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我相处篇
「礼」是一种规律人们外在行为的规范,它能使内心和行为、实质和形式调和一致,达到人格圆满的境界。(001)
面对逆境及不顺遂的事时,最好的方法是「忍」。「忍」,是一种认知、承担、处理、认同、负责。忍的步骤是先忍之于口(下忍),再忍之于面(中忍),继而凡事不动心、不生气(上忍),如此才能在大冶洪炉中炼铁成钢!(002)
如何才能不生气?除了懂得排解外,「忍」是唯一的法门。忍耐可以激发心中的力量,有力量,自然就不会烦恼、不会动心、不会起瞋,而且愈挫愈勇,忍到最后,是一种智慧,有了智慧,看世间万象自然没有什么值得生气的。想一想:我们是为生气而来人间的吗?(003)
做人要争气,不要生气。所谓「争气」,并不是做「上」、「中」、「前」的人,而是做个沉得住气,吃得了苦,有大志愿,禁得起千锤百炼的人。(004)
「生忍」,是在人间生存必须酝酿的耐力;能拥有「生忍」,就具足面对生活的勇气。「法忍」,是转变思想心境,体证佛法所产生的智慧;能拥有「法忍」,就具备斩除烦恼的力量。「无生法忍」,是随缘随处能洞察一切事物本不生灭的境界;能拥有「无生法忍」,则在在处处皆是自由自在的极乐世界。(005)
忍耐,是潜移默化的功夫。忍一时的诟辱,便能夷灭自己一时的戾气;修一世的忍耐,便能默化他人一世的顽冥。百炼刚之所以能化成绕指柔,全凭「忍」字一诀。(006)
在做人处事上,能忍才有力量降魔,除此,更要和颜悦色的对待一切事情,因为心态不对,事情就不会顺畅。外在人事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是否快乐,故修行人要懂得心境自我调适。(007)
「我」,是烦恼的根源,只要与「我」有关系者,烦恼就会跟着来。所以,解决烦恼及情绪的妙法,就是不要只想到自己,凡事讲大众、讲团体、讲国家,一心念着如何奉献,自然就不会有烦恼。(008)
接受的人生是贫穷的,感恩的人生才富贵。一点头、一微笑、主动助人,都是无限恩典。因此,父母、师长、国家、亲朋的滴水之恩,都要涌泉以报。(009)
忍是一种力量,人之相好福德,皆从「忍」中而来。修忍辱要能如饮甘露;能忍者是有福之人,也是有力之人。(010)
世事如同棋一局,有远见者胜。凡事不要太过计较,忍不下时,用力再忍,能忍难忍之忍,则一切均能如意自在。(011)
「贪瞋痴」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贪病可用「舍」医治,瞋病可用「忍」医治,痴病可用「慧」医治。当一个人真正袪除了贪瞋痴,不但自己向善,更可以感化别人向善;推己及人,善莫大焉!(012)
心中有法喜、有慈悲,散发出来气质就是欢喜与祥和;这些可以从一个人的音声、动作中感受得到。(013)
世界上有金钱、有名位、有富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欢喜」才可贵。如果拥有了世界上的一切而不欢喜,人生有何意义?(014)
所谓欢喜,要能与人共享共有,要能不妒人有;能够享有无私无我的欢喜,才是有价值的欢喜。「欢喜」让这个世界充满了色彩,「欢喜」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希望。没有欢喜只有忧悲,是不懂得生活;有欢喜也有忧悲,此乃人之常情。能够「无忧而有喜」,则是更高的修养,也是最有智慧的处世之道。(015)
欢喜不欢喜只在一念之间,到人间来做人要欢喜,不要把忧愁传染给别人,要为自他制造欢喜的乐趣,把欢喜布满人间。(016)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金钱,不是名位,是欢喜。欢喜,让这个世界充满了色彩;欢喜,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希望。能够时时怀着一颗欢喜心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人。(017)
人类要达到真正的和平幸福,必须让大家「皆大欢喜」。而要事事「皆大欢喜」,则有赖当事者抱持「皆大欢喜」的诚意,多方沟通,费心协调。(018)
学佛的人,要学习佛陀的慈悲,以大众的安乐为安乐;要知足感恩,有「我能给别人什么」的胸怀,不能自私贪求,只想「别人能给我什么」。唯有将快乐分享给别人,并懂得报恩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019)
学佛要学出欢喜心1,不要一碰到不满意的人和事,就生起讨厌的心。内心要善解人意,嘴边要多点口惠,眼中要慈目待人,常常如此自我警惕,就能不断进步。(020)
