭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一定是生7.恐怖之患。由于此恐怖之患之故,便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乃寻又消灭。阿那律陀!犹如有人在行道,四方都有怨贼之前来,那个人看见后,就会起畏惧恐怖,全身的毛都会竖立起来。像如是的,阿那律陀!我心中生起恐怖之患,由于此恐怖之患之故,便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即寻又消灭。阿那律陀!我现在须要当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已不生疑患,已不生无念患,已不生身病想患,已不生睡眠患,已不生太精勤患,已不生太懈怠患,也应不生恐怖之患。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之故,便在于远离之处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由于在远离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之故,便得光明而见色。然而那见色、光明,却寻又消灭。

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心中到底有甚么扰患呢?为甚么会使我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

色、光明,为甚么寻又消灭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一定是生8.喜悦之患。由于此喜悦之患之故,便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乃寻又消灭。阿那律陀!犹如有人,本来只求一宝藏,然而却顿得四宝藏。他看见后,便生悦而欢喜。像如是的,阿那律陀!我心中生喜悦之患,由于此喜悦之患之故,便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则寻又消灭。阿那律陀!我现在须要当作如是之念:我心中已不生疑患,已不生无念患,已不生身病想患,已不生睡眠患,已不生太精勤患,已不生太懈怠患,已不生恐怖患,也应不生喜悦之患。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之故,便在于远离之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因为在远离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之故,便得光明而见色,然而那见色、光明,寻而又灭。

阿那幸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心中到底有甚么扰患呢?为甚么会使我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之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为甚么寻又消灭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心中一定是生9.自高心之患。由于此自高心之患之故,便会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乃寻又消灭。阿那律陀!我现在须要当作如是之念:我心中已不生疑患,已不生无念患,已不生身病想患,已不生睡眠患,已不生太精勤患,已不生太懈怠患,已不生恐怖患,已不生喜悦患,也应不生自高心之患。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之故,便在于远离之处独住,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由于在远离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之故,使得光明而见色。然而那见色、光明,却寻又消灭。

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心中到底有甚么扰患呢?为甚么使我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朋,为甚么寻又消灭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心中必定是生10.若干想之患,由于此若干想之患之故,便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才会寻又消灭。阿那律陀!我现在须要当作如是之念:我心中已不生疑患,已不生无念患,已不生身病想患,已不生睡眠患,已不生太精勤患,已不生太懈怠患,已不生恐怖患,已不生喜悦患,已不生自高心患,也应不生若干想患才对。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之故,便在于远离之处独住,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由于在远杂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之故,便得光明而见色,然而那见色、光明,却寻又消灭。

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到底有甚么扰患呢?为甚么会使我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怎么寻又消灭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一定是生11.不观色之患,由于此不观色之患之故,便失去了定力而灭眼,眼灭后,我本来所得的光明而见色,那见色、光明,乃寻又消灭。阿那律陀!我现在须要当作如是之念:我的心中已不生疑患,已不生无念患,已不生身病想患,已不生睡眠患,已不生太精勤患,已不生太懈怠患,已不生恐怖患,已不生喜悦患,已不生自高心患,已不生若干想患,也应不生不观色之患。阿那律陀!我欲不起此患之故,便在于远离之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由于在远离处独住,而心无放逸,而修行精勤之故,便得光明而见色。阿那律陀!那时,如果我的心,生疑患时,则那个心便会得清净。生起无念、身病想、睡眠、太精勤、太懈怠、恐怖、喜悦、高心,以及生若干想、不观色等心患的话,都得心清净了。

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我应当修学三定,修学有觉有观之定,修学无觉少观之定,修学无觉无观之定。阿那律陀!我因此便修学此三定,修学有觉有观之定,修学无觉少观之定,修学无觉无观之定。如我修学有觉有观之定的话,其心便会顺向于无觉少观定,像这样的,我必定不会失去此智见。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我知如是之后,就竟日、竟夜、竟日夜,修学有觉有观之定。阿那律陀!我在那时候,行持此种行,而住止于此种行。如我修学有觉有观之定的话,心便顺向于无觉无观之定,像如是的,我必定不会失去此智见。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我知如是之后,就竟日、竟夜、竟日夜,修学有觉有观之定。阿那律陀!我在那个时候,乃行持此行,住止于此行。

阿那律陀!如我修学无觉少观之定的话,其心便会顺向于有觉有观之定,像如是的,我必定不会失去此智见。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我知如是之后,就竟日、竟夜、竟日夜,修学无觉少观之定。阿那律陀!我在那个时候,乃行此行,而住止于此行,如我修学无觉少观之定的话,其心便会顺向于无觉无观之定,像如是的,我必定不会失去此智见。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我知如是之后,则竟日、竟夜、竟日夜,都修学无觉少观之定。阿那律陀!我在那个时候,行持此行,住止于此行。

阿那律陀!如我修学无觉无观之定的话,其心便会顺向于有觉有观之定,像如是的,我必定不会失去此智见。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我知如是之后,就竟日、竟夜、竟日夜,修学无觉无观之定。阿那律陀!我在于那时候,修行此行,住止于此行,如我修学无觉无观之定的话,其心便会顺向于无觉少观之定,像如是的我乃不会失去此智见。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我知如是之后,则竟日、竟夜、竟日夜,都修学无觉无观之定。阿那律陀!我在那个时候,行持此行,住止于此行。

阿那律陀!有时我知光明而不见色。阿那律陀!我就作如是之念:

由于甚么因甚么缘,而知光明而不见色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如我念光明之相,而不念色相的话,那时,我就知道光明而不见色。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我知如是之后,就竟日、竟夜、竟日夜,知道光明而不见色。阿那律陀!我在那时,就行持此行而住止于此行。阿那律陀!有时我见色而不知光明。阿那律陀!我便作如是之念:到底是甚么因甚么缘,我会见色而不知光明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如我念色相,而不念光明之相的话,则在那个时候,我乃知色而不知光明。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我知如是之后,就竟日、竟夜、竟日夜,知色而不知光明。阿那律陀!我在那时,乃行此行,而住止于此行。

阿那律陀!有时我少知少明,也少见色。阿那律陀!我曾作如是之念:到底是甚么因甚么缘,我乃少知光明,也少见色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假如我少入定的话,则由于少入定之故,就为少眼清净。由于少眼清净之故,我就为少知光明,也少见色。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我知如是之后,就竟日、竟夜、竟日夜,少知光明,也少见色。阿那律陀!那个时候,我乃行此行,而住止于此行。阿那律陀!有时我乃广知光明,也为广见色。阿那律陀!我曾作如是之念:到底是甚么因甚么缘,我会广知光明,也为广见色呢?阿那律陀!我又作如是之念:假若我乃广入定,就由于广入定之故,为广眼清净。由于广眼清净之故,我就广知光明,也为广见色。阿那律陀!像如是的,我知道如是之后,就竟日、竟夜、竟日夜,都广知光明,也广见色。阿那律陀!那个时候,我乃行此行,而住止于此行。

阿那律陀!假若我的心中生疑患的话,那就会得心清净。如生无念、身病想、睡眠、太精勤、太懈怠、恐怖、喜悦、高心,和生若干想、不观色心等患的话,那就会得心清净,而修学有觉有观之定,而极为修学,修学无觉无观之定,而极为修学,修学一向定,而极为修学,修学杂定,而极为修学,修学少定,而极为修学,修学广无量定,而极为修学,我生知见极为明净,趣向于定住,精勤于修道品,而达到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更受有,知如真(如实而知)。阿那律陀!那时我乃行此行,而住止于此行。」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毘罗等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十七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