感动是人间修行的重要法门,一个人每天要常常感动,不但对于别人所做的善事、所说的好话,能欢喜感动,自己也要以慈悲、忍耐、谦卑、勤劳等美德来感动他人;这就是最好的修行。(021)
世间上,「欢喜」是最美好的。遇到纠纷时,多替对方着想,人我互换,以和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瞋火怒气,只会焚烧功德林。心如工厂,能生产「欢喜」给人,才不枉过此生。(022)
心如田地,好的田地能生产好的农产品,坏的工厂只会污染环境。因此,我们要保有一颗清净、慈悲、善良、欢喜的心,才能创造快乐给人。(023)
人生的可贵,在于能够修善立德,造福别人。所以我们应该趁着自己能做的时候,多多发心为人服务,让自己的生命充分发挥光与热,让自己的一生为世间留下贡献,这才是生命的意义。(024)
世间上,多少恋人,因为发现对方没有忠于感情而发生勃溪,终至分手;多少患者,由于了解自己病情深重而日渐消沉,抑郁而终。因此,有时「不知道」中,与事实保持距离,反倒是一种美好的境界。(025)
「皆大欢喜」的本意,是一种处事的圆融哲学,并非「是非善恶不分」的滥慈悲。(026)
在人海浮沉里,受苦受难、委屈冤枉都是「当然的」。唯有坚持这种信念,才可以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喜而作、随心而住,为自己找出通路。(027)
人生的美好是从缺陷中而有,对生活、对人生、对修道中所遇到的人情冷暖、变化无常等,如果都能因无求而感到满足,而把身心安住在满足中,则能自适其意。(028)
人生的意义,在于增进人生的真善美,在于懂得永恒的生命力,在于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029)
给人是一种播种、结缘,因为给了人,自己才拥有。富有的人,可以透过财施「给」人,贫穷的人一样可以「给」人笑容、赞美、关怀等;能「给」的人,是最富有的人!(030)
「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给人一句好话,给人一个微笑,给人一份心意,给人一点服务。善的「给」予,美化了人生,净化了社会;「给」才能维系人间社会彼此的和谐。(031)
「富人」之名,不是由拥有多少钱而定。再穷的人,只要肯布施,就是富者。反之,有钱却不肯布施,则和穷人没有两样。(032)
残缺具有沉潜之美,可以激起人类久藏胸怀的恻隐之心,若能善加护念,整个世界定能趋于祥和。(033)
我们不必要求形相上的物质,也无须企盼别人施予温情,只要我们懂得知足、感恩、奉献、结缘,一切荣华富贵都在自己的方寸之间。(034)
世界不是一个人的,唯有放下成见,去除我执,想想别人,才能拥有全部的世界。(035)
人之所以会痛苦,大都是知道太多;有时难得胡涂,可以带来无穷的生活乐趣。(036)
我,是自私的、痛苦的,有我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痛苦;能「无我」,自然不会自私执着,自然会拥有更多、更大的空间。(037)
有的人家财万贯,但不见得能满足,或是有了财富也不懂得运用,这就是富贵的穷人。有些人虽然经济上拮据,但是他看到世间的美好,每天都有欢喜心、满足感,虽没有财富,那也是富贵的人生。(038)
能以游山玩水的心境,步行人生的千山万水,是懂得生命的人,也是有福报的人。(039)
「活得很苦」的人,大都是太自私、太为自己着想,才没有能力应付外来的压力。(040)
只要心能包容,就可以拥有全世界;反之,排斥愈多,我去的也愈多。(041)
世界最大的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胸!所以愈是有包容心的人,愈是富有。(042)
忠于自己的言行,尊重他人的言行,才能活得心无罣碍,潇洒自在。(043)
众生的安危,是学佛者所应该「知道」的,至于其它的琐事,我们不但不强求知道,还应该学习赵州禅师的「忘」字诀──忘是、忘非、忘情、忘境,甚至忘你、忘我、忘有、忘无。(044)
要在世间上保有生存的空间,不外自主、自立、自发;要在世间上保有生存的时间,不外努力、勤奋、自强。(045)
语言是人际间沟通的重要工具,运用不当,则是伤人的强烈武器。因此,学习说好话,以随喜赞叹给人欢喜,也是一种修行。(046)
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快乐;快乐源自放下、自在,不为旁人一句话而恼,不为他人一件事而怒。(047)
「享有」的观念,可以扩展我们的生活领域,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世上万物,皆可任我们享用,何必一定要拥有呢?(048)
布施是快乐而非辛苦,布施须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况下成就,因为有心也要有力量,如此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049)
人之所以不平,大多是因为有分别心、比较心、计较心、偏见、贪欲、嫉妒、瞋恚。如果能以「清净、单纯」的心来做事,就能泯除分别对待,而过得欢喜自在。(050)
三藏十二部经典,主要在净化我们的心灵。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计较人我得失、以享有代替拥有、懂得回头转身、知道反省自责、对毁谤指责视为当然等等,都是放下自在的方法。(051)
禅是自我的训练,时时观照念头,假以时日,内在的世界宽广了,自然能放下人我是非,甚至能转烦恼为菩提,超越生死与轮回。(052)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是最自私的人;若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建立别人的幸福,就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行。(053)
平常修福修慧,与人结缘,乐于帮助别人、服务社会,都是未来解脱得度的资粮。(054)
平日待人处事如果不将别人的短处视为缺失,而抱持「结缘,不结怨」的态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时机成熟时,一定可以获得对方的尊重。(055)
我们如果能从心里制造光明的见解、芬芳的思想、洁净的观念,并且生产阳光、花朵、净水般的语言与他人共享,必能拥有一个丰富的人生。(056)
在生活中,身要尽忠职守岗位,口要讲好话、多赞美,心要彼此尊重友爱,如此自然可以完成身口意三业的修行。(057)
生活在世上要知足,不要人比人;人比人会气死人。也不要太计较;太过计较,于得失之间不得安宁。(059)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学佛的过程里,结缘很重要。结缘的方法很多,例如对人行个注目礼,就是用眼睛跟他结缘;赞美对方很好,就是用嘴巴与他结缘。除此,用服务、用心意、用方便、用技术,都能跟人结缘。(060)
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知足、才会幸福,才不会自私自利,再进而把自己融入大众、团体,生命的价值就不一样了。(061)
真正的情爱不是拥有对方,而是一种生命的交流,更是一种对天下苍生的无尽奉献。(062)
人生有多种:有服务的人生,有自私的人生;有智慧的人生,有愚痴的人生;有快乐的人生,有烦恼的人生。如果想要获得自在的人生,就要懂得「人我互调」。「以人为我」,如此很多事情就能心平气和,自然就会有自在的人生。(063)
拥有快乐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仇恨,不但交不到好朋友,也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064)
当我们心中有着慈悲利人的想法,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精神力,使我们无病无,恼,充满了蓬勃的生机。(065)
以结缘布施为心田,最大的感应不是佛菩萨放光加持,而是开发了我们内在的光明。(066)
一个人要成功立业,「缘」是不可少的动力。要有人缘,必须结好缘、善缘、良缘,更要惜缘。(067)
语言虽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但也是引起误会最直接的关键,所以自古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惕。说与不说则要靠智慧来过滤,如:所说非人不说、说了无用不说、涉人隐私不说、谄媚阿谀不说、出言招忌不说、说了招祸不说。(068)
给人欢喜快乐,是菩萨情怀;与人分享利益,是随喜功德;别人有理,错失在己,是谦让美德。能以此行持,才是佛法的实践者。(069)
只要有结缘,就会有无限的未来。结缘,使我们的人生更宽阔,命运更平坦;积德结缘,才是人生幸福的根源。(070)
热爱生命的人,必懂得找寻快乐的人生、自在的人生、自性的人生、包容的人生;把自己扩大,慈悲待人,心中自然富有。(071)
在人情世事中,能多些许的坦然与风趣,就能在不平的世间,找出快乐与幸福。(072)
小爱是爱与自己有关的,大爱是爱与他人有关的;真爱是爱真理、爱公理、爱国家、爱世界、爱人间的和平。(073)
我们要有心外的财富,也要有心内的财富;要有前面的世界,也要有后面的世界;要有拥有的人生,也要有空无的人生;要有群居的人生,也要有独处的生活。(074)
人,不一定要拥有金钱、感情,只要拥有信心、慈悲、大众、人缘,即是最宝贵的财富。(075)
人常常是苛责别人,原谅自己。如果反过来对自己常常有不满的要求,觉得自己不清净、不慈悲,觉得自己的修养还不够,就会更加奋发上进,更能为别人设想。(076)
人的苦乐,不少是由于他人引起的。肯惠施快乐给别人,不但自己能离苦,往往也能得到快乐的回馈。(077)
对人生抱持施舍的态度,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富裕;悭贪的观念,只有使我们更贫乏。(078)
心中有力量,不计较、不比较,自能超然于称讥毁誉之外,昂首于富贵淫威之上,快快乐乐过着奉献服务的人生。(079)
生命是活的;活着,就可以看到生命的光彩。人生的希望,不但要勇敢的活下去,还要有愿力的活下去,有智慧的活下去;不但为自己,还要为家人、为社会、为责任,勇敢的活下去。因为,不想活的人是懦夫,能维护生命的存在,才是勇者。(080)
「结缘」能化解嫌隙,主动结缘并不表示自己矮了半截,相反地,它比「结怨」更能将事情圆满解决。(081)
人之所以会发生纷争,无非是在思想上太本位主义,在意见上太自以为是,在相处上彼此利害太接近。若要减少纷争,必须对人有用、有利、有需要时要提起,否则就放下。(082)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坏人第一步先防备他,第二步要了解他,第三步是感化他。千万不可生起憎恶的恨心,而应抱持调伏的悲心。(083)
真正能读书的人,应该读「生命」之学,能够读通、读懂「生活」或「人事」的书,自然处处通达,无所滞碍。(084)
会处理问题的人,总能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绝不会小题大作。(085)
待人处事要:存诚去伪,笃实不虚;谦恭友爱,慈悲热忱;明理乐观,关怀大众;珍惜因缘,培植福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尊敬感恩,勤俭本份;发心立愿,自觉觉人。(086)
与人相处,不知道自己的缺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故凡事不要总是指责别人的不对、不是、不好或不应该。学习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别人,对人要多些和气、尊重、明理、包容。(087)
施恩不望报,受怨不计较,此中宽大了多少怀抱;忍不过时,着力再忍,受不得时,耐心再受,此中消除了多少烦恼。(088)
人生在世拥有的并不一定真实,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必须彼此相辅相成才能成就,如同打篮球,要感谢有敌手,球才玩得起来。对不悦不喜的人,也应该「珍惜」,因为我们的生存跟这些人都有关系。(089)
被人冤枉是有福者,不要太计较一些闲话。纵使受到一些委屈,也是一时的,能够担当、承受下来,自然就会有力量,自然就会增加福报。(090)
不管对上或对下,要多讲「好话」,好话非好听的话、恭维的话、低声下气的话;好话是令人惀快、安慰、鼓舞的话,最重要的还是诚恳的话。(091)
社会要祥和安乐,须得人有肚量去容忍对方、接纳对方,如果彼此中间有一个「空」,就不可能会有冲突。譬如在公路上,中间画一条线,车辆来往就不会相撞,画双黄线,就不会超车,设个安全岛,那就更安全了。又如停车,若车与车之间不留空隙,车子如何停得进去?留点间距,自然能运转自如了。(092)
「我慢山高,法水不入」,做人须自我要求,不能只会要求别人,在谦恭礼让中,可以结一份好缘。(093)
人常因为误会而造成隔阂,故相处时须彼此谅解、互相包容,不要轻易误会别人的意思,要让对方有申辩的空间;不给别人解释的机会,是最残忍的行为。(094)
人与人之间,人与宇宙万物之间,都是不可分割的,彼此都是对方的一部份,如能视人如己,则国与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自然不会有所冲突;能在异中求同,彼此互相尊重包容,即是拥有同体与共生的美德。(095)
婚姻是一份承诺,是一份责任。夫妻之间应该彼此互相关爱、互相信任、互相了解、互相包容。要像光一样照耀对方,像火一样温暖另一半,在任何环境之中都能坦诚相对,携手共勉。(096)
有权有势的人不是最好的,世间上最好的人是明理的人。学习灵巧通达,化愚痴为智慧,做一个明理人,才是最重要最难得的。(097)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心存欢喜、恭敬、祝福,就是结缘;给人好因好缘,则是最好的供养。(098)
人我是非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心态问题,时间一过,环境一变就不一样了,所以不要太着意而起烦恼。(099)
人与人相处的艺术,最好的方法不外跳「探戈」,对方进时,我们就要退;我们前进时,对方就会后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能有此共识,必能相处融洽。(100)
凡事不要太介意,尤其在人情上最好是难得胡涂。别人如何「说」,只是他人的看法,构不成伤害,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中,凡事承担,自然无事,最忌以耳代目,乱听乱想。(101)
无须要求别人对我们好,也不必在乎别人的语言态度。只要自己心里感觉很好、很感谢,有喜悦就好。(102)
一时气脱口而出的无心言语,往往毁掉多年培养的友谊与功德。能以宽容、体谅的悲心对待朋友,及生活的一切横逆,前途必能平坦。(103)
猜疑、误会,会使原本快乐的家园变成愁云惨雾的囚牢;唯有彼此信任、互相肯定,才能建立安住身心的快乐家园。(104)
如果大家都能将天下的父母视为自己的父母,将天下的子女视为自己的子女,则什么人都可成为我们的亲人。反之,如果没有爱心,亲人也会形同陌路。(105)
如果能将众生视为自己的眼耳鼻舌、手脚四肢,就会珍惜每一个因缘,心甘情愿地为对方付出一切。(106)
被人利用不是坏事,能被人利用,表示自己有能力,还有存在的价值,对社会人类尚能提供些微的力量。(107)
无争,并非不能争,而是能争不愿争。无争是宽大视野、包容心量的呈现。(108)
人与人的相处,若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仇恨嫉妒便会消失无形,是非烦恼自然匿迹无影,生活的人间自可获得和谐美满。(109)
学佛的人没有敌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如果心中真有敌人,那么用心去爱自己的敌人,是让一个人进步的最大动力。(110)
横向的传播讯息,是广结善缘的妙方;而交流联谊,则是促进彼此进步的增上缘。(111)
一个能举千斤之重的人却不能自举其身,这是明于责人、昧于恕己者的最好例证。(112)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别人的好坏,正可作为我们待人处事的模范与借镜。(113)
一般雕刻家在塑造人物时,总是鼻子大、眼睛小,因为大鼻子可以变小,小眼睛可以放大,这是雕刻的秘诀。凡事难免有估计错误的时候,太过刻板的严密计画,不见得能成功,所以,必须预留「修正」的空间,尤其在待人接物时。(114)
一个居心宽厚的人,眼睛所见,条条都是大道,足迹所到,处处都能无障碍。(115)
任凭别人待我如何不好,我也不放弃自己对人的尊重;因为尊重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116)
任何的赞美、恭维,都不及在苦难时承受到别人的关怀;因此,我们要常常主动的慈悲关怀需要的人。(117)
人常会为一个位置、一个角落、一个空间生起纠纷,这就是没有空间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进一寸不见得有,退一步也不见得无。(118)
任劳容易任怨难,在人际关系上,不懂得任劳任怨者,不容易成就事业。(119)
在团体中,每一个人都有其价值,要用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团体贡献一己之力,才不会失去自己的价值。(120)
人际间的相处对待,如果能够做到坦坦荡荡、磊落自在,互相都以一颗真挚无染的心相向,就是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华了。(121)
一个人若没有包容性,对看不惯的人事会放不下而觉得痛苦。所以,生活中要时常自我调适,才不会怨憎会苦。(122)
为人处事,不必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只要肯为人着想,自然会有人发觉你的重要,此即所谓「重人而后人重之」。(123)
「人事」是一门很大的艺术,伸拳不打笑脸人。微笑是室内的阳光;依此待人处事,就不会失去原则。(124)
一个不会与人斤斤计较的人,别人必然喜欢与他为伍。反之,凡事唯恐自己吃亏,处处用心防范别人的人,别人同样会防范他,所以要获得人和,首先须修「不计较」的心。(125)
和平是大家所共同向往的,但是绝非丧失尊严的苟安,而是人人在平等的原则下,共存共荣。(126)
尽管思想不尽相契,但在圆满的大前提下,仍能互尊互重,即是明白「融和」的真义。(127)
人我相处之道重要随缘,但在有利害得失之际,则要能「不变随缘」,凡事能有所为,有所不为。(128)
中国人的民族性,有些总是见不得别人好,往往只知分割不懂得融和、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有家不知有国;故要国家富强,必须人人都从心理建设做起,让好人出头,尤其要有佛教的「无我」心胸,才能救国家。(129)
想要实质改变世界使之「平等」,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做到心里的平等,以「平等之心」看万物,世界就会更美好。(130)
真正会开车的人,能观察空间,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做人也一样,能掌握人我的空间,则事事没有障碍。(131)
人情参不透、是非辨不清,就会生起无明,世间上的境界无所谓好坏,只有心中的好坏分别。(132)
生存在世间,珍惜生命,就要珍惜呼吸。趁着一口气尚存,要把对人间应尽的责任尽了,要把对人间所发的愿心完了。应该给国家社会、父母子女、亲朋好友的一切,也都要在一息尚存的时候,赶快处理妥当。(133)
世间上最可贵的东西是平等;平等才能沟通,沟才能和平。佛与众生平等,便是世间最伟大的平等。(134)
一个人如果能时时怀抱关怀别人的心,所言所行就能以善行为基准,自然不会伤害他人,人我之间的距离也会自然拉近。(135)
对有缘的人,明知吃亏也要与其来往,因为缘分很重要。金钱失去了,可以再赚回来,情分失去了,就很难再拾回。(136)
所谓「化缘」,并不是指金钱,而是在培植「因缘」,结对方的情意、佛法、服务等缘分。(137)
柔能克刚,至柔的水,能够穿透至刚的岩石;以柔和安忍来处事,再艰难的事也能迎刃而解。(138)
追求幸福圆满的生活,是人性自然的希望,但是在完成圆融的人生时,更应该涵养宽厚的心,去包容世间其它有缺憾的生命。(139)
万事成于谦虚,败于骄矜;做人要懂得虚怀,如大地之谦卑,才能承载万物,成就万事。(140)
虚心求教,别人必然乐于指导,因此,在谦虚中可以得到人缘,得到友谊,得到帮助。(141)
我慢是人生最大的失;败一个人越不傲慢,就越受人尊,敬越受委屈,成就也会越高。(142)
花,是真善美的化身。做人何妨做一朵花;多给人一些欣赏、一些芬芳、一些气质、一些美感。好的心就像花一样,可以把欢喜带给别人。(143)
人的嫉妒心像一把双刃的刀,当你举起它时,虽达到伤害别人的目的,但也使得自己鲜血淋漓。(144)
无论是扫地倒茶的服务,或是爱语赞叹的布施,凡是能带给别人信心和欢喜的言行,都是和佛法相应。(145)
诸佛的安乐国土,都是为服务众生而成就。当我们尊重众生如佛,则万亿佛祖,皆近在眼前。(146)
能与大众和平相处,才容易在团体中生根。因此,要培养喜欢别人、信赖别人、帮助别人的心胸,甚至吃亏上当都能不当一回事。(147)
人只要知足,虽贫无立锥之地,犹以为富;若不知足,虽处天堂,亦不能称意。(148)
嫉妒,是弱者的名字,这种人无法肯定自己的尊贵,同样的,也丧失欣赏别人的能力。(149)
真正的贤者,不是用身分的高低、排名的先后去衡量,而是须有一颗懂得恭敬别人,包容别人的心量。(150)
在团体中与人相处,必须知和而和。能「和」,才能和气、和平、和好、和悦、和顺、和祥、和谐、和衷共济、和气生财。(151)
人我相处之道在于彼此快乐,若能不以情绪处事,常常站在对方的立场「体贴」一下,自然能和乐共处。(152)
人要彼此互相「比」才会进步。比,不是比较,不是狭隘的排斥别人,而是认识别人,并且砥砺自己精益求精。(153)
「毁谤」打倒不了一个有志气的人,除非自己本身不健全、没有实力;面对毁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辩白,对是非则默然摈之。为人不争一时之气,要争的是千秋万世。(154)
人在世间若是不能忍受一点闲气,不肯给人方便,让人一,步往往使自己到处碰壁,到处遭逢阻碍;不肯给人方便,结果自己到处不方便。(155)
人生要不断开拓,生活须有各种尝试。对于人情的好坏,就如春夏秋冬,承受多了,自然能适应。(156)
凡事有意见就有参与,有参与就会关心;在团体中最可怕的莫过于「局外人」。(157)
语言是沟通感情、传达思想的工具,但不得体的言语或过多的音声,常为是非烦恼的根源,故佛门有谓「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158)
「君子欲人同其好,小人欲人同其」。用「油」与「水」来形容君子与小人的性格,极为贴切。油的滑腻浓稠像小人,水的清白恬淡似君子。水可使不洁之物归于清洁,油则使清洁之物变成不洁。君子群里投进一个小人,就像滚水中滴进一滴油,水可以默默容纳油,但水归水,油归油,是为「和而不同」。若是小人堆里投进一个君子,就像滚油中滴进一滴水,油是激搏爆溅,绝不兼容,非把水炸到两败俱伤,是不肯罢休的。由水与油可以看出君字与小人的分野。(159)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喜有瞋、有爱有恨、有恩有、有好有坏。但是,最重要的还要有「恕道」作维系。恕道,在有爱的时候比较容易做到,但是,在怨恨之时仍能做到,才可谓真正的恕道。(160)
在学习的阶段,即使是委屈也要微笑接受,所谓「逆来顺受」,顺之、受之,都是成长的阶梯。(161)
「认错」没有大小之分,只在于我们是否具有「勇气」;能够真诚「认错」的人,才能够处处祥和,一片欢喜。(162)
微笑不但是世界共通的语言,而且能化干戈为玉帛,创造祥和的气氛,并广结和种善缘,行无言之教化。(163)
用人的长相来判断一个人是最不可靠的,因为长相的美丑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好坏,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德」。(164)
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性格,性格就是性能,性能不好,则不易被人接受。(165)
许多人很不明理,常常为了一点芝麻小事,而背负了很长时间的误会。所以凡事要讲清楚、说明白,免得衍生不必要的误会。(166)
做事遇到困难、挫折、与人意见相左时,要想出解决之道,不要因思想闭塞而浪费在无谓的人事里。(167)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永远不犯错的人,重要的是在自己犯错时,能觉知反省,对他人的错失,也要有包容的胸量。(168)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色彩,微笑是生命活力的催化剂。人有了微笑,就有表情;有了表情,就像甘霖遍洒大地,一切都会「活」了过来。时常以笑脸迎人的人,必是最有人缘的人。(169)
老年人历经人生的酸甜苦辣,累积多年的智慧与经验,如果善加利用,也是社会一项宝贵的资源。(170)
情绪化的言论只是逞一时之快,并无好的结果;理智性的讲话,考虑周详,必能各方面圆融。(171)
工作上没有谁大、谁小、谁重要、谁不重要,只是发展不同、角度不同。只要我们做什么像什么,做什么都心甘情愿,就能拥有一片欢喜的天空。(172)
在人际相处上,有时候别人的一句好话、一个笑容,都可以成为丰富自己生命的色彩。同样的,我们也应以一句好话、一个笑容,来丰富别人的生命。(173)
池塘里,美丽的荷花也须缘叶的陪衬;花园里,翩翩飞舞的蝴蝶,也要有色彩才会更美丽。雨后的彩虹,正因为它能包容各种不同的色彩,故能展现美丽的「七彩虹」。人,总要别人的帮助,才能生存,因此要懂得相互扶持;能有「同体共生」的认知,才能共存共荣。(174)
做人宁可被人欺负,但不可见异思迁;大地虚空给人作贱污染,但是大地虚空没有缺少一点。人生的道路,不管长短、远近,都要正正派派把人生的路走完。(175)
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跟自己相同,须知「方便有多门,根机有多种」,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顺从我的意思,眼耳鼻舌各司其职,才能成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铁路,再建一条公路,甚至再加建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发挥更高的功能。(176)
生活中,很严肃的问题,一句幽默,可以化解凝重的气氛,让大家心情豁然开朗;商场上,僵持的会,议一点幽默,可能让议案、症结迎忍而解。幽默的人,有着与人共享、共乐的雅量和习惯。(177)
一句赞美的好话,可以使人心生欢喜,终身为其效命;一句伤透人心之言,可以使多年知己反目成仇,因此「口下留德」是做人很重要的修养。(178)
一个团体里,能干的人,大都能促进和谐;不能干的人,则容易引起纷争。(179)
做人要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永恒,不要在小小的人我是非上计较,浪费了大好的人生。(180)